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己整理的现代文阅读要点
现代文阅读要点
1、“这”、“那”指代什么?-------答案要代入原文进行检验
2、词语含义题?-------答题技巧
第一:正面阐述,阐述它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形象性、情感性、精确性等。第二:反面强调。删去该词有哪些表情达意上有哪些削弱。第三:小结归纳。总结该词在文中表达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3、比喻的表达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4、象征的表达作用:
第一: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
第二:延伸描写的内涵,创造一种艺术境界,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5、重要语句的作用:
第一:思想内容上:本句含义---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揭示作者态度,中心论点---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二:结构上:
《1》 在开头的点明主旨,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2》 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衬托作用(为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为了使主题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 在末尾,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含蓄的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6、对引用文句的理解:文化内涵---引起对比---明确主题----对什么内容增强说服力等。
7、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一:修辞表达效果,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对偶、对比、夸张、反问、设问、反语、双关等。
第二:句式特点: 短句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
长句节奏舒缓,表意严密、逻辑性强。
整句形式整齐,气势贯通,音节和谐。
散句灵活自然,抑扬顿挫,有音韵美。
第三:标点看;省略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感叹句强化作者的感情;问号发人深思,深化主题。
8、结构安排的作用
《1》在小说中;多情节影响,便于人物性格,思想的发展以及主题的凸显。《2》在散文中; 第一:内容上;
概括事件或句子;
对文章中学的作用(支撑、强调、深化、升华); 引发了作者的议论抒情; 引起读者的思考、产生共鸣。
第二:结构上;
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埋下伏笔、奠定基调; 文中,承上启下;
篇末,首尾呼应、收束全文、点题。
一、描写某个形象或意向的用意:
1、表现什么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联系文章主旨来回答)如:《总想为你唱支歌》中写“左公柳”和“民勤人”的用意:
答案: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某一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上来答,好处就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精神。
如:《总想为你唱支歌》中“文中第五段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三、文中某个意象的含义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1、本身的含义
2、在文中的含义 如:《南海杂忆》中“道旁石”与“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该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中分析“落叶”的含义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
1、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2、“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如:《炉火》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答案: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的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
如:《乡土情结》中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航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这样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会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又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概括起来三点:
1、丰富内涵
2、文本中的作用
3、深化主题)如:《流浪的本意》中文章从“流浪者大街”写到“哥伦布”雕像,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1、点面结合,给人以全貌的形象又给人以个别具体的流浪者的形象
2、升华主题,赞美了流浪者的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出发、敢于探索、敢于发现的精神风貌。
四、文章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如:《告别三峡》中“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答案:
1、以“告别“为中心
2、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五、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有的要具体写出来承接上文,是对上文写什么的一个归结;开启下文,进而转入对什么什 2 么的续写)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与上文相照应,呼应)
2、总领后文,领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六、分析文中句子的含义及语言表达技巧
(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事物本身什么特点-----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三步骤)
1、如:《雪野里的精灵》中“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的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答案: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什么感受。
具体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看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2、如《泰山之思》中分析对泰山浓雾那段话的语言表达技巧; 答案:运用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具体答案: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3、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中“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这里运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一生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显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耗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爱深深的感激。
4、如《麦天》中“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的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收割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的事物来写;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或韵味。
七、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赏析; 如:《泰山之思》中对“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的赏析
1、结构上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
