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吊死问生 无非人情 上
吊死问生 无非人情 上
—— 从悼挽曾国藩的对联说起
腾讯网 作者十年砍柴 9月9日 10:06 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一向颇为重视丧葬。凭吊死者慰问生者,也当然是中国人社会交际的重要活动。
基督教社会的葬礼上,宗教仪式被最为看重,与之相比,中国人的葬礼上,最被看重的倒是俗世间亲友的拜祭是否隆重和真诚。其中,挽联则是中华民族吊死问生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古代士人家庭若“当大事”,子孙特别在乎亲友的挽联。有名望的人所送的挽联,往往一字之褒,荣于华衮。而那些名挽联,则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哪怕死者墓木成拱,世道变幻如云。
写挽联,需要写作者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能掌握对仗、声韵等汉字的基本知识。但这远远不够,写出好的挽联,需要才华,更需要对人情世故的了解。能够恭维死者恰当而不过分,表达情感真诚而不越位,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清季名臣曾国藩是挽联高手,他在生前特别爱给人做挽联。28岁时他中进士,点翰林,一直在京师做官直到42岁回家奔母丧,逢太平军起事开始书生将兵。做京官除公务外,有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交友、写作。曾国藩在京官生涯里写了无数的挽联,故京师湖南同乡有“代送灵柩江岷樵(江忠源字岷樵),包写挽联曾涤生(曾字涤生)”。
因为,并没有那么多同僚、亲友相继死去,为曾大人提供足够的创作素材。于是曾大人一个人在家里替那些还活着的朋友写挽联练手。
某年新春,曾的好友、同乡(生于益阳祖籍徽州,长曾国藩10岁)、诗人汤鹏到曾府串门,径自进曾的书房,汤看见砚台下压着几张纸,以为是曾国藩新作诗文,想要拿来看看,可曾国藩就是不给看。大为好奇的汤鹏一把抢将过来,一看,原来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十几位曾氏好友,被曾国藩写下了挽联。
由此,汤鹏与曾国藩断交。可吊诡的是,就在道光二十六年,身体很壮实的汤鹏和人打赌,喝大黄而死,年仅44岁。曾国藩送挽联曰:“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他会不会后悔昔日生挽老友而成谶呢?
同治十一年三月,62岁的曾国藩殁于两江总督任上。这下轮到诸位亲友写挽联吊唁这位挽联大家了。曾氏生前为一等侯、武英殿大学士,做过直隶、两江总督、北洋大臣,挽清廷于即倒,功勋卓著。死后被皇帝赐“文正”谥号,备极哀荣。其门生故吏和旧友同僚遍天下,为其敬献挽联的不知凡几。能留下来被后世记住的,依然是那些名人所写名联。
评价这些名人名联,标准之一应当是是否“颂扬得当,情感真挚”,另一个标准则是看是否切合挽者的身份以及挽者和死者的关系。这些挽联的作者大致可分四类:一死者朋辈或职位资历相当的同僚;二是死者的门生或下属;三是死者的亲人;四是与死者有过交往的名士。
曾国藩的朋辈和同僚所送的挽联中,最有名的当属左宗棠所撰的这副: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此联被后世一代代人提起,确实是一副才、情俱佳的挽联。同治中兴名臣中,往往曾左并称。左宗棠一直可算作曾国藩的诤友,左对科名优于自己的曾氏之才干,很不服气,在朋友和幕僚面前乃至给皇帝的奏章中,时常攻击曾国藩“虚伪”。但这两位相互竞争的同乡,是清廷缺一不可的两大支柱。
曾国藩去世后,曾府担心那位心直口快倔强如牛的左大人依然嘴上不给文正公的面子。接到这副挽联后,曾府子弟感佩异常。在曾国藩故去后,一向不服输的左宗棠承认自己“谋国之忠,知人之明”不如曾氏。而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也恰当地评价了几十年两人不徇私情、不留情面、共同为国的关系,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
另一副张之万所撰的挽联亦颇可称道: “临履惕冰渊,百世同悲曾子箦; 功勋逾淝洛,千秋不数谢公墩。”
张之万和曾国藩生于同一年(1811 嘉庆十六年),其于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及第,比曾国藩晚九年,在科场上算晚辈。张之万是该科一甲第一名,即俗称的状元,科名盛于三甲的曾国藩。这一年曾国藩是会试总裁、殿试读卷大臣,但似乎曾从来不把张视之为门生,而是以平辈相待。仕途上张之万也很顺遂,他在剿灭捻军中立过功勋,尽管不如曾氏的不世奇功。他进士及第后在朝为官时,曾氏正带兵在南方征战,两人交往不算很密切。曾国藩去世时,张之万正从闽浙总督任上卸任,回南皮老家修养。他这幅挽联不涉及私交,完全是职位相当的同僚对曾国藩做“历史性评价”。
上联寥寥十二字,用了好几个典故。
《易经》之“坤卦” 初六 爻词曰:“ 履霜,坚冰至。”《诗经·小雅·小旻》诗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国藩在京师时拜大儒、同乡前辈唐鉴为师,一生在“礼”字上下工夫,行事谨慎而不逾礼。但仅止于此,这个典故用得还不算好。《论语》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到死前那一刻,都在乎父母所赐的身体是否受到损伤——此谓至孝之心。
《礼记·檀弓上》有“曾子易箦”的故事:曾参临死前,发现自己所躺的席子是季孙所赠送的大夫专用之箦,认为自己逾制了,因为他不是大夫。于是令儿子换上普通的席子,才安然辞世。曾国藩是宗圣曾参后裔,一生恪守名分,护卫礼教,张之万用此典来说明曾氏所为乃有家族渊源。
上联褒奖曾国藩的品德,下联则是肯定其功业。下联的典故不难懂,说的是曾国藩的功勋超过了指挥淝水之战击败苻坚保住东晋江山的谢安。谢安早期隐居,朝廷征召数次不出,而北方强敌虎视眈眈,世人曰“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这和曾国藩在湖南乡下丁母忧,被朝廷三番五次催促才出山招募团练情形相似。“谢公墩”在南京钟山半山腰,谢安和王羲之曾同登此处。宋代的王安石有诗《谢公墩》凭吊。张之万此联,不愧是状元手笔!
