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共10篇)
篇一: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对于本文的内容情节,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且能根据课文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在“合作探究”阅读方面,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田老师讲的故事和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教学中,我既当好了组织者,又起到了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促进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充分阅读,讨论并交流,学生的感情随着课文情节深入发展,逐步升华,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再如,让学生思考:儿时的一位乡村教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围绕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回顾全篇,通过反复读,充分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回顾全篇,感悟“师恩难忘”并非虚言。
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对于一堂成功的语文设计的问题,必须凝练文章的精华,并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练习,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主题,写作技巧,表达方式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因而,教师设计问题关键点在于明确学习目标,并在教学中根据设计的问题不断量化,深化。最终达到教学终极目的。
篇二: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尊师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尊师是一种美德,尊师是一种优良传统,我们要发扬这种传统。苏教版四年级、五年级秋学期的课本第一课都是在教育学生尊师、爱师的。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都不应该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饮水思源,怀师感恩。五年级秋学期语文第一课《师恩难忘》是现代著名作家刘绍棠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在文中他深情地记叙了小学一年级时的田老师上课内容,田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给作者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文学的宗旨,使其走上文学一路。在40年后偶遇田老师,他仍然像小时候一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可见他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学习这篇文章,我觉得重点在于通过朗读和重点词语的理解,把握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学生通过预习,对生字词的音把握很准,课堂上基础性的问题,回答很积极,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有概括性的问题,比如:“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举手回答的人就很少很少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问题难度的提高,更多是因为学生不会去思考这类型的问题。单独的实际很容易,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碰到类似的问题我总是把这样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一步步引导。
五年级语文 童军军
篇三:师恩难忘 教学反思 抓住“恩”教学
《师恩难忘》这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是一曲歌颂老师的赞歌。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为了让学生理解老师对学生的恩情,我让一开始就问学生,师恩难忘,难忘在哪里? 学生很快找到书上一句话:“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接着我又问:“老师的教诲之恩体现在哪里呢?”
我引导学生到文中思考:田老师是怎么教育学生的?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然后学生就到课文中找到,田老师上课的情景。
接着我让学生仔细读这个故事,说说田老师的故事好在哪里。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妈妈不让小孩摘花呢?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这其中蕴含着人格教育。
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倒数第二小节,作者已经是50多岁的作家,为什么还要像40年前的样子对老师行礼?学生说得很好,是深深感谢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从而感受师恩难忘。
篇四:五年级语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寺坪小学 刘迎粉
《师恩难忘》是根据我国著名作家、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刘绍
棠先生的作品《老师领进门》改写的。文章叙述平实,语言质朴、情
感真挚。在刘先生的悠悠回忆中,爱讲故事、善讲故事的田老师的形
象便悄然立在我们面前。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作了如下思考。
一、先写后学
我读这篇文章,读出了一个词--感恩,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田
老师恩情的感激之情。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引领着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读这篇课文呢?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短暂的求学生涯中,遇到
了许许多多的老师,承蒙了太多的师爱,老师的教诲之恩对孩子来说
并不陌生,这种体验大量地沉淀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果将其激活,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有了很多鲜活的“情感因子”,也就拉近了学生
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如何激活?是否可以和习作1联系起来,在学习
课文之前,让学生来写一写教过他们的老师,表一表对老师的感激和
怀念之情。
二、扣题导读
本文题为“师恩难忘”,那么“恩”在哪里?作者“难忘”的又
是什么呢?我认为“难忘”有两个层次:浅层次的是田老师四年里讲
了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深层次的是田老师在作者“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而这点也正是“恩”之所在!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作者同班这么多学生,也同样听了上千个故事,但有他那样的文 学造诣的有几人?正是因为有了田老师播散下的这些“种子”,才引
领着作者走进了文学殿堂,取得了累累硕果!作者原题为“老师领进
门”恐怕意即在此。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对田老师也就格外感激,对
这份恩情也就格外难忘。这也是课后第三题所要探究的,因此,我觉
得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刘绍棠先生,特别是要了解刘先生所取得的文学
成就,“知人论世”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品词析段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在感受、理解方面难度不大。因此,我以为
没有必要逐段讲读,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如: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寥寥数笔生动形象地勾勒出田老师绘声绘色讲故事的情
景,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词语,感悟其中蕴藏着的作者的感情。