2、句式特点的运用(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
3、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
4.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如:《焰火的变奏》中“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答案:作者以这一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形状、颜色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特点和效果是:
1、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2、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如《合欢树》中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案:母爱是普遍的,母爱又是独特的
八、文章开头的提问,为什么由它物写到目的物?(一般是两点:
1、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2、为下文作铺垫)如:《焰火的变奏》中“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答案: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与火焰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如:《炉火》,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春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起铺垫,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春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伤感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九、文章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如:《焰火的变奏》中“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答案: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十、开头场景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如:《日月行色》开头场景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1、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如《林冲见差拨》)
2、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3、景中容情,场景描写融入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4、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如《林冲见差拨》)
再如《一幅烟雨牛鹭图》作者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1、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
2、抒写农耕生活自然和谐之美
3、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十一、文中构思上先抑后扬的的作用
1、加强表达某种效果,凸显人物性格等
2、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十二、人物语言的特色分析
1、地方色彩鲜明
2、符合人物身份和心理
3、富有生活情趣
十三、新闻中导语的作用:
1、概括本篇新闻要点
2、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十四、文章中的几幅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如《大地山河》)
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十五、表现手法包括:白描或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对比、反讽等
十六、行文上的特点:婉转曲折,自然舒展。
十七、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
1、烘托人物形象
(如《行吟阁遐想》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屈原和闻一多)
2、渲染氛围
3、交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
4、刻画心理(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5、深化作品主题
6、推动情节发展
十八、概括文章主旨
通过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或赞美了什么,表达了(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十九、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或目的;结构上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密/内容上
第二篇:现代文答题要点
现代文答题要点
1.文章线索
①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②物品;③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的发展变化;⑤时间。
2.寻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3.表达方式的分类
①记叙;②议论;③说明;④抒情;⑤描写。
4.描写的种类
①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人物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③正面/侧面描写;④细节描写。
5.外貌(肖像)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性格等;
②表现了文中的“我”(作者)的心理感受。
6.神态描写的作用
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思想性格等。
7.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②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心理描写的作用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9.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的时间和地点;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的××情感;④预示人物的××命运;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0.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
11.其它常用的描写方法
①从视、听、味、嗅、触觉来描写;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12.说明的顺序
①时间顺序(从古到今);
②空间顺序(由表及里,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③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由
特点到用途等)。
13.说明方法的种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使人们更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更信服;
③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④分类别;⑤打比方;⑥下定义;⑦引资料;⑧画图表。(只考前三种。)
14.议论句或议论段的作用
①引发读者思考;②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③突出中心;④升华主题;
⑤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5.论证的方法
①摆事实;②讲道理;③正反论证;④比喻论证。
16.论据的作用
①理论论据:通过XX的话,证明(强调)了„„的观点;
②事实论据:通过„„的具体事例,说明了„„的观点;
③反面论据:通过„„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的观点,是论证更严密,更全面;④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17.寻找论点的方法
①察看文章标题是否本文论点。标题要注意,是文章讨论的话题还是论点;如果是论点,表述是否完整;
②划分层次,区别引论、本论、结论部分;
③在文章标题、本论和结论部分找出有可能的句子;
④本论和结论中有可能的语句,排除作为论点分析、提出倡议和补充论点的语句;⑤在最有可能的语句中,选出表述内容作完整,语言最简捷的作为论点;
