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研究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07:5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轼研究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轼研究调查报告》。

第一篇:苏轼研究调查报告

苏轼研究调查报告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轶闻:佛印

(一)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三)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住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图文版)

此博文包含图片(2016-02-26 22:19:01)转载▼

标签: 和苏东坡有关的典故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 分类: 高中辅导资料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图文版)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启明按:苏东坡是启明非常喜欢的一位书法家、文学家,我感觉他的存在极大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诗词和饮食文化,比如书法,有苏体一说,他的《寒食帖》是天下三大行书之一;比如饮食,他独创的东坡肉至今都是一道名菜,在很多中餐馆都能吃得到;文学那就更不用说了,从小学到高中都有他的作品供全国中小学生学习、欣赏,比如高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被歌手配上曲子之后成为流行音乐。另外还有他在杭州当官期间修建的苏堤,至今都有很多游人慕名游览。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另外,如果说苏东坡极大丰富了中国人的词汇和语言,那也一点都不过分,不信,来一起看看和苏东坡有关的成语和典故吧。

有关苏轼的成语及典故全文如下: 1.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2.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4.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5.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图文版)6.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7.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8.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图文版)9.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10.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11.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12.芳留玉带

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

13.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14.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15.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16.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满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这首词的风格近似柳永,所以苏轼当面说秦观是“学柳永作词”,还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阵乐》的首句。)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图文版)17.东坡肉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图文版)18.东坡汤

苏轼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19.沧海一粟

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沧海一粟”由此而得。20.安步当车

《苏、沈良方》中记载:苏轼在杭州时,用自己的俸禄建了病坊,三年里治疗了近千人。由于他是个大书法家,有些人假装生病,求他开药方来获取他的字。苏轼也不拒绝。一次开了一个药方:“主要有四味药: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

21.夜雨对床

公元1061年,苏轼平生第一次和苏辙分手到凤翔赴任时(据记载分手的地点就在郑州西门),提到夜雨相对之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之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公元1079年,苏辙在徐州写了一首《逍遥堂会宿》,提醒他哥哥退休的约定:“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苏轼在《满江红·寄子由》中也写了这样的诗句:“辜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苏轼贬官黄州时,在《初秋寄子由》中又写下了描写兄弟重聚的词句:“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

22.三白饭与毳饭

次苏东坡对刘贡夫说:“从前我曾与人共享‘三白’,觉得十分香美,使人简直难以相信世间还有八珍之味。”刘贡夫急忙问:“‘三白’是什么美味?”东坡答曰:“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原来是生萝卜就盐佐饭,逗得刘贡夫大笑不止。过了一些日子,贡夫忽然下了一道请贴,邀东坡前往吃“三白”。东坡以为必出于什么典故,如期赴宴,结果只见桌子上摆有萝卜、盐和饭,才明白刘贡夫是以“三白”相戏,于是操起碗筷,一扫而光。东坡回府时,对刘贡夫说:“明日请到我家来,我有毳饭招待。”贡夫明知是戏言,只是不解“毳饭”究竟为何物,次日还是如约到了苏府。二人见面,谈笑已久。直到过了午时。还不见设食。刘贡夫已觉饥饿难耐,便请备饭。东坡说:“再等一会。”如此再三,回答如故。刘贡夫再也忍受不住,只见苏东坡不紧不慢地答道:“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非毳而何?”毛即“无”也。意为:盐无,萝卜无,饭也无,这不就是毳饭吗?贡夫听罢捧腹大笑,说:“我想先生必定会找机会报复我那三白饭的,没料到竟有如此绝招。”当天,东坡终究还是摆了实实在在的筵席,刘贡夫饮到很晚才离去。

23.拼死吃河豚

据宋人孙奕的《示儿篇》记载:东坡居常州时,有一士人家烹河豚极妙,准备让东坡尝尝他们的手艺。苏东坡入席后,这士人的家眷都藏在屏风后面,想听听苏学士如何品题。可是东坡只顾埋头大嚼,并无一句话出口,使这家人感到失望。失望之中,忽听东坡大声赞道:“也值得一死!”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 宋仁宗时代

景祐三年(1036年)丙子一岁

公历1036年12月19日,卯时,生于眉山县(属成都府路之眉州)纱縠行。此年父苏洵二十八岁,母程氏二十七岁。范仲淹四十八岁,梅尧臣三十五岁,欧阳修三十岁,司马光十八岁,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程颢五岁,程颐四岁。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欧阳修亦坐贬夷陵。宝元元年(1038年)戊寅三岁 苏轼兄景先卒。

元昊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宝元二年(1039年)己卯四岁 弟苏辙生于二月二十日。庆历二年(1042年)癸未八岁

始入乡校,从道士张易简读书,闻欧阳修等名。此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庆历五年(1045年)乙酉十岁 苏洵东游京师,拟应次年的“茂才异等”科考试。苏轼从母程夫人读书,“奋厉有当世志”。此年因苏舜钦进奏院事件,范仲淹等离朝出任地方官,“庆历新政”中断。黄庭坚生。

庆历七年(1047年)丁亥十二岁

苏洵因制科落第,南游庐山等地。五月苏轼祖父苏序卒,苏洵闻讯返家,自此居丧读书,并教养二子。

皇祐元年(1049)己丑十四岁 苏洵作《名二子说》,名轼及弟辙。是岁,秦观生。

皇祐四年(1052年)壬辰十七岁

三姊受其舅程濬、姑宋氏、夫之才(正辅)之虐,卒。苏、程结怨。范仲淹卒。

皇祐五年(1053)癸巳十八岁

至是岁,日益壮大,好读史、论史,章亦好道。晁补之、陈师道生。至和元年(1054年)甲午十九岁

娶妻王弗。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之名。是岁,张耒生。

至和二年(1055年)乙未二十岁

以诸生谒张方平于成都,张一见待以国士。嘉祐元年(1056年)丙申二十一岁

张方平致书欧阳修推荐苏洵,苏轼、苏辙随父进京.兄弟俱获开封府解,拟应次年的进士试。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上所作《洪范论》、《史论》,修大称赏之。时欧阳修任翰林学士,荐苏洵于朝,洵文名大盛。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二十二岁 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应省试,所撰《刑赏忠厚之至论》无所藻饰,一反险怪奇涩的“太学体”。梅尧臣得之以荐,欧阳修喜置第二。省试时并作杂策五首、诗一首。

母程氏卒于家,父子三人回蜀治丧。嘉祐四年(1059年)己亥二十四岁

母丧服除,十月与父、弟携眷赴京,沿岷江、长江东下,岁末至江陵,将三人一路唱和诗歌编成《南行前集》,苏轼作序。嘉祐五年(1060年)庚子二十五岁

回朝,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梅尧臣卒。

嘉祐六年(1061年)辛丑二十六岁

与弟苏辙同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策,苏轼入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二月赴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苏洵授霸州文安县主簿,在京编撰礼书;苏辙制策入四等,除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封还诏命,辙遂辞官不赴,居家侍父。

