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中 文 摘 要
李清照作为宋词大家,婉约词之宗,“愁’字是其作品最突出最有感染力的情调。在她的作品中,大部分都表现出了一种愁情情调,其高潮的艺术感染力,深刻而自然的表达了复杂的内心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审美价值极高。本文探究了作者人生历程中三个不同阶段的作品,分析了其高超的表达手法所塑造的不同愁情美,最后分析了造成这种独特愁情美的深层次因素。
关键词:李清照词;审美价值;愁情美;
Abstract
Li Qingzhao as the song you, ancestor of the composed word, “worry about 'the word is the most prominent works most contagious sentiment.In her works, most of them exhibit a melancholy mood, the climax of the artistic appeal, profound and natural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x inner emotional, aesthetic valu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works of the author in the life process, analyzes its shaping technique of melancholy beauty expression superb, the last of the unique beauty of the feeling of sorrow deep factors.Key word: Li Qingzhao words, aesthetic value, melancholy beauty
目录
引 言„„„„„„„„„„„„„„„„„„„„„„„„„„„„1
一、不同阶段的愁情表现„„„„„„„„„„„„„„„„„„„1
(一)少女时的闲愁„„„„„„„„„„„„„„„„„„„„1
(二)少妇阶段的离愁„„„„„„„„„„„„„„„„„„„2
(三)中年后亡国失父的哀愁„„„„„„„„„„„„„„„„3
二、高超的表达方式刻画无与伦比的愁情美„„„„„„„„„„„4
(一)愁的物化美„„„„„„„„„„„„„„„„„„„„„4
(二)愁的形象美„„„„„„„„„„„„„„„„„„„„„5
(三)愁的动态美„„„„„„„„„„„„„„„„„„„„„5
(四)愁的氛围美„„„„„„„„„„„„„„„„„„„„„5
三、多层次因素造就了独特的愁情美„„„„„„„„„„„„„„6
(一)前后迥异的生活经历„„„„„„„„„„„„„„„„„6
(二)特有的时代铸就了无与伦比的愁情美„„„„„„„„„„7
(三)易安词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易于流传„„„„„„„7 结 论„„„„„„„„„„„„„„„„„„„„„„„„„„„„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前 言
李清照词作的精华便是一个“愁”,不论是前期的少女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离愁,亦或是后期的亡国失夫愁,在词人的笔下都把愁表现的极具神韵,展现的活灵活现,并且给人一种愁情美的感觉,在她的笔下,愁被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这是一种形象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一种重量愁,“更睡家横笛,吹动浓愁”这是一种动感愁,“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是一种长度愁„„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把愁刻画的淋漓尽致,复杂深邃的内心情感就这样被巧妙表达出来,成为了后世传颂佳句。
一、不同阶段的愁情表现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女阶段、少妇阶段、国破夫亡阶段,是一个幸福到凄苦的过程,相应的,词人的词作也随着词人的人生经历,经历了这三个不同阶段,词中对于愁情的表现也有一个从浅吟低唱到到凄婉悱侧的变化。
(一)少女时的闲愁
李清照出身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庭富足,书香气息浓郁,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家庭。她的父亲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思想开放。其母为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善长诗词。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里,李清照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且衣食无忧,在这时期,李清照的词主要以欢快、轻松为基调,充满了活力。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整首词的格调非常的活泼,选取的细节也尽是动态的,并且全词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感,一位调皮可爱的主人公跃然纸上。通过李清照早起的这首词,我们也可以想象到词人的早期生活是何等的自由宽松,这样一个大家闺秀居然可以乘舟出行到很晚,并且还喝醉了,误入了藉花深处。主人公此时并没有因为天晚迷路的惊慌,也没有害怕父母责骂的恐惧之情,相反着,主人公还兴致勃勃的游玩起来,在藉花深处深入发
现了鸥鹭惊飞后的另一番别有洞天的大自然情景。整词气氛欢快,描写的自然画面充满了活力。李清照早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才能无拘无束的展开想象力,写出好的作品来。
当然在这一时期,词人也表现出了一些淡淡的闲愁。但李清照此时处在这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级,难免有着这样的轻愁,闲愁,究其原因,无非是词人的生活虽满足,但作为一个有才华的才女,李清照的内心深处难免会有一种莫名的愁苦,这也应该是少女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思春情怀,写于早期的《如梦令》就是一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写于春末夏初之季,从昨夜写起,夜里的一场骤风急雨送走了春天,词人敏感的察觉到了春天的逝去,但睡醒后,主人公昨夜的酒意还未全消,经过一夜的风雨,词人想到了庭外海棠花有没有被风雨打坏,便问着卷帘旁边的侍女外面的情形,侍女漫不经心的答道:海棠依旧,对于这样一个回答,词人似乎有些不满意,有些责备的叹道: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海棠树已经是花少叶多了。这首词表现了女子惜花爱花的愁情,在这些表面的背后,也表现出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隐隐透着一丝少女情怀,一种淡淡的闺中闲愁,当然这种愁情并不强烈,也不是真实的愁情,这大概就是辛弃疾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愁,是无忧无虑的生活里一种调剂品。
(二)少妇阶段的离愁
