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

时间:2019-05-13 07:3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

第一篇: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

文章题目的作用

1、概括主要事件

2、提出中心

3、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

4、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交代文章的线索

6、运用修辞手法

一、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例如:《雷电颂》

(2)语带双关;例如:《我的一本书》《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例如:《春酒》 《山坡羊 潼关怀古》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点明写作内容;例如:《雷电颂》、《藤野先生》、《再塑生命》

点名叙事中心《端午的鸡蛋》

(5)点明文章线索;例如:如《三棵枸杞豆》和《柳叶儿》,分别以枸杞豆和柳叶为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

《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主旨;例如:《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例如:《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9)点明写作对象例如:《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短文两篇 日 月》巴金、《海燕》《云南的歌会》

(10)点明写作对象和文体 例如:《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四、分析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3分)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 来分析

参考:形象的点名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2、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来分析

参考: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感情、主旨。

参考: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淳朴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五、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 贯穿全文 / 悬念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3)主旨 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5)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6)表现手法 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题目本身特点)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第二篇:现代文作用题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纵观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笔者发现,“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七个方面切人:

一、开头作用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如: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例2.(20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

(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

(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二、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近几年高考命题人对此有较多关注:

例3.(2008年全国卷l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4.(2007年全国卷l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卷l的材料是《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2007年全国卷l的材料是《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三、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如:

例5.(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人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

例6.(ZOOS年山东卷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根据山东卷的材料《歌德之勺》的具体内容作答:“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谈年轻时阅读歌德作晶的情况,开启了下文作者对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对大炊勺的描述。

四、线索作用

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如:

例7.(2005年江西卷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例8.(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江西卷答案可拟为:“伤心”与文本中的“忧愁”“焦灼”“焦虑”“忧虑”相呼应,它们构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串起了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了文章主题。福建卷答案应是:落叶既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也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着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五、人称作用

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的考查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一种样式。如:

例9.(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例10.(2006年辽宁卷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回答此类问题,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据此,浙江卷“我”的作用为:“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

辽宁卷答案可拟为:作者改为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六、手法作用

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表现手法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例(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重庆卷文本是筱敏的《山峦》,“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是比喻修辞,结合文题、内容和试题提示“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答案拟定如下: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如:

例(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七、环境作用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如:

例(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2008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营造氛围、衬托情感、烘托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换情节等角度考虑。安徽卷景物特点是秀美、宁静,而秀美、宁静的景物的作用一般为:秀美的自然景物常蕴涵着人物的欢欣、喜悦,也可烘托形象的美好或伟大,还可以乐景反衬人物感伤、愁苦的情怀;宁静的自然场景可展示人物的闲适、恬静、安谧,也可烘托人物激荡的情感、涌动的遐思,有时还可以静衬动,动静相映,富有情趣。

根据宁夏卷的小说《二十年以后》的内容,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环境的凄冷,为故事结局预设感伤基调,同时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坚毅个性。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为:渲染两人无话可说的沉寂氛围,暗示了警察吉米内心的凄苦、矛盾;同时也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现起到了情节转换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阅读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如:

例(2007年宁夏卷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了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主题角度)通过犯人之口,侧面交代沧州牢营欺压、盘剥犯人的黑暗现实。

第三篇: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锁定高考2010系统复习24: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创造思维。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近几年高考题,表达技巧主要侧重在表达作用的分析。要答好这类题目,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外,掌握使用一定的鉴赏术语是非常必要的,而准确运用答题程式,尽量接近标准答案则是抓高分的关键。笔者有幸参加了2007年的高考现代文大阅读题的阅卷工作,深感答题中鉴赏术语的使用和规范答题程式的重要。下面具体谈谈现代文阅读“作用题”题的术语使用与答题规范问题,希望对广大考生有一定帮助。

首先要了解“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和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有: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 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①首段(末段)的作用②文中写这些内容的作用③修辞的作用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⑤表达手法及其作用⑥不同人称的作用。

其次要注意掌握答题模式。

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例2.(20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例3.(2008年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4.(2007年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备选术语】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答题规范】

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2008年全国卷Ⅰ的《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2007年全国卷Ⅰ的《总想为你唱支歌》,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5.(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例6.(2008年山东卷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如属议论文体中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概括为“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最后根据指定内容的位置,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作答。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备选术语】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后文照应前文引出全文关键词,衬托烘托铺垫反衬

【答题规范】

例5中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例6的“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根据山东卷《歌德之勺》的具体内容,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谈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开启了下文作者对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对大炊勺的描述。

