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

时间:2019-05-13 07:1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

第一篇: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

李敬一教授的讲课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列举大量中国古典诗词,畅谈了古典诗词与当代人才的人文素养关系,李教授认为,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我们应当珍惜、应当认真地继承,古典诗词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它在不同的领域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古典诗词,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得到享受,并且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与实际工作能力。

5月15下午,宁波市图书馆报告厅内气氛热烈、诗情激荡。百家讲坛特约主讲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敬一教授应邀做客“天一讲堂”,畅谈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人才培养的关系。

讲座伊始,李敬一教授吟诵了一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三十六行诗,一字不差,一气呵成,顿时调动起现场气氛,听众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李教授从“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古典诗词与人才的综合素质”两方面,阐述了他关于古典诗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人都应该学点诗词,背点诗词的观点。

在李教授看来,现代生活中处处有诗词。新闻标题经常化用古典诗词。例如,世界杯期间,英国男子为看球而推迟婚期,《参考消息》转载此消息时取标题为“四年春风一度,准拟佳期又误”,其中“准拟佳期又误”就是出自辛弃疾《摸鱼儿》。此外,无论是歌曲、电视剧、书籍、旅游,都与古典诗词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流行歌曲《新鸳鸯蝴蝶梦》、《相见时难别亦难》、《枫桥夜泊》,电视剧《庭院深深》、《月满西楼》、《青青河边草》、《梅花三弄》等都借用了古典诗词里的诗句。

谈到诗词与人文素养的关系,李教授认为,当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四方面。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因而将诗词作为完善人格人品、陶冶情操的手段,整合到当代人才的知识结构当中,提升道德素质与人文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

讲座过程中,现场气氛一直非常热烈,李敬一教授富有激情的讲演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当李教授深情并茂的吟诵古典诗词时,在场的听众都跟着他抑扬顿挫的语调一同沉醉在曼妙优美的诗句中。

最后,李教授总结道,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美的文化名片,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学习点诗词,背点诗词,将古典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下去。

让诗词舒缓我们的心灵

讲座伊始,李敬一教授吟诵了一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三十六行诗,一字不差,一气呵成,顿时调动起现场气氛,听众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李教授从“今天,你背诵经典了吗”、“为什么要学一点古诗词”、“古典诗词离我们有多远”、“学习古诗词与提高当代人才的人文素养有何关系”、“学习古诗词,丰富美丽的人生”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他关于古典诗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人都应该学点诗词,背点诗词的观点。

谈到诗词与人文素养的关系,李教授认为,当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四方面。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因而将诗词作为完善人格人品、陶冶情操的手段,整合到当代人才的知识结构当中,提升道德素质与人文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

讲座过程中,现场气氛一直非常热烈,李敬一教授富有激情的讲演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当李教授深情并茂的吟诵古典诗词时,在场的听众都跟着他抑扬顿挫的语调一同沉醉在曼妙优美的诗句中。

最后,刘继红副院长作总结讲话,他代表全院职工感谢李教授来院作讲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就在诗的长河里流淌,诗有益,愿每个人都拥有诗一般丰富、诗一般激情、诗一般美好的职业生涯。

昨日上午,集团工会讲堂第四十二讲在矿工俱乐部开讲。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李敬一应邀作了题为《古典诗词与当代人才的人文素养》的讲座。集团党委副书记王玉、工会主席倪政新,部分单位党委书记、副书记,各单位工会主席、工会副主席、宣传科科长、通讯员,报社副科级以上干部、全体采编人员聆听了精彩讲座。

李敬一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作了《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司马迁》等专题演讲,并曾应邀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撰写《中华颂》。他著有《中国传播史》、《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等50余部论著,以及《关于传播学研究本土化问题的思考》等200余篇学术论文。

此次专题讲座着眼于全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当代人才综合人文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讲座中,李敬一从唐诗、宋词名篇名句切入,从今天你背诵经典了吗、为什么要学一点古典诗词、古典诗词离我们有多远、学习古典诗词与提高当代人才人文素养的关系等方面详细解读,分析古典诗词与社会生活及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关系,古典诗词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李敬一说,我们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古典诗词的踪影,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中都有大量古典诗词的存在。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我们应当珍惜,应当继承,更应该将它发扬光大。学习古典诗词,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得到享受,并且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与实际工作能力。

李敬一声情并茂的延伸解读,让古典诗词中的名篇名句熠熠生辉,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讲座中间不时响起听众的阵阵掌声。讲座结束后,在座人员都意犹未尽。一位新闻工作者表示,此次讲座引经据典,意境深远,让人看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今后应该多读经典,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68岁的李敬一教授是国内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在央视《百家讲坛》曾作过《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司马迁》等专题演讲,并曾应邀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撰写《中华颂》。主要作品有《中国文学史》、《中国传播史论》、《壮哉唐诗》、《宋代十大词人词画雅鉴》,曾入选“全国高校最有魅力老师”排行榜前5名。