李清照人生的第二阶段可以是从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算起,到北宋灭亡时候结束,时间跨度较长。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的愁情由少女时期的闲愁慢慢发展到少妇时期的离愁,这是词人创作的第二阶段,也是生活的第二个阶段。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几十年的婚后的生活虽有幸福有甜蜜,但也饱尝艰辛困苦。这一时期的词作,酒和愁两字出现的数量很多,在词人所有的词作中占到了很高的比列。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成夫妻,情投意合,但不久后,赵明诚便出外求官,夫妻二人常有离别,可谓聚少离多,词人独守空闺,自然少不了一翻愁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就是这一时期典型作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深刻的反应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作者把自己那颗饱尝相思之苦的内心大胆的表现了出来。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来作为离别的村托,慢慢的把内心的思念之情由外而内的表现出来,愁情被刻画的真切而细腻,借无知无情之景,写自己心中既幸福又酸楚的心境,这也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突出特色。对于生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会的词女人来说,相夫教子便是女人的工作和事业,她们并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与机会,但遗憾的是,李清照婚后并没有育有儿女,从这一方面来讲,孤独寂寞的愁情始终伴随着她,让她备受煎熬,所以一方面,李清照写的思夫的作品较多,另一方面,流露出词人愁情的作品也不少。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是一首典型的抒写离愁的词,但词中愁苦的心情,愁苦的意味,已经远远的超过的《醉花阴》等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人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上片利用一层一层的铺垫,写出了词人不愿意离别,害怕离别的种种表现,欲说还休,短短四字道出了主人公矛盾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下片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无奈愁苦,李清照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改变丈夫即将离开的事实,但却又实在不忍离别,最后也只得无奈的接受,那种内心的煎熬和愁苦,以及深深的怨恨跃然纸上。
(三)中年后亡国失夫的哀愁
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使得北宋王朝风雨飘摇,而词人的家乡也沦陷在金国的铁骑下,李清照在一夜之间从一位衣食无忧的才女变成了流离失所的难民。至此,李清照的词作更多的表达了家国沦丧带来的痛苦,词风开始转为成熟,表达手法也更加的炉火纯青,意境进入了另一个高度。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下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不消。
在这首词中,作者睹物生情,表达出了对于故乡的强烈想念,梅花鬓下残,词人从梅花的凋残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发出了“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深沉呼喊。这不仅是词人的呐喊,也可以代表着当时千千万万因为国破而流落他乡的中原百姓的心声,这种发自心底的呐喊如泣如诉,深刻的表达了内心的彷徨无计的愁苦之情,这种愁苦在《添字采桑子》表达的更加哀怨,更加深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该词手法较为含蓄,读之有一种深深的凄苦气息,因为战乱而不得不流亡他乡的哀怨愁苦心境。在流落他乡的人听着点点滴滴的雨声,自然有着另一番滋味。再如李清照的另一名篇《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词人格外的敏感,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这样一个环境下也担心着骤风急雨会不请自到,所以她拒绝了诗朋酒友的盛情邀请,“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寂寞自处,词人这样的敏感,也正是由于刚刚经历了国破的剧痛,一直压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哀愁。
祖国的灭亡和家乡的沦陷使得她备受磨难,然而在经历了国破三年后,李清照的丈夫也在忧愁中郁郁而终,家也散了,尝尽了人世间的冷暖心酸。词人遭受了强烈的心灵打击,丈夫的死让她失去了整个世界,这样的打击读她是致命的。在这以后,对丈夫赵明诚的深刻怀念和哀叹自己的愁苦晚年成为了词人后期作品的主旋律,这些抽口情节也夹杂着国破的情感,三种愁情自然交融在一起,意境达到了一个更为高远的境界。《声声慢》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该词情景交融,文字细腻,叠字不断,把愁情描述的极其传神,极致的刻画出了主人公悲催的经历和愁苦的心境,可谓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二、高超的表达方式刻画无与伦比的愁情美
在李清照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愁被描绘活灵活现,极具美感,愁被词人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形态,读者让人陶醉,艺术效果和审美价值都较高。
(一)愁的物化美
词人在写愁的时候,会经常把愁进行量化,进行物化,以此来表达心中的深刻感情,这样巧妙的写作手法,使愁具有真实的美感,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意义。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词从暮春三月景色切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开端写的不仅是伤春,更寄托了词人漂泊的身世、美人迟暮之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把国破之后的愁情心酸全部寄托在了此句里面,最后在愁字上重重的写上了一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物,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在李清照的笔下,却通过异想天开的视觉表现手法,真实具体的表现出了一种可触摸,可估量的实物状态,不得不让人佩服,通过这样一些,愁的可感性被增强,审美效果也得到了提高,突出了审美效果,具有很强的美感
(二)愁的形象美