不过曾国藩朋辈所送的挽联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布衣之交欧阳兆熊所撰的:
“矢志奋天戈,忆昔旅雁传书,道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竟历尽水火龙蛇,成就千秋人物;
省身留日记,读到获麟绝笔,将汗马勋名、问牛相业,都看做秕糠尘垢,开拓万古心胸。”
此联是何等的大气磅薄,表达出了一位朋友的真情实感,无半点官场套话。
欧阳兆熊字小岑,湖南湘潭人。他是曾国藩岳丈欧阳沧溟先生的同族,和曾的两位小舅子从小过往甚密,因此在年轻时便结识了曾国藩。其于1837年乡试中举,而会试一再落第,便绝了仕进之心,一心钻研医术,浪游江湖,以儒医加狂生而闻名。他对曾国藩有救命之恩,道光二十年(1840),刚刚庶吉士散馆的曾国藩身患重病,经正巧在京城的欧阳兆熊医治而康复。此后曾国藩官爵日高,名气日大,但他一直对欧阳兆熊尊敬有加,欧阳兆熊也一直不因曾国藩地位的变化而对其逢迎,仍然像年轻结交时那般对待曾国藩。此联上联用陶潜诗“刑天舞干戈,猛志故常在”之典,追述年轻时两位书生鸿雁传书,畅谈志向、相互砥砺之往事。欣喜老友经过了无数的坎坷与煎熬,终于成就了千古伟人。下联则是对曾国藩的评价,在欧阳看来,老朋友身为宰辅(大学士),又立下汗马功劳,其实不足道,相对曾氏年轻时坚持写日记,每日三省己身不断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而言,只是秕糠而已。“问牛相业”典出汉宣帝时丞相丙吉问牛的故事。
邴吉一次外出,碰到路上有人斗殴,死伤横道,他不闻不问,再往前走遇到有牛喘气而吐舌,他立刻停下来让人去问这牛已走了多久。身边的人很不理解,他解释说,百姓斗殴的事自有长安令、京兆尹来管。而时节才是暮春,牛却吐舌,如此可能这一年气候不正常,会直接影响收成,这是关系天下的大事。
“获麟绝笔”则是指孔子修《春秋》,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得知叔孙氏的仆人捕获一头麒麟,夫子伤心瑞兽被庸人所获,此乃天下将乱之兆头。于是记下“西狩获麟”后,便永久停笔了,两年后孔子辞世。
显然,欧阳兆熊把曾国藩的文章看做是《春秋》那样的经典,那么其道德品行也就近乎孔子那样的圣人了,这种将为万世垂范的地位,当然比生前的功业、官位伟大得多。
欧阳兆熊,在官场之外,以平等眼光看待曾国藩,所做的评价最为准确。
另外曾国藩还有一位老友何绍基,所写的挽联近乎欧阳兆熊之联,只是无欧阳的豪迈:
“武乡淡静,汾阳朴忠,洎于公,元辅奇勋,旗常特炳二千载; 班马史裁,苏黄诗事,怜忆我,词坛剀谊,风雨深潭四十年。” 何绍基,字子贞。湖南道州人,年长曾国藩12岁(1799年生),道光十六年恩科进士,登第早曾国藩两年。父亲何凌汉在清廷做过左副都御使、署理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在曾氏兄弟显达以前,何家算是三湘数一数二的名宦之家。曾国藩中进士后,自然会去拜见何绍基这位同乡前辈。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何绍基一直像大哥那样对待曾国藩,他长于经学,诗文俱佳,书法更是精绝。曾国藩在做京官的十四年里,交往最多的朋友当属何绍基,在他的日记里,频繁地记载和何绍基聚餐、郊游,去何家拜访,两人谈诗论文。早年时曾国藩就断言何绍基的字必将“千古流传无疑”。和能带兵打仗的曾国藩相比,何绍基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官只做到四川学政。曾氏先他而逝,他这位老友心中的沉痛可想而知。
此联上联说历史评价,下联道私人情谊,顺序和欧阳的挽联正好相反。上联他将曾国藩比作汉代诸葛亮(武乡侯)、唐代郭子仪,认为其所建立的功勋两千年来难以有人逾越。下联则追忆当年两人在一起评论司马迁、班固的史书,畅谈苏东坡、黄庭坚那样的诗文交往。一句“风雨深潭四十年”,两人的情谊、对曾氏的悲悼,尽在其中。毕竟是翰林出身,较之欧阳兆熊更为老成含蓄。曾国藩另一位同乡兼好友郭嵩焘的挽联,则在悲伤之余,不无牢骚与幽怨:
“论交谊在师友之间,兼亲与长,论事功在唐宋之上,兼德与言,朝野同悲惟我最;
其始出以夺情为疑,实赞其行,其练兵以水师为著,实发其议,艰难未以负公多。”
郭嵩焘1818年出生,小曾国藩7岁。曾氏第一次会试落第后,回乡经过省城长沙,结识了正在岳麓书院读书的郭嵩焘、刘蓉,三人遂成莫逆。郭嵩焘于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晚曾氏9年),是科高中的还有张之万和李鸿章,曾是这一课会试的总裁。因此,郭与曾国藩,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曾、郭两人后来还结成儿女亲家,所以他说“论交谊在师友之间,兼亲与长”。曾国藩颇具识人之术,他尽管和郭嵩焘私谊很深,但他认为郭嵩焘文采出众,见识也不凡,但做不了能吏,难以独当一面。因此在其围剿太平军关键时期,任两江总督、节制东南兵马,清朝对其保举官员一律照准,他就是不保举郭嵩焘独立开府任官,郭的同年李鸿章也在为郭嵩焘鸣不平,认为郭好歹是个翰林,连秀才出身的刘蓉和举人出身的左宗棠都到了一省巡抚的高位。曾国藩告诉李鸿章,科举成就和能否做官和做事不能等同,郭嵩焘只能依人成事,让他出去当主官,那是害了他。
果然,郭嵩焘后来在署理广东巡抚时,和两任两广总督毛鸿宾、瑞麟关系闹得很僵,直到被解职闲居。光绪二年,郭嵩焘作为第一任驻外公使出使英国,对英国的制度和国家文明程度赞誉过高,又与副公使刘锡鸿不能相处。导致谤名满天下。这当然是后来的事了,老友曾国藩已不能目睹这一切了。郭嵩焘的眼光超越同时代的人,但做事优柔寡断,不如曾国藩那样懂做官和做事的诀窍,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下联郭嵩焘夸耀自己对曾国藩的贡献。曾国藩在湘乡丁母忧时,对朝廷要求他出山练兵剿匪一直婉拒,此人做事谨慎,不敢轻易冒险。郭嵩焘一次次对他晓以利害、分析利弊,促使他墨垤从戎。在与太平天国交战初期,湘军败多胜少,又是郭嵩焘建议曾国藩操练水师,控制长江,从而赢得对“发逆”作战的主导权。可是,“艰难未以负公多”,字面的意思是老先生当年那样艰难戡乱,我没能过多地分担,我对不起先生您。其本意则不无对死者的怨气:你立下如此功勋,两次重要的选择我起了关键作用,可是你却不让我出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第二篇:高中化学“生问”课堂策略初探
高中化学“生问”课堂策略初探
潘国良
(丹阳市第五中学 江苏 丹阳 22300)
摘要: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就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与问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只学不问,或者光问不学,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学问。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是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颠倒了。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一直关注的都是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而从来没有关注过学生提问的能力,加上学生不喜欢提出问题的现状,笔者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化学课堂由“师问”走向“生问”的策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建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置疑为主轴,讨论为主线”的新课堂。
关键词:问题意识
生问策略
和谐转变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但在传统的课堂上,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其实,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提问权利,学生也失去了自主探索、设疑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失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努力实现“师问”课堂向“生问”课堂的和谐转变。笔者对此作了一点深层次的思考,在此量出来肯求同仁批评指正。
一、当前学生提不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圣人就告诫我们:“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李政道先生也说过:“学问,就是学会问,学会思考,不是学答案。”然而杨振宁先生在评价当前中国学生时说到:“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造成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或者提不出问题,既有教育体制、考试制度、高考试题的因素,也有课堂教学中陈旧的理念和其他原因,笔者认为化学课堂主要存在: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至今未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目前在化学教学中确实存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忽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爱因斯坦早就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习惯于回答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想过或听说过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向老师或同伴提出问题,甚至不敢提问或提不出任何问题。至多在晚自习时遇到不会做的习题,才斗胆向教师请教,帮助解决。教师解答时,仍很少听到反问几个为什么,更谈不上启发学生通过自学提出自己的质疑。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或辅导中中只注重启发学生的答问能力而很少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二)专制式课堂,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难以发现问题 传统课堂实质上就是专制式课堂,因为老师就是真理的化身、知识的权威者和垄断者。加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而且往往是唯一的。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单向的唯答案式教学的结果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或者答案,即使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主动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和愿望。因此在专制式课堂、注入式教学中,学生不需要提出问题也提不出任何问题。
