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背后的故事之楚怀王

时间:2019-05-13 07:2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骚》背后的故事之楚怀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离骚》背后的故事之楚怀王》。

第一篇:《离骚》背后的故事之楚怀王

楚怀王的性格色彩与屈原的命运悲剧

秘书处

林满平

关于《离骚》,关于屈原,千百年来我们关注的不可谓不多。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的都是有关屈原的一切,屈原的政治思想、屈原的人格魅力、屈原的心路历程等等,可是与屈原一生的悲剧有莫大关联的另一个人物——楚怀王,我们却很少去关注他的心路历程和性格色彩。楚怀王一生中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对自己身份的焦虑,而这种身份的焦虑不仅造成了自己悲剧的一生,也因其身份的特殊,直接酿成了楚国的悲剧、楚国人民的悲剧、屈原的悲剧;更甚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因为楚怀王特殊的身份及其焦虑,间接地成就了张仪,却造成了苏秦等人悲情的一生。本文将以楚怀王为主线,分析其性格缺陷的产生、表现以及为何会直接影响到屈原的人生。

楚怀王,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宣王之孙。公元前 329 年,楚威王死,楚怀王即位。从其早期的政治表现来看,楚怀王并非如后人传说的那样昏庸无能。怀王六年,楚国大司马昭阳带领大军攻魏,大破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座城池,一时震动中原,这一年被楚人称为“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襄陵之役后,又移师北上,进攻齐国。齐国甚是担忧,亏了陈珍的一着“画蛇添足”的诡辩,方才骗得昭阳引师而去,解了齐国之困。楚怀王十一年,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约纵山东六国,集结六十万大军进攻秦国。虽然六国联军行至函谷关遭秦军阻击,皆引兵而归,但是楚怀王被推为纵长表明他在山东颇孚众望。

由此可以看出,楚怀王至少在执政的早期还是一个有为的君主。那么,楚怀王为何独独对屈原一而再再而三地疏远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彊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本来是楚王之同姓,以其为政尚有任人为亲之嫌。可是怀王竟不以为急,而“甚任之”,可见他对屈原知之甚深。由此可见,楚怀王还是有点儿知人之明的。可是后来又为什么变成了“不知人”因而遭祸呢? 据史记的记载,导火线是这样的:楚怀王让屈原起草个东西,上官大夫眼红屈原,于是散步谣言,说:“大王派屈原写命令、文件,谁不知道呢?可是屈原一起草个东西,等到颁发之后,总要贪天之功以为己有,说什么‘除了我再没人能写啦’,好象咱们大王的水平还赶不上他的呢!”上官大夫是深谙谄媚之道,使用的这一招相当厉害,一下子就戳中了楚怀王的软肋。这软肋是什么呢?软肋就是楚怀王内心深处对自我身份的焦虑。

楚怀王又是为何会有身份的焦虑呢?

楚国在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是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其建立的事业被誉为“霸王之资”。在其祖父父亲已经建立的对楚国而言已经算是至功伟业面前,楚怀王似乎只有成为一代霸主,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于是,信心满满的楚怀王急需做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并巩固自己的王位。即位后第六年发动的对魏国对齐国的进攻,又进一步助长了楚怀王建立功业的自信心,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合纵争当纵长(即盟主)的故事。

苏秦奔走六国鼓吹合纵抗秦,历经数年,终有所成。根据当时的各国形势,苏秦其实心里很明白,就算六国联合抗秦,未必就能阻挡住秦国的崛起,遑论是削弱秦国甚至消灭掉。苏秦的本意是集中六国的军事力量,争取与秦国勉强达成一种均势,给山东六国换来一段没有灭国之危的相对和平的时期,以期山东六国能利用这宝贵的和平期抓紧时间实施变法,真正地强大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制秦国的一支独大。合纵初期的齐宣王能理解苏秦的深意,楚威王也能理解苏秦的深意,孰料两个关键人物却相继去世了。楚怀王甫一即位,并未能明白苏秦的合纵本意,又急于建功。在这种急进自负情绪的左右下,居然任命并无真才实学的酒囊饭袋子兰为联军统帅。于是乎,第一次合纵的六十万联军就不可思议却意料之中地败给了秦军。

不管是什么原因致使这次合纵六十万大军败于秦国的不到三十万军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楚怀王把这次合纵当成了自己一举廓清朝局巩固自己王位的重要一役。众所周知,楚国在吴起变法被镇压下去之后,政权一直把持在世族贵族手中,外加偏远地区的封君领地又是鞭长莫及,在楚国,王室的权力并不像其他六国那样强大。一方面是头顶上祖辈的光环压得挺不起胸了,另一方面又受各大世族的掣肘,楚怀王的郁闷是可想而知的。在接下来出场的屈原和张仪的几次较量中,楚怀王是彻底败给了自己。

