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师恩难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我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认为课堂生成不是无规律可循,应该是在师生自由平等的交流中自然产生的,就好像两个人在闲聊,顺着一个话题能够越谈越深入,越谈越有劲,越谈话越多。
所以,我觉得教师课堂生成的能力应该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自觉培养的,课堂生成强调师生交流的自由平等,但同样强调教师的“心中有数”,不能“偏题”、“跑题”,这就需要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在教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时,学生就“戛然而止、引人入胜、身临其境”词语只是说字典上的意思,后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解释词语的意思,学生就很自然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才是学生思维解放的保证,是课堂精彩的源泉。关于春雨、冬雨和夏雨的讨论,以及把“滋润”换种说法等等,既是语言的训练和是情感的领悟,又是教育的熏陶。课文语言的品味,课文情感的品悟,思想情感的熏陶就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整体。像这样的交流讨论,就是最有效的阅读教学。本文最后一段,虽然不是文章的重点段,但是在教学中,我却重点的讲授和启发学生去理解。在这一段课文里,“如春雨点点”的比喻。我是这样教学的: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请问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呢?就是说老师的故事像春天的雨一样怎样?田老师的故事还给人怎样的感觉?春天的雨是绵绵的,田老师的故事是娓娓动听的。它们给人的感觉是相似的,所以,作者才会由田老师的故事想到“春雨”。是啊,春雨让花草树木快乐地生长,老师的故事则让作者健康的成长,这是多么美妙的比喻啊!“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滋润”还可以换成什么样的说法?有如春雨点点说明什么?那么,像这样的好句子该怎样来读呢?
在教学“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敬礼”的举止,“深深感谢”,“教诲之恩,终身难忘”的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恩情怀。教学时,我注意启发学生想象作者再一次见到恩师时的心情,让学生感悟当时的场面,效果较好。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2尊师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尊师是一种美德,尊师是一种优良传统,我们要发扬这种传统。苏教版四年级、五年级秋学期的课本第一课都是在教育学生尊师、爱师的。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都不应该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饮水思源,怀师感恩。五年级秋学期语文第一课《师恩难忘》是现代著名作家刘绍棠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在文中他深情地记叙了小学一年级时的田老师上课内容,田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给作者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文学的宗旨,使其走上文学一路。
在40年后偶遇田老师,他仍然像小时候一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可见他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学习这篇文章,我觉得重点在于通过朗读和重点词语的理解,把握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学生通过预习,对生字词的音把握很准,课堂上基础性的问题,回答很积极,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有概括性的问题,比如:“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举手回答的人就很少很少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问题难度的提高,更多是因为学生不会去思考这类型的问题。单独的实际很容易,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碰到类似的问题我总是把这样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一步步引导。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3《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内容虽然简单,且只举了一个故事的例子,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老师的智慧、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与关心以及作者对田老师的喜爱和敬佩之情。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一、抓关键词句。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二、把握整体,抓重点。
在读课文后,学生已经知道了文章的脉络,这是我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反复朗读4—7自然段,让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那份情意来自何处。学生在充分朗读田老师用诗歌改编的故事之后,要求学生娓娓动听地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其他学生边听边想,看看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然后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这首诗的每句话的意思,更能体会到田老师把诗句变成故事,来解释诗意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也在诵读中、评议中、交流中内化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4开学就临近教师节,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课《师恩难忘》,显得特别有意义。这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深情而朴实的缅怀老师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有才华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这位乡村小学老师的尊春透屑さ那榛场=萄Ч讨校紫却涌翁馊胧郑醚诳翁庵兄室桑菏裁茨淹渴Χ鳌“师恩”指的“恩”指什么,即找到文中的“恩”有哪些。师恩为什么那么难忘呢?其次,让学生熟读了课文,思考:“田老师给我上课的情景,课文从第几节写到第几节?”提取文章的中心段,引导学生把课文分成了三段。学习课文第一段时,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随机抓住重点词语“一座庙内,一个老师,四个年级才一个班”体会这是一个规模很小,条件非常简陋的学校。随后抓住“田老师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的口才文笔都很好”中“17”、“就”这两个词语来体会田老师的聪明、能干以及我对田老师的敬佩之情。学生在理解“师恩”过程时,质疑;“一个人教四个年级,这怎么教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下文,找出:田老师“先给二、四年级上课,让三年级的学兄把着一年级的学弟描红”来感悟田老师很会组织教学。田老师能把一首只有20个字的古诗改编成一个动人的故事,来感悟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通过“娓娓动听”、“入了迷”、“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戛然而止”、“发呆”“捅”等词来领悟田老师口才好,教学技艺高超。通过品读“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读者深深地感悟到田老师教诲之恩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领悟本课的写作特色: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而作者只具体写出了其中一个故事,通过这一个故事就能感受到田老师的精彩,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对指导学生进行第一单元的习作有很大的帮助。
师恩怎样“难忘”?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到“仍然、恭恭敬敬、深深感谢、行礼”等词语,让学生领悟以至于在四十年后,作者对田老师教诲之恩的难忘。通过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作为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的品读,感受田老师的教育对我的影响,表达我对田老师的难忘。抓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解,更感受到师恩难忘。课后进行想象拓展,“四十年后,我又见到了田老师,我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田老师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会怎么说?”通过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说,然后在班上进行表演,最后记录下来。
教学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师生”间情谊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时的良苦用心,从而懂得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回报老师的付出。课后,觉得自己在处理理解第一句话“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时,所提问题的引导、针对性不够强,因此学生在这一句子的理解上花了较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后教学内容不能当堂完成,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这一课还有什么新的教法?我在想,如果来重建,我要开辟一条新路来走。这条新路是什么呢?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在说苏教版的读读背背时说过,不要求学生多么深刻地理解其意义,关键是让他们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这是一个布云的过程。布的云越多才能下起雨,如果不去布云,肯定就不会下雨。但到底什么时候下,那说不定。平时,老师间经常说,好多孩子积累的东西是很多,但就是不下雨,把老师搞得挺急的,急到什么样的程度,一些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太笨了,简直没有办法教。我认为在云彩很多,但就是下不来雨时,人、动物、庄稼都要旱死的时候,应该利用高科技来点人工降雨。我想刘绍棠的这篇文章恰恰有着人工降雨的味。是想,文中的这首小诗,是孩子在第一年的识字中所学,已经四年多了,重新拿过来再读,并且是在故事中读,好简单呀!孩子四年了,学的东西非常多,我们为什么不想法把过去的东西拿来用一用呢?这是五年级的第一课文,我想如果我们能够重视这一点,从这个学期起,让孩子拿起旧有的文章,写起来,这个雨一定会越下越美,会形成江河并流入大海。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5对于本文的内容情节,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且能根据课文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在“合作探究”阅读方面,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田老师讲的故事和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教学中,我既当好了组织者,又起到了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促进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充分阅读,讨论并交流,学生的感情随着课文情节深入发展,逐步升华,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再如,让学生思考:儿时的一位乡村教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围绕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回顾全篇,通过反复读,充分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回顾全篇,感悟“师恩难忘”并非虚言。
