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安徽利辛第一中学 朱文成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2007年18套试卷有10套对其进行了考查,且设问角度异彩纷呈,可众多考生面对此种问题常因缺少抓手而手足无措。为能给同仁教学备考带来些许方便,笔者在此对“作用题”略做探究。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笔者发现,“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八个方面切入:
一、线索作用
行文线索指贯穿整篇文章的发展脉络,它把显示人物性格或表现文章主旨的各方面材料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行文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事物线,如冰心的《小桔灯》以“小桔灯”为线;事理线,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以“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线;情感线,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哀愁”为线;语句线,如琦君的《泪珠与珍珠》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为线。高考通常考查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例如:
1.[2005年江西卷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2.[2007年福建卷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与主旨关系密切,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主旨,答题应予以考虑,如江西卷的答案可拟定为:与“伤心”呼应文本中“忧愁”“焦灼”“焦虑”“忧虑”,它们构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贯穿起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了文章主题。
二、开头作用
考查开头语段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仅2007年高考就有六道,现姑且撷取三例: 3.[2007年辽宁卷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2007年山东卷19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问题基本构成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5.[2007年广东卷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文章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分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仅是术语,答题时尚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各自的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辽宁卷)起引出下文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山东卷)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是,概括了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了惋惜伤感的感情基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广东卷)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热爱雪过渡到热爱泥泞,行文自然。
三、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深化或升华主旨,强化作者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近几年高考命题人对此有较多关注;
6.[2004年浙江卷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7.[2007年全国卷Ⅰ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根据浙江卷《白鹤翔集的记忆》的题目“记忆”和内容,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的表达作用是:使文章在表情达意上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表达效用;暗示了文章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依据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文本内容,文章后一部分写了“戈壁石”,其对表现文章主旨有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四、人称作用
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一种式样,如:
8.[2005年湖北卷20题⑴]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9.[2006年辽宁卷20题]文章对牡丹花卉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对这类问题回答,要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通常说,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感;使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灵活自如。据此,湖北卷可拟定为,主要采用了第二人称,其作用是把瓜果当人写,赋予它们以鲜活的生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表达思想较自由灵活,给人真切感和亲切感;辽宁卷答案可拟为,作者改为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五、修辞作用
修辞手法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常涉及比喻、对比、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修辞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如:
10.[2004年重庆卷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重庆卷文本是筱敏的《山峦》,“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使用的是比喻修辞,结合文章题目、内容和提示试题提示“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答案拟定如下: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她们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应考虑修辞作用。如:
11.[2007年天津卷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该题意在分析修辞作用:“坚忍不拔”“蓬蓬勃勃地活”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使用了夸张手法,语言鲜活生动,突出了这些小生命给“我”带来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六、环境作用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只小说具有,散文也多有出现。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高考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
12.[2006年安徽卷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13.[2007年湖北卷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两套试题所描绘的景物特点都是秀美、宁静,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秀美的自然景物常含蕴着人物欢欣、喜悦,也用来烘托人物形象的美好或伟大,还可以乐景反衬人物感伤、愁苦的情怀;宁静的自然场景可以展示人物的闲适、恬静、安谧,也可用来烘托人物激荡的情感、涌动的遐思,有时以静衬动,动静相映,富有情趣。对小说而言,自然环境可渲染人物活动的氛围,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 14.[2007年全国卷Ⅲ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主题角度)通过犯人之口,侧面交代沧州劳营欺压、盘剥犯人的黑暗现实。
七、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可做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如:
15.[2007年江西卷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
16.[2007年江苏卷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题目中的文字,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也为下文写女人“心疼丈夫”作铺垫,同时为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作伏笔。
八、背景作用
背景作用的考查出现晚,题目较新,如:
17.[2006年江苏卷17题]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活动的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18.[2007年山东卷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无论是图画背景还是人物背景,都是起到衬托或烘托作用。作者所以用“烟雨”为牛鹭活动的背景,首先要为这一伟大的农耕图景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其次是为了抒写农耕生活自然和谐之美,并且用烟雨蒙蒙的景象抒发作者对农耕文明即将消逝的迷茫伤感之情。山东卷文本为新闻《梦碎雅典》,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是渲染和烘托奥蒂的命运与性格: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第二篇:现代文作用题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纵观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笔者发现,“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七个方面切人:
一、开头作用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如: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例2.(20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
(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
(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二、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近几年高考命题人对此有较多关注:
例3.(2008年全国卷l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4.(2007年全国卷l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卷l的材料是《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2007年全国卷l的材料是《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三、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如:
例5.(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人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
例6.(ZOOS年山东卷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根据山东卷的材料《歌德之勺》的具体内容作答:“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谈年轻时阅读歌德作晶的情况,开启了下文作者对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对大炊勺的描述。
四、线索作用
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如:
例7.(2005年江西卷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例8.(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江西卷答案可拟为:“伤心”与文本中的“忧愁”“焦灼”“焦虑”“忧虑”相呼应,它们构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串起了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了文章主题。福建卷答案应是:落叶既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也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着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五、人称作用
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的考查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一种样式。如:
例9.(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例10.(2006年辽宁卷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回答此类问题,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据此,浙江卷“我”的作用为:“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
辽宁卷答案可拟为:作者改为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六、手法作用
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表现手法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例(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重庆卷文本是筱敏的《山峦》,“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是比喻修辞,结合文题、内容和试题提示“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答案拟定如下: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如:
例(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七、环境作用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如:
例(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2008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营造氛围、衬托情感、烘托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换情节等角度考虑。安徽卷景物特点是秀美、宁静,而秀美、宁静的景物的作用一般为:秀美的自然景物常蕴涵着人物的欢欣、喜悦,也可烘托形象的美好或伟大,还可以乐景反衬人物感伤、愁苦的情怀;宁静的自然场景可展示人物的闲适、恬静、安谧,也可烘托人物激荡的情感、涌动的遐思,有时还可以静衬动,动静相映,富有情趣。
根据宁夏卷的小说《二十年以后》的内容,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环境的凄冷,为故事结局预设感伤基调,同时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坚毅个性。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为:渲染两人无话可说的沉寂氛围,暗示了警察吉米内心的凄苦、矛盾;同时也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现起到了情节转换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阅读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如:
例(2007年宁夏卷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了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主题角度)通过犯人之口,侧面交代沧州牢营欺压、盘剥犯人的黑暗现实。
第三篇: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锁定高考2010系统复习24: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创造思维。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近几年高考题,表达技巧主要侧重在表达作用的分析。要答好这类题目,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外,掌握使用一定的鉴赏术语是非常必要的,而准确运用答题程式,尽量接近标准答案则是抓高分的关键。笔者有幸参加了2007年的高考现代文大阅读题的阅卷工作,深感答题中鉴赏术语的使用和规范答题程式的重要。下面具体谈谈现代文阅读“作用题”题的术语使用与答题规范问题,希望对广大考生有一定帮助。
首先要了解“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和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有: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 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①首段(末段)的作用②文中写这些内容的作用③修辞的作用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⑤表达手法及其作用⑥不同人称的作用。
其次要注意掌握答题模式。
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例2.(20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例3.(2008年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4.(2007年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备选术语】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答题规范】
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2008年全国卷Ⅰ的《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2007年全国卷Ⅰ的《总想为你唱支歌》,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5.(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例6.(2008年山东卷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如属议论文体中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概括为“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最后根据指定内容的位置,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作答。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备选术语】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后文照应前文引出全文关键词,衬托烘托铺垫反衬
【答题规范】
例5中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例6的“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根据山东卷《歌德之勺》的具体内容,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谈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开启了下文作者对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对大炊勺的描述。
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7.(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备选术语】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突出思想,强调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术语有侧面烘托衬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答题规范】
“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这句话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8.(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备选术语】
白描象征反讽类比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
【答题规范】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表达方式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9.(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10.(2008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其次要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鲜明传神;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委婉含蓄等。第三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备选术语】
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答题规范】
例9可答为: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例10可这样答: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环境的凄冷,为故事结局预设感伤基调,同时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坚毅个性。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为:渲染两人无话可说的沉寂氛围,暗示了警察吉米内心的凄苦、矛盾,同时也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现起到了情节转换的作用。
不同人称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11(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例12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06年辽宁卷,原文《杨柳》)
【解题思路】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则便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情真挚。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拉近距离,便于抒情,有真切感、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备选术语】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答题规范】