课后的最后三段是作者回忆田老师上课情景后的感想,语言浅显
却耐人寻味,从不同的侧面抒发了对田老师感激、敬佩、赞美之情。
第七节写出了田老师像一个辛勤的播种者,播下又多(上千个故事)
又好(引人入胜)的种子,为作者开出绚丽的文学之花奠定了基础。
第八节用自己的行动写出了作者对田老师敬重。第九节倾吐出作者对
田老师浓浓的敬意,“百年树人”是对老师工作艰辛的赞美,是对老
师工作伟大的赞美。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静悄悄的阅读中去体会品
味。
四、揣摩写法。
本文的写法也颇具特色:
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来写;
2、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而作者只具体写出了其中一个故事,没 有面面俱到,通过这一个故事就能感受到田老师的精彩,就能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这叫“点面结合”、“以少胜多”。
3、除了通过“娓娓
动听”、“引人入胜”等词句直接写出田老师讲故事的精彩,还通过我沉醉其中的反应来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这些不正是写
人文章的一般写法吗?需要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再引
导学生将这些方法迁移到对课前作文的修改中,活学活用,及时巩固。
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但扎实了一篇课文的学习,又可顺带着完成习
作,提高了效率。顺便说一句:这次习作可让学生作为教师节的礼物,送给所写的老师,让习作作而有用,走出“代人立言”的怪圈。2013年9月
《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寺坪小学 刘迎粉
本文是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演讲稿形式的文章,不免感觉陌生(连第一自然段从哪里开始都不知道),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就向学生讲授了演讲稿的特点:真实性和鼓动性,内容贴近生活。必须讲真话,带有强烈的情感。语言规范,明白易懂。并很快帮助学生理清了自然段。
课文条理清晰,重点部分的语言形式基本雷同,于是,我请学生按照“问什么,为什么,提出希望”把每一问分成三层。学生边读书边分层,很容易就做到了。接下来的合作探究环节更不是什么难事儿。学生因为先前已经分了层,对几个自然段的语言形式感觉很清晰。所以,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一切都挺顺的。
但是,课堂上总感觉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回答正确率太高,可回答问题的含金量感觉太低。课后思考:可能是文章的结构太清晰了,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反而让课堂失去了往日的生趣,顺理成章的课堂更看不出学生的智力差异。看来,教学永远存在缺憾!2013年9月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寺坪小学 刘迎粉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诗歌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情趣,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就这样,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升到“鉴赏”层次。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 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2013年9月
篇五:《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1、由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关尊师的小故事和
名言导入新课。名言是我们所熟悉又认同的留言哲语,大多出自名人之口。先让学生自己展示所知道的有关尊师的名言和故事,然后出示众所周知的相关资料,既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又在无声中让学生养成积累名言的好习惯。
2、抓题眼,初步感知文意。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抓
题眼是上好课的关键。”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把课题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老师的恩情让我难忘。借机引导学生质疑:师恩指什么?师恩为什么难忘?此时,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感知大意。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我只作必要的点拨和提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认识田老师这个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人物形象。
3、抓重点词句,品味积累语言。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词
语教学中关于词语教学提到了与之前学段的不同:一是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词语意思,二是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三是能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这一课里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等等,从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中我们感受到老师 的故事很精彩,再从对故事的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学生理解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心里一个可敬可亲的老师形象不自觉就树立起来了,学生也就更明白了“师恩”的含义。课文结尾的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看似简单,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我查资料时看到一位老师这样做的,那位老师因为这段文字引领一部分学生去阅读刘绍棠的书,看看他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以家乡北京郊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语言纯朴,乡土气息浓厚),从中找到这位田老师给他种下了什么。因此这一段并不是课文的结束,而是给予学生一个新的阅读平台,给予学生一个阅读起点,阅读整本书的起点。但我们本次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好的做法我没法采纳。所以我将这一任务由课前移向课后,在课外推荐阅读里让学生做选择性的
阅读刘绍棠的作品,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平台。
4、注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著名作家
的语言魅力。诵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位专家曾说:“琐屑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聆听字正腔圆的课文范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迅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品味“娓娓动听”一词时,让学生再现田老师的语文课堂,也把这个故事“读”的娓娓动听。在了解作者刘绍棠其人时,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受集体约束。升华感情时,还出示了一首赞美老师的小诗,请男女学生表演朗诵。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学生不仅受到了美的熏陶,对“师恩”的感悟也更加深刻。
5、拓展延伸,由此及彼,让学生的感恩之情也充实丰
盈。拿到教材读了第一遍课文后,我当时的想法是:老师上课,学生听课,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每天都要经历的一幕幕。而这一幕幕是每个学校每天都要发生的,就这么简单的故事怎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深情呢?再读课文,仔细揣摩,又有所顿悟。试想如果没有当年老师讲的一个个精妙的故事,也