李清照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美来表现愁的形象美,把抽象的愁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如《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暖雨晴风初破冻”,开头便写到春天的盎然生机,就是这样一个美丽景色,却让作者想到了自身,想到了自己的形单影只,“酒意诗情谁与共”,读之,让人心生同情,结尾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不觉潸然泪下。该词的愁情并没有向广处发展,却向高度求精,词人从多个角度对愁进行了细腻的处理和艺术加工,表达了主人公浓浓的愁情美,愁被表现的更具形象,给人以欲罢不能的感觉,可谓生动传神。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表达愁,可在李清照的笔下,把愁表现的这样极具美感的形象,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三)愁的动态美
有时候,李清照擅长将愁瞬间的抒发出来,大胆的吐露苦闷之情,这是人的内心情感爆发的情况,也使得愁具有浓浓的动态美。如名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人通过描写人物动态,慢慢的敞开了心扉,接着,用“花自飘零水自流”来写动态的自然事物,由此为基础,情感慢慢迸发,道出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动态愁,读到这里,我们都能联想到一个刚舒缓眉头的女人,不知何故又突然皱起了眉头,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愁被表现的极其传神,而且让读者产生共鸣,这种愁仿佛跃跃欲试,即将蹦出来,这种动态的愁情写的惟妙惟肖,让人感同身受着那份愁苦,领会到了那种细致,绵延不断的愁苦,一上一下两词更是巧妙的将愁连接起来,更加的活灵活现。
(四)愁的氛围美
词人有时候将愁字放在词的开头,为主人公抒情创造了一种特定的氛围,借此来增加愁的浓度。《醉花阴》开头便写到了愁,“薄雾浓云愁永昼”,主人公虽然还未登场,但是整个环境以及被浓愁所包围,给人一种孤寂冷淡的氛围。词人写薄雾浓云用愁来比拟,渲染了室内外的景色,为词后面的孤单生活作了一个很好铺垫。主人公出场后,便直抒胸臆,呈现出一种真真切切而深刻的思念,还有孤寂难耐的愁情和迷迷糊糊的精神状态,把内心世界很好的同外在氛围融合,由愁景到愁人,词中人愁,情愁,景也愁,形成了一个愁的世界。
词人有时候把愁字放在词的结尾,把愁的遐想无限放大,让人不忍视之。《声声慢》开头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续十四个叠字,适当的表达了自己恍惚空虚无聊的内心世界,营造了一个令人心伤的气氛,接下去又连续用感伤的意境,通过菊花残,雨滴梧桐,把凑哭的心情抒写到了一个高潮。用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把愁贯穿全篇,整个词弥漫着一种愁的气质,结尾一个愁字就概括了前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的情景,写的出神入化。这些愁情始终没有说破,只是让读者感觉到了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愁苦之情,给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间。
从李清照的“愁”中我们看到的主人公的形象,具有坚毅的个性和积极乐观的生活热情,我们只要留意她在词作中的情绪变化,就会发现她往往在表达了悲情愁苦之后,自然地宕开一笔,作自我宽慰,以使抒写的情绪不至于过于低落,给人以期待和希望,或许,这就是李清照词“愁”的独特意蕴所在。
三、多层次因素造就了独特的愁情美
(一)前后迥异的生活经历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前后迥异的两个极端,正是这样两个人生极端,造就了其词愁情风格的深入成熟,特别的后期的词作,在历史上有很高的成就,表达愁情的手法也更加炉火纯青。不得不说时代的磨难给李清照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但也正是由于时代苦难的磨练造就了李清照的词,也为后世奠定了愁情基调,这种经历使得她成为两宋词坛大家,也成为了中华几千年文化史上大发异彩的女词人,这算的 上不幸中的万幸吧。从愁情上来看,前期的作品涉及到的东西相对狭窄,多为歌咏爱情,语言轻快,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感伤之情。后期的作品,表现的愁情较为深刻,且有厚重的历史感,国破家亡后的巨大愁苦被深深的表达出来,词作的抒情方式也不在是直抒胸臆,更加的委婉曲折,更加成熟,思想感情更为博大宽广,愁情绵延无边,这种愁情已经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让人景仰,让人见怜。
(二)特有的时代铸就了无与伦比的愁情美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李清照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才华和那个社会格格不入,并且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在那个时代,女人的低位地下,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和机会,她们的人生注定是男人的陪衬,她们的一生也注定被封建礼教所压迫。对于李清照这样才华横溢的女人而言,她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在那个无才便是德的时代,绝大多数女性已经完全失去了追求自我的意识和机会,虽有反抗,但最后终究麻木,在封建礼法的压迫下丧失自我。但是但是李清照由于不同寻常的出身以及文学,又使得她注定与普通的女性不同,也注定了她反抗意识比别人更多更艰难,注定了她的作品风格,那种压抑的愁情,纵观词人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的一生的机遇,始终伴随着“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忧郁,一种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愁苦,她的词作之所以成为不朽,愁情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得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让人感叹,让人唏嘘不已。
(三)易安词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易于流传
李清照词作除了极尽渲染愁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语言通俗易懂,词人擅长用朴素的字眼来抒情,词句经常采用对话形式,凝集准确,含蓄委婉,雅俗共赏,这也奠定了愁情美广泛流传的基础。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都写得明白如话,情动于中,但是我们却一点也不会觉得这样写浅显,不会觉得语言过于直白,但就是清晰的表达了心中的愁苦感情。易安词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叠字、起兴、用典,运用自然而没有痕迹,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如叠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有极强的节奏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把词人的恍如有失、空虚寂寞、愁惨凄厉的情怀写得精妙至极,令人叫绝。还如《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夸张,《醉花阴》词中“莫道不消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比喻,《孤雁儿》词中“笛里三弄”、“吹箫人去”的典故等等,都是熨贴至极,把作者的情感抒写得生动传神、妙不可言。