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题教案
湘潭县一中2010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文学作品阅读之探究题应对策略教案
湘潭县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姜建远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作品阅读中探究题的命题背景、考查要求和题型特点。
2、掌握探究题解题的思维流程和答题模式。【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技巧深入理解文本;掌握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和模式。【命题背景】 【题型解析】
1、什么是探究?
探究即探索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探究题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以及个人体会,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带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力层级为F。
2、考纲要求(2010湖南版)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点为今年新增,须特别注意)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3、设题角度归纳
主旨(或作者的写作意图、某种观点态度); 人物形象的性格、精神及意义;
文中重要语句(如哲理句、矛盾句)的含义; 作品标题、首尾部分的丰富内涵。
构思特点、材料安排及情节处理的艺术性; 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语言特色。
4、常见问题表述格式: ①请结合全文(或实际),谈谈你对“„„”(人物形象、某种观点或艺术手法)”的理解(或“„„”对你的启发);(09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22题)②文章先说“„„”,又说“„„”, 请简要分析。(07广东卷《泥泞》18题)③探究文章结构安排、材料处理的用意。(08江苏卷《侯银匠》15题)④文章关于„„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结合文章(或实际),你怎么看待?(09海南宁夏卷《孕妇和牛》/08全国卷2《二十年以后》/09浙江卷《魔盒》)
5、应对总策略:“脚踏两只船”
文本分析(思想内容、表现形式)+ 个性理解
【合作/探讨】(09山东卷)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 1
湘潭县一中2010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有删改)
18、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参考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闯荡一番,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坚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
【小结/归纳】小结探究题解题思维流程:
1、关注标题、首尾段(句)、主旨句、观点句、抒情议论句等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并判断出作品主要的表现形式。
2、分析题干要求,多角度思考设问点,寻找文本和生活(或某一理论)的契合点。
3、掌握答题模式,规范表述语言。
【演练/提升】(09广东卷)
耕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
湘潭县一中2010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辩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8、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5分)【参考答案】(1)“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创作与人生的概括与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认可。
(2)表达了作者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创作观念和人生态度。
(3)表达了对其他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
湘潭县一中2010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失误指津】归纳出解答探究题常见的失误之处:
1、文本把握不准,分析不到位;
2、个性化理解脱离文本,“胡思乱想”;
4、观点含糊或偏颇;
4、词不达意,论述不能自圆其说;
5、探究要点没有分条阐述,层次混乱
【总结反思】探究性试题解答“三注意”:
1、依据文章内容展开探究,绝不能脱离文本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所谓“开放性”是有限制的。表达观点时以稳妥为原则,最好不要采取批判或否定文本内容的观点。
2、掌握答题模式:
观点+文本+【联系现实or结合理论】=探究答案
一定要分条表述。
3、组织语言时注意:
①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论述合理);②言之有据(文本依据
生活依据);
③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要点齐全);④言之有度(措辞严谨 字数合理)。
【课后作业】
(08宁夏卷《二十年以后》)见《主科突破》作业手册
【知识储备】
一、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 文学作品反映生活,不少文学作品会蕴涵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是:(1)勤劳俭朴,自强不息。(2)求同务实,谦和持中。自秦汉以来,中国人的求同务实,封闭保守,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不求标新立异,不敢锋芒毕露,以谦受益,以和为贵的心态与行为方式,至今仍独具特色。(3)家庭为重,亲疏有别。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最重,从小接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夫妻恩爱、亲友诚信的教育,全家成员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个人理想是光宗耀祖、福荫子孙;一家之长,有令必行,妇幼之辈,惟命是从;甚至为了家庭成员的群体利益,不惜牺牲许多个人利益。这种“亲亲”观念形成互相依靠的亲情、族情、乡情,也形成社会上的关系网与裙带风,以及人情大于国法,人治甚过法治的家长制与家天下的传统格局。(4)伦理为纲,尊卑有序。孔孟儒家的纲常伦理教育长期规范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程序;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心理卫生标准;忠孝仁义的为人处世法则,为历代统治者所利用与推崇,使平民百姓不好犯上,不好作乱,尊君爱国,尊父爱家,尊师重道,尊长爱幼,这种“尊尊”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历时千百年而经久不衰。