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对于一堂成功的语文设计的问题,必须凝练文章的精华,并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练习,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主题,写作技巧,表达方式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因而,教师设计问题关键点在于明确学习目标,并在教学中根据设计的问题不断量化,深化。最终达到教学终极目的。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6《师恩难忘》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之所以设为首课,我想编委会肯定考虑到9月10日的教师节。新接手一个班级,又早有耳闻五(2)班智商较高,但情商木讷。所以上好这堂课意义深远。课前我搜索、学习了各种渠道的资料,准备打响开学的第一炮。
教学一开始,我紧扣《师恩难忘》课题,让学生读题思考,产生疑问。果然,学生思维活跃,一下子疑问迭起:谁师恩难忘?师恩难忘谁?难忘什么?为什么难忘?老师的恩情是什么?……从问题上分析,学生不仅需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的知识,还渴望明白更深一层次的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这正是作为一个高年级学生所要求的。我认为,这样的交流,不仅能激活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的“情感因子”,也可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随后,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师恩难忘》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朴实而深邃,我将如何开发学生的情商,引导学生去走进它呢?我的目光投向了文中的田老师,一位让作者四十年来一直铭记在心的一位普通老师。他究竟有何水平和本领,竟让他的学生如此的尊敬?表面上看,这是一位善讲故事的老师,但将作者感到钦佩的是其会讲故事吗?显然不是。这充其量是田老师的一技之长而已,那作者所谓的“恩”从何来呢?重新梳理了一下课文内容,让我真正明白了作者那份情意来自何处了,这份“恩”来自于田老师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来自于几年如一日的谆谆教诲,来自于田老师对学生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来自于田老师对学生的深深的爱。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自读课文,你觉得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细细品味,引导学生理解田老师润物细无声高妙的教学艺术,对学生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对学生们深深的爱。
短短的四十分钟,就在我与五十七位学生的热烈的互动中圆满结束了。课后,学生们议论最多的就是如何用实际行动让老师过上一个满意的自己的节日。我暗暗窃喜:第一课我收获很大!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7正式给学生上第一堂课了,面对台下57双眼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出色地上这一堂课,也算是为今后的教学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
北师大版的课本第一次接触,《师恩难忘》一文亦是陌生的。备课工作做得很充分,课前将文章认真地阅读了两遍,第一遍将易读错、多音字及重难点词语问题解决了,第二遍朗读重在培养语感。教案是吴芳芳老师设计出来的,结构非常有条理,内容也很完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对田老师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恩之情。
教学以学生回忆一位这就是心目中的好老师,说出为什么难忘那位老师来导入。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后,让学生找出文章哪些内容写的是回忆田老师的,并试着归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让学生以“谁”做“什么”的句式说一说,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第二课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田老师的课讲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二是,田老师的可对我有什么影响?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在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引出作者刘绍棠的生平:当代著名作家,13岁开始发表作品,被誉为“神童作家”,17岁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一切显得那么的顺理成章。
为了突出个性,我又别有用心地认真地思考了课堂上学生可能问到的“拓展”问题,比如:“桃李满天下”的来源,;为什么开学头一天要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像┅┅也许是师生默契还不够,学生似乎没有任何问题可问,课堂上几乎是我说一句,他们听一句,提醒记笔记,就拿起笔记一句,回答问题也不积极,少有回应。关于“请你们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你是怎么想的”之类的问题,学生总是很沉默。这让我很有唱独角戏的感觉,也许是我引导的不到位。在第二课时总结学习“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结合课文说说对‘师恩’的理解”时,我试着把学生往正确的思维边上引导,“正是田老师善于编故事,培养了我发达的形象思维呵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作者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所必须的┅┅”“‘恩’更侧重‘恩情、感恩’”。
一堂课下来,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了,原本备课时脑海中想着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声影、踊跃发言的情景,不曾想过,备学生也要准备好学生的不足之处,准备好引导方法,如果什么都懂,那他们就不是该乖乖坐在台下听讲的学习者了。
目前,迫切需要改进的是,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加强默契。新的一篇课文,又是一个舞台,加油!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8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喜欢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练习分段。站在学生的角度,我想象那一定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且不说有些课文本身结构就比较模糊,让学生分段有点勉为其难。单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刚接触新课,他们肯定不能明白作者构思的来龙去脉,即使上完整篇课文,又有几个学生能很明白作者的意图呢,本来嘛,学习写作对小学生是一件头疼的事,更何况去揣摩作家的构思!
“学程导航”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语文教师要反思第一课时让学生练习分段的传统教学习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什么时候练习分段,甚至某篇课文分不分段都应当认真思考一下。
回到《师恩难忘》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课文上,因为学生的朗读拖拉特别严重,标点符号以及段落的停顿读不好,有些长句子容易读破。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让学生了解一些表达方法。比如:第一环节,尝试听写课文生词、成语和最后一段中心句,然后从朗读中心句入手,了解这句话点明题意的作用,告诉学生自己写文章时也要注意篇末点题。再如:第三环节,整体把握一下,作者写田老师是抓住了一个典型事件写的,这件事从哪儿写到哪儿,是一件什么事。许多学生寻找时都找了3——6自然段,那么第7自然段和上面的事件有什么联系?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发现,第七自然中的“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对上文事件的概括。从而明确了段之间的联系,并学习运用重点句子概括段意的方法。接下来同法练习概括1、2自然段段意和8、9段段意。
这篇课文我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帮助学生练习分段、概括段意,自己觉得比较顺手,至于后面的课文怎么设计分段练习,视具体情况处理。
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参与我们的讨论,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有效,让师生从语文学习中找到快乐!
《师恩难忘》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谈谈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当学生说到田老师“故事编得好”时,我就让学生结合我出示的几个成语(引人入胜、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春雨点点等)来描述一下田老师编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读课文中带有这些成语的句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勾勒出田老师讲故事的情景。
两个问题的解决比较满意——为什么“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学生默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时,一个学生说到田老师的故事还蕴含着做人的道理。这时,我启发他们田老师的故事不仅教给我道理,还给了我知识——让我了解了小诗的意思;田老师的故事还让第一天上学的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后来,我说:一个故事教给我一个道理,上千个故事就教给我上千个道理;学生接着说一个故事带给我一份知识(一份快乐)……通过说这三句话,“一个”到“上千个”数量的递增,学生很自然地就领悟了“春雨点点”的含义,因此在这时候请他们回忆古诗,他们就能准确地说出田老师的故事真是“润物细无声”哪!
