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现代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中国古代诗歌大致可分为诗、词、曲三类,按照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照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自由诗(现代诗)。
1、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包括《诗经》、乐府诗、南北朝民歌等。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其平仄、声韵、节奏、结构、字数、停顿都有统一严格的规定。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每首四句,一二四句末字须押韵(第三句末字可不押),根据每句字数又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
句,绝句可看作律诗的截取。如《山行》和《秋词》均为七言绝句,《秋词》一二四句末字“寥、朝、霄”押ao韵。律诗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一般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两句为一联,分首、颔、颈、尾联,其中颔联、颈联上下两句必须对仗(修辞称对偶),二四六八句末字须押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根据每句字数又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如《登高》为七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一二四六八句末字“哀、回、来、台、杯、”押“ai”韵(古时回、杯亦押“ai”韵)。
3、词是唐代末期兴起,兴盛于宋代的一种诗歌艺术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琴趣,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曲调(即词牌)。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声韵规定严格,用字分平仄。句式参差不齐,句子长短不一。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
4、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是元代文学主体。杂剧就是戏剧,一般有四折戏加一个楔子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开头或中间。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它包括小令、套数,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同时。相对于词,体式相近,相对自由,可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且多使用口语。小令又叫“叶儿”,是单个的曲子。'套曲',又称“套曲”“散套”,通常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如《[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即表明宫调为越调,曲牌为天净沙。
二.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战争诗、行旅诗和闺怨诗、送别诗、边塞诗、悼亡诗、。(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八)古诗应用题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1.思乡怀人诗
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思妇闺情诗也在此外。常用艺术手法有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想象、用典、修辞等。常见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鸿雁、杜鹃、鹧鸪、双鲤、尺素、梅花、燕子等。例1.《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两首诗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其中“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之情。
2.写景咏物诗
这类诗作,多以自然界的景物为写作对象,在景物中寄寓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志向。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描写、细节描写、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例3.《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木,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例4.《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托物寓意,借蝉的形状和生活习性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3.忧国伤时诗
这类诗抨击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腐化生活,关心人民的疾苦,对劳动者寄寓了深切同情,忧虑时局,呼唤光明,表达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常见意象有神州、山河、草木、征夫、烽火、田稼等。
例5.《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4.咏史怀古诗
这类诗有的借古事、古人、古迹等生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伤感;有的孤影自怜,感慨自身,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理想。常用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用典、修辞等。用于此类诗的意象有黍离、商女、明月、城池、流水、野草、燕子等。例6.《江城子》(欧阳修)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奢侈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逝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5.赠友送别诗
这类诗多抒写离情别绪,抒发别离的孤苦,表达对朋友亲人或爱人的依恋,对人间种种美好情感的珍惜。或互相勉励,表明心志。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想象、烘托、比喻等。用于本类诗的意象有阳关、长亭、劳歌、南浦、柳岸、流水等。例7.《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送别诗主要篇幅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看到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情与景巧妙妙地结合,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6.羁旅行役诗
这类诗多写游客浪子出门在外,眼前景触发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和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行旅途中的艰辛与痛苦。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修辞等。用于此类诗的意象有油灯、鸡鸣、车铎、板桥、山路、鸿雁、落日、秋风、孤帆等。例8.《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异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自己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落日”虚实结合,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7.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大多寄情山水,醉意田园,表达了对山水景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愿望,对清闲安逸生活的羡慕或自得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有的也反映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常见的艺术手法有侧面烘托、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例9.《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山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8.边塞征战诗
这类诗或抒发戍卒思归之苦,或抒发思妇忧亲之情,或抒发边关将士立功边陲之志。风格或悲壮或凄苦或豪迈。这类诗描写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有的还指出了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不顾百姓死活的残暴本质。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想象、用典、修辞等。常见意象有关山、明月、羌笛、长城、冰雪、羽书、刁斗、瀚海、楼兰、单于等。
例10.《从军行七首》(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其中“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对照着写,更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例11.《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句借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9.身世感怀诗
有的抒发离乱或劫难之余的片刻欢娱之情,有的则表达身世低下的不平之意。前者常用奔流、群山、啼鸟等意象,而后者则多用涧草、山峰等高下之物来表达。
例12.杜甫“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诗人在**飘泊中暂时在成都草堂安生,幸得友人相助,生活倒也恬然自乐,于是有了上述诗句。例13.<昭君怨>(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以两种生活环境下的梅来喻两种处境,但“一般开”则表达出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孤高傲岸品质。
10.谈禅说理诗
这类诗,或阐发禅理玄机,表达对人生的某种顿悟;或借景说理,表达人情世路中的一些哲理。常用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设疑质问等。常见意象有鸣钟、流水、空城、烟云、大道、富贵等。例14.《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诗借一鉴方塘的清澈,表达了读书使人头脑清明的深刻道理。
11.悼亡游仙诗
这类诗借写与神仙交游,进入一派极乐世界。虽然有些表达长生不老、醉生梦死的奢侈不切之意,无现实意义,但也不乏一些诗作借在仙境的超脱来反映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也有其积极意义。常用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夸张、卒章显志等。常见意象有醉态、梦境、仙人、深山、怪石、松鹤、棋枰、歌舞等。
例15.《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名为仙境一梦,实为人生一梦,你看:渴慕—迫切—豪迈—虚幻—迷醉—惊险—极乐—幻灭。既然看破了社会官场,不过“古来万事东流水”,也便可以弃之而去,“暂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了。、宫怨诗与闺怨诗
这两类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朱庆余《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杜牧《秋夕》“银烛秋光
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歐陽脩《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帘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13、题画诗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
14、哲理诗
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大都是四句的绝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
总之,有下列思想内容值得关注:忧国忧民、当道昏庸、山河沦丧、离乱痛苦、同情百性、怀古咏史、借古讽今、昔盛今衰、国家前途、蔑视权贵、愤世嫉俗、仕途感喟、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田园情趣、归隐田园、登高览胜、伤春悲秋、闺思春怨、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青春易逝、触景生情、羁旅愁思、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第二篇:中国古代数学
引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数学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地域、文化等特点,中国古代数学与欧洲数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不仅表现在对理论与计算的偏重上,还表现在数学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欧洲数学注重理论的逻辑推演和系统的建立.而与之相对,中国数学注重算法的研究和知识的现实可用性.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数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就位居世界之首.尤其是在古希腊数学衰落之后,中国数学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当西欧进入黑暗时代时,中国数学却在腾飞,许多成就比后来欧洲在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之后取得的同样成就早得多.这些成就的取得固然令我们感到骄傲,但到了十四世纪以后中国数学却开始走向了衰落.几百年来,中国人在数学这片领域上几乎找不到任何重大的发现与创新.这其中的原因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对历史进行研究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数学由兴到衰的过程.对产生这种结果的诸多因数进行分析就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衰落的真正原因,从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国古代数学究竟取得了那些重要成就?中国古代数学又是怎样走向衰落的?为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的数学发展史.2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史
