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史记》传记文学的当代价值

时间:2019-05-13 07:3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史记》传记文学的当代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史记》传记文学的当代价值》。

第一篇:试论《史记》传记文学的当代价值

试论《史记》传记文学的当代价值

摘要:《史记》作为文学巨著存在于历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高度,一方面展示了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司马迁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2000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它的独特证明了它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即使在当代,它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价值。

关键字:史记,传记文学,价值,司马迁所做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他那个时代的思想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人也会有属于他那个领域或视角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所以,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领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及价值。

首先,《史记》作为传记文学的代表,对于人们研究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史记》略古详今,“其言秦,汉详矣”。全面的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许多重大斗争,表现了处于这个历史潮流中的各种代表人物的历史动态,语言精神,思想折射,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时代记录。

他写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这几句话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现实中的人们之所以要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把历史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来看待,加以对照,作为借鉴,既不是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也不是要现实去模仿历史,二者是不应当混同的。这是明确地指出了古今的联系和区别:因有联系,故可“自镜”;因有区别,故“未必尽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礼而异务”,他们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达到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可见“自镜”决不是混同古今。这两点,很辩证地阐明了“居今之世”何以要“志古之道”。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不仅是在人物描写方面有着自己的方式,同时也告诉我们一定的认识历史的方法。太史公 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留给后人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大多同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这是《史记》之所以受到后人传诵、崇敬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成为我们研究历史,了解历史的一种手段。例如:他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的认识(《史记·货殖列传》序)这是把耕种、开采、加工、交换,以及交换中的贵贱变化等人们的分工及相互关系,视为符合于“道”的自然现象。对于这种认识,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是对于要研究的古代经济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梁启超也说:“后世诸史之列传,多借史以传人;《史记》列传,惟借人以明史。故与社会无大关系之人,并不限于政治方面,凡与社会各部分有关系之事业,皆有传为之代表。以行文而论,每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因而,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它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是具有了文明的传承性的不朽之作。

其次,《史记》作为纪传体文学的开端,标志着纪传体文学这种文体的确立。纪传体是以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做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它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有的和小说接近。上古神话及《诗经》中就有了纪传体文学的萌芽,经过由铜器铭文、《尚书》到《左传》、《战国策》的发展,纪传体文学逐渐形成。司马迁著成《史记》标志着纪传体文学的正式确立。司马迁写《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的一家之言不仅在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卓越,在文学方面的研究价值更高,有着更深刻的思想指导,纪传体的创立是对于历史的认识在史学体例上的凝结,传记文学的产生是着重审美趣味推动历史框架内叙事文学因素发展的结果,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都趋向于社会生活的主体——人。通过类似于故事的传记来深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人物的对话去表现其独特思想、性格、心理、神态和身份。比方说,同样是观看秦始皇出巡,对于项羽来说,司马迁用“彼可取而代也”,把项羽没落贵族的神态,及秦末六国后裔伺机而起的心理都充分体现出来,对刘邦来说,则用“嗟乎,大丈夫当与此也”把刘邦身上的所代表的平民想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跃然于纸上,所有语言为突出人物特征服务。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传》(今本译作《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我们把普鲁塔克放到中国古代史来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司马迁晚生191年。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他开创的以描写人物为主的纪传体,比《春秋》,《左传》那种编年体,更能表现历史活动的面貌,因此被后世正史所沿用。所谓的正史“就是以人为主的历史”,这种纪传体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发展乃至当今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的国家刚从文化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人民的思想在从歌颂新生活、抒发内心感受、探求理想生活的诗歌、散文、小说里走到今天,开始关注现实,关注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人的生存状态,由感性走向理性,传记文学正是现实生活和理性思想结合而生的产物。

