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诗歌的现状

时间:2019-05-13 07:1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现代诗歌的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现代诗歌的现状》。

第一篇:试论现代诗歌的现状

试论现代诗歌的现状

试论中国现代诗歌的现实处境

【论文关键词】新诗

边缘化

大众文化

文化市场

政治抒情诗

[论文摘要】自从中国现代诗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以来,它采用了有别于古典诗歌的自由体白话新诗形式,在形式上有所革新,打破了旧体诗的种种束缚,推动了新诗的发展,由于社会环境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新诗的发展在各个时期面I临着不同的境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王国,古典诗歌曾经取得足以骄人的辉煌成绩,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文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古典诗歌却在五四诗坛上面临着如何更好发展的困惑,最终被五四新文学运动所提倡的白话新诗所取代。新诗以崭新的形式亮相诗坛,并以强劲的气势一扫诗坛上旧体诗词固有的积习和弊端,打破了古典文言诗歌体系和古典诗歌的悠久历史及强大传统,使文言文话语统治权的光环失去了光彩。新文学运动先驱者发挥诗歌的启蒙功能,使诗歌走向了大众化和平民化。而新诗从诞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在曲折中缓慢地发展,本文从新诗在各阶段的状况或地位来探究现代诗歌的现实处境。

一新诗的第一个十年发展状况(1917-1927

中国现代诗歌开始于光辉的“五四”时代,随着文学革命也出现了诗歌革命,诗歌革命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新青年》杂志于一九一八年元月号全面改用白话文,并发表白话的自由体新诗,在新文学创作上白话自由诗充当了新文学运动的~开路先锋。这是诗歌革命的新纪元,是中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诗歌革命运动在“五四”狂飘中,成为新启蒙运动的重要一冀。新诗以白话为语言载体,适应了政治变革的需要,也带有明显革新的性质。

基于与古典诗歌传统彻底决裂的决心,新诗运动从“诗体大解放”下手,打破了古典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带来了创作观念的变革,为文坛吹来一股清新自由之风。这次运动先从胡适白话诗的“实验”开始,继而经过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刘半农、汪静之、冰心等人的响应和共同参与,使“五四”新诗经历了从语言形式到内容的革命过程。语言形式方面的革新表现在用人民的口语和较接近人民口语的语言来写诗;在形式方面不加粉饰,打破了已经僵死的固定格律,创造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接近群众的崭新形式的新诗,这在当时来说是了不起的。新诗经过了一场“语言革命”,确立了白话的正宗地位。由于提倡用白话写诗,可以自由抒发个人情感,不必过多考虑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为诗人抛开旧体诗的束缚,以开放性思维进行

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五四”新文化运动也给他们提供了这种自由创作环境。由于当时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白话文,使诗歌不再是少数人垄断的专利品,普通人也可以尝试用白话写诗。这使自由体白话诗在新文化运动中,深受大众的欢迎,出现了几乎人人写诗的局面。诗歌革命运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战斗作用。随着整个革命运动的发展,它生动有力地反映了五四时代新民主主义的精神,即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总而言之,新诗是“五四”革命运动的产物,也只有在五四革命运动中才能产生这样全新的,不同于以前任何历史时代的属于人民大众的诗歌。

二新诗的第二个+年发展状况(1927-1937

新诗经过五四时代昙花一现的繁荣后,随着文学生存空间从狭小的校园转向更为广阔的都市社会,到30年代新诗已成为新文学中最受冷落的品种。因为30年代诗歌的许多功能逐渐被取代。现代小说和戏剧的成熟,已经使它们足以吸引大批的读者,而现代散文的成熟,也使它成为现代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而为人们所习用。早期新诗所承担的许多文学功能逐渐被分担。从诗歌的生存环境来看,与五四时期相比,在30年代的都市环境中,文学被进一步地纳人了商业运作的进程,市场的规则越来越多地参与了作家的创作,对他们形成了无形的控制。而创作心态的浮躁不仅影响着作家在艺术上的琢磨,也使他们更加关注如何去迎合读者市场的需要。因此,诗歌这样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由于很难像小说那样成为“卖品”,也受到了一些曾经写诗的文人的冷落,用蒲风的话说,他们“因诗歌不能卖钱而改了路。”

由于新诗在文化市场上受到冷落,五四文坛那种几乎人人写诗的盛况不复存在,草创期的诗人大多逐渐退出了本时期诗坛。虽然这时专门诗刊众多,单是1933-1934年间出版的诗刊就有十多种,还不包括《水星》《新月》等一些综合性的刊物。而1936年全国的诗刊更达到19种之多。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专门诗刊,被作为当时诗坛空前“繁荣”的明证,但实际上,它们恰好是诗歌在文化市场上被排挤而形成的景观。由于出版社和文学杂志对诗歌的轻视,使得新诗集在出版业方面最不受欢迎,凡是单行本诗集差不多全得自费出版。在其他刊物难以接纳诗歌的情况下,诗人们要为自己的创作找寻发表的出路,又不想看人脸色做事,就只得筹集资金自办诗刊。这些诗刊虽为困窘的诗人提供了发表的园地,也对本时期的诗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却无法回避在都市文化市场中的现代性困境,这

确实值得人深思。

新诗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诗歌和现代派诗歌对峙的局面。忠于时代、忠于人民的真诚感情,始终是新诗主潮的宝贵品格。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社会政治的重压下曲折而蓬勃的生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现象。现实主义诗歌表现在中国诗歌会的创作上,它继续和发展了20年后期的普罗诗派的斗争精神,并接受苏联的现实主义和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主旨。它继承五四以来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从事反帝抗日和反封建的斗争。而现代派诗歌则以戴望舒为代表,强调在融合古典和现代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创作,以意象为核心理论,在意象象征中含蓄地表达情感,追求婉约朦胧的美。

三新诗的第三个+年发展状况(1937-1947

1937年七七事变后,民族的危亡使诗人积极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救亡与民族解放运动中去,为民族解放而歌几乎成为所有诗人的共同信念。在抗战前期的几年时间里,他们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写了大量的抗战诗歌,表现抗战初期昂奋的民族情绪和时代气氛。这些诗歌的抒清方式大多是宣言式的战斗呐喊,同时加人了大量的议论,适应了现实性、战斗性的时代要求,产生了鼓动性的效果,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为了适应诗歌宣传抗日的大众化需要,一些诗人在形式和语言上作了新的尝试,各类诗歌多以短诗为主,出现了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如1938年前后在武汉、重庆等地兴起了朗诵诗运动的热潮,它采用了自由的形式,融进了戏剧中抒情独白的某些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与此同时,解放区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街头诗运动。实际上,朗诵诗和街头诗多是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押韵顺口、易写易诵的政治鼓动诗。这时,诗歌的政治功能被进一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性强,明显表现在为抗战服务,为民族解放斗争服务。

抗战期间影响最大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七月诗派,其活动贯穿于抗战时期的始终,并且延续到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七月诗派产生于中国近代以来最艰难的抗战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战时文化一战争文学一战地诗歌”,为中国新诗注人了新的特质。它继承并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把政治抒情诗、中国诗歌会所形成、所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推向更健康、更成熟的阶段。它造就的诗人艾青、田间以及并不属于这一诗派的减克家的出现,意味着自由体新诗的成熟,树起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一块界碑,它促使新诗沿着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迈进。中国新诗经过几代诗人20多年

的艰苦探索,到了40年代进人了成熟的季节,在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在多样化的艺术融合中找到了发展现代民族诗歌的道路。