楚怀王这个人,往往在紧要关头展示他的愚蠢,或许是本性中的优柔寡断使然,或许是极度自尊感中纠缠着的极度自卑给冲昏了头脑,总之,在大是大非最关键的一瞬间,他总能作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决定。六国联军大败后,屈原出使齐国。当时有个说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当今天下,如果连横的话,秦国将称帝,如果合纵的话,楚国将成王。什么意思呢?当时的战国七雄中,真正有实力的也就秦国、楚国、齐国了。齐国是个棋子。秦国在西边,如果能拉拢东边的齐国,形成连横之势打压楚国,那天下最终将是秦国的。楚国在南边,如果能跟北边的齐国联手,形成合纵之态抗击秦国,那天下最终将属于楚国。于是乎,齐国倒向哪一边就显得异常重要。屈原是很清楚天下大势的,联军一失败,马上建议怀王再度与齐国结盟。楚怀王因当初没有听从屈原的建议任命春申君黄歇为联军大将,任命子兰为将结果蒙羞,觉得有愧于屈原黄歇等主战派,于是开始重用屈原,派他出使齐国。屈原出使齐国,惊动了秦国朝野。秦国君臣经过商议,授权张仪来化解这次危机。

张仪不愧是当时天下第一辩士,对楚怀王的性格揣摩得非常到位。两次出使楚国,不可谓不成功,但是其手段实在算不上是高明。第一次出使是在齐楚联手击败秦军后大摇大摆到郢都的。楚怀王以礼相待,亲自接见他。时人皆言虎狼秦国战无不胜,楚国终于打了一次胜仗,当然要在秦国的“外交部长”面前摆摆谱。泱泱楚国,怎能怕你又小又穷又偏僻的秦国呢?春秋五霸时,你秦国算老几啊?楚怀王的傲慢劲儿,真是溢于言表。机会难得,他要找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王者至尊的威严感。张仪恭维他,他更高兴了。唤来跳舞的美女、唱歌的巫师助酒兴。酒过三巡,张仪才打着酒嗝提醒他,齐国的军事援助是有限的,打一仗可以,但要帮楚国收复失地,那不太可能。这收复失地正是怀王的一块心病,不觉停下酒杯。张仪又说,这一次到楚国,是带来了秦惠王的一番美意的:六百里商於之地,全部归还楚国,条件是楚与齐断绝邦交。楚怀王一听,兴奋得从座位上蹦起来了。翌日,楚怀王竟然宣布:商於之地已重新纳入楚国版图,那块土地上的百姓,重新回到了楚国的怀抱!郑袖、靳尚、子兰、子椒、上官大夫一帮人欢呼雀跃,纷纷向怀王贺喜。这事在今天看来是荒唐可笑至极的,但是楚怀王就是信以为真了,何故?据赵逵夫老师考证,商於之地本为楚国的发迹之地,西周末至春秋初年楚先王和臣民曾长期在那里居住。楚成王四十年(前 632),晋、楚城濮之战楚国大败,作为左军统帅的子西想自杀以谢罪,楚成王“止子西,子西缢而县绝,王使适至,遂止之,使为商公。”(《左传·文公十年》)商鞅变法后,秦国即占领了楚国的商於之地。《史记·楚世家》云:“(宣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商,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秦对商於之地的占领,不仅使楚国失去祖居之地,也使楚国西北门户大开。这对楚国来说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极大的耻辱和威胁。楚国一直很想收回商於之地,为此而千方百计的努力,楚人有着深深的“商於情结”。楚威王名“商”,便是明志之举。楚宣王、威王和怀王都想收回商於之地,但终未能如愿。如今却能不动一兵一卒而收复祖父父亲都未能收复的六百里失地,对楚怀王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在楚国扬名立万的事情,也是一次证明自己的绝好机会,怎么能轻易放过呢!因兴奋而冲昏了头脑的楚怀王当即解除了与齐国的盟约,派人跟张仪去接收商於。后来的事情就是众所周知的张仪装病,三月不见客,等三个月后楚使终于见到他,他一跛一跛地来了,用拐杖指着地图说:我们秦国言出必行,从这儿到那儿,六里地。楚使大惊:不是说好了六百里吗?张仪眼皮子一翻:你们怀王听错了吧?我何曾说过六百里?

一场闹剧就此收场,楚怀王的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楚怀王勃然大怒,下令攻秦。齐国作壁上观。两次大战役,均以楚军大败而告终,将士阵亡十几万。商於之地未能收,还失去汉中。韩、魏趁机袭击楚国南部。楚国没辙,只好派屈原去齐国斡旋,希望再度与齐国联盟。屈原的外交努力很是成功,齐宣王着眼于大局,不计前嫌,齐楚两国再度结盟。可是张仪也没闲着。他又对秦惠王进言:为阻止楚怀王因愤怒而再度联齐,退还汉中的一半。秦惠王依计行事。不久,却传来楚怀王的答复:宁可不要汉中,也要张仪的人头!