(三)求同、自卑心理,缺乏创新精神,导致学生不敢提问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主要存在求同、自卑及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欣赏“英雄所见略同”这句名言,求同意识占上风,不愿也不想标新立异,更谈不上创新了;有的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责备或被同学取笑,因此宁可把问题哪怕是有价值的问题放在头脑里、装在肚子里,也不愿将其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加上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平等观念,未形成很好的互动对话氛围,假如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或者问题,就会遭到白眼甚至遭到同学的讥笑,这就大大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创新萌芽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也不利于形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
(四)以教师为主宰的传统课堂往往导致学生没有机会提问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课时紧、内容多,教师常常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宰者,绝对权威的化身,师讲生听的被动模式非常盛行,包办了学生的一切,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当学生把教师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回答好了,教学的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萌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提问。等到课后想到办公室再去问老师,一则受课间时间的限制,二则教师太多又不好意思进去,这样问题也就只能留给自己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没有提问的动机和习惯了。当学生提问的权利被剥夺之后,学习的任务就只能是单调的听师讲、记答案、背知识,完全丧失了学科本身的魅力,什么质疑特性、批判精神、知识整体的发生过程(来龙去脉)、探索新领域的能力、掌握知识、技能、方法的情感体验等等统统与学生无关。
二、寻求高中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参与教育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找出答案、机械记忆的效果好得多。在长期的化学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基本策略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石。在化学课堂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兴趣有必要提出问题。
譬如学习原电池时,笔者新增苹果实验向学生展示,在一只苹果上同时插上一支铅笔、两枚铁钉、一根牙签和一枚铜片,任选其中的两种作为电极,能构成多少种原电池?学生看到苹果首先有一种新奇感,产生疑问:苹果还能做实验吗?从排列组合的角度,应有7个小实验,但通过验证只有2种构成原电池,学生茫然不解,非常渴望获得满意的解释。这时,笔者就鼓励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并期待学生自己来解答。生1问:为什么铁和碳或铁和铜能构成原电池?生2问:为什么铁和铁或铜和碳或碳和牙签不能构成原电池?接着生3作了回答:牙签不能作电极,因为它不导电。生4又说:铁和铁属同种金属,不能形成电势差。生5站起来作进一步的说明:碳和铜不能构成原电池是因为它们与苹果汁不能形成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这时笔者又继续做了一个实验:苹果上拔掉牙签、铜片、一枚铁钉,只剩下一支铅笔和一枚铁钉,然后用导线连接起来,发现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这时用小刀从铅笔和铁钉之间将苹果切开,发现电流计的指针又回到零点,原本欢声笑语的课堂又沉静下来,个个学生充满疑问,求知的欲望溢于言表,思维的闸门迅速打开,个个学生都想争着提问题,都在认真地科学地回答同伴们的问题,最后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交流中完成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敢问
学生提问的兴趣和信心,来自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要让学生多问,首先要增强学生提问的兴趣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问。
1.允许学生插话
善待学生的插话,有意识地巧妙地利用学生插话这一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成熟的标志。课堂插话的学生通常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敏捷的学生,他们插话常常是不由自主、脱口而出的。这种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恰恰是学生创新思维灵感火花的迸发,而这种迸发常常是不遵守时间的。它可能是独特、精彩的奇思妙想,同时它又可能是模糊或是片面的错误想法,当它一旦出现,教师必须立即去巩固它、补充它、利用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大胆地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
2.鼓励学生讨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往往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使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潜力在不断地语言交锋中得到培养、锻炼与发展。譬如在讲到氯气的化学性质之一:Cl2+2NaOH==NaCl+NaClO+H2O时,可设计实验:向滴加酚酞NaOH溶液里通入过量的Cl2,观察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可能的原因。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红色褪去。学生对原因的分析举棋不定,大惑不解。这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讨论,经过激烈的思辨与讨论,由各小组长在全班作汇报发言。小组长A说: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少,溶液碱性减弱,所以酚酞褪色;小组长B说:过量的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导致酚酞褪色;小组长C说:以上两种解释都有道理,建议通过实验验证。这时笔者作为课堂导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小组长D说:可以向褪色后的溶液里继续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若溶液又
显红色,证明小组长A观点正确;若溶液仍为无色,证明小组长B观点正确。这时老师乘热打铁进行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课堂不再是教师独霸天下了,教师包办教学的局面也被打破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不断质疑、不断追问形成风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地知识探求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愉快地接受知识,享受成功的愉悦。
