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草原放歌[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07:4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五单元 草原放歌[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五单元 草原放歌[最终版]》。

第一篇:第五单元 草原放歌[最终版]

敕勒歌

编写:陈 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静默草原

编写:陈 秀

【教学目标】

1、体味草原美在无言,美在静默,体会作者对于水草的自由想象和感受。

2、通过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的辽阔这一写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味草原的静默之美,领会作者的自由想象和感受。难点:通过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的辽阔。【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北朝民歌《敕勒歌》,想必大家对于草原的辽阔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我们再一起随着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走进草原,感受草原。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可老师范读,也可学生朗读,还可自由朗读。)

2、整体感知文章:

①找出全文中最关键的句子。

明确: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②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作者如何开篇谋局?

作者没有直接地正面去写草原,而是写草原给人的一种心理效果,和城市人,和观赏景物的心理习惯相对照。直截了当地宣告,要想观看丰富多彩的景观:“草原没有。”蒙古牧人,眯着眼睛要看的,不是有形的景观,而是“苍茫”,而“苍茫”是无形的,所以,作者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引出下文。

③为何说“草原首先带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因为它太广阔了,无遮无拦,因而首先带给人以自由感;但是,无边无际的空间,全部是大自然,任何人的创造痕迹,和大自然空间相比,都好像不存在一样,在旷远天地的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产生一种局促感、不自由感。

④文章为何以“静默草原”为题?

草原的美不可看,只可感受。它的美不在可视、可听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久久地、默默地沉思。

3、品味精妙语言:(可按学习小组进行质疑、探究)①“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以人在此产生的异样感,突出这一非同一般的辽阔。其辽阔无边的单一和强大,给人震撼、震摄。“惊慌”既包含了下文的不自由感、局促感,还包含了被其震撼、震摄后产生的心理慌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是稍许的害怕。“难免”强调了这一感受的普遍性,同样是突出了这一辽远的非同一般。

②“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苍茫”当然不能“装填”,这里说的只是一种感受,希望更多一点感受这辽远大草原的苍茫感。实际上表现了蒙古牧人对自己大草原的喜爱,这样的一种感受简直就是一种享受。③“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这两句分别表现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表现了草原强大单一的辽阔。使人觉得唯有浩瀚自然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退隐了,只剩下天地人,自然,在旷远天地的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第二句从反面赞颂大自然的伟大。人的一切作为,不管是抗争,还是悲痛,都奈何大自然不得。

④“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仔细品味“我”对草原特殊的情感。

此处以草原人的欣赏的眼光来写草原。烈马牛羊是草原的象征,母牛在水草丰美的小溪边饮水,烈马在青草满坡处休憩,是典型的草原风光。作者把自己想像为母牛。烈马,以自己的口唇、面颊触抚草原美丽的水草,与草原肌肤相亲,这就是“我”对草原特殊的情感表达。

4、小结:

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草原的特点,而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写,而且是草原人特有的感受来写。写出了草原之美,不在可见的美色,不在可听的美声,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观,美不在美丽的语言,美在无言,美在静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静默中对于水草自由的想像和感受。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3题。

2、预习《草原散章》,体会和本文的不同之处。

比较·探究

边塞诗歌四首

编写:陈 秀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分析这首诗。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杨柳”是双关语,既是音乐的曲调,又是现实的杨柳。“怨”和“杨柳”联系在一起,既是《折杨柳》的曲子中有哀怨(本来是离别的哀怨,引申为思乡的哀怨),又是埋怨杨柳不发青。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是对大自然的无可奈何,又是对自己征戍命运的。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显然不是客观的事实,玉门关外,也有春夏秋冬,但是在戍边的战士感觉中,这个荒寒的地方是没有春天的。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从军行

【教学目标】

想像诗歌创设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豪迈的英雄气概。【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均是表现戍边战士的愁苦。诗歌显得悲中有壮,而且是相当悲壮,相当雄浑,为何我们单单挑第四首呢?请大家仔细揣摩。

二、细细咀嚼,体味意境

第一、二句写出了形势的危急。“青海”地区,是唐代经常与吐蕃作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及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战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长云,指横在天际的云,把雪山都遮敝,因而天色就比较昏暗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战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围困的,不但远离中原,而且远离玉门关,可见其形势是如何凶险了。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纵观全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三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觉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本诗在抒写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使得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这首诗歌最突出之处。

三、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歌。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出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颖,想像奇丽,描写别致,形象优美。用“梨花开”喻雪,传神地表现了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形象鲜明,极富动态感和立体感。着以“千树万树”四字,更使风雪奇寒呈现出无边的春意。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从描绘边塞风雪严寒中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独特的环境描写衬托出深厚的离别之情。雪是贯穿全诗的线索。写送别既表现出真挚的情谊,又显得豪放磊落,毫无悲愁惨淡之感。

草原散章

编写:陈 秀

【教学目标】

(1)仔细体味作者笔下草原的“柔美”。(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想像的精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笔下草原的“柔美”。