张仪第二次出使楚国,则彻底击中楚怀王的软肋,激化了楚怀王与屈原之间的矛盾。楚怀王被张仪戏弄了一次后,传出话要不惜一切代价换张仪的人头。可是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张仪居然主动跑来了,带着他那颗朝不保夕的人头。楚怀王看着张仪那颗笑嘻嘻的人头,想着你既然到了我的手里,哪天杀你都一样,我也戏弄戏弄你,于是把张仪给关进了大牢。

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历史常常让人啼笑皆非,很多事情的发展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张仪这次出使楚国,排场非常的大,大张旗鼓地进入郢都,搞得整个郢都人人皆知,但是迟迟没有官方知会楚怀王。当屈原风尘仆仆地从齐国赶回楚国,听说张仪已经被怀王关押后,当夜就进宫面见怀王,慷概激昂地要楚怀王立即杀了张仪,以免夜长梦多。楚怀王的自尊心又开始作祟,问了屈原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张仪出使楚国,本王也是刚刚得知,你屈原刚从齐国回来,是怎么得知的?言下之意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国家间的外交活动,你屈原为何比我这个楚王还提前得知。于是,楚怀王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觉得自己没有被重视。等回到后宫,王后郑袖又哭又闹,说秦国已经在武关外聚集了三十万大军,就等着你杀了张仪,秦王好来趁机举全国之力来灭楚呢。楚怀王心下一惊,倒吸一口凉气。他倒不是真的被秦国三十万的大军给吓住了,他吃惊的还是心里的那个结,为何张仪出使楚国,他堂堂一楚国国王才是刚刚知道,而王后很明显早就知道了;不仅如此,王后显然知道的还要更多。

当然,这一切都是张仪事先就安排好了的。张仪有备而来,在进入楚国之前就悄悄地派人贿赂了靳尚,又通过靳尚见过了郑袖,来人告诉郑袖:秦王想跟楚国修好罢兵,提出归还汉中的一半,可是楚王不要汉中,只要张仪的人头。秦王如何肯教自己的丞相送死?于是秦王秘密遴选了二十名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一带)美女,外加十名绝色胡女,要送给楚王。夫人您知道上庸六县吗?美女遍街都是,又年轻,一个个水蛇腰丹凤眼。秦胡美女入楚,王后岂能安宁? 郑袖俏脸嗔怒细眉紧皱。她固然很漂亮,南国女子风情万种,可毕竟三十多岁了,她比得过上庸的那些小妖精么?更不用说那火辣妩媚的绝色胡女了。这位郑袖,几年前就干过一件事,表明她在王宫中不同凡响的生存智慧:有个大美人儿与她争风吃醋,她急中生智,让大美人儿失掉俏鼻子。事情是这样:郑袖对这美人说:你呀,生得样样出色,就是鼻子稍逊一点,你以后见君王,不妨捂着它。这美人想:不会吧?我的鼻子人人夸呢„„不过她初受宠,还是谨慎为妙。郑袖所讲的,万一真是楚怀王的意思呢?她果然在怀王跟前捂鼻子,只尽量捂得好看一些。怀王很不理解,问郑袖,郑袖笑道:她是嫌你身上有股臭味儿呢。怀王大怒,立即传令,割了那女人的俏鼻子。

楚怀王的自尊又一次被伤到了。郑袖不愧是有智慧超群的离间之道,她巧妙地把火引到了屈原身上。她说这事朝中大臣都知道了,是老令尹昭睢告诉她的。楚怀王因为起用屈原而教老令尹昭睢在家闲居了,可是秦国屯军这事为何屈原刚刚面见他的时候没有跟他提起呢?不仅没提,而且一个劲地要他立马杀了张仪,这又是何居心呢?楚怀王越想越不对劲,越想越觉得屈原别有用心。于是乎,把楚国君臣戏弄得鸡犬不宁的张仪,这一次又安全逃出楚国了。

我们看完了张仪和楚怀王的较量,再来看屈原是如何跟楚怀王打交道的。屈原不可谓不忠,只是这千古忠君忠得有点过于方正,以至于硌着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史记》里讲到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可见其方正,可见其耿直。诚然,这是屈原的优良品质,值得肯定。但是,屈原成也方正,败也方正,方正得没有了一点圆滑,棱角突出。遇上了一个好面子的领导,屈原却没有丝毫的谦让之意,抓不住楚怀王的心思。楚怀王身居王者之位,一方面活在祖父父亲的光环里没有什么功业,于是急躁冒进;另一方面,又受世族势力的牵制而放不开手脚。或许,楚怀王是很愿意起用屈原等一帮改革派在楚国实施彻底的变法的,不然就不会在初期重用屈原,使其“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只是,一次接一次的打击使得楚怀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头顶楚国王冠却无多大王权,权力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想干一番事业却无法展开。于是,楚怀王急需找到一种存在感,一种实实在在的作为楚国国王的自我存在感。可是,最有才华的屈原却体察不到楚怀王内心的纠结,在楚王一次次地寻求认同感的时候,屈原总是过于理性而不解风情。屈原一身正气,对国家对人民忠心耿耿,只是在极度自尊纠缠着极度自卑的楚王面前捉襟见肘,屡屡碰壁,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从以上张仪跟楚怀王的较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仪是完全抓住了楚怀王性格上的缺陷,极大地满足楚怀王对于身份的强烈的需求感,诱使楚怀王一步一步地钻进张仪布置好的陷阱里,可以说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屈原是不屑于纵横家的这些见不得人的伎俩的,总是以正大光明的正派之士自居,却每次都收不到好的效果。在战国中后期这样一个大争之世,张仪等人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凡事无所不用其极的风格适应了大争之世的发展,而屈原等人的风格则显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说屈原生不逢时也好,说孤洁清高也罢,总之屈原是败下阵了,而且败得一塌糊涂。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屈原的性格决定他悲情的一生,而楚怀王的性格则在影响到他自己的命运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楚国的命运;影响到了楚国人民的命运,也就是影响到了屈原的命运。从这个角度看,楚怀王的个人悲喜剧既是性格的悲喜剧,又是一场历史悲喜剧。