最后,传记文学所表现的平民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史记》为例,作品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并没摆脱英雄史观,但司马迁尊重历史事实,富于求实精神,有些方面突破了封建正统观念,具有民主性和人民性。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描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通过那些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出作者的平民立场。司马迁不仅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而且也热情地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反抗。在《酷吏列传》中作者叙述广大人民的反抗形势说:“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而郡守、都尉、诸侯二千石欲为治者,其治大抵尽放温舒。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属。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盗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也。”这些反抗虽为统治者所镇压,但并没有被消灭,不久又“复聚党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从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是同情人民的起义反抗的,他承认“官逼民反”的合理性。《史记》的人民性、战斗性,还表现在记载那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肯收的下层人物,并能从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观点出发,分别给他们以一定的评价。在当代,这种平民思想也是作为历史研究的重点,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展现最基本的生活面貌。传记文学,之所以具有存在与发展的广泛社会意义和备受青睐、经久不衰的强烈审美价值,正是因为它不仅要求作品扎实记录客观真实的社会人生履历和人物心路历程,更在于它具有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塑造人物个性与复活过去时代及其典型生活场景的志史与造美功能。在于它不仅仅是准确无误地告诉人们,生活中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什么,更在于同时富有诗意地概括勾勒出宏阔的时代背景,呈现出活动于其间的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揭示新鲜深刻、常人难以抵达的精神境地,创造既恰如其分又高于现实的美好意境。

《史记》的传统告诉我们,以文学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体现,通过别人的成功途径和生活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才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当代,新闻是我们关注社会、人群和自己生存状态的重要途径,而当代传记文学更是新闻基础上对某名人或某群体相对全面的展示,其实质上是一篇拉长了的新闻报道或者广告词,作为商业宣传的载体和资本运作的一个环节,传记文学已经成为团体和个人谋求发展和争夺利益的重要手段,在人类物质文化交流中承担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第二篇: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

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史记》的横空出世。在刑不上士大夫的西汉时期,士人被处以宫刑乃奇耻大辱,生不如此,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之遗愿,忍辱负重,终究苦心人、天不负,完成了《史记》的宏伟篇章。近人梁启超赞其为“千古之绝作”,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足见《史记》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史记》,又称《太史公》传,创造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三千年的通史,把历史撰述从一个狭小的天地引向了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史记》内容系统而丰富,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计130篇,52万多字,无论从内容和分量上看,都是我国第一部空前未有的纪传体通史巨著。

《史记》,正如司马迁自己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一部至真至美的文学著作。虽然文中带有司马迁个人的主观臆断,但司马迁乃至情至性之人,绝非世俗谄媚之属,不虚美,不隐恶。因此其文章体现的是一种真善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史记》以创造社会文明的主体——人为中心记载历史,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华文明是在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发展而不懈努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文明成果则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特别是众多杰出人物共同创造的结晶。因此,对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的记载,是纪录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不可或缺的内容。《史记》所创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其五种体例,本纪、世家、列传基本是人物的专篇,而表与书也反映了大量人物的事迹和活动。而且《史记》所写人物涉及面很广,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平民、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倡优,以及农民起义领袖等,凡是活动在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年的历史大舞台上的各种各类、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都有详细且真实地记载。这就为全方位地研究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大量具体而生动的资料,奠定了十分厚实的基础。

《史记》真实系统地记载了古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史,是从解决自身的衣、食、住、行开始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每一项创造,都是文明进步的成果。司马迁之前虽然也有许多学者谈及经济问题,但是较为系统地记载社会经济史的专篇,则是由《史记》首创的。其中《平准书》和《货殖列传》最为典型,记载经济概况和活动最为具体详细,两者紧密联系,互为表里,从纵横两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活动情况,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可靠资料。

《史记》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观,这是它至美的一个方面。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大家庭,如何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历代统治阶级需要慎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历来史学家们需要认真考虑和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史记》之前的众多中国古代典籍中,虽然也不乏对少数民族的记载,但只不过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受儒家思想严重,“夷夏之辨”之说盛行。然而司马迁以其卓越的见识、宽广的胸怀,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第一次系统地记载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史记》开卷为《五帝本纪》,塑造了人文始祖黄帝统一部落、草创国家的生动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华民族不断壮大,各民族互相融合,远方殊俗日益统一,这样一条叙史红线贯穿在《史记》全书中。虽然司马迁关于各民族皆为黄帝子孙的说法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他第一次打破了种别域殊的内外界限,破除了以华夏为中心的大汉族主义,视各民族为统一不可分的整体,揭示了春秋战国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各民族不断融合并实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趋势。司马迁提出的各民族皆为黄帝子孙的观点,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观,对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迁本着一颗至真至美的心,既不溢美,也不苛求,似一位极其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在《史记》中,我们看到的是司马迁求真务实的精神,看不到“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形而上学的做法。这也是《史记》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信史的最大原因。

总而言之,《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峨的丰碑,具有深刻的价值意义,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院系:汉语言文学