难点: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精致的想像。【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在学习了原野的《静默草原》后,草原人对草原独有的感受一定让你记忆忧新。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福建的女作家楚楚她又是如何看待草原的!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在你们已经预习过的前提下,再把文章仔细阅读一遍,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写草原,这篇文章在内容上和《静默草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是写草原,都写出了草原辽阔,无边无际这一特点,但又有不同。前一篇突出写了草原苍茫辽阔的特点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其中的不自由感、局促感、单一感显得比较独特,总的来说是讲草原的壮阔雄浑的美。而本文分不同章节,分别写了草原上的鲜丽的胖草、柔顺的矮云、可人的笑花、绮丽的薄虹、温柔的小水、朴素的长歌”,突出了草原的鲜亮、温馨、柔和的美。

三、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按学习小组进行语言探究)在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大家找出自己认为最妙处,并说说理由。按学习小组进行探究。例:

1、仔细体会加点词语所调动的想像。如: 那是一种灵醒的绿,一种每个毛孔都会出油的绿,一种恣情率性、肆无忌惮的绿,一种...................看一眼就会让人心旌摇荡的绿,一种整个生命都跃跃欲试地要从绿色中挣脱出来的绿。................用“灵醒”一词,包含亮丽、鲜活、醒豁、灵动,有生命活力的感觉,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刺激想像,还有拟人化的想像成分。全句中既有从生机活跃、生命活力的角度想像的,如“生命跃跃欲试”“挣脱”;又有从最自由的个性行为去想像的,如:“恣情率性”;既有从五官刺激的角度想像的,如:“毛孔出油”;又有从感官转到心理感觉去想像,如:“心旌摇荡”。

2、仔细体会想像的精致。如:

①它们自由得就像思想一样,东奔西跑,变化无常。...................②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全惹笑了。....③虹是大地和天空之间的软桥,云和草地是桥下的流水,人和牛羊是水中的石头。.........④小水虽小,但明净如眸,周遭绿草如睫,正是‘毛眼睛’的眼波盈盈流转。...........比喻成套,想像精致。想像精致指要具体而微,特征鲜明。人的思想是最不可抑制的了,用来比喻变化自由的云再贴切不过了,再加上“东奔西跑,变化无常”的特征细说,这就是想像的精致。用一个笑话引起满堂哄笑比喻一大片的花一刹那全开放,这样明显的表象特征关联是非常具体传神的。最后一句,把睫毛都画了出,又加上年轻漂亮姑娘长睫毛大眼睛的毛毛眼,这就是精致的想像。

3、仔细体会加点词语的新颖独特,生动传神。如:

①它们就是要花着自己的花,叶着自己的叶,美着自己的美。.....................②它们是大自然自己的花,是大自然亲自生下来的,属于‚哺乳植物‛,而不是人工用....种子栽培出来的‚卵生植物‛,更不是移植、嫁接出来的‚试管植物‛。........③草原上的花长得小鼻小眼小耳朵的小模样,成堆成片地簇拥在一起,让人错以为他们...................总是在眯眯笑着,羞涩淑女的抿着嘴笑不露齿;阳刚豪爽的朗声大笑,有风的时候更是笑得.................前仰后合、花植枝乱颤。‛ ..........例①“花着自己的花,叶着自己的叶,美着自己的美”是词类的活用、变异。把一个双重动宾结构的词组给予压缩,显得干脆、有力、简结、工整、新鲜,还有了一份坚决的不容置疑的力量。

例句②运用较少见的修辞手法——仿拟(也叫仿词)。即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临时置换其中的部分成分,使其以新鲜的面目出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风趣的享受。如将“哺乳动物”仿拟为“哺乳植物”,又再顺延仿拟为“卵生植物”“试管植物”,因有前后文的阐述,读者完全能领会。

例句③比喻、拟人的用语别致传神。

四、小结:

所谓的“文如其人”在这两篇同为写草原的文章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静默草原》中的草原,是一个在草原长大的彪悍的蒙古男人的眼中、心中的辽阔苍茫的草原,它是壮美的;而《草原散章》中的草原,是一个在南方女子眼中的鲜亮、温馨的草原,它是柔美的。

五、作业:

1、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

2、本文编入课本时,删去了“瘦菇”一节(见八年级上册《伴你学语文》第五单元“比较感悟”的“轻松一刻”部分),试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分析、品味“瘦菇”这段文字。

拓展阅读

高原,我的中国色 悟沙

教学设计要点

可根据前面几课的教学情况,从“阅读练习·探究”及以下问题中,选择若干,组织学生研讨、交流:

一、通读《高原,我的中国色》和《悟沙》,说说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意思?你对作家笔下的黄土高原和黄沙有怎样的感受?