数学在中国的历史悠久绵长.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是记录数字的文字,包括从一至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为三万;司马迁的史记提到大禹治水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而且知道“勾三股四弦五”;《易经》中还包含有组合数学与二进制思想.2002年在湖南发掘的秦代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大约22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与现代小学生使用的乘法口诀“小九九”十分相似.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它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普遍;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中国古代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建立在筹算基础之上,这与西方及阿拉伯数学是明显不同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于自西汉至南北朝的三、四百年期间.《算数书》成书于西汉初年,是传世的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它是1984年由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代竹简中发现的.《周髀算经》编纂于西汉末年,它虽然是一本关于“盖天说”的天文学著作,但是包括两项数学成就——(1)勾股定理的特例或普遍形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句,日高为股,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书面记载);(2)测太阳高或远的“陈子测日法”.《九章算术》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经过许多人整理而成,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并且提供其解法,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各种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关于勾股测量的计算等.在代数方面,《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现在中学讲授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九章算术》介绍的方法大体相同.注重实际应用是《九章算术》的一个显著特点.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九章算术》标志以筹算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正式形成.中国古代数学在三国及两晋时期侧重于理论研究,其中以赵爽与刘徽为主要代表人物.赵爽是三国时期吴人,在中国历史上他是最早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数学家之一,其学术成就体现于对《周髀算经》的阐释.在《勾股圆方图注》中,他还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其实这已经体现“割补原理”的方法.用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也是赵爽对中国古代数学的一大贡献.三国时期魏人刘徽则注释了《九章算术》,其著作
《九章算术注》不仅对《九章算术》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而且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数学原理,并且多有创造.其发明的“割圆术”(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无限逼近圆面积),为圆周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同时刘徽还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3927/1250(3.1416)”.他设计的“牟合方盖”的几何模型为后人寻求球体积公式打下重要基础.在研究多面体体积过程中,刘徽运用极限方法证明了“阳马术”.另外,《海岛算经》也是刘徽编撰的一部数学论著.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数学的蓬勃发展时期,计有《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问世.祖冲之、祖暅父子的工作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他们着重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在前人刘徽《九章算术注》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根据史料记载,其著作《缀术》(已失传)取得如下成就:①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 14世纪中、后叶明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奉行以八股文为特征的科举制度,在国家科举考试中大幅度消减数学内容,于是自此中国古代数学便开始呈现全面衰退之势,到了近代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数学水平.在中国古代数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与西方数学思想的诸多不同点,也就是其独具特色的一面.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特点.3 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特点(1).(实用性)《九章算术》收集的每个问题都是与生产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从《九章算术》开始,中国古典数学著作的内容,几乎都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算学经典基本上都遵从问题集解的体例编纂而成,而且它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某些实际情况和需要,以致史学家们常常把古代数学典籍作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典章制度(特别是度量衡制度),以及工程技术(例如土木建筑、地图测绘)等方面的珍贵史料.而明代中期以后兴起的珠算著作,所论则更是直接应用于商业等方面的计算技术.中国古代数学典籍具有浓厚的应用数学色彩,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应用始终是数学的主题,而且中国古代数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著名的十大算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表明“实用性”又是中国古代数学合理性的衡量标准.这与古代希腊数学追求纯粹“理性”形成强烈的对照.其实,中国古代数学一开始就同天文历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中算史上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就是来自历法推算的.例如,举世闻名的“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式组解法)产于历法上元积年的推算,由于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需要中算家创立了“招差术”(高次内插法);而由于调整历法数据的要求,历算家发展了分数近似法.所以,实用性是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之一.(2).(算法程序化)中国传统数学的实用性,决定了他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计算技术为其主要目标.不管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具体的算法,中国数学都具有程序性的特点.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是算筹,筹算是以算筹为计算工具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演算的方法.有人曾经将中国传统数学与今天的计算技术对比,认为算筹相应于电子计算机可以看作“硬件”,那么中国古代的“算术”可以比做电子计算机计算的程序设计,是一种软件的思想.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的筹算不用运算符号,无须保留运算的中间过程,只要求通过筹式的逐步变换而最终获得问题的解答.因此,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的“术”,都是用一套一套的“程序语言”所描写的程序化算法.各种不同的筹法都有其基本的变换法则和固定的演算程序.中算家善于运用演算的对称性、循环性等特点,将演算程序设计得十分简捷而巧妙.如果说古希腊的数学家以发现数学的定理为目标,那么中算家则以创造精致的算法为已任.这种设计等式、算法之风气在中算史上长盛不衰,清代李锐所设计的“调日法术”和“求强弱术”等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遗风.古代数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长于逻辑推理,一种是发展计算方法.这也大致代表了西方数学和东方数学的不同特色.虽然以算为主的某些特点也为东方的古代印度数学和中世纪的阿拉伯数学所具有,但是,中国传统数学在这方面更具有典型性.中算对于算具的依赖性和形成一整套程序化的特点尤为突出.例如,印度和阿拉伯在历史上虽然也使用过土盘等算具,但都是辅助性的,主要还是使用笔算,与中国长期使用的算筹和珠算的情形大不相同,自然也没有形成像中国这样一贯的与“硬件”相对应的整套“软件”.(3).(模型化)“数学模型”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话数学语言,概括的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古代的数学模型当然没有这样严格,但如果不要求“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对“数学结构”也作简单化的解释,则仍
然可以应用这个定义.按此定义,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的事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之有关的现实事物叫做现实原形,是为解释原型的问题才建立应用数学模型的.《九章算术》中大多数问题都具有一般性解法,是一类问题的模型,同类问题可以按同种方法解出.其实,以问题为中心、以算法为基础,主要依靠归纳思维建立数学模型,强调基本法则及其推广,是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精髓之一.中国传统数学的实用性,要求数学研究的结果能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分类,对每类问题给出统一的解法;以归纳为主的思维方式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倾向于建立基本问题的结构与解题模式,一般问题则被化归、分解为基本问题解决.由于中国传统数学未能建立起一套抽象的数学符号系统,对一般原理、法则的叙述一方面是借助文辞,一方面是通过具体问题的解题过程加以演示,使具体问题成为相应的数学模型.这种模型虽然和现代的数学模型有一定的区别,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4).(寓理于算)由于中国传统数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因中国人综合、归纳思维的决定,所以中国传统数学不关心数学理论的形式化,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仅停留在经验层次上而无理论建树.其实中国数学的算法中蕴涵着建立这些算法的理论基础,中国数学家习惯把数学概念与方法建立在少数几个不证自明、形象直观的数学原理之上,如代数中的“率”的理论,平面几何中的“出入相补”原理,立体几何中的“阳马术”、曲面体理论中的“截面原理”(或称刘祖原理,即卡瓦列利原理)等等.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但正是因为这其中的某些特点,中国古代数学走向了低谷.4 中国古代数学由兴转衰的原因分析(1).独尊儒术,蔑视逻辑.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当时注重形式逻辑的墨子思想未能得到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讲究简约,而忽视了逻辑思维的过程.这一点从中国古代的典籍中能找到最准确的说明.《周髀算经》中虽然给出了勾股定理,但却没给出证明.《九章算术》同样只在给出题目的同时,给出一个结果和计算的程式,对其中的逻辑思维却没有去说明.中国古代数学这种只注重计算形式(即古代数学家所谓的“术”)与过程,不注重逻辑思维的做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禁锢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也有其原因,中国古代传统数学主要是在算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发展到以算盘为工具的计算时代,但是这些工具的使用在另一方面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程式化的求解方法,从而忽视了其中的逻辑思维过程.此外,中国传统数学讲究“寓理于算”.即使高度发达的宋元数学也是如此.数学书是由一系列的数学问题组成的.你也可以称它们为“习题解集”.数学理论以‘术”的形式出现.早期的“术”只有一个过程,后人就纷纷为它们作注,而这些注释也很简约.实际上就是举例“说明”,至于说明了什么,条件变一下怎么办,就要读者自已去总结了,从来不会给你一套系统的理论.这是一种相对原始的做法.但随着数学的发展,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它极不利于知识的总结.