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清照词的愁情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能诗、能词、能文、能画,可谓是多才多艺。作为一名女性,李清照在文学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李清照词的基调,可用一个“愁”字概括。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李清照一生命途多桀,前期因丈夫远游求仕、仕途浮沉而幽怨担忧,后期又因丈夫亡逝、国破家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凄惨愁苦。残破的故国、孤寂的境遇、失去的家园、病故的丈夫,她的一生可谓是在“愁”中度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现存词近50首,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愁情的角度,可分为:
1、南渡前期:离愁别绪的闺怨词
清照十八岁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是志同道合的伴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在明诚“出仕宦”不久,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又一次短暂的分别。这次分别,给清照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于是,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以抒其别后相思之情。《一剪梅》原文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感,“人去席冷”之意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鸿雁传书,是谁托它带来家书?是心中所思念的人吗?月夜词人凭栏望眺,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夜露浸凉,她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而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更是表达思夫的绝妙好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先从环境写起,但却不是“已觉春心动”的明媚之景,而是以“薄雾浓云”的闷人天气衬托出主人公的黯淡心情。此时正值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她益感寂寞无聊,丈夫不在身边,自己孤枕独眠,玉枕纱橱都凉透。为振作精神,词人来到东篱下把酒独酌,本来是良辰美景,却无心赏菊,于是把酒赏菊成了借酒浇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人比黄花瘦”,用黄花比人的瘦,用瘦得形象来表达自己独居的痛苦,使寂寞感形象化了。
2、南渡后期:国家之恨和兴亡之感的愁情词 靖康之难后,宋朝廷南渡,丈夫明诚猝然而亡,清照逃到江南,沦为难民。这时,她的生活极其悲惨,由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后期的词主要是表现了国破家亡后的凄惨心境和痛苦感情,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武陵春》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将丈夫之死,自己流离异乡,无依无靠的孤苦伶仃表达得极其深刻。原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却倦于梳头,“倦”于梳头的原因是物是人非,国破家亡,即使梳洗装扮也无人欣赏,可见词人内心愁苦。“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是她与沉痛难耐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想法—趁双溪春色还好的时候,去轻荡小舟,或许可荡去一点痛苦,减轻精神上的一点负担。可是,下面忽出一句“只恐”,抹杀了先前的想法,最后感叹只怕是双溪上的小船也装不下我的愁苦吧。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又以舴艋舟载不动愁形象表达愁苦之多,足以说明国家破败带给词人的深沉打击。
而她的另一首著作《声声慢》更进一步表现了家破人亡后的凄惨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远,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起句 “寻寻觅觅”却见“冷冷清清”,更感“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看似平平淡淡,却是字字含愁,声声是愁,以冷清之景,给全词垫下惨淡悲戚的感情基调。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可是“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原来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可惜物是人非,不再需要通信。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又有谁能与我共摘?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只能对花自怜。独自坐在窗前,触景伤情,睹目思人,不免感到凄凉愁苦,又怎能挨到天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伤感之际,又落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就像打在心上,敲击着词人的心扉,愁苦之感难以自抑。最后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的愁,又何止“秋风”、“飞雁”、“满地黄花”、“梧桐细雨”,是那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兴亡之叹,是一个“愁”字又怎能诉尽?词人把这种复杂的感情加以渲染和烘托,构成了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把读者带进了凄凉的艺术境界,使人感到家破人亡的惨痛。