《石林燕语》卷二云:“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

嘉祐八年(1063年)癸卯二十八岁 三月仁宗皇帝崩,英宗即位。

苏轼在凤翔任。时陈希亮知凤翔府,其始,轼与希亮不甚叶,作《客位假寐》诗。秋,考试永兴军。王安石丧母,苏洵不赴吊,作《辨奸论》刺之。苏轼兄弟有“嘻其甚矣”之谏。宋英宗时代

治平二年(1065年)乙巳三十岁

凤翔签判任满代还,转殿中丞判登闻鼓院。召试馆职,除直史馆。妻王弗卒。此年宋廷议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称号,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与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激烈相争,史称“濮议”。治平三年(1066年)丙午三十一岁

苏洵卒于京师,苏轼、苏辙兄弟护丧返蜀。治平四年(1067年)丁未三十二岁 在家乡眉山居父丧。

宋英宗崩,神宗即位。欧阳修罢参政,知亳州。宋神宗时代

熙宁元年(1068年)戊申三十三岁 除父丧,离蜀赴京。

神宗召见翰林学士王安石,酝酿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己酉三十四岁

二月,王安石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苏轼至京,除判官告院。苏辙除条例司检详文字。四月,诏议改贡举法。五月,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认为不当轻改,得神宗召对。御史中丞吕诲弹劾王安石,出知邓州。秋,苏轼为国子监考试官,策题讽刺王安石。神宗数次欲用苏轼,被王安石阻止。冬,苏轼权开封府判官,作《上神宗皇帝书》,全面驳斥“新法”。

《能改斋漫录》曾记一事,言轼作诗以讽安石:“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诡怪。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

熙宁三年(1070年)庚戌三十五岁

判大名府韩琦言青苗法害民。苏轼《再上皇帝书》,要求罢免王安石。神宗贬黜群官,扶持安石。苏辙在条例司议事不合,出为河南府判官。御史谢景温诬奏苏轼,查无实据。王安石拜相。

熙宁四年(1071年)辛亥三十六岁 六月,得通判杭州差遣,离京赴任。途经陈州,时张方平守陈州,苏辙为州学教授。九月离陈州,苏辙送至颖州,同谒欧阳修。十一月至杭。此年司马光因反对“新法”,罢归洛阳。熙宁五年(1072年)壬子三十七岁

在杭州通判任。七月循行属县,八月监试进士。时卢秉提举两浙盐事,改革盐法,十二月,苏轼被命监视开运盐河,至湖州考察堤岸,又至秀州。欧阳修卒。

熙宁六年(1073年)癸丑三十八岁

在杭州通判任。冬,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饥民。

朝廷设立“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命王安石提举。熙宁七年(1074年)甲寅三十九岁

在杭州通判任。纳侍妾朝云。九月,差知密州。离杭赴任,十一月至密。

此年大旱,流民多入京,郑侠上《流民图》,坐编管。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吕惠卿参知政事,继续施行“新法”。熙宁八年(1075年)乙卯四十岁 在密州知州任。

此年王安石复相,吕惠卿罢。颁行《三经新义》。熙宁九年(1076年)丙辰四十一岁

在密州知州任,九月移知河中府,十一月离密赴任。此年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神宗亲自主持续行“新法”。熙宁十年(1077年)丁巳四十二岁

二月,于道中改知徐州。至京师,有旨不许入国门。五月至徐州。七月,黄河决堤,水汇徐州城下,苏轼亲率军民筑堤抗灾。元丰元年(1078年)戊午四十三岁 在徐州知州任,筑黄楼。元丰二年(1079年)己未四十四岁 二月移知湖州。七月,因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弹劾苏轼诗语讥讽朝廷,自湖州任上被拘捕入京。八月至京,系于御史台狱,十二月结案出狱,诏贬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史称“乌台诗案”。轼任地方官数年,相继与晁补之、秦观、黄庭坚、张耒结识,四人后来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元丰三年(1080年)庚申四十五岁

二月,至黄州,寓居定惠院,撰作《易传》、《论语解》。五月,苏辙送兄长家眷至黄,留伴十日后别去,赴筠州任。黄州士人多与苏轼交往。宋廷议改官制。王安石封荆国公。元丰四年(108l年)辛酉四十六岁 贬居黄州。开始经营东坡。

此年神宗决策以五路兵进攻西夏。曾巩被召为史馆修撰,专典国史。元丰五年(1082年)壬戌四十七岁

贬居黄州。筑成东坡雪堂,居之,自号东坡居士。于秋、冬两次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赋》。此年宋与西夏交战,宋兵大败于永乐城。新官制施行。元丰六年(1083年)癸亥四十八岁

贬居黄州。苏辙权筠州州学教授,所作策题违反《三经义》旨,被劾罢。此年西夏攻宋,宋兵败求和。曾巩卒。

元丰七年(1084年)甲于四十九岁

正月,神宗出御札,苏轼量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四月离黄州,自九江至筠州,访苏辙。游庐山。七月,回舟当涂,过金陵,见王安石,相谈甚欢,留一月别去。岁晚在泗州,上表请常州居住。此年司马光等修《资治通鉴》成。元丰八年(1085年)乙丑五十岁

正月离泗至南京,得请常州居住。三月,宋神宗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苏轼在江宁闻讯,赴常州。五月过扬州,游竹西寺。有旨复朝奉郎知登州,又除尚书礼部郎中。十一月至登州任,迅即被召进京,十二月除起居舍人。苏辙亦被召为右司谏。程颢卒。宋哲宗时代

元祐元年(1086年)丙寅五十一岁

在京师,三月除中书舍人,四月差同详定役法。时司马光主持政事,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苏轼以为免役法不当废,遂与司马光议论不合,然深受太皇太后高氏器重。九月除翰林学士,值司马光卒,御史孙升恐苏轼入相,始上章论之。此年苏辙迁中书舍人。王安石卒。

元祐二年(1087年)丁卯五十二岁 在翰林学士任,八月兼侍读。

朝臣分裂为朔、蜀、洛三党,迭相攻轧,史称“洛蜀党争”。苏轼为蜀党之首。此年程颐罢经筵,苏辙迁户部侍郎。元祐三年(1088年)戊辰五十三岁

以翰林学士差知贡举。因台谏攻击,上章乞郡。

宋廷吕公著年老,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吕大防、范纯仁为相。元祐四年(1089年)己巳五十四岁