姓名:颜潇洒

学号:20070101513

第三篇:《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的文学价值

作为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取材广泛,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同时,首创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主,又吸收了编年、记事等体裁的长处,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又有表、书相配伍,此后,纪传体成为中国古代正史编撰的规范。因此,《史记》具有较高的的史学价值。

不仅如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史记》也同样显示出它的价值。《史记》中的传记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广阔画面,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作者为人物作传,不只是一般记叙人物的事迹,而是努力写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来,为此,他总是在充分把握史料的基础上,先求得对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有一个总体的明确的认识,再利用对史料的剪栽取舍、穿插安置,突出其主要特点,使之成为个性鲜明的典型。如《项羽本纪》紧紧抓住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气质,着重表现其勇锐剽悍、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率直重义而寡谋轻信的真朴性格。他的气盖一世、想以武力屈服天下成为霸主的特色,贯串了他一生的言行中。

为了使人物形象突出,司马迁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和手段:

(1)注意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和典型事例,显示出人物的主要特点。如《项羽本纪》中的项羽,作者就是抓住了他一生中最能体现性格特点的三件事——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来写,突出了他的悲剧性性格。

(2)注意选择矛盾冲突尖锐的场面,让人物在斗争中和彼此映衬中展示鲜明的个性。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展现出众多人物的不同性格。项伯、张良、范增、樊哙等,无不神态毕现,呼之欲出。

(3)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只有项羽,才会在沛公试探时一语道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也只有霸王,才会在临死时喊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正因为如此,《史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于历史舞台的人物形象,雕塑感极强,使人几乎有一种可以用手指触摸的感觉。另外,在叙事上,《史记》波澜起伏,情节曲折,故事性和戏剧性很强。同时,《史记》的语言气势磅礴,精炼流畅,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正因为如此,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对其史学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对其文学价值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第四篇:《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

《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重点:了解《共产党宣言》的重点内容,利用其基本原理分析相关现实问题

教学目的: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介绍和分析,增强学员对共产主义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发展历史的了解,激发学员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主讲人:朱振康 中共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委党校教师

教学过程:

一、我们为什么要重读《共产党宣言》

(一)宣言的产生背景

一是经济前提。共产党宣言1848年发布的时候,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步入成果期,新能源引爆了巨大的生产动力,纺织工业、采矿、冶金、运输,都进入了机器大工业时代,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工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随着资本主义越来越成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引起人们的思考:资本主义的道路往哪里走。

二是政治基础。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1831-1848年,欧洲英、法、德等国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资本主义的矛盾凸显,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政治基础上就诞生了科学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应运而生。

三是思想材料。1516年,英国首席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传世之作《乌托邦》,《乌托邦》的发表是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这个“乌托”是“没有寄托”的意思,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对未来社会的想象。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到达顶峰,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空想社会主义走了300多年,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看透资本主义的根源,但是它是无产阶级自发地对资产阶级的进攻,从伦理道德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指出了私有制,并且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设想和实践。所以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有高度评价:“德国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肩上的。”

四是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845-46年,马恩合作了一部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唯物史观思想,论证社会发展的方向。1847年马克思写了《哲学的贫困》,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工人阶级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的正义性、合理性和必然性,奠定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从空想到了科学。

1847年11月,在伦敦,召开了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马恩起草共产主义同盟的总纲,1848年2月发表,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宣言》的发表,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宣言的基本内涵

1848年到今天,166年来,《宣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恩格斯说过:“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历史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句讲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前进的动力,这一句讲的是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一句讲的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规律,也就是全人类解放的规律。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最具创新的思想之一,是宣言的核心思想,1883年马克思去世,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贡献,“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对我们今天也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唯物观,看问题要从生产力、经济基础、物质条件的视角分析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实践观,历史是人创造的,要把全部历史看成是人的活动的历史,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放在第一位,重视人的社会实践。正如总书记说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根源”

历史观,看问题要有长远的历史眼光。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不是社会发展的最后一站,要把事物当做发展中的过程来看待,任何事物有其不断生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说“我们正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实际上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得出的结论。

辩证观,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是一个过程,任何事物发展都是阶段性和过程性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光明前途,又要看到曲折的路径。

所以它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对我们今天有重要的意义,就像一部望远镜,让我们看到更远更多的东西。