四建国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诗歌发展状况

五十年代小说在文坛上仍占中心地位。小说的艺术观念、艺术方法对诗歌有明显的渗透,诗的叙事化、情节化,要求诗也承担“反映”社会生活、“各条战线”的任务,以及运用诸如“真实反映”、“典型”等小说批评术语来品评诗歌。这时新的政治环境进一步强化诗歌现实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而忽视了启蒙意识,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坛主导地位的潮流。

在50年代最初的几年中,诗人们尚在调整适应期,创作不多,由于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诗人们的创作仍以政治抒情诗为主,比较重要的作品是抒写开国大典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新华颂》(郭沫若)、《时间开始了》(胡风)等诗,可惜在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方面均欠火候。1956年诗坛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气氛中,诗人对诗歌创作中的问题曾有所反思。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创作了一批敢于触及时弊、勇于表现生活矛盾的诗。但是1957年下半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艾青、公木、穆旦、公刘、唐祈等一大批诗人被迫离开了诗坛,新诗的创作数量日益下降。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受“大跃进”的影响,一味地普及诗歌的大众化,主张全民写诗,忽视了诗歌创作的独创性。这时的诗歌创作服从于政治的需要,直接表现为工农兵服务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变成了标语口号式的呐喊,诗的主题由赞颂新生活,转向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艺术性较为粗糙,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诗歌的想象方式和象征体系发生了变化,束缚了诗人的创作自由,出现的优秀诗歌并不多。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文革时期,诗歌的发表使用赛诗会、“大字报”、“小字报”、个人传抄、朗诵等方式。总体而言,在政治运动高涨的年代,诗歌的写作和发表,常突破个人书写和阅读的常规,而带有更多的集体参与性质,并与表演等形式结合。这延续的是中国现代诗歌,1930年苏区的“红色歌谣”,延安和根据地的“街头诗运动”,以及40年代国统区学生运动中的“朗诵诗”。

六七十年代“左倾”思潮升级严重,使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到意识形态领域,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文艺界大批诗人被打成右派或打倒,他们被剥夺了写作的资格,诗歌也被排除出了主流文学之列,沦为地下文学,出现了地下诗歌创作的现象,可以说这时新诗创作基本停滞不前。文革期间,戏剧在文艺诸种样式中,居于中心

地位,戏剧被用来作为政治斗争的“突破口”,也是用来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样板”的主要形式。尤其是话剧被阴谋家大力提倡,直接为政治服务,出现了八个革命样板戏。虽然当时也有一些诗歌得到发表,但多是些图解政治概念,复制社会生活表象和僵化艺术模式的诗,缺乏艺术性,成为了单纯的政治传声筒。如从1972到1975年出版的390种诗集,大多是工农兵作者为配合当时政治运动的作品集,诗歌体式上还是政治抒情诗,而文革期间历次政治运动提出的口号,是诗歌创作取材和主题的直接依据。僵硬的政治象征语言对诗歌的人侵,使诗歌失去了传达诗人语言和想象上的敏感的可能性。广义地说SO到70年代的大多数诗歌,都是政治抒情诗:即题材上或视角上的政治化。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SO年代末期或60年代初,但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诗的形式,最早出现是30年代的左联诗人殷夫的诗。五新时期以来的新诗发展状况

80年代初诗歌创作主要是复出诗人“归来的歌”和青年诗人的“朦胧诗”创作。这些诗大多具有社会一政治的“干预”性质,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这时“朦胧诗”的出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快引起诗坛和人们的关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以致许多青年学生纷纷模仿这种诗来写作。其实,朦胧诗是青年一代痛苦、迷惘、思考与追求交织而成的复杂思绪在诗歌创作上的曲折表现。80年代诗歌创作受到普遍关注,一方面是由于诗和戏剧、小说一样,在当时承担了表达社会情绪的主要“职责,.0诗歌创作在当时是在下述的层面得到肯定的:文学的战斗性、人民性、真实性的传统在诗歌中得到了恢复和发扬,诗奏响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唱出了人民强烈的心声,大胆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如李瑛《一月的哀思》、艾青《在浪尖上》、雷抒雁《小草在歌唱》等体现了这种诗歌观念,在读者中产生热烈反响。诗在当时受到广泛注意的另一个原因,是诗的创作在艺术观念和方法所表现的创新精神,在文学的诸样式中,处于引领潮流的前沿位置。并在此后的一段时间,持续表现了探索的“先锋”势头。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以个性的方式再现情感真实的倾向加强了,诗歌的外在宣扬,让位于内向的思考,诗歌的重心转向了内在情绪的动态刻画,主题的确定性和思想的单一性让位于内涵的复杂性与情绪的朦胧性。

从1984年开始,随着朦胧诗的逐渐消退,一股与朦胧诗有着内在联系,又有不同的美学品格的新诗潮涌人诗坛,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新生代诗。新生代诗的作

者不仅反叛当代的诗歌“传统”,而且揭起超越、反叛朦胧诗的旗帜。他们组织了名目繁多的、存在或不存在的诗歌社团,比起其他的文学样式来,新生代诗歌的“实验”要更大胆、激进;加上诗歌界由于观念等的歧异所形成的严重分裂,他们的诗一般难以得到“主流”诗界的承认,在正式报刊上发表的机会也不多。于是自编、自印诗报、诗刊、诗集是其作品“发表”的主要方式。80年代末期社会、文化的转型,使诗歌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日见狭窄和窘迫。虽然诗歌社团或群体及自印诗歌刊物仍大量活跃在“民间”,但其分布范围和主要的运作方式,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诗歌群体在诗歌写作的立场上,不再仅仅以一种简单的对抗意识作为动力,他们中更多的人所寻求的,是艺术精神独立的需要。

进人90年代新诗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以娱乐性文化消费为主体的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处于中心地位的纯文学一诗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诗歌不再像以前那样受读者的期待和关注。新诗在整体上经历了一场阵痛与滑坡,既失去它在传统社会的中心和优越地位,也无法与大众流行文化抗衡,出现“边缘化”的趋向。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的存在不再必要,也并非没有复苏的可能。我们对大众文化的流行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它虽然对新诗的发展有些不利因素,但它促使新诗做出了某些调整:它使新诗的创作开始关注当下百姓的生活和复杂情感。但是新诗在转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诗的语言缺乏锻炼和思想深度,有些粗俗化;诗中的主体化意识过强,过分表现自己的欲望;题材上描写的多是非诗意的生活化,缺乏新意。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读者审美疲劳和流失。的确,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诗歌曾经享有优越的地位。它是政治权力摧升的阶梯,也是上层人际交往的精致形式。但在新诗发生时,这个“传统社会”已经解体,诗歌原有的至尊地位和政治文化功能都已失去。可是,在现代社会中,诗歌又不能和大众传媒竞争以吸引广大消费群体。因此,现代 诗歌眼看着它被推到“新世界”的边缘而无能为力。20世纪中国的现代文学,小说自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诗歌在许多时候也有相当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末,情况发生明显变化,衡量文学成就所依据的成果,有几乎全部由小说承担的趋势,诗歌变得可有可无。

面对着诗歌受到的“冷遇”,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新诗发展的问题。诗歌发展面临的困境在于诗歌自身和现实处境之间。诗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物,不同于语言通俗幽默、有情节、有

故事的大众文学。它的美不是流于表面的,不能给人提供直接的审美感受,而在于诗歌自身,需要深人的品味、透析。因此,新诗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在历史的淘洗中积累精华,在批评的推动中绽放美感。诗歌的境况受当下市场经济的影响,诗歌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下降,它不再是仕途阶梯和个人教养的标志,这导致诗歌的读者和作者的大量减少。现实中狭小的读者群,也限制了诗歌的传播。