参考文献:

刘小川:《屈原》,《小说界》2008年07月10日。

张世明:《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屈原》,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何清谷:《屈原与楚国政治》,《青海师范大学》

王锡三:《楚怀王•屈原•<离骚>》,《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6期。王向东:《楚怀王的悲剧》,《博览群书》1985年第4期。

蒋波:《楚怀王生前身后的悲喜剧及其原因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刘保昌:《论楚怀王》,《江汉论坛》1997年第11期。

第二篇:“渑池之会”背后的故事

“渑池之会”背后的故事

《将相和》是一篇经典老课文,改编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近来笔者阅读有关此课的实录,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渑池之会”这部分内容时曲解了史料,有悖于事实,现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案例1】“渑池之会”是因为秦王想报复吗?

(生自由朗读“渑池之会”的故事)

生:老师,我有一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在渑池相会呢?

(生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秦王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他想要报复。

师:有道理。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秦王自然心有不甘,必定想找机会实施报复,于是引发了“渑池之会”这个故事。

【分析】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只凭课文内容猜度,“渑池之会”的起因很容易归结为“秦王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这就是说,自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秦赵两国曾交战数次,长达数年,而且秦国均取得了胜利。不过让人疑惑的是:既然秦国攻城拔寨、屡战屡胜,为何又突然提出与赵王会面呢?

原来,在“渑池之会”的前几年,秦国虽然强大,但一直担心其他各国“合纵攻秦”,于是决定在战略上作出调整:一方面主动与楚、韩、魏等国交好,另一方面则集中精力攻打赵国。然而在几年的对抗中,秦军虽然屡屡获胜,但依然没能一举消灭赵国。而就在此时,形势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先是赵国的盟友燕国在与齐国的交战中节节败退,几失招架之功。赵国在惊恐之中急欲与秦妥协,以便回身对付齐国。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趁着秦赵胶着之际,突然毁了和约,派军攻打秦国。见后院失火,秦国也无心思与赵国相争。于是,共同的需要使两国坐到了一起。

可见,“渑池之会”并非秦王为报“骗取和氏璧失败”之仇所设的圈套,而是由于时局所迫,双方不得不作出的政治妥协。

【案例2】“缶”只是一个瓦罐吗?

师:秦王让赵王鼓瑟,可蔺相如为什么要让秦王击缶,而不是让他鼓瑟呢?

生:因为“瑟”是一种乐器,而“缶”只是一个瓦罐。“击缶”自然要比“鼓瑟”低一个层次。所以蔺相如要让秦王击缶。

师:是啊。从表面上来看,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大家谁也不欠谁,可事实上,还是赵王胜了秦王。

【分析】“缶”,最初是用来盛水或盛酒的一种器皿,多用陶质,也有用青铜的,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人们常常边喝酒边敲打这种酒器吟唱,所以,“缶”也就渐渐演化成了一种乐器。《说文》云:“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只不过在当时,”“缶”被视为一种很下等的乐器,“击缶”也是一种十分低俗的娱乐方式。据《墨子?三辩》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这表明“击缶”在当时只流行于社会最底层的农人之间。

在渑池会上,秦王为戏弄赵王,让赵王给他鼓瑟。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一个鼓瑟,一个击缶,看似谁也不欠谁,然而,击缶较之于鼓瑟则更显低人一等。难怪秦王在听完蔺相如的请求后会怒而不许。上例中学生已经体会到了“击缶”与“鼓瑟”的不同意蕴,但将“缶”理解为“只是一个瓦罐”,显然有失偏颇。作为教师,应当及时予以指正。

【案例3】蔺相如真会跟秦王拼命吗?

(出示:“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最想强调哪个字眼?

生:我会强调“拼”字,这样才能反映出蔺相如的勇敢和无所畏惧。

生:我也会强调这个“拼”字。我觉得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如果秦王不答应,他会与秦王拼个鱼死网破。

师:说得太好了!带上这样的理解与感受,你再读读这句话。

【分析】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答应。于是,蔺相如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说:“您现在寓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很多人在读这句话时,往往会关注到这个“拼”字,认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如果秦王不为赵王击缶,他就会与秦王拼命。

事实果真如此吗?稍加分析我们便可发现,说蔺相如准备跟秦王拼命,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其一,秦王距蔺相如虽只有五步远,但相信此时其身边必定站着许多侍卫,要想杀秦王,简直比登天还难:

其二,蔺相如只是一介书生,五步之内怎能伤及秦王?

其三,退一步说,如果蔺相如真的与秦王拼了,无论谁胜谁负,在秦国地界,赵王和他,以及其他一些随从还能全身归国吗?蔺相如一世英明,不会在这一问题上一时糊涂吧?