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在理解“春雨点点”之后,我让学生了解刘绍棠成为作家后的一些成就,再回头来看看自己的启蒙老师,想想这其中有什么联系,这个时候学生就自然理解了“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一句的含义。后来请学生联系课文原来的题目《老师领进门》来谈谈,他们就知道是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的大门。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朗读指导太粗糙,学生感情不到位;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感悟还不深入,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想想自己的教学,与文中的田老师比一比,真是惭愧哪。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9记得去年在上四年级的第一学期时,第一篇课文是《老师,您好!》。我还记得去年的现在,我和我班中的学生一起品读了这首诗,学生热情高涨,都很激动,同时,他们也从课外找了很多的关于老师的一些名言诗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转眼一年已经过去了,如今,拿到新的教材,我惊喜地发现第一篇课文是《师恩难忘》,也和老师有关的,可见,编者对教师是多么尊敬,将教师放在了何等显著的位置。为此,我也是一阵激动。翻看这篇课文,给我的感觉就是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句平白,然而细细品味文中的含义,却又觉得不这么简单,课文值得涵咏!
课文有很多重要句子值得推敲,如“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又如“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我终生难忘。”等。这些句子在课文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想如果真正理解了它们的含义,课文的内涵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这三句句子中,我又觉得第二句话最难理解,因为学生很难懂得“播下文学的种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我抓住了老师上课讲故事这一主要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在抓老师讲故事时,我又抓住了一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掌握,特别是 “娓娓动听”这个词语。在讲这个词语时,我让学生用替换的方式给这个词语换词,学生有的说 “眉飞色舞”,有的说“有声有色”,还有的说“绘声绘色”等词语,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并进入了田老师当时讲故事的情境。
在深入理解“娓娓动听”这个词语真正的内涵后,我又让学生感悟田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读了故事后说,田老师不仅讲的故事好听,还让他们很容易地就学到了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要保护环境,保护花草树木。有一学生这样说:“听田老师讲故事,让我们在愉快的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是呀,”我赶紧点拨,这叫“润物细无声”。有的学生说,田老师虽然当时年纪很轻,但他很会教育人,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巧妙地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他的教育方法真好,学生容易接受。
田老师每一堂语文课都给作者讲故事,四年中讲了上千个故事,这其中有着多少的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啊!正因为这样,作者深深爱上了语文,爱上了写作。就这样给作者的心总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田老师将作者领进了神圣的文学殿堂,使作者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这样的老师怎么不让学生终生难忘呢?
讲到这里,学生的脸上不再迷惑,因为我知道他们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0爱因斯坦说:“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教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师思难忘》这一课,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启发质疑:“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的?”一位学生提出:“这篇课文是作者回忆小学老师怎样上课的事,为什么不用《我的老师》作课题,而要用《师恩难忘》作课题?”他的话音刚落,课堂上便热闹起来。学生提出了问题,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于是我抓住了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组织了讨论:
生:“课文第二段写了田老师上课的情景,田老师把一首诗编成了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作者当时听得入了迷,至今都难以忘记。所以我觉得应该用《师恩难忘》作题目。”
生:“课文第三段讲了作者在40年后遇到了田老师,作者仍然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这也说明作者非常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所以我觉得应该用《师恩难忘》作题目。”
生:“作者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让作者从小就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这为作者后来成为一位著名作家,打下了基础。作者是不能忘记田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所以我觉得用《师恩难忘》要恰当些。”
学生由浅入深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了文章的内涵。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激励学生质疑解疑,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1尊敬的刘主任、各位同行:
下午好!今天在坐的各位都是商南教育上的行家里手。
大家都是来自我县小学语文教学岗位上的一线精英。说实话,站在这个讲台上,我的压力很大。很有班门弄斧之感。但套用我在商州听课时一位老师说的话心里又颇感安慰,她说----弄斧还须到班门。的确!与高手过招,才能暴露自己的问题。不置身于这浓郁的学术殿堂之中,又怎么能提高自己?所以我今天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执教这一课的。恳请各位前辈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我所执教的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园丁之歌》,师生情是古今中外作家反复抒写的主题。这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便是著名作家刘绍棠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而表达的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都有与作者近似的经历,因此在感情沟通方面应该可以引起共鸣。
熟悉教材后,我做了如下设计:
1、由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关尊师的小故事和名言导入新课。名言是我们所熟悉又认同的留言哲语,大多出自名人之口。先让学生自己展示所知道的有关尊师的名言和故事,然后出示众所周知的相关资料,既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又在无声中让学生养成积累名言的好习惯。
2、抓题眼,初步感知文意。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抓题眼是上好课的关键。”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把课题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老师的恩情让我难忘。借机引导学生质疑:师恩指什么?师恩为什么难忘?此时,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感知大意。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我只作必要的点拨和提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认识田老师这个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人物形象。
3、抓重点词句,品味积累语言。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词语教学中关于词语教学提到了与之前学段的不同:一是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词语意思,二是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三是能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这一课里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等等,从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中我们感受到老师的故事很精彩,再从对故事的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学生理解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心里一个可敬可亲的老师形象不自觉就树立起来了,学生也就更明白了“师恩”的含义。课文结尾的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看似简单,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我查资料时看到一位老师这样做的,那位老师因为这段文字引领一部分学生去阅读刘绍棠的书,看看他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以家乡北京郊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语言纯朴,乡土气息浓厚),从中找到这位田老师给他种下了什么。因此这一段并不是课文的结束,而是给予学生一个新的阅读平台,给予学生一个阅读起点,阅读整本书的起点。但我们本次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好的做法我没法采纳。所以我将这一任务由课前移向课后,在课外推荐阅读里让学生做选择性的阅读刘绍棠的作品,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平台。
4、注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著名作家的语言魅力。诵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位专家曾说:“琐屑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聆听字正腔圆的课文范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迅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品味“娓娓动听”一词时,让学生再现田老师的语文课堂,也把这个故事“读”的娓娓动听。在了解作者刘绍棠其人时,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受集体约束。升华感情时,还出示了一首赞美老师的小诗,请男女学生表演朗诵。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学生不仅受到了美的熏陶,对“师恩”的感悟也更加深刻。
5、拓展延伸,由此及彼,让学生的感恩之情也充实丰盈。拿到教材读了第一遍课文后,我当时的想法是:老师上课,学生听课,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每天都要经历的一幕幕。而这一幕幕是每个学校每天都要发生的,就这么简单的故事怎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深情呢?再读课文,仔细揣摩,又有所顿悟。试想如果没有当年老师讲的一个个精妙的故事,也许在中国的文坛上会失去一位有才华的作家,我们也就读不到那些充满泥土芳香,至真纯美的作品了。老师那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使作者把文学当作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掩卷沉思,文中的田老师是旧中国的一位普通小学教师,他的学校就是一座破庙,他的学生有四个年级,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是什么让作者对老师终生难忘?是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便是作者难忘田老师师恩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师恩的深刻含义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在过去的四年中都有哪些和老师之间印象深刻的瞬间,再写一写想对老师说的话,并通过激情朗诵和宋祖英的这首名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将尊师的氛围推向最高潮。通过课后习题的设置,让学生搜集资料,开展尊师活动。
最后送上这幅对联----“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替天下所有学子向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