三月,除龙图阁学土知杭州,四月出京,七月至杭。十一月,以浙西七州旱灾,乞赈济。

此年吕公著卒,范纯仁罢相,苏辙迁翰林学士,进吏部尚书,出使契丹。元祐五年(1090年)庚午五十五岁

在杭州知州任,疏浚西湖,筑长堤,杭人称为“苏堤”。因浙西灾伤,连章请求赈济。苏辙使契丹归,为御史中丞。宰相吕大防、中书侍郎刘挚欲引用新党人士以为调停,因苏辙激烈反对而罢。

元佑六年(1091年)辛末五十六岁 正月,自杭州内调为吏部尚书。二月,因苏辙为尚书右丞执政,避亲嫌改翰林学士承旨。三月离杭州,沿途具辞免状,至京后仍上章乞郡。五月,兼侍读。程颐门人贾易等弹奏不已,朝廷两罢之,八月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闰八月到任。此年刘挚为右相,与左相吕大防不和,朋党之论复起,挚遂罢相。元祐七年(1092年)壬申五十七岁

正月自颖州移知郓州.寻改扬州,三月到任。七月,内调为兵部尚书,充南郊卤簿使。八月兼侍读。九月至京。十一月除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上,充礼部尚书。此年苏颂为右相,苏辙进下侍郎。元祐八年(1093年)癸酉五十八岁

在礼部尚书任。三月苏颂罢相。御史黄庆基、董敦逸等连奏川党太盛,苏轼亦自请外任,六月,除知定州。七月,范纯仁为右相。八月,继室王闰之卒。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崩,宋哲宗亲政。苏轼将赴定州,请面辞,不允。十月至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甲戌五十九岁

在定州知州任。宋哲宗行“绍述”之政,恢复神宗“新法”。罢免吕大防、苏辙、范纯仁,召回章惇、曾布等新党人物。苏轼于四月落二学士,以本官知和州,又改英州,旋降左承议郎。闰四月离定州,六月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十月,至惠州,初居合江楼,不久迁嘉祐寺。苏辙于三月出知汝州,六月降官知袁州,七月贬筠州居住。绍圣二年(1095年)乙亥六十岁

贬居惠州。表兄程之才任广东提刑,巡行至惠州,苏轼得以再住合江楼。游罗浮、白水山等地。

绍圣三年(1096年)丙子六十一岁

贬居惠州。四月,始营白鹤新居。又迁于嘉祐寺。惠州造东西二新桥,出资赞助。七月,侍妾朝云卒。

绍圣四年(1097年)丁丑六十二岁 贬居惠州。二月,白鹤新居建成,自嘉祐寺迁入。朝廷重贬“元祐党人”,苏辙贬雷州。闰二月,苏轼再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四月离惠州,至藤州,与苏辙相遇,同行至雷州。六月,别弟渡海。七月至昌化军,军使张中以官舍居之。元符元年(1098年)戊寅六十三岁

贬居海南。朝廷遣董必察访两广,将苏轼逐出官舍。苏轼于城南买地,筑室五间,当地士人多助之。苏辙自雷州移循州。元符二年(1099年)己卯六十四岁

贬居海南,与当地书生、黎民游。琼州人姜唐佐来从苏轼学。元符三年(1100年)庚辰六十五岁

正月,宋哲宗崩,弟徽宗即位,向太后同听政。二月,诏苏轼移廉州安置,苏辙移永州。四月,苏轼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居住,苏辙岳州居住。六月,苏轼离海南,渡海,与秦观别于海康,秦观寻卒。十一月,诏苏轼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辙授太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官,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辙即往颍昌府,居焉;苏轼犹在北归途中。宋徽宗时代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六十六岁

朝廷欲调和党争,兼用新旧,故以“建中靖国”为年号。正月,苏轼度南岭,北上,五月至当涂、金陵、真州,病作。六月至常州,上表乞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次年葬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苏辙作墓志铭。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1036年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6年 嘉佑元年,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苏迈降生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0年 苏迨降生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2年 苏过降生

1074年 收留王朝云;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乌台诗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任团练副使,自号“东坡居士”纳朝云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以龙图大学士身份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终年66岁,谥号“文忠”

1127 北宋亡

第二篇:苏轼研究

苏轼研究

1、千里共婵娟—赏析苏轼《水调歌头》的旷达思想

2、善处人生的智者心怀——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中秋词”

3、爱,是不能忘记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们常认为这首中秋词是苏轼思念弟弟苏辙而作,因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窃以为,那只是冰山一角,苏轼的更大用意隐藏得很深——更是一首悼念亡妻王弗的爱情诗。

4、从寂寞到寂寞的解脱———细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是苏轼心灵历程的形象写照。词的上阙以月为引,集中写词人内心的寂寞;下阙则写词人如何摆脱寂寞,在现实的人间生活中获得自由与超越。将儒家精神和佛道思想打通,既不执著于人生,又不离弃人生,而是在平凡多难的人生中寻求对人生的超越,是词人能够走出寂寞而获得内在的生命自由的根本原因。

5、儒道互补咏中秋——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对苏轼词《水调歌头》的理解,多年以来大家坚持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包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定为词的

1主旨。这样理解有失偏颇。在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入世与出世的矛盾都呈现为消解状态,儒道互补才是《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思理要津。这样理解才能真正见到文学史上“奉儒家而出入佛老”、独树一帜的东坡居士。

6、《水调歌头·中秋》的生命意识解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渗透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对个体得失的反省, 而将思考的对象指向了生存的本质。天上与人间这两个意象的对比实际上是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两难选择。在酒的消解作用下, 苏轼最终肯定了在人间生存的意义, 表明人无法克服来自于自身的对爱的需求, 对群体的依赖。

他通过诗词所表达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也造成了他的痛苦与孤独。为了从这种悲剧性境遇中解脱出来, 苏轼求助于酒, 麻醉了敏感的神经, 寄托于人伦亲情, 使自我意识消融于社会联系之中。他从悲观走向了达观。

7、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文献背景

此词蕴含着大量的文献典故。解读这首词除了着眼于艺术鉴赏外还必须找到它的文献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在大文化的视野下进行观照发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因素, 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底蕴。

8、试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宋代文人的文化心态

这首词不仅具有他其他词所拥有的豪迈之气, 也具有飘逸、空灵和韶秀的特点。这也表现了宋代文人的一种心态, 即追求清新雅致的艺术境界。宋代文人不象唐代文人那么张扬有个性, 而是趋于平和、理智。

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用典美

10、中秋诗的极品———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寓神于形的艺术

1.写自然环境之形,显社会环境之神。2.写理想人物之形,显现实人物之神。3.写把酒问天之形,显对地问人之神。

11、试论东坡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审美价值

本文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讨了东坡词的审美价值。概括为空灵圆融、超旷清逸和大爱于世。