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7.(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备选术语】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突出思想,强调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术语有侧面烘托衬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答题规范】

“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这句话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8.(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备选术语】

白描象征反讽类比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

【答题规范】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表达方式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9.(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10.(2008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其次要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鲜明传神;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委婉含蓄等。第三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备选术语】

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答题规范】

例9可答为: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例10可这样答: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环境的凄冷,为故事结局预设感伤基调,同时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坚毅个性。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为:渲染两人无话可说的沉寂氛围,暗示了警察吉米内心的凄苦、矛盾,同时也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现起到了情节转换的作用。

不同人称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11(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例12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06年辽宁卷,原文《杨柳》)

【解题思路】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则便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情真挚。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拉近距离,便于抒情,有真切感、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备选术语】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答题规范】

例11答:“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

例12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还有诸如“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等等,由于篇幅关系,就不详述了,可以参考上文例子,触类旁通。我在这里特别要提醒考生,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答题,千万不要只答一个术语。这是考生普遍犯的一个错误,也因此丢掉了许多分,丢掉了许多关系到命运的分。这是确确实实要吸取的教训。

第四篇:2013高考现代文、诗歌经典题目汇总

现代文阅读经典题目汇总

一、引用某人话语的作用

1、“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用在开头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看法。(8分)

答案:作用:①用传主自己的话开篇,对全篇具有总领和引起下文的作用。②体现了传主作为联大校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面;又展示了传主治校原则和方略,以引出传主事迹。

名言理解:①大楼只是代表大学校舍的好坏,并不代表大学水平的高下,世界名牌大学校舍就说明了这一点。②大学时传播科学精神、传授知识,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地方,应该是大师集中和主宰的地方。③现在,有些国内大学以大建大修校舍为自豪,以为校舍豪华、设备先进就是名牌大学了,这一点早在四十年代联大校长梅贻琦就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应该引起当下国内大学领导者的深深思索。

(答出统领、引起下文,并加以分析给2分;句子理解,每点2分;必须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社会谈出自己的看法。)

2、《看物理起作用了》说到沃尔特略文的粉丝,文中举了比尔盖茨的例子,并引用了比尔盖茨的评论,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用比尔盖茨成为略文的粉丝为例,并引用其推崇略文的评论,具有更强的感召力和权威性(2分);(2)、使略文教授声名远播的观点确凿充分;(2分)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3、《潘向黎:单纯就是胜利》潘向黎说:“文学若不为当下存言,将来又怎样才能写出‘真实’的现在呢?”结合原文和现实情况,谈谈你的观点。答案:(1)这些引用,不仅多角度,多层面地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使文章的内容真实可信;(3分)(2)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对潘向黎及其作品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3分)

4、《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案:①引用吴大猷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张伯苓的高度赞扬。②照应前文,证明张伯苓学以致用,有服务意识,尊重老师;③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伯苓对人才的重视,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

归纳总结:内容上考虑:话语的意思,突出了传主什么特点(精神品质、形象特点),丰富传主形象;体现了文章什么主旨; 佐证作者或传主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表达了作者的钦佩、赞誉、赞扬之情。结构上首先确位段落在文的位置,因位置不同作用必不同,再考虑: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的叙述或介绍;与上文或下文的„„(或题目)相照应;注意手法技巧(对比、抑扬、比喻、双关)的考虑。

二、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1、《永不熄灭的烛光》琼瑶的作品《可怜的小青》发表一事对文章有休作用?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6分)

答案:①丰富传文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自然而巧妙引出传主陈伯吹; ③以事衬人,侧面写出了陈伯吹作为儿童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对儿童创作的扶持与鼓励,丰富了传主的形象。(每点2分)

2、《闫大鹏:为梦想转身》文章为什么要写闫大鹏接送女儿和钓鱼的事?(6分)

答案:①写闫大鹏接送女儿和钓鱼这样的琐事,从其他方面表现出闫大鹏对家人、对生活的热爱,(3分)②这样便于多角度、多层面地塑造闫大鹏这一人物形象,使其形象更丰满。(3分)

3、《何泽慧:风骨无需雕饰》文章第一段从何泽慧八九十岁开始写起,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6分)

答案:倒叙手法(2分)。①作用: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先极言她的普通,与下文“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构成极大反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2分)②具体描述起到强调作用。用真实的生活场景表现何泽慧的生活简朴、对事业的执着,这是何泽慧人格上闪光的一面,放在开头起到了强调作用。(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给力”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①第一段概括了郑哲敏院士的主要成就和获得的荣誉,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誉和敬佩之情。②总领下文,重点突出郑哲敏在爆炸力学奠基和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发展组织方面的贡献。③照应标题,点出题目的双关意义,郑哲敏在力学研究上的确“给力”。