如果只有很少一点数学知识,那么,问题还不严重,但随着数学知识的增长,每个知识点都用一个题目来包装,而不把它们总结出来就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些知识.这无论对学习数学还是研究,发展数学都是不利的.(2). 崇尚玄学,迷信数术,歪曲数学思想.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其统治地位并未受到动摇.老庄学说和儒家学说相反相成便形成了玄学.玄学原本探究的是有关人生的哲学,但后来与数学混在了一起.古人曾就常常以玄术来解释数学问题,使得数学概念和方法遭到歪曲.张衡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当时他虽然已经知道圆周率“周一径三”不准确,但由于他始终相信“周一径三”来源于“参天两地”的说法,一直没深入探究,因而未能将圆周率推算到更精确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当玄术和数术充塞数学时,数学已经明显存有落后的隐患.(3). 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拒绝数学符号.中国古代数学是以汉语描述的,历来不重视汉字以外的数学符号,给逻辑思维带来很大的困难,使我国长期不能形成演绎推理的传统,严重影响了我国数学的发展.从明朝开始,中国就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这种行为与小农思想相适应,早在秦代就已经出现端倪,建一条长城将自己围起来,对外面的东西不闻不问.相比之下,西方在度过了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后,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扩张、航海技术开阔了西方人的眼界,同时也大大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18世纪的改革和动荡中,新出现的资产阶级推翻了英、法的君主政治.封建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思想被经典的自由主义哲学所取代,这种哲学促进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成了西方数学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近代的数学在西方被建立起来,而曾是数学大国之一的中国,在其中却无所作为.(4).此外,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迟迟未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停顿的直接原因.从整体上看,数学是与所处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生产力低下,不仅没有工业,商业也不发达.整个社会对数学没有太高的要求,自然研究数学的人也就少了.恩格斯说,天文学和力学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而在当时的中国这种动力已趋近枯竭.5 我从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通过对中国古代数学史及数学思想史的研究,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数学由兴到衰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了其由兴到衰的历史原因.由此,针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我对今后数学发展方向作出了以下意见:
(1).继承并创新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思想的精华.数学应服务于生产实践,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很多理论都是在贯之以“纯数学”,但是,我们应该相信,这些理论只是数学上的一个过渡,它的引入是为了解决其他的问题而展开的.现代数学教育中经常会引入一些现实中的模型,让学生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很好的做法.一方面它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令一方面它有效得锻炼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并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学懂学活了.很多人怀疑中国古代数学知识已经过时,就在一些数学思想也与现代格格不入.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近年来,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同志从中国古代数学擅长于算,习惯将算法程序化这一做法中得到了启示,从而研究开辟了机器证明数学命题的新领域.这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说明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并没有过时,要想走出创新和成就的瓶颈,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历史和世界数学的现状,并有效得将二者进行结合.(2).数学研究应沿着注重逻辑思维的过程以及理论体系的建立这一路线发展,虽然当今数学发展已经相当完备,但仍有大量的问题有待我们去努力解决.就比如:如何将数学的各个分支用一中简约的数学思想统一起来?这个难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在为之奋斗,并取得了一的成绩,群论的建立就是其中优秀的范例.难以想像,如果对数学的理论体系没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不注重逻辑思维的过程,而又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是多么困难的事.(3).数学研究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就比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只要我们的数学研究秉承着这样一种思想,就不会走太多的弯路,更不会走上歧途.中国古代数学是与玄术并行发展的,这难免阻碍了数学的发展.而由于中国文化的特点,这种思想依然对一大批数学工作着有着较深的影响.我们的数学要发展和创新就不能不摒弃一切有碍数学发展的因素.(4).我们的每个理论研究者都应密切关注国内国外的学术动态,吸收一切有用的、正确的、外来的文化与知识,而不能做一个闭门造车的数学工作者.数学发展至今,很多
分支都已经发展地相当完备了,一个研究者倘若对世界数学在本领域的现状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开展研究工作,必定会走弯路.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世界文化知识交流渠道.网络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充分地加以应用,从而共同推动数学的发展.(5).建立健全的国家发展体制.只有在一种迫切的发展动力下,才能激发人的潜力,从而创造出成绩.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这种状况对我们的每个数学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只要我们的数学工作者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让科学服务于生产实践,就能有所成就,有所创新.6 结束语
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我国传统数学是沿着注重从实践经验中产生和发展数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数学的,擅长于算,运算主要以算筹作为工具.但同时却又在逻辑思维上存有欠缺.这与西方许多国家发展数学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有着自已的渊源和模式,有其长,也有其短.在初等数学领域之内,正是这种传统数学思想把我国数学推向世界的最高峰.许多国家与我国相比,望尘莫及.好的传统我们应当学会继承和发展.我们应当好好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独特之处,并将其加以应用,以指导当代的数学研究工作.对于落后不利于数学发展的思想我们又要学会放弃,就比如中国古代数学曾一度故步自封,这是极其不利于其自身发展的做法.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努力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得吸取西方数学的精华与长处.这样我们的数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走想成熟.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纯粹的”民族传统是不行的,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我们应该恰当调节数学和环境的关系,为数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机制.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把应用广泛地拓展开来.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数学抽象结构,加强其内在联系,注重分析,全面把握,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认识了我国古代数学思想中体现出来的优与劣,我们的数学也才能拥有一片光明的前景.致谢: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主要得益于张正才教授和李圣国老师的辛勤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文献资料
[1] http://.[2]王树禾, 数学思想史,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3]王青建, 数学史简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朱家生, 数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李迪,数学史研究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6]李文林, 数学史教程,2000.[7]李继闵, 《九章算术》导读与注释型,1998.[8]郭书春, 中国古代数学,1997 [9]袁小明 胡炳生 周焕山,数学思想发展简史,1992.[10]高隆昌 胡勋玉,中国数学的智慧之光,1992.[11]项观捷,中国古代数学成就,1988.[12]李惠民,漫谈古代数学,1986.[13]傅钟鹏,中华古数学巡礼,1984.[14]陈竹如,破译科学的密码——中国古代数学.[15] 毛建儒,对中国近代数学落后原因的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6]王乃信,许瑞峰,傅向华.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与衰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1(1):110-114
[17]郭华光,张晓磊.试论中国古代数学衰落的原因及启示.数学教育学报,2001(10):95-98 [18]郭金彬.“算经十书”数学思想简论.厦门大学学报,2003(1):100-107
[19]陈莉,马浩.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缓慢的启示.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112-114
[20] 刘明海 , 张素亮 THE POSITION OF THE AIENT MATHEMATICS IN CHINA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MATHEMATICS Journal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1]王汝发 , 陈建兰 The Effect of the I Ching on the Anciant Mathematical Thoughts,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2] Li Wenl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Classic Mathematics,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3] XU Rui-feng ,The brightness and declin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24] 王汝发,The Impact of the “Nine Chapter Arithmetic”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Mathematics,Zhejiang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第三篇:中国古现代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知识大全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
族的特色。
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中国戏剧
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8、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
9、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10、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11、宗教哲学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12、民间工艺
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13、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中国传统文化
16、衣冠服饰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17、四大雅戏
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18、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20、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21、传说神话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灵、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23、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戏曲”
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24、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民间流传的习俗
