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数学探究题
用[ x ]表示不超过x的整数中最大的整数,如[1.97]=1,[-1.67]=-2请计算:
1.[2.8]+[-4]
2.[-6.4]-[ 3/2]+[-2.03]
1.黑板上写有1,2,3,……,1997,1998这1998个数,对它们进行如下操作:擦去其中三个数,再将这三个数和的个位数补写在黑板上。列如:,擦去5,13,1998后,添加6;再如擦去6,6,38后,添加0,等等。如果经过998次操作后,黑板上只剩下两个数,一个是25,问另一个是多少?
2.在线段AB上,先在A点点标注0,在B点标注2002,这次称为第一次操作;然后在AB中点C处标注(0+2002)/2=1001,称为第二次操作;又分别在得到的线段AC,BC的中点D,E处标注对应线段两端所标注的数字和的一半,即(0+1001)/2与(1001+2002)/2,称为第三次操作,照此下去,那么经过11次操作后,在线段AB上所有标注的数字之和是多少?
3.已知X,Y,Z满足:
X+[Y]+﹛Z﹜=-0.9
[X]+﹛Y﹜+Z=0.2
﹛X﹜+Y+[Z]=1.3
其中记号:对于数A,[A]表示不大于A的最大整数,{A}=A-[A],求X,Y,Z的值。
4.司机小李驾车在公路上均速行速,他看到里程碑上的数是两位数,1小时后,看到里程碑上的数恰好是第一次看到的相反数的两位数,再过一个小时,他看到里程碑上的数是第一次看到的两位数中间加个0,求小李每次在里程碑上看到的数。
5.某人拟得1,2.......N这几个数数输入电脑求平均数。当他输入完毕时,电脑显示只输入了(n-1)个数,平均数为35又7分之5。问末输入的一个数是多少
6.求使8p的2次方+1为素数的所有素数
7.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22.85和两边的夹角为22.5°求第三边的长!
第二篇:初一数学检测题
初一数学检测题
一、境空题(每空5分,共15分)
1、比–3小9的数是____;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2、计算:(1)100(1)101______.3、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则3(a + b)3cd =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ab324.在下列代数式:ab,ab2+b+1,+,x3+ x2-3中,多项式有()22xy
A.2个B.3个C.4个D5个
5.已知关于x的方程4x3m2的解是xm,则m的值是().
A.2B.-2C.7D.-7.
三、计算(每小题10分,共30分)
6、(3571x4x3)2.54912÷36;
7、解方程:0.20.05.8.求值x3-x+1-x2,其中x=-3;
四、解答题(共45分)
9、已知a、b互为相反数,m、n互为倒数,x绝对值为2,求2mn
值(20分)
10.王强参加了一场3000米的赛跑,他以6米/秒的速度跑了一段路程,又以4 米/秒的速度跑完了其余的路程,一共花了10分钟,王强以6米/ 秒的速度跑了多少米?(25分)
bcx的mn
第三篇:探究题
探究题
1、某班同学做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用到的药品有铁丝、铜丝、银丝、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结束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该实验的废液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交流表达】 ⑴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⑵小红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作出猜想】小华认为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硫酸。⑴小华测得废液的PH小于7,证明废液中含有硫酸。⑵小明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小明的实验现象是,通过分析与实验,同学们得出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硫酸。【拓展应用】 ⑴若将废液中的溶质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写出该反应过程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⑵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渣中的物质为,滤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
2、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给了同学们一小包黑色粉末,这种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炭粉或者是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探究黑色粉末的成分。
【提出假设】假设①黑色粉末是炭粉;假设②黑色粉末是;假设③黑色粉末是。
【设计实验】同学们对实验做了如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黑色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搅拌后,静置。请你完成下表:
合物。
【拓展思维】为了进一步探究炭粉和氧化铜的性质,同学们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做了如下实验:将此混合物隔绝空气加热到高温,待反应停止后冷却到室温,得剩余固体X,再将X加入到过量的稀硫酸中,充分搅拌后,静置。(1)若静置后溶液呈无色,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2)若静置后溶液呈蓝色,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剩余固体X中一定含有。
3、某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制取CO2,并验证CO2的性质。在确认装置气密性良好后进行实验。把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对此展开探究:
⑴【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⑵【猜想与验证】
①甲同学认为可能石灰水已变质。他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向其中吹气,现象是,说明澄清石灰水没有变质。②乙同学认为制得的CO2中可能混有HCl气体。他作出此猜想的依据是。他用试管取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再通入制得的气体,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他得出的结论是CO2中混有HCl气体。
③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结论是错误,理由是
。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实验证明:
4、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小军很感兴趣,于是,他和同学们进行探索。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猜 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能量变化。[设计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点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⑵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⑴小张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军认为不可能。小军的依据是
。2-
⑴打开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
⑵小军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说明反应后的溶液呈性,PH7(填“>”“<”或“=”)
[表达]由实验探究的结果,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2)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小红认为:只有氢氧化钙;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7、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性,还可能呈
【分析与思考】
【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方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虑。
6、一天,实验助手小娟走进实验室,和老师一起检查每个实验桌上的药品、仪器是否齐备,走到某组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如右图)。⑴此情此景你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变质了,该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⑵围绕此瓶NaOH溶液是否变质的问题,小娟利用实验室的三种试剂(氯化钙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展开了探究活动。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某种试剂,有气泡产生,由此证明NaOH溶液已经变质。你认为小娟所加的试剂是
⑴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
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⑶通过上述探究,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故应保存。
8、在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全部转化为产品。工业上常用电解纯净的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得到烧碱溶液,再经过浓缩、蒸发等步骤生产固体烧碱,现要分析-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的烧碱样品,请你推测一下,该烧碱样品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可能含有的杂质是和。
(3)为科学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同学们对B试管中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继续进行探究。阳阳同学猜想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娇娇同学猜想滤液中含有两种溶质。为验证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选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以下两
11、小洁发现妈妈在面粉中加入一种白色粉末,做出的蛋糕、馒头疏松多孔。她很感兴趣,想探究这种“神奇粉末”的成分。通过对市场上相关产品进行调查,她发
9、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进行猜想:甲的猜想:
猜想一:黑色颗粒是碳,白色物质是氧化钠 猜想二:黑色固体是碳,白色物质是碳酸钠
猜想三:黑色固体是碳,白色物质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 +H2O ==2NaOH
⑴纯碱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这三种商品都能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种气体,使做成的食品疏松多孔,这种气体是___________。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探究得知猜想二成立,试写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⑵小洁通过阅读纯碱和小苏打的用法,推测出小苏打不同于纯碱的化学性质是
10、实验室里同学们正在进行探究实验。用A、B、C、D四支试管各取室温下等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再向A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B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C试管中滴加氯化铵溶液、D试管中滴加氯化钠溶液,振荡。
(1)提出问题:他们在探究的问题是(2)表达与交流:阳阳同学根据在D试管中没有看到现象,判断D试管中无化学反应发生。你认为此判断的依据是否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并解释其原因是;
实验反思:老师提示小洁第②步实验得出的结论有不足之处,请你帮助小洁改进实
12、某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发现,铜绿[Cu(OH)2CO3]受热分解后,除生成CO2和水蒸气外,试管中还有一些黑色粉末状固体。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分析黑色固体的组成,并验证产生的气体。请填空:(1)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黑色团体可能是:a.炭粉b.氧化铜c.(3)查阅资料: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其中炭粉不与稀酸反应,也不溶于稀酸,而氧化铜可与稀酸反应而溶解。
(4)设计实验方案:向试管中的黑色团体滴加足量的(填化学式)溶液,充分反应后,观察固体的溶解情况和所得溶液的颜色。
(5)现象与结论:如果猜想a正确,则现象为是,则猜想b正确;假如现象为,则猜想c成立。
(6)若用右图装置验证两种气体生成物,应将生成的混合气体先通过