今天,你背诵经典了吗?在当天的讲座中,李敬一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古人如何通过诗词陶冶性情、培养情操。李敬一认为,古诗词距离我们现代生活并不遥远,反而是渗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作为中国人,理应学习和珍惜中国诗词这张我们特有的文化名片。而在工作之余读读诗词,也是一种高雅消遣方式。当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四方面。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李敬一建议现场的听众多读一些经典诗词,加强道德文化学习,努力提高个人见识和才华。

讲座现场气氛活跃,掌声如潮,李敬一教授儒雅风趣的谈吐和旁征博引的讲解,使在场听众陶醉在中国古典诗词构筑的美妙意境中。

近日,北京十二中“名家讲堂”“中华私塾”经典教育课程第一讲在学校报告厅举行,百家讲坛主讲、武汉大学新闻系主任、著名国学专家李敬一教授以《经典诗词,美丽人生》为题,着重阐释古典诗词与当代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正式启动了北京十二中人文日新名家讲堂的序幕。

作为一场纯文化类讲座,会场吸引了大量自愿报名参加的初一至高二五个年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700余人。讲座还未开始,报告厅早已座无虚席,学校及时开通了第四会议室网络直播讲座实况,开创了十二中周末课堂的最新记录。连续三个小时的讲座,讲课者一气呵成,几乎所有的听众,直到讲课结束,连呼时 间过得太快,没有一人提前退场。

李敬一教授是我国著名国学专家,2003年至2005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司马迁》,近年来在上海、北京电视台主讲《李敬一〈水浒〉新读》、《壮哉唐诗》系列专题。李敬一教授的讲座,畅谈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古典诗词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讲述学习诗词对提高当代人才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极意义。讲座把国学的知识讲授方法与对普通观众的传播方法有机结合,把对诗歌意境的品鉴与文化、历史的环境相结合,讲座内容极其丰富。同时把对诗歌的理解与诗人的人生相结合,有故事、有情节,讲座趣味横生。整场讲课充满激情,每当他念起同学们熟知的诗词或将古诗翻译过来的近体诗时,全场一起高声诵读,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最后爆起雷鸣般的掌声。

北京十二中“名家讲堂”“中华私塾”经典教育课程是学校与中华书局阳光润智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设,引入中华书局专家资源库一流名家,在学校长期开设中华私塾经典教育课程。以人文日新经典课程系列讲座为主体的名家讲堂活动的开展,旨在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高水平、广视野、有深度的系列学术讲座,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科技素养,塑造学生完善人格,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引领学校高雅文化,为培养会通中西、学贯文理、志在振兴中华的优秀人才奠基。

据悉,12中将为在校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的名家讲座,主题包括“人文日新”、“科技创新”、“智慧学习”、“智慧家长”、“智慧教师”等,以专家讲座、现场访问、社团研讨、社会实践、成果分享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与自然类讲座课程,与中华书局合作聘请人文类专家、与中科院合作聘请科技专家、与相关文化单位合作聘请社会学者、官员、教育专家,每周六上午或全天,在报告厅主会场举办名家讲堂活动,每学期安排15至20讲,不收取任何费用,学生听讲座时间计入相应课时并赋予相应学分。2009至2010学年度“人文日新”专题课程将安排李敬一教授“唐诗”系列,中央音乐学院赵世民的“世民《老子》”系列,清华大学历史系刘晓峰教授的“中国宰相学”,北京师范大学沈立的“儿童经典教育”系列,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系列,长春大学金海峰的“从四大名著看中国文化”系列,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的“以史为鉴——读《史记》”系列 以及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的“文化书法与书法文化”系列。讲座专家均为当今中国一流的国学文化名家,必将为十二中师生奉献一场场丰盛的文化盛宴。

诗以“言志”、词以“抒情”,古典诗词人人都能随口诵出一两首,但能体会古人深意的可能不多。正如习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期间到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时说道,“古代经典应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他“很不赞成”课本删去古典诗词的做法,觉得“很悲哀”。古典诗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与当代人的生活仍息息相关,绝不能随意删除丢掉。而且,在现如今我们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需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于党,关键在于人,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学到知识、得到享受,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是成为党需要的好干部的重要途径。

第二篇:旅游景点与古典诗词

旅游景点与古典诗词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近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苏轼-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献清佳,有三秋佳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情,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林和靖-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呜蹄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李白-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轼-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徐霞客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句中解读杭州旅游景点

诗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选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景点分解:杭州旅游必去的热门景点 西湖荷花

诗文: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选自:张京元《九里松小记》。

景点分解:杭州最美路之一 九里松。

诗文: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选自: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景点分解:杭州周边历史文化遗址旅游 孤山寺

诗文:

行多收桕客,住有掘苓人。寺隐山前古,村经水后贫。选自:戴表元《九里松小记》。

景点分解:杭州最自然的美丽山路 吉庆山