⑥原文句子内容都不完整的,将有关语句重新组织完整。
附:议论文一般结构:引论(提出论点;是什么)+本论(分析论点;为什么)+结论(总结论点;怎么办)。
引论的结构:①直接提出论点;②通过具体事例、生动比喻或引用名言引出论点;③通过反面引出论点。
本论的结构:①“事例+分析”或“分析+事例”;②正反论证;③并列式的分论点。结论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补充论点,使论证更严密;③提出倡议。
18.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9.语段的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衬托、象征、悬念、铺垫、映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
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等。
20.衬托(侧面烘托)的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21.欲扬先抑的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2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3.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24.文章使用第一人称的作用: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5.文章使用第二人称的作用: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26.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㈠在内容上:通过描写„„,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㈡在结构上:⑴文章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⑵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过渡);②为下文埋下伏笔;③照应上文某
个句子或细节。
⑶文章结尾——①点明主题,揭示文章中心;②升华/深化文章中心(主
题);③首尾呼应。
27.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①先看句子本身:有无修辞手法(什么修辞,修辞的作用);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没有关键性的词语。
②看这句句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讨论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③联系文章中心,分析句子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④联系自己,谈谈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28.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29.概括层意的方法
①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②概括法:记叙段落:记叙××人××时××地何种情况下做××。(注意原文强调的什么);描写段落:描写+××景物+××特征。抒情的段落:抒发怎么样的感情。
③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30.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②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进行概括。
31.概括文章主旨
强调:①文章内容;②主题思想;③作者感情。
文章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附:概括一件事:时间+地点+(怎样的)主人公+事件。(如果有特殊重要的细节/情节需要强调,则必须在概括中有所反映。)
32.XX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①对词语意思进行解释;②判断该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③说明去掉该词后可能引发的歧义;④小结(该词语使语言更准确)。
形容词或副词类的词语在句中一般作用有:表修饰;表限制;表强调。
动词的作用:该词准确的写出(表现)了对象„„的特点。
关键词的作用:为中心服务。
33.选择具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分析
①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②分析句式之美;③分析句子包含的哲理;④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为表现人物性格或文章中心服务)。
34.修辞方法的作用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
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35.整句(对偶句)的作用:形式整齐,韵律和谐,充满美感,形象地写出了„„
36.疑问句的作用:造成悬念。
37.分析具有哲理的句子
①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②具有„„的言外之意;③富有哲理;④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38.给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
39.以„„为标题的好处
①标题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②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标题是凝结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对象,具有象征意义。
40.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文言文中,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可能就是选择文中恰当的句子翻译。
41.标点符号的作用
破折号:①补充/解释说明;②表示意思的递进;③表示意思的转折;④表示声音的延长。
省略号:①表示内容的省略;②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垂死或者不忍心说下去);③表示思维的跳跃(或心情激动);
句号、逗号:表示一般陈述的语气。
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号:①表示引用;②表示强调;③表示特殊含义(反语或讽刺)。
冒号:①提示下文;②总结上文。
42.分析XX所包含的几层含义
对于要分层分析的问题,如果是并列关系的话,每一层次回答的对象应该是不同的。如果该词语(句子)是贯穿全文的中心词(中心句),在分析它的几层含义时,应考虑将全文分段以后再回答。
第三篇:高考复习:课内现代文要点
问题:
1、居里夫人的“美丽”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者为什么要说这种“美丽”是“跨越百年”的?
答案:文中居里夫人的美主要体现在外貌和精神两个方面。后者是作者所着力表现的重点,根据文意,可以概括为: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排除干扰的执著态度、驾驭规律的智慧和不重名利的脱俗。这种内在的美,是一种永恒的、永远留驻人间的美,具有永恒的价值。
3、类比:(1)宋玉、范仲淹苦读——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执著
(2)斯佗夫人《汤》引发解放黑奴革命——居里夫人发现镭带来的科学革命,以突出居里夫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边城》沈从文
分析《边城》(中篇小说)这部小说的诗意特征。
这部小说的诗意,首先表现在对地方风物的描绘上。边城青山绿水环绕,如此自然环境,本身便诗意盎然;加之边城是与都市相对的乡村社会,民风淳朴、自然,正是由此流淌出诗意。
其次,诗意还体现在人物性格上。翠翠这个人物是最完美的诗意结晶。性格轻盈纯洁,像一首恬静优美的诗;而翠翠的祖父,终生摆渡,毫无倦意,他待人淳朴,疼爱翠翠,这样美好的人性也是动人的诗。最后,《边城》中人物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诗意。乡村式的民间世界,人们的生活自足缓慢,正是如此,形成了不悖乎人性的生存方式。这也是一种诗意。
《合欢树》史铁生
问题:
1、分析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母亲——合欢树——对儿子的殷殷期盼,眷眷之情 儿子——合欢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拳拳之情 借“合欢”一词表达这份亲情,也隐含合家欢愉的期愿
2、史铁生讲过“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生命必须大于活着”,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略)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问题:小说是如何塑造贝尔曼这一小人物形象的。