尽管新诗的发展遇到了这样的挫折和困惑,但困惑往往是生机与成熟孕育的前奏,沉寂往往是净化与冷静的机会,目前的困惑与沉寂只是跋涉中的暂时的停滞与必要调整。我们相信,只要重新呼唤新诗对社会生活的介人,对批判、改造社会功能的承担;加强新诗的使命意识,与时代精神的同步共振,寻找自身向时代、民族的人世化开放;扩大诗歌传播、流通的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注意对诗歌传统的有效继承,汲取养分,在艺术上加强自娱性与使命感的双向平衡,走出形式的误区,那么重建诗歌理想的实现便指日可待,新诗的发展没有终结。

第二篇: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

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

在当下的语境中考察和谈论现代诗歌教育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现代诗歌教育以及人文关怀曾一度在教育中被忽视。而现代诗歌教育与教育体制,教材结构,教学模式以及时代氛围都有着相当复杂的关系。教材改革和现代诗歌阅读方式的转变对于现代诗歌教育而言是很重要的。诗教传统以及现代诗歌自身的特点都对学生的性情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诗歌,是一种最为特殊的话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诗歌是人类的母语”。作为古老的诗歌国度,从孔子时代开始的诗教传统却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教育史上成为了空白。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诗歌在今天会再次成为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比如人教社的中学语文新教材都选用了大量中外现代诗,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篇就是一首诗。这些语文教材的大幅度改进,不仅再次确定了现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而且确定了一个角度和方向,那就是通过诗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素质。

确实,与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相比,现代诗歌从写作时间到所取得的成果来说都有自己相对的局限。但是,现代诗歌体现了现代人在复杂多变的现代性语境下复杂纠葛的现代意绪,创设性地运用现代汉语,这都与现代人包括大中学生的情感相一致,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接近与共鸣,也更易为学生接受。况且,百年现代诗歌的发展面貌是相当复杂也是相当丰富的,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视野、性情、审美能力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然而,现代诗歌教育一再被长期地悬置和忽视。长期以来的中国教育基本是以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为圭臬,加上**和政治运动,更是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和呆板的教学理念使教师和学生片面追求分数,学生成了机械地训练有素的考试机器,而对学生的主体性,对他们的个体体验、青春理想都失去了一种应有的人文关怀。在现行的教育中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和功利性而必然忽视诗歌不可替代的美育功用和陶冶性情的效用。现代诗歌教育和文学教育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形成了“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粗鄙化的教育观,这也势必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弱化、钝化、退化。那么在上个世纪末开始的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素质教育都对语文教学和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能力和母语操纵能力的培养,现代诗歌教育就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而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广义的诗歌教学和审美教育作为了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学生来说,母语是相当重要的,如洪堡特所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两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而从语言的角度,诗歌的语言无疑是各种文体中最具创设性的,优异的诗歌,足以打开读者心灵上通往世界和语言的窗口,照亮心性,愉悦性情。正是因为诗歌文体对语言相当高的要求,那么学生在阅读、品味诗歌并尝试写诗的时候就自然会增加对母语的认识以及运用母语的能力。

以往旧版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现代诗歌几乎是由所谓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一统天下。这些诗作不仅艺术风格过于单一,而且过于倚重政治标准,题材上也以时代的战歌、颂歌和政治抒情诗为主,过于侧重政治教化功用而轻视审美内涵。这种时代烙印相当明显,并且艺术上有明显缺陷的诗歌不仅脱离了青少年学生内心的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致使学生的诗歌知识和审美能力相当匮乏,而且这些整体艺术水准欠缺的诗歌作品也使学生和教师对现代诗歌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偏见和误解。在这种风格单一的诗歌面前,教师只需让学生弄懂诗歌的主题思想及其单调的艺术手法即可。中学的诗歌教育长期面临与实际上现代诗歌丰富多变的演化相脱离的状况,这不仅导致学生以及教师对现代诗歌状况不仅所知不多,而且这种认识还是相当偏颇和错误的,所以,现代诗歌教育理念的转换和相应的科学的阅读现代诗歌的方式就显得愈益重要了。同时我们也需要总结各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现代诗歌的入选篇目以及相应教参,总结目前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比如《华南虎》(牛汉)一诗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材是将其作为保护动物的诗歌来处理的,“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些不可多无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感情,还可以激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但是,牛汉的这首诗却是写于文革后期的劳改干校的,是表达一代人受难的反思的,而非什么保护动物。所以,读解现代诗歌的时候,对于诗人和一首诗的写作时代背景一定要有足够的知识,反之就会产生错误的阅读。而人教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所选入的中外现代诗较之以往的僵化的语文教材,其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优异的诗歌对于中学生而言,一种美学的和人文的光辉会点亮诗意的灯盏,照亮人性和曼妙的来路和前程。

教材的选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些诗歌不适合中小学生来阅读,或者说一些并不成功的诗歌进入了教材,对于语文教育以及学生而言都是有害的。

流沙河的《理想》(人教版,7 年级上,第六课,26-29 页)一诗就不应该选入教材。应该说流沙河是当代新诗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位诗人,也写出了《草木篇》等名诗,但是像《理想》这首诗基本上是诗人作品中最差的一首,无论是在诗歌技艺还是诗思的构架和呈现上都是乏善可陈,用语抽象,粗糙;全诗的意象选择也多为俗套用词,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而《化石吟》(张锋)(人教版,7 年级上,第 16 课,78-80 页)“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也不适合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以诗来处理科普题材是相当具有矛盾性的,科普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客观、科学;而诗歌的语言则具有很大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所以用诗来处理科普题材最终只能使诗成为非诗。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有些中学语文教师尤其年龄偏大的教师自身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有很多局限,对现代诗歌存在着审美的隔膜,从而在教学中普遍认为有些现代诗过于朦胧和晦涩。这与他们曾经接受的“重意义、轻审美”的教学思维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所以,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整个现代诗歌教育的效果。有些教师普遍认为新时期的朦胧诗和一些现代诗过于隐晦、朦胧,教学中也难以把握。而实际上,这些作品与古代诗歌相比也并非过分令人费解。李商隐的诗、李贺的诗一向是以多义和“朦胧”著称的,即使是以通俗易懂著称的诗人白居易也写下了“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样令人“捉摸不透”的诗。而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梧桐栖老凤凰枝”也一向是多解的、难解的诗句。其实,现代诗歌和古典诗词都是相通的,尤其是在意境上,如果教师知识渊博,将二者融合起来,那么在教学中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著名的戴望舒的《雨巷》中的雨中的“丁香”意象和诗人所渲染的整体情绪就与南唐李璟的《摊破浣溪沙》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具有共通性;而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与杜甫的“钟声云外湿”也是相互打开的;郑愁予的“我打江南走过/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错误》)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诗意上也有融合之处。基于此,现代诗歌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工程,需要教育体制、教材、教法、教师、学生、环境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长期以来,中学的诗歌教育乃至文学教育存在着相当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初中语文教师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没有把诗歌作为诗歌来教,“重意义、轻审美”,甚至把诗歌课变成了简单化的思想教育课,脱离了文学和诗歌本身,也脱离了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通病” 就是偏重于思想教育意义,忽视并脱离了“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在教诗时也是这样,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首诗的思想意义,而且对其思想意义的理解又过于简单,比如教杜甫的诗教到最后只剩下“忧国忧民”几个字,杜甫诗本身的艺术力量和审美价值不见了;教《死水》只是指出“死水”象征的是当时黑暗的中国现状,《死水》本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意义被忽略了。更有甚者,在多年来的惯性作用下,依然把文学教学、诗歌教学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博尔赫斯的一句话:“把诗交到一个不懂诗的人手里,就像把一把剑交到一个小孩子手中一样危险。”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对“文学性”和“审美”的理解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回归到语言本身。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正是人生的花季,身心都处于快速的发展时期,也是需要引导和启发的重要阶段。青春本身就如一首美妙的诗,而优异的诗歌文本,总是能从不同方面揭示社会、生存的隐秘奥义,揭示社会生活和个人体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对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社会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的来说,目前的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后工业社会。多元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给青少年的阅读带了强大的冲击与挑战,学生的文本阅读时间越来越少。现代诗歌作为一个特殊的文体,青少年阅读起来是有难度的,尤其是中学教师对现代诗歌的认识也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所以导致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隔膜也是由来已久。中学教师的教案设计时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一个环节就是情感教育,教师在讲现代诗歌时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会说,写风景山水的就是赞美祖国的,强行给它扣个标签,可以说都是大而无当的。而且现代诗歌教育受到一种强大的影响,那就是古典诗词的影响,很多中学教师讲课的时候都提到一个问题,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人们都是喜欢读古典诗词而不喜欢读现代诗歌?古典诗词已经形成了很多经典佳作,形成了一系列的固定文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起来也是比较方便的,也就是说古典诗词的经典化是比较稳固的。然而现代诗歌的经典化问题,20 世纪现代诗歌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巨大的焦虑之下,在这种强大的外来语境和政治语境的挤压下,中国的现代诗歌教育一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从上个世纪 20 年代开始,现代诗歌进入中学语文教材,40 年代到 80 年代,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教育完全处在政治和社会学的强大影响之下。基于此,真正的诗歌、具有美学和思想双重价值的诗歌是进入不了中学教材的,包括徐志摩的重要诗作,因为当时徐志摩是被认为反动资产阶级文人的代表,所以当下我们认为好的、经典性的文本,在以前的教学当中是被边缘化或是否定的,所以说现代诗歌的经典化问题一直处于变动当中,教材、教师和研究者都是很尴尬的。因为不断变动的“经典”文本给教材的编选都制造了相当大的麻烦,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我在看中学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时发现了很多问题。按我们的理解,教参应该对教师起到一个指导性和规范性的作用,很多教师也都是严格按照教参来备课的。但是在通读了中学语文的教参之后我却发现其中有很多错误性的知识。教参对诗歌的解读有很多错误性的引导,包括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背景知识的介绍都模糊不清,对《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居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可以想象,那些语文教师照搬教参讲课会给学生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二 如何正确地解读新诗