二、朗读《高原,我的中国色》,谈谈它多用短句的表达效果。

三、就《高原,我的中国色》中“我”的象征意蕴、《悟沙》中关于黄沙的抒情性议论所包含的哲思,展开讨论。

四、本单元课文写的都是北中国,总的说,境界(或背景)都很开阔,但美的内涵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也各有特色。请选择其中几篇诗文,就某一方面谈谈它们的异同。

〔“阅读练习·探究”见教科书,此从略。〕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5.第五单元 原野放歌 敕勒歌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北齐名将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原为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乐府诗集》将其收入《杂歌谣辞》。

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繁盛。诗歌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极其洗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物,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南北景色各异。“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北国风光的壮美和南国风光的秀丽一样吸引着我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广袤的草原,欣赏那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草原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2.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特别注意读准诗中“见”字的音)

用心

爱心

专心 1(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4)全班齐读古诗。3.分步解读,品悟诗意(1)解题。根据注释了解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古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①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②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③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4)有感情诵读全诗。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这首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诗。静默草原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

草原的美不可看,只可感受。它的美不在可视、可听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久久地、默默地沉思。

本文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草原的特点,而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写,而且是草原人特有的感受来写。写出了草原之美,不在可见的美色,不在可听的美声,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观,美不在美丽的语言,美在无言,美在静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静默中对于水草自由的想象和感受。

【教学目标】

1.体味草原美在无言,美在静默,体会作者对于水草的自由想象和感受。2.通过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的辽阔这一写法。3.有感情朗读,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

体味草原的静默之美,领会作者的自由想象和感受。【教学难点】

通过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的辽阔。【教学建议】 1.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朝民歌《敕勒歌》,想必大家对于草原的辽阔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我们再一起随着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辽阔,草原的美。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草原风光。(配乐:腾格尔《天堂》)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教师板书诗题:静默草原 2.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可老师范读,也可学生朗读,还可自由朗读)(2)整体感知文章。①找出全文中最关键的句子。明确: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②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作者如何开篇谋局?

作者没有直接地正面去写草原,而是写草原给人的一种心理效果,和城市人,和观赏景物的心理习惯相对照。直截了当地宣告,要想观看丰富多彩的景观:“草原没有。”蒙古牧人,眯着眼睛要看的,不是有形的景观,而是“苍茫”,而“苍茫”是无形的,所以,作者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引出下文。

③为何说“草原首先带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因为它太广阔了,无遮无拦,因而首先带给人以自由感;但是,无边无际的空间,全部是大自然,任何人的创造痕迹,和大自然空间相比,都好像不存在一样,在旷远天地的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产生一种局促感、不自由感。

④文章为何以“静默草原”为题?

草原的美不可看,只可感受。它的美不在可视、可听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久久地、默默地沉思。

3.品味精妙语言。(可按学习小组进行质疑、探究)(1)“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以人在此产生的异样感,突出这一非同一般的辽阔。其辽阔无边的单一和强大,给人震撼、震摄。“惊慌”既包含了下文的不自由感、局促感,还包含了被其震撼、震摄后产生的心理慌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是稍许的害怕。“难免”强调了这一感受的普遍性,同样是突出了这一辽远的非同一般。

(2)“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苍茫”当然不能“装填”,这里说的只是一种感受,希望更多一点感受这辽远大草原的苍茫感。实际上表现了蒙古牧人对自己大草原的喜爱,这样的一种感受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3)“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这两句分别表现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表现了草原强大单一的辽阔。使人觉得唯有浩瀚自然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文背景都退隐了,只剩下天地人,自然,在旷远天地的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第二句从反面赞颂大自然的伟大。人的一切作为,不管是抗争,还是悲痛,都奈何大自然不得。

(4)“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仔细品味“我”对草原特殊的情感。

此处以草原人的欣赏的眼光来写草原。烈马牛羊是草原的象征,母牛在水草丰美的小溪边饮水,烈马在青草满坡处休憩,是典型的草原风光。作者把自己想象为母牛。烈马,以自己的口唇、面颊触抚草原美丽的水草,与草原肌肤相亲,这就是“我”对草原特殊的情感表达。

4.小结。

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草原的特点,而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写,而且是草原人特有的感受来写。写出了草原之美,不在可见的美色,不在可听的美声,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观,美不在美丽的语言,美在无言,美在静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静默中对于水草自由的想象和感受。

5.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3题。

(2)预习《草原散章》,体会和本文的不同之处。

草原散章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草原散章》中,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抓取了富有草原特征的景物,将自己对草原的感情寄托在绘景上。作者把生命的激情,生存的焦虑,欲望的灵性,鲜活的生命存在淋漓尽致地加以表现,通过描写辽阔的草原,表达草原的热爱。

【教学目标】

1.仔细体味作者笔下草原的“柔美”。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想象的精致。【教学重点】

体会笔下草原的“柔美”。【教学难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精致的想象。【教学建议】 1.导入。