贝尔曼是这篇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文章一直是把他作为普通人物来刻画的。既写他穿着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急躁,又写他喜欢嚷嚷,唠叨了几十年要画杰作,但还只是白纸一张。直到结尾,才由旁人介绍出他的不凡举动,真正提示他的崇高品德,完成形象的塑造。小说在先抑后扬的对比中,提示了贝尔曼平凡、普通外表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
《邂逅霍金》 葛剑雄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天才的成长需要怎样的环境。
霍金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生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更重要的是他生活在有着良好人文环境的剑桥,这个最能让科学家安静专心致志做学问的地方。天才的成长除了科技因素以外,和谐、宽松、平等、充分尊重个人自由的人文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老王》杨绛
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并赏析其与人物形象特点及作者平民情怀的关系。
本文的语言平淡而有味。这与文中塑造的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杨绛朴实的个性及平民情怀是分不开的。老王是一个不幸的底层劳动者,十分贫困,但始终保持着善良、忠厚、纯朴的本性,讲仁义,重感情,知恩图报。作者对老王充满屿和关切,并且总是平等相待。体现出他们虽为高级知识分子,却具有平民意识。作者在文末表达的“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之情,更表现出她平民情怀的深广。
《项链》莫泊桑
1、作者。莫泊桑,法国。世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代表作品:成名作《羊脂球》;短篇小说《项链》(高中)《我的叔叔于勒》(初中)长篇小说:《俊友》(《漂亮朋友》)
2、结尾的“留白艺术”
3、伏笔与照应;情节的逆转。
4、“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对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应如何评价?小说的主题是什么?(1)小说对玛蒂尔德的羡慕奢华和爱虚荣有所针砭。但在本来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玛蒂尔德的不平心态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她的丈夫是政府里的小职员,在那种攀比名誉、地位和财富的氛围里,她与别人攀比,也可理解,而结果却给自己带来痛苦,因而有值得同情的一面。
(2)小说既反映和针砭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爱慕虚荣的社会风气,又肯定了主人公单纯、诚实守信和遭受巨大挫折后不向命运低头的品质。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从选材和语言风格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鉴赏。
选材(艺术表现手法):以小见大。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在“民族的伟人”上。鲁迅作为一个人,其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而这篇文章,作者选择描写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场景,捕捉他生活中的细节,诸如饮食起居、读书写作、待人接物等,来表现这样一个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鲁迅形象。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可以和年轻人开开玩笑,同时也拥有着平静温馨的家庭生活。这篇文章通过浅白质朴的语言,让我们体会到一个更生活化更真实可亲的鲁迅形象。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先生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小溪巴赫》肖复兴
巴赫(德国音乐家,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是一切时代的音乐中最伟大的奇迹。——瓦格纳
他(巴赫)不是小溪,是大海!——贝多芬
当有人问起巴赫的艺术是怎样达到这样完美的境地里,他严肃而简单地回答首:“这是由于我下过一番苦功,谁如果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 试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赏析。
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小溪”这个中心意象与巴赫及巴赫的音乐有机融合在一起。“小溪”这个客观物象在文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表面柔弱、恬静,又旷日持久、永葆活力、独具魅力、圣洁美丽。这些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特征,贴切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巴赫的品格及其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独特命运和恒久魅力,让我们感受到巴赫内向、安静的性格,生前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的生平和他极高的音乐成就,滋养后世的艺术影响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体裁:悼辞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从语言表达上赏析这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的深切悼念,感情深沉含蓄,但叙述的口吻却十分平静。对马克思逝世时间的详细叙述“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以及对他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的具体描写,“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者乐”的讳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语气凝重而舒缓,感情含蓄深沉,表现出对这位伟人逝世的沉痛心情。《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斐
本文题目含义深刻。既是“记念”,为什么又说是“为了忘却”?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体裁:演讲稿。
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人权运动领袖。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这距离1863年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已经一百年。1964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谋杀,年仅39岁。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哦,香雪》铁凝(作协主席)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时代精神
小说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生动描摹了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对新生活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带来的波澜,表现了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希望与惆怅的双重主题,一方面是对纯朴淡远之美的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火车带来了现代文明,它固然让人向往,但是传统的淳朴之美还能保留多久呢?抒发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复杂情感。《想北平》老舍
老舍,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主要作品:剧本《茶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本文的语言平实(通俗纯净又简洁亲切),娓娓道来之中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之情。感情的流泻非常自然而又出人意表。作者恨自己“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于是只有用最平实质朴的言辞,用最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而这样写,愉恰是“看似平常最奇崛”,不仅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更易打动读者的心。
老舍笔下,北平有哪四个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出北平的这些特点的? 环境动中有静 城市布局匀调 物产丰富新鲜 生活接近自然 对比 本文的取材上有何特点?