3.赞美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问、有所创新。没有疑问的学生永远不会去提问,永远不会有创造。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就是最大问题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无条件地保障学生行使“提问的权利”,从而使课堂充满疑问、充满激情、充满朝气、充满智慧。譬如:在讲到氯水的漂白性时,都会写出反+-应式:Cl2+H2OH+Cl+HClO。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完方程式时,有一位学生举手问老师:次氯酸为何不写成离子的形式,突然有同学插嘴说:次氯酸为弱电解质,通过漂白粉露置在空气里失效的反应就可证明。笔者对这样的场景非常高兴,及时点评和表扬敢于质疑的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的问题不仅仅代表了个人,或许代表了班上大多数同学,老师为他的大胆而鼓掌,同学们,你有何感想?。自此以后,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会有学生站出来阐明自己精辟的观点或提出希奇古怪的问题,课堂不再死气沉沉、鸦雀无声,而是生动活泼、兴趣昂然,这样的课堂才是思维的课堂,创造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和谐的课堂。
4.宽容学生出错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位学生,但由于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课程资源存在着差异,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失言或者滑稽可笑也就不可避免了。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表达和思维发展的不均衡而词不达意;可能是因为一时思路不畅而结结巴巴;可能是因为暂时性的思考目标转移而使问题远离主题……对于这些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失言,老师应该采取宽容或包容的态度。譬如:在讲完电子式的书写方法后,笔者让学生当堂练习,其中学生A在黑板上把氯化氢错写成,老师并没有批评与责怪,而是心平气和的请该生说说这样写的理由,学生A低着头小声说:盐酸中含氢离子和氯离子,所以氯化氢是离子化合物。这时笔者继续引导,与该生一起探讨:氯化氢和盐酸是同种物质吗?通常情况下,氯化氢的状态是什么?气态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分子内部原子间如何结合的?由此可见,教师应用亲切的目光、倾听的神情、鼓励的言语、精妙的点拨给予真诚安慰,宽容出错,不伤其自尊和自信,同时善于捕捉学生微小的进步和闪光点,消除胆怯和懊恼,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得真知,所以说,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活力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三)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能问
引导学生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智慧,更需要创设生动的情境——诱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要求教师做到:创设情境要新颖、生动、活泼,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震撼力,要有强烈的对比度,容易观察,容易参与,容易联想,不由自主地发问。
1.创设好奇的实验情境
高中大部分化学概念和规律的得到都离不开实验。况且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景,学生的兴趣很高,提问的主动性由然而生。譬如学习过氧化钠时,笔者问:用水能点火吗?学生马上回答:不能。这时笔者预先对藏有过氧化钠的灯心上滴一滴水,马上看到灯芯燃烧起来,并产生黄色火焰。这一突如其来的现象,打破原有的宁静,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水是可以灭火的,怎么能点燃酒精灯?无非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通过魔棒点灯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多思、多问,主动探索知识,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可见,只有打造“生问”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2.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还是比较爱听故事的,一个隐含挑战性问题的故事情境,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提出问题,并且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好多学习内容,可以穿插一些生动的科学史,如氯气、苯、指示剂、碱金属、稀有气体等发现史,以及科学家的生活片段、趣闻轶事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产生疑问,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导他们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情感与价值等,真正明白一个道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创设常见而不知的生活情境
化学与每个人生活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离不开生活。在课堂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景,学生就会感到具体、亲切、生动、有用,有助于学生利用亲身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善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笔者在进行高三一轮复习到元素化合物专题时,通过物质的用途作为复习的切入点,唤醒学生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率。譬如:复习碘及其化合物时笔者展示一包加碘食盐,通过使用说明书了解食盐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IO3-)和碘酸根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受热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经过思考之后产生疑问:如何证明碘酸根离子?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原理、试剂、步骤。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得高分,更主要地是用化学知识去指导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共同创建绿色低碳家园。因此不断地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并学会研究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生活走进化学,成为鲜活的教学情境。
4.创设突发性化学事件的情境
社会上经常发生一些突发的化学事件,如氯气泄漏、苯污染、硫化氢喷井、瓦斯爆炸等,用这些事件作为课程资源来创设情境,学生在了解某个事件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从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5.创设学生直接经验的情境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化学中抽象内容不少,教师要善于利用实物、挂图和模型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便于学生理解和发问。譬如,笔者在学习硫酸的工业制法时就展示沸腾炉、接触室和吸收塔的实物图,在辨别二氯甲烷有几种同分异构体时,就让学生用球棍模型搭建可能的结构。这样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试着解决问题,使化学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
综上所述,学生爱问、敢问、能问是实现“师问”向“生问”转变的重要环节,作为
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各种条件,精心设置问题情境,高度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并积极指导学生科学地释疑解惑。只有这样,学习化学对于学生们来说便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了,这也正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了。
参考文献
1.王夕良:
《课堂:让学生问起来》
2.徐海静: 《让课堂“问”起来——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周永萍:
《鼓励学生好问 让课堂活起来》
第三篇:大_学_生_诚_信_问_题
大学生诚信问题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的伦理的重要内容,诚信,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培养。