(三)宣言开创了伟大传统

《宣言》开创了共产党的伟大传统——包括思想的传统、精神的传统、文化的传统。我们要继承这个传统。

1.从《宣言》汲取思想力量,科学把握并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理论。

《宣言》作为世界上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实际上是共产党人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当年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党的最大优点,就是我们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这是具有长久的理论价值的,是通古今之变的,今天仍然是我们的理论基础。

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提出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我们来说,《宣言》就如同木之本,水之源。

2.从《宣言》汲取精神力量,培育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和浩然之气。

《宣言》不只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它确立了一切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以人的解放为最终目的。它是科学真理和价值目标的完全的统一结合。打开宣言,我们就能感受到马恩为这个目标不懈奋斗的情怀和境界。所以丢掉了这样的崇高情怀和浩然之气,就是丢掉了共产党的灵魂,共产党及其意识形态就不会再有感召、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尤其是面对现在社会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时候。

3.从《宣言》汲取文化力量,涵养共产党人的文化气象。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流的大学者。没有这样的学者,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需要一流的学者、知识分子,俄国有普列汉诺夫,中国有李大钊陈独秀。没有杰出的学者、知识分子,共产主义是很难传播的。

所以说,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有文化的党,在德国是这样,俄国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尤其是我们面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所以说我们党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党员干部就要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就要不断学习,包括《宣言》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仍然是我们在文化上汲取力量的源泉。

二、《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一)宣言的正文内容概括 第一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二章:阶级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政党 第三章:政党的思想武装,就是主义

第四章:斗争的策略,在具体实践中怎么开展阶级斗争 各章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阶级中的核心成员组成政党,政党通过主义进行思想武装,并在具体革命实践中使用策略进行阶级斗争。

(二)宣言的两个重要原理

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两个自由发展,“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宣言》概述了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宣言说“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也就是说,资产阶级也是发展的,是先进的。《宣言》强调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积极肯定。资产阶级的作用之二是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全球化,“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宣言》强调:“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封建所有制的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阻碍了生产,于是灭亡了。

《宣言》接着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那就是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占有之间的矛盾。宣言说“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无法适应的地步,再容纳不了它本身制造的财富了”。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要想让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这是一个逻辑关系,为什么资产阶级必然灭亡。

这是第一个原理“两个不可避免”的前半句,资产阶级的灭亡不可避免。那么为什么无产阶级的胜利不可避免呢?

纵观历史,封建社会不是自己消亡的,而是被资产阶级打破的,同样,资产阶级也不会自我消亡,也需要人来消灭它。谁来承担这个历史的重任呢?从发展的情况看,只有无产阶级了。

无产阶级有“进步、革命、群众基础、超越民族”四个特点,所以说“资产阶级在生产它自己的掘墓人”。

(2)第二个原理:“两个自由发展”,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自由,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人们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而是要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所以人们的第一需要是劳动;人们的活动不被限制在某种领域,没有社会分工,没有职业;人们不受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控制,而是能够支配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人的能力由此得到全面发展。

无产阶级必须在宗教、政治、经济各方面得到解放,从而实现自由发展。这个目标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因此无产阶级必须打破旧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来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最终要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发展。

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有过多次起义的实践了,三大工人运动最终都失败了。《宣言》第二章把这个艰巨的任务放在共产党人的肩膀上。因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的基本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上,共产党人是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理论上,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过程和一般结果。”在共产党的指引下,无产阶级一步步地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第一步是无产阶级专政。“就像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一样„„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是最高纲领,“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第二步,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无产阶级专政后,首先是消灭私有制,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我们关注每个人的利益,劳动异化克服了,公共权力的暴力性质消失了,阶级对立消失了,阶级本身消灭了,国家统治也消失了,于是新的时代就来临了,这就是自由人联合体。

在这个理想中,人人是自由人,不依赖他人,也不依赖物,在联合体中,人人平等,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这是全人类的解放,是最高理想。

1894年,恩格斯去世前一年,两位意大利记者写信给恩格斯,说有一个新办的杂志叫《新纪元》,请恩格斯帮忙题个词。恩格斯左思右想,就题了“自由人联合体”这几个字。可以说,自由人联合体是马恩毕生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就是人的解放学。

这就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重要原理,解释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在现实中一些思考和启示

我们重读宣言,为的及时解除精神、思想上的疑惑。刚才我们讲了《宣言》的原理,讲两个不可避免,两个自由发展。两个避免,那为什么资本主义为什么到今天还没有灭亡?社会主义为什么遭遇挫折?自由发展,共产主义到底是不是空中楼阁?这些问题,不只是我们在思考,全世界都在思考。