正因如此,她的词被誉为“易安体”、“婉约正宗”,对宋代词风乃至以后词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四、结论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和词作不同阶段,不论是少女闲愁阶段,还是少妇离愁阶段,或是国破夫亡哀愁时期,“愁”字都是贯穿李清照一生的,通过对词人词作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愁”便是是其作品的精华和灵魂,也正是这个“愁”奠定了易安词婉约正宗,奠定了李清照词坛大家的地位,也让李清照在我们五千年的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关于作品的历史地位,正如明代文学家杨慎而言:“使在衣冠,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卷二》)。清代文学家李调元认为:“词无一首不工,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卷三》)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足见李清照作品文学价值之高。
注 释
[1] 杨彦.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绪.河南农业.2010(10).[2] 李杨梅.李清照词之”愁"情探悉.(教育教学版)2009(1).[3] 仲微微.愁绪满怀无释处落笔成词泣鬼神——浅析李清照的愁情词.世纪桥2010(1).[4] 高亿平.探析婉约派词风的成因.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5] 刘玉昭.李清照词中“愁”的意蕴.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3).[6] 陈丽花.试论李清照的伤春之愁.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
第二篇: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目
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正文………………………………………………………………………………………………1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1
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 哀愁……………………………………………………4
三、李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6 注释………………………………………………………………………………………………7 参考文献…………………………………………………………………………………………7
[论文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李清照 词 闲愁 离愁 浓愁 哀愁
论李清照词的愁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山东省济南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李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李清照自小便有诗名。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济南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南京),不久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死,李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杭州、赵州(今绍兴),金华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①因此,在前期,其词中愁情往往都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格调。前期的词,形象生动、鲜明,揭示大自然之美,表现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个时期,她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如《醉花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而后期词的创作,南渡后的李清照,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二十余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了她精神上、心理上沉重的打击,心理更加愁苦悲痛。她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菩萨蛮》等。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李清照的词前后两个时期,都表现了“愁”。因为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不同,所以词中所传递的心声也是不同。她前期的词,尤其是反映少女时代生活的,多是风格明快,有的能
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揭示大自然的美,表现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向往。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词人十七岁时写的,这首小词,仅仅六句,词人将自己一夜的经历和对话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以新颖别致的对话形象抒发了自己的惜春心情,词中“绿肥红瘦”,第一页
“绿”与“红”相衬,“肥”与“瘦”相比,写出了绿叶的浓盛和红花的凋零,造语新奇而 辞意凄婉,表达了词人爱春、惜春的闲愁之情。再如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写词人一次酒后乘舟游赏郊外的风景,活泼而富于生趣。而表现爱情生活,才是李清照前期词的最重要的内容。她与赵明诚的结合是幸福的,两人志趣相投。虽处那样的时代,有了共同的心声也是最大的幸福。李清照深深挚爱自己的丈夫。她深于情,专于情,甚至勇于在作品中大胆地表露爱情,用她擅长的词表达对丈夫的倾心的爱和浓浓的思念。她吟风咏月,是为了爱情;她伤离惜别,是为了爱情;她瘦比黄花,也是为了爱情。征鸿过雁,会引起她的怀恋;春花秋月会惹动她的相思;薄雾浓云更会牵动她的心肠。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覃秋,轻解罗衣,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由于北宋明党之争(1102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污为奸党,圣旨规定不得在京城居住,李清照被迫离开丈夫赵明诚,回山东明水老家居住。新婚夫妇像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不得团圆。幸福的结合,甜美的蜜月,一旦分别那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深挚 的感情跃然纸上。这儿传递的是“闲愁”,是快乐之余的“闲愁”。在这方面的代表作还有《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垂阳,玉枕纱厨,半液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用消瘦表明长时间的痛苦相思,不说破情而情愈深。作为一个女词人,身处那个封建时代,大胆而热烈地在词里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就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伦理教条。也许,她主观并未意识到这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可是在客观上都有反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它正是我们的女词人对爱情的追求。在愁苦中流淌的心声,这也是她前期词的思想价值之所在。是愁,为爱情而愁,愁的坦然,愁的实在。