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写北平的风物,写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于细微处着笔,平淡中显真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平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脉肌肤之中。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内涵指什么?课外查找相关资料,举例来说明蔡元培校长“春风化雨”人格魅力和“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春风化雨是指一种从容不迫的书生本色和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 待人凝视诚恳,体现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精神。兼容并包是指不问政治派别和意见,不部年龄和资历,唯才是举,选贤与能,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故都的秋》郁达夫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
本文描述了“故都的秋”的几个画面?分别给它们起名。秋晨小院、落槐扫痕、秋蝉残鸣、闲话秋凉和秋日胜果。五幅画面分别从色、形、声、味、姿、韵等不同的角度与作者的孤寂心情交相融合,创造了故都之秋充满诗情画意的“清”、“静”、“悲凉”的审美意境。
文章运用对比反衬手法,以江南景象反衬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作者对古都之秋的喜爱。
《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
鉴赏下面这段文字:“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语言)关于整散结合(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适于表达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散句是指结构相异、长短不
一、交错运用的句子。散句的特点是自由活泼,富于变化。整散结合,句式灵活,使感情的抒写徐缓激越,张弛有致。《无韵之离骚》资中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观念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晨错诺日朗》赵丽宏
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描写诺日朗满面。不同的观察点及瀑布呈现的不同特点如下:
1、行驶在公路上,听到瀑布声音的变化,悠长的叹息——嘈杂而清脆——呼啸——轰鸣——冲天而起;
2、距离不到一百米处,形成水帘,飞扬水雾,显得有些单薄,震撼天地的声响;
3、走近诺日朗,轰鸣声越来越大,水雾也越来越浓,惊天动地的气势;
4、绕到诺日朗背后的山坡,平静的湖水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绿得透明而深邃。《守财奴》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法国。《人间喜剧》(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关汉卿》田汉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悲剧《窦娥冤》是其代表作。《拿来主义》鲁迅 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为什么开头部分却不谈“拿来“,只谈“送去”与“送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
开头先谈“送去”与“送来”,是采取先破后立的写法,在批判错误观点和行为的基础上再提出正确的做法,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从近代中国落后的“闭关主义”入手,进而着重把矛头针对“送去主义”,在批判“送去主义”、揭露“送来”的实质的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拿来主义”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了“拿来主义”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结合例子分析这篇文章的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送去”的实质是当时政府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送来”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各种形式的军事、经济、文化侵略。“送去”、“送来”与“拿来主义”构成对比论,证否定和批判了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从而揭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章还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这一论证手法的特点是能把一个深奥抽象的复杂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本文以一个穷青年得到一所旧宅子为喻,讲了这个穷青年可能的三种做法,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这种近似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显批驳的力度。然后作者又分别以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为喻,形象鲜明地指出了“拿来主义”应如何从文化遗产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胡同文化》汪曾祺
整合全文信息,提示本文所阐释的“胡同文化”的含义。从全文来看,胡同文化指的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居住方式上的安土重迁和独门独院,包含要求上的易于满足,处世方式上的明哲保身;胡同文化是旧时代下层平民的文化,它无力抗争新的文化潮流,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难免消失。赏析本文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平淡、朴素,还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平淡、朴素、口语化的词句在文章中处处皆是。如第8段中的“虾米皮熬白菜,嘿!”文字传神地写出了一种北京市民对他们的简单生活的由衷的满足感,朗读时若再带有京腔,则更具神韵。
作者虽然预见到北京胡同的没落是必然趋势,但看到胡同衰败的过程怅惘低徊,无限感伤。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情感的? 作者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耳濡目染了北京文化,对其非常了解、熟悉,这种文化也深深打动了作者的心,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他的喜爱之深。北京胡同文化的精髓,有不少也就是作者所认同的,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所以如此眷念。但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带有消极意味,在时代大潮下,这种文化必然要走向衰落。他并不是一味地肯定、沉迷。但是对于它的衰落还是伤感不已。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文化人对一种浸润已久的传统文化是难以简单、决绝地舍弃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彰