可见,这个“拼”字似为可疑。

其实,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话是这么说的:“五步之内,相如谙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就告诉我们,蔺相如压根儿就没想跟秦王拼命的意思,他只是想用自杀的方式,将脖子上的血溅到秦王的身上。因为在古代,被颈血溅身是一件极不吉利的事情。秦王自然不想因此惹来一身的晦气,更何况在如此复杂纷乱的形势下,他也不想为此事而闹出更大的事端来,所以只好无奈地为赵王击了一下缶。

课文或许是为了强调蔺相如的大勇无畏,故而将“以颈血溅大王”改为“跟您拼了”,岂不知如此一来,反倒让这则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硬伤。

(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心小学312365)

第三篇:无韵之离骚教案

无韵之离骚教案

www.5y

kj.co

m

——太史公笔法小议

教学目标:、明确书评的内涵及特点

2、训练书评的写作思路并作基本操练

3、让学生从明晰的指导和简单可行的训练里走近书评、喜爱书评。

教学重点:用书评的相关知识梳理文本

教学难点:明确书评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谈书评

、顾名思义,写书评,就是要对书做什么?(评价)

2、那么,你认为书评是属于什么文体?(议论)

3、议论文要有论点,你认为可以选择哪些方面作为议论的点?

(形式: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等;内容:思想情感、主题等等)

4、有论点就要论证,你觉得书评和一般的议论文有什么区别?

(围绕书为中心展开并申发议论,引用论证是论证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5、有没有同学觉得这样的东西好写,大段大段的引用就好了?

鲁迅评许广平的罗素文评:95分,90分给罗素,3分给你的抄工,2分给你后面的评论。

一般的书评写法分四步:

a、引:引用材料来证明自己

b、议:对引用材料进行评析

c、联:联系现实或个人实际

d、总结全文,呼应或提升论点

二、以此为依据,我们来看看资中筠评《史记》的这篇。

、总的论点是什么?即:议点的选取。

2、有没有分论点?

3、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分别论证这些论点的?(讨论)

板书:

奇气:不仅在于

也不仅在于

尤其在于——奇气三★例证一《李将军列传》

这,也是太史公奇之所在——奇气四★例证二《孝武本纪》

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奇气五★例证三《项羽本纪》

三、读写结合。

、选一个点来评论;

2、引——议——感——结。

3、50字左右。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於变;《礼》经纪人伦,故长於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於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於风;《乐》乐所以立,故长於和;《春秋》辩是非,故长於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後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谬矣。”

於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大意:

自“太史公曰”至“小子何敢让焉”

说明作者不辞周公孔子(绍明世、继春秋)之业。

自“上大夫壶遂曰”至“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藉上大夫之问)说明孔子作春秋的理由(在达王事)。

自“壶遂曰”至“谬矣”

说明史记之作,非独刺讥而已(亦是述事齐传,尽其官职之举也)。

自“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至“自皇帝始”

说明作史记的缘由(在效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主旨:说明史记之作,意在绍明世、继春秋,以达王事。(篇首)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序;书序);内容为论说文。

译文:

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其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别人事的纪纲,辨别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易》载述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在说明变化方面见长;《礼》规范人伦,所以在行事方面见长;《书》记述先王事迹,所以在政治方面见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在风土人情方面见长;《乐》是论述音乐立人的经典,所以在和谐方面见长;《春秋》论辨是非,所以在治人方面见长。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平定乱世,使之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是丢掉了作为立国立身根本的春秋大义。所以《易》中讲‘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说‘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发展渐进已是很久了’。因此,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奸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株守常规之事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如何灵活对待。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杀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为不懂得《春秋》大义,而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言却不敢推卸罪名。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这部经典是礼义根本之所在。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最为纯厚,作《易》八卦。尧舜的强盛,《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商汤周武时代的隆盛,诗人予以歌颂。《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并非仅仅讽刺讥斥呀’。汉朝兴建以来,至当今英明天子,获见符瑞,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辗转几重翻译到中国边关来,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功德,仍不能完全表达出他们的心意。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君主明圣而功德不能广泛传扬使大家都知道,是有关官员的罪过。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

www.5y

kj.co

m

第四篇:“四个100%”背后的故事

“四个100%”背后的故事

作者:single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时间:2007-07-11 14:59 人气:324

■采访人:通讯员 鲁战勋 皮凯

■讲述人: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07届国防生

在大连理工大学2007届毕业国防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国防生班引人瞩目。经过四年学习,这个班的学生100%被保送或考取研究生;100%军政素质优良;100%成为共产党员;100%要求到部队基层任职。这骄人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真正的冠军不会因起跑不利放弃

杨臣:刚入学时,我的成绩并不好,与非国防生同学相比入学成绩差距有10多分。大一上学期,我并没有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期末学习成绩排名中,我在全院160名新生中排到了131名。当时我很迷茫,甚至有些自卑,怀疑自己能不能顺利毕业。

这时,国防教育学院和院里的辅导员老师对我们这些国防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系列辅导,其中同高年级学长之间的学习交流对我帮助很大。我开始认识到,尽管我在学习的起跑线上慢了半拍,但只要树立信心,最终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的学习成绩有了稳步提高。到了大三下学期,我的学习成绩已经在全系排到了40名左右。2005年,我与其他同学在全校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毕业前,我成功考取了学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研究生。

赵佳明:“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听老师说过,“学在大工”。入学后,我深切感受到了学院严谨的优良学风。可是,当时我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加上入学成绩还可以,毕业后到部队不愁就业,自以为学习成绩过得去就行。