李清照忠于爱情,敢于表白,是缘于她对丈夫的爱,赵明诚,字德甫,徽宗时的宰相赵挺元之子。他与李清照结婚后,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婚后数年曾屏居乡里,过着幸福而又宁静的日子,每坐归来堂上,犹烹茶赌书,相马角胜负。如前面分析的《醉花阴》,细品此词,实乃写重阳佳节之离愁。这首词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写白天,即“薄雾浓云愁永 昼,瑞脑销金兽”。第二写黄昏,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第三是写夜间,即“五
第二页
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细续思之,可是词人并未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进行叙写,而是先白 天,次写夜间,最后写黄昏。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究其原因,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来写,那么势必将黄昏置放于中间,若此则东篱把酒,以菊拟人的情景就无法充分描绘。“三句绝佳”也决不会迸发而出。而同时将夜间置于最后,夜夜愁思,难眠于夜,不管怎样描写,也难有新意。由此可见,词人在谋篇时颇费经营,匠心独具,以最佳的段落来抒发最佳的感情。当然,我们品读其词,还会注意另外一点,那“就是”佳节又重阳,直接写重阳佳节不就可以了吗?不,正是这一句“佳节又重阳”起到了“空际转身”的作用。有了这么一句,词中感情马上由白天 到夜间,神不知,鬼不觉,读后觉得是那么合理。同时,有了这么一句,全篇又浑然一体,时间、背景,无须交代而了如指掌。此句还更妙在一个“又”字。从这个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她与丈夫赵明诚分别的时间已经很久,至少说是在前一年的重阳,明诚已经离去,到了今年的重阳,他还没有回来。一个“又“饱含了多少无尽的思念。秦中游也有一首词《满庭芳》,也咏重阳,他说”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也加上了一个“又”字,一个写旅客思家,一个写闺人念远,可谓同抒离别之苦,同倾离愁之念,相思之深;可谓异曲而同工。
我们再看“永昼”,即漫长的白天,“又重阳”即今年的重阳又到,“永昼”和“又重阳”都言时间之长,说明词人与明诚分别后,日也长,年也长,真有度日如年之感。九月的重阳本应该是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日暖气和。可是这天呢?却偏是薄雾笼罩大地,浓云布满天空,给不以闭塞沉闷之感。与自己的丈夫一别经年,一个深闺之妇,怎能不感到愁绪纷繁呢?怎能不感到日子得得很慢呢?此情此景,多烦恼,可是直到瑞脑香销,词人的悉绪并没有结束,她在另一首词《菩萨蛮》中说: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里的意思是说:香消愁未消。词人以一个重阳捱到一个重阳,想必是每日里愁绪萦怀,离情满腹,又怎能不腰围频减面容憔悴呢?一个“瘦“字,展现了她的外貌,展示了她的内心,可谓是入木三分。极言一个“愁”字。
又比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中这样描绘相思离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琴楼。惟有楼前流水,应
第三页
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也是李清照早期与丈夫别离时所作。词的上片主要是写离别前的心绪。词人开始即描绘了一幅闺阁慵懒图景:继而展开倾诉无尽的忧愁。“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原来是与心爱的人离别,一语道破题旨。“由表及里,写闺妇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生怕别离,就理应尽倾惜别之情了;却又不,而是欲言又止。缘事索情,词人信手几笔,‘离怀别苦’的题旨就自然而然地引出。”②在这离别的时刻,她有万种愁情。一腔哀怨到了嘴边,又吞咽了下去。表面的克制,造成心头更为严重的愁苦,这是词人宁愿折磨自己,也不愿给临行前的丈夫增加烦恼,再次,我们仿佛看见了词人那颗善良、深情的心。
下片主要写想象中的离以后情景,更是浮想联翩,曲折婉转:恰才想到离别不可避免,“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离别的《阳关曲》唱上千千万万遍,终是难留,一腔离愁,跃然纸上。但是词人马上又转而想到刘晨、阮肇天台遇仙女的爱情故事,用武陵人的典故,既写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也希望丈夫能像自己眷恋他一样眷恋自己。“这样藏藏露露、曲曲折折的心理刻画,写出了思妇的情之深,思之切,以及由此而引出的一片痴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情深意笃、多愁善感、回肠千转、深沉内向的女子的内心世界。”③结尾“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三句,展示了别离之愁上又添加了思念之愁,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闺妇心中愁情的沉积层越来越厚,何时能结束呢?此词取得了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就难怪清人陈世焜赞其结尾“笔致绝佳,余韵尤胜”。
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 哀愁
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随之灭亡。宋高宗赵构仓皇南逃,在建康建都,始称南宋。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也被迫离开故乡,辗转到了建康,后来,赵明诚在奉诏赴任湖州太守的途中,因染病而身亡。李清照倍受打击,之后便流落到杭州,越州,金华等地。到了李清照创作的后期,也就是她南渡之后,李清照被抛入战乱的洪流,不久丈夫又病逝。由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她后期的词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时时流露出山河破碎、夫亡家散的哀痛。但她并没有就此消沉,仍十分关心时局,热切盼望光复河山,并写下了不少充满爱国激情的动人篇章。这一时期词人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愁苦已不再是淡淡的闲愁,而是和灾难深重的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通的深深的“乡愁”、“家愁”、“国愁”。风格也变得沉郁、凝重了,词的思想内容也比以前更加深刻,具有更深的
第四页