1.中山装,布鞋,农村老年人不用买的现成腰带,用长布条或绳子系裤子,衣服的纽扣用布条盘扣袢,农村老大爷自做的扣袢对襟粗布汗衫,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织布
农村老大妈穿自己做的偏大襟的衣服,小女孩儿们扎小辫儿用红头绳 小孩儿眉心点红点,小男孩儿自出生就留胎毛小辫儿。
2.吃饭用筷子
吃饭、喝汤用大碗并且端着碗喝
农村做饭用特大号大铁锅
炒菜用大油旺火爆炒
一家吃饭不分餐而是聚餐,同吃一个盘里的菜
生吃大葱、小葱蘸酱
吃生蒜
吃饺子
馒头
手擀面条
饼子、窝头
喝粥
饸饹
炖骨头
杂烩菜
煎饼
油条、果子、锅箅儿、麻花、麻叶
粽子
元宵
馄饨、云吞
烧饼
糖葫芦
喝白开水
原发自我国的各种蔬菜水果等等,中国吃食几千种,都是传统
3.中国式住宅各省、各市、各民族、各区域都有极独特的特点,睡大火炕
不用上网或各处打听,找到我国发行的民居邮票就可看个大概
4.先民创的各种独轮车
农村自己攒、焊的自行车
出门远行看黄历 5.过祖先遗留传承的节日
拜祖先
磕头
烧香
烧冥纸钱
唱听看京剧、地方戏
舞狮、舞龙、高跷、秧歌、旱船、落子、相声、京东大鼓、西河大鼓、对歌、花灯、踢毽子、打陀螺、灯谜、歇后语、拜年、中国红、中国画、文房四宝、痒痒挠、年画、对联、石狮子、供神仙及祖宗牌位、花圈、挽幛、挽联、红白事随礼、中式家具、中国瓷器、中国杂技、汉字、汉文化、黄历、易经、八卦、道教、古遗迹、古建筑、诗词歌赋、扑满、中国结、中医中药等等等等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这一天不准妇女串门,串门不吉利。《清裨类钞》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这天各家都吃水饺,意为用水饺包起来,以求吉利。如今虽说人们对妇女串门不讲究了,但这天吃饺子却成了各家习惯。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中华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于文化的全面追求,启发本书作者将不同门类的知识融汇贯通,集为一帙。
本书内容涉及的时间范围因门类而略有差别,一般说来,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现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人物、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本书没有采取编年体的中国文化大事记的写作手法和按词条分门分类的文化词典的编纂形式。大量人物、著作、术语、事件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蕴。在有限的篇幅内,本书为读者奉献的是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本书努力把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各个门类的发展线索放在首位,力图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本书也试图分析每一文化门类的基本特点,阐释这些文化门类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最终展现给读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以外,还包含对各方面知识的整合与品味,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总结与反思。相信这种撰写方式能帮助读者获得清晰、明了和系统的知识。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青”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
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华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因内容和篇幅所限,本书只是约略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第四篇: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教学大纲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2005年9月
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古文字学是以古代汉字和历史上流传下来各种古文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作为传统文字学和以古代青铜器和碑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的一部分,古文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19世纪末甲骨文出土以后,古文字的研究逐渐兴盛,到20世纪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迄今学术界对古文字的认识并未取得一致。有人认为它以古代汉字本身为研究对象,侧重研究古文字的起源、性质、形体、结构、形音义的关系及其演变,系汉语文字学(简称汉字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人认为它是考释古代文字之学,侧重于释读各种出土文字资料并确定其史料价值,系历史考古学的一个门类。也有人主张古文字学既包括对古代汉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实物(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简册、帛书、石刻、玺印、陶器等)上的古汉字资料的研究,是介于文字学和考古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尽管人们在使用古文字学这一学术术语时,内涵并不完全一致,但古文字学和考古、历史、传统文化等学科的关系密不可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比较倾向于上述第三种认识,即古文字学以古代汉字的起源、性质、结构、演变以及考释古文字的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在释读相关的出土文献(古文字资料)的基础上,揭示这些文献所反映的历史文化。
古文字学按照所研究的材料的不同,又分为甲骨学(以研究殷墟甲骨卜辞为主)、金文学(以研究殷周铜器铭文为主)、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以研究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为主)4个分支。
我们现在开设的这门中国古文字学基础的课程,就是要将中国古文字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文字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基本情况相关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并掌握中国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古文字学的一般常识、概念、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成、古文字学的学习方法、与古文字有关的历史常识及著名古文字学家、学习古文字学的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第二,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各种类型(甲骨文、金文、陶文、货币文字、兵器刻辞、印玺文字简帛、封泥文字、盟书文字等)的古文字。并了解各种题材古文字的行款及背景知识。
第三,通过掌握一定的、相关的古文字学知识,要求学生达到能够阅读古文字方面的或与古文字有关的学术论文与著作,从而能够把学到的古文字学的知识作为继续扩大这方面知识的一条途径。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作一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查找、整理一些古文字的资料等,从而培养学生在古文字学方面的兴趣。
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认真做好每堂课的笔记,能够多与老师交流、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问、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给学生一定的参考书目,在每个章节后面开列有关本章节的参考阅读书目。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初步掌握查找所需书目的方法,并能从所查到的书目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三.学时安排:
①60学时(54课时学习,6课时复习、考试),各章具体学时附于各章教学内容之后。
②要求学生的自学时间与课堂教学的时间的比例至少为3:1。如有变动,再作要求
四.教法建议: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 ① 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② 教师指导并要求学生阅读若干种专著,③ 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④ 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研究课题查找参考书目。
五.考试方法:
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报告,查找研究参考书目,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
具体做法是:期末实行闭卷考试,考实成绩占学终总成绩的60%,教学其间作两次课外作业,成绩占30%(每次15%);上课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堂检查)、出勤及课堂纪律占10%。
六.教学内容纲目和复习思考题:
绪论 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及其意义(3课时)一.中国古文字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古文字学的概念
古文字的研究对象
二.学习古文字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基本方法
学习古文字的意义 三.总结、讨论 四.参考书目:
唐 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49年。裘锡圭:《古文字概要》,商务印书馆,1999年。高 明:《中国古文字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李学勤:《古文字初阶》 徐中舒:《怎样研究中国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五.复习思考题目:
1. 什么叫古文字学(古文字学的概念是什么)? 2. 学习古文字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一章 汉字的发展沿革(3课时)一.汉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记事和神话传说
仓颉造字的思考
“卦爻制作”与表意符号 二.汉字的萌芽、起源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符号
文明萌生期陶符 三.汉字的逐步成熟时期
甲骨文阶段
青铜器铭文阶段
战国文字阶段 简牍、帛书阶段 四.参考书目介绍
蔡运章:《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曹定云:《中国文字起源试探》,《殷都学刊》,2001年,第3期。杨振彬:《长江下游史前刻划符号》,《东南文化》,2001年,第3期。董楚平:《“方钺会矢”——良渚文化释读之一》,《东南文化》,2001年,第3期。罗 琨:《陶寺陶文考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1年2期。李健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1年,第1期。尹显德等:《中国原氏社会的文字遗迹——陶文》,《源流》,1985年,第6期。五.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古文字、仓颉、简牍、帛书、甲骨文、战国文字、金文 问答题:
1.如何看待象结绳记事、仓颉造字这样的有关文字起源的传说? 2.如何看待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刻符与汉字起源的关系? 3.各种成熟阶段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汉代小学的兴起和隋唐文字学研究的发展(3课时)一.小学的萌芽与兴起
汉字构形理据的分析
汉字的规范整理和字书的编纂 二.汉代小学的建立和发展
小学建立的历史背景
汉代小学的特征、分期及其成就 三.汉代童蒙正字字书的编定
“秦三仓”与“汉三仓”
《急救篇》
四.汉语训诂学和发言研究的发端
《尔雅》 《释名》 《方言》 五.《说文解字》和汉代小学研究
许慎生平及传作背景 六书理论
历代有关《说文》的研究 六.六朝隋唐的文字学成就
《广雅》与训诂学 《玉篇》与楷书 《匡谬正俗》 《经典释文》 五.参考书目介绍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班固:《汉书·艺文志》。孙星衍辑:《仓颉篇三卷辑本一卷》,《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24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3年。张其昀:《“说文学”源流考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六.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小学、秦三仓、汉三仓、《急救篇》、《尔雅》、《释名》、《方言》、《说文》、《广雅》、六书、《玉篇》、《经典释文》 问答题:
1.什么是小学?
2.什么是“秦三仓”与“汉三仓”,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简述六朝隋唐时期的文字学成就?
第三章 两宋金石学的鼎盛和元明文字学研究的发展(3课时)一.“二徐”的《说文》研究
二.宋元明时代对“六书”的探讨
郑樵与《通志·六书略》
其它研究成果
三.宋代金石学的发展与繁荣
宋代金石学研究的成果之一——《集古录》
宋代金石学研究的成果之二——《考古图》
宋代金石学研究的成果之三——《宣和博古图录》
宋代金石学研究的成果之四——《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宋代金石学研究的成果之五——洪适《隶释》 四.宋元明时期的字书、韵书编纂
《佩觿》 《类篇》 《字汇》 《广韵》 五.参考书目介绍
周祖谟:《问学集》,中华书局,1996年。朱建心:《金石学》,上海书店,1989年。夏 鼐:《沈括和考古学》,《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六.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六书”、《集古录》、《考古图》、《宣和博古图录》、《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释隶》、《佩觿》、《类篇》、《字汇》、《广韵》
问答题:
1.简述宋元明时期对六书的探讨情况? 2.简述宋代金石学的研究状况?