许在中国的文坛上会失去一位有才华的作家,我们也就读不到那些充满泥土芳香,至真纯美的作品了。老师那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使作者把文学当作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掩卷沉思,文中的田老师是旧中国的一位普通小学教师,他的学校就是一座破庙,他的学生有四个年级,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是什么让作者对老师终生难忘?是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便是作者难忘田老师师恩的原因。
篇六:《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商南县城关小学 王晓畅
尊敬的刘主任、各位同行:
下午好!今天在坐的各位都是商南教育上的行家里手。
大家都是来自我县小学语文教学岗位上的一线精英。说实话,站在这个讲台上,我的压力很大。很有班门弄斧之感。但套用我在商州听课时一位老师说的话心里又颇感安慰,她说----弄斧还须到班门。的确!与高手过招,才能暴露自己的问题。不置身于这浓郁的学术殿堂之中,又怎么能提高自己?所以我今天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执教这一课的。恳请各位前辈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我所执教的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园丁之歌》,师生情是古今中外作家反复抒写的主题。这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便是著名作家刘绍棠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而表达的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都有与作者近似的经历,因此在感情沟通方面应该可以引起共鸣。
熟悉教材后,我做了如下设计:
1、由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关尊师的小故事和
名言导入新课。名言是我们所熟悉又认同的留言哲语,大多出自名人之口。先让学生自己展示所知道的有关尊师的名言
和故事,然后出示众所周知的相关资料,既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又在无声中让学生养成积累名言的好习惯。
2、抓题眼,初步感知文意。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抓
题眼是上好课的关键。”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把课题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老师的恩情让我难忘。借机引导学生质疑:师恩指什么?师恩为什么难忘?此时,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感知大意。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我只作必要的点拨和提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认识田老师这个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人物形象。
3、抓重点词句,品味积累语言。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词语教
学中关于词语教学提到了与之前学段的不同:一是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词语意思,二是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
彩,三是能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这一课里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等等,从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中我们感受到老师的故事很精彩,再从对故事的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 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学生理
解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心里一个可敬可亲的老师形象不自觉就树立起来了,学生也就更明白了“师恩”的含义。课文结尾的内容:“十年
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看似简
单,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我查资料时看到一位老师这样做的,那位老师因为这段文字引领一部分学生去阅读刘绍棠的书,看看他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以家乡北京郊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语言纯朴,乡土气息浓厚),从中找到这位田老师给他种下了什么。因此这一段并不是课文的结束,而是给予学生一个新的阅读平台,给予学生一个阅读起点,阅读整本书的起点。但我们本次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好的做法我没法采纳。所以我将这一任务由课前移向课后,在课外推荐阅读里让学生做选择性的阅读刘绍棠的作品,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平台。
4、注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著名作家
的语言魅力。诵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位专家曾说:“琐屑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 兴趣。”在这节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聆听字正腔圆的课文范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迅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品味“娓娓动听”一词时,让学生再现田老师的语文课堂,也把这个故事“读”的娓娓动听。在了解作者刘绍棠其人时,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受集体约束。升华感情时,还出示了一首赞美老师的小诗,请男女学生表演朗诵。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学生不仅受到了美的熏陶,对“师恩”的感悟也更加深刻。
5、拓展延伸,由此及彼,让学生的感恩之情也充实丰
盈。拿到教材读了第一遍课文后,我当时的想法是:老师上课,学生听课,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每天都要经历的一幕幕。而这一幕幕是每个学校每天都要发生的,就这么简单的故事怎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深情呢?再读课文,仔细揣摩,又有所顿悟。试想如果没有当年老师讲的一个个精妙的故事,也许在中国的文坛上会失去一位有才华的作家,我们也就读不到那些充满泥土芳香,至真纯美的作品了。老师那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使作者把文学当作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掩卷沉思,文中的田老师是旧中国的一位普通小学教师,他的学校就是一座破庙,他的学生有四个年级,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是什么让作者对老师终生难
忘?是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便是作者难忘田老师师恩的原因。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师恩的深刻含义后,我让
学生说一说在过去的四年中都有哪些和老师之间印象深刻的瞬间,再写一写想对老师说的话,并通过激情朗诵和宋祖英的这首名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将尊师的氛围推向最高潮。通过课后习题的设置,让学生搜集资料,开展尊师活动。最后送上这幅对联----“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替天下所有学子向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
亲爱的各位同行,也许你曾经为自己只是一名教师而
不甘心,也许你曾经为自己每天辛苦工作却只能勉强养家糊口而抱怨,其实我们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头上不需要太多的光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不需要被别人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深深的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去努力,用知识去武装自己,并像文中的田老师那样用一颗仁爱的心,多钻研教学方法,改变你的课堂,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会突然出现那些曾经稚嫩曾经熟悉的面孔向你深深鞠躬,并有一个声音对你说-----“师恩难忘”!