社会意义。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在国破家亡的历史时期,临安城内的元宵节却大肆铺张。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写下了这首情辞凄婉的名作。全词情真意切,字字血、字字泪。“全词大肆渲染了节日的热闹气氛,而词人的心情确是山河破碎、人在何处的悲凉。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词人已是蓬头霜鬓的老妪,晚年凄惨悲凉,哪还有游玩和赏灯的兴致,只有独坐帘下、孤灯清影。”④词人以乐景衬托悲哀,看来国破家亡的苦涩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我们再来看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杯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能到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也重在写愁,但同样写愁,前后时期有所不同。前期之愁,多是闲愁、离愁。后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认识如此的写愁的不同,要从她生活的变化谈起。“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李清照为躲兵乱,从青州逃到江南,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国破家亡之痛。可是南逃不久,她的丈夫也病故。此时的李清照连遭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又加之长期的漂泊流离。时代的**,家庭的变故,亲人的离去,使她的词更为动人。她的爱与恨,她的离与愁,在后期的词中表现的更是极其沉痛,词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是明显融入了时代和社会的因素。她从北方流亡到南方,可她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美丽的故乡。在《菩萨蛮》中,她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在添字采桑子中说:“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种深沉的亡国之痛是她后期词突出的特点。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描写一个秋之黄昏的景色,你看那“秋雁”、“秋菊”、“秋 桐”、“秋雨”、“秋风”,无不触痛她的愁绪,无不牵动她的心肠。这种难以排遣的愁绪尽融 着国破家亡的具体生活内容。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时代的悲剧?词人不是政治家,但自己的心声道出了无数人民遭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苦难。她的词中所表现的个人深愁惨痛,第五页
也是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之人的共同感受。因此,她的这个时期的不同就具有时代性和社会的现实主义意义,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对现实的关心和不满。词人由个人生活的今昔之感 所触发的深愁,正是一个身经丧乱而具有爱国心的人所必有的感情。因而,她后期的词多了一份爱国内容,也正因如此,才有其深远的影响。《声声慢》一词,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一腔愁怨,一连用了四个问句,以泻愁思,有对晚风的憎恶,有对黄花的同情,有对月长难换的怨恨,最终是一腔无休无止的忧愁。她寻来寻去,一无所得,不得不无奈地叹息一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啊,那无穷无尽的愁,是她寻寻觅觅所得到的惟一的东西。一
个“愁”字浓缩了国破家亡,夫死身光的深愁惨痛。
三、李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愁”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对象之一。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重要的主题。如江淹的“黯然销魂”那是朋友间的离别之“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是李白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煜的亡国之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是马致远的浓浓乡愁。这是男人的愁,往往是从大的方面极度夸张。而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写“愁”却是别具一格,她用女性独特而又细腻的心理,写出了对爱情表白的离愁,思念远方的丈夫,“在水一方”,为心爱的他身影憔悴,“人比黄花瘦”。写出了亡国思乡之愁。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久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欲将血泪寄山河,去酒青州一杯土”,至今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强烈的爱国热情。
李清照,一般认为她是婉约词人。她的词基本上沿袭婉约派词的传统,但是又有较大的突破,往往兼有豪放词派的特点。她的词长于抒情,不堆砌,直接表白其真实感情,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用语虽明白如话,却很传神动人。她的词又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形象。往往出语自然而又新奇,如《武陵春》中:“只怨,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这种无形的“愁”写得有形。李清照又精通音韵,“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富于声调美,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叠字,一气贯下,毫无痕迹,历来为世人称道。善用白描的手法,不雕琢,直抒胸臆,凸现心中的国破家亡,亡夫之愁。
忠诚于爱,而又怀于表白爱,写自己私生活上的苦闷,古代士大夫尚且很少着笔,作为 一个封建时代宰相家儿媳,竞如此大胆地描缓,揭示其内心的奥秘。写出真正的内心感情,真不愧为一代女词人,敢爱敢恨,却实难能可贵。李清照正是以自己真实的个人经历和真挚 的情感为基础,通过朴素和平淡的语言,创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其词极富韵味。
第六页
当然,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直抒胸臆,摹写性情的文字,比那样无病呻吟装模作样的作品好得多,这正是我们仍爱李词的原因。总之,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 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
李清照,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有过快乐而无限回味的青少年生活,而她更多的则是无尽的哀愁。我们品味她的词,我们品悟她的生活,更应客观地认识她词的思想价值和其词深远影响的原因。心画心声,凄凄幽咽,李清照的“愁”——文学史上最感人的一段情!