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是:(1)爱国爱家,关心社会;(2)义利兼顾,礼貌文明;(3)勤奋朴实,勇敢谦和;(4)标新立异,敬业乐群。
二、了解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主要指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个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个元素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思考,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个元素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如果我们说得非常通俗和简单的话,那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所以现在大家比较普遍说的一句话,叫人类关怀、生命关怀,这应该说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核心问题。
三、阅读技巧与文学鉴赏知识
见《主科突破》古代诗文阅读与文学作品阅读部分每一章节后的“知识清单”。
第二篇:探究题教案
中考重要考点复习-------
探究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教学目标:
1、解读《考试标准》,明确命题意图。
2、分析典型例题,探寻解题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训练,提高解答探究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题解答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方法:教师举例点拨为辅,学生自主训练为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读考标,明确方向
1、《2011年湖南省初中毕业考试标准》的考试指导思想
2、考试内容和要求
3、中考研讨会上对考标的解读
二、考点阐述
在株洲中考中,考查探究题的考点主要有哪些:
1、在“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活动”中考查。题型主要以读表格、读图案、活动设计、制作卡片等样式呈现。分值在4分左右。
2、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题型主要以问答题、设计题呈现。分值在2分左右。
三、解读经典、寻找方法。
我们在做探究题时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呢?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自主完成学案上1---4题,与同学交流答案和思考的方法。
1、株洲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某学者就“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与学习效率之关系”对三个平行班(每班50人)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2)结合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2分)
2、株洲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某学校医务室于I985年、l995年,2005年,对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中学生(俗称70后、80后、90后)开展了“初中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绘制了下表:
① 根据上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分)
②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2分)
总结解答要领:
读表格,分析综合题解答思路。
探究题解答策略:
08中考《最糟糕的发明》
3、今年6月1日起国家的“限塑令”开始在全国实施,市场使用塑料袋将有所限制。你班将开展以“限塑”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活动,请你根据这次活动的主题拟写一条标语。
09中考《蜘蛛脚和翅膀》(刘心武)
4、作者明明认得“醮”字,却在念“再醮”的时候念错了。请你对此现象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解答要领:
四、学以致用,运用方法。
1.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规定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此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在规定发布之前,某民意测评机构做了“
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目还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目”的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1)根据上表得出结论:(2分)
(2)对国务院的举措,你所持的态度及理由:(2分)
态度:
理由:
2、《名师导航》P89上《历练后的飞翔》的阅读第5小题:
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答出三点即可)
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住,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1)
(2)
(3)
五、谈谈收获:
附 录:
(一)最糟糕的发明
①不久前,英国《卫报》评出了‚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荣获‛这一称号。塑料袋是从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学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很难自然降解。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填埋在地下,会破坏土壤透气性,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如果家畜误食了混入食料或废留在野外的塑料,会因消化道梗阻而死亡;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英国《卫报》称,我们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处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东西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永生‛的。
②据国外新闻媒体报道,经常有许多海洋动物如海豚、海豹、海龟等由于误食了海洋中的漂浮的塑料废弃物,堵塞消化道而丧生。如今,这事在中国也发生了。西安市动物园近两年来5只鹿、1只美洲驼不明不白地死去,经专家解剖尸体后证实,‚凶手‛竟是司空见惯的塑料袋,这些动物误食了游人乱丢的塑料袋而命丧黄泉。无独有偶,北京麋鹿园自1995年以来已经发生了十几起麋鹿误食塑料袋而致死的事,科研人员在一头麋鹿的胃中竟然发现了4公斤之多的塑料垃圾!