第一,为什么资本主义到今天还没有灭亡?原因有三: 一是战后全球资本扩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他们发达的经济、科技的优势和国际制度霸权,在世界市场上垄断,获得巨大利润。

二是科技革命。根据唯物史观,宣言提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在催生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可以说科技革命挽救资本主义。

三是自我调节。1928到1932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成功实施了第一个5年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了工业国,整个社会欣欣向荣。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引起了西方的高度关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他的著名观点,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用国家力量推动经济运转。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社会主义的做法,通过自我调节走出困境,比如国家掌握资本、干预经济,比如收入均等化,增加工人阶级收入,比如免费教育,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下得到了启示,可以说是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以西方有人说:“马克思是西方病床边的医生”。

如果这样,资本主义会不会必然灭亡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源源不断的经济危机表明,周期性经济危机难以避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挫折?

苏联在70多年的历史中,在经济和军事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从1917年十月革命起,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欧美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苏联沦陷,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最后胜利。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损失1000万兵力,占了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则以2000万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国家。

苏联成就很辉煌,但是苏联的很多做法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不符合《宣言》的基本精神。

第一,文明传统的制约。俄罗斯文明有三个基因,一是斯拉夫民族,二是农村公社,三是宗教。斯拉夫民族强调民族统一,集体高居个人之上,而在斯拉夫各国中,俄国又处于核心地位。俄国农村公社则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俄国没有商业手工业为中心的城市,没有市民中产阶级,农奴主以军队维持公社,形成强有力的政治控制。此外就是宗教,俄国的东正教与基督教不同,它追随王权,宣传对王权的紧密结合。所以从文明传统来说,苏联政权产生在一个缺乏民主自由传统的土壤上。这和宣言精神是不合的。

二是阶级斗争的惯性。俄国长期处在阶级斗争的状态中。从1917年开始,2月革命到10月革命,俄国半年经历了从沙皇到布尔什维克五届政府。20年代党内路线斗争,30年代对党政军干部大清洗。1940年屠杀波兰人,卡廷惨案。俄国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持续化,制约了人的自由发展,违背了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的方向。宣言说,“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也就是发展经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而不是无休止地进行阶级斗争。

三是体制模式的僵化。唯物史观讲生产关系必须不断发展变革,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和枷锁。从1936年苏联颁布第一部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建成开始,就把斯大林模式固化了,保持20、30年代战后的发展模式,比如工、农业全盘集体化,单一国有制,计划体制,国家垄断对外贸易等,1945年卫国战争的胜利,斯大林的地位如日中天,更没人敢于改革。此后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是小修小补,没有改革。到了戈尔巴乔夫,终于出现偏差,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四是发展道路的封闭。宣言明确提出,资本扩张推动全球化。这是全球化的时代,不能封闭。斯大林,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结果社会主义失去了开放性,放弃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成果的机会。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创造了大量物质的精神的文明,人为的封闭失去了借鉴。造成了两种制度的长期对立,长期军备竞赛严重消耗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精力和资源,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恶化了国际环境,封闭僵化,只有死路一条。所以邓小平强调,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实际上,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赢得和资本主义相比的优势。结论很自然,共产党宣言的唯物史观没有错,错在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甚至背离。

第三个问题,共产党人的理想是不是空中楼阁?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我们一直说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资本主义灭亡后进入一个过渡时期,叫做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然后发展再发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两个阶段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有发展程度的区别。新社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在各个层面都带有资本主义的痕迹,比如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物质财富还不那么充裕,人们还摆脱不了旧有社会分工的束缚,分配上还是按劳分配,用马克思的话叫做“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人们劳动能力有差别,最后的报酬也是有差别的,这不是还有社会矛盾吗?但是马克思说这是个过渡阶段,不可逾越。到高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了,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后来1917年,列宁在拉兹里夫湖畔写了《国家与革命》,他把这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区别等同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或者说列宁把第一阶段取名为社会主义,把高级阶段叫做共产主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来源于列宁。在列宁的基础上,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很多人把社会主义看做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这是错误的,我们目前所说的社会主义其实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我们目前就处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

从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要经历多少时间,马克思主义没有明确回答。但是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邓小平讲,“巩固发展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过程是漫长的,但是方向是明确的。只要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就能实现理想。

我们到底坚持的是什么呢?我们给共产主义下个定义。有人说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运动,有人说共产主义是一种终极理想,都比较片面。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我们已经建立了,马恩在1846年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句话,给共产主义下了定义,说“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共产主义一直在发展,但是它的核心是不变的,它要消灭现存状况,追求它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又是什么呢?