清照的《永遇乐》词,更明显地把个人身世的变化,与国家盛衰联系起来。原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的上片写了元宵佳节词人旅居异乡,看到美好温暖的事物抒发自己悲凉的心情。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暮云像壁玉一般,正是良辰美景,可如今我却身处异地。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却像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将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而这时,词人却反想,元宵这样的融和天气,怎么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实际上,是词人历经国家变故,产生了“好景不长”的忧虑。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因而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通过今昔对比,说明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则漂泊异乡凄凉境地。“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听别人的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全词写南渡前后两次元宵佳节的不同感受,倾吐国破家亡是凄楚零落的情怀,表现对国运的关切和忧愤。
清照词的愁是多样的,有闲愁、离愁——家愁、情愁,又有浓愁、哀愁——国破家亡之忧,颠沛流离之苦等等。李清照把愁写的既有新意又有深意,是一位难以超越的女词人。而这些痛楚之情,难抑之恨,是因为不幸的遭遇和苦难的经历,是用血泪写成的。
第二篇: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中 文 摘 要
李清照作为宋词大家,婉约词之宗,“愁’字是其作品最突出最有感染力的情调。在她的作品中,大部分都表现出了一种愁情情调,其高潮的艺术感染力,深刻而自然的表达了复杂的内心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审美价值极高。本文探究了作者人生历程中三个不同阶段的作品,分析了其高超的表达手法所塑造的不同愁情美,最后分析了造成这种独特愁情美的深层次因素。
关键词:李清照词;审美价值;愁情美;
Abstract
Li Qingzhao as the song you, ancestor of the composed word, “worry about 'the word is the most prominent works most contagious sentiment.In her works, most of them exhibit a melancholy mood, the climax of the artistic appeal, profound and natural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x inner emotional, aesthetic valu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works of the author in the life process, analyzes its shaping technique of melancholy beauty expression superb, the last of the unique beauty of the feeling of sorrow deep factors.Key word: Li Qingzhao words, aesthetic value, melancholy beauty
目录
引 言„„„„„„„„„„„„„„„„„„„„„„„„„„„„1
一、不同阶段的愁情表现„„„„„„„„„„„„„„„„„„„1
(一)少女时的闲愁„„„„„„„„„„„„„„„„„„„„1
(二)少妇阶段的离愁„„„„„„„„„„„„„„„„„„„2
(三)中年后亡国失父的哀愁„„„„„„„„„„„„„„„„3
二、高超的表达方式刻画无与伦比的愁情美„„„„„„„„„„„4
(一)愁的物化美„„„„„„„„„„„„„„„„„„„„„4
(二)愁的形象美„„„„„„„„„„„„„„„„„„„„„5
(三)愁的动态美„„„„„„„„„„„„„„„„„„„„„5
(四)愁的氛围美„„„„„„„„„„„„„„„„„„„„„5
三、多层次因素造就了独特的愁情美„„„„„„„„„„„„„„6
(一)前后迥异的生活经历„„„„„„„„„„„„„„„„„6
(二)特有的时代铸就了无与伦比的愁情美„„„„„„„„„„7
(三)易安词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易于流传„„„„„„„7 结 论„„„„„„„„„„„„„„„„„„„„„„„„„„„„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前 言
李清照词作的精华便是一个“愁”,不论是前期的少女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离愁,亦或是后期的亡国失夫愁,在词人的笔下都把愁表现的极具神韵,展现的活灵活现,并且给人一种愁情美的感觉,在她的笔下,愁被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这是一种形象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一种重量愁,“更睡家横笛,吹动浓愁”这是一种动感愁,“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是一种长度愁„„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把愁刻画的淋漓尽致,复杂深邃的内心情感就这样被巧妙表达出来,成为了后世传颂佳句。