诚实就是忠诚老实。它主要是对人处事时的道德准则,这一准则要求人们与人交往时说真话,向别人传递真实信息,不掩盖或歪曲事实真相。诚实作为最古老最原始的道德要求,它和人类相伴而生,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生存和发展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诚实,说真话,传递真实信息,不掩盖歪曲真相,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类也才能修养生息,繁衍延续。人的这种本真状态的生存需要在长期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沉淀、积累、经人类的心理,情感和文化的作用,积淀为一种原初的道德规范。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诚实品质从来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和规范。是否具备诚实品质,已经成为道德社会化完成未完成的标志,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成员在道德上合不合格的最基本标准。
守信是遵守诺言实践自己的诺言。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守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所谓信,即诚实无欺。在《论语》中,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瓤,其何以行之哉?主张与人交往,言而有信。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为信”,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的人称为“信”。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信,把信作为立人之本,立政之基,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
立。“信”也就成为儒家着重提倡的道德规范之一。
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诚信铸成中华民族道德之魂。统而言之,诚信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诚实无欺,主要指人的自我修养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人内存的道德品质、德性和道德;二是相互信任,主要指信任他人或被他人所信任,这是社会中的一般的道德要求。三是信守承诺,通常指能够履行对他人的承诺,是对特定对象的责任。所以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主要指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规范。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命运,更关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的伦理的重要内容,诚信,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培养。而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值得关注,大学生要以诚信为学习之根本、人生之根本。诚信应贯穿我们大学生活的始终,涉及到考试、借贷、就业、生活等方方面面。
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可谓各式各样,学习方面,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论文作业在网上信手拈来;在日常生活中, 欺骗家长,追求高消费,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此种种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也危害了大学生的社会声誉,这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和严峻的考验。
大学生需要诚信教育,笔者先就大学生面临诚信危机的原因作一
些分析。
首先,我国社会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态势以及制度建设的不同步性,导致了大学生诚信价值的失落和失信行为的增多。大学生以上的种种失信行为就是一种投机取巧,功利浮躁的表现。而在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客观上纵容了人们的失信行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成为了其诚信危机的背后原因。其次,社会信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大学生缺乏诚信的重要原因。大学生长期在校学习,与社会接触较少,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当今一些不讲诚信的现象和造假行为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还获利不小,而诚信的人却常常受到奚落甚至利益受到损害,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的大学生必定会受到各种不正之风的腐蚀,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上也必定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极坏影响。另外,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功利心态和浮躁心理,也极其容易滋生投机取巧的行为。他们在思想上的懒惰,想不劳而获,最终驱使自己做出一些有失诚信的行为。大学生如果平时不注重自我诚信修养与诚信实践,很容易造成从众心理、投机心理、功利心理等,引起自身价值取向的偏误,从而成为大学生诚信作风的不利因素。
拯救大学生的诚信危机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决与不诚信行为划清界限。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
生诚信教育,全社会要高度重视,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持不懈地在大学生中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并努力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一种诚信的保障制度,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必须借助体制、机制等外在强制性力量,通过外在制度的约束,强化大学生对诚信的心理认同感。因此,各高校要在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同时,加强对学校诚信教育制度研究,使诚信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制度及高校诚信监督制度来为诚信建设提供保障。只有这样大学生的诚信危机才能被彻底消除。信用的缘起与人类的群居生活方式和人类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首先信用起始于人类的社会性存在方式。其次,人的意识性,人们交往行进的基础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言行一致。惟有如此,思想才能相互传递、接近,从而形成一些较稳定的预测和行为预期。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把“明礼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来要求全体公民,在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的今天,作为接受文明教育最充分的大学生,更应该身体力行,领文明之先风,不做有损个人名誉和国家利益的事情。考试作弊、毕业不还贷等失信行为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也降低了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考试作弊危害的不仅是作弊者本人,它使所有学生都面临道德的考验和灵魂的拷问。对考试作弊、毕业不还贷的理解和
宽容,也就是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淡然和认同,自己也就不知不觉加入其中,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中更存在严重败坏了学校和社会风气。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营造和建设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和风气,陶冶情操、熏陶品格,优良校风对学生科学价值观和正确行为倾向的形成以及心灵情感的升华都起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有道德的人以做假、说谎为最大耻辱,有道德的人也必定会忠于自己的承诺。所以信必有忠,忠能达信。考试作弊、欠贷不还等行为则是对优良校风的败坏,是对学校正面的道德教育的无端亵渎与粗暴贱踏。有的同学明知某同学作弊,但不予制止和报告,而是采取关键时刻写匿名信、打匿名电话的方式予以揭发,滋生不健康的心理。