大家在学习了原野的《静默草原》后,草原人对草原独有的感受一定让你记忆忧新。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福建的女作家楚楚她又是如何看待草原的!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在你们已经预习过的前提下,再把文章仔细阅读一遍,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写草原,这篇文章在内容上和《静默草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是写草原,都写出了草原辽阔、无边无际这一特点,但又有不同。前一篇突出写了草原苍茫辽阔的特点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其中的不自由感、局促感、单一感显得比较独特,总的来说是讲草原的壮阔雄浑的美。而本文分不同章节,分别写了草原上的鲜丽的胖草、柔顺的矮云、可人的笑花、绮丽的薄虹、温柔的小水、朴素的长歌,突出了草原的鲜亮、温馨、柔和的美。

3.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按学习小组进行语言探究)

在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大家找出自己认为最妙处,并说说理由。按学习小组进行探究。例:

(1)仔细体会加点词语所调动的想象。如:

那是一种灵醒的绿,一种每个毛孔都会出油的绿,一种恣情率性、肆无忌惮的绿,一种看一眼就会让人心旌摇荡的绿,一种整个生命都跃跃欲试地要从绿色中挣脱出来的绿。

用“灵醒”一词,包含亮丽、鲜活、醒豁、灵动,有生命活力的感觉,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刺激想象,还有拟人化的想象成分。全句中既有从生机活跃、生命活力的角度想象的,如:“生命跃跃欲试”“挣脱”,又有从最自由的个性行为去想象的,如:“恣情率性”;既有从五官刺激的角度想象的,如:“毛孔出油”,又有从感官转到心理感觉去想象的,如:“心旌摇荡”。

(2)仔细体会想象的精致。如:

①它们自由得就像思想一样,东奔西跑,变化无常。

②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全惹笑了。③虹是大地和天空之间的软桥,云和草地是桥下的流水,人和牛羊是水中的石头。④小水虽小,但明净如眸,周遭绿草如睫,正是“毛眼睛”的眼波盈盈流转。比喻成套,想象精致。想象精致指要具体而微,特征鲜明。人的思想是最不可抑制的了,用来比喻变化自由的云再贴切不过了,再加上“东奔西跑,变化无常”的特征细说,这就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想象的精致。用一个笑话引起满堂哄笑比喻一大片的花一刹那全开放,这样明显的表象特征关联是非常具体传神的。最后一句,把睫毛都画出了,又加上年轻漂亮姑娘长睫毛大眼睛的毛毛眼,这就是精致的想象。

边塞诗歌四首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课编选了四首描写边塞风情的唐诗。

《凉州词》中,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描写边塞的酷寒,体现出戍守边防的征人难回故乡的哀怨,但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悲壮苍凉。

《从军行》既表现了戍边战士的愁苦,也抒写出戍边将士决心为国戍边、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

《使至塞上》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心情和对戍边将士报效朝廷的慰问之意,也抒发了诗人对边塞壮丽风光的赞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北边塞风雪的壮丽和奇寒,表现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了雪中送别时对友人的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教学目标】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丰富语文积累。【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2.诵读与积累。【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

用心

爱心

专心 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分析这首诗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杨柳”是双关语,既是音乐的曲调,又是现实的杨柳。“怨”和“杨柳”联系在一起,既是《折杨柳》的曲子中有哀怨(本来是离别的哀怨,引申为思乡的哀怨),又是埋怨杨柳不发青。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是对大自然的无可奈何,又是对自己征戍命运的无可奈何。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显然不是客观的事实,玉门关外,也有春夏秋冬,但是在戍边的战士感觉中,这个荒寒的地方是没有春天的。

3.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活动设计

①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②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③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2)学生活动设计

①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②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用心

爱心

专心 8

从军行(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均是表现戍边战士的愁苦。诗歌显得悲中有壮,而且是相当悲壮,相当雄浑,为何我们单单挑第四首呢?请大家仔细揣摩。

2.细细咀嚼,体味意境。

第一、二句写出了形势的危急。“青海”地区,是唐代经常与吐蕃作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战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长云,指横在天际的云,把雪山都遮蔽,因而天色就比较昏暗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围困的,不但远离中原,而且远离玉门关,可见其形势是如何凶险了。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纵观全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两句形成鲜明对照。第三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觉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本诗在抒写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使得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这首诗歌最突出之处。

3.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歌。

使至塞上(第3课时)

【教学建议】

1.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用心

爱心

专心 9(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2.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3.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4课时)

【教学建议】 1.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2.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3.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出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颖,想象奇丽,描写别致,形象优美。用“梨花开”喻雪,传神地表现了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形象鲜明,极富动态感和立体感。着以“千树万树”四字,更使风雪奇寒呈现出无边的春意。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4.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从描绘边塞风雪严寒中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独特的环境描写衬托出深厚的离别之情。雪是贯穿全诗的线索。写送别既表现出真挚的情谊,又显得豪放磊落,毫无悲愁惨淡之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赣榆县海头镇第二中心小学 王继聚]

【设计说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思路提要】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过程揭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孙)哦,那和孙悟空是

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 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那老

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表演了,推荐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引入正题,学习古诗.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师:这是谁写的(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 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四,初学古诗,自己理解.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 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12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6,指名诵读这首诗.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2,师生吟唱.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情感之美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表达·交流”是本版教材的一个特色,它是在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之后,结合单元内容设计的听说读写相结合语文实践活动。