第四章 清代考据学的崛起和金石学、小学的复兴(3课时)一.“乾嘉学派”的相关贡献
戴震在音韵训诂学上的先驱作用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训诂学成就 二.“说文四大家”的成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同训定声》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 三.清代金石学的复兴和繁荣
青铜器的主要研究成果——“西清四鉴” 石刻及其它研究成果
四.清代大型字典、词典的编纂
《康熙字典》 《经籍纂诂》
五.晚清甲骨学的奠基和“罗王之学”
刘 鹗《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罗王之学”
罗振玉《殷墟书契》诸书与早期甲骨文的贡献 王国维的甲骨文、古史研究以及罗王的简牍学研究 六.参考书目介绍
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徐 复:《广雅疏证弁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54年。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3年。七.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训诂学、段玉裁、西清四鉴、字书、《康熙字典》、《铁云藏龟》、《契文举例》 1.简述《说文》四大家对说文的研究成果? 2.清代金石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何? 3.何谓“罗王之学”?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的重大进展(3课时)一.现代田野考古学的创立及其对古文字学研究的贡献
“殷墟”的科学发掘
董作宾对甲骨文分期断代、历谱研究的贡献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古文字学进展
甲骨学的主要进展——唐兰、胡厚宣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青铜器研究
唐兰的古文字学理论 郭沫若的甲骨学研究成果 郭沫若的金文研究
三.建国后古文字学以及甲骨学研究成就之一
建国后古文字学发展概况
资料整理研究型的巨著——《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编》 四.建国后甲骨学研究成果之二
甲骨文考释的新进展 甲骨片缀合研究的新进展 甲骨学断代研究的新进展 甲骨学综述性著作的问世 五.西周甲骨学
文字的释读 西周甲骨的分期 周原甲骨的祖属问题
六.建国后青铜器铭文研究的新进展
青铜器的发现与材料公布 青铜器资料汇编与工具书
借助青铜器铭文进行分期断代的研究 青铜器辨伪研究 七.战国文字的研究
战国文字研究概况
建国以来战国文字研究的繁荣
八.国际显学——简帛学研究的巨大进展
简帛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简帛学发展的二个阶段 简帛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九.参考书目介绍
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赵 诚:《二十世纪金文研究述要》,书海出版社,2003年。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沈颂金:《20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李 济:《现代考古学与殷墟发掘》,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2。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年,《殷历谱》,1945年。唐 兰:《殷墟文字记》、《中国文字学》 唐 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79年。胡厚宣:《五十年甲骨论著目录》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七、八册),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郭沫若:《石鼓文研究》、《诅楚文考释》,见《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册),科学出版社,2002年。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7年。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畅文斋、顾铁符:《山西洪洞县坊堆村出土的甲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李学勤:《安阳小屯村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1期。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徐锡台:《周原甲骨综述》,三秦出版社,1991年。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王玉哲:《陕西周围所出甲骨文的来源试探》,《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徐中舒:《周原甲骨文初论》,《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集),1982年。高 明:《略论周原甲骨文的族属》,《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0期。田昌五:《周原出土甲骨文反映的商周关系》,《文物》,1989年,第10期。杨升南:《周原甲骨族属考辨》,《殷都学刊》,1987年,第4期。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考古学报》,1955年第9、10期,1956年第1-4期。王世民、陈公柔:《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人民出版社,2002年。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陈佩芬:《青铜器辨伪》,《上海博物馆集刊》第3期,上海古籍出版社。罗福颐:《商周秦汉青铜器名铭文辨伪录》,《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辑,1985年。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年,第7-9期。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二、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004年。何琳仪:《长沙楚帛书通释》,《江汉考古》,1986年,第1、2期。李学勤:《长沙楚帛书通论》,收入《楚文化研究论集》,第1集,荆楚书社,1987年。李 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李 零:《楚帛书的再认识》,《中国文化》,1994年,第10期。李 零:《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研究补正》,《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2000年。庞 朴:《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十.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殷墟”、《甲骨文合集》、《甲骨文编》、西周甲骨、玺印、《流沙坠简》、《古陶文汇编》、《古玺汇编》、朱德熙、裘锡圭、陈梦家、《居延汉简甲乙编》、《马王堆汉墓帛书》、《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一、二、三册)、《敦煌汉简》、期刊《古文字研究》、《容成氏》、《战国纵横家书》、甲骨四堂 问答题:
1.简述董作宾甲骨文研究的成果。2.简述唐兰甲骨文研究的成果。3.简述胡厚宣甲骨文研究的成果。4.简述郭沫若甲骨文研究的成果。5.简述建国后青铜器铭文的研究状况。6.建国后战国文字的发展概况如何? 7.建国后简帛研究的发展情况怎样?
8.20世纪初我国震惊世界的四大考古发现是什么,分别简述其基本情况。
第六章 海外学者有关中国古文字学的研究(3课时)一.20世纪前的相关研究
明义士的甲骨学研究
林泰辅的甲骨学研究
高本汉、安特生的青铜器研究
二.20世纪下半叶日本学者的甲骨文、金文研究
白川静的贡献
岛邦男的甲骨学贡献 贝冢茂树的贡献 赤塚忠的贡献
三.20世纪下半叶海外学者的竹简帛书研究
日本以“图版轮流解读会”会员为主的简帛学研究
郭店楚墓竹简研究
马王堆汉墓简帛的研究
四.台湾香港地区的古文字学研究
台湾地区的古文字学研究 香港地区的古文字学研究 五.参考书目介绍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周法高:《金文诂林》,相关中文大学出版社,1975年。明义士:《甲骨研究》,方辉整理,齐鲁书社,1996年。明明德:《甲骨研究》序,齐鲁书社,1996年。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昭和23年(1958),温天河、李寿林翻译,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白川静:《甲骨文的世界:古代殷王朝的构造》,东京平凡社,昭和47年,1972年,温天河等翻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7年。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香港大学出版社,1960年。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周法高:《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5年。六.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汉学、国学、白川静、林泰辅、明义士、《殷虚卜辞》、《甲骨研究》、高本汉、安特生、《金文通释》、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殷墟卜辞综类》、贝冢茂、赤塚忠、伊藤道治、松丸道雄、林巳奈夫、沙畹、森鹿
三、大庭修、郭店楚简、马王堆汉墓简帛、董作宾、石璋如、严一萍、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殷历谱》、《甲骨文编》、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甲骨文通检》、《金文诂林》
问答题:
1.简述 20世纪下半叶日本学者的甲骨文、金文研究? 2.台湾古文字研究的概况如何? 3.香港地区古文字研究的概况怎样?