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知识时,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分析其作用。
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精确地说明事物。
运用举实例的方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雨巷》 戴望舒
1、戴望舒(1905.3.5-1950.2.28)生于浙江抗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1927年发表)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2、主旨:
“诗言志,歌咏声” A、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孤独忧郁的年轻男子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B、看成政治抒情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诗歌表达了进步知识分子对前途无望的压抑苦闷之情。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表达了进步知识分子对前途无望的压抑苦闷之情。
3、艺术特色:
A借意象表达情感。富有象征意味。
以一个主意象为中心,多个意蕴相关的意象为辅助,组成一个整体意象群——营造诗歌意境——抒发情感。
丁香结:丁香的花蕾,历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古诗中一个传统的意象。本诗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美丽、缥缈、哀怨、瞬忽即逝去——象征诗人自己的孤独、寂寞、愁苦、有所追求希望又迷茫、无奈、幻灭的心境。雨巷:悠长、寂寥 篱墙:颓圮
油纸伞、雨。——渲染惆怅、忧伤、寂寥的意境。
B、运用复沓、重章叠句、铺排,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荷塘月色 朱自清
1、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加之中,死前叮嘱家人,宁可饿死,也不要国民党政府配售的美国面粉,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
初中:写人记事的叙事性散文——《背影》 高中: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
2、品味本文的语言美:
①用字谴词准确、贴切、传神。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拟声词的点缀、锤炼)②叠词的音韵美。
(既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又音韵和谐)③运用多种修辞(比喻、比拟、通感)手法,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3、内容、艺术手法(见《随便翻翻》)
强调:A结尾的特色:“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由此及彼的联想。眼前清华园的荷塘——梁元帝《采莲赋》中江南采莲的旧俗和《西洲曲》里的句子。
C、线索:(1)行踪:出门——沿着荷塘——月下荷塘、荷塘月色——回家(2)感情线索——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宽容〉序言》 房龙
1、作者:
房龙:美国作者、学者。代表作:《宽容》
2、本篇序和一般序文的写法不同。用寓言的形式写序。
本篇序言未说明写书的经过、编排体例、写作目的等,而是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故事,如同一篇意味厚重的寓言,以叙事为依托,既迂曲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巧妙地暗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3、内容提要:一座无知山谷里懵懵懂懂地生活着(“幸福”、“心满意足”“尽享天伦之乐”“需求浅薄的村民”)善男信女们,因为一个漫游者(先驱)违背祖训、率先跨进了漆黑的山那头想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而忧愁、恐惧,他们处死了他。饥饿和寒冷来临了,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他们终于反省到,只有踏上漫游者开辟的新路才能得到拯救。他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世界,过上幸福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象征手法的运用:
无知山谷:一种封闭、落后、专制的环境;一切保守的思想、制度、秩序、传统等。
永恒的山脉:一种束缚(限制束缚人们出行的脚步)知识的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文化生态的恶劣,文明进展的缓慢。
5、几类人的典型意义:
守旧老人: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
村民们:愚昧守旧、麻木胆怯、安于现状、无知盲从。漫游者:敢于怀疑、勇于牺牲、坚持真理——大胆开拓的先驱者;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5、写作目的: 提倡理性和宽容(人:先驱者、盲目愚昧的普通民众、守旧老人;历史、文化、思想)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要宽容不同的思想行为乃至异端邪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向封闭、僵化、死亡,找到更为开阔的新生之路。
不管以何种面目出现的专制主义、愚民政策,势必遭到人民的唾弃与坚决地反衬,真理最初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对先驱者不予保护和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路上的曲折。
《〈激流〉总序》 巴金
1、作者。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文学家、思想家。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代表作品:
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激流》命名的含义:生活就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无所畏惧搏斗的人,才能在不停息的探寻和行进中求获生活的真谛。)《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敢于说“真话”的人。
2、象征手法的运用。借助具体物象表情达意、寄托追求的写作方法。
激流的特点:“动荡”,而且“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它也“不能够停止”“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它时时“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水花”中“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象征生活。生活是不会停止的,只要人活着,只要生命的气息尚存,人就要活下去,就要去“搏斗”,去“征服”它;生活中有爱、恨、欢乐、痛苦;人应该排除一切干扰,勇敢无畏地去追求理想、信仰。
好处:借出色可感的意象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抽象地观点被幻化为形象、具体可感的画面呈现出来,深入浅出,让读者容易接受。荷花淀 孙犁
“荷花淀”(“白洋淀派”)派创始人。“诗体小说”的特征。
《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托尔斯泰:(见《随》)《老人与海》 海明威 《未有天才之前 》 鲁迅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阿Q正传》鲁迅
1、“阿Q”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盲目自尊;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健忘等。