现代诗歌同样是一种诉诸于耳感的声音的艺术,它的恒久魅力是和声音密不可分的,是和节奏、韵律或内在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和其“语感”、“语调”和“语气”有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在中学的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的重要性。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

就现代诗歌而言,其表现方式和诗歌技艺都是相当繁复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现代诗歌时必须要克服灌输和填鸭式的僵化教学方式,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的四段论教学模式,而应广泛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以及分析、鉴赏甚至写作能力。尤其是现代主义的诗歌的解读方式不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那样可以从头到尾进行“顺读”,而往往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细读。而叶圣陶所提倡的“美读”对于新格律诗和基本押韵的自由诗的教学都是很有益处的,如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余光中的《乡愁》就十分适合这种美读的教学方法。食指的现代格律题诗基本上是四行一节,而每节又大致押韵,诗人对语言的使用尤其是音乐性上是有相当的敏锐和过人之处的。那么在教学中,通过诵读,学生不仅在耳感上获得了美的享受,而且在读的过程中,诗人的理想的、沉重的、脆弱而坚韧的“相信未来”的精神就会深入地感染学生。中小学教师对一些更复杂的诗的表现方式和手法也缺乏了解。他们所知道的诗歌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段非常有限,许多人至今仍只知道“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这几种手法。这种贫乏,是很难胜任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的教学的。而现代诗歌的修辞技巧无论是在教学、阅读和考试中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例如 1999 年高考试题的现代诗歌阅读部分就是对比喻这一修辞的考查。全题如下:(3 分),艾青《我爱这土地》(15 册)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歌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翼。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歌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显然,最后一个选项混淆了诗歌比喻中本体与喻体的关系。由于诗歌是用具体的形象来抒情和阐发哲理,所以往往借助于形象化的修辞来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修辞方法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强诗歌的意义表现和传递,而且还能够加强诗歌的节奏。尤其是现代诗歌大多不采用整齐的诗歌形式,但是读起来仍然具有较为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这就主要是诗歌修辞手法运用的结果。

现代诗歌中的修辞技巧是相当复杂的,除了排比、拟人、夸张、对比、反复、顶真、叠字之外,主要有比喻(隐喻)、通感、矛盾修辞、象征、反讽等。其中的排比、对比和反复对于增强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如《归侨》:“赶车/赶船/一回到花城/就满眼春天„„// 无语/无言// 就泪湿衣衫„„// 留影/留连/一跨上故乡/就恢复了童年„„”。其中排比在很多著名的现代诗歌作品中都有着普遍的运用,比如郭沫若的《天狗》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了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一、隐喻 可以说,比喻是现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比喻是天才的标志”,钱钟书也认为“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而诗歌的语言本质上就是隐喻性的。比喻主要包括明喻、隐喻、借喻、博喻、回喻等。比喻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诗经·卫风·硕人》)。

诗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性的,“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正如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强调的“关于诗歌,我自己已说过很多,但是最主要之点在于诗是一种隐喻——说的是一件事,指的是另一件事,或者借用另一件事来说一件事”。

华莱士·史蒂文森:“毫无关系之物稍做调整就是它物的一个隐喻”。亚里士多德:“在四个事物的情况下,当第二个事物与第一个事物的关系犹如第四事物与第三个事物的关系时,第四个事物就与第二个事物成类比关系。”(B 与 A 的关系对应于 D 与 C 的关系时,D 与 B 便形成隐喻关系。)隐喻的好处就是“普通的词语之蕴涵我们已经知道,只有从隐喻里我们才能最好地把握新鲜事物”(《修辞学》)。

李商隐的无题诗、朦胧诗,象征主义诗歌等等都是隐喻性的。一首诗看起来没有运用一个比喻,但它仍具有某种隐喻的性质。“明喻”好理解,而隐喻的特点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死水》就是这样一首隐喻性的诗。我们一读即知,这首诗的意义决不限于它所描写的那一沟死水。那么,它究竟意味的是什么?这就需要了解它的隐喻性质。合理的甚至精妙的比喻的使用能够使诗歌更形象,也更具说服力和哲理性,如著名的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就通过比喻相当有力地表达了对文革时代的反思与反抗。

本体和喻体互换,即本体和喻体循环往复,前一句的本体成为后一句的喻体,前一句的喻体成为后一句的本体,又称互喻,回喻,例如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博喻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事物或情感,故名博喻。例一: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例二: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邹荻帆《蕾》)

二、通感

“通感”的手法在诗歌中一直存在着,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则把它发展成一种诗的方法论,如波德莱尔把自然万物视为向诗人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得像牧场,/——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波德莱尔:《感应》)。通感的使用对于诗歌而言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可以通过心来互相交换,于是,颜色的光亮可以听见,声音可以看见。

三、矛盾修辞(悖论)

“矛盾修辞”,指的是在文学修辞中把相互矛盾、冲突、不协调的东西或“异质”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这种矛盾修辞也可称为悖论性修辞,英美新批评派特别看重这种诗的方法,称“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典型的例子如《死亡赋格》:“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在正午喝在早上喝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喝呀我们喝/我们在空中掘一个墓那里不拥挤/„„/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在早上喝在正午喝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喝呀我们喝//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在正午喝在早上喝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喝呀我们喝/我们在空中掘一个墓那里不拥挤/„„/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在早上喝在正午喝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喝呀我们喝// „„”。