结合本单元“原野放歌”选材,本次“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情感之美”,主要交给学生两种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练习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体悟抒情性文字的“抒情”的特点和“情感”之美,将它与其他各体文字区别开来。2.注意在不同语境中抒情分寸的把握,尽量表达得真切自然。【教学重点】

1.掌握抒情的两种方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13 2.运用两种抒情方式进行抒情性文字的写作。【教学难点】

间接抒情的方法和运用。

情感之美(第1课时)【教学建议】 1.导入

用《草原散章》中的间接抒情片段导入。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你读出了作者此时怎样的感情?作者直接抒发了她的感情吗? 2.师生共同弄清两种表达方式(1)展示不同抒情方式的文章片段。

①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②这是个春天。我只看见花儿开了,叶儿绿了,而觉不到一点暖气。红的花只是红的花,绿的叶只是绿的叶,我看见些不同的颜色,只是一点颜色;这些颜色没有任何意义,春在我的心中是一个凉的死的东西。我不肯哭,可是泪自己往下流。(老舍《月牙儿》)

(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3)教师明确:

抒情,就是抒发人的各种感情。人有喜、怒、哀、恶、惧之情,在写作中势必就要有所流露。实用文体的写作,包括说明性文体在内都往往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评价,文学创作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感情的渗透,便难以进入写作的殿堂。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直抒胸臆”,它是借助议论的形式,赤裸裸地把某种感情喷发出来。间接抒情则是借助对他物的叙述、描写,隐晦曲折地把感情透露出来。在文章中,间接抒情比直接抒情更为常见。由于直接抒情是喜怒皆形于色,所以语言必然明朗、激越;间接抒情感情是辗转流露,语言也就含蓄、从容。

3.解决抒情的真实性问题

(1)展示两篇习作,辨析哪篇文章情感真实自然。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春雨》和《小院春色》(原文见后附资料)(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3)教师明确:

对“春雨”能发出由衷的赞叹的人,一般来说,须是对土地、农时、农作物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一个从未尝过为农之艰辛的少年,对“春雨”恐怕就很难产生深切的感受。与其说是赞美春雨,不如说是赞美春天;与其说是“抒情”,不如说是“寄意”。结束句:“春雨,我希望你永驻人间!”这篇末点题,说的就不是情,而是意。殊不知,永驻人间的春雨就不再是“贵如油”,而是“滥成灾”,春雨连绵是要“烂秧”的呀!可见,真情,要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来,否则,纵然景物描写十分生动,也不会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不是从自己切身体验中来的,势必就要作假,春雨永驻人间,不就是春天永驻人间的翻版吗?

《小院春色》就不一样了。虽然写春色的文章已不可胜数,早就被写俗写滥了,很难出新,但这位小作者能从“小院”这独特的视角切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为读者捧出一缕真情、一瓣心香:积雪,“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闪着星星点点的银光,整个小院显得格外明亮、清新”。庭前的柳树,“前几天刚抽出鹅黄色的小芽苞,已长成小叶片,嫩绿中透着微黄,煞是招人喜爱”。还有韩家姥姥门前的樱桃树,几天没注意,竟一朵朵、一簇簇,开得旺盛;房前屋后欢叫着的春燕,把寂静的小院变得热闹;花坛里的小草破土而出;孩子们在院子里跳跃欢呼、骑车竞逐。小院的春天就是如此“无声无息,却又有声有色地来了”,“春天使我们的小院充满生机”。——这里所表现的春天带给人的欣喜之情,就显得较为真切、自然。没有自己切身的体验,是“造”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4)评析诗歌《淹没》。

诗歌《淹没》,作者的情感体验也许是真实的,而且诗歌也是允许夸张的,但是,就参加校运会失利这件事来说,在读者的感觉上这是一件很一般的事,不值得如此哭天抹地地抛洒泪水,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经历过的许多挫折,打击要比这大得多,如期末考试、升学考试的失败,伤病、失去亲友,等等,比这可能都要痛苦难受得多。像这类小事也被泪水淹没,不是过于脆弱,就是有意滥情。这样过度抒情,读者就很难接受,无法达成视界融合。因此,即便是真实的情感,表达也要适度,读来才真实自然。

4.布置习作题目“校园散章”

(1)学生构思后说说自己的思路、提纲。(2)相互指出长处不足。(3)教师提示:

这是一次“抒情”的练习。既为“散章”,在体裁上说,写的是散文。题材的选择和情感的抒发可以自由一些,重要的是表达的情感应是自己的——“真情百分百”。人是情感动物,对任何事物都有情感反应,例如,在与陌生人接触时,别人脸上细微的表情,就可以使你感觉到是友善、尊重、喜爱,还是敌视、鄙夷、厌恶,势必也会引起你的情绪反应和情感

用心

爱心

专心 变化,对一切的景、物、事也是如此,要善于捕捉这种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情感,将其细致、真切、巧妙地表现出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16