篇七:《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思考
《师恩难忘》是根据我国著名作家、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刘绍棠先生的作品《老师领进门》改写的。文章叙述平实,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在刘先生的悠悠回忆中,爱讲故事、善讲故事的田老师的形象便悄然立在我们面前。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作了如下思考。
一、先写后学。
我读这篇文章,读出了一个词——感恩,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田老师恩情的感激之情。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引领着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读这篇课文呢?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短暂的求学生涯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老师,承蒙了太多的师爱,老师的教诲之恩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这种体验大量地沉淀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果将其激活,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有了很多鲜活的“情感因子”,也就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如何激活?是否可以和习作1联系起来,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来写一写教过他们的老师,表一表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扣题导读
本文题为“师恩难忘”,那么“恩”在哪里?作者“难忘”的又是什么呢?我认为“难忘”有两个层次:浅层次的是田老师四年里讲了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深层次的是田老师在作者“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而这点也正是“恩”之所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同班这么多学生,也同样听了上千个故事,但有他那样的文学造诣的有几人?正是因为有了田老师播散下的这些“种子”,才引
领着作者走进了文学殿堂,取得了累累硕果!作者原题为“老师领进门”恐怕意即在此。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对田老师也就格外感激,对这份恩情也就格外难忘。这也是课后第三题所要探究的,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刘绍棠先生,特别是要了解刘先生所取得的文学成就,“知人论世”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品词析段。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在感受、理解方面难度不大。因此,我以为没有必要逐段讲读,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如: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寥寥数笔生动形象地勾勒出田老师绘声绘色讲故事的情景,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词语,感悟其中蕴藏着的作者的感情。
课后的最后三段是作者回忆田老师上课情景后的感想,语言浅显却耐人寻味,从不同的侧面抒发了对田老师感激、敬佩、赞美之情。
第七节写出了田老师像一个辛勤的播种者,播下又多(上千个故事)又好(引人入胜)的种子,为作者开出绚丽的文学之花奠定了基础。
第八节用自己的行动写出了作者对田老师敬重。第九节倾吐出作者对田老师浓浓的敬意,“百年树人”是对老师工作艰辛的赞美,是对老师工作伟大的赞美。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静悄悄的阅读中去体会品味。
四、揣摩写法。本文的写法也颇具特色:
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来写;
2、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而作者只具体写出了其中一个故事,没有面面俱到,通过这一个故事就能感受到田老师的精彩,就能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这叫“点面结合”、“以少胜多”。
3、除了通过“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等词句直接写出田老师讲故事的精彩,还通过我沉醉其中的反应来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这些不正是写人文章的一般写法吗?需要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迁移到对课前作文的修改中,活学活用,及时巩固。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但扎实了一篇课文的学习,又可顺带着完成习作,提高了效率。顺便说一句:这次习作可让学生作为教师节的礼物,送给所写的老师,让习作作而有用,走出“代人立言”的怪圈。
言意互转 情动辞发
——《师恩难忘》教学谈
本文的作者刘绍棠先生一生经历过一次大的起落,作为一名享誉乡里的“神童”,他的童年就是在光环中度过的。可是,成人后,虽然没有像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但仍逃脱不了神童带给他的副产品——骄气,给他的伤害。他的一意孤行狂放不羁直接导致他被打成“右派”。回乡反思一去就是20年。很多人或许至此一蹶不振,或许在批判的压力下惶惶不可终日,直至默默的消失在这个世界。刘绍棠不然,他勇敢的承受着这一切,他勇敢的反思着自己的所作所为,痛定思痛,直到20年后,卷土重来,一发而不可收。成为乡土文学这一流派的开山祖师,收入世界名人词典,在中国甚至世界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篇《师恩难忘》(原文题目是《老师领进门》)应该就发表于此时。
此文不愧为乡土文学的一篇妙文,语言质朴,条理清晰,内容简单,情节有趣,感情真挚。在教学本文时,完全可以采用“言意互换”的方法,以达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1、据言得意,感受田老师的可敬形象
阅读理解的首务在于对“意义”的追寻,而对“意义”的追寻始于对言语的感知。简单来说,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学习文中田老师的教学方法。先念一遍,再连起来讲一遍,最后编一个故事娓娓动听的给学生们讲一遍。三遍过后,绝大多数的字词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等等)的障碍被扫除,剩下的时间教给学生阅读,品读感悟:由言生像,由像起意。在这个过程中让田老师温文尔雅,敬业爱生的形象逐渐鲜明起来。
2、据意识言,体会田老师形象的塑造
大多的阅读教学都只停留在据言知意的阶段,而至于这“意”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却很少关注。这一点我们不能只责怪学生,其实,很多的老师都没有这样的意识。拿本课来说,为了让田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煞费苦心。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故事的出示,让我们读了恍如身临其境。四年来读了这么多的故事,作者独独选择了第一课上讲的故事,独具慧眼,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故事中 的情节,既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照顾到对学生道德的熏陶。美丽的花儿,应该让大家一起观赏。往大了说,这就是人文和工具的统一。