1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文本细读

从手足之亲情,词境旷达等角度对该词作一次文本细读。

13、李白、苏轼咏月诗词比较谈

李白的咏月诗扩展了传统咏月诗的表现主题, 把它引向了关注实现人生, 使托意怀人的思想主题成为咏月诗的主流。宋代苏轼继承发展了李白的这一特点。然而, 李白、苏轼在咏月诗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独特个性。本文试图从托意怀人, 关注社会现实;率真直爽的本性追求与理性内省的本体观照;酒神精神和

禅悟的审美人生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究, 并由此去窥见两位伟大诗人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哲学。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文体特征及其英译

15、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及物性分析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了该作品的及物性特征, 说明了其主题思想及词人浪漫、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 进一步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欣赏与评价我国古诗词方面的贡献。

第三篇: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并探究出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二.课题研究目的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苏轼大家都知道,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的词人代表,也许,这些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常识,不过,对于苏轼这位伟大的词人来说,我想,这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苏轼的书法,绘画等,也相当有名,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苏轼的书法,绘画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真正看到的东西却模模糊糊,对于苏轼的绘画或者说书法的特点更是不通了。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同学们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个性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名人、了解自身,有利于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

因此,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苏轼,大家要掌握对这位“东坡居士”的了解,对日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此外,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同样能提高同学们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工明确,大家工作的非常积极,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考察;为了能够便于研究课题,我们将到一些和苏轼有关的景点进行考察。例如东坡公园、藤花院等地方。在考察期间,可以适当截取一些对研究课题有帮助的资料。

6、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7、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苏轼的生平

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

3、苏轼的书法、绘画创作成就。

五.课题的实施

1.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

根据兴趣我们成立了以余天伦为组长,包括有程照,商震宇,王忍,周灼这四位组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

2.利用放假时间进行研究

【1】、我们课外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可以包括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的诗、词、文、赋、书、画,有关苏轼的轶事、传说,每人准备一篇,用8课时来小组交流,尽可能使同学们对苏轼有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尽可能多一些个性化的阅读。

【2】、精读主打材料。主要由我们对作品进行自主体验。细读、鉴赏尽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深入作品中,认真感悟理解作品,再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谈作品,并且多进行交流评价。

【3】、阅读辅助材料。选择的这些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呈现了后人对苏东坡的不同理解。这就给组员提供了多角度解读苏轼的启迪。深悟苏轼作品中饱经沧桑的人生感悟和充满睿智的处世哲理,以期在今后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少

走弯路,登高望远。

六研究成果

1、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对苏轼的研究,我们学会分析苏轼与创作的关系,例如苏轼的某些作品与他的某些经历有关,某些作品又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他的性格又是否与他的写作风格有关等等。从作品中挖掘出诗人的感情,剖析诗人的思想,并评析作品,通过收集别人的评析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2、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研究苏轼”——一次与大师的心灵对话,我们看到的是黄州、惠州、海南儋州那诗人浪迹天涯踽踽独行的背影,我们看到的是倍受迫害、排拒、糟践、毁坏仍珍爱生命关心世事的诗人的不屈的灵魂,我们看到的是大道多歧,人生多艰,历经劫难仍保持着天真淳朴的赤子之心的亲切微笑,我们还看到在封建专制体制和恶俗世态之下一群“文化小人”的百般丑态„„正是这样一次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我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蒸馏,我们的人格获得了一次升华。

3、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对苏轼作品及古今对其评价和分析,参加研究的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一定提升,通过对苏轼作品的阅读和赏析,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学品位,增加了同学们的文学底蕴,还同步激发了课题研究的每一个学生主动写作的兴趣,追求作文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4、参加研究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以提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加研究的同学们坚持团队合作的精神,将互补的技能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其效能将超过团队中个人能力的简单叠加,使得整个团队在更大范围内去应对多方面的挑战。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之问展开协作和交流,相互传授技能和经验,使团队的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锻炼,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在收获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教训(或许可以说是另一种成果),当师生一起探究苏轼人生观遭遇困难迷惑,即人生态度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多样性让学生认识模糊不清的时候,作为指导者,组织者的教师却没有能从作品中再次深研细究,或是学力不足,或是管理不到位!由此可见,在“专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重新学习、深入思考和组织是何等重要。

七.结论

对苏轼的研究、解读使我们豁然之间步入了一个无比丰富、美丽的世界。在那里,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人性的光辉也烛照出一片迷人的天空。“人生如梦”的伤感虚无伴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放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孤寂落寞并没有泯灭“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天豪气。这是一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是一个欲将“乘风归去”的谪仙人,这又是一位针砭时弊、经韬纬略的改革家,是大济苍生、体恤民苦的“苏贤良”!对苏轼而言,还有什么痛苦是他没有体验过的呢?乌台诗案,命在旦夕,宦海浮沉,坎坷丛生;七年远谪,困居蛮荒……上苍对苏轼何其不公,又何其青睐,在将劫难痛苦抛给苏轼的同时,又赐予了他一颗坚韧、博大的心灵。人生最大的恐惧莫过于死亡。

但是,大智者的彻悟恰恰是从人生的终点开始的,他们并没有绕过死亡的阴影,而是以此为起点,在对有限生命的无限性精神超越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诗意的栖居地”。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这是一个重新发现、重新开掘的过程。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谈到苏轼的魅力时说:“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在于花朵,是易于感受而难于说明的。”要在三尺讲台上向学生说明这样一个“世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也绝非易事。但令人欣慰的是,组员们不但一起寻找着苏轼,从印有苏轼词文书画的各种古籍中,从方便快捷的网络中……我们深受震撼、深受熏陶,我们纷纷记下了内心的触动,但这却也是我们成长中重要的一课。而且,实践证明,组员对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兴趣的。

第四篇: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又名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古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弟苏澈并称“三苏”。苏轼一声的政治道路起伏坎坷,经过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得到赦免。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他。苏轼的诗、词和散文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中最出名的是苏轼的词。苏轼的词题材非常广泛,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坎坷感慨、感叹民不聊生、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的散文多是一些随笔性的记叙文,却不常发表议论,只是以精妙的意境与优美的情趣洋溢其中,与欧阳修的散文并称“欧苏”。苏轼的文学著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对苏轼的人生、词、诗、散文等进行研究,苏轼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本综述针对2015年开始至今的苏轼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因此我对关于苏轼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苏轼的人生、思想研究

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堪,但是却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离不开儒、释、道三种思想对他的影响。在高安琪的《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中,阐述了苏轼人生的三个历程,从初入仕途的积极到被贬黄州的旷达,最后惠儋晚