4.陈述日本以“图版轮流解读会”会员为主的简帛学研究。
第七章 甲骨学——古文字学分类研究之一(6课时)一.殷商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者、发现地点、发现时间
殷墟——商代都城、甲骨故乡
殷墟发掘
甲骨文的材料
甲骨的加工、修整
甲骨占卜
甲骨契刻及其形式
郑州二里岗、殷墟、周原甲骨的异同二.殷商甲骨文的基本内容
农业
军事
田猎 祭祀 自然天象 疾病 往来 刑错 称谓 畜牧业 地名 时间 职官 数字
三.甲骨文单字释读
干支类
数字方向类
人体类 动物类 植物类 农业食物类 自然地貌类 行动类 军事类 职官类 天象类 器用类 建筑城邑类 刑错灾病类 时间类 祭祀占卜类 称谓类
四.殷商甲骨片释读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五.西周甲骨
概述
西周甲骨片释读 六.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甲骨文书法与书写工具及方法
甲骨文书法的作者 甲骨文书法的动感之美 甲骨文字结构的变化之美 甲骨文字的风格流变 西周甲骨文字的书法艺术 六.参考书目介绍
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商承祚:《殷契佚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影印本,1933年。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金同祖:《殷契遗珠》,上海中法初版委员会初版,1939年五月。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1988年。董作宾:《大龟四版考释》,《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1931年。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1955年。丁 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1956年。胡厚宣:《殷墟发掘》,1955年。王宇信等:《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八.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殷墟发掘、王懿荣、兆纹、卜辞、田猎卜辞、商先公先王、贞人、洹水、小屯村、商代王畿、临摹、1.殷墟甲骨文的内容总共有哪几大类,并简要介绍每一类。
2.殷墟甲骨文单字的释读中可以把甲骨文字分成几大类,并给每一类举出两个以上的例字。
第八章 商与西周金文——古文字学分类研究之二(6课时)一.青铜器简介 二.金文的研究 三.金文的年代
商代金文 西周早期金文 西周中期金文 西周晚期金文 四.金文的内容
祭祀与典礼 政治与军事 经济 法律 其它方面
五.商、西周金文句读释读
殷商时期 西周时期
六.殷商西周金文的书法艺术
青铜器铭文的书写者 殷商金文书法风格 西周金文书法风格 七.参考书目介绍
朱凤翰:《中国古代青铜》,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香港中华书局,1958年,又文物出版社,1984年。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李学勤:《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郭沫若:《青铜时代》,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年。唐 兰:《山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青铜器铭辞的译文和注释》,《文物》,1976年,第5期。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李 丰:《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年代》,《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张亚初:《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的补释》,《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上海博物馆:《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8年。八.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利簋》、《西清四鉴》、《三代吉金文存》、《殷周金文集成》、《金文编》、《金文诂林》、《天亡簋》、《何尊》、《大盂鼎》、《毛公鼎》、《墙盘》、《小盂鼎》、裘卫四器、眉县青铜器
问答题
1.简述西周青铜各期(早、中、晚)的基本特点。2.举例说明西周青铜铭文的内容分类。
第九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古文字学分类研究之三(3课时)一.概述 二.金文选读
中原及北方地区的金文
楚系金文
三.战国货币文字选读
春秋战国宗周货币——空首布
春秋战国晋国货币——釿布
春秋战国赵国货币——三孔布、无孔布、刀币
春秋战国魏国货币——桥足布 春秋战国齐国货币——齐刀及圜钱 春秋战国燕国货币——尖首布和圜钱
春秋战国楚国货币——爯、釿、布、蚁鼻钱
春秋战国秦国货币——圜钱、两甾圆钱、半两圆钱 四.战国玺印文字选读
齐国官私印 楚国官印 燕国官印 三晋官印 秦官私印
五.战国兵器刻辞选读
韩国兵器刻辞 魏国兵器刻辞 秦国兵器刻辞 燕国兵器刻辞 齐国兵器刻辞
七.春秋战国金文的书法艺术
中原及北方地区 山东地区
以楚国为中心的江汉地区
以吴、越、徐、舒等国为主的吴越地区 西土秦国地区 八.参考书目介绍
唐石父:《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郭若愚:《先秦铸币文字考实与和辨伪》,上海书店初版,2001年。黄锡全:《先秦货币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朱 华:《戈阳布背文试探》,《中国钱币》,1986年,第2期。李家浩:《战国於疋布考》,《中国钱币》,1986年,第4期。黄锡全:《先秦货币中的地名》,《九州》第三辑“先秦地理专号”,商务印书馆,2003年。吴振武:《新见古兵地名考释两则》,《九州》第三辑“先秦地理专号”,商务印书馆,2003年。何琳仪:《返邦刀币考》,《中国钱币》,1986年,第3期。何琳仪:《兵器地名杂识》,《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6期。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年。郝本性:《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蔡运章、杨海钦:《十一年皋落戈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1年,第5期。朱帜、振甫:《河南舞阳出土的周、汉兵器》,《考古》,1994年,第3期。黄盛璋:《新发现之三晋兵器及其相关的问题》,《文博》,1987年,第2期。黄盛璋:《新出五年桐丘戈及其相关故城问题》,《考古》,1987年第12期。杨明珠:《山西芮城出土战国铜戈》,《考古》,1989年,第1期。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中),《文物》1959年,第8期。李学勤:《论博山刀》,《中国钱币》,1986年,第3期。陈 浩:《建国以来浙江先秦货币的发现和相关问题的探讨》,《浙江金融增刊》,1986年,增刊。九.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货币刻辞、兵器刻辞、玺印文字、《陈侯午敦》、《中山王(興昔)鼎》、《王孙遗者钟》、鄂军启节、空首布、《秦公簋》、《新郪虎符》、釿币、三孔布、圜钱、吉语印、郑武库、“郾王职作王萃”
问答题:
1.简述中原春秋战国时期金文的特点。2.简述春秋战国金文的书法艺术。
3.分别简述战国时期货币文字、玺印文字和兵器刻辞的基本概况和特点。
第十章 春秋战国石刻铭辞——古文字学分类研究之四(3课时)一.石刻铭辞研读
公乘得守丘刻石
石鼓文
石鼓文刻辞释读 二.诅楚文
诅楚文简介
诅楚文刻辞研读
三.战国秦高奴禾石权研读
简介
高奴禾石权铭文释读
四.20年代美日关系的发展—从协调到不协调 五.参考书目介绍
曹锦炎:《鸟虫书通考》,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赵 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文物出版社,1997年。徐自强:《唐兰对石鼓文的研究及其相关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4期。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卷之《石鼓文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卷之《石鼓文研究诅楚文考释》,科学出版社,2002年。陈炜湛:《诅楚文献疑》,《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六.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石权、石鼓文、公乘的守丘刻石、诅楚文岣嵝碑 问答题:
1.解释公乘得守丘刻石的情况。2.请你谈谈石鼓文研究?