亲爱的各位同行,也许你曾经为自己只是一名教师而不甘心,也许你曾经为自己每天辛苦工作却只能勉强养家糊口而抱怨,其实我们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头上不需要太多的光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不需要被别人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深深的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去努力,用知识去武装自己,并像文中的田老师那样用一颗仁爱的心,多钻研教学方法,改变你的课堂,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会突然出现那些曾经稚嫩曾经熟悉的面孔向你深深鞠躬,并有一个声音对你说-----“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2《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语言清新淳朴,富有泥土气息。本文记叙的是作家刘绍堂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堂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从此对于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教学时,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结合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故事的讲课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教师对学生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 ……等重点句子,来歌颂老师育人的功德,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学生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师生”间情谊的珍贵,明白老师对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而懂得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回报老师的付出。
课文的第三部分,我先是让学生找出表示作者无比尊敬自己老师的这段话:“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让学生说说作者会怎样的行礼,然后向学生结合当时作者的情况想一想,一位有名的作家,已经年近五十了,还恭恭敬敬地向这位老师鞠躬,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阅读。在随后的交流中,学生说出那是因为作者明白他之所以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与老师辛勤培育分不开,作者满怀敬意和感激之情向老师行礼。
通过讲授这篇文章,我更加热爱教师这项职业。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踏踏实实地度过每一天。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做到不误人子弟,为人师表。今生当一名人民教师,我无怨无悔。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3《师恩难忘》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理解“恩”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把“恩”字找到,也就是找到文中的恩有哪些。只有找到恩的内涵,孩子才能从中读到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东西,但是理解又不能是空洞的。
初读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和学生一样站在课本的外面,只是把它当做课文来学,而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学生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谈谈自己对这位老师的印象。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最后我又让学生当了一回作者,描述一下师生相逢会是怎样的动人情景,说说作者与老师相逢时想说的感谢话。这样给朗读增色不少。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引导不到位的现象,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4教学时,我先是让学生找出表示作者无比尊敬自己老师的这段话:“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让学生说说作者会怎样的行礼,然后向学生介绍作者刘绍棠当时的情况:一位有名的作家,已经年近五十了,还恭恭敬敬地向这位老师鞠躬,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书。
在随后的交流中,我们通过反复的咀嚼,明白了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教学能力强,教学方法好。每体会出一点,就让同学们回过来读读“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教学的过程循序渐进,孩子们对田老师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之后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与田老师一比,真是汗颜~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5《师恩难忘》一课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 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 作的道路。文章内容虽然简单,且只举了一个故事的例子,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老师的智慧、老师对学 生的负责与关心以及作者对田老师的喜爱和敬佩之情。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难忘师恩”这个问题并 让“师恩”植入学生的心灵呢?
一、抓关键词。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 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 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 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 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二、抓关键句。抓句子和抓词语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个唯美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学生很 容易就发现了这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 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
第二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商南县城关小学王晓畅
尊敬的刘主任、各位同行:
下午好!今天在坐的各位都是商南教育上的行家里手。大家都是来自我县小学语文教学岗位上的一线精英。说实话,站在这个讲台上,我的压力很大。很有班门弄斧之感。但套用我在商州听课时一位老师说的话心里又颇感安慰,她说----弄斧还须到班门。的确!与高手过招,才能暴露自己的问题。不置身于这浓郁的学术殿堂之中,又怎么能提高自己?所以我今天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执教这一课的。恳请各位前辈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我所执教的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园丁之歌》,师生情是古今中外作家反复抒写的主题。这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便是著名作家刘绍棠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而表达的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都有与作者近似的经历,因此在感情沟通方面应该可以引起共鸣。
熟悉教材后,我做了如下设计:
1、由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关尊师的小故事和名言导入新课。名言是我们所熟悉又认同的留言哲语,大多出自名人之口。先让学生自己展示所知道的有关尊师的名言
和故事,然后出示众所周知的相关资料,既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又在无声中让学生养成积累名言的好习惯。
2、抓题眼,初步感知文意。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抓
题眼是上好课的关键。”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把课题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老师的恩情让我难忘。借机引导学生质疑:师恩指什么?师恩为什么难忘?此时,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感知大意。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我只作必要的点拨和提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认识田老师这个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人物形象。
3、抓重点词句,品味积累语言。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词语教
学中关于词语教学提到了与之前学段的不同:一是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词语意思,二是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
彩,三是能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这一课里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等等,从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中我们感受到老师的故事很精彩,再从对故事的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
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学生理
解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心里一个可敬可亲的老师形象不自觉就树立起来了,学生也就更明白了“师恩”的含义。课文结尾的内容:“十年
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看似简
单,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我查资料时看到一位老师这样做的,那位老师因为这段文字引领一部分学生去阅读刘绍棠的书,看看他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以家乡北京郊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语言纯朴,乡土气息浓厚),从中找到这位田老师给他种下了什么。因此这一段并不是课文的结束,而是给予学生一个新的阅读平台,给予学生一个阅读起点,阅读整本书的起点。但我们本次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好的做法我没法采纳。所以我将这一任务由课前移向课后,在课外推荐阅读里让学生做选择性的阅读刘绍棠的作品,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平台。
4、注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著名作家的语言魅力。诵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位专家曾说:“琐屑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聆听字正腔圆的课文范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迅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品味“娓娓动听”一词时,让学生再现田老师的语文课堂,也把这个故事“读”的娓娓动听。在了解作者刘绍棠其人时,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受集体约束。升华感情时,还出示了一首赞美老师的小诗,请男女学生表演朗诵。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学生不仅受到了美的熏陶,对“师恩”的感悟也更加深刻。
5、拓展延伸,由此及彼,让学生的感恩之情也充实丰
盈。拿到教材读了第一遍课文后,我当时的想法是:老师上课,学生听课,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每天都要经历的一幕幕。而这一幕幕是每个学校每天都要发生的,就这么简单的故事怎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深情呢?再读课文,仔细揣摩,又有所顿悟。试想如果没有当年老师讲的一个个精妙的故事,也许在中国的文坛上会失去一位有才华的作家,我们也就读不到那些充满泥土芳香,至真纯美的作品了。老师那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使作者把文学当作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掩卷沉思,文中的田老师是旧中国的一位普通小学教师,他的学校就是一座破庙,他的学生有四个年级,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是什么让作者对老师终生难
忘?是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便是作者难忘田老师师恩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师恩的深刻含义后,我让
学生说一说在过去的四年中都有哪些和老师之间印象深刻的瞬间,再写一写想对老师说的话,并通过激情朗诵和宋祖英的这首名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将尊师的氛围推向最高潮。通过课后习题的设置,让学生搜集资料,开展尊师活动。
最后送上这幅对联----“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替天下所有学子向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
亲爱的各位同行,也许你曾经为自己只是一名教师而
不甘心,也许你曾经为自己每天辛苦工作却只能勉强养家糊口而抱怨,其实我们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头上不需要太多的光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不需要被别人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深深的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去努力,用知识去武装自己,并像文中的田老师那样用一颗仁爱的心,多钻研教学方法,改变你的课堂,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会突然出现那些曾经稚嫩曾经熟悉的面孔向你深深鞠躬,并有一个声音对你说-----“师恩难忘”!