苏轼研究综述

年的真朴超然的人生历程阐述道家思想在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最初苏轼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道家重视心灵的逍遥之游;而“乌台诗案”后,苏轼深自省察,物我两忘,用超脱的眼光看待万物,展现旷达的精神面貌;晚年的苏轼安贫乐贱,恬然自足,崇尚淳朴的大自然。道家思想贯穿着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的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情怀。

其中,关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的研究有两首,高婉青的《从<定**〃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

高婉青的《从<定**〃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论述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定**》,以此表达出苏轼的以出世为心,入世为迹,未曾踏出归隐之路,却参透人生妙理。从定**词作的分析反映了苏轼豁达开朗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论述了苏轼在惠州期间信奉儒家思想,渐渐地兼糅道、佛思想观念,建立自己乐天知命、随缘委命的生活方式。

面对如此坎坷的人生,苏轼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豁达超然。放在21世纪,可以用“坚强”一词来形容苏轼。面对如此坎坷的仕途,苏轼又是如何做到平衡他的得失之心呢?在王娟的《探析苏轼的自省与自嘲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中,苏轼在坎坷的曲折经历中通过自省与自嘲超越自我,走向旷达。其表现为自责言之过、自知而后省、自省而后达。他将人生的悲凉与不幸看做生命中珍贵的财富,扬弃个人的悲哀与绝望,执着于充满希望的人生,那精神安然自在的人生态度,展现出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

安丽霞的《苏轼晚年诗歌中的道教环境分析》提出了苏轼晚年的诗歌常出现

苏轼研究综述

道教环境典故的,以道家思想中的神仙思想来慰藉他疲惫的心灵。

张馨心、庆振轩的《苏轼超然思想的精神内涵及其演进》论述了苏东坡超越痛苦的真实心境,在强大的人格精神力量的支持下,东坡超越世俗、自我反省,超然物外,超越困苦,超越生死,笑对人生,以浩然之气正对天地。

徐雪凡在《论北宋词风革新中苏轼词的思想解放特色》中论述了以享乐主义为思想解放特征的宋朝,苏轼的诗词也不乏听歌、赏舞、宴饮之词,说明苏轼也是一位享乐主义者。北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道家、佛教三大思想的融合,苏轼的主体意识提高,以“自我之情”抒发内心的波澜。

何艳珍的《一阵清风般的人生----研读苏轼诗词有感》则从苏轼豁达的人生看出了他的孤独与悲天悯人的人格。毋庸臵疑的是,苏轼的人生确实坎坷,但是却从其词折射出苏轼的潇洒与旷达,不得不让人佩服。

韩丽霞在《试析东坡的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解读》文献中展现一个享受生活的苏轼,即便是在贬谪期间,苏轼仍然用审美的诗意眼光审视人生,他的诗词可以读出东坡的快乐肆意。

将这些文献总结为在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下,苏轼修养身心,善于自嘲自省,即便生活多么不容人,他也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之事。

二、关于苏轼的词作研究

(一)苏轼的词作风格。苏轼的词作成就非常高,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词作一共有344首,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也是研究较多的一个方向。在陈淑香的《苏轼词的艺术探究》中,作者将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分为豪放、婉约与旷达三种,她认为苏轼创作作品是有感而发,随物赋形。其词语言特色清新沉着,苏轼研究综述

还有“诗化”的创新。陈淑香将苏轼的词作了归纳总结,但是论述不够全面。而蔡相宗的《苏轼词风格研究》则更为系统地将苏轼词风格归纳总结为豪放词、婉约词、谑浪词、农事词;并且提出苏轼词风格形成实在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以及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下形成的,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研究较为全面系统。

苏轼的豪放词得到大多学者的推崇,张铮在《苏轼豪放词风格特征探析》总结了苏轼豪放词恢弘壮丽、超脱旷达、怨愤的隐现三大特征,其恢弘壮丽、超脱旷达是其豪放词的普遍具有的特征,但在豪放中植入怨愤的情绪这一观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

豆争在《略述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特色》论述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下大量的豪放词,还有记述自己恬淡生活的作品,其作品大多展现淡然旷达的创作风格。

(二)苏轼不同词作分析。苏轼的酒词也是非常著名的。何雯霞的《苏轼酒词浅探》中总结苏轼的344首词中共计用“酒”78次,以此得出苏轼也是位爱酒之人。何雯霞浅探的苏轼酒词,展现了酒词是苏轼精神解放的一种表现,是他内心净化的结晶,更是人格升华的精辟。苏轼创作的酒词,是鞭策他洁身自好的动力,更是超越自我的动力。

杨丽花的《略论苏轼的咏梅诗词》从苏轼生命不同阶段的梅花诗词分析解读中总结出苏轼常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梅花,赋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为美化构建出画图般的意境。

李懿的《苏轼咏茶诗的生命情境与文化意蕴》论述苏轼喜爱以茶会友,托茶言志,折射出苏轼对现实的批判与对刚直性格的推崇。苏轼以咏茶雅心,以悠然的心态处世,以茶参悟佛理。

苏轼研究综述

在梁珍明的《简析苏轼茶诗中的禅意》中,苏轼有着任运随缘、圆融无碍的禅悟,展现出清旷静寂、平淡空灵的禅境。在品茶时,当茶的清幽静静地浸润心田时,心灵在虚静中变得空明,精神便在虚静中得以升华净化。苏轼把饮茶化为超脱的内心体验,显现出茶诗的空灵寂静的禅境。

(三)苏轼词意象分析。苏轼的三百几首词中,关于“月夜”的就有五十多首,可以看出苏轼对月亮是情有独钟的。杜昕的《浅谈苏轼词中的“月”》论述了月与苏轼思乡情怀、现实人生对照以及旷达乐观的境界的见解。这里对关于“月”的词作进行总结分析对我们理解苏轼词作有着很大的贡献。

关茂、周莹的《苏轼词中的孤鸿意象探析》对“孤鸿”这个意象归结为抒发羁旅漂泊思乡之情和离愁别绪之感,是抒发孤独悲伤的固定载体。而苏轼在他的词中将自己独特的个性融入到传统的鸿意象里,以此表达自己济世思想与超然旷达的心态。

孙健的《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法----以苏轼词中的“梦”意象分析为例》提出了苏轼的词中以“梦”的意象表达对爱妻、友人的思念,表现苏轼的奇思妙想,也表达出他对人生的感慨。