第三篇: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一、教学目标:

能够对本单元所学习的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感情背唱歌曲;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作曲家翟希贤及主要代表作品。

2、欣赏并用模唱的方法学唱《银杯》,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识。

3、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边》,感受蒙古族歌手的音乐特点,认识波音记号。

4、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制及独奏、齐奏的演奏形式。

三、课时:两课时

四、授课年级:初一

五、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歌曲《银杯》

1、民歌: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2、导入:

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通常主人将斟满酒的银碗托在哈达之上献给客人,客人应接住酒杯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主人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因此,酒歌就成为蒙古族民歌艺术中重要的体裁之一。

3、歌曲《银杯》

(1)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近代一些宴歌、婚礼歌等也属于短调体裁。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农业地区。

(2)《银杯》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一首祝酒歌。它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常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银杯》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是带有舞蹈性质的短调歌曲。

(3)一段体:又称一部曲式,由一个乐段构成,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

4、音乐小知识:

装饰音:用来装饰旋律的小音符,装饰音的时值计算在所装饰的音或前一音的时值内。

(1)倚音:由一个或多个音组成,用小音符记写在主要音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在左上方的叫前倚音,在右上方的叫后倚音。

(2)下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识的滑动所得出的发音。如果滑动的方向由高音滑向低音就叫下滑音。

5、节奏练习:

(1)X.X

X

XX |

X

X

|

X.X

X

XX |

X —

(2)X

X

X

X X | X —

X

X

X |

X

X

XX

X |

X

X

※注意:切分节奏

6、聆听歌曲《银杯》。

7、学唱:教师范唱,学生跟唱。

歌曲《牧歌》

1、名词解释:

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作品介绍:

《牧歌》是内蒙古东部昭乌达盟的一首典型的长调民歌,一段体结构,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它的唱词共四句,从天空写到白云,再从白云写到羊群,最后又归到草原,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气和诗情的草原放牧图。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出草原的安静和优美。其中雪白的羊群暗示了安静中所孕育的生命力,歌唱了辽阔草原内在的精神和力量。

3、节奏练习:

(1)X

X

X

.X

|

X

X

X.X |

X

X

X

.X

| X —

(2)X

X

X

.X |

X

X.XX

X |

X

X

XX

XXXX | X —

0 ║

4、聆听歌曲《牧歌》。

5、学唱:教师范唱,学生跟唱。

六、拓展:

欣赏独唱《牧歌》,仔细体会这首歌曲的意境,并用稍慢的速度、连贯舒展的声音背唱。

七、反思:

第二单元

多彩音乐剧

一、教学目标:

能在感受体验音乐剧选曲中积极参与演唱、欣赏和编演等实践活动,能对其产生兴趣给予关注。

二、教学目标:

1、学唱《雪绒花》,能以恰当的速度、力度及舒展轻柔、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能用充满深情的歌声背唱歌曲。

2、欣赏《回忆》,巩固三段体的曲式结构;感受音乐剧音在演唱风格上的特点;了解音乐剧综合性的艺术特点。

3、聆听《云中的城堡》,巩固变换拍子,体验音乐剧歌曲易学、易唱、易记的特点。聆听《总有一天》,知道音乐剧主题歌曲如同影视主题歌曲或主题音乐一样在剧中的多次出现。

三、课时:两课时

四、授课年级:初二

五、教材分析:

第二课时:

(一)欣赏《回忆》

1、故事导入:

这是发生在杰里科猫族的故事。每位猫族成员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的年龄、性别、性格不同,各具鲜明的特点。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舞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希望因此被选中。在众多的猫中,有一只蓬头垢面、丑陋衰老的猫,她曾是猫族中最美丽的猫,名叫“魅力猫”。年轻是因羡慕外面的世界而离开家族,但在尝尽了世态炎凉已经衰老的她,更渴望重回家族重获新生。但是大家都歧视她、躲避他。为能获得重生,她放下昔日的高贵,以一曲《回忆》唤回了所有猫族成员的爱与宽容。最后,她幸运地成为当晚获得重生的杰里科猫。

2、背景资料:

《猫》是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创作于1977年,1981年首演于伦敦,1982年在美国百老汇上演。该剧曾以十多种语言在奥地利、德国、日本、中国等二十多个国家演出。它曾获七项托尼奖(美国戏剧界最高奖),与《歌剧魅影》、《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并称为四大经典音乐剧。

3、音乐剧《回忆》

(1)这首歌以动人心弦的旋律成为音乐剧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歌曲音域不宽,只有十一度,主要采用不常用的12/8拍子写成,其结构为A+B+A。

歌曲《回忆》在音乐剧中先后共有两次完整的演唱。因故事情节不同,在两次演唱中的歌曲结构也因所需表达的不同情感而不同。为了能更好地诠释剧中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故在音乐分析中将剧中的两次演唱分别以《回忆》