注释:① 吕维洪,《愁——李清照咏花词的情感视点》,《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②③ 摘自《论李清照词中愁情及其缘起》搜狐博客,鹅羽飞起,日志.2006.3.11。
④摘自《婉约词》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二版,60-61。
参考文献:
(1)《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2)仲微微,《愁绪满怀无释处 落笔成词泣鬼神——浅析李清照的愁情词》,世纪桥, 2010年第1期 :55-56(3)林音等,《婉约词》.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二版。
(4)容苑,《试论李清照的“伤春”情怀》,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10期:149-150(5)晏义玲,《论李清照婚后词作的悲愁美》,韶关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19-22(6)朱靖华,《江山留与后人愁——《永遇乐》探析》,深交所, 2010年第2期 :41-44。
第七页
第三篇:浅谈清照词的愁情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能诗、能词、能文、能画,可谓是多才多艺。作为一名女性,李清照在文学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李清照词的基调,可用一个“愁”字概括。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李清照一生命途多桀,前期因丈夫远游求仕、仕途浮沉而幽怨担忧,后期又因丈夫亡逝、国破家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凄惨愁苦。残破的故国、孤寂的境遇、失去的家园、病故的丈夫,她的一生可谓是在“愁”中度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现存词近50首,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愁情的角度,可分为:
1、南渡前期:离愁别绪的闺怨词
清照十八岁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是志同道合的伴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在明诚“出仕宦”不久,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又一次短暂的分别。这次分别,给清照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于是,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以抒其别后相思之情。《一剪梅》原文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感,“人去席冷”之意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鸿雁传书,是谁托它带来家书?是心中所思念的人吗?月夜词人凭栏望眺,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夜露浸凉,她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而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更是表达思夫的绝妙好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先从环境写起,但却不是“已觉春心动”的明媚之景,而是以“薄雾浓云”的闷人天气衬托出主人公的黯淡心情。此时正值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她益感寂寞无聊,丈夫不在身边,自己孤枕独眠,玉枕纱橱都凉透。为振作精神,词人来到东篱下把酒独酌,本来是良辰美景,却无心赏菊,于是把酒赏菊成了借酒浇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人比黄花瘦”,用黄花比人的瘦,用瘦得形象来表达自己独居的痛苦,使寂寞感形象化了。
2、南渡后期:国家之恨和兴亡之感的愁情词 靖康之难后,宋朝廷南渡,丈夫明诚猝然而亡,清照逃到江南,沦为难民。这时,她的生活极其悲惨,由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后期的词主要是表现了国破家亡后的凄惨心境和痛苦感情,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武陵春》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将丈夫之死,自己流离异乡,无依无靠的孤苦伶仃表达得极其深刻。原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却倦于梳头,“倦”于梳头的原因是物是人非,国破家亡,即使梳洗装扮也无人欣赏,可见词人内心愁苦。“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是她与沉痛难耐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想法—趁双溪春色还好的时候,去轻荡小舟,或许可荡去一点痛苦,减轻精神上的一点负担。可是,下面忽出一句“只恐”,抹杀了先前的想法,最后感叹只怕是双溪上的小船也装不下我的愁苦吧。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又以舴艋舟载不动愁形象表达愁苦之多,足以说明国家破败带给词人的深沉打击。
而她的另一首著作《声声慢》更进一步表现了家破人亡后的凄惨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远,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起句 “寻寻觅觅”却见“冷冷清清”,更感“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看似平平淡淡,却是字字含愁,声声是愁,以冷清之景,给全词垫下惨淡悲戚的感情基调。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可是“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原来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可惜物是人非,不再需要通信。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又有谁能与我共摘?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只能对花自怜。独自坐在窗前,触景伤情,睹目思人,不免感到凄凉愁苦,又怎能挨到天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伤感之际,又落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就像打在心上,敲击着词人的心扉,愁苦之感难以自抑。最后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的愁,又何止“秋风”、“飞雁”、“满地黄花”、“梧桐细雨”,是那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兴亡之叹,是一个“愁”字又怎能诉尽?词人把这种复杂的感情加以渲染和烘托,构成了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把读者带进了凄凉的艺术境界,使人感到家破人亡的惨痛。
清照的《永遇乐》词,更明显地把个人身世的变化,与国家盛衰联系起来。原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的上片写了元宵佳节词人旅居异乡,看到美好温暖的事物抒发自己悲凉的心情。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暮云像壁玉一般,正是良辰美景,可如今我却身处异地。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却像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将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而这时,词人却反想,元宵这样的融和天气,怎么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实际上,是词人历经国家变故,产生了“好景不长”的忧虑。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因而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通过今昔对比,说明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则漂泊异乡凄凉境地。“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听别人的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全词写南渡前后两次元宵佳节的不同感受,倾吐国破家亡是凄楚零落的情怀,表现对国运的关切和忧愤。
清照词的愁是多样的,有闲愁、离愁——家愁、情愁,又有浓愁、哀愁——国破家亡之忧,颠沛流离之苦等等。李清照把愁写的既有新意又有深意,是一位难以超越的女词人。而这些痛楚之情,难抑之恨,是因为不幸的遭遇和苦难的经历,是用血泪写成的。
第四篇:悠悠愁情 教案
悠悠愁情
——古诗词中的愁绪赏析
一、导语:
有人说诗伴愁怨而生,愁乃诗之源,《诗三百》中近半写愁。《楚辞》则纯粹是忧愁。《古诗》之基调亦为“悲愁”。愁由诗入赋,由赋至文,沿袭至今。因此说,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愁造就了文学、发展了文学、丰富了文学。
今天,就请大家随我一起遨游于文学的殿堂、诗词的海洋,去感悟、体验文人墨客那浓浓的愁情吧!