例11答:“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
例12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还有诸如“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等等,由于篇幅关系,就不详述了,可以参考上文例子,触类旁通。我在这里特别要提醒考生,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答题,千万不要只答一个术语。这是考生普遍犯的一个错误,也因此丢掉了许多分,丢掉了许多关系到命运的分。这是确确实实要吸取的教训。
第四篇: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
文章题目的作用
1、概括主要事件
2、提出中心
3、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
4、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交代文章的线索
6、运用修辞手法
一、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例如:《雷电颂》
(2)语带双关;例如:《我的一本书》《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例如:《春酒》 《山坡羊 潼关怀古》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点明写作内容;例如:《雷电颂》、《藤野先生》、《再塑生命》
点名叙事中心《端午的鸡蛋》
(5)点明文章线索;例如:如《三棵枸杞豆》和《柳叶儿》,分别以枸杞豆和柳叶为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
《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主旨;例如:《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例如:《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9)点明写作对象例如:《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短文两篇 日 月》巴金、《海燕》《云南的歌会》
(10)点明写作对象和文体 例如:《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四、分析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3分)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 来分析
参考:形象的点名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2、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来分析
参考: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感情、主旨。
参考: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淳朴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五、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 贯穿全文 / 悬念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3)主旨 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5)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6)表现手法 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题目本身特点)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第五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研究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研究
一.解读两类文本能力要求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9年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关于探究能力的要求: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初一看,两类文本的能力要求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仔细研读,个别字眼的变化,其实蕴含着两类文本的不同能力要求。
1.关于“个性化”和“创意”。文学类文本鼓励多元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甚至可以从正反对立的角度设题,作品的内涵丰富而有韵味,如08年宁夏、海南卷: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 而实用类文本的主旨相对明确,阅读时不求个性化,只要求对文本的疑难问题提出见解,做深层次的解读,如07年宁夏、海南卷: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题目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究,答案相对固定,考生自由选择观点的空间较小。
?2.关于“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正如《2009年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
??? 文学类文本选材时往往会选名家之作,如《河的第三条岸》、迟子建的《泥泞》、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汪曾祺的《侯银匠》、张炜的《歌德之勺》和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林冲见差拨》,作品的主旨大凡是环境与命运、情与法、情与理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又彰显人性的光辉和永恒的人文关怀。
??? 实用类文本选文不求经典性,而突出时代性。传记类文本的传主都是有高远追求和高尚情怀的正面形象,如梁漱溟、杨守敬;新闻类文本则体现时效性,注重彰显时代精神,如《梦碎雅典》,要求结合奥林匹克精神来谈认识。
?二.理清四大类的探究题
对近两年新课标省份高考试卷探究题的分析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正反对立类。
例一(08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例二(广东省调研卷):《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采访,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 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
2.深层剖析类
例一(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示例: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
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 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提出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例二(08年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 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 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3.拓展启示类
例一(08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例二(08年山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4.综合理解类
例一(07年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例二(07年江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三.梳理探究题的三大关系
(一)拓展探究和文本的关系
例如(07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分两问,看似都是开放题,允许考生自由发挥。第一问,表面上看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回答问题,但把题目放回到原文中“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可知,作者对题干的生活态度是否定的,考生如果答成肯定的答案,思想性方面就会受影响,这一题就不能得高分,而顺着作者的思路可以答成: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第二问,回答似乎更为自由,但必须联系全文主旨答题。文章说“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依据作者观点,应该围绕“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作答。这一类探究题在设题时给考生留下一个陷阱,好像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回答问题,但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这类试题和平日训练的现代文阅读题有较大的区别,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也较大,考生要特别注意。
(二)深层探究和问答题的关系
例如(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这个问题,按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思路回答就是“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肯定或态度的态度,但是探究题如果只限于这种线限的回答,就缺少思维的深度了,所以,做好这样的题目,考生除了要像第一点所提到的基本要求外,还要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回到具体的题目中,“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动态发展的。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慢慢减少,对父亲的行为表示疑惑;最后,当父亲提出要“我”接收他的事业时,“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综上所述,“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动态的、立体的,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
(三)重点突破和多点开花的关系
近两年课改实验区的探究题有七题是考综合理解的,其实,这应该是探究题中最缺少创新和最缺乏思维品质的设题方向,之所以这类题出现的频率高,是因为设题较简单,参考答案也较容易设置,这是探究题处在初级阶段的产物,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这类题会越来越少。
那么,考生如何完成这一类题呢?以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考生答题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参考答案的五点都答出来,只要能抓住其中一点结合文本深
入展开,应该也可以得满分。
这里又涉及到对探究题的理解的问题,探究题是新生事物,学术界也还没有给定一个较明确的概念,理解上出现偏差在所难免,在评卷时,不少老师还是不能改变传统习惯,扣点打分,那些在某一点上对文本有独到理解的考生就要吃亏了。为此,笔者呼吁设题者和评卷点在设定评分标准时不追求面面俱到,更多注重点上的深入和思维的深度。当然,考生答题时也要做融通,在重点突破某一点的同时,也用简洁的语言把其它的要点带一下,这样,就实现了重点突破和多点开花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