③塑料袋的发明虽然只有100多年,但是它对环境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了,它所堵塞的也不仅仅是动物的消化道了。重庆市1998年8月就由于嘉陵江、长江上 取水口,致使好几家自来水厂停产减产,害得重庆市民守着两条大江没水喝。
④据悉,爱尔兰现在已经开始征集塑料袋税,每个塑料袋征收13美分的税。这个方法级为有效,爱尔兰塑料袋的使用率降低了百分之九十。在挪威,居民外出购物大都自带塑料袋,因为商店虽然提供塑料袋,但需付费。我国这几年有不少环保组织都搞了布袋赠市民的活动。倡导人们少用塑料袋。但是也没见多少人用环保布袋购物。关键在于塑料袋是白给的,用不用与人们的经济利益无关,看来,要抵制‚白色垃圾‛,除了宣传、号召之外,还需要采用经济手段。
⑤塑料袋的问世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我们都不能做往自家水井里吐痰的傻事。这种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麻烦的发明还是少点为好。
13.今年6月1日起国家的“限塑令”开始在全国实施,市场使用塑料袋将有所限制。你班将开展以“限塑”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活动,请你根据这次活动的主题拟写一条标语。
(三)蜘蛛脚与翅膀
刘心武
跟老伴从电影院出来,在人行道上缓步前行,议论着观影心得。忽然觉得身后有竹竿点地的声响,一回头,是一位戴墨镜的盲人,立即意识到,不该占住脚下的盲道,让开后,道歉:‚对不起,真不好意思!‛盲人却并不移动,叫出我的名字来。老伴好吃惊。我倒并不以为稀奇。想必他从电视里听过我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的讲座。一问,果然。于是说:‚感谢您听我的讲座,欢迎批评指正啊!‛本是一句客气话,没想到他认真地指正起来:‚你讲得好,可是,你有的发音不对啊。你说史湘云后来‘再蘸’,其实应该是‘再醮’,那‘醮’字发‘叫’的音啊。奇怪的是,你明明是认得‘醮’字的呀。你前面讲贾府在清虚观打醮,‘醮’这个字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你都正确地发出‘叫’的音啊!寡妇‘再醮’,就是她再次举行了祈福仪式,改嫁的意思啊……‛
万没想到,他跟着讲出这样一番话来:‚这世界上,大概只有我知道你为什么出这么个错儿……那一定是,五十多年前,在钱粮胡同宿舍大院里,你总听见我奶奶说‘再蘸’‘再蘸’的。那是俗人错语呀,你到电视上讲,哪能这么随俗错音呀,应该严格按照正规工具书来啊!‛说到这儿,他脸微微移向我老伴:‚嫂夫人,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我惊喜交集,双手拍向他双肩,大叫:‚喜子!是你呀!‛
他用左拳击了我胸膛一下:‚苟富贵,毋相忘!你还记得我!‛
老伴问他:‚您怎么只听两句,就认出他来了啊?‛喜子笑眯眯地说:‚他要没上电视,我也未必听出是他。我们半个多世纪没见过了。当然,我一直记得他那时候的语音。那时候我们都没变声呢。‛
我说:‚我在明处,你全看见了。可你是怎么过来的?‛他说:‚我从盲人学校毕业以后,到工艺美术工厂,先当工人,后来当技师,现在当然也退休啦。不夸张地说,我差不多把咱们国家出版的盲文书全读过了。活到老,学到老,咱们这代人,不全有这么个心劲吗?‛
回到家,我给老伴详细讲起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那时候,喜子奶奶常唠叨喜子他妈是‚寡妇再蘸‛,给好些气受。其实,对他妈最不满的是,他的姐姐、妹妹都正常,他生下来却双眼失明。那时候他常坐在他家门外一张紧靠墙的破藤椅上晒太阳。有一次,我们几个淘气的男孩,就拿粉笔,以他为中心,往黑墙上画出蜘蛛脚,还嘎嘎怪笑。我开头也觉得这恶作剧很过瘾,但是,见到他脸上痛苦的表情久久不散,就有点良心发现,过了一阵,别的朋友散去了,我就过去把那些蜘蛛脚全擦了,另画出了两只大翅膀。说来也怪,我也没告诉他我的修改,喜子却微笑了,那笑脸在艳阳下像一朵盛开的花。
老伴听了,说:‚做人,你要继续发扬善良……‛
19.作者明明认得“醮”字,却在念“再醮”的时候念错了。请你对此现象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三篇:探究题
探究题
1、某班同学做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用到的药品有铁丝、铜丝、银丝、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结束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该实验的废液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交流表达】 ⑴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⑵小红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作出猜想】小华认为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硫酸。⑴小华测得废液的PH小于7,证明废液中含有硫酸。⑵小明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小明的实验现象是,通过分析与实验,同学们得出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硫酸。【拓展应用】 ⑴若将废液中的溶质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写出该反应过程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⑵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渣中的物质为,滤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
2、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给了同学们一小包黑色粉末,这种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炭粉或者是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探究黑色粉末的成分。
【提出假设】假设①黑色粉末是炭粉;假设②黑色粉末是;假设③黑色粉末是。
【设计实验】同学们对实验做了如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黑色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搅拌后,静置。请你完成下表:
合物。
【拓展思维】为了进一步探究炭粉和氧化铜的性质,同学们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做了如下实验:将此混合物隔绝空气加热到高温,待反应停止后冷却到室温,得剩余固体X,再将X加入到过量的稀硫酸中,充分搅拌后,静置。(1)若静置后溶液呈无色,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2)若静置后溶液呈蓝色,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剩余固体X中一定含有。
3、某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制取CO2,并验证CO2的性质。在确认装置气密性良好后进行实验。把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对此展开探究:
⑴【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⑵【猜想与验证】