3、以言表意,沉淀心中的老师形象
学生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意开始酝酿。一个可敬的老师形象已在眼前鲜明起来,同作者一样,学生对这位田老师也怀有深深的敬意之情了。“情动而辞发”,意的充盈,心中便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时候,就必须以言的介入来实现意的完成。老师适时地提出写作要求:写一写你的老师。(具体要求见习作一)抓住老师的某个特点,通过一件或者两件事情具体说明这一特点。《师恩难忘》就是范例。读写结合,言意互换,情动辞发,学生言语智慧也一定会从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篇八:1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1《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第一篇课文《师恩难忘》,也和老师有关的,可见,编者对教师是多么尊敬。翻看这篇课文,给我的感觉就是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句平白,然而细细品味文中的含义,却又觉得不这么简单,课文值得深挖!
课文有很多重要句子值得推敲,如“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又如“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我终生难忘。”等。这些句子在课文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想如果真正理解了它们的含义,课文的内涵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这三句句子中,我又觉得第二句话最难理解,因为学生很难懂得“播下文学的种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我抓住了老师上课讲故事这一主要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在抓老师讲故事时,我又抓住了一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掌握,特别是“娓娓动听”这个词语。在讲这个词语时,我让学生用替换的方式给这个词语换词,学生有的说“眉飞色舞”,有的说“有声有色”,还有的说“绘声绘色”等词语,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并进入了田老师当时讲故事的情境。
篇九:《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这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深情而朴实的缅怀老师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有才华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这位乡村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感激的情怀。
教学过程中,首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在课题中质疑:什么难忘?师恩。“师恩”的“恩”指什么,即找到文中的“恩”有哪些。师恩为什么那么难忘呢?
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结合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通过品读“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读者深深地感悟到田老师教诲之恩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领悟本课的写作特色: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而作者只具体写出了其中一个故事,通过这一个故事就能感受到田老师的精彩,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对指导学生进行第一单元的习作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抓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解,更感受到师恩难忘。课后进行想象拓展,“四十年后,我又见到了田老师,我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田老师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会怎么说?”通过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篇十:《师恩难忘》教学反思(何改霞)《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情真意切而又语言朴实无华的记叙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本文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文章内容虽然简单,且只举了一个故事的例子,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老师的智慧、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与关心以及作者对田老师的喜爱和敬佩之情。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难忘师恩”这个问题并让“师恩”植入学生的心灵呢?
一、抓关键词。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它使我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明显。所以说,创设情景,以读促悟,以悟带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抓关键句。
抓句子和抓词语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个唯美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
三.在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
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彼情彼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收获。教学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师生”间情谊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时的良苦用心,从而懂得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回报老师的付出。
课后,觉得自己在处理所提问题的引导、针对性不够强,因此学生在一些句子的理解上花了较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后教学内容不能当堂完成,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
第二篇:师恩难忘 教学反思
抓住“恩”教学
《师恩难忘》这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是一曲歌颂老师的赞歌。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为了让学生理解老师对学生的恩情,我让一开始就问学生,师恩难忘,难忘在哪里? 学生很快找到书上一句话:“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接着我又问:“老师的教诲之恩体现在哪里呢?”