第三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师恩难忘教学反思。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教学有方”进行教学,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教学反思《师恩难忘教学反思》。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教学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师生”间情谊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时的良苦用心,从而懂得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回报老师的付出。课后,觉得自己在处理理解第一句话“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时,所提问题的引导、针对性不够强,因此学生在这一句子的理解上花了较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后教学内容不能当堂完成,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
第四篇:师恩难忘 教学反思
抓住“恩”教学
《师恩难忘》这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是一曲歌颂老师的赞歌。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为了让学生理解老师对学生的恩情,我让一开始就问学生,师恩难忘,难忘在哪里? 学生很快找到书上一句话:“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接着我又问:“老师的教诲之恩体现在哪里呢?”
我引导学生到文中思考:田老师是怎么教育学生的?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然后学生就到课文中找到,田老师上课的情景。
接着我让学生仔细读这个故事,说说田老师的故事好在哪里。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妈妈不让小孩摘花呢?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这其中蕴含着人格教育。
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倒数第二小节,作者已经是50多岁的作家,为什么还要像40年前的样子对老师行礼?学生说得很好,是深深感谢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从而感受师恩难忘。
第五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5篇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
尊师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尊师是一种美德,尊师是一种优良传统,我们要发扬这种传统。苏教版四年级、五年级秋学期的课本第一课都是在教育学生尊师、爱师的。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都不应该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饮水思源,怀师感恩。五年级秋学期语文第一课《师恩难忘》是现代著名作家刘绍棠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在文中他深情地记叙了小学一年级时的田老师上课内容,田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给作者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文学的宗旨,使其走上文学一路。
在40年后偶遇田老师,他仍然像小时候一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可见他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学习这篇文章,我觉得重点在于通过朗读和重点词语的理解,把握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学生通过预习,对生字词的音把握很准,课堂上基础性的问题,回答很积极,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有概括性的问题,比如:“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举手回答的人就很少很少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问题难度的提高,更多是因为学生不会去思考这类型的问题。单独的实际很容易,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碰到类似的问题我总是把这样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一步步引导。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2
《师恩难忘》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理解“恩”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把“恩”字找到,也就是找到文中的恩有哪些。只有找到恩的内涵,孩子才能从中读到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东西,但是理解又不能是空洞的。
初读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和学生一样站在课本的外面,只是把它当做课文来学,而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学生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谈谈自己对这位老师的印象。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最后我又让学生当了一回作者,描述一下师生相逢会是怎样的动人情景,说说作者与老师相逢时想说的感谢话。这样给朗读增色不少。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引导不到位的现象,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3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第一课《师恩难忘》,显得特别有意义。这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深情而朴实的缅怀老师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有才华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这位乡村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感激的情怀。
《师恩难忘》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
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学生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谈谈自己对这位老师的印象。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老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通过个人的努力成功以后,学生终身难忘老师的教诲之恩,我想这就是“师恩难忘”所要揭示的内涵!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4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第九册的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田老师的回忆,书法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这句话,我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一、想一想
想一想,40年过去了,可作者仍深深怀念田老师,这是为什么?
通过小组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知道了是因为田老师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撒播了知识的种子,从而是作者终生难忘!
二、说一说
回忆一下,选择教过你的老师的一件事具体地说一说。
几分钟静静地过去了,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同学声情并茂地说了起来,在每位学生说完时,我都会追问一句“为什么这件事你到现在还记得?”他们说有的是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自己至今念念不忘,有的是老师对自己虽然很严格,但却收益匪浅……
三、写一写
教师节快到了,为了感谢老师,请同学写一首小诗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
教师巡视指导。
以下是一位学生的佳作:
教师节里颂园丁
北厍中心小学五(1)班李莹莹
老师是培育我们的园丁
他们把自己的知识一一都传授给我们
他们没有一句怨言
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带的.栋梁。
我们像一棵棵小树
春风里,老师把自己的心血化成了点点雨露
浇灌着一棵棵稚嫩的幼苗,使他们茁壮成长……
啊,老师!辛勤的园丁!
多少个早晨,太阳还没升起
您已到校园值日,准备新的一天的教学工作!
多少个晚上,月儿当空,但您还在灯下批改我们的作业!