(一)、《回忆》

(二)加以区别。

※注意:聆听的是《回忆

(一)》

(2)作者简介:安德鲁·劳埃德·韦伯(1948—)代表作品有《猫》、《剧院魅影》、《艾薇塔》、《万世巨星》、《日落大道》等。其多部音乐剧曾获得百老汇托尼奖、金球奖、奥斯卡奖等。

4、观看视频,侧重听记旋律、学唱旋律及感受情绪情感。

(二)欣赏《云中的城堡》

1、故事导入:

这是发生在19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19年。出狱之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去恶从善。8年后,他改名为马德兰,成为工厂主,还当上市长。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然而,为了完成对女工芳汀的承诺,找到并照顾她的女儿柯赛特,他历尽千幸万苦,不畏惧自己曾是罪犯的身份,而再次遭到通缉。最终,他帮助别人得到了幸福,自己却孤独地死去。

2、背景资料:

法国音乐剧《悲惨世界》创作于1980年,1985年在伦敦上演,1987年开始在美国百老汇上演。同年获8项托尼奖,奠定了非凡的国家影响与地位,成为了世界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

3、音乐剧《云中的城堡》

(1)《云中的城堡》是一首童声独唱歌曲。讲述的是芳汀的女儿柯赛特,被所寄养的饭店老板终日虐待,可怜的柯赛特幻想着自己能到梦中的城堡里去过幸福、快乐生活时所演唱的歌曲,其结构为A+B+A。

(2)作者简介: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1944—)是法国著名作曲家,与阿兰·鲍利尔共同创作了多部经典的音乐剧,包括《悲惨世界》、《西贡小姐》、《马丁·盖尔》等等。

4、聆听歌曲,观看视频,结合剧情,使学生们感受小主人公柯赛特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心境。

(三)欣赏《总有一天》

1、图片导入,介绍金沙遗址。

2、作品分析:

《总有一天》是音乐剧《金沙》中的一首歌曲,是这部音乐剧的主题歌曲,全曲为C大调,4/4拍,其结构为A+B+A'。

歌曲由男主角“沙”演唱。这首歌分别出现在音乐剧的开篇与结尾,但在两个场景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却不尽相同。开篇时重在突出对未知的希冀与探索,而结尾却表达了一种分离的痛苦与刻骨的思念。

3、作者简介:

三宝(那日松,1968—)蒙古族,作曲家。198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著有《亚运之光》、《不见不散》、《暗香》等。

4、聆听歌曲,引导学生着重感受其流行的演唱风格及歌曲情感表现。

六、拓展:

1、欣赏“魅力猫”在剧中第二次演唱的歌曲《回忆》,按演唱顺序将A、B乐段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A

║+()+()+间奏+()+()

2、聆听《云中的城堡》,为旋律填上空缺的音符,并根据小节内的拍号进行正确组合。

3、聆听《总有一天》,结合本单元其他音乐剧的欣赏,选择出符合音乐剧特点的选项(可以多项选择)。

歌曲 A难唱难记 B易唱易记 C易传唱

风格 A古典 B流行 C古典及流行相结合

七、反思:

第四篇:第二单元牧歌草原

第二课 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教学重、难点:

1、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学生自由讨论)

二、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三、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四、演唱《银杯》,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银杯》

二、对比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求感受其情绪、风格。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并提出在音色上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女声演唱的不同之处。

3、对比聆听《天堂》,请学生思考,与上一首歌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第一、二乐句划旋律线再次感受。

5、再次完整聆听音乐。

三、边播放录音,边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一、开课:

1、复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形式。

2、谈话:我们前节课学习了蒙古长调民歌——《银杯》,那么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复习长调与短调的含义,找出不同支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歌曲《小黄鹂鸟》,看看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二、学习歌曲《小黄鹂鸟》

1、老师范唱、初步聆听,学生感受旋律并判断它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简单介绍歌曲。

3、让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歌谱。

5、自由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何读歌词才好听。

7、把歌词带进歌谱里,试着演唱。

8、随机纠错。

9、完整演唱。

三、音乐活动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

2、即兴创作旋律。

五、老师小结。

第四课时

一、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

二、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三、跟着音乐,学动作。

四、随音乐舞蹈。

五、分组展示。

六、小结。

第五篇:第五单元复习

第五单元复习姓名:

1)读课文,理解其意境;

2)背写:古诗《峨眉山月歌》、“语文乐园

(五)”中的“写一写,背一背”;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é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子鼠 丑牛 寅yín虎 卯mǎo兔 辰chén龙 巳sì蛇 午马 末羊 申猴 酉yǒu鸡 戌xū狗 亥hài猪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友谊的翅膀长得足以从世界的这一头伸到另一头。(法国 蒙田)

一、多音字

挑(挑tiāo选)(挑tiǎo衅xìn)鲜(新鲜xiān)(鲜xiǎn为人知)角(角jué色)(角jiǎo落)兴(兴xīng旺)(高兴xìng)种(种zhǒng子)(种zhòng地)