再如台湾诗人郑愁予的名诗《错误》也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矛盾修辞:“(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趸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在“美丽的错误”这样的词语组合中运用了诗的“矛盾修辞法”,从而产生了更丰富和复杂难解的意味。为什么这样的“错误”是“美丽”的呢?因为这样一种幻觉引起了等待者的心跳和美丽动人的期盼,给寂寞的人生带来了希望和光亮,然而同时,这种“美丽”又带有一种“错误”的性质,又有点让人悲哀,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种“美丽”既给等待的人带来失望,又加深了“一个无法归抵的浪子的悲哀”。此外,著名的朦胧诗人舒婷的代表作《神女峰》也是一个是用矛盾修辞的例子,“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慢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的这首《神女峰》不仅是诗歌分行的杰作,同时也因为成功使用了矛盾修辞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相当有力地揭示了千百年来女性命运的沉重和被虚假的道德伦常所规范的畸形的内心世界,也同时抒发了新一代的女性对自身命运的重新思考,对千百年来女性命运的反抗与怀疑精神。

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同样是教师在教学和阅读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是用矛盾修辞的例子,“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就应留意“嘶哑”这个词和“喉咙”之间的关系,而二者之间正好是一个矛盾修辞,可以说,它正是这首诗的“诗眼”或“关键词”所在。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民族矛盾无比尖锐的背景下,爱国诗人艾青对于这片苦难的土地,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这就有力地揭示了一种刻骨的、至死不悔的情感,并富有感染力地奠定了全诗的深沉和悲痛的舒缓基调。这种在暴风雨中歌唱的嘶哑的嗓音,这黎明前的不停息的坚强的带有流血的嘶哑的喉咙的歌唱尽管不是那么优美悦耳的,或故作高亢的,但却是无比真实地、疼痛的、深厚的、悲剧性的

四、象征

象征(symbol):诗歌的基本艺术构成方法。象征,基本上可以看作用具体物象符号表达抽象的精神或情感。象征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比喻是从具体(喻体)到具体(本体),而象征则是从具体(象征物)到抽象(所象征的情感思想)。

象征一般可以分为传统象征和私人象征。传统象征主要有杜鹃、子规、梧桐、阳关、折柳、玫瑰、雄鹰、大雁、百合、丁香、十字架等。私人意象则是伴随着 19 世纪以来社会的进程和现代诗歌的发展而产生的,更强调诗人的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思想,也更具有私人性和隐秘性,阅读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私人象征往往不容易为普通读者所理解,这种象征更具有隐密性、开放性和多义性,如“一夜大风吹掉月亮/泪水像一支蜡烛烧痛了土地/微暗的火,几乎不是火/田野飘浮在向下的阴沉里”(欧阳江河:《冷血的秋天》)。

象征在诗歌中的使用成为一个系统和整体是 19 世纪以来的现象,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文本就是著名的诗人波德莱尔的《感应》:“大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得像牧场,/—— 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狂热!”

象征在诗歌中的使用无疑会增加诗歌情感的复杂性、普遍性和哲理性,例如“黎明时我们驾着马车穿过冰封的田野。/一只红色的翅膀自黑暗中升起。/突然一只野兔从道路上跑过。/我们中的一个用手指点着它。/已经很久了。今天他们已不在人世,/那只野兔,那个做手势的人”(米沃什:《偶遇》)。在那个清晨与一只野兔的偶然相遇中,人生的偶然,命运的短暂和人世的变迁就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了。

五、反讽

反讽大体就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或者说是正话反说。可以结合海子的诗《明天醒来会在哪一只鞋子里》来理解反讽这种修辞:“我想我已经/够小心翼翼的/我的脚趾正好十个/我的手指正好十个/我生下来时哭几声/我死去时别人又哭/我不声不响地/带来自己这个包袱/尽管我不喜欢自己/但我还是悄悄打开/我黄昏时坐在地球上/我这样说并不表明晚上/我就不在地球上 早上同样/地球在你屁股下结结实实/老不死的地球你好// 或者我干脆就是树枝/我以前睡在黑暗的壳里/我的脑袋就是我的边疆/就是一颗梨/在我形成前/我是知冷知热的白花/或者我的脑袋是一只猫/安放在肩膀上/造我的女主人荷目远去/成群的阳光照着大猫小猫/我的呼吸/一直在证明/树叶飘飘// 我不能放弃幸福/或相反/我以痛苦为生/半葬半截/来到村口或山上/我盯住人们死看/呀,生硬的黄土,人丁兴旺”。值得注意的是,在朦胧诗之后,现代诗歌写作使用反讽这种修辞几乎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诗歌修辞技巧,而是与诗歌观念的变化、文化语境的转换和现代人生活的复杂性直接相关的。例如著名的例子“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韩东:《有关大雁塔》)。在反讽这种修辞中,往往能够产生出一种颠覆性的精神和怀疑的立场,同时也呈现出了世界和生存的本质。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反讽这种特殊的诗歌修辞方法。

目前,中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在具体的现代诗歌部分的教学和写作指导中仍然存在着重要的问题。而中小学语文教参对现代诗歌的错误性解读会产生极其严重的误导,那么,该如何正确地阅读现代诗歌,如何准确而有效地进行现代诗歌教学和阅读指导呢?

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很多的中学语文教材都选入了第三代诗人海子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包括教材的阅读指导和教参的提示却又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那么,该如何阅读和讲授这首现代诗歌呢?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现代诗歌认识相当肤浅、偏激、陈腐、滞后,对诗的了解仅仅停留于诗歌是抒情的产物。用诗歌等于抒情这样陈旧的诗歌观念是可以解读一些浪漫主义诗歌的,但是很难面对所有的诗歌,包括已被选入中学教材的一些诗歌,很多诗歌除了承担最基本的抒情功能之外,还承担起哲理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的诸多功能。很多教师的现代诗歌文体意识几乎就是空白,比如像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翻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案和教参,他们都没有认识到海子这首诗的文体的重要特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十四行诗(sonnet,闻一多将之译为“商籁体”),但是很多教师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十四行诗。这就导致教师不仅对中国的现代诗歌读不懂,而且对西方诗歌的认识就更无从谈起了。很多版本的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都选入了海子的名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无论是教参的解读与提示还是众多的教师课例以及参考文章很多都是存在着相当值得商榷的问题的,如“最后,抒情主人公把三个最世俗化也是最真挚的祝愿留给了陌生的世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却以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终把自己隔绝到了尘世生活之外。我们现在已经说不清这份遗世独立是逃避意识在作怪,还是不甘堕落、追求崇高的结果。诗人的孤独并不是由于先于大众觉醒而导致的游离群体的孤独,而是他有意把自己关在生存的困境和文化的困境中与世隔绝而导致的个人的孤独,他的孤独不是来自社会,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旷古的悲剧情结的体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参,29 页)。教参认为海子的人生悲剧和死亡是出自诗人天生的悲剧情结,这显然是有悖于事实的。海子的诗歌理想、人生悲剧性命运恰恰是与 1980 年代后期文学的边缘化、诗歌理想的破灭以及社会上的商业浪潮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的。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备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准备的资料很多,都是有问题的,可参照具体课例。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忽略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诗歌文体上的特点,这是一首典型的十四行诗。这首诗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反讽精神才是这首诗的最为关键的核心所在,而很多读者只是读到了这首诗的表层结构,而没有深入到深层结构当中来。