5、《周有光:周全而有光》从全文看,第二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具体写周有光的事迹做铺垫;②在内容上交代作者与周有光首次见面的时间和场合,形神兼备地描写周有光的形象特征;③表现周有光形象特征,表达作者的敬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危机让我更强大》文章第六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案: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上总结马云度过互联网最严重危机的结果,对下引出了马云如何度过“非典”危机。②彰显了马云超强的化解和利用危机的能力。

归纳总结:依然是从内容、结构、手法三方面着手,注意丰富传文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这种套话不能少,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词语分析不可少,同时注意表述的规范与条理。

三、赏析文中重要句子

1、《能说会道也莫言》请赏析第六段划线语句“尽管我也觉得莫言这么个写法,跟穿旗袍骑自行车似的”,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案:①含义:用“穿旗袍骑自行车”的比喻手法,(1分)写出了莫言小说的现代性内容与古典小说章回体式的小说各章标题的巨大反差,使得语言更形象生动。(2分)

作用: ②此句承上启下,(1分)用“尽管”一词承接了上文某些人评价“故弄玄虚”,过渡到下文莫言对自己创作手法的解释,表达了莫言创作理念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重视与坚持。(2分)

2、文末“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如何理解莫言这句话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6分)答案:①这句话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莫言可以卑微懦弱,忍受委屈,但作为一个作家一定要有勇气敢说话敢做事,不会有所顾虑和畏惧。

②莫言觉得讲真话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对社会无益,也会影响文学的品格。他坚持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他要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③他不把文学作为唱赞歌的工具。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④敢于将黑暗彻底暴露,不会因为迎合部分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

总结归纳:首先注意该话语在文中或语段中的意思和所体现的作者或传主的情感价值取向,其次由表及里深入分析,一定要注意该句话中所使用的手法,同时一定结合文本解读。

四、结合文本准确探究

1、传文标题为“永不熄灭的烛光”,有人认为不妥,应改为“东方安徒生”,你认为哪个好?

答案:观点一:我认为“永”好。①比喻恰当而充满诗意,一个闪光的生命,在一种形式下像燃尽的蜡烛一样熄灭了,但是在思想、品格和精神的形式下,却将永 远燃烧下去;②这个标题含蓄的写出陈伯吹留下了无数篇童话、小说、诗歌、散文和翻译作品,这些作品在人间飞翔,在一代代小读者的记忆里存活和流传,直至永恒;③文章不仅仅 谈到了陈伯吹作为儿童文学家的一面,还谈到了他昂扬的爱国热情、不屈的生命形式以及对晚辈的扶持帮助,如果用“东方安徒生“为题,不能点明这方面内容。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莫言创作的成功因素,并谈一谈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8分)

答案示例: ①创作应从作家熟悉的生活写起。莫言写作时,笔下流淌的是他的故乡——高密东北乡。他写故乡屋边的街、村口的树、流淌的河,身边熟悉的一切。

②批判地继承外国文学传统。创作曾受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后也发现了马尔克斯创作的不足之处。

③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他的作品《生死疲劳》把古典小说章回体形式做成小说各章标题。

④我们平时的作文写作也应该立足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可以优先选择自己的高中、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朋友,有真实感受更能写出真情。

3、《赵无极:在巴黎重新发现中国》结合赵无极的艺术道路,谈谈“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答案:①质疑中国传统绘画观念,是创新的动力;②学习西方绘画艺术为创新打基础;③中西绘画艺术结合才能推动创新。(答对一点3分,两点6分,三点8分。)

4、《危机让我更强大》从马云所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这句话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答案:①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勇于面对。马云在危机面前沉着应对,化危机为动力,不仅使阿里巴巴度过了危机,而且愈做愈强。我们在生活与学习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同样需要具务耐力与勇气。

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我们都要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马云之所以能够成功化解与利用危机,正是缘于他对于未来的坚定信心。我们对未来的希望也会支持自己勇敢闯过难关,最终乍到美好的未来。

5、《“给力”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郑哲敏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有人认为是始终保持科研的热情和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你的看法呢?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郑哲敏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

①留学美国,学成归国跟随导师钱学森大力发展中国力学。②根据国家需要曾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又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研究方向,并拉开爆炸力学研究序幕。③总体把握中国力学学科发展方向。积极组织和参与热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灾害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的建立与发展。