一、不同阶段的愁情表现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女阶段、少妇阶段、国破夫亡阶段,是一个幸福到凄苦的过程,相应的,词人的词作也随着词人的人生经历,经历了这三个不同阶段,词中对于愁情的表现也有一个从浅吟低唱到到凄婉悱侧的变化。
(一)少女时的闲愁
李清照出身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庭富足,书香气息浓郁,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家庭。她的父亲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思想开放。其母为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善长诗词。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里,李清照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且衣食无忧,在这时期,李清照的词主要以欢快、轻松为基调,充满了活力。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整首词的格调非常的活泼,选取的细节也尽是动态的,并且全词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感,一位调皮可爱的主人公跃然纸上。通过李清照早起的这首词,我们也可以想象到词人的早期生活是何等的自由宽松,这样一个大家闺秀居然可以乘舟出行到很晚,并且还喝醉了,误入了藉花深处。主人公此时并没有因为天晚迷路的惊慌,也没有害怕父母责骂的恐惧之情,相反着,主人公还兴致勃勃的游玩起来,在藉花深处深入发
现了鸥鹭惊飞后的另一番别有洞天的大自然情景。整词气氛欢快,描写的自然画面充满了活力。李清照早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才能无拘无束的展开想象力,写出好的作品来。
当然在这一时期,词人也表现出了一些淡淡的闲愁。但李清照此时处在这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级,难免有着这样的轻愁,闲愁,究其原因,无非是词人的生活虽满足,但作为一个有才华的才女,李清照的内心深处难免会有一种莫名的愁苦,这也应该是少女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思春情怀,写于早期的《如梦令》就是一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写于春末夏初之季,从昨夜写起,夜里的一场骤风急雨送走了春天,词人敏感的察觉到了春天的逝去,但睡醒后,主人公昨夜的酒意还未全消,经过一夜的风雨,词人想到了庭外海棠花有没有被风雨打坏,便问着卷帘旁边的侍女外面的情形,侍女漫不经心的答道:海棠依旧,对于这样一个回答,词人似乎有些不满意,有些责备的叹道: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海棠树已经是花少叶多了。这首词表现了女子惜花爱花的愁情,在这些表面的背后,也表现出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隐隐透着一丝少女情怀,一种淡淡的闺中闲愁,当然这种愁情并不强烈,也不是真实的愁情,这大概就是辛弃疾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愁,是无忧无虑的生活里一种调剂品。
(二)少妇阶段的离愁
李清照人生的第二阶段可以是从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算起,到北宋灭亡时候结束,时间跨度较长。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的愁情由少女时期的闲愁慢慢发展到少妇时期的离愁,这是词人创作的第二阶段,也是生活的第二个阶段。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几十年的婚后的生活虽有幸福有甜蜜,但也饱尝艰辛困苦。这一时期的词作,酒和愁两字出现的数量很多,在词人所有的词作中占到了很高的比列。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成夫妻,情投意合,但不久后,赵明诚便出外求官,夫妻二人常有离别,可谓聚少离多,词人独守空闺,自然少不了一翻愁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就是这一时期典型作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深刻的反应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作者把自己那颗饱尝相思之苦的内心大胆的表现了出来。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来作为离别的村托,慢慢的把内心的思念之情由外而内的表现出来,愁情被刻画的真切而细腻,借无知无情之景,写自己心中既幸福又酸楚的心境,这也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突出特色。对于生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会的词女人来说,相夫教子便是女人的工作和事业,她们并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与机会,但遗憾的是,李清照婚后并没有育有儿女,从这一方面来讲,孤独寂寞的愁情始终伴随着她,让她备受煎熬,所以一方面,李清照写的思夫的作品较多,另一方面,流露出词人愁情的作品也不少。