北京版义务教育中学语文的教参解读是存在问题的,如教参认为(教参: P87)“青年诗人,立足今天,想象明天,追去幸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追求幸福的热情和祝福他人的胸怀。诗人突出‘从明天起',意在激励人们相信未来,创造幸福;而明天也沟通于今天,现实理想是一致的”。教参认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理想之歌,诗人身处尘世,渴望幸福。诗人要“从明天起”,自己做幸福人,也祝愿亲人和陌生人得到幸福。同时,在明天诗人又祝福人们“在尘世获得幸福”,而不是在虚无的天国得到幸福。(87 页)教参的这种解读只是注意到了这首诗歌的表层结构,只是看到了这首诗歌表面的温暖和诗意美好的祝福,而没能够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到这首诗歌的反讽意识和悲剧性精神,没有能够参悟使人难以言说的无尽的苍凉。

有教师在讲授这首诗歌时与古代诗人尤其是陶渊明的隐逸思想结合起来,而实际上海子在这首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并非是什么隐逸精神,而恰恰是对这种隐逸精神的反抗,“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为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渊明重趣味,梭罗却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理想,应该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

要能够正确讲授一首现代诗歌有几个基本要素:教师的文学素养,诗歌之时,人文情怀,阅读能力,感受能力。三 互文性教学理论的运用

实际上,在具体的教学中,受到学生和课时安排以及教师的种种限制,诗歌教学一直是最薄弱的部分。而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讲授者由于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的限制,往往在教学中形成了“单一”式的视角。换言之,就是缺乏丰富的视野,而几乎任何文本之间都有着互文性特征,这些文本是相互打开,彼此激活的。这对于新诗教育而言尤为重要。互文性阅读,简单地讲就是比较阅读,让具有相同质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章同时呈现。“互文性”一词出自西方的“互文性”理论。互文性,有人翻译成文本间性,出现于上个世纪的 60 年代。互文性理论认为一切文本都是由其它文本“织成”的,都包含了其它的无数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转化、整合和改写。原创性文本是不存在的。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本”。比如上面提到的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讲授时就可以与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及食指的《相信未来》进行比照和互文阅读,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和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进行比较阅读的范围很广,如同一单元的作品进行比较,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 7 至 9 年(初中)语文教材是按照人文专题编写,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为线索安排相关内容。全套教科书 36 个阅读专题设计好后,再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编入相应的单元。一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主题,所以可以进行同一单元作品的主题比较和与之相关的如表现形式、主题细微差异的比较,如关于“秋”的主题性互文阅读,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与韩东的《山民》的阅读,同题诗如高尔基的《海燕》和郑振铎的《海燕》的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李广田的《乡愁》诗的比照阅读,这都会起到相当有效的阅读效果。

第三篇: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现状

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现状

谈及中国近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无论历史轮替到哪一个朝代,都有着一大批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学与文化思想继承的国人存在。正是如此,中国的千年文化圣火才得以传承不息。

回顾数千年的文学史,正是因为有了像《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和《红楼梦》等等一大批文学史书著作的存在,我们才能得以了解我们的过去,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够让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更加繁荣地继承与发展下去。而诗歌在文学范畴内一直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早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之前,就已经有了诗歌的存在。西周时期《诗经》的出现,真正奠定了诗歌在文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此后的《离骚》,汉乐府民歌,魏晋时期以五言诗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桃源诗派”,到唐诗的繁荣,宋词的兴盛,再到明清时期的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上千年的文学史进程中,我国诗歌的发展史在每一个朝代都能以不同的特征出现并且兴盛,而且对于诗歌的思想传承从未中断过。

民国五四运动时期,由于大量西方先进文化与思想的融入,我国也开始了另一方新的文化思潮,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胡适先生倡导下的白话文改革,诗歌也随着白话文的推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胡适先生的白话诗《蝴蝶》成为了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随后,包括郭沫若、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等一大批诗人为白话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诗歌流派,例如:创造社、新月派、早期象征诗派、新格律诗派等等。

随着白话文的普及,诗歌创作也掀起了一阵热潮,从白话文改革至今的近九十年时间里,几乎每隔十年都有一批现代诗歌的代表诗人涌现。现代诗坛上的林徽因、戴望舒、艾青、纪弦、郑愁予、杨牧、食指、周梦蝶、余光中、洛夫、陈敬容、穆旦、牛汉、欧阳江河、北岛、舒婷、顾城、骆一禾、西川、海子等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现代诗歌的出现在形式打破了文言格律诗的框架,在表达形式和抒写格式上更加自由。同时,现代诗歌即是新生的,又是旧体诗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虽然在格律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是秉承传统的。现代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优秀思想,波特莱、魏尔哈仑、波特莱尔、歌德、普希金、叶赛宁等外国作家和诗人对近代中国诗人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却,外国的文化也对国内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冲击,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国民经济,而文化软实力却太过薄弱,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走入一个困局,文学因为与社会经济的“脱节”而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摈弃,与八十年代的文学思潮相比,现在的文学界实在令人堪忧,更谈不上能再现民国时期的辉煌了。

留之无用,弃之不行。文学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恐不是单个人或是政体的统治思想造成的,与整个社会的心态和大众的时代潮流思想有关。纵观现在整个文坛,已难再有大师级的人物出现了,较有声望和成就的大多数文化学者和文学名人都已将近晚年,像“80后”、“90后”这一辈的年轻人,已经很少能有在文学上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的。

近些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则越来越令人堪忧,很多诗歌内容过于形式化和情绪化。不是毫无感情基调地赞扬社会,歌颂事物,就是丝毫没有现实基础的情感吐槽。虽然现在还有很多类似于《诗刊》、《诗林》等诗歌刊物的存在,但是,这些刊物上的作品都普遍存在着一个同质化问题,很难找到能够代表一个时代,代表一个高度的诗歌作品。有些诗歌追求长篇大论,篇幅过于冗长,造成表达的情感意象过于分散,常造成“文字堆积”的现象。因此,当下的很多所谓诗歌并不能真正称得上诗歌,而是一行行文字而已。长诗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这首诗的主旨,每一句话在文中都要有一个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不是让人觉得可有可无,感情模糊。卫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堪称是长诗中的经典之作,诗中句句紧扣主题,字字不可或缺。而有些习惯于写篇幅短小的诗歌作者,并没有把所要表达的情感完全浓缩于短短的几句诗当中,有些是不懂得把握住真正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有些是“功力”不够,没办法用最准确最经典的词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大家都知道,顾城有一首很著名的诗歌叫《一代人》,整首诗歌只有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一句话的诗同时应用了比喻、间接等艺术手法,将自己与生活在文革年代的有志之士的内心激情表达了出来,激起了一代人共同的情感与抱负,这首诗堪称现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

诗歌发展到今天的这种衰败局面,与中国的教育形式有很大关系。以前高校里的大学生们都是文学思想的继承者与传播者,然而现在的很多高校里,与文学创作最有关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因为毕业以后的就业率低而在逐年减少生源。高校的文学社团曾经是文学爱好者们的一个进步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然而,现在

很多的高校文学社团都少了往日的辉煌,发展令人堪忧,更谈不上能有多好的文学创作了。而其中难得的一部分对文学有兴趣的大学生学的并不是关于文学方面的专业,这就造成了这些文学爱好者们不能够有很好的创作指导,知识含量也大大不足,没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往往沉浸于个人世界中,写出来的作品没有思想性,脱离实际,纯属个人的情感表达,常常造成无病呻吟,让人反感。