我引导学生到文中思考:田老师是怎么教育学生的?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然后学生就到课文中找到,田老师上课的情景。
接着我让学生仔细读这个故事,说说田老师的故事好在哪里。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妈妈不让小孩摘花呢?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这其中蕴含着人格教育。
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倒数第二小节,作者已经是50多岁的作家,为什么还要像40年前的样子对老师行礼?学生说得很好,是深深感谢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从而感受师恩难忘。
第三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通用)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通用6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恩难忘教学反思(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师恩难忘》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之所以设为首课,我想编委会肯定考虑到9月10日的教师节。新接手一个班级,又早有耳闻五(2)班智商较高,但情商木讷。所以上好这堂课意义深远。课前我搜索、学习了各种渠道的资料,准备打响开学的第一炮。
教学一开始,我紧扣《师恩难忘》课题,让学生读题思考,产生疑问。果然,学生思维活跃,一下子疑问迭起:谁师恩难忘?师恩难忘谁?难忘什么?为什么难忘?老师的恩情是什么?……从问题上分析,学生不仅需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的知识,还渴望明白更深一层次的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这正是作为一个高年级学生所要求的。我认为,这样的交流,不仅能激活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的“情感因子”,也可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随后,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师恩难忘》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朴实而深邃,我将如何开发学生的情商,引导学生去走进它呢?我的目光投向了文中的田老师,一位让作者四十年来一直铭记在心的一位普通老师。他究竟有何水平和本领,竟让他的学生如此的尊敬?表面上看,这是一位善讲故事的老师,但将作者感到钦佩的是其会讲故事吗?显然不是。这充其量是田老师的一技之长而已,那作者所谓的“恩”从何来呢?重新梳理了一下课文内容,让我真正明白了作者那份情意来自何处了,这份“恩”来自于田老师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来自于几年如一日的谆谆教诲,来自于田老师对学生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来自于田老师对学生的深深的爱。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自读课文,你觉得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细细品味,引导学生理解田老师润物细无声高妙的教学艺术,对学生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对学生们深深的'爱。
短短的四十分钟,就在我与五十七位学生的热烈的互动中圆满结束了。课后,学生们议论最多的就是如何用实际行动让老师过上一个满意的自己的节日。我暗暗窃喜:第一课我收获很大!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2《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语言清新淳朴,富有泥土气息。本文记叙的是作家刘绍堂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堂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从此对于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教学时,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结合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故事的讲课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教师对学生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 ……等重点句子,来歌颂老师育人的功德,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学生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师生”间情谊的珍贵,明白老师对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而懂得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回报老师的付出。
课文的第三部分,我先是让学生找出表示作者无比尊敬自己老师的这段话:“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让学生说说作者会怎样的行礼,然后向学生结合当时作者的情况想一想,一位有名的作家,已经年近五十了,还恭恭敬敬地向这位老师鞠躬,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阅读。在随后的交流中,学生说出那是因为作者明白他之所以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与老师辛勤培育分不开,作者满怀敬意和感激之情向老师行礼。
通过讲授这篇文章,我更加热爱教师这项职业。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踏踏实实地度过每一天。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做到不误人子弟,为人师表。今生当一名人民教师,我无怨无悔。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3《师恩难忘》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结合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就显得水到渠成,举重若轻了!
教学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师生”间情谊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时的良苦用心,从而懂得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回报老师的付出。课后,觉得自己在处理理解第一句话“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时,所提问题的引导、针对性不够强,因此学生在这一句子的理解上花了较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后教学内容不能当堂完成,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4对于本文的内容情节,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且能根据课文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在“合作探究”阅读方面,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田老师讲的故事和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教学中,我既当好了组织者,又起到了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促进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充分阅读,讨论并交流,学生的感情随着课文情节深入发展,逐步升华,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再如,让学生思考:儿时的一位乡村教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围绕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回顾全篇,通过反复读,充分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回顾全篇,感悟“师恩难忘”并非虚言。
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对于一堂成功的语文设计的问题,必须凝练文章的精华,并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练习,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主题,写作技巧,表达方式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因而,教师设计问题关键点在于明确学习目标,并在教学中根据设计的问题不断量化,深化。最终达到教学终极目的。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5记得去年在上四年级的第一学期时,第一篇课文是《老师,您好!》。我还记得去年的现在,我和我班中的学生一起品读了这首诗,学生热情高涨,都很激动,同时,他们也从课外找了很多的关于老师的一些名言诗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转眼一年已经过去了,如今,拿到新的教材,我惊喜地发现第一篇课文是《师恩难忘》,也和老师有关的,可见,编者对教师是多么尊敬,将教师放在了何等显著的位置。为此,我也是一阵激动。翻看这篇课文,给我的感觉就是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句平白,然而细细品味文中的含义,却又觉得不这么简单,课文值得涵咏!