2、评价“阿Q”形象。
阿Q是一个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旧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他言行愚昧,精神扭曲。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精神胜利法”他常常夸耀过去,吹嘘未来,其实他连姓名家庭都没有;他在被人痛打后,总是以儿子打老子的虚幻的精神得胜来掩饰现实中自己的可怜地位及失败的命运。这一人物不单单教人笑,更蕴含了一种严肃的意义。小说以这一典型形象来表现当时我们民族的病态,反映旧中国整个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人类精神扭曲的社会现象,以反省人类的弱点,唤醒民族,拯救民族的命运。
3、塑造形象的手法。
(1)、作者善于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阿Q与未庄的居民、闲人们;阿Q与赵太爷、假洋鬼子;阿Q与王胡、小D;阿Q与小尼姑)为我们塑造阿Q这一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
(2)、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为我们塑造了阿Q这一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3)、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手法,抓住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点,用三言两语绘形传神。
4、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讽刺。
5、关于“典型”:
A: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艺术的独创。B: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
喜剧:《威尼斯商人》(夏洛克——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四大悲剧”:《哈姆雷德》《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
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套中人》 契诃夫
1、契诃夫:俄国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2、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变革的保守分子的代表。作者借这个形象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鞭挞了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保守势力。
3、塑造人物的手法。A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套子”式的语言。
B用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调对人物作白描勾勒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晴朗的天气也要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的形象——“套子”式的打扮。《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 马克思十七岁写的一篇考试作文。
1、。中心观点:开始走上生活道路的青年,应该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自己、最能使自己和社会变得崇高的职业,2、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说说本文对年轻人选择职业的启示。
(1)、认真地权衡职业的选择,是青年的首要责任。(2)选择职业时要考虑若干因素:
A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B考虑“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C不能“超越体质的限制”。
D不能“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3)选择职业的标准:
A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B选择一种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C选择一种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的职业。
选择职业应遵循的主要指针: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个人)
现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
一、考点说明
“要点概括”是武汉市中考现代文阅读经常涉及的考点内容。它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是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转述文章内容。其中文章的内容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所以,提炼概括要点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提炼概括的结果往往能体现出阅读者理解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2、什么叫概括?概括即归纳、总结,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扼要重述。
3、要点概括的考查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
(1)对文章、文段思路、层次或层意的分析与理解;
(2)对文意、段意或文章主旨、文段中心的概括;(3)对文中情节、事件及事件成因、过程的概括;(4)归纳内容要点,拟写内容提要、文章标题;
(5)筛选并提取总说句、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结论句;(6)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
(7)对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与概括等;
4、“要点概括”的分类:可分为局部概括和整体概括两种。局部概括,指针对文章中某一段落或某几个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整体概括,指针对全文内容或全文的核心观点进行概括。
5、考查目的:这一考点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否仔细,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入,对文本信息的整合是否完善,对自己理解的表达是否简洁清晰。
6、要点概括的方法:首先要通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逐段阅读,确定重点句段,根据题干要求,把内容要点组成有条理的文字。概括要点,应根据段落内部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具体有以下方法:
(1)提取法。即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
(2)组合法。即段落中没有中心句,就要结合文中关键性词语或语句进行概括,还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3)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
二、考题呈现