三、关于苏轼的书法研究

2015年至今关于苏轼书法的文献有两篇,贺超、马亚的《苏轼书法“自然天趣”观初探》和陈曦的《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陈曦的《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对苏轼书法的情况梳理流畅,从苏轼书法特点、书法创作观、书法美学思想与美学中的佛道思想以及书法美学的当代意义五个方面对苏轼书法进行研究总结。苏轼的书法特点“尚意”,其创作观是“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尔”,苏轼研究综述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妙情理于豪放之外”,“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三个方面。苏轼将儒释道的美学观融入书法中,不断充实“自然”的内涵,将情感寄予书法作品上,体现出苏轼书法的美学意义。而在贺超、马亚的《苏轼书法“自然天趣”观初探》中,细致地论述了苏轼书法“尚意”的特征,以及“自然天趣”的美学观点。该作者认为苏轼把书法的“意”发挥到高潮,他重视书法的“自然天趣”,并在书法作品上融入这个元素,从而带动宋代书法走上任情适性的审美主流。

四、关于苏轼的其它研究

苏轼的散文也是北宋时期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散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王小燕在《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点》中阐述苏文以善变创新为主要特色,表达文笔犀利,说理透彻明晰,描摹绘形绘声,抒情感人肺腑。

苏轼不仅仅是位文人,在医学上也有研究。从岳宗相等人著作的《浅谈苏轼的医学贡献》读出苏轼也是一位喜爱专研医学的人,苏轼所著作的《间养生》、《书养生后论》、《养生说》、《养生倡》等数十篇有关养生的文章被清代学者王如锡整理成《东坡养生集》,对我国养生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便在如此坎坷的环境下,书云的《试析苏轼在岭南的医疗活动》里苏轼在被贬岭南期间,多次传播医疗知识,亲自种药、施药,对岭南医疗水平的提高作出极大的贡献。一位心系天下、豁达超然的苏轼,从不畏强权势力。在刘永加的《苏轼智开“惠民药局”》中苏轼与高价卖药的药商斗智斗勇,最终智取药商,使其捐出几百银两,惠及几千人。

苏轼研究综述

五、总结

苏轼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下,以神仙之道幻化生活的美好,即便处在宦海浮沉的逆境中,也保持着一个纯真的自我之心,以主体意识创作,在作品中展现自己对人生的超然旷达。苏轼笔下的词作风格多种多样,他是豪放词的开创者,是婉约词的延续者;除此之外,苏轼在书法、医学、散文、诗作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贡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参考文献:

1.高安琪,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时代文学,2015.1 下半月,第107页

2.何雯霞,《苏轼酒词浅探》,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5年1月,第23页 3.张铮,苏轼豪放词风格特征探析[A].,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2月 第7期 4.高婉青,《从<定**〃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 5.何艳珍,《一阵清风般的人生----研读苏轼诗词有感》【A】,课外语文〃教学随笔,2015年第1期

6.王基伦,《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A】,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 第35卷第1期,第6页

7.韩丽霞,《试析东坡的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解读》【A】,种教文汇,2015年2月(下)(总第306期),第181页

8.张馨心、庆振轩,《苏轼超然思想的精神内涵及其演进》【A】,甘肃社会科

苏轼研究综述

学〃文学,2015年第2期,第59页

9.安丽霞的,《苏轼晚年诗歌中的道教环境分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5年4月,第33页

10.徐雪凡,《论北宋词风革新中苏轼词的思想解放特色》,综合天地〃作家作品,2015年2月,第108页

11.杨丽花,《略论苏轼的咏梅诗词》,经典与传统,第180页

12.豆争,《略述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特色》,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5年2月,第15页

13.杜昕,《浅谈苏轼词中的“月”》,缤纷杏坛,2015年第3期(总第347期),第203页

14.陈淑香,《苏轼词的艺术探究》,文教资料,2015年第3期(总第671期),第5页

15.蔡相宗,《苏轼词风格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关茂、周莹,《苏轼词中的孤鸿意象探析》【A】,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研究,2015年2月,第29卷 第1期,第48页

17.孙健,《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法----以苏轼词中的“梦”意象分析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05期 第63页

18.贺超、马亚,《苏轼书法“自然天趣”观初探》【A】,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2月,第30卷 第2期,第13页

19.陈曦,《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A】,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2月(下),第28卷第4期,第179页

20.王小燕,《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点》【A】,丝绸之路,2015年第4期(总

苏轼研究综述

第293期),第39页

21.岳宗相、谢晓龙、易琼、周建国、谢春光,《浅谈苏轼的医学贡献》【A】,河南中医,2015年1月,第35卷第1期,第9页

22.书云,《试析苏轼在岭南的医疗活动》【A】,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月,第30卷 第01期,第8页

23.李懿,《苏轼咏茶诗的生命情境与文化意蕴》【A】,兰州学刊,2015年2期,第51页

24.梁珍明,《简析苏轼茶诗中的禅意》【A】,广西教育〃教学创新〃文科研究,2015年1月,第102页

第五篇: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

A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一、书 香 世 家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午前六时),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志在科举,但怀才不遇。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苏轼道观私塾里度过童年,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塾里读了三年,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二、应 试 及 第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三、出 任 凤 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终于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凤翔的任期届满,苏轼迫不及待的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故乡眉山。

四、王 安 石 变 法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父丧期满的苏轼在继室王氏的陪同下离开故乡,第二年出任监官诰院。

此时宋神宗为重建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落败,被迫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及挫败感。苏轼 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1074),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因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也在密州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密州出猎》

五、乌 台 诗 案

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案子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他祈福,许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救,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生病的曹太后为他说情,最后只定 “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六、流 放 黄 州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悦,并坚定要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文章无论在思想还是在题材上都有了扩展。如 《前赤壁赋》,《念奴娇儋州。在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他一边读书,读他最爱读的柳诗和陶诗(他也只带了这两本书),作诗自娱;结交平民朋友,生活虽然凄苦,但深具特色又有内涵的苏轼,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

九、永 存 的 诗 人 心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五月,苏轼获赦免于流放海外之罪,此时,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然而此时,苏轼因旅途辛苦早已染病在身。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江苏省常州市)并上奏致仕。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

十、东坡印象

苏轼是宋代继欧阳修之后的大儒,和李白相比,他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和杜甫相比,他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豁然乐观。这和他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首先是他的相貌,苏小妹曾经取笑他:“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当然这是一种较为夸张的说法,实际上苏轼的相貌有四大特点:身材颀长;眉疏目朗;颧骨高耸,两颊清瘦;胡须稀疏。

其次是他的朋友印象,苏轼交往最多的为文人。当时北宋的知识分子经常用学问开一些高雅的玩笑。苏东坡亦是如此,他的一些趣事常被人们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这是一种智慧而快乐的游戏,他把渊博的学识调节生活的轻巧智慧,我想,这也是他的个人魅力所在。

第三,苏轼的书画在北宋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书法位于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人们都希望得到他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一位名为姚磷的武将,出言用一只羊腿换他的一幅作品,可见其造诣之高了。苏轼的画作也是很著名的,他爱画竹松石等,从中也可看见他的品格。他画画讲求真实性,所以他对生活也观察的十分细致。