课文有很多重要句子值得推敲,如“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又如“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我终生难忘。”等。这些句子在课文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想如果真正理解了它们的含义,课文的内涵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这三句句子中,我又觉得第二句话最难理解,因为学生很难懂得“播下文学的种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我抓住了老师上课讲故事这一主要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在抓老师讲故事时,我又抓住了一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掌握,特别是 “娓娓动听”这个词语。在讲这个词语时,我让学生用替换的方式给这个词语换词,学生有的说 “眉飞色舞”,有的说“有声有色”,还有的说“绘声绘色”等词语,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并进入了田老师当时讲故事的情境。
在深入理解“娓娓动听”这个词语真正的内涵后,我又让学生感悟田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读了故事后说,田老师不仅讲的故事好听,还让他们很容易地就学到了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要保护环境,保护花草树木。有一学生这样说:“听田老师讲故事,让我们在愉快的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是呀,”我赶紧点拨,这叫“润物细无声”。有的学生说,田老师虽然当时年纪很轻,但他很会教育人,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巧妙地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他的教育方法真好,学生容易接受。
田老师每一堂语文课都给作者讲故事,四年中讲了上千个故事,这其中有着多少的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啊!正因为这样,作者深深爱上了语文,爱上了写作。就这样给作者的心总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田老师将作者领进了神圣的文学殿堂,使作者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这样的老师怎么不让学生终生难忘呢?
讲到这里,学生的脸上不再迷惑,因为我知道他们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6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学生理解的难点应该是在6、7、8、9自然段中。教学时,我抓住课题,引导学生直奔理解的难点词句。
学生读题后,我问了这样几个问题:文中师指谁?田老师是谁的老师?什么时候的老师?其中穿插介绍了刘绍棠。之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解读“恩”。
师:田老师对作者有什么恩?
生:教诲之恩。
师:哪方面的教导?
生:田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引导学生读有关句子)“播下文学的种子”指什么事呀?
生:编故事给我们听。
师:我6岁上小学,开学第一天,田老师用编故事的方式教我们学一首诗,我听得恍如身临其境。“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你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学生有些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句比喻句。然后让学生找春雨与田老师所故事有何相似点。
生:“春雨点点”,是说雨多。“上千个故事”是说故事多。相似之一:数量都很多。
生:春雨滋润着万物,使万物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田老师所讲的故事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引导着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这就像一粒种子经历着生根开花长叶结果。相似之二: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春雨的作用相似。
师:是呀,田老师的故事就像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著名作家后的40年后见到了田老师,还向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这说明了什么呀?
生:作者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深深地感谢老师。
师;这就叫-----
生:师恩难忘。
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我们都在接受着老师的教诲之恩。哪些老师的教诲之恩令你难忘呀?你能像作者一样把老师对你的恩情写下来吗?