太阳记录着您的辛勤
月亮谱写着您的功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在您的辛勤培育下,小树终将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有的用老师传授的知识,建设着我们的祖国
有的当上了光荣的卫士,保卫着祖国的边疆;
有的便成了新的老师,继续培育着下一代……
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老师,并祝所有的教师们节日快乐!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5
爱因斯坦说:“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教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师思难忘》这一课,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启发质疑:“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的?”一位学生提出:“这篇课文是作者回忆小学老师怎样上课的事,为什么不用《我的老师》作课题,而要用《师恩难忘》作课题?”他的话音刚落,课堂上便热闹起来。学生提出了问题,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于是我抓住了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组织了讨论:
生:“课文第二段写了田老师上课的情景,田老师把一首诗编成了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作者当时听得入了迷,至今都难以忘记。所以我觉得应该用《师恩难忘》作题目。”
生:“课文第三段讲了作者在40年后遇到了田老师,作者仍然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这也说明作者非常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所以我觉得应该用《师恩难忘》作题目。”
生:“作者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让作者从小就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这为作者后来成为一位著名作家,打下了基础。作者是不能忘记田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所以我觉得用《师恩难忘》要恰当些。”
学生由浅入深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了文章的内涵。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激励学生质疑解疑,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6
《师恩难忘》教学教学一开始,我紧扣《师恩难忘》课题,让学生读题思考,产生疑问。果然,学生思维活跃,一下子疑问迭起:谁师恩难忘?师恩难忘谁?难忘什么?为什么难忘?老师的恩情是什么?……从问题上分析,学生不仅需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的知识,还渴望明白更深一层次的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这正是作为一个高年级学生所要求的。 我认为,这样的交流,不仅能激活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的“情感因子”,也可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读题质疑,学生问“陶校长是谁?”“陶校长演讲的主题是什么?”接着,我对学生说:“同学们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的学习重点,下面让我们听听陶校长是怎么说的吧。” 接着, 我请学生结合课外阅读资料,了解了陶行知校长对同学的关爱以及让学生说说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读书后很快回答:“讲了每天四问。”学生找到了“四问”,文章的段落也就很清晰了,学生很容易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本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所以我觉得不宜打乱原有顺序进行教学。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也进行了深入思考。我觉得:习作是写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可以写他性格、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学生的一两件小事,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爱戴。
在教学本次习作时,我采用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熟读文本,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模仿与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习作。在教学课文时有一结合本次的写作要求进行讲课,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掌握表达方法。
在教学《练习一》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学《题秋江独钓图》了。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导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读,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想象画面,并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之后再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的理解也比较到位,应该说,今天的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7
正式给学生上第一堂课了,面对台下57双眼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出色地上这一堂课,也算是为今后的教学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
北师大版的课本第一次接触,《师恩难忘》一文亦是陌生的。备课工作做得很充分,课前将文章认真地阅读了两遍,第一遍将易读错、多音字及重难点词语问题解决了,第二遍朗读重在培养语感。教案是吴芳芳老师设计出来的,结构非常有条理,内容也很完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对田老师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恩之情。
教学以学生回忆一位这就是心目中的好老师,说出为什么难忘那位老师来导入。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后,让学生找出文章哪些内容写的是回忆田老师的,并试着归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让学生以“谁”做“什么”的句式说一说,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第二课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田老师的课讲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二是,田老师的可对我有什么影响?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在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引出作者刘绍棠的生平:当代著名作家,13岁开始发表作品,被誉为“神童作家”,17岁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一切显得那么的顺理成章。
为了突出个性,我又别有用心地认真地思考了课堂上学生可能问到的“拓展”问题,比如:“桃李满天下”的来源,;为什么开学头一天要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像┅┅也许是师生默契还不够,学生似乎没有任何问题可问,课堂上几乎是我说一句,他们听一句,提醒记笔记,就拿起笔记一句,回答问题也不积极,少有回应。关于“请你们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你是怎么想的”之类的问题,学生总是很沉默。这让我很有唱独角戏的感觉,也许是我引导的不到位。在第二课时总结学习“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结合课文说说对‘师恩’的理解”时,我试着把学生往正确的思维边上引导,“正是田老师善于编故事,培养了我发达的形象思维呵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作者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所必须的┅┅”“‘恩’更侧重‘恩情、感恩’”。
一堂课下来,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了,原本备课时脑海中想着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声影、踊跃发言的情景,不曾想过,备学生也要准备好学生的不足之处,准备好引导方法,如果什么都懂,那他们就不是该乖乖坐在台下听讲的学习者了。
目前,迫切需要改进的是,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加强默契。新的一篇课文,又是一个舞台,加油!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8
1、课堂上,问题的提出是循着课题提出来的,所以这一问题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感悟“扣住课题质疑,抓住关键语句读懂课文”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预设加生成是学生思维解放的保证,是课堂精彩的源泉。问题的设计、两个关键语句的品读是预设的,但学生在感悟和理解“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时的发言及由此展开的讨论是没有想到的,也是无法去设想的。这一生成的精彩、学生思维的激活全靠“为什么不把田老师的故事比作‘冬雨’、‘夏雨’呢?”这一问题的出现,而这个问题是在师生交流中突然产生的。
3、课堂生成不是无规律可循,应该是在师生自由平等的交流中自然产生的,就好像两个人在闲聊,顺着一个话题能够生发开去。教师课堂生成的能力应该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自觉培养的,但是如果课堂预设得过细,或课堂上过于强调执行教案,那课堂生成则很难出现。课堂生成强调师生交流的自由平等,但同样强调教师的“心中有数”,不能“偏题”、“跑题”,这就需要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4、课文语言的品味,课文情感的品悟,思想情感的熏陶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整体。其整体效益能否产生,靠的是教师的意念控制,偏向任何一个方面都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比如教学中,关于修辞手法的讨论,春雨、冬雨和夏雨的讨论等等能说得清哪儿是语言训练,哪儿是情感品悟,哪儿是教育熏陶吗?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9
《师恩难忘》那是因为师对学生有恩。所以教学这一课,我们应该引领学生把恩字找到,即找到文中的恩有哪些,我个人认为只有找到了恩的内涵,孩子才能从中读到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东西。
在写恩上,其实文章是通过好多种形式写的:
一是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学生稍微想一想,就能够知道这其中的难度,就能够明白一所学校就一位老师是什么样子。读着想着,孩子们是能够明白的。这就是第二三自然段所介绍的。
二是自己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事,往往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极善的,一种极恶的。田老师给予学生是善的,所以作者利用了许多文字写了这首诗,老师是怎么样通过故事来引导孩子的学的。田老师讲得真好,感动的作家永远没有忘记。
三是第七自然段中的这样两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句,这两句话的信息量非常大,反复读之,结合上文的信息来理解,就可以抓住整篇文章写了什么。当然恩字也就在其中了。
四是第八自然段写的是报恩。关键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课文其实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来写的。整篇文章,我想学生一读就明白那首小诗,就知道其恩。而第八自然段的内容,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语言理解起来不难,因为这段话有着特殊的意义,那就是能引领一部分学生去阅读刘绍棠的书,看看他的文学作品,从中找到这位老师给他种下了什么。所以,我认为这一段给予学生一个阅读起点,阅读整本书的起点。假如在教学中,我们没有引领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此课很容易教成终点型课。
这一课还有什么新的教法?过去我教过这一课,今年我不教五年级,我在想,如果让我来教,我不可能走着以前的路,我要开辟一条新路来走。这条新路是什么呢?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在说苏教版的读读背背时说过,不要求学生多么深刻地理解其意义,关键是让他们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这是一个布云的过程。布的云越多才能下起雨,如果不去布云,肯定就不会下雨。但到底什么时候下,那说不定。暑假间,在与张老师面对面谈这个问题时,我说好多孩子积累的东西是很多,但就是不下雨,把老师搞得挺急的,急到什么样的程度,一些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太笨了,简直没有办法教。谈到这里,我们认为在云彩很多,但就是下不来雨时,人、动物、庄稼都要旱死的时候,应该利用高科技来点人工降雨。我想刘绍棠的这篇文章恰恰有着人工降雨的`味。是想,文中的这首小诗,是孩子在第一年的识字中所学,已经四年多了,重新拿过来再读,并且是在故事中读,好简单呀!孩子四年了,学的东西非常多,我们为什么不想法把过去的东西拿来用一用呢?这是五年级的第一课文,我想如果老师们能够重视这一点,从这个学期起,让孩子拿起旧有的文章,写起来,这个雨一定会越下越美,会形成江河并流入大海。
今年真的没有机会教这一课,我真的想用这种方式尝试着,因为这样的尝试,让100%的学生喜欢习作,那是肯定的。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0
上这一课之前,我让学生回家预习,上课伊始,学生齐读课文,我也没闲着,我围着教室转,盯着学生的书本看,学生的预习让我有点失望,有的书上干干净净,好像不舍得将新书弄脏了似的,有的只是标了自然段序号,好一点的学生圈画了相关的词语。
这说明学生们没有理解预习的用意。学生只是浮于表面的`将课文读了读。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概念。
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本课的自然段数。有的标了9个,有的10个,还有的11个,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课文中出现了一首古诗。标错的学生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看到第一行前面空了2个字,就轻率地标上去了,这说明他们根本没有掌握自然段的特征。
我就引导他们看最后的标点符号,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一个自然段不仅开端位置首行缩进2字符,结尾还要是一句完整的话。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1
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喜欢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练习分段。站在学生的角度,我想象那一定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且不说有些课文本身结构就比较模糊,让学生分段有点勉为其难。单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刚接触新课,他们肯定不能明白作者构思的来龙去脉,即使上完整篇课文,又有几个学生能很明白作者的意图呢,本来嘛,学习写作对小学生是一件头疼的事,更何况去揣摩作家的构思!