第十一章 春秋盟书文字——古文字学分类研究之五(3课时)一.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概况
侯马盟书选读 宗盟类 委质类
纳室类 诅咒类 二.温县盟书
温县盟书概况
温县盟书选读 三.参考书目介绍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陈梦家:《东周盟誓与出土载书》,《考古》,1966年,第5期。郭沫若:《侯马盟书试探》,《文物》,1966年,第2期。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文物》,1972年,第3期。唐 兰:《侯马出土晋国赵嘉之盟载书新释》,《文物》,1972年,第8期。张 颔:《侯马盟书丛考》,见《侯马盟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张 颔:《侯马盟书丛考续》,《古文字研究》第一辑。李裕民:《我对侯马盟书的看法》,《考古》,1973年,第3期。陶正刚、王克林:《侯马东周盟誓遗址》,《文物》,1972年,第4期。高 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五.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盟书、载书、宗盟、侯马盟书
问答题:
1简述侯马盟书的发现、性质和内容。
2.侯马盟书从内容上分可以分成哪几类,并解释之。3.简述侯马盟书与温县盟书的联系。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简帛文字——古文字学分类研究之六(3课时)一.简牍帛书概述
概述
历代简帛出土情况 二.简牍帛书的形制
修治形状 长度 编联方式 三.发现竹简举要
楚系竹简举要 秦系竹简举要 四.战国竹简文字选读
楚系简牍之一——湖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太一生水》、《五行》、《成之闻之》、《六德》
楚系简牍之二——上海博物馆苍战国竹书 秦系简牍之一——青川木牍 秦系简牍之二——龙岗秦简 秦系简牍之三——里耶秦简 五.帛书选读
概述
长沙子弹库帛书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文字选读 姑分长
六.春秋战国文字的书法艺术
简牍帛书的书写工具 隶书之辩
楚简帛书与战国时期南土的书法特点
秦系简牍与战国、早秦时期西北地区的书法特点 晋、豫玉简与春秋晚战国早期的书法艺术 七.参考书目介绍
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出入《王国维论学集》 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李 零:《郭店楚简校读记》(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张春龙:《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饶宗颐、曾宪通:《战国楚帛书》,中华书局,1985年。谢桂华:《百年来的简帛与简帛学的发展》,《光明日报》,2001年9月4日B1版。刘信芳:《简帛<五行>述略》,《江汉考古》,2001年,第1期。廖名春:《从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论“晚书”的真伪》,《北方论丛》,2001年第1期。丁 魏:《郭店楚墓竹简中外研究述略》,《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丁 华:《从云梦秦简看秦国的商业政策》,《江汉考古》,2001年,第3期。郭若愚:《长沙仰天湖战国竹简文字的摹写和考释》,《上海博物馆集刊》,1986年,第3期。何琳仪:《长沙帛书通释》,《江汉考古》,1986年,第1、2期。王 辉:《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校读札记》,《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
八.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马王堆汉墓帛书、江陵楚简、郭店楚简、信阳长台关楚简、包山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简、新蔡楚简、睡虎地秦简、王家台秦简、青川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长沙子弹库帛书
问答题:
1.简述简牍的成册过程。
2.战国简牍的内容都包括哪几个方面?各举一例。
3.简述战国帛书的发现情况,并说说战国帛书一般都有哪些内容? 4.春秋战国文字的在书法、书体的有那些特点?可以按照不同的古文字资料分别述说(简牍、帛书、玉石简(盟书),玺印、兵器刻辞、货币文字等)
期末考查:2课时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马保春 2007年9月
第五篇:中国古诗名英文翻译对照
中国古诗中英文翻译对照
2009-12-16 19:57 来自《英译唐诗名作选》作者:龚景浩
爱国华侨龚景浩先生数年前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英译中国古词精选》,受到读者的欣赏和欢迎。他虽超过古稀之年,体力渐衰,但仍坚持诗歌翻译的爱好。夜间常失眠,默诵唐诗,译成英文诗来消遣。静夜思 李白
Musings on a Quiet Night Li Bai 游子吟 孟郊
For Her Son Who'll Be Away for a While Meng Jiao 春晓 孟浩然
Spring Morn Meng Haoran 登鹳雀楼 王之涣
Going up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相思 王维
Love's Yearnings Wang Wei 悯农二首(一)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I)Li Shen 悯农二首(二)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H)Li Shen 竹里馆 王维
A Cottage Among Bamboos Wang Wei 寻隐者不遇 贾岛
Visiting a Recluse but Finding Him out Jia Dao 江雪 柳宗元
Snow on the River Liu Zongyuan 回乡偶书(一)贺知章
Random Homecoming Writings(Ⅰ)He Zhizha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Missing My Brothers on Double Ninth Day Wang Wei 乐游原 李商隐
A Spin Round Ancient Plain Li Shangyin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Seeing off a Friend at Ancient Plain Bai Juyi 山中送别 王维
Seeing off an Old Friend from These Mountains Wang Wei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Parting from a Friend at Yangzhou Zheng Gu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Sending off a Friend Who Has Been Appointed a County-Level Official in Far-Away Sichuan Wang Bo 望月怀远 张九龄
Gazing at the Moon and Thinking of Someone Faraway 1 Zhang J iuling 白石滩 王维
White Stone Beach Wang Wei 鸟鸣涧 王维
Birds Chirping over the Hill Creek Wang Wei 春夜喜雨 杜甫
Propitious Rain Falling at Midnight Du Fu 宿建德江 孟浩然
Staying Overnight on Jiande River Meng Haoran 滁州西涧 韦应物
Chuzhou's West Brook Wei Yingwu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Meditation Rooms at the Back of the Cleft-Boulder Hill Temple Chang Jian 绝句 杜甫
A Heptasyllabic Quatrain Du Fu 阙题 刘脊虚
A Poem Lacking a Title Liu Shenxu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Sending off a Friend,Who Has Been Appointed Envoy to the West Lands Wang Wei 凉州词 王之涣
Liangzhou Song Wang Zhihuan 凉州词 王翰
Liangzhou Song Wang Hah 夜宿山寺 李白
Staying Overnight in a Mountain Temple Li Bai 杂诗(其二)王维
Miscellaneous Poems(Second in a Series)Wang Wei 问刘十九 自居易
Asking a Friend Bai Juyi 风 李峤
Wind Li Qiao 马诗 李贺
A Horse Poem Li He 秋浦歌 李白
Autumn Waterside Songs Li Bai 剑客 贾岛
Jianke Jia Dao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Sending off a Warrior By the Yishui River LuG Binwang 春怨 金昌绪
Complaint Against Spring lin Changxu 竹枝词 刘禹锡
The Bamboo Song Liu Yuxi 城东早春 杨巨源
Early Spring in East City Yang Juyuan 晚春 韩愈
Late Spring Han Yu 山亭夏日 高骈
A Summer's Day in a Hill Garden Gao Pian 秋日 耿讳
An Autumn Day Geng Wei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Snow(For Chief of Secretarial Staff Wu,Who Was B&ng Called Back to the Capital)Cen Shen 过故人庄 孟浩然
Visiting an Old Friend's Country Place Meng Haoran 江村即事 司空曙
Scene from a Riverside Village Sikong Shu 社日 王驾
Community Day Wang Jia 送人游吴 杜荀鹤
Seeing off a Friend,Who Was Going to Tour Suzhou Du Xunhe 枫桥夜泊 张继
Night Boat Call at Maple Bridge,Suzhou Zhang Ji 早发白帝城 李白
Sailing Early from Baidi Town Li Bai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Seeing off Fellow Poet Meng Haoran,Who Was Leaving the Yellow Crane Tower for Yangzhou Li Bai 黄鹤楼 崔颢
The Yellow Crane Tower Cui Hao 夜雨寄北 李商隐
A Letter Sent North about These Nightly Rains in Bashan Mountains Li Shangyin 无题 李商隐
Poem Without a Title Li Shangyin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Ascending Youzhou Terrace Chen Zi'ang 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Climbing Mount Xianshou with Scholarly Friends Meng Haoran 滕王阁 王勃
Prince of Teng's Pavilion-House Wang Bo 洛阳道 储光羲
The Luoyang Highway Chu Guangxi 遣悲怀 元稹
Venting My Sorrow Yuan Zhen 3 赠卖松人 于武陵
To a Tree Vendor Yu Wuling 乌衣巷 刘禹锡
Black Robe Lane Liu Yuxi 清明 杜牧
The Day of Clear and Bright Du Mu 江南春 杜牧
Spring Comes to Jiangnan Du Mu 泊秦淮 杜牧
Overnight Stay on Qinhuai River,Nanjing Du Mu 山行 杜牧
Driving by the Mountain Du Mu 金缕衣 杜秋娘
Garment Stitched with Gold Threads Du Qiuniang 自遣 罗隐
Self Consolation Luo Yin 题都城南庄 崔护
South Side of the Capital City Cui Hu 月下独酌 李白
Drinking Alone Underneath a Moon Li Bai 将进酒 李白
Drink Your Fill!Li Bai 春日忆李白 杜甫
Remembering Li Bai on a Spring Day Du Fu 春望 杜甫
Spring Outlook Du Fu 前出塞 杜甫
Song of the Fortified Town(One from a First Group of “Fortified Town” Poems)Du Fu 石壕吏 杜甫
A Village Official Du Fu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 杜甫 A Cruise on Long-Ditch Creek in the Company of Some Young Gentlemen and Their “Hired” Ladies,and Got Caught in a Shower Along the Twilight Hour Du Fu 与朱山人 杜甫
To Zhu—the Mountain Person Du Fu 赠卫八处士 杜甫
To a Younger Friend,Who Is a Retiring Sort of Person Du Fu 4 李白篇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Farewell To A Friend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You'll drift like lonely thisledown.W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Like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We wave as you start on your way;Our steeds still neigh, “Adieu, adieu!”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On Phoenix Terrace At Jinling On Phoenix Terrace once phoenixes came to sing;The birds are gone, but still roll on the river's waves.The ruined palace's buried 'neath the weeds in spring;The ancient sages in caps and gowns all lie in graves.The three-peak'd mountain is half lost in azure sky;The two-fork'd stream by Egret Isle is kept apart.As floating clouds can veil the bright sun from the eye, Imperial Court, now out of sight, saddens my heart.5
宣州谢 眺
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Farewell To Uncle Yun, The Imperial Librarian, At The Xie Tiao Pavilion In Xuanzhou
What left me yesterday Can be retained no more;What worries me today Are the times for which I feel sore.In autumn wind for miles and miles the wild geese fly.Let's follow them with eyes and drink in tower high.Your writing's forcible, like ancient poets, while Mine is in Junior Xie's direct and easy style.Both of us have ambitions high;We'd bring the moon down from the sky.Cut running water with a sword, it will faster flow;Drink wine to drown your sorrow, it will heavier grow.If we despair in our lifetime of all affairs, Tomorrow let us sail away with loosened hairs.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To Wang Lun I, Li Bai, sit aboard a ship about to go When suddenly on shore your farewell songs o'erflow.However deep 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 may be, It's not so deep, O Wang Lun!as your love for me.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Leaving White Emperor Town At Dawn 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Emperor crowned with cloud, I've sailed a thousand li through canyons in a day.With monkeys' sad adieus the riverbanks are loud;My skiff has left ten thousand mountains far away.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Among the flowers from a pot of wine 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 7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s spend away.I sing the moon to linger with my song;My shadow disperses as I dance along.Sober, 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Drunken, we part and each goes his way.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杜甫篇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Gazing At Mount Tai O, peak of peaks, how high it stands!One boundless green o'erspreads two states.A marvel done by nature's hands, O'er light ang shade it dominates.Clouds rise therefrom and lave my breast;I strain my eyes and see birds fleet.I must ascend the mountain's crest;It dwarfs all peaks under my feet.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To Li Bai When autumn comes, you're drifting still like thistledown.You try to find the way to heaven, but you fail.In singing mad and drinking dead your days you drown.For whom will fly the roc? For whom will leap the whale?