①甲同学认为可能石灰水已变质。他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向其中吹气,现象是,说明澄清石灰水没有变质。②乙同学认为制得的CO2中可能混有HCl气体。他作出此猜想的依据是。他用试管取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再通入制得的气体,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他得出的结论是CO2中混有HCl气体。
③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结论是错误,理由是
。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实验证明:
4、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小军很感兴趣,于是,他和同学们进行探索。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猜 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能量变化。[设计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点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⑵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⑴小张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军认为不可能。小军的依据是
。2-
⑴打开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
⑵小军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说明反应后的溶液呈性,PH7(填“>”“<”或“=”)
[表达]由实验探究的结果,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2)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小红认为:只有氢氧化钙;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7、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性,还可能呈
【分析与思考】
【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方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虑。
6、一天,实验助手小娟走进实验室,和老师一起检查每个实验桌上的药品、仪器是否齐备,走到某组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如右图)。⑴此情此景你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变质了,该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⑵围绕此瓶NaOH溶液是否变质的问题,小娟利用实验室的三种试剂(氯化钙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展开了探究活动。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某种试剂,有气泡产生,由此证明NaOH溶液已经变质。你认为小娟所加的试剂是
⑴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
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⑶通过上述探究,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故应保存。
8、在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全部转化为产品。工业上常用电解纯净的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得到烧碱溶液,再经过浓缩、蒸发等步骤生产固体烧碱,现要分析-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的烧碱样品,请你推测一下,该烧碱样品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可能含有的杂质是和。
(3)为科学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同学们对B试管中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继续进行探究。阳阳同学猜想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娇娇同学猜想滤液中含有两种溶质。为验证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选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以下两
11、小洁发现妈妈在面粉中加入一种白色粉末,做出的蛋糕、馒头疏松多孔。她很感兴趣,想探究这种“神奇粉末”的成分。通过对市场上相关产品进行调查,她发
9、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进行猜想:甲的猜想:
猜想一:黑色颗粒是碳,白色物质是氧化钠 猜想二:黑色固体是碳,白色物质是碳酸钠
猜想三:黑色固体是碳,白色物质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 +H2O ==2NaOH
⑴纯碱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这三种商品都能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种气体,使做成的食品疏松多孔,这种气体是___________。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探究得知猜想二成立,试写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⑵小洁通过阅读纯碱和小苏打的用法,推测出小苏打不同于纯碱的化学性质是
10、实验室里同学们正在进行探究实验。用A、B、C、D四支试管各取室温下等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再向A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B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C试管中滴加氯化铵溶液、D试管中滴加氯化钠溶液,振荡。
(1)提出问题:他们在探究的问题是(2)表达与交流:阳阳同学根据在D试管中没有看到现象,判断D试管中无化学反应发生。你认为此判断的依据是否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并解释其原因是;
实验反思:老师提示小洁第②步实验得出的结论有不足之处,请你帮助小洁改进实
12、某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发现,铜绿[Cu(OH)2CO3]受热分解后,除生成CO2和水蒸气外,试管中还有一些黑色粉末状固体。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分析黑色固体的组成,并验证产生的气体。请填空:(1)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黑色团体可能是:a.炭粉b.氧化铜c.(3)查阅资料: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其中炭粉不与稀酸反应,也不溶于稀酸,而氧化铜可与稀酸反应而溶解。