在第一学年,我把精力过多地用在了社团工作上。那次上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正赶上校运动会,到了上课时间,还有些事情没干完,就逃了课。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第一学年结束,我的学习成绩由全院的40多名下滑到了120多名。

在军地领导的帮助下,我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国家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是为了提高军队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学会了处理学习与活动的关系,连续两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并在研究生考试中取得了397分的好成绩。

【相关链接】

由于受志愿填报、身体条件和高考成绩等环节的综合制约,在每年国防生招生录取中,都会有一些国防生最终以低于本专业分数线的成绩被录取。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毕业后就能到部队工作,不用考虑就业出路问题,但除了要参加文化课学习外,他们要完成450学时-550学时的军政基础训练,这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更为沉重的学业负担。

入学成绩低、就业有保障、学业负担重没有成为学习不好的理由。与非国防生相比,这个班的学生入学时高考分平均低了22.12分,但到毕业时他们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却高了6.02分。据统计,该校2007届毕业国防生共有65人,有32人已被军地院校录取为研究生。真正的冠军不会因起跑不利而放弃。

没有过硬的军政素质不配穿军装

于博:成为军人是我从小的梦想,可是入学军训头几天我就打起了退堂鼓。每一次在烈日下站军姿时,汗水都会浸透衣衫,时间显得那样漫长。开始我们是紧张而兴奋的,但伴随着毒辣的阳光,我们的抱怨情绪也在不断滋长。

看到我们的低落士气,国防教育学院请专家给我们上了生动的立志教育课,教官还在休息时给我们讲部队开展练兵比武的故事。我们渐渐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作为军人就必须军事素质过硬,这样才能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从这以后,我在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在军训中期,我还入选了国防生队列班,在最后的军训汇报会中为全校师生展演。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经过不懈努力,在最后的汇报展演中我们终于受到了全校师生以及部队领导的好评。

冯常顺:大三的暑期,我们来到了驻军某部的国防生见习基地。军营紧张的一天生活开始了,上午是队列训练,我有气无力地做着动作。“抬头”,“把胸挺起来”。班长重复着口令,而我却在想:这样的训练有什么意思,我们将来是要当军官的。

正当我心不在焉时,班长厉声喝道:“第四名,把头抬起来!”我一下子愣住了。太阳底下,班长涨红的脸上汗水流淌。他慢慢地说:“是的,我只是个普通战士。将来,你可能成为我的排长、连长。但是,要想成为军官,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士兵!”

面对这个年纪跟我差不多的士兵,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打铁先要自身硬,身先士卒胜于空洞说教。无论将来我在部队担任什么职务,每当我站到训练场上时,我都会想起这一幕,都会衷心地感谢这位班长。

【相关链接】

作为国防生,后备军官的特殊身份注定了他们要比普通大学生承担更多的使命与责任。他们是驾驭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指挥员,是部队新军事变革的中坚力量。国防生军政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今后部队全面建设的水平。国防生在校期间要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完成规定的军政训练,这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成为合格军官所必需的。

为了培养国防生过硬的军政素质,大连理工大学于2004年率先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成立了国防教育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军事教研室。以学校武装部和选培办的专职教员为主,学校从大连舰艇学院和沈阳军区聘请了17名兼职教员,并建立了备课、试讲、查课和教学研究等制度,确保授课质量。

我们愿意接受党组织的一切考验

王雪:2004年11月,我看着也是国防生的冯常顺同学面对党旗郑重宣誓,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同样有着优秀的学习成绩,同样对党组织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我却没能成为本年级的第一批党员。我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思想上一度有些困惑。

通过选培办和院系党组织悉心帮助,以及针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学习,我终于认识到:党组织对一名大学生党员的要求不仅仅只是优秀的学习成绩,在思想上、工作上以及其他诸多方面都有全面具体的要求。入党的要求没被批准,只能说明自己还不够优秀。

我摆正了心态,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完成学习主业的同时,我积极投身学生工作,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2005年5月28日,我终于站在党旗下举起了右手,庄严地喊出了一个共产党员铮铮的誓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刘名芳:在我们所有国防生看来,入党是无比光荣的事情,看着同学一个又一个地加入党组织,我在心里为他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早日成为党组织的成员。为此,我非常苦恼,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困惑早已被冯常顺等党员同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主动与我沟通,并积极为我提供帮助和指导。通过与党员同学的交谈,我终于明白了入党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承担起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责任与义务。

党指挥枪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作为国防生,加入党组织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通过这些党员的悉心帮助,我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现在,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共产党员。我们是一个团结的班集体,更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相关链接】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是军队建设的根本方针和基本原则。国防生作为军队干部的重要来源,将来能否以党员身份进入支部、参与管理,关系着军队建设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目前,军队本科毕业生的党员比例一般在90%左右。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坚持把国防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国防教育学院为依托,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组织工作队伍,并单独成立了国防生党支部,坚持对国防生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各级党组织的悉心培养下,该校2006年毕业国防生中,发展党员48名,党员比例达到了88.9%;2007届毕业国防生中,发展党员55名,党员比例达到了84.62%。

部队和基层是建功立业的大舞台

宋力君:即将毕业,周围的诱惑逐渐多了起来。当时,正赶上因特尔公司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建立了半导体学院,所应用的专业知识正好是我的研究方向。父母和亲友打来电话,希望我能慎重选择,他们认为留在地方可能会比去部队更有前途。

说实话,我感到心中很乱,各种想法不断碰撞。此时,全国掀起了向方永刚学习的热潮,他的事迹让我猛然惊醒:我这是怎么了?难道我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吗?难道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了吗?难道我会舍弃这身心爱的军装吗?