兵车行 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廷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Song Of The Conscripts Chariots rumble and horses grumble.The conscripts march with bow and arrows at the waist.Their fathers, mothers, wives and children come in haste To see them off;the bridge is shrouded in dust they've raised.They clutch at the men's coats and stamp and bar the way;Their grief cries loud and strikes the cloud straight, straightaway.Another onlooker by roadside asks an enrollee, “The conscription is frequent,” only answers he.“Some went north at fifteen to guard the rivershore And were sent west to till the land at forty-four.The elder bound their young heads when they went away;Just home, they're sent to the frontier though their hair's grey.The field on borderland becomes a sea of blood;The emperor's greed for land is still at high blood.Have you not heard two hundred districts east of the Hua Mountain lie Where briers and brambles grow in villages far and night? Although stout women can wield the plough and the hoe, They know not east from west where thorns and weeds o'ergrow.The enemy are used to hard and stubborn fight: Our men are driven just like dogs or fowls in flight.You are kind to ask me.To complain I'm not free.In winter of this year Conscription goes on here.The magistrates for taxes press;How can we pay them in distress!If we had known sons bring no joy, We'd have preferred girl to boy.A daughter can be married to a neighbour, alas!A son can only be buried under the grass!Have you not seen On borders green Bleached bones since olden days unburied on the plain? The old ghosts weep and cry, while the new ghosts complain;The air is loud with screech and scream in gloomy rain.”
将 进 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 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Folk-song-styled-verse Li Bai BRINGING IN THE WINE
See how the Yellow River“s waters move out of heaven.Entering the ocean, never to return.See how lovely locks in bright mirrors in high chambers, Though silken-black at morning, have changed by night to snow....Oh, let a man of spirit venture where he pleases And never tip his golden cup empty toward the moon!Since heaven gave the talent, let it be employed!Spin a thousand pieces of silver, all of them come back!Cook a sheep, kill a cow, whet the appetite, And make me, of three hundred bowls, one long drink!...To the old master, Cen, And the young scholar, Danqiu, Bring in the wine!Let your cups never rest!Let me sing you a song!Let your ears attend!What are bell and drum, rare dishes and treasure? Let me be forever drunk and never come to reason!Sober men of olden days and sages are forgotten, And only the great drinkers are famous for all time....Prince Chen paid at a banquet in the Palace of Perfection Ten thousand coins for a cask of wine, with many a laugh and quip.Why say, my host, that your money is gone? Go and buy wine and we”ll drink it together!11 My flower-dappled horse, My furs worth a thousand, Hand them to the boy to exchange for good wine, And we“ll drown away the woes of ten thousand generations!王维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Five-character-quatrain Wang Wei AT PARTING
I dismount from my horse and I offer you wine, And I ask you where you are going and why.And you answer: ”I am discontent And would rest at the foot of the southern mountain.So give me leave and ask me no questions.White clouds pass there without end."
七言绝句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Seven-character-quatrain A FAREWELL TO MENG HAORAN ON HIS WAY TO YANGZHOU Li Bai You have left me behind, old friend, at the Yellow Crane Terrace, On your way to visit Yangzhou in the misty month of flowers;Your sail, a single shadow, becomes one with the blue sky, Till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on its way to heaven.From hill tohill no birds in flight,千山鸟飞绝 From path to path no mean in sight.万径人踪灭。A straw--clocked man in a boat,孤舟蓑笠翁,Fishing on rever dad covered is snow.独钓寒江雪。无 题
作者:李商隐 原 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So hard for us to meet, Harder still to part.Languid though the east wind, Faded flowers are blown apart.The silkworm’s silk is exhausted Only when its life is spent;The candle’s tears are dried, When itself to cinder’s burnt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The Sea I come to view the boundless ocean From Stony Hill on eastern shore.Its water rolls in rhythmic motion, And islands stand amid its roar.Tree on tree grows from peak to peak;Grass on grass looks lush far and nigh.The autumn wind blows drear and bleak;The monstrous billows surge up high.The sun by day, the moon by night Appear to rise up from the deep.The Milky Way with stars so bright 13 Sinks down into the sea in sleep.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sight!I croon this poem in delight.Oh, but it is high and very dangerous!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Until two rulers of this region Pushed their way through in the misty ages, 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 had passed With nobody arriving across the Qin border.And the Great White Mountain, westward, still has only a bird's path Up to the summit of Emei Peak--Which was broken once by an earthquake and there were brave men lost, Just finishing the stone rungs of their ladder toward heaven....High, as on a tall flag, six dragons drive the sun, While the river, far below, lashes its twisted course.Such height would be hard going for even a yellow crane, So pity the poor monkeys who have only paws to use.The Mountain of Green Clay is formed of many circles-Each hundred steps, we have to turn nine turns among its mound--Panting, we brush Orion and pass the Well Star, Then, holding our chests with our hands and sinking to the ground with a groan, We wonder if this westward trail will never have an end.The formidable path ahead grows darker, darker still, With nothing heard but the call of birds hemmed in by the ancient forest, Male birds smoothly wheeling, following the females;And there come to us the melancholy voices of the cuckoos Out on the empty mountain, under the lonely moon....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Even to hear of it turns the cheek pale, With the highest crag barely a foot below heaven.Dry pines hang, head down, from the face of the cliffs, And a thousand plunging cataracts outroar one another And send through ten thousand valleys a thunder of spinning stones.With all this danger upon danger, Why do people come here who live at a safe distance?...Though Dagger-Tower Pass be firm and grim, And while one man guards it Ten thousand cannot force it, What if he be not loyal, 14 But a wolf toward his fellows?...There are ravenous tigers to fear in the day And venomous reptiles in the night With their teeth and their fangs ready To cut people down like hemp.Though the City of Silk be delectable, I would rather turn home quickly.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But I still face westward with a dreary m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