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是一首典型的抒写离愁的词,但词中愁苦的心情,愁苦的意味,已经远远的超过的《醉花阴》等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人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上片利用一层一层的铺垫,写出了词人不愿意离别,害怕离别的种种表现,欲说还休,短短四字道出了主人公矛盾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下片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无奈愁苦,李清照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改变丈夫即将离开的事实,但却又实在不忍离别,最后也只得无奈的接受,那种内心的煎熬和愁苦,以及深深的怨恨跃然纸上。
(三)中年后亡国失夫的哀愁
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使得北宋王朝风雨飘摇,而词人的家乡也沦陷在金国的铁骑下,李清照在一夜之间从一位衣食无忧的才女变成了流离失所的难民。至此,李清照的词作更多的表达了家国沦丧带来的痛苦,词风开始转为成熟,表达手法也更加的炉火纯青,意境进入了另一个高度。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下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不消。
在这首词中,作者睹物生情,表达出了对于故乡的强烈想念,梅花鬓下残,词人从梅花的凋残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发出了“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深沉呼喊。这不仅是词人的呐喊,也可以代表着当时千千万万因为国破而流落他乡的中原百姓的心声,这种发自心底的呐喊如泣如诉,深刻的表达了内心的彷徨无计的愁苦之情,这种愁苦在《添字采桑子》表达的更加哀怨,更加深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该词手法较为含蓄,读之有一种深深的凄苦气息,因为战乱而不得不流亡他乡的哀怨愁苦心境。在流落他乡的人听着点点滴滴的雨声,自然有着另一番滋味。再如李清照的另一名篇《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词人格外的敏感,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这样一个环境下也担心着骤风急雨会不请自到,所以她拒绝了诗朋酒友的盛情邀请,“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寂寞自处,词人这样的敏感,也正是由于刚刚经历了国破的剧痛,一直压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哀愁。
祖国的灭亡和家乡的沦陷使得她备受磨难,然而在经历了国破三年后,李清照的丈夫也在忧愁中郁郁而终,家也散了,尝尽了人世间的冷暖心酸。词人遭受了强烈的心灵打击,丈夫的死让她失去了整个世界,这样的打击读她是致命的。在这以后,对丈夫赵明诚的深刻怀念和哀叹自己的愁苦晚年成为了词人后期作品的主旋律,这些抽口情节也夹杂着国破的情感,三种愁情自然交融在一起,意境达到了一个更为高远的境界。《声声慢》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该词情景交融,文字细腻,叠字不断,把愁情描述的极其传神,极致的刻画出了主人公悲催的经历和愁苦的心境,可谓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二、高超的表达方式刻画无与伦比的愁情美
在李清照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愁被描绘活灵活现,极具美感,愁被词人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形态,读者让人陶醉,艺术效果和审美价值都较高。
(一)愁的物化美
词人在写愁的时候,会经常把愁进行量化,进行物化,以此来表达心中的深刻感情,这样巧妙的写作手法,使愁具有真实的美感,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意义。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词从暮春三月景色切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开端写的不仅是伤春,更寄托了词人漂泊的身世、美人迟暮之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把国破之后的愁情心酸全部寄托在了此句里面,最后在愁字上重重的写上了一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物,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在李清照的笔下,却通过异想天开的视觉表现手法,真实具体的表现出了一种可触摸,可估量的实物状态,不得不让人佩服,通过这样一些,愁的可感性被增强,审美效果也得到了提高,突出了审美效果,具有很强的美感
(二)愁的形象美
李清照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美来表现愁的形象美,把抽象的愁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如《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暖雨晴风初破冻”,开头便写到春天的盎然生机,就是这样一个美丽景色,却让作者想到了自身,想到了自己的形单影只,“酒意诗情谁与共”,读之,让人心生同情,结尾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不觉潸然泪下。该词的愁情并没有向广处发展,却向高度求精,词人从多个角度对愁进行了细腻的处理和艺术加工,表达了主人公浓浓的愁情美,愁被表现的更具形象,给人以欲罢不能的感觉,可谓生动传神。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表达愁,可在李清照的笔下,把愁表现的这样极具美感的形象,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三)愁的动态美