更重要的是造成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危机。社会把大学生一贯视为高素质人群,给以充分的信任和关心。但是由于考试作弊的屡禁不止,欠贷不还等现象的频频出现,使得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工商银行处长不无痛心地说:“我们不得不认为大学生出现了诚信危机。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他们的信任度,„„并希望找到有效的制约措施,规避风险,确保银行利益不受损。” 可见,由诚实、守信方面出问题而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导致社会信任度的降低,不仅在量的方面大幅减少,在质的方面也大幅下降,会使信任危机强化为社会危机,直到社会系统的崩溃。从而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各个民族的各种文化都把诚实守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以及危害:1,弄虚作假严重2,信
用意识缺失,3人际关系淡漠。当然我们认为造成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总结起来也就包括三方面:社会,学校,家庭。是社会的一种外部环境造成的我们的诚信问题的欠缺,是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滞后一种表现,社会诚信机制的一种不健全。也包括自身的原因,如:自律意识较差。因此不论是个人,还是学校, 社会, 不论为谁, 为自己, 为他人,我们都要去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去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教育环境, 同时也要求政府部门建立诚信约束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同时也要借鉴殴美等国的诚信问题,学习他们的一些先进方法,去管理中国目前的诚信缺失问题。
诚信者也收获诚信。诚信者收获的信任,是诚信者拥有的社会资源,它足以让诚信者安身立命。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把科学认识上的求真精神和做人方面的求真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和人民,人生也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也只有热爱真理、襟怀坦白、诚实公正的人才能为追求真理拼搏和献身。
第四篇:基于“生问”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版)
基于“生问”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摘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优秀学生学生解题能力很强,但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很弱。基于“生问”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放在首位,它是一个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产生新问题终的循环往复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活观、互动观、学科观、时空观。
关键词: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00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初中化学教学要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从过去的“听化学”、“背化学”,转变为“做化学”、“探究化学”。
一般来说,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六个要素: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设计)实验计划;实验与观察,获取事实(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其中,问题是思维(研究)的起点,许多科技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然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常常在“提出问题”这一“科学探究”的起始环节上就束手无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亦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很弱。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基于‘生问’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一、“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问”,字典中意即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有询问、问答、问题、质问之意。“生问”即“学生提出问题”的简称。基于“生问”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放在首位,是一个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产生新问题终的循环往复的教学过程。
1.生活观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学生发现化学问题、提出化学问题的源头。
在组织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打开汽水瓶盖,看到有大量的气体冒出来。此时,教师问学生,看到生活中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你想提出哪些疑问?于是,学生的思维被这一生活情境打开:这是什么气体吗?它有哪些性质?为什么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冒出来?为什么喝了汽水会打嗝?在明确本节课研究主题之后,教师给每一组学生准备一瓶汽水,带橡皮塞的导管,澄清石灰水,紫色的石蕊试液,火柴,集气瓶等实验用品和器材,引导学生探究。显然,这里的汽水、气泡等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质疑提问的兴趣,促进化学知识理解与迁移,提升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
2.互动观
“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互动,互动的结果,问题不仅由一两个学生提出,而是要以一两个学生的一两个问题,引出更多学生的多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当然,“生问”是有预期的目标,互动是一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过程。
在组织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时,教师问学生:根据前面的“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学习,今天在“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时,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有学生说,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有哪些?当即有学生站起来说,这个问题不需要研究,因为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就可以推导出收集方法。有学生说,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应该是怎样的?一学生补充道,要研究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需要知道它的反应原理,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去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学生围绕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提出问题,相互质疑、补充,理清了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次序。
3.学科观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碍者冯.劳厄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就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我们的“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从化学科学的视角去认识身边的事物、提出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并由此影响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教师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餐桌碰到松花蛋时,你一般是怎么食用的?等到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追问学生,在这之前,你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吗?如果没有,现在思考,你想提出哪些问题?习以为常的生活常识,简单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化学知识。教师把这些人们日常熟知的道理作为“实境”,巧妙地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无疑会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学科习惯。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可以获得松花蛋的制作方法,进而思考提出问题:松花蛋有碱涩味,说明呈碱性,醋属于酸性物质,为什么有碱涩味的松花蛋蘸醋之后就变的鲜美可口了呢?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4.时空观