(4)设计实验方案:向试管中的黑色团体滴加足量的(填化学式)溶液,充分反应后,观察固体的溶解情况和所得溶液的颜色。
(5)现象与结论:如果猜想a正确,则现象为是,则猜想b正确;假如现象为,则猜想c成立。
(6)若用右图装置验证两种气体生成物,应将生成的混合气体先通过
装置,反之会有何影响?。当将气体通入装置A进行验证时,气流应从通入。
13、某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某化学兴趣小组想要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试回答下列问题:(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猜想)废液中的溶质是CaCl2。你认为还可能有的物质是(填化学式)。(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实验与结论)①该小组取少量CaCl2溶液和废液分别加入到2支试管中,并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作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②你认为该实验(填„能‟或„不能‟)证明他们的猜想,理由是。
③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④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应向废液中过量的,反应完全后过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4、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
水蒸气和CO2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如下探究: ⑴【猜想】
猜想Ⅰ:没有变质,“碱石灰”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Ⅱ: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Na2CO3。CaO与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 ⑵【实验】如下图所示:
泡泡色沉淀
2323 猜想Ⅱ(填:成立、不成立)。b.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写化学式)。c.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⑷【拓展】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保存;操作③中玻棒的作用是。
15、某同学将一小包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并对滤液的组成进行探究。
⑴同学们对滤液中所含的溶质做出多种猜想,其中有两种猜想可能成立,这两种猜想是:①溶质为______________;②溶质为____________。⑵请你设计一实验方案来验证以上的一种猜想成立。
第四篇:材料探究题
中考材料探究题专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探究题的特点及题型。
2、掌握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并灵活运用方法解答实际题目。
一、新课导入:
近年来,材料探究题,成为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题型考查了学生整理和筛选、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强劲动力。很多同学对这类题目有畏难心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答题规律,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一定能作好探究题。
二、初探敌营:什么是探究试题
所谓探究题,实际上就是材料比较题。命题者给出一段或几段文字(或者图片、表格)材料,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写出发现、探究的结果。学生解题的过程,也就是研读材料、分析处理材料、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主要考点:
①阅读相关材料,筛选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②结合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提炼观点,得出结论。③阅读几则材料,结合个人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
三、深入虎穴:题型概说
探究题的考查方式比较灵活,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放在阅读或综合性学习中出题。按照题干情况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项探究题与多项探究题。
(一)单项探究题
如:下图是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它是从1985件全球应征的有效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在众多专家的帮助下进行了多次修改而最终产生的。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是中国的,能传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感”。请你探究一下该会徽是如何传达出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
这是一道单项探究题,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分析题图,并且认真把握题干的内容,来确定答题的角度。此题的要点在于“如何传达出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解答此题应该到图中找到与“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组织语言明白表述。
参考答案:①北京奥运会会徽融入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书法和篆刻印章等艺术形式; ②作品主体部分又似汉字篆书“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 ③传递着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礼仪之邦的友好、真诚与热情。
(二)多项探究题
这类探究题由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几则材料或者相近(似),或者相关、或者相反(对)。
如:请根据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你的发现。①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朱熹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两则相反的材料构成的探究题。
多项探究题虽是几则材料放在一起,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去表述的。如上例探究题的中心话题就是:客观环境与人的关系。
你能发现下面几则材料的中心话题吗?