有时候,李清照擅长将愁瞬间的抒发出来,大胆的吐露苦闷之情,这是人的内心情感爆发的情况,也使得愁具有浓浓的动态美。如名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人通过描写人物动态,慢慢的敞开了心扉,接着,用“花自飘零水自流”来写动态的自然事物,由此为基础,情感慢慢迸发,道出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动态愁,读到这里,我们都能联想到一个刚舒缓眉头的女人,不知何故又突然皱起了眉头,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愁被表现的极其传神,而且让读者产生共鸣,这种愁仿佛跃跃欲试,即将蹦出来,这种动态的愁情写的惟妙惟肖,让人感同身受着那份愁苦,领会到了那种细致,绵延不断的愁苦,一上一下两词更是巧妙的将愁连接起来,更加的活灵活现。
(四)愁的氛围美
词人有时候将愁字放在词的开头,为主人公抒情创造了一种特定的氛围,借此来增加愁的浓度。《醉花阴》开头便写到了愁,“薄雾浓云愁永昼”,主人公虽然还未登场,但是整个环境以及被浓愁所包围,给人一种孤寂冷淡的氛围。词人写薄雾浓云用愁来比拟,渲染了室内外的景色,为词后面的孤单生活作了一个很好铺垫。主人公出场后,便直抒胸臆,呈现出一种真真切切而深刻的思念,还有孤寂难耐的愁情和迷迷糊糊的精神状态,把内心世界很好的同外在氛围融合,由愁景到愁人,词中人愁,情愁,景也愁,形成了一个愁的世界。
词人有时候把愁字放在词的结尾,把愁的遐想无限放大,让人不忍视之。《声声慢》开头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续十四个叠字,适当的表达了自己恍惚空虚无聊的内心世界,营造了一个令人心伤的气氛,接下去又连续用感伤的意境,通过菊花残,雨滴梧桐,把凑哭的心情抒写到了一个高潮。用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把愁贯穿全篇,整个词弥漫着一种愁的气质,结尾一个愁字就概括了前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的情景,写的出神入化。这些愁情始终没有说破,只是让读者感觉到了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愁苦之情,给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间。
从李清照的“愁”中我们看到的主人公的形象,具有坚毅的个性和积极乐观的生活热情,我们只要留意她在词作中的情绪变化,就会发现她往往在表达了悲情愁苦之后,自然地宕开一笔,作自我宽慰,以使抒写的情绪不至于过于低落,给人以期待和希望,或许,这就是李清照词“愁”的独特意蕴所在。
三、多层次因素造就了独特的愁情美
(一)前后迥异的生活经历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前后迥异的两个极端,正是这样两个人生极端,造就了其词愁情风格的深入成熟,特别的后期的词作,在历史上有很高的成就,表达愁情的手法也更加炉火纯青。不得不说时代的磨难给李清照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但也正是由于时代苦难的磨练造就了李清照的词,也为后世奠定了愁情基调,这种经历使得她成为两宋词坛大家,也成为了中华几千年文化史上大发异彩的女词人,这算的 上不幸中的万幸吧。从愁情上来看,前期的作品涉及到的东西相对狭窄,多为歌咏爱情,语言轻快,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感伤之情。后期的作品,表现的愁情较为深刻,且有厚重的历史感,国破家亡后的巨大愁苦被深深的表达出来,词作的抒情方式也不在是直抒胸臆,更加的委婉曲折,更加成熟,思想感情更为博大宽广,愁情绵延无边,这种愁情已经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让人景仰,让人见怜。
(二)特有的时代铸就了无与伦比的愁情美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李清照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才华和那个社会格格不入,并且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在那个时代,女人的低位地下,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和机会,她们的人生注定是男人的陪衬,她们的一生也注定被封建礼教所压迫。对于李清照这样才华横溢的女人而言,她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在那个无才便是德的时代,绝大多数女性已经完全失去了追求自我的意识和机会,虽有反抗,但最后终究麻木,在封建礼法的压迫下丧失自我。但是但是李清照由于不同寻常的出身以及文学,又使得她注定与普通的女性不同,也注定了她反抗意识比别人更多更艰难,注定了她的作品风格,那种压抑的愁情,纵观词人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的一生的机遇,始终伴随着“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忧郁,一种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愁苦,她的词作之所以成为不朽,愁情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得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让人感叹,让人唏嘘不已。
(三)易安词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易于流传