归纳总结:探究时首先观点必须鲜明,同时必须结合自己的观点从传主的经历中谈,也就是探究的观点和论述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托,脱离文本传主经历来谈必将使你的论述没有依托与落脚点,传主的经历就是你的论据。

六、题目的作用

1、《温柔是最好的武器》“温柔是最好的武器”这一标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案: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温柔”与“武器”形成对比。②既概括文章中心,又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愿做沙漠科学事业上的铺路石——记沙漠学家朱震达教授”该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①正标题和副标题相结合,以正标题概括主人公的奉献精神,以副标题交待主人公的身份。②直接引用主人公的主论,亲切自然并且隐去主语能引起多种人称的联想。③“铺路石”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可感。

归纳总结:必须明确标题的作用有哪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贯穿全文的线索;概括文章内容,体现点出文章主旨;点明时间、地点、人物等;照应文章某处;题目必须考虑的修辞有比喻、对比、双关、象征、通感;注意标题的形式;直接引用主人公的言论,亲切自然,有说服力。

诗歌经典题目汇总

一、作用题

1、《采桑子•欧阳修》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案:①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②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2、欧阳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请简析首句“绕郭云烟匝几重”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答案:本句总写在怀嵩楼上所见到的云烟重重叠叠缠绕城郭的景象,(1分)从而引发了自己怀人追往的感慨,(1分)为下面进一步分写登怀嵩楼所见云雾散后的晚秋景象及由此引出的想像做铺垫。(1分)(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3、《追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秋风萧索响空帏”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悼念和内心的愧疚之情。(2分)②首句起兴,以萧索的秋风吹响空帏来渲染妻亡之后家中的冷清、悲凉气氛,增添了对亡妻绵绵不尽的追思情怀。(4分)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4、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6 分)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2 分),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 分)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 愁乡思的主题,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2 分)。(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归纳总结:诗歌作用题跟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是一样的考虑方向与答题技巧,同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首先确定诗句的位置,选择合适的俗语,注意情感、氛围。如果该句使用了手法,一定要点明。

二、景物画面题

1、《登盘山绝顶》前四句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氛围?(5分)答案: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2分)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雕龙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2、《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其一)》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答案: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晓山、横雾、远水、平沙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山水相接淡远、迷蒙的优美意境。(2分)(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3、《醉中感怀》这首诗的颈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请就颈联中描写的意象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①颈联中描写的意象是古堡旌旗、肃杀秋风、高城刁斗等。②诗人用这些意象描写肃清、杀、惨淡的秋景,表达他对往日军中戎马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4、《青玉案》上片后四句写景,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5 分)答案:后四句通过人家、竹篱、酒旗等意象,描绘了秋季烟村一幅宁静安详的图景。(3 分)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眼前如画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安详、宁静的图景。(2 分)归纳总结:请仔细审读题目,问什么答什么,请勿将景物与画面相混淆。并且结合诗歌给出最准确的氛围或画面特点。

三、题眼题

1、《别舍弟宗一》本诗是送别诗,请问诗眼是哪一个词?并阐述其理由。(5分)答案:黯然。(2分)①首联写自己的身心深受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之苦又遭逢兄弟离别,双双流泪,依依不舍,更是黯然神伤;②颔联回忆自己被贬谪的经历,愤懑与愁苦;③颈联写别后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令人伤感;④最后写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以表思念之苦。四联句子无不跟黯然有关。(3分)(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2、《送李端》试分析首联中“悲”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①“悲”是全诗的线索。②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以“衰草”落笔,凄凉的景象充满悲凉的意味;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寒云”二字下笔沉重,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心境;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少孤”“多难”仍紧扣一个悲字;第四联收束全诗,“掩泪”“风尘”仍归结到“悲”字上。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归纳总结:所谓诗眼是关乎全诗情感脉络的所在,涉及到诗的每一句,以此为标准才能找准诗眼。同时注意,分析时从内容到情感律诗为逐联分析,绝句为逐句分析。但注意关乎全诗的题目逐联逐句分析,其它题目不必。

四、写景技巧题

1、《姑苏怀古》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诗人以云彩、柁牙、星影、白鹭等意象,刻画了一个江水澄澈、星光明灿、归云飞动、鹭眠于沙的宁谧恬淡的意境。(2分)②远景近景相结合。前句写的是远景,后句写的是近景,两相结合,使画面极富层次之美,有立体感。(2分)③动静结合。前句写的是动景,以归云绕柁牙写舟之动,动感十足;后句写静景,白鹭眠沙滩安闲静谧,突出江之静。(2分)(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2、《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远近结合,虚实结合。首联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②视听结合。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③巧用比喻,动静结合。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动一静,生动形象。④以时间为序。前三联依次写了黄昏、初夜、夜深的不同景象,层次分明。