装置,反之会有何影响?。当将气体通入装置A进行验证时,气流应从通入。
13、某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某化学兴趣小组想要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试回答下列问题:(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猜想)废液中的溶质是CaCl2。你认为还可能有的物质是(填化学式)。(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实验与结论)①该小组取少量CaCl2溶液和废液分别加入到2支试管中,并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作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②你认为该实验(填„能‟或„不能‟)证明他们的猜想,理由是。
③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④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应向废液中过量的,反应完全后过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4、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
水蒸气和CO2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如下探究: ⑴【猜想】
猜想Ⅰ:没有变质,“碱石灰”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Ⅱ: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Na2CO3。CaO与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 ⑵【实验】如下图所示:
泡泡色沉淀
2323 猜想Ⅱ(填:成立、不成立)。b.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写化学式)。c.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⑷【拓展】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保存;操作③中玻棒的作用是。
15、某同学将一小包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并对滤液的组成进行探究。
⑴同学们对滤液中所含的溶质做出多种猜想,其中有两种猜想可能成立,这两种猜想是:①溶质为______________;②溶质为____________。⑵请你设计一实验方案来验证以上的一种猜想成立。
第四篇:材料探究题
中考材料探究题专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探究题的特点及题型。
2、掌握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并灵活运用方法解答实际题目。
一、新课导入:
近年来,材料探究题,成为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题型考查了学生整理和筛选、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强劲动力。很多同学对这类题目有畏难心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答题规律,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一定能作好探究题。
二、初探敌营:什么是探究试题
所谓探究题,实际上就是材料比较题。命题者给出一段或几段文字(或者图片、表格)材料,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写出发现、探究的结果。学生解题的过程,也就是研读材料、分析处理材料、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主要考点:
①阅读相关材料,筛选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②结合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提炼观点,得出结论。③阅读几则材料,结合个人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
三、深入虎穴:题型概说
探究题的考查方式比较灵活,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放在阅读或综合性学习中出题。按照题干情况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项探究题与多项探究题。
(一)单项探究题
如:下图是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它是从1985件全球应征的有效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在众多专家的帮助下进行了多次修改而最终产生的。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是中国的,能传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感”。请你探究一下该会徽是如何传达出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
这是一道单项探究题,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分析题图,并且认真把握题干的内容,来确定答题的角度。此题的要点在于“如何传达出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解答此题应该到图中找到与“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组织语言明白表述。
参考答案:①北京奥运会会徽融入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书法和篆刻印章等艺术形式; ②作品主体部分又似汉字篆书“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 ③传递着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礼仪之邦的友好、真诚与热情。
(二)多项探究题
这类探究题由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几则材料或者相近(似),或者相关、或者相反(对)。
如:请根据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你的发现。①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朱熹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两则相反的材料构成的探究题。
多项探究题虽是几则材料放在一起,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去表述的。如上例探究题的中心话题就是:客观环境与人的关系。
你能发现下面几则材料的中心话题吗?