向一棵树鞠躬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⑥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呢!”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颗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例题: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解题思路:完成此题,首先要通览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和思路。开篇一句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挈领全文,设置了悬念。以下的第2至9段扣紧首段中的“突然”、“惊呆”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叙述和议论。第2与3段主要描述“我”突然间无意识地发现到这棵榆树时惊异、震撼的情景。第4至9段具体展开对榆树的生存环境、生存姿态、生存信念的描述,赋予其人格化的形象内涵。第4段写树的生存环境。砖垛周围“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写砖垛的高度(以之衬托榆树之低矮)和它表面覆盖的青苔(以之暗示岁月的沧桑)以及砖块的“歪歪斜斜”地排列的情形,突出地表明榆树生存环境的恶劣。第5段写榆树的生存姿态,运用了“形”(外表)与“神”(气质)两相对照的手法。它低矮,“只有一米来高”;它不蓊郁,“稀稀疏疏的枝桠”;它,纤弱,没有“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孤独地生长着,但它却不寂寞,它“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第6、7、8、9段写这棵榆树的来历,展现其多舛的命运和不屈的信念。参考答案: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三、练习
(一)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1.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
”的变化过程。2.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
(1)雪天母亲给我送伞,被我拒绝后独自默默地回家;(2)
; “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
(1)
;(2)。
(二)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⑾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3.请围绕“红薯”概括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4分)
()→打起精神烤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4.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4分)
(三)喜欢苏东坡(节选)
①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鳞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②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大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③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④我喜欢苏东坡有些人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5、综观全文,作者喜欢苏东坡并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6分)
第五篇:结构设计要点(自己总结)
一、构造要求。
1、在总说明中增加工程概况的相关介绍
2、不要写“xxx梁平法施工图”,直接写为“xxx梁施工图”。
3、边缘构件中的箍筋应在旁边画出详图。
4、同一个专业的图幅除过总说明及目录外不应超过2种。
5、抗渗等级的符号由“S”修改为了“P”。小砌块的砂浆砌筑等级为“Mbxx”,而不是“Mxx”。
6、框架柱下的三角形承台应按照三向板均匀设置,且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城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之内。
7、地下室外墙及车道外墙,墙体开裂的主要因素是:水平钢筋的间距过大,应该小于等于150mm。
8、钢筋的机械连接接头的等级一般为Ⅱ级均可。
9、附加箍筋应布置在2h1+3b的范围之内(h1为次梁梁底距主梁底部钢筋的距离,b为次梁的梁宽)
10、板顶的温度收缩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1%,间距不宜大于200mm。
11、温度后浇带需设置在梁板等内力较小处,这样就无需配置加强钢筋;沉降后浇带也只是当后浇带设置在梁板等内力较大处且沉降较大时,才需要设置。
12、过高的钢筋混凝土女儿墙应设置扶壁柱或者压顶梁。
13、轴心受拉及偏心受拉构件的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其它构件中的钢筋采用绑扎搭接时,受拉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5mm,受压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8mm;
14、周期越长,结构越安全(越接近柔性结构)
15、大体积混凝土为最小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尤其为基础筏板部分。
16、超长结构通常指平面尺寸大于本规程第3.4.12节规定的伸缩缝的间距(框架最大间距大于55m,剪力墙最大间距45m)。
17、上人屋面的女儿墙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层双向配筋(省规3.4.9条)。
18、框架梁配筋应——上筋不多,下筋不少;总量控制。(朱炳寅2012.11.30关于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讲座)
二、计算要点
1、刚度比的设计要求
2、计算的刚域问题(影响梁端内力及强柱弱梁的实现),地震时应考虑刚域的影响,有条件时应将梁柱节点全部取为刚域计算。
3、二阶效应及倾覆稳定计算(对于高宽比较大的工程,二阶效应、刚重比及倾覆稳定验算时,应适当留有余地)。
4、扭转效应明显时,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5、对长矩形平面,当采用5%偶然偏心计算明显不合理时,6、P-Δ效应(由于建筑物的水平位移Δ而导致建筑物的竖向力P对结构内部各构件产生的附加力);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有地震作用组合的柱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受压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剪力墙的轴力取重力荷载代表值);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与等效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值)抗规5.2.5,高规4.3.12;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与结构的侧向刚度成正比关系);侧向刚度比—以免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竖向规则性);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的规则性,以免产生扭转);周期比(Tt/T1主要控制结构的扭转效应);剪跨比(λ=M/vh0);剪压比;(梁柱名义上的剪应力V/bh0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跨高比(梁的跨高比小于5和深梁都按深受弯构件计算);延性比(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