(天末海门①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注】①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兴:浙江杭州萧)

3、《采桑子•欧阳修》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

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归纳总结:审清题目很关键,题目要求很明确写景的手法,考虑的方面有:动静、对比、色彩、远近高低俯仰、视听嗅触味五官、虚实、修辞(比喻、拟人、对比、通感)等。同时注意有意识点出体现的作者的情感。

五、其他技巧题

1、《夏日南亭怀辛大》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到“劳梦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答案:由景到情,层递自然。(1分)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竹露滴在地面其声清脆,悦耳清心清幽绝俗的境界使诗人想到音乐,要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由“鸣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自然而然过渡到“怀人”上来。这种“怀故人”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5分)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2、《菩萨蛮》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6分)

答案: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比喻1分,解释2分)两句构成鲜明对比(2分),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1分)(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何处望归鞍?春云山外山。梨花新月下。独自烧香罢。惟有梦相寻。惊乌啼夜深。)

3、《少年行(其三)》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2分)前两句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2分)后两句直接展示将士们的心曲,表达出了将士们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2分)(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归纳总结:无论现代文阅读还是诗歌鉴赏最常考的手法无非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景与情、比喻、拟人、双关等,注意自喻与托物言志。步骤为:点手法,分析,效果,情感。

六、炼字类

1、《夏日南亭怀辛大》请结合弟三四两句,分析诗的前两句中“忽”“渐”二字的妙处。(5分)答案:“忽”迅速,快;“渐”慢慢地。(1分)这两个字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一快一慢);(1分)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又表现一种心理的愉快感受(2分)才有了三四句中散发乘凉和升轩闲卧的闲适。(1分)

2、《秋晓行南谷经荒村》第二联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句简析。(5分)

答案:①分别是“覆”和“唯".(2分)这两句充分表现出秋天一片清寂、荒芜的景象:②蹄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1分)③一个“覆”宇,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叶落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水之外,余无所见。(2分)(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②微:指泉声细微。③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七、人物形象类

1、欧阳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6分)答案:①本诗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诗人形象。(3分)②诗人登楼看到云烟重重,心生贬谪之感;但秋季萧疏开阔的画面让人举杯畅饮,敞怀以对,乘兴与友人相约,踏雪来看雪压群峰的美景。从诗人的心路历程变化可以看到,其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性情。(3分)

2、《少年行(其三)》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5分)答案:①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将士们戎装出征的英武形象。(1分)②“弓背”句侧重描绘将士们随身携带的武器,表现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情状。(2分)“秋风”句侧重描写将士们的飒爽英姿,表现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2分)

归纳总结:用简明厄要的话概括人物形象,尽量用四字词语表明其特点,如果诗中能体现其身份也要尽量点明。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如有鲜明情感请写明。

第五篇:题目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点明中心。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文章标题的作用

1、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例:南京中考题《蔷薇几度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蔷薇花”象征了老人淡然、不强求的品质。《不要让一粒沙成为你的阻碍》,标题运用的比喻的手法,把小困难比作“一粒沙”。

《那扇门》,标题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既指生活中的“门”,又指孩子的“心门”。

2、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例:鲁迅《一件小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内容——一件小事。

3、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例:胡适《我的母亲》,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我的母亲。

4、交代写作顺序。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5、交代文章主题、情感。例:聂华芩《亲爱的爸爸妈妈》,标题交代文章表达的情感——对爸爸妈妈的热爱。

6、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例:位梦华《旅鼠之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7、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以花开花落为线索。

下载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解现代文阅读中与文章段落有关的题目(范文大全)

    怎样解现代文阅读中与文章段落有关的题目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文章的段落是作者写作思路的......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安徽利辛第一中学 朱文成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2007年18套试卷有10套对其进行了考查,且设问角度异彩纷呈,可众多考生面对此种问题......

    现代文细节描写以及作用[5篇范文]

    什么是细节描写? 一、细节描写概念与作用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成功的细节描写......

    浅谈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浅谈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徐闻县徐城中学邓振奋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新课程标准......

    如何分析文章题目

    一、如何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

    现代文阅读7——“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题型训练

    现代文阅读7——“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题型训练 走 过 阴 霾 谭里和 ①只要悲痛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珍惜的。 ⑦两岁那年。刚刚蹒珊学步的时候,我就患了小儿......

    小说题目作用

    幻灯片1 小说题目作用           1、交代主要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5......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辨析素材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辨析 分析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它已经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