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的结果。
材料(1)好些年前在西藏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已成风毛麟角了。
材料(2)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见的地方。
材料(3)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挥蹄致意。
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是的:(1)藏羚羊原来没有受保护,所剩不多了。(2)藏羚羊生活习性。(3)政府已开始加大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力度。
仔细阅读提供的三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提供的材料可以引起一些思考:材料(1)中的“凤毛麟角”与材料(3)中的“成群结队”、(2)中“性怯懦机警”与材料(3)“鸣叫相迎,挥蹄致意”之间前后存在矛盾。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习性会有变化?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这道题是要我们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找到藏羚羊发生这巨大变化的原因。这原因也肯定在材料中。材料中哪些词 句给我们启发呢?很显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归纳提升一下,答案就应该是:政府加大的保护力度,群众提高了觉悟,使藏羚羊的数量增加了,藏羚羊的生活习性也有了改变。
这种多项探究题,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
材料之间的关系大致存在两种情形:另一种情况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如: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阅读后的发现。
(1)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渐渐平稳了。
(2)在某一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万长深渊,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什么东西。据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出事。
阅读这两则材料,首先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研读原材料,材料1中的老船长让船负重后船反而行的更稳了,材料2中的导游也是让旅客负重后,旅客反而安全了。这就是它们的相似点。在发现了相似点之后,我们还要将它上升到一定的哲理高度。所以这道题目的答案是:人生的很多时候,只有背负沉甸甸的重任,才能稳步前进。
四、手到擒来:探究题解题示范 1.学生尝试归纳答题思路:
通过上面三道题的解答,联系你过去的解题经验,请试着归纳一下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2.结合例题明确答题思路:
例题:综合下面有关资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达。
材料①1994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
材料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材料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材料④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材料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水秃林。
第一步,审清题目,概括材料大意。
第二步,理清关系,确定中心话题。
第三步,围绕话题,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战演习
精选典型题目,学生运用答题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完成后交流明确答案。
1、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浙江绍兴市)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2、阅读以下材料,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华罗庚教授堪称数学权威,但也难免弄错一些问题。1955年,厦门大学的年轻毕业生陈景润,在精读华罗庚《堆垒素数论》的过程中,发现华罗庚的“它利问题”存在错误。陈景润经过反复验算,确信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于是他写了一篇有关论文,并附上一封信寄给华罗庚,信中说:“明星上落下的微尘,我愿帮你拭去。”华罗庚在全国第一次数学学术讨论会上,亲自宣读了陈景润的论文。
六、结束语。
第五篇:对探究题的探究
对探究题的探究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 张阳 2010年《语文周报》第46期
2007年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新增加了“探究”能力,与之相呼应的是,海南、宁夏卷,广东卷和山东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试题中均设置了“探究”能力题。之后,探究题成为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一大亮点引起了师生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就与探究题相关的几个问题加以探究,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研讨。
一、探究题出现的背景
1.探究题的出现是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日益科技化和国际化的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愈加迫切的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同时要求智育工作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落实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必须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探究地学习。
2.探究题的出现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当前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而应试教育仍“剪不断,理还乱”,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教师“言语霸权”、应试观念的影响下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弊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即便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采用了一些科学方法,注意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的培养,但学生的内驱力也还是难以得到真正的开发,而且学习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的有关知识,课外延伸较少涉及,学生的人文情感的培养就更加鲜见。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新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教学中应重视的六大问题,其中 第(四)条就是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
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再次指出并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3.考查探究题也是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就有不少的探究题。
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真的猛士”板块《记念刘和珍君》“问题探讨”:(1)文章开头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后来却说“实在无话可说”,最后又说“说不出话”。联系全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这是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文中“庸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鲁迅对“庸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鼓励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存选择”板块“问题探讨”: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这道题就是在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由此可见,高考对探究题的考查早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了。