“学程导航”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语文教师要反思第一课时让学生练习分段的传统教学习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什么时候练习分段,甚至某篇课文分不分段都应当认真思考一下。
回到《师恩难忘》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课文上,因为学生的朗读拖拉特别严重,标点符号以及段落的停顿读不好,有些长句子容易读破。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让学生了解一些表达方法。比如:第一环节,尝试听写课文生词、成语和最后一段中心句,然后从朗读中心句入手,了解这句话点明题意的作用,告诉学生自己写文章时也要注意篇末点题。再如:第三环节,整体把握一下,作者写田老师是抓住了一个典型事件写的,这件事从哪儿写到哪儿,是一件什么事。许多学生寻找时都找了3——6自然段,那么第7自然段和上面的`事件有什么联系?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发现,第七自然中的“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对上文事件的概括。从而明确了段之间的联系,并学习运用重点句子概括段意的方法。接下来同法练习概括1、2自然段段意和8、9段段意。
这篇课文我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帮助学生练习分段、概括段意,自己觉得比较顺手,至于后面的课文怎么设计分段练习,视具体情况处理。
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参与我们的讨论,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有效,让师生从语文学习中找到快乐!
《师恩难忘》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谈谈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当学生说到田老师“故事编得好”时,我就让学生结合我出示的几个成语(引人入胜、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春雨点点等)来描述一下田老师编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读课文中带有这些成语的句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勾勒出田老师讲故事的情景。
两个问题的解决比较满意——为什么“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学生默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时,一个学生说到田老师的故事还蕴含着做人的道理。这时,我启发他们田老师的故事不仅教给我道理,还给了我知识——让我了解了小诗的意思;田老师的故事还让第一天上学的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后来,我说:一个故事教给我一个道理,上千个故事就教给我上千个道理;学生接着说一个故事带给我一份知识(一份快乐)……通过说这三句话,“一个”到“上千个”数量的递增,学生很自然地就领悟了“春雨点点”的含义,因此在这时候请他们回忆古诗,他们就能准确地说出田老师的故事真是“润物细无声”哪!
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在理解“春雨点点”之后,我让学生了解刘绍棠成为作家后的一些成就,再回头来看看自己的启蒙老师,想想这其中有什么联系,这个时候学生就自然理解了“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一句的含义。后来请学生联系课文原来的题目《老师领进门》来谈谈,他们就知道是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的大门。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朗读指导太粗糙,学生感情不到位;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感悟还不深入,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想想自己的教学,与文中的田老师比一比,真是惭愧哪。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2
对于本文的内容情节,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且能根据课文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在“合作探究”阅读方面,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田老师讲的故事和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教学中,我既当好了组织者,又起到了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促进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充分阅读,讨论并交流,学生的感情随着课文情节深入发展,逐步升华,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再如,让学生思考:儿时的一位乡村教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围绕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回顾全篇,通过反复读,充分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回顾全篇,感悟“师恩难忘”并非虚言。
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对于一堂成功的语文设计的问题,必须凝练文章的.精华,并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练习,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主题,写作技巧,表达方式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因而,教师设计问题关键点在于明确学习目标,并在教学中根据设计的问题不断量化,深化。最终达到教学终极目的。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3
尊敬的刘主任、各位同行:
下午好!今天在坐的各位都是商南教育上的行家里手。
大家都是来自我县小学语文教学岗位上的一线精英。说实话,站在这个讲台上,我的压力很大。很有班门弄斧之感。但套用我在商州听课时一位老师说的话心里又颇感安慰,她说----弄斧还须到班门。的确!与高手过招,才能暴露自己的问题。不置身于这浓郁的学术殿堂之中,又怎么能提高自己?所以我今天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执教这一课的。恳请各位前辈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我所执教的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园丁之歌》,师生情是古今中外作家反复抒写的主题。这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便是著名作家刘绍棠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而表达的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 。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都有与作者近似的经历,因此在感情沟通方面应该可以引起共鸣。
熟悉教材后,我做了如下设计:
1、由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关尊师的小故事和名言导入新课。名言是我们所熟悉又认同的留言哲语,大多出自名人之口。先让学生自己展示所知道的有关尊师的名言和故事,然后出示众所周知的相关资料,既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又在无声中让学生养成积累名言的好习惯。
2、抓题眼,初步感知文意。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抓题眼是上好课的关键。”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把课题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老师的恩情让我难忘。借机引导学生质疑:师恩指什么?师恩为什么难忘?此时,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感知大意。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我只作必要的点拨和提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认识田老师这个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人物形象。
3、抓重点词句,品味积累语言。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词语教学中关于词语教学提到了与之前学段的不同:一是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词语意思,二是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三是能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这一课里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等等,从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中我们感受到老师的故事很精彩,再从对故事的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学生理解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心里一个可敬可亲的老师形象不自觉就树立起来了,学生也就更明白了“师恩”的含义。课文结尾的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看似简单,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我查资料时看到一位老师这样做的,那位老师因为这段文字引领一部分学生去阅读刘绍棠的书,看看他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以家乡北京郊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语言纯朴,乡土气息浓厚),从中找到这位田老师给他种下了什么。因此这一段并不是课文的结束,而是给予学生一个新的阅读平台,给予学生一个阅读起点,阅读整本书的起点。但我们本次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好的做法我没法采纳。所以我将这一任务由课前移向课后,在课外推荐阅读里让学生做选择性的阅读刘绍棠的作品,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平台。
