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权劝学》阅读试题答案中考初中文言文及翻译译文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10~15题。(14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0、《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时期的 政治家 家、史学 家 司马光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的第一部 编年 体通史。(2分)
11、解释下列词语。(2分)(1)当涂: 当权、当道(2)孰若: 哪里比得上(3)才略: 军事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4)刮目:擦擦眼
12、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读书,了解历史罢了。(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13、孙权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2分)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4、用横线画出表现吕蒙独到见地的句子,并解释这句话的意思。(2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志士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了.(读书人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必须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进步,不要拿老眼光看人)
15、简略说说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岗位也要加强学习。(言之有理即可)翻译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第二篇: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4-7小题(18分)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你
C.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做边邑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签订盟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敢以烦执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D.共其乏困 君知其难也
6.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A.沛公安在?
B.夫晋,何厌之有?
C.大王来何操?
D.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试题答案:
4.B 若:如果。
5.C哪里。A结构助词/取独 B拿,介词/把,介词 D代词,代“行李”/指示代词,这。
6.D.一般疑问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7(6分)答案:①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以为、行李、共”三个词,必须翻译出来,错一个扣1分,扣完三分为止。)(3分)
②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采分点:东封,西封,阙)(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完_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
第三篇:孙权劝学字词翻译+课后练习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够不学习!”
1.初:当初、对„„说。2.谓:告诉。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4.当涂:当道,当权。
5.掌事:掌管事务6.可:能够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1.辞:推辞。2.以:用。3.多务:事务繁多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已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1.孤:古时王侯的自称。2.岂:难道,怎么。3.欲:想要
4.治:研究5.经:儒家经典6.为:成为7.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邪:通“耶”,吗,表示反问语气9.但:只是10.当:应当11.涉猎:粗略地阅读。
12.见:了解。13.往事:指历史。14.耳:语气词。罢了,而已。
15.孰若:哪里比得上。16.若:比得上17.以为:认为18.所益:有益的地方。
◆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读书学习。
1.乃:于是、就2.始:开始3.就: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1.及:到了„„的时候2.过:到。3.今者:现在4.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5.非复:不再是。
6.吴下:指吴县。7.阿蒙:名字前加“蒙,有亲昵的意味8.论议:谈论天下大事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说:“读书人离别几天,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长兄为什么知道这件事情这么晚啊!”
1.即:就2.更:重新。3.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
4.大兄:长兄。5.何:多么6.见事:认清事情。7.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分别了。
1.遂:于是2.拜:拜见,叩拜。3.结:结交。4.而:表承接5.别:辞别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这是一部体史书由朝主持编纂,这部书书名的意思是
2.用原文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而吕蒙开始却以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拒绝读书的理由不攻自破,蒙。
(2)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
(3)出自本文两个成语是、。
3.文段可以分两层,用“//”在文中划开。
4.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5.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资治通鉴编年北宋司马光帮助治理朝政的历史借鉴
2.(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军中多务始就学(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4.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关心爱护要求却很严格,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吕蒙:吴国名将。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进步十分高兴。
5.学习不可等待,不可推辞,只有不断地学习,日积月累,才能增长知识才干。
第四篇:劝学文言文翻译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日晒)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黄泉 古义:地下水。例:下饮黄泉。
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
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4)一词多义
于:寒于水(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取之于蓝(从)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
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而见者远(表转折)
锲而舍之(表假设)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
者: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不复挺者(……的原因)
焉:风雨兴焉(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词)
利: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作动,游泳)
(5)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大,但听的人都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善于游水,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第五篇:文言文翻译毛遂自荐译文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
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的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但是平原君在门客中选来选去,只选出19人,再也选不出可取之人。
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毛遂向平原君推荐自己。平原君说:“世上凡是有才能的人,就好比锥子装进布袋里一样,锋利的尖立刻就会露出来,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先生来我门下三年了,没有人称颂你,我也没听说你有什么本领,先生还是留下来吧。“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毛遂答道:”我是尖利之锥,今天就请您把我装进布袋里,假使我能早点进入布袋里,就一定会脱颖而出,不仅是露出锋利的尖。"
导读:毛遂“自荐”并且在出使中建立奇功,从此流传于后世,被人津津乐道。但“自荐”也需要能力、自信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诚,盲目的“自荐”则是行不通的。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称诵:称颂。
【注解】
(1)使:命令、派遣。
(2)平原君:赵胜(?~西元前351),战国赵武灵王的儿子。封于平原,故
称为平原君。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为战国当时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为赵之名相。
(3)合从:战国时苏秦倡导联合楚、齐、燕、韩、赵、魏六国,共同抵抗秦国的政策。因六国地处南北,故名“合从”。从,音“纵”。
(4)楚:国名。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
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5)偕:共同、一起。
(6)使:假设、如果。
(7)歃血:古代盟誓时,用牲血涂在嘴边,表示守信不悔。歃,音“煞”。
(8)索:探求、搜寻。
(9)毛遂: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为平原君门下食客,初无表现,后自
荐随平原君至楚,与楚王定约立功。
(10)自赞:自荐。
(11)蚤:通“早”。
(12)颖脱而出:锥处囊中,尖端必冒脱而出。比喻显露才能而超越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