二、设置探究题的理论思考
1.“探究式学习”的涵义: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提供的任务或目标,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阅读文章,观察生活,妥善表达,从而形成独立摄取知识、总结规律,具有良好的语文创新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2.理论依据
(1)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够释放出来,“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获得新知的基础上。2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不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要把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新、潜能的充分实现置于最重要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认为:人对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过程,只有人这一主体的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能力,求得学习的最大效益。
(3)培养、提高探究能力,也是人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人在接受教育、接受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完全有可能而且也应当发展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创造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文化,真正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文明人。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逐渐成熟起来,自我意识和创造欲望正在增强,而且已经具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基本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口语与书面语的语感和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的能力,具备了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的条件。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必然充满生机活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新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察,与之相呼应的是,海南、宁夏卷,广东卷和山东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试题中均设置了“探究”能力题。2008年几乎所有省份的高考都把“探究”能力列为考试要求。
三、对2007年高考课标卷现代文阅读中探究题的探究
2007年四省实验区高考均在阅读选考题中考查了探究能力。宁夏、海南卷第14题文学类探究题:根据小说内容,“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该题和人教版高中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联系,如果考生中学课文学得扎实,就不难理解概括出:教头身份、配军身份;谨慎小心、沉着冷静、隐忍顺从、顾及颜面。第18题实用类探究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答案: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年轻编辑提携,关心爱护。这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主题的看法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林冲性格 3 的分析既要结合文本,又要联系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小说有关知识,全面合理概括。山东省的探究题:(1)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仍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2)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作者在文中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答案:“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著,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这两题都是主观性极强开放性很大的探究题,探讨的是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查考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体现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这种发散性的主观题还检测了考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意阅读,像回答奥蒂何尝不英雄,既要结合奥林匹克精神,更要对其人其事有独特的思考和理解,或者对奥蒂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要有深刻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从3套试卷“探究”能力题目的设置,我们可以“探究”出该类设题的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赋分高,主观性强,全部是文字表述题。宁夏和海南占8分,山东占5分,广东占6分。二是考查目的明确,扣住了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考纲》要求探究题主要是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蕴涵的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探究能力。从提供的答案来看,三套试卷探究题都具有“多元思维、适度开放”的特点,也方便了阅卷者。从考生的角度来看,其答案允许有不同表述,只要扣住题干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山东卷,考生可以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综合发挥。由于此题的答案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考生有较大的挑战性,对素质好的考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考生只要能扣住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我,勇于进取”这个要点,言之成理即可。三是设题紧扣文本,设置情景,要求考生结合文意或联系实际来阐述。试题的“探究”味儿足,相信对其它单独命卷的省市卷有借鉴作用。
四、对探究题的深度思考及应对策略
2008年江苏考试说明明确考查探究能力,并作如下解说:探究能力层级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
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具体要求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题在考试大纲中属于最高的能力层级,因此对考生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这种能力不是考前短时间突击出来的,它需要课内外知识的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长时间的阅读训练才能逐步提高。根据考纲要求我们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阅读前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所处时代,与作品作者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积蓄探索作品的情感。我们阅读的作品,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而许多作者都是民族的与世界的、人类的大师、巨匠。因此,在阅读作品之前,让学生主动探索作品作者及生活时代,与作者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事业追求,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必定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甚至与作者产生共鸣,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作品的欲望。