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往往在课堂内争分夺秒,以期“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以至于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从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活动。“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师不“赶课”,放慢脚步安静守候,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空”,让其质疑,提出有价值的的问题;同时,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带着问号离开初中化学课堂。
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探究”的设计中,教师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学生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溶解于水。教师追问,塑料瓶变瘪是不是就这个原因吗?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小声议论,一学生提出疑问:会不会是二氧化碳是和水反应了?当教师向变瘪塑料瓶中的水倒入紫色的石蕊时,石蕊变色。教师引导学生对该实验中石蕊变色的原因提出探究问题,学生的思维在刹那间开放起来,提出了“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色”、“水使石蕊变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新物质使石蕊变色”等有价值的问题,此时,教师是问题的讲解者,更是问题意识的引导者、培养者。
“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点燃学生头脑中创新思维的火把。因此,教师应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以实际行动真诚欢迎学生的胡思乱想。
二、“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技巧
提问是知识的种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提问为契机,可以在学生中产生无尽的极具个性化色彩的多样化的思考,可以出现无尽的思维的分化、对持、纠结与共鸣,可以涌现无尽的进一步深化探究活动的根据与事实。
1.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在学习“燃烧和灭火”这堂课时,教师让几个学生到讲台,进行如下表演:“同时点燃一根大小、质量相同的火柴后,比一比哪个同学能够让火柴燃烧的时间最长?”并且说出理由。其实,这一生活现象已经为学生所司空见惯,只是没有被大家所深究。于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被学生很自然地提了出来:“为什么点燃一根火柴后,竖放很容易熄灭?而倒放很容易燃尽?”
众所周知,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思维。?“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为此,“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首先应该考虑能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其次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的疑问、困惑和要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提出问题。
2.自主学习,提出疑问。
在学习“空气”一节内容,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上关于“19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方法、拉瓦锡实验装置”,自主学习之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全部同学相互补充提出了如下问题:拉瓦锡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得出了哪些结论?实验装置的密封性有什么要求?若达不到这一要求,后果是什么?消耗氧气的物质――汞的含量有什么要求?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什么?生成物应是什么?拉瓦锡通过什么现象发现容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1/5,此时装置是否冷却?如不冷却,对实验结论的影响是什么?该实验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空气”有关“拉瓦锡实验”内容时,习惯于对“拉瓦锡实验”进行仔细的讲解,通过教师的详尽解释,学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不只是要求学生理解知识、掌握内容,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学内容读出思想、提出问题。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体会到,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最能反映出他们所关注的知识,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钥匙正是他们自己所提出问题。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逐步感觉到并不是老师提出的问题才有价值,他自己也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而且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和探究。
3.合作讨论,产生疑问。
在学习“氧气”时,教师要求学生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氧气,并按照课本要求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在一根铁丝上,另一端系上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后迅速把铁丝连同火柴一起插入集气瓶,观察现象。实验后,各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学生们发现,各组的实验现象不尽相同。有的实验成功了,有的实验失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失败?学生交流讨论,产生如下疑问:会不会是氧气不纯?铁丝上面有锈影响实验吗?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什么?铁丝的一端系上一根火柴是什么目的?点燃火柴后迅速把铁丝连同火柴一起插入集气瓶,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迅速”?还有没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将学生个体间不相关或者竞争性的关系发展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还将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发展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提升。“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为了解决化学学习中碰到的疑难杂症,而是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诱导学生深思熟虑,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培养质疑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
4.交流展示,倾听疑问。
在组织学生进行“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后,小组交流展示。有的小组说,实验看到铁钉表面出现红色固体;有的小组说,实验中观察到蓝色的溶液变淡了;有的小组说,实验中观察到铁钉表面出现气泡,但不知道是什么气体?什么原因出现了气体?此时,教师没有急于解释,只是表扬了第三小组同学观察细致认真,然后继续倾听学生的发言。有的小组说,我们小组也观察到铁钉表面出现气泡,我们组猜想这种气体是氢气,因为我们闻了闻气体没有气味,肯定不是二氧化硫。有小组同学站起来补充:如果是氧气也是没有气味的呀?这个时候,教室里一片议论:这是什么气体?如何判断?为什么有这种气体产生?