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的结果。
材料(1)好些年前在西藏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已成风毛麟角了。
材料(2)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见的地方。
材料(3)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挥蹄致意。
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是的:(1)藏羚羊原来没有受保护,所剩不多了。(2)藏羚羊生活习性。(3)政府已开始加大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力度。
仔细阅读提供的三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提供的材料可以引起一些思考:材料(1)中的“凤毛麟角”与材料(3)中的“成群结队”、(2)中“性怯懦机警”与材料(3)“鸣叫相迎,挥蹄致意”之间前后存在矛盾。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习性会有变化?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这道题是要我们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找到藏羚羊发生这巨大变化的原因。这原因也肯定在材料中。材料中哪些词 句给我们启发呢?很显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归纳提升一下,答案就应该是:政府加大的保护力度,群众提高了觉悟,使藏羚羊的数量增加了,藏羚羊的生活习性也有了改变。
这种多项探究题,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
材料之间的关系大致存在两种情形:另一种情况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如: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阅读后的发现。
(1)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渐渐平稳了。
(2)在某一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万长深渊,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什么东西。据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出事。
阅读这两则材料,首先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研读原材料,材料1中的老船长让船负重后船反而行的更稳了,材料2中的导游也是让旅客负重后,旅客反而安全了。这就是它们的相似点。在发现了相似点之后,我们还要将它上升到一定的哲理高度。所以这道题目的答案是:人生的很多时候,只有背负沉甸甸的重任,才能稳步前进。
四、手到擒来:探究题解题示范 1.学生尝试归纳答题思路:
通过上面三道题的解答,联系你过去的解题经验,请试着归纳一下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2.结合例题明确答题思路:
例题:综合下面有关资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达。
材料①1994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
材料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材料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材料④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材料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水秃林。
第一步,审清题目,概括材料大意。
第二步,理清关系,确定中心话题。
第三步,围绕话题,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战演习
精选典型题目,学生运用答题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完成后交流明确答案。
1、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浙江绍兴市)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2、阅读以下材料,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华罗庚教授堪称数学权威,但也难免弄错一些问题。1955年,厦门大学的年轻毕业生陈景润,在精读华罗庚《堆垒素数论》的过程中,发现华罗庚的“它利问题”存在错误。陈景润经过反复验算,确信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于是他写了一篇有关论文,并附上一封信寄给华罗庚,信中说:“明星上落下的微尘,我愿帮你拭去。”华罗庚在全国第一次数学学术讨论会上,亲自宣读了陈景润的论文。
六、结束语。
第五篇:初一分班考试数学真题
人大附中2008年新初一分班考试数学部分真题
分班考试, 新初一, 真题
1.165+312-284=______;
2.1999+498-2008=______;
3.10.16×15-21.5×4.6=______;
4.12.5×45-36×101+86.5×45=______;
5.(56÷60+0.5)×(1-9/2÷43/3)=______;
6.(2.5+1/3÷1/2)÷(75%×2/3+1/6)=______;
7.(7×1-3×1)+(7×3-3×2)+(7×5-3×3)+……+(7×49-3×25)=______;
8.131×17+51×123=______;
9.a△b表示a、b的差(大减小)的一半。例如:12△24=(24-12)÷2=6。那么
(1)1△(35/8△23/5)=______;
(2)20△(7△x)=1,x的所有可能性____________;
10.2.737373……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是______;
11.陈老师花了600元买了48个本和72支笔。已知每个本8元,那么每支笔______元(数忘了,瞎编的);
12.一个长方形,周长24厘米,宽4厘米。如果长增加2厘米,那么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13.解比例:x:3.5=4(28/5);
14.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2倍,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圆锥和圆柱的高的比是______;
15.(忘了);
16.(图形题,不好画);
17.一本书,小明看了9天,每天看12页。如果他想15天看完,平均每天看16页,那么现在他该每天看______页;
18.小红每天睡眠9小时,比小刚多1/9。小刚每天睡眠______小时;
19.一项工程,甲队15天干完,乙队30天干完。两队合干4天后,由甲队单独干,还要______天干完;
20.一个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两个内角度数和的2/3。另两个内角的度数相差18°。这个三角形的最小的内角的度数是______;
21.一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336平方厘米。把它从中间切开,得到两个一样的圆柱体,它们的表面积和是432平方厘米。那么原来圆柱体的高是______厘米(π=3);
22.一个四位数,百位是2,十位是7,能同时被2和3整除。这个四位数最大是______,最小是______;
23.规定※n表示不大于n的所有偶数的积,□n表示不能整除n的最小的数。例如:※6=6×4×2=48,□10=3。那么□(※x)=13,x最小是______;
24.一堆货物,第一天运走了总数的2/5,第二天运走了总数的25%,剩下的按3:4分配给甲车和乙车。已知甲车运了900吨,那么这堆货物共有______吨;
25.快车和慢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4小时相遇。相遇后,快车继续行驶了3小时到达乙地,慢车继续行了240千米到达甲地。慢车的速度是______千米/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