第四,师徒印象。苏轼是一位名人,旗下门生自然也极多。较为著名的是黄庭坚和秦观等。他和徒弟间是亦师亦友的,所以他的徒弟也经常和他开玩笑,甚至当面对其提出意见。即使他遭受磨难,也没有一个弟子背叛他。

最后,他的人格印象。他在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他树立了人格精神的标准,他也树立了人格的模式,这是最为重要的。他的人格对后人影响是极深的。

十一、苏轼之死

苏轼的后半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宋哲宗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苏轼深谙这一点,同时他厌恶朝廷的纷争,所以主动请求到地方做官。但即使这样,苏轼还是没有逃过那场祸事。高太后死后,宋哲宗执政。他主张变革,于是以苏轼作为重点人物的旧党官员纷纷被贬,苏轼更是从三品的高级官员被贬到九品芝麻官,并调往海南。海南的生活状况是十分差的,没有肉吃,没有药用,没有地方住,出门更是没有朋友。这样的条件对于已是花甲之年的身体虚弱的苏轼来说,未免太过艰苦。但是在海南生活了那么久,并不是苏轼死去的真正理由。他自成一套调理的方法。反而是五年之后,他被召回,他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一路的船行使他身体的适应能力急剧降低,于是,在刚安定下来的不久,他便因病去世了。

苏轼对于现实生活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从不把理想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所以这也是让他能够出世入世的根本原因。他在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但是他永远在我国的诗歌史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十二、苏轼的诗词

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他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如《题西林壁》,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表现苏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诗风的《王维吴道子画》、《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诗亦被认为是北宋文化所达新高度的标志。

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前一首词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后一首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两首词皆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人生如梦”的低沉之调不免时而可闻,但它毕竟难掩苏词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

B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东坡(1037.1.8~1101.7.28.)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原名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眉山三苏之大苏。出身于寒门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生平与思想 嘉□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4 嘉□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舒□、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避贾易札子》),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强边备。在元□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别》第八)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要求朝廷“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他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治国,“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记》)。他对待人生又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 5 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不愿“视时上下,而变其学”(《送杭州进士诗序》),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更受摧折于绍圣,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历尽升沉。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文学成就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与元老侄孙》),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以期“充满勃郁而现于外”(《南行前集叙》)。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不能“屈折拳曲,以合规绳”(《送水丘秀才序》),更不应“使人同己”(《答张文潜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诗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苏轼在早年即感受到社会上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发出过“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许州西湖》)的感慨。后来辗转播迁,目睹人民困苦,写了不少“悲歌为黎元”的诗篇。如在凤翔时写的《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描写朝廷摊派苛重徭役,给百姓造成的负担。通判杭州时的《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对百姓为糊口奔走贩盐而身陷囹圄,表示深切的同情。在黄州写的《五禽言》、《鱼蛮子》,借渡河农夫和渔民的一家,控诉了地租剥削的残酷性。这些诗篇都写得情真言挚、朴实无华,有的还以具体描述,留下了人民悲惨遭遇的真切剪影。苏轼的政治讽刺诗,如《李氏园》、《荔枝叹》,都能通过具体事件的描绘,揭露封建统治者为满足个人贪欲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有些政治讽刺诗,其真城同情人民的思想同不满新法的情绪错综交织,如《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其中虽然难免有夸大新法缺点之处,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写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开发煤矿、创造工具、利用水力,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苏轼一生足迹所至,饱览奇景伟观,创作了大量写景诗。嘉□中由三峡出川时,作有《江上看山》、《巫山》、《入峡》等诗,描写蜀中的奇绝风光,可说是青年诗人的才华初露。苏轼两度任职杭州,“天教看尽浙西山”(《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写下了《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使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在苏诗中留下了动人的形象。他在密州、彭城、胶东所写的《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晚年远放惠州、儋州,更以浓厚的兴致,再现了岭外风光。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如《新城道中》、《白塔铺歇马》、《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等诗,都写得生机盎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苏轼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如《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和陶归园田居》、《和陶赴假江陵夜行》等,更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 6 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或表明超脱事物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或暗喻满意的成果有赖于主客观的统一,或指明大自然的变化并非由于神灵的主宰。这类诗都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在唐诗中比较少见,可以说是苏轼的独创。苏轼性格开朗,他描摹大自然的笔墨,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如《东坡》、《慈湖夹阻风》,暗示人们不要贪恋捷径坦途,人生难免碰上岩逆风。《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融情入景,借景写情,显现作者履险如夷、破忧为喜的开阔襟怀,表明诗人在逆境中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和自信。此外,苏轼对绘画书法均有很高的造诣,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这类诗歌品题了别人作品的成就和特色,寄寓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见解,在苏诗中也是颇有特色的。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堪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瓯北诗话》)。如《泛颍》写临流照影,波闪影动,情态活现;《韩马十四匹》写画中群马,各具神态,巧夺画工;写春夏景物:“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横道清泉知我渴”(《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写物传神,颇饶情韵。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如《郭祥正家醉画竹石》:“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借助想象把创作冲动形象化;《登州海市》:“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面对碧海想象到群仙的出没,都是驰骋幻想的名篇。苏轼善于以新颖的比喻刻画事物,如以“西子”比西湖,以“紫金蛇”比闪电,以“赴壑蛇”比年光易尽,以“飞鸿踏雪泥”比人的行踪无定,以“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等一系列形象比徐州百步洪的急湍,都是有名的例子。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如《王维吴道子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戏子由》、《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等诗,或论画,或议政,或写怀,文思如潮翻泉涌,极富气势,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议论化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浩大,变化不测”(《诗人玉屑》卷十七引《吕氏童蒙训》),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如《送李公恕赴阙》、《法惠寺横翠阁》、《送沈逵赴广南》、《雪浪石》等,都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如《寒食雨》、《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等,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如《和子由渑池怀旧》、《初到黄州》、《汲江煎茶》等,都是气韵天成的佳篇。其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词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之评(《艺概》)。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 7 自我,表现个性。如〔沁园春〕“孤馆灯青”写青年时代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写贬谪后孤高自赏,不肯随人俯仰的情绪;〔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这些词作都是很有个性特色的。苏轼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为读者提供了一组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农村风俗画。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花草蒙拾》),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庵手批东坡词》);〔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格力挺拔,语句遒劲。元□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前人批评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其实苏轼把写诗的笔力句法等带进词作,正可以扩大词体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作者幻想乘风登月,又不甘心天阙的清寂;〔念奴娇〕“凭高眺远”,写诗人“翻然归去”,飞上“玉宇琼楼”的“水晶宫”;〔满庭芳〕“归去来兮”,融合天孙织锦、王质遇仙的神话,虚构了自己银河滩头巧遇织女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处境坎坷、欲远离政治**的念头。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左庵词话》说:“此老不特兴会高骞,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正是指这类作品而言。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前人多指责苏词“不谐音律”,“子瞻之词虽工,而多不入腔”(《墨客挥犀》),然而当时歌手袁□曾唱〔水调歌头〕中秋词,宋代词评家赞赏〔水龙吟〕咏杨花“声韵谐婉”(《曲洧旧闻》)、“全章妥溜”(《词源》),都说明东坡词并不忽视音律。不过,苏轼更重视词的文学生命,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正如《皱水轩词筌》评《浣溪沙·春闺词》所说:“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透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内外矛盾,针砭时弊,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政见;《留侯论》一扫黄石公授书的神秘色彩,论证秦末隐士有意启迪张良促其执行正确的策略,见解新颖,不落窠臼。这些论文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能借助于生活片断和有代表性的细节显示人物性格。《潮州韩文 8 公庙碑》有叙有议,结合韩愈一生遭遇,评述了他对文学儒学的贡献,写得议论风生,气势充沛。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超然台记》、《韩魏公醉白堂记》,或表达关心稼穑、与民同乐的思想,或体现游于物外、无往不乐的襟怀,或赞扬严于律己、廉于取名的风节,都善于借事寓理寄情,且文意翻澜,发人深思。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写夜泊绝壁奇境,情调森冷,耸人毛发;前后《赤壁赋》,一写清风朗月的秋光,一写水落石出的冬景,描绘逼真,境界若画。这些游记也不单纯留连风月,而总是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苏轼广于交游,笃于友谊,“简易□达,表里洞然”,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答秦太虚书》、《答参寥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文与可□□谷偃竹记》、《书蒲永升画后》等,都紧紧扣住文艺创作的特征,阐发了对文艺问题的真知灼见。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宋刊《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收有16则,明刊《东坡七集》收有13则,都是史论。其论封建,称“柳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论平王指出其“避寇而迁都”的失策,均很有见地,然其论商鞅等条,借评史攻击变法,则不免有所偏蔽。《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寥寥数十字,烘托出月夜的明净和心境的悠闲,《记游松风亭》通过随地歇脚的细节,写出无往而不适的放达襟怀。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东坡喜爱仇池,诗中多处提到,故以“仇池”名之。其所收条目,部分亦见于《东坡志林》。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书画及学术著作 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他自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次韵子由论书》),在诗文题跋中,有不少谈书法的文字。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故有“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次韵子由题憩寂图后》)之句。苏轼画真迹,见于文献记载者不及十帧,传世更少,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苏轼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东坡易传》是续苏洵未成之作。苏轼论《易》大体“近于王弼。而弼之说惟畅玄风,轼之说多切人事”;其文辞博辨,“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得曲譬之旨”(《四库全书总目》)。9 《东坡书传》对前人之说有纠误,也有立新,被称为“于治乱兴亡,披抉明畅”(《四库全书总目》),颇受朱熹称赞。作品版本及注本 苏轼诗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东坡七集》本。此七集为:《东坡集》、《东坡后集》、《东坡续集》、《奏议集》、《内制集》、《外制集》、《应诏集》;包括附录的《年谱》,共 112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备要》铅印本。苏轼晚年就有人为他的诗作注。自宋至清,诗注本很多。在宋代,有分类注本,即题为王十朋所编的《集注分类东坡诗》(亦称百家注)25卷。有黄善夫刊本、《四部丛刊》影元刊本。有编年注本,即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42卷。有宋嘉泰刊本、景定补刊本,均已残。清有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50卷,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50卷;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其诗注部分为46卷。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由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其卷一至卷四十六即以王文诰本为底本;其卷四十七至卷四