4、注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著名作家的语言魅力。诵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位专家曾说:“琐屑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聆听字正腔圆的课文范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迅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品味“娓娓动听”一词时,让学生再现田老师的语文课堂,也把这个故事“读”的娓娓动听。在了解作者刘绍棠其人时,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受集体约束。升华感情时,还出示了一首赞美老师的小诗,请男女学生表演朗诵。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学生不仅受到了美的熏陶,对“师恩”的感悟也更加深刻。
5、拓展延伸,由此及彼,让学生的感恩之情也充实丰盈。拿到教材读了第一遍课文后,我当时的想法是:老师上课,学生听课,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每天都要经历的一幕幕。而这一幕幕是每个学校每天都要发生的,就这么简单的故事怎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深情呢?再读课文,仔细揣摩,又有所顿悟。试想如果没有当年老师讲的一个个精妙的故事,也许在中国的文坛上会失去一位有才华的作家,我们也就读不到那些充满泥土芳香,至真纯美的作品了。老师那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使作者把文学当作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掩卷沉思,文中的田老师是旧中国的一位普通小学教师,他的学校就是一座破庙,他的学生有四个年级,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是什么让作者对老师终生难忘?是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便是作者难忘田老师师恩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师恩的深刻含义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在过去的四年中都有哪些和老师之间印象深刻的瞬间,再写一写想对老师说的话,并通过激情朗诵和宋祖英的这首名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将尊师的氛围推向最高潮。通过课后习题的设置,让学生搜集资料,开展尊师活动。
最后送上这幅对联----“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替天下所有学子向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
亲爱的各位同行,也许你曾经为自己只是一名教师而不甘心,也许你曾经为自己每天辛苦工作却只能勉强养家糊口而抱怨,其实我们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头上不需要太多的光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不需要被别人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深深的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去努力,用知识去武装自己,并像文中的田老师那样用一颗仁爱的心,多钻研教学方法,改变你的课堂,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会突然出现那些曾经稚嫩曾经熟悉的面孔向你深深鞠躬,并有一个声音对你说-----“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4
记得去年在上四年级的第一学期时,第一篇课文是《老师,您好!》。我还记得去年的现在,我和我班中的学生一起品读了这首诗,学生热情高涨,都很激动,同时,他们也从课外找了很多的关于老师的一些名言诗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转眼一年已经过去了,如今,拿到新的教材,我惊喜地发现第一篇课文是《师恩难忘》,也和老师有关的,可见,编者对教师是多么尊敬,将教师放在了何等显著的位置。为此,我也是一阵激动。翻看这篇课文,给我的感觉就是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句平白,然而细细品味文中的含义,却又觉得不这么简单,课文值得涵咏!
课文有很多重要句子值得推敲,如“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又如“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我终生难忘。”等。这些句子在课文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想如果真正理解了它们的含义,课文的内涵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这三句句子中,我又觉得第二句话最难理解,因为学生很难懂得“播下文学的种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我抓住了老师上课讲故事这一主要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在抓老师讲故事时,我又抓住了一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掌握,特别是 “娓娓动听”这个词语。在讲这个词语时,我让学生用替换的方式给这个词语换词,学生有的说 “眉飞色舞”,有的说“有声有色”,还有的.说“绘声绘色”等词语,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并进入了田老师当时讲故事的情境。
在深入理解“娓娓动听”这个词语真正的内涵后,我又让学生感悟田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读了故事后说,田老师不仅讲的故事好听,还让他们很容易地就学到了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要保护环境,保护花草树木。有一学生这样说:“听田老师讲故事,让我们在愉快的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是呀,”我赶紧点拨,这叫“润物细无声”。有的学生说,田老师虽然当时年纪很轻,但他很会教育人,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巧妙地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他的教育方法真好,学生容易接受。
田老师每一堂语文课都给作者讲故事,四年中讲了上千个故事,这其中有着多少的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啊!正因为这样,作者深深爱上了语文,爱上了写作。就这样给作者的心总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田老师将作者领进了神圣的文学殿堂,使作者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这样的老师怎么不让学生终生难忘呢?
讲到这里,学生的脸上不再迷惑,因为我知道他们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15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师恩难忘》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朴实而深邃,我将如何引导学生去走进她,而后引导学生走向我们呢?我的目光投向了文中的田老师,一位让作者四十年来一直铭记在心的一位普通老师。他究竟有何水平和本领,竟让他的学生如此的尊敬?我梳理了一下课文内容,真正明白了作者那份情意来自何处了。这份“恩”来自于田老师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来自于几年如一日的谆谆教诲,来自于田老师对学生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来自于田老师对学生的深深的爱。教学时,我先是让学生找出表示作者无比尊敬自己老师的这段话:“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让学生说说作者会怎样的.行礼,然后向学生介绍作者刘绍棠当时的情况:一位有名的作家,已经年近五十了,还恭恭敬敬地向这位老师鞠躬,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书。学生找到了课文中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进行理解。
师: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请问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呢?
生:把田老师讲的故事比作“春雨”。
师:在这里可以把“春雨”换成别的季节的雨吗?
生:不能,因为春天的雨是温暖的,老师的故事像春天的雨一样温暖。
生:春天的雨是绵绵的,春天的雨能够让万木迅速地生长。
师:田老师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
生:老师的故事是娓娓动听的。
师:春天的雨是绵绵的,田老师的故事是娓娓动听的。它们给人的感觉是相似的,所以,作者才会由田老师的故事想到“春雨”。“娓娓动听”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眉飞色舞”、“有声有色”、“绘声绘色”……
师:是啊,春雨让花草树木快乐地生长,田老师“娓娓动听”的故事则让作者健康的成长,这是多么美妙的比喻啊!“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滋润”还可以换成什么样的说法?
生:教育、培养、培育、栽培……
师:那么,像这样的好句子该怎样来读呢?
(指导学生感情练读。)
学生读得很动情,相信此时他们已经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在理解课文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老师有哪些“恩”让他们难忘,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并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来描写一个人的方法,为后面的习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