又由于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过程中,几乎每一场考试的语文写作题都要求学生不能够写诗歌,因此造成了学校语文写作教育对诗歌的极大不重视。同时,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大多数陷入了一种“公式化”写作,很容易产生不是过于脱离现实就是完全没有个人思想的“两极分化”现象。当下,现代诗歌的发展陷入了一个小低潮,如果国人不能够清醒过来,让现代诗歌重生的话,那么现代诗歌将有可能渐渐消亡。这里说的“消亡”并不是说现代诗歌会不复存在,而是如果没有很好地继承诗歌的创作理念,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将不能够得到继承,那么到时所谓的诗歌,只不过是一篇篇“垃圾”。现在在学生群体里,值得可喜的现象是仍然有非常多热爱诗歌的学生存在,也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作品。但是在这其中,要想找出真正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确实困难,究其原因,从创作基础上来说存在着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没有把现实生活作为创作基础。很多诗歌都是写作者们内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并不考虑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价值性有多大,只是一味的写自己的心情。也可以把这一类诗歌称为心情诗,这类诗歌往往只代表个人的狭隘思想,不能够与社会群体产生共鸣,谈不上是成功的诗歌创作。就说著名诗人艾青的诗歌《失去的岁月》,这首诗是艾青1978年复出诗坛后所作,在诗中,他沉痛回顾了自己被流放大西北二十多年的辛酸岁月。虽然整首诗歌都在写自己的经历与感受,然而他能通过诗歌将“自己”放大,让当时同样经历过流放生活的大批读者能够从诗歌中看到千千万万个“自己”的存在,这就是自我与群众的融合。

第二,缺少丰富的知识积累与社会经历。现在的很多年轻诗歌创作者和在校学生们因缺少社会经历,又由于这个时代属于一个“娱乐时代”,很多的诗歌爱好者们往往很难能够静下心来真正的把心思投入到创作当中,宁愿把时间花在娱乐上面,也不愿意多去阅读与感悟那些经典作品,文学知识积累少之甚少,因此出现了自己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现象,写出的作品词句粗糙,缺少艺术情感。纵观诗坛,几乎每一位被人所熟知的诗人都是饱读诗书的,例如胡适先生,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都颇有造诣,堪称是真正的“满腹经纶”。而像王国维先生,作《人间词话》一书,可谓是翻遍了整个中国的所有诗歌典籍。因此,无论是文学或诗歌创作,都要有非常好的阅读基础。余华曾说过:“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否优秀,取决于他作为一个读者是否优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了柴米油盐,哪来的生火做饭。要有大量认真的阅读,才能有写的实力。

第三,缺少诗歌创作方面的学习与交流。虽说也有不少的诗歌写作者们知识也相当丰富,在写诗的时候能立足于现实,将自己的情感建立于现实之上。但是却很少或是根本就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心高气傲,沉浸于自己的个人世界当中,这就很难能有收获与进步。因此,需要常与有经验者和爱好者交流,诗歌写作者们才能够真正写出好作品。现代诗的第一批写作者们,他们没有前人的引导,就只能时常相聚在一起,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就形成了众多的的诗歌流派,每个诗歌流派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诗歌创作同样也是反映生活的具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同时又能给读者提供生活的思想粮食。中国现代诗歌的未来发展出路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的国家教育体制不仅要重视诗歌的传承与发展,更要积极培养新一代的诗歌写作人才。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方式都应该把诗歌创作重视起来。虽然现在每本语文课本上都有诗歌鉴赏与分析的课文,但是老师们都只是教学生们用一些“公式化”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应付考试,根本就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中的美,也没有让学生进行多少的诗歌创作。因为教师的水平有限,在诗歌方面的造诣也不是很深,因此,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诗歌的发展与继承还需要一个整体全面的进步与提升。

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们更需不断努力,不因功利为名而放弃自己的爱好,多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多静下心来进行阅读与思考,注重现实与自己内心思想的相结合,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作者:林思洲

班级:11级平面广告设计

学号:1103190121

第四篇:现代诗歌

胡适: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现代“梁祝”预示了胡、韦莲司二人恋爱的结局。

一颗星儿

我喜欢你这颗顶大的星儿。可惜我叫不出你的名字。

平日月明时,月光遮尽了满天星,总不能遮住你。

今日风雨后,闷沉沉的天气,遍天边,寻不见一点半点光明,回转头来,只有你在那杨柳高头依旧亮晶晶地。

沈尹默: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此诗写的是一个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环境是萧森的,人物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里先进青年的奋斗目标。文笔清新质朴,含而不露;重意境,重气质,于细微中见精神。

刘半农:叫(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诗中的“她”是首次使用,一个“她”字,使一首诗永垂不朽。

汪静之:伊底眼

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昵?

伊底眼是解结的剪刀,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

伊底眼是快乐的钥匙,不然,何以伊一瞅着我,我就住在乐园里了呢?

伊底眼变成忧愁的引火线了,不然,何以伊一盯着我,我就沉溺在愁海里了呢?

冰心:繁星 一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天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七 醒着的 只有孤愤的人罢!听声声算命的锣儿 敲破世人的命运

十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七五 父亲呵!出来坐在月明里 我要听你说你的海

一三一 大海呵!那一颗星没有光 那一朵花没有香 那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春水 五 一道小河平平荡荡的流将下去 只经过平沙万里——

自由的 沉寂的 它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的流将下去 只经过高山深谷——

险阻的 挫折的 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感谢你解答了 我久闷的问题,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 青年的快乐 在其中荡漾着了!一〇五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宗白华:夜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 随着星流。一会儿 又觉着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灿着。

李金发: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闻一多:忆菊

──重阳前一日作 插在长颈的虾青瓷的瓶里,六方的水晶瓶里的菊花,攒在紫藤仙姑篮里的菊花;

守着酒壶的菊花,陪着螯盏的菊花;

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

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 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懒慵慵的江西腊哟; 倒挂着一饼蜂窠似的黄心,仿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长瓣抱心,密瓣平顶的菊花;

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 如同美人底蜷着的手爪,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栗。檐前,阶下,篱畔,圃心底菊花:

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剪秋萝似的小红菊花儿; 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黄菊; 带紫茎的微绿色的、真菊,是些小小的玉管儿缀成的,为的是好让小花神儿 夜里偷去当了笙儿吹着。大似牡丹的菊王到底奢豪些,他的枣红色的瓣儿,铠甲似的 张张都装上银白的里子了; 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儿 还拥着褐色的萼被睡着觉呢。啊!自然美底总收成啊!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啊!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啊!

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 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 那祖国底高登高饮酒的重九 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 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萝兰更比不上你。你是有历史,有风俗的花。啊!四千年的华胄底名花呀!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

啊!诗人底花呀!我想起你,我的心也开成顷刻之花,灿烂的如同你的一样; 我想起同我的家乡,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我的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yī)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朱湘:采莲曲

小船啊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微波,金线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浆声应答着歌声。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采莲,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风生,风飔荡漾着歌声。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⑴,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第五篇:浅谈现代诗歌

浅谈现代诗

现代诗歌的划分方式有许多,比如有按题材划分,按表达方式划分,按表达色调划分等。这儿不可能说这么多,所以我此时想稍稍解读的是按照语言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所划分的几个方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的区别,以及一些感触。在以上四个方块里,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我也曾有几次粗略的搜索过资料,似乎除了古代中国诗宗门,以及西方的一些近代诗家使用外,在中国现代,能见到的比较少。就算有,偶尔的几次也大多是使用在一些大型活动的开幕式上,用来体现诗歌的地位,只不过是作为一种可要可不要的朗诵进行的。通俗点讲,就是地位比较尴尬,文学修养层次达不到的人不想听,即使听了也体察不出来他的美,鸡肋一般,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文学修养高一点的人倒是能欣赏的,不过这样的人太少了,特别是在诗歌这个领域,别的我不敢说,最起码在现代中国这种人才有点断层。而且在国外,能拿的出手的也不多,恐怕也只有“十四行诗”比较有代表性了。我下面选取了梁宗岱翻译的莎士比亚的一首比较经典的诗歌,可以供大家简单欣赏一下;