李清照词作除了极尽渲染愁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语言通俗易懂,词人擅长用朴素的字眼来抒情,词句经常采用对话形式,凝集准确,含蓄委婉,雅俗共赏,这也奠定了愁情美广泛流传的基础。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都写得明白如话,情动于中,但是我们却一点也不会觉得这样写浅显,不会觉得语言过于直白,但就是清晰的表达了心中的愁苦感情。易安词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叠字、起兴、用典,运用自然而没有痕迹,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如叠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有极强的节奏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把词人的恍如有失、空虚寂寞、愁惨凄厉的情怀写得精妙至极,令人叫绝。还如《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夸张,《醉花阴》词中“莫道不消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比喻,《孤雁儿》词中“笛里三弄”、“吹箫人去”的典故等等,都是熨贴至极,把作者的情感抒写得生动传神、妙不可言。正因如此,她的词被誉为“易安体”、“婉约正宗”,对宋代词风乃至以后词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四、结论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和词作不同阶段,不论是少女闲愁阶段,还是少妇离愁阶段,或是国破夫亡哀愁时期,“愁”字都是贯穿李清照一生的,通过对词人词作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愁”便是是其作品的精华和灵魂,也正是这个“愁”奠定了易安词婉约正宗,奠定了李清照词坛大家的地位,也让李清照在我们五千年的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关于作品的历史地位,正如明代文学家杨慎而言:“使在衣冠,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卷二》)。清代文学家李调元认为:“词无一首不工,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卷三》)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足见李清照作品文学价值之高。
注 释
[1] 杨彦.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绪.河南农业.2010(10).[2] 李杨梅.李清照词之”愁"情探悉.(教育教学版)2009(1).[3] 仲微微.愁绪满怀无释处落笔成词泣鬼神——浅析李清照的愁情词.世纪桥2010(1).[4] 高亿平.探析婉约派词风的成因.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5] 刘玉昭.李清照词中“愁”的意蕴.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3).[6] 陈丽花.试论李清照的伤春之愁.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
第三篇:悠悠愁情 教案
悠悠愁情
——古诗词中的愁绪赏析
一、导语:
有人说诗伴愁怨而生,愁乃诗之源,《诗三百》中近半写愁。《楚辞》则纯粹是忧愁。《古诗》之基调亦为“悲愁”。愁由诗入赋,由赋至文,沿袭至今。因此说,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愁造就了文学、发展了文学、丰富了文学。
今天,就请大家随我一起遨游于文学的殿堂、诗词的海洋,去感悟、体验文人墨客那浓浓的愁情吧!
一、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到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绪转化为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音响,有生命的形象,并与诗人的情感结合,构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
1、“愁”的长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将抽象的愁转化为“三千丈”白发和一线万里长江,“愁”有了长度。
这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笔下,又翻新意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不仅有了长度,而且有了动态。不可见的愁绪成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
“若问此愁深浅,天阔浮云远。”郑城将愁绪引向高远莫测的苍穹和流动的浮云,写出了愁的新意境。
2、“愁”的体积
“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的笔下,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的群山高峻突兀,却抵不上“愁”的一半,“愁”的体积有多大?世间无物可比。
3、“愁”的重量
“愁”在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笔下更有一番新的情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竟会有重量,凝聚,滞重,连船也载不动。诗人超常的想象力可察可见。
4、“愁”的数量
朱敦儒的“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漫山遍野的飞花衬托出“无数”之愁,无尽的愁思立刻化为可见可感的形象。“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眼中,春江水是愁人泪,怎流得尽淌得完呢?