一、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到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绪转化为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音响,有生命的形象,并与诗人的情感结合,构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
1、“愁”的长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将抽象的愁转化为“三千丈”白发和一线万里长江,“愁”有了长度。
这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笔下,又翻新意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不仅有了长度,而且有了动态。不可见的愁绪成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
“若问此愁深浅,天阔浮云远。”郑城将愁绪引向高远莫测的苍穹和流动的浮云,写出了愁的新意境。
2、“愁”的体积
“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的笔下,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的群山高峻突兀,却抵不上“愁”的一半,“愁”的体积有多大?世间无物可比。
3、“愁”的重量
“愁”在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笔下更有一番新的情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竟会有重量,凝聚,滞重,连船也载不动。诗人超常的想象力可察可见。
4、“愁”的数量
朱敦儒的“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漫山遍野的飞花衬托出“无数”之愁,无尽的愁思立刻化为可见可感的形象。“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眼中,春江水是愁人泪,怎流得尽淌得完呢?
二、“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历代诗人喻愁方法,多种多样。从“愁”的内容来看的。
(1)有思念故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2)有思亲怀友的愁,如韦应物“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寄李儋•元锡》)。友人不在眼前,孤独的滋味让诗人万千感慨。
思念丈夫愁绪深重莫过李清照。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抒写了词人重阳佳节思念丈夫所受的煎熬愁苦;《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寄托了对夫君似红花飘落、如河水闲流、绵绵无绝、遥遥无期的浓浓相思和深深眷恋,真可谓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朋友遭贬,心情沉重,就让清风明月带去对友人思念思念和牵挂吧。(3)感时伤己之愁。陆游《卜算子》“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黄昏暗淡时,凄风苦雨中,独自一人,这是孤寂的愁;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子规鸟在空旷的秋山黑夜凄凄啼叫,冷漠悲凉,这是凄苦的愁;陆游《钗头凤》“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皆成追忆,眼前空余孤独的自己,这是无奈的愁;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夜不成寐,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愈感凄清,这是寂寞的愁;
(4)别离苦恨之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人虽别离,但情深不断,情感越深,诗人之愁情更令人吁唏不已。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情人多情善感,更苦对别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哽咽难言。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友人一别,天各一方,举目四望,寸断愁肠。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直抒离别之苦,凄凄愁情。
(5)忧国忧民之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世上疮痍哀伤悲叹,民间疾苦经年忧愁。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虽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则是诗人借用传说表达自己化鹃啼归的眷眷心愿,表明自己虽然不得已离开故土,但对家乡的热爱眷恋依然如故,至死不渝,可谓哀苦忧愁之至。
三、愁”字的写作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愁”写得川流不息,无尽无休。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句以春水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这一形象化的设喻,使之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愁”写得深重幽长。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此名单看“白发三千丈”真叫人无法理解,说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固然而长,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突出了内心深重幽长的愁绪,并将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渲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3、运用移就的手法,把“愁”写得无比凝重。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用“舟轻”载不动自己的愁苦来表现愁之多,之深重,使抽象的“愁”变成了有重量的东西了。
4、运用似人的手法,把“愁”写得富有人性。张先在《天仙子》中写道:“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诗人本想借听歌钦酒来解愁,但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喝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睡过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清,愁却未曾稍减,句中赋予“愁”以人性,使“愁”像人一样具有感情。
5、运用衬托的手法,把“愁”字写得苦闷难吐。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屋楼。爱上屋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词中采用衬托的手法来抒情,通过回顾少年的不知愁苦,反衬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愁苦难吐的心情,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词人以苦衬会,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无处倾吐,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诗人的心情往往在苦闷中达到一种哲理的高度,他们多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态度,不被愁完全束缚住,从愁情中挣脱出来,铸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以李白为例赏析。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豪情万丈地说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榭又清发。
意气奋发地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洒脱达观地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五、诗人 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所以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势磅礴的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人 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所以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势磅礴的词句。
定**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总结“愁”也就成为诗人笔下恒定的感情浪潮。
第五篇:李清照词读后感
读李清照词有感
四年级 祁艳云
寒假期间,难得闲适,便找来李清照的词读。李清照属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之一,她独创了易安体,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女词人,她的词寄托着她的情感,可谓至诚。
她的词低吟浅咏、缜密典雅。词人将情融入富有感染力的景物中,再通过勾画将情传导给读者,深深的打动读者。如她的《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一寒字将读者带入惆怅的境地,“花残、香消”这触目伤情的凄楚,使人魂断、咽泣不已,悲凉气氛从字里行间跃然而出。凄婉的情调生动、感人。
词人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情,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越读越意味无穷。人的情绪容易波动,难于把握。思念之情乍现还隐,反反复复。例如她的《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寂寞”因他不在身边而生,含蓄委婉的道出对他的思念,当然读者还可以任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
词人通过对自己忧、乐的描写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具
有强烈的感染力。词中尽情的渲泄内心的痛苦之情,催人泪下,令人泪尽心难平。例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中用语浅显易懂,词人感情毫不修饰,全部情感倾泻而出却不失真诚。掩卷而思,深感李清照的词流传千载而不昧,在脑海中日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