【对天生的尤物我们要求蕃盛,以便美的玫瑰永远不会枯死,但开透的花朵既要及时凋零,就应把记忆交给娇嫩的后嗣; 但你,只和你自己的明眸定情,把自己当燃料喂养眼中的火焰,和自己作对,待自己未免太狠,把一片丰沃的土地变成荒田。你现在是大地的清新的点缀,又是锦绣阳春的唯一的前锋,为什么把富源葬送在嫩蕊里,温柔的鄙夫,要吝啬,反而浪用? 可怜这个世界吧,要不然,贪夫,就吞噬世界的份,由你和坟墓。】

对比于一向比较冷门的格律诗,韵脚诗就显然比较受欢迎了,这种诗歌简直太多了,甚至只要是个思想完整的正常人都能吟出那么几首,心想不就是押韵吗?这个谁不会啊?随便涂画几句,然后换掉最后的词语,一篇“煌煌巨作”也就出来了,然后在稍微包装一下就可以到处卖弄。可以卖弄倒不是假话,想必很多人有过这样,甚至不少成名的诗人也有这样过来的。对此,我不敢发表什么太过武断的话,因为不是太爱韵脚,对这个懂得不多。不过我在这儿还是想多说一点。这一点就是韵脚诗并不好写,甚至很难写。以至于在上面划分的四个方块里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我的建议是,一般的人最好不要轻易把玩,你应该知道,这种带有节奏的韵脚有时候修饰的很严重,并且限制了太多情感的表达。就比如本来你是可以有病呻吟的,到最后却成了无病呻吟了。那时候能再厚着一张老脸,恬不知耻的拿出来给别人欣赏,除了让别人喷你就是让别人笑话。当然韵脚诗里面写的好诗人也有,比如我就曾有幸研读过汪国真老师的作品,老前辈阅历高,在诗歌上又浸淫了很多年,作品自然和那些卖弄之作自然不是一个层次,但不能否认的是,前辈同样也有诟病的地方,个人看法,全凭各位先生们女士们批评,在这里说出来这些,也我斗胆了。至于要举例的名篇,想必年轻人应该都听过歌手许嵩的一首歌《素颜》,这个词押的就是ANG韵,我觉得这个比较通俗,并且可以代表了。

散文诗和自由诗,对于老前辈们比较好分辨,可对于初学诗歌的人来说,分辨两者其实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初学诗歌的年轻人都有一个毛病,初生牛犊不怕虎,不喜欢接受别人的意见,以至于我身边就有不少学诗的文友在探讨两者区别时,有时候会激辩,争个脸红脖子粗。说起来有点搞笑,但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无论是新人还是老人,进了诗歌这一行,都把自己对诗歌的认知看的很神圣。

其实,对于两者的区别倒是有比较中规中矩的判断,比如散文诗就可以从“散文”这两个字着手。通俗来讲就是从诗歌中可以看到散文的影子,或者可以把诗歌添些东西变成散文。不要求太过鲜明的节奏,用修辞较多,有诗韵味,语句偏向于叙述,语言比较细腻。这几个因素一列基本上就可以把散文诗从两者之间找出来了。至于其中的精品,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影响比较大,而我个人喜欢的则是高尔基先生的那首《海燕》。

在四类诗体中,自由诗兴起的时间有点晚。和散文诗想比,相同的是它同样不受格律限制,也无固定格式;不同的是它比较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喜欢用夸张的修辞,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它的着手点既可以是一个雅致的事物,比如竹子、花瓶;也可以是一个非常平凡以至于粗俗的东西,比如一坨狗屎、一个妓女。这类诗体向来是广大文友们所喜欢的,也比较容易上手,一般对生活有一定把握的诗人,有了一定的契机,就可以成品了。虽然喜欢这种诗体,但在自由诗里,一些别的诗人的作品我倒是鲜少有喜欢的,或者可以说自由诗过时很快,以前的好作品拿到现在算不了什么了,不过今天倒是在诗刊上遇到了关于“母亲”的一个好篇,在这儿分享一下: 【我想把自己蜷缩成、胎儿的形状 再轮回一次 羊水干了 血水也干了 为何笑的总是我 痛的,却是她】

我真正学习诗歌的时候是在七年前,最先接触的是韵脚诗,不过由于我不喜欢那种韵脚的修饰,所以我最先喜欢上的却是散文诗,后来便开始模仿,模仿期间又接触到了自由诗,再后来,一两年之后才接触格律诗,说实话我学习诗歌的资历尚浅,又没有名师指导,格律诗写的并不好,甚至很差,所以到最后在我的世界中,只有散文诗和自由诗结为了夫妻,同时模仿着这两种诗体,也造就了我现在的诗歌中既有自由诗的直白,又有散文诗的影子。我之所以喜欢诗歌,是因为诗歌中一些真正打动灵魂的东西,我想要构建一个现实和虚幻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本质上有相连的地方,不过艺术必须要和现实保持应有的距离,就好像把心当做一面镜子,把现实中的东西招进来,吸收够,然后再反射到现实中去,完成一次有意义的修行。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说出你的思考。

别人总喜欢把诗人当做疯子的代名词,我觉得这点是很不公平的。甚至我有时候都想说,你们错了!一个优秀的诗人不仅不是疯子,而且比你们要优越,要高等,因为每一个优秀的诗人都有一个敏感的心,他善于发现美、发现痛,他是善良的,他不伤害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纯洁,被大自然所赋予。

从一朵花中可以看出一个世界,从一片落叶中可以解读生命。

我喜欢诗,喜欢读诗,喜欢写诗,喜欢阳光下静静的味道,也喜欢拿着手术刀去解剖。每一篇作品出来,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内心的疼痛和愉悦,于是每一个文字便带有了我的脉搏和体温,诗歌或许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问题,对于我来说更像一种修行。

下载试论现代诗歌的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现代诗歌的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写现代诗歌

    如何写现代诗歌 诗论----- 1诗太实则笨,太虚则假,或者是空洞2诗就写作对象而言一定要抓住情、理、事,就艺术而言不仅要有节奏感、形象感、质感、动感,而且尤其要有力度、硬度......

    现代诗歌

    拭去夜的寂寞与忧烦, 推开那篇被关了一冬的故事, 只要一扇明亮的宣言, 让心情飞出去舒展。 减一片蓝白相间的思绪, 托一方彩虹用过的调色板, 简单到透明的心灵, 包容了辽阔天空的......

    现代诗歌

    古代现代诗歌 一、热爱生命 汪国真 男: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女: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男: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

    经典现代诗歌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

    现代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选读》学案 【课程介绍】 本节课,老师将带你一起了解中国现代诗歌流派的重要作家作品。20世纪初至20年代: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为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

    经典现代诗歌大全

    经典现代诗歌大全 向家乡告别(组诗) 作者:一把手术刀 长高的庄稼 我围着火把跳舞,唱歌 然后,在月亮升起的时候 骑着火苗捕捉秋天 秋天里有长高的庄稼 我的脚印至今整齐的摆放......

    现代诗歌精选(定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

    现代诗歌

    一上期中前 古诗1——3首 阳光(台湾)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数数歌 郭明志 “1”像铅笔细长条, “2”像小鸭水上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