二、“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历代诗人喻愁方法,多种多样。从“愁”的内容来看的。
(1)有思念故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2)有思亲怀友的愁,如韦应物“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寄李儋•元锡》)。友人不在眼前,孤独的滋味让诗人万千感慨。
思念丈夫愁绪深重莫过李清照。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抒写了词人重阳佳节思念丈夫所受的煎熬愁苦;《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寄托了对夫君似红花飘落、如河水闲流、绵绵无绝、遥遥无期的浓浓相思和深深眷恋,真可谓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朋友遭贬,心情沉重,就让清风明月带去对友人思念思念和牵挂吧。(3)感时伤己之愁。陆游《卜算子》“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黄昏暗淡时,凄风苦雨中,独自一人,这是孤寂的愁;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子规鸟在空旷的秋山黑夜凄凄啼叫,冷漠悲凉,这是凄苦的愁;陆游《钗头凤》“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皆成追忆,眼前空余孤独的自己,这是无奈的愁;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夜不成寐,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愈感凄清,这是寂寞的愁;
(4)别离苦恨之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人虽别离,但情深不断,情感越深,诗人之愁情更令人吁唏不已。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情人多情善感,更苦对别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哽咽难言。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友人一别,天各一方,举目四望,寸断愁肠。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直抒离别之苦,凄凄愁情。
(5)忧国忧民之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世上疮痍哀伤悲叹,民间疾苦经年忧愁。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虽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则是诗人借用传说表达自己化鹃啼归的眷眷心愿,表明自己虽然不得已离开故土,但对家乡的热爱眷恋依然如故,至死不渝,可谓哀苦忧愁之至。
三、愁”字的写作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愁”写得川流不息,无尽无休。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句以春水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这一形象化的设喻,使之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愁”写得深重幽长。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此名单看“白发三千丈”真叫人无法理解,说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固然而长,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突出了内心深重幽长的愁绪,并将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渲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3、运用移就的手法,把“愁”写得无比凝重。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用“舟轻”载不动自己的愁苦来表现愁之多,之深重,使抽象的“愁”变成了有重量的东西了。
4、运用似人的手法,把“愁”写得富有人性。张先在《天仙子》中写道:“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诗人本想借听歌钦酒来解愁,但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喝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睡过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清,愁却未曾稍减,句中赋予“愁”以人性,使“愁”像人一样具有感情。
5、运用衬托的手法,把“愁”字写得苦闷难吐。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屋楼。爱上屋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词中采用衬托的手法来抒情,通过回顾少年的不知愁苦,反衬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愁苦难吐的心情,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词人以苦衬会,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无处倾吐,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诗人的心情往往在苦闷中达到一种哲理的高度,他们多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态度,不被愁完全束缚住,从愁情中挣脱出来,铸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以李白为例赏析。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豪情万丈地说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榭又清发。
意气奋发地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洒脱达观地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五、诗人 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所以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势磅礴的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人 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所以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势磅礴的词句。
定**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总结“愁”也就成为诗人笔下恒定的感情浪潮。
第四篇:读书笔记王清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第五篇:唐宋词愁情赏析
唐宋词愁情分类赏析
唐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数量巨大。在这众多的宋词中,写愁情的词不能不被注意。烦愁、闲愁、旅愁、乡愁及缠绵之愁、无奈之愁,内容从风花雪月、春夏秋冬到人情世态、子妻亲朋,带给我们无尽的美。
在这里我们把这些愁归为相思词、思乡词、郁志词等。
相思词
研读唐宋词相思词为数不少,其中有写友人之间、兄弟之间的思念之情的;更多的是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的,而后者更显得炽烈殷切,缠绵悱恻。
其中李清照的《一剪梅》就是写男女恋情相思词的经典。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很是不同。
诗人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李清照的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思乡词
家国是一个人心中永远的依恋,更是一个独居异乡的人最眷恋的存在。因此,许多词人都曾用他们美丽的辞藻抒发过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南后主李煜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他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特别值得一品。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此处表达情感更显委婉含蓄。
“独自暮凭栏,无限江山”,“莫”一作“暮”。“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暮”也暗指词人人生之暮。两说都可通。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壮志词
词是有感而发,当文人墨客不得志时,往往会选择写词
来抒发自己愁绪。看苏轼的壮志难酬是怎样表达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这首《江城子》从表面看是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寄壮志之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 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 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唐宋词中愁是美的,我们应深入词作的海洋里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