《宣言》阐述的第二个原理叫做“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最后提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可以说,共产主义追求的就是人的自由发展,用唯物史观来看,人的自由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的,不断上升发展的,这个渐进的、不断上升发展的过程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所以说,共产主义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发展的一种运动,一个发展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我们怎么追求人的自由发展?那就必定要先打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所以要采取阶级斗争的方法夺取政权。

无产阶级政权已经建立了,我们怎么追求人的自由发展?那我们就要发展生产力,不断改进人的生存状态,不断满足人的物质精神需求,消除劳动异化,人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平等,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幸福。所以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尽管我们离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还很遥远,但是我们已经走在共产主义的大路上,就不会感到理想的渺茫了,就有动力,有热情,共产主义信念就坚定了。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3月17日全国人大闭幕会时的这句话,我觉得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人的自由发展在中国现阶段的最好体现。“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是我们党对国家、社会、人民的最好承诺。

所以,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非常明白。总书记近两年的讲话中强调多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决不是空喊的口号和盲目的信仰,而是不断解决面临的历史课题的真经法宝。”

我们中华民族有两大历史课题,一个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解决了第一个课题。第二个课题,我们探索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方法。经历一番曲折,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胜利。所以改革开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标志。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道路。一方面我们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通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30多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史道路,卓有成效地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我们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布局,努力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所以我们党在实践中获得了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带领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比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的体现。12个词,24个字,“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代表着我们党的理念也从革命党正式转为执政党,也代表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自信。

这种自信我相信大家在这两年尤其感受越来越深刻。总书记在内政外交上有很多作为,中国梦的提出,反腐、作风建设我们亲眼目睹,这两年习总书记外交出访40多次,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从理念到做法,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正如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的,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做下去,要坚持三个自信。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实际上,共产主义理想确实是很远,但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提出两个100年,第一个就是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们理解共产主义之后,不光翘首以待,还要为这个目标奋斗,苦干实干。那么我们就有自信,说2050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让新中国改变100年以来没有变的世界版图。

“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所以关键不是我们的体制机制存不存在问题,不是当下的现实社会存不存在问题,而是能不能直面问题,能不能有办法解决问题。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们能够解答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个历史性的课题。

所以对当下来说,我们要做到“四个把握”:

理论、历史、群众、现实基础,尤其是历史基础,是我们自信的来源。单纯地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没有说服力,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世界历史中去考察,去认识他的来龙去脉。比如有人问,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连资本主义都没经历过,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呢?我们就要回答,中国的确没有经历资本主义,但是世界经历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将延续科学社会主义的香火,向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发展。这就是把握历史基础,以此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

我们要做到“三个坚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动摇。

列宁说过:懂理论的人对行动更有信心。

就像邓小平20多年前在南方谈话中所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第五篇:传记文学常识

传记文学常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

2、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他传。

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1)性质:①、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②、文学性、艺术性。

2)功能:①、社会功能;②、教育认识;③、审美作用。

5、传记的形式:文学性传记、评论性传记、考据性传记、回忆录、日记

6、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 1)现当代政治人物传;2)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3)各种名星传;4)历史人物传;5)海外人物传;6)现当代企业家传;7)普通人物传。

下载试论《史记》传记文学的当代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史记》传记文学的当代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记文学学案

    传记文学学案 一、【传记有关知识】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也简称“传”......

    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行动动机在道德评价和道德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为仁由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这一特点尤其表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荣辱观上。今天重温传统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讲稿[精选合集]

    大家好,我今天讲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观》,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受......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间上:5000年文明;空间上: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古希腊、地中海文化;发展上:不断吸收外来......

    《共产党宣言》及当代价值学习心得

    《共产党宣言》及当代价值学习心得 《共产党宣言》本身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而它的产生又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新的战斗旗帜。从《共产党宣言》中看到了......

    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兼析质疑列宁主义当代价值的种种观点 顾玉兰 【内容摘要】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迫切需要。......

    史记_的史学价值,文学特点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不仅是“史家之绝唱”,也是“无韵之《离骚》”,具有高度的文学成就。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

    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迄今为止,没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