不久后,在毕业入伍教育上,军事教研室刘教授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你能穿上这身军装就是国家信任你,不能把这当儿戏,这是责任、是使命!”我们和普通大学生不一样,我们选择了国防生,选择了走进军营,就必须坚定地走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

宋中正:作为国防生,既然选择了军人这个职业,就要勇于承担建设强大国防的重任。我认为,要把大学四年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军队建设中去,更应该从基层做起,通过部队第一线的磨砺,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地开创事业。

通过军政理论学习,我知道了部队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才去提高国防和军队的科学技术水平,实现“科技强军”的目标。另一方面,我的一位学长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刚上大二时,他毕业入伍。我即将毕业时,他已在部队基层工作了两年。

虽然他的模样并没有太大改变,但是从他的行为举止中可以感受到军人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是什么使他在短短两年中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是基层部队的熏陶和锻炼。只有通过部队基层的锻炼才能使地方大学国防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军官。

【相关链接】

作为从事国防生管理教育工作的依托培养工作者,如何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坚定学生献身国防、立志从军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国防生,不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军队集体联系起来,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官。一纸《国防奖学金协议书》,签下的不仅是自己的名字,更是向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层工作能力的培养是干部成长发展的基础素质,对干部的整个成长过程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国防生,都想干出一番事业,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说,基层是军人建功立业的最佳舞台。

《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11日第7版

第五篇:《酒干倘卖无》背后的故事

《酒干倘卖无》背后的故事

“酒干倘卖无”的意思是闽南语“有空酒瓶卖吗?”,是收酒瓶的叫卖语。《酒干倘卖无》是一首台湾80年代传遍华夏大地的歌曲,是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

《搭错车》是台湾影史上最著名的一部歌舞片,影片中孙越饰演哑叔,是一个退役的台湾老兵,以捡拾破烂为生,他不能说话,只能用唢呐吹出“酒干倘卖无”的声音,家里的墙壁是由空酒瓶叠成的。

穷苦的哑叔有一天去捡破瓶子时捡到了一个两个月大的弃婴,是个女孩。女孩身上有封信,信上写着:“她叫阿美,收养她的好心人,妈祖菩萨会保佑你――可怜人敬上”,哑叔高兴地把她抱回家去。哑叔每天忙忙碌碌,但看着她一点一点地长大,心里很高兴。邻居有一次调侃说,你捡回来的女儿不会是个哑巴吧?当天正好是女儿的一周岁生日,她争气地开口叫了声“爸爸”,这使哑叔激动不已,辛劳化成脸上的喜悦。

时间过了几年,某一天,哑叔的邻居捉了一只小狗跟哑叔商量,准备杀了吃肉,刚把小狗打个半死,没想到趁他们说话的时候,小狗跑到正在写作业的阿美身旁,阿美看到了受伤的小狗觉得很可怜,便要求哑叔把小狗留下养了起来,取名来福。

哑叔依然慈爱善良,家里依然不富裕,墙依然是那些酒瓶子。哑叔就那样用每日赚得的一点点钱,养大了阿美。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斗转星移,时光飞逝,老人鬓已如霜。阿美也长大了,变成了美丽乖巧、孝顺开朗、亭亭玉立的少女。哑叔终于苍老,皱纹、白发、瘦弱、老态龙钟。而当日留得一命的小狗也已成了威武的大狼狗。

阿美爱唱歌,有一副好嗓子。她结识了一个青年――时君迈,英俊而有才华,只是怀才不遇,仅仅是个默默无闻的词曲作者。他们彼此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常常一起说些音乐,一起唱歌。

阿美越唱越出色了。后来,在时君迈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个搞唱片的经纪人,在这个经纪人的运作下她终于成名。由穷苦朴素,变得亮丽耀眼,但是却忙得没有时间回家,没有时间陪伴哑叔,没有时间和时君迈在一起。阿美和时君迈甚至有了争吵,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最后,阿美成了红透半边天的女歌星,而青年依旧是济济无名地涂写些词曲。

阿美出了名,却失去了自由,经纪人不许她回家,不许她和青年来往,更不许她和哑叔见面。因为,一个大明星,怎堪有个贫穷的家,怎堪有个没前途的男友,怎堪有个残疾的老父。那样会影响她在歌迷心目中的形象。

有一日,阿美召开记者招待会,哑叔和邻居阿明用了最大的努力以最体面的装束去记者招待会。久已不见,老人颤巍巍、激动地含笑看着女儿,渴望她叫他一声爸。阿美的经纪人在旁边一直阻止少女与这落魄的老人相认。镁光灯闪耀,阿美走去想拥抱老人却被经纪人拦住。现场骚乱,哑叔的邻居阿明开始叫嚣少女为什么不认爸爸,哑叔害怕自己会影响女儿的前程,于是推着邻居离开了。