交流展示暴露了学生是观察的方法、步骤及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交流展示考虑学生是怎样观察思考的。这样,要求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把时间和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的思考方式上,而非交流展示结果的正确与否。教师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只是要听学生表达出来的信息,也要透过内容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思维火花。在“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师倾听的根本要义,就是要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以平等的姿态,听学生发言中所包含着的疑问、心情,与他们心心相印。
5.对话反思,带走疑问
在组织学生学习“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有学生说,我懂得了物质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着火点(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有学生说,根据燃烧的基本条件,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了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只要改变一个条件,燃烧就能熄灭,这就是灭火的基本原理。有学生说,我有疑问: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氧气,但是前面我看到镁条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是为什么?有学生说,用扇子扇煤炉火,为什么越扇越旺?而蜡烛的火焰,为什么一扇就灭呢?
杜威说:“思维起源于疑惑,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学生不仅是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对象,还是一群向我们反馈化学课堂教学信息的学习主体。学生的回答为我们教师提供进入学生大脑的思维线索,会发现致使学生做出回答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思考了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为此,“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小节,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的独立反思、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材的对话,更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教师给学生有机会重新回顾、反思并更新他们在化学课堂上的初始疑问,完善观点或思想、追踪自身思考经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自己被隐藏在表面观点背后的观点或思想、疑问。由此通过梳理激发学生产生新疑问,带着新疑问离开课堂。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等待时间是完成“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所在,为学生留出思考问题、提炼问题的时间,就能够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尚若我们期望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那么我们教师就要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思考。当然,引导学生提问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所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生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表达问题。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教会提问”.的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14,9
[2] 蔡志吉.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59-61
[3] 吕星宇.对话教学:为思维而教[J].教育学报,2008,03
[4] 包春华.化学课堂教学中“实境”的创设[J].化学教学,2012,(8):6-7
第五篇:当今社会人情冷漠主要应问责社会辩论赛主席讲稿
辩论赛主席主持词
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由政法系辩论队主办的第四场系内辩论赛的比赛现场。我是主席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担任本场比赛的评委,他们分别是:_________
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担任评委。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终于进入了比赛的时刻,今天参赛的双方辩手已经严阵以待,究竟,会是鹿死谁手,还要看每一位辩手的智慧和辩才。下面就请双方辩手进场。首先,在我左手边的正方代表队,请你们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在我右手边的是反方代表队,请你们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那希望你们都能够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下面由我宣布辩论要求:
1、一方同学阐明自己的观点,另一方辩手要根据对方的论点进行驳斥,不要驳非所论。
2、现场观众对于精彩的发言,可以适当地鼓掌。
3、要辨之有理,辨之有据。
4、双方辩手应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使用礼貌性的语言,避免过于激烈的言辞。
5、辩论程序均有时间限制,辩手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阐明观点,批驳对方观点。
6、在此次辩论会末,将评选出“优胜辩论队”“最佳辩手”以及“最佳风采奖”。下面我宣布比赛正式开始。
从小到大,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教育并提倡我们要乐于做好人好事。然而,人的恻隐之心,很多时候会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诓骗的条件,在当今社会,因为做好事而遭到非议甚至伤害的事例层出不穷,慢慢地,社会人情变得越来越冷漠。这,究竟要问责社会,还是要问责个人呢?
正方所持的观点是:当今社会人情冷漠主要应问责社会,反方所持的观点是:当今社会人情冷漠主要应问责个人,首先,由正方一辩阐述正方观点,时间三分钟,请。……
谢谢正方一辩的发言,下面请反方一辩阐述反方观点,时间也是三分钟,请。…… 感谢反方一辩的发言,为了使我们的辩论会更具刺激性,接下来要进入的是攻辩环节。
首先请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攻辩。问者只准问,答者只准答。总计时间1分30秒。请。……
谢谢双方辩手的表现,下面由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攻辩。…… 谢谢双方辩手的表现,接下来由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攻辩。…… 谢谢双方辩手的表现,接下来由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攻辩。…… 感谢双方辩手的精彩发言,下面请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时间1分30秒。有请。…… 谢谢,现在请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时间也是1分30秒。有请。……
感谢反方一辩的精彩陈词,好了,下面进入双方大展辩才的自由辩论阶段,同时也是我们辩论赛中最精彩的一个环节,双方累计用时各为5分钟,双方必须交替发言,一方时间结束,由另一方继续发言。下面由正方四辩首先发言。……
经过激烈的自由辩论以后就来到本场比赛最后一个环节:总结陈词,请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请。……
感谢反方四辩的总结陈词,下面请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也是3分钟,请。…… 感谢正方四辩的陈词。到这里,本场比赛就告一段落了。下面有请评委离席讨论和统计分数。
在评委离席统计和讨论期间,进入了观众自由提问时间,现场观众可以围绕本决赛的辩题向辩手们提问问题。谁先来啊?
好,我们的评委也差不多讨论完了,下面让我们再以热烈的掌声有请评委们就座。根据比赛规则,在宣布成绩之前,有请我们的评委: 为今晚这场辩论作点评,有请。
现在评判结果已经出来了,首先要公布的是最佳辩手,最佳辩手是____;下面是最佳风采奖,最佳风采奖的是:____。最后是本场获胜的辩论队,本场获胜的辩论队是:_____。
请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同时也给我们志在参与的政法系辩论队掌声,感谢他们为我们系的辩论赛增添了光彩!
本场比赛到此结束了,感谢各位评委和嘉宾的到来,感谢各位参赛选手的精彩表现,(若某选手在发言时间用尽结束时仍未结束发言,主席依次说:“谢谢”,“谢谢某某辩手的发言”,“谢谢某方某某辩手的精彩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