2、阅读时让学生深入文本,与作品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与作品的对话,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交流的目的。学生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但由于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比较贫乏,整体把握作品的能力较低。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文章主旨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铺路搭桥。引导学生美读作品,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美读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此外整体感知作品,把握作品的主旋律。传统的教学始终以“教师教”的角色设计教学,而忽略了从整体去把握课文。新课标理念强调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品,要把握作品的精髓,不应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
3、把阅读看作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给学生个性思考、感悟的空间,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活动的行为。”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都会影响及至制约着他对作品的接受。“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教学中教师就不能 5
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可我们却往往忽略这样一个基本规律,用一成不变的同一个答案去约束和要求个性各异的阅读主体,把作品作者看成是绝对的智者,把作品的思想看成是完全的结论,留给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容不得与作品的相左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一种愚昧的作品简单崇拜。“新课标”强调了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体验、理解,才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答案丰富多彩,才能有看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4、阅读后让学生与自我对话,在体验反思中,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激起他们心灵的火花,在联想与想象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5、结合典型考题强化训练,起到实战之效。探究题是一种新题型,目前可供训练的复习题不多,除了自编一些练习之用,只能充分利用已考的一些题型和内容来强化训练。如:国家考试中心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调研题(探究阅读):读契诃夫小说《胖子和瘦子》,回答小说写三品文官胖子十分看重小时候的友谊,而八品文官瘦子却是一幅奉承阿谀、低首下心的丑相。这是否表达作者对待胖子和瘦子的态度不一样?请你说说作者这种艺术处理的得失。这是从写法上设题,探究小说的主题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属于个性化阅读和创意阅读。海南省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调研题(探究阅读),文学类: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实用类:文章结尾处集中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和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裨益。请结合文章,选择两到三个方面,对他的人格与精神进行评析。前一题属于对小说艺术处理的个性化阅读,后一题则是对作品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索,和课本有联系,主观性强,开放性大。2007年北京卷第21题:沈从文从20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这题既涉及对文章的理解,更要调动知识积累,了解沈从文一生的创作和乡土乡情的关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阅读见解,答案可结合中学课本《边 6
城》的主题理解和作者的创作特点来思考概括。实验区已考的探究题,可以拿来作为训练实战之用。先让学生思考,动笔表达,教师再组织学生探讨答案的要点和合理的表达。
6、探究题的训练应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江苏省2008年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考查探究能力,因为考历史的考生必考是160分,附加40分,所以探究能力考查的要求相对会高些,又有较大的区分度。因此,平时的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的学习,要进行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探究向课外探究延伸。特别是现在高三语文课时多,更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读书、辩论、探究活动。探究要立足文章,从文章中发掘真正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创设必要情境,组织有效的课内外探究活动,或做作业,或作练笔,或交流发言,或辩论演讲,形式多样进行多角度训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当然探究训练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易及难。探究题的训练一开始最好不要太难,不要一上来就训练高考题,也不要全部是高考题作为训练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难度提高。高三阶段,一方面是回归课本整理有关探究活动题,明确探究题答题的思路、过程和方法,另方面通过搜集各地新的模拟题强化演练,提高探究题的表达能力和得分率。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根据试题要求反复揣摩答案要点,从中寻找一些大体的规律。我们觉得加强阅读,突出感悟和重视语言表达尤为重要。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探究题的训练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们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精神的发展、与人沟通与合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关于探究式学习的进一步探索中,我想,今后不仅要让学生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还要注重落实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的层次差异,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以求阅读教学更大的实效性。
2、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可我们却往往忽略这样一个基本规律。用一成不变的同一个答案去约束和要求个性各异的阅读主体,把作品作者看成是绝对的智者,把作品的思想看成是完全的结论,留给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容不得与作品的相左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一种愚昧的作品简单 7
崇拜。“新课标”强调了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体验、理解,才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答案丰富多彩,才能有看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处理好“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探究性试题是具有开放性的,它鼓励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因而,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该得到肯定。尽管探究性试题注重开放性,但高考毕竟要体现其选拔功能,如果开放之中没有限制,那就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因而,探究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那种忽视题目要求的答案必然会被打入“冷宫”。因此,在回答探究性试题时,既要充分利用开放性,又要注意限制性,做到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完美统一。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探究题的出现时间较短,探究能力的培养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和其他课程一起,从各学科适合的角度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期在高考中能够得心应手的做好探究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