十八、卷四十九至卷五十,分别为补编诗、他集互见诗,以冯应榴本为底本;共50卷,书末附有新发现的佚诗。苏轼文,南宋邱晔编注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60卷,乃选本。有《四部丛刊》影宋刊本。第一次把苏轼的文章编集在一起,是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共75卷,前73卷为文,后2卷为词。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73卷,即以茅本为底本,附录《苏轼佚文汇集》7卷,点校者辑。苏轼词,南宋之初即有注本。近人朱祖谋有编年本《东坡乐府》3卷,今人龙榆生据宋傅□注东坡词残卷编年,撰成《东坡乐府笺》3卷。苏东坡与湖州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至少有四次到过湖州。第一次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冬,他任杭州通守,受江南转运司差遣,为湖州知州孙觉相度湖州至松江(今吴江松陵镇)的堤堰。第二次在熙宁七年(1074)九月离杭州到密州任知州时路过湖州,曾与当时的湖州知州李常,诗人张先等六人聚宴,张有《六客词》记叙了这次雅会。第三次是元丰二年(1079,坡公四十三岁)五月,他从徐州调来湖州任太守,官职全衔是“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湖州军州事”。到任仅三个月,七月底就因“乌台诗案”被御史台派人逮捕进京。十二年后,哲宗元礻右 六年(1091),坡公由杭州知州升迁吏部尚书翰林学士,进京途中奉旨视察湖州、苏州水灾,与曹子方、刘景文等文人在湖州欢聚,东坡自己有《定**,后六客词》记载了这件事。东坡在湖州留下七十多首诗词,还有许多重要文章也在湖州写成。历代湖州人民无限崇敬和缅怀苏东坡,保存了他不少遗迹。“乌台诗案”发生后,杭州湖州的百姓都自动为他“作解厄道场累月”,祈求逢凶化吉。坡公在狱中听说,十分感慨,嗟叹“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可见苏太守与湖州人民之间的感情非常深挚。

2011-09-28 08:24

下载苏轼研究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轼研究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优秀范文5篇)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

    研究性学习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附件1 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课题名称: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活动时间:课时数:活动地点: 参加活动成员:活动内容: 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味与感悟。 青少年时他充满理想与抱负, 经 受“乌台诗 案”的打击后,在儒、释、道三教的浸润下,他重新对人......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 课题研究目的 为了改变我们之前以单纯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创造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

    研究调查报告

    研究调查报告 研究调查报告1 一、对小庄子乡猪养殖户情况调查养猪户孙全:养殖规模14头母猪,110只育肥猪,有六年的养殖经验,对本地区猪的行情比较了解,乐于帮助其他养殖户,平均年......

    研究调查报告

    研究调查报告 为了研究本校高中生饮食习惯与健康关系,本小组展开了一次在高一和高二年级的调查。 本此调查我们一共发放并收回了120张调查问卷。为了更好的研究我校学生的饮......

    苏轼

    说不尽的苏轼苏轼是伟大的文学家。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论苏轼说:“他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苏轼在世时已经文名满天下。李......

    苏轼(模版)

    苏轼 1.苏轼的妻子:苏轼的三任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