二、要求会认的字

偎(依偎wēi)傻(傻shǎ瓜)措(措cuò施)馋(嘴馋chán)揉(揉róu面)屁(屁pì股)偏(偏piān向)搂(搂lǒu抱)杏(杏xìng子)尝(品尝cháng)吩(吩fēn咐)糕(蛋糕gāo)验(试验yàn)疫(防疫yì)寝(寝qǐn室)倦(疲倦juàn)繁(繁fán忙)燃(燃rán烧)装(装zhuāng饰)角(角jué色)

景(风景jǐng)证(证zhèng明)竞(竞jìng争)峨(峨é眉山)羌(羌qiāng族)渝(坚贞不渝yú)寅(寅yín时)

卯(卯mǎo时)巳(巳sì年)酉(酉yǒu时)戌(戌xū时)亥(亥hài时)

三、比较组词

杏(杏子)(杏树)颗(颗粒)(一颗心)饭(吃饭)(饭碗)束(拘束)(光束)棵(一棵树)(一颗菜)饮(饮料)(饮食)

鲜(新鲜)(鲜花)咐(吩咐)(嘱咐)医(医生)(医疗)群(群众)(人群)附(附加)(符合)匡(匡复正义)

寿(长寿)(寿命)俗(俗气)(风俗)研(研究)(研发)麦(麦子)(麦田)浴(洗浴)(浴室)妍(斗妍)(妍丽)

枕(枕头)(枕zhěn巾)计(计划)(计策)挑(挑选)(挑剔)耽(耽误)(耽搁)汁(果汁)(墨汁)桃(桃子)(桃李)

议(议论)(议事)骄(骄傲)(骄横)证(证明)(证件)仪(仪式)(仪器)娇(娇弱)(娇嫩)征(征用)(长征)

尝(品尝)(尝试)贺(庆贺)(祝贺)治(治疗)(医疗)常(经常)(常年)货(货物)(百货)洽(融洽)(洽谈)

四、词语听写

课内:羡慕、依偎、吩咐、寿辰、风俗、疲倦、繁忙、发达、拥抱、抗议、赞扬、慈祥、骄傲、糟糕、震惊、橙黄橙黄、不知所措、不分昼夜、废寝忘食、欲言又止、光彩夺目、公平竞争、共同分享、自不量力

课外:形容友情的词语:互相帮助、情同手足、团结友爱、情深意长、情深似海、形影不离、情真意切、以诚相待、同窗密友、肝胆相照

五、近义词

羡慕――爱慕

吩咐――嘱咐

寿辰――生日

风俗――习俗 疲倦――疲劳

常常――经常

庆贺――祝贺

兴奋――高兴 抗议――抗争

赞扬――表扬

慈祥――和蔼

信任――相信 震惊――吃惊

不知所措――手足无措

光彩夺目――光彩照人 自不量力――螳臂挡车

高兴――兴奋

积极――活跃

欲言又止――吞吞吐吐

六、反义词

羡慕――不屑

糊涂――清醒

重视――轻视

繁忙――轻闲 发达――落后

积极――消极

紧张――放松

抗议――支持 赞扬――批评

骄傲――谦虚

糟糕――精彩

不知所措――胸有成竹

光彩夺目――暗淡无光 自不量力――量力而行

点燃――熄灭

七、词语搭配

(栽)杏树

(数)星星

(做)饭

(走)出去

(摘)杏儿(低)下头

(揉)屁股

(拿)竹竿

(写)信

(送)蛋糕(祝贺)寿辰

(研制)新药

(治疗)疫病

(收)信

(拥抱)父亲

(点燃)蜡烛

(听到)消息

(挑选)女主角(朗诵)台词

(打)招呼

(分享)欢乐

八、形式词

ABAB式:一颗一颗

橙黄橙黄 AABB式:匆匆忙忙 含近义词:废寝忘食

九、量词

一(棵)树

一(个)小伙伴

一(根)竹竿

一(封)信 一(个)蛋糕

一(段)台词

一(种)新药

一(次)试验 一(件)衣服

一(次)机会

一(句)台词

下载第五单元 草原放歌[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五单元 草原放歌[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有真实的故事,也有童话故事;有国内的故事,更有国外的故事,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组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有四篇有关生命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语言优美......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合集)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这一专题编排的,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本组教材有四篇课文、一个学习园......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包括四篇古代散文,五首诗词曲,编为五课。这些作品,有写景,有传记,有议沦,有书序,都是我国古代诗文作品中的优秀篇章,非常适......

    第五单元复习

    生活的启示 ——六语下第五单元复习 课时目标: 1、复习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背诵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从而理解课文中心思想。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整体复习回顾......

    第五单元测试卷

    第五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公输盘诎(qū) 曾益其所不能(cénɡ) ..蹴尔而与之(jiù) .B.胡不见......

    第五单元 日积月累

    1、百炼成钢:炼:锻炼。铁经过反复锤炼才成为坚韧的钢。比喻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变得非常坚强,指人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成为真正坚强的人。近义词:身经百战、千锤百炼。 反义......

    第五单元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教学内容: 1、24时记时法。 2、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3、实践活动——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