接下来,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写的角度再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写第一篇习作。
教下来,感觉学生能读懂课文内容,能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与感谢之情,但让学生学着写一篇感谢师恩的作文,三分之一的学生不会表达。存大问题:
1、感受不到老师对自己的教诲之恩,人云亦云。
2、选择事例不恰当。
3、叙述简单。
4、没有真情实感。
这一方面是因为课堂上交流不够,二是平常缺少写作方法方面的指导。四年级时虽然花大力引导学生勤练笔,多写日记。但是一部分学生只追求了数量,没有质量。写的日记只是流水帐,普遍不会立意、选材、谋篇布局。于是,我想:学生升入高年级后是否应该把重点放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要在怎么写上下功夫。
第四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商南县城关小学王晓畅
尊敬的刘主任、各位同行:
下午好!今天在坐的各位都是商南教育上的行家里手。大家都是来自我县小学语文教学岗位上的一线精英。说实话,站在这个讲台上,我的压力很大。很有班门弄斧之感。但套用我在商州听课时一位老师说的话心里又颇感安慰,她说----弄斧还须到班门。的确!与高手过招,才能暴露自己的问题。不置身于这浓郁的学术殿堂之中,又怎么能提高自己?所以我今天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执教这一课的。恳请各位前辈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我所执教的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园丁之歌》,师生情是古今中外作家反复抒写的主题。这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便是著名作家刘绍棠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而表达的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都有与作者近似的经历,因此在感情沟通方面应该可以引起共鸣。
熟悉教材后,我做了如下设计:
1、由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关尊师的小故事和名言导入新课。名言是我们所熟悉又认同的留言哲语,大多出自名人之口。先让学生自己展示所知道的有关尊师的名言
和故事,然后出示众所周知的相关资料,既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又在无声中让学生养成积累名言的好习惯。
2、抓题眼,初步感知文意。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抓
题眼是上好课的关键。”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把课题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老师的恩情让我难忘。借机引导学生质疑:师恩指什么?师恩为什么难忘?此时,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感知大意。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我只作必要的点拨和提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认识田老师这个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人物形象。
3、抓重点词句,品味积累语言。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词语教
学中关于词语教学提到了与之前学段的不同:一是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词语意思,二是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
彩,三是能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这一课里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等等,从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中我们感受到老师的故事很精彩,再从对故事的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
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学生理
解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心里一个可敬可亲的老师形象不自觉就树立起来了,学生也就更明白了“师恩”的含义。课文结尾的内容:“十年
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看似简
单,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我查资料时看到一位老师这样做的,那位老师因为这段文字引领一部分学生去阅读刘绍棠的书,看看他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以家乡北京郊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语言纯朴,乡土气息浓厚),从中找到这位田老师给他种下了什么。因此这一段并不是课文的结束,而是给予学生一个新的阅读平台,给予学生一个阅读起点,阅读整本书的起点。但我们本次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好的做法我没法采纳。所以我将这一任务由课前移向课后,在课外推荐阅读里让学生做选择性的阅读刘绍棠的作品,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平台。
4、注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著名作家的语言魅力。诵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位专家曾说:“琐屑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聆听字正腔圆的课文范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迅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品味“娓娓动听”一词时,让学生再现田老师的语文课堂,也把这个故事“读”的娓娓动听。在了解作者刘绍棠其人时,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受集体约束。升华感情时,还出示了一首赞美老师的小诗,请男女学生表演朗诵。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学生不仅受到了美的熏陶,对“师恩”的感悟也更加深刻。
5、拓展延伸,由此及彼,让学生的感恩之情也充实丰
盈。拿到教材读了第一遍课文后,我当时的想法是:老师上课,学生听课,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每天都要经历的一幕幕。而这一幕幕是每个学校每天都要发生的,就这么简单的故事怎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深情呢?再读课文,仔细揣摩,又有所顿悟。试想如果没有当年老师讲的一个个精妙的故事,也许在中国的文坛上会失去一位有才华的作家,我们也就读不到那些充满泥土芳香,至真纯美的作品了。老师那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使作者把文学当作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掩卷沉思,文中的田老师是旧中国的一位普通小学教师,他的学校就是一座破庙,他的学生有四个年级,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是什么让作者对老师终生难
忘?是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便是作者难忘田老师师恩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师恩的深刻含义后,我让
学生说一说在过去的四年中都有哪些和老师之间印象深刻的瞬间,再写一写想对老师说的话,并通过激情朗诵和宋祖英的这首名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将尊师的氛围推向最高潮。通过课后习题的设置,让学生搜集资料,开展尊师活动。
最后送上这幅对联----“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替天下所有学子向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
亲爱的各位同行,也许你曾经为自己只是一名教师而
不甘心,也许你曾经为自己每天辛苦工作却只能勉强养家糊口而抱怨,其实我们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头上不需要太多的光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不需要被别人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深深的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去努力,用知识去武装自己,并像文中的田老师那样用一颗仁爱的心,多钻研教学方法,改变你的课堂,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会突然出现那些曾经稚嫩曾经熟悉的面孔向你深深鞠躬,并有一个声音对你说-----“师恩难忘”!
第五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师恩难忘教学反思。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教学有方”进行教学,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教学反思《师恩难忘教学反思》。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教学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师生”间情谊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时的良苦用心,从而懂得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回报老师的付出。课后,觉得自己在处理理解第一句话“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时,所提问题的引导、针对性不够强,因此学生在这一句子的理解上花了较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后教学内容不能当堂完成,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