破旧的家中,一下子变得寂静,没有了女孩的欢声笑语,只剩无边的空洞。哑叔落寞的身影和养了多年的来福同样低着头,仿佛知道主人的心痛。一天,哑叔在散步的时候,一辆摩托车疾驰过来,哑叔因为时时刻刻惦念着女儿,而没有留意那狂啸的马达声。来福一个飞奔扑向哑叔后背,把主人推到路边,自己却被摩托车撞飞轧过。哑叔把来福带回了家。兽医摇摇头,意思是没救了,然后告诉哑叔他们,还是人道毁灭吧。来福躺在桌子上,满身是血,身体一起一伏地急促呼吸,一双眼睛凄楚而痛苦地看着主人。哑叔老泪纵横,痛苦地举起了一根棍子,犹豫着,然后狠狠地朝来福的头部砸去„„与哑叔相依为命的来福离开了这个世界,哑叔处境更加凄凉!

一边,是落幕般的清冷;一边,是舞台上的喧嚣。

一边,是曲终人散的凄凉;一边,是好戏开幕的热烈。

一边,是失去的悲伤;一边,是成功的喜悦。

阿美终于成了台湾当红的歌星,她吩咐经纪人带20万(70年代)给哑叔,希望哑叔能买间新房子,希望他能生活得比以前舒适。阿美并非冷血,她也在无奈中挣扎和矛盾。之后父女俩一直没再见面。阿美的成功,阻断了他们的联系。以至于对老父的疾病,阿美一无所知。

阿美要开演唱会了。时君迈在阿美家附近时想去看看阿美的父亲,走到阿美父亲的窗前,邻居给时君迈讲述了阿美父亲从小用《酒干倘卖无》的小号声来逗阿美欢乐。在这一瞬间,时君迈得到了灵感,立马回到家里写了一首歌,在演唱会前几天寄到阿美手里。阿美看了歌词痛哭流涕,她不停地学唱,父亲辛苦抚养她长大的一幕幕全都如潮般涌向眼前。

演唱会开始了,当阿美唱完第一首歌时,哑叔的邻居阿满嫂跑来告诉阿美,哑叔心脏病发,阿美立即赶去了医院。但演唱会尚未结束,经纪人惟有找别的歌星上来替场。阿美赶到医院,连喊:爸,爸!可在阿美刚跨进门时,哑叔已经停止心跳了。阿美没能见到爸爸最后一面,痛哭流涕,伤痛欲绝。演唱会快要结束时,阿美赶了回来,含泪演唱了那首《酒干倘卖无》:

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是你抚养我长大,陪我说第一句话,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

虽然你不能开口说一句话,却更能明白人世间的黑白与真假,虽然你不会表达你的真情,却付出了热忱的生命。

远处传来你多么熟悉的声音,让我想起你多么慈祥的心灵,什么时候你再回到我身旁,让我再和你一起唱:

“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

全场观众从来没有听到如此感人肺腑的歌曲,纷纷感动落泪。这就是那首曾经在祖国大陆大街小巷传唱的《酒干倘卖无》,时至今日,这首歌仍备受当代青年喜爱而成为许多人日不离口的小曲。

下载《离骚》背后的故事之楚怀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离骚》背后的故事之楚怀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酒干倘卖无背后的故事

    那是一部关于《酒干倘卖无》的电影。片名叫《搭错车》——也许我比较愚笨,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这个片名和故事内容有什么联系。但感人的是影片,可以不在乎其名。 那时候,是十......

    手机背后的故事

    手机背后的故事默契是一种感应,是心绪和意念无约的投合。百谷小溪蜿蜒东流,大海敞开坦荡的胸怀容纳;万丈瀑布飞泻直下,山川伸出颀长的双臂迎接。小草吐绿于狭窄石壁,阳光温暖雨露......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的小话剧来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款如大度、深明大义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

    纳兰背后的故事

    纳兰,他惊艳的不仅是一段时光 拨开历史厚重的帷幕,穿过层层历史的烟尘,我看到了,那个充满传奇的惆怅男子,那个才华横溢,生于显赫的世家,却无半点世俗的铜臭,身处官场,行走于仕途,心却......

    老板背后的故事

    老板背后的故事  今天你是老板,你就要对你的每一位员工负责。  今天你是老板,你就要为企业负责。  今天你是老板,你就要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因为你没有退路。 只要谈起老板的......

    晚会背后的故事

    晚会背后的故事 7月29号晚由热力公司举办的以“激情盛夏 热力飞扬”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在职工俱乐部激情上演。晚会节目形式丰富多样,由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武术、朗诵、......

    奥运背后的故事

    伊拉克奥运参赛选手的感人的故事 21岁的伊拉克女子短跑运动员达纳·阿卜杜勒-拉扎克获得奥运“外卡”,提前“出线”,有望成为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唯一一名伊拉克女将。 自6年前开......

    网课背后的故事

    网课背后的故事各位家长对网课的期待,可能经过这次疫情之后,就慢慢消减了。因为刚开始不过三五天时间,就有家长说一时要买电脑,一时又要打印机什么的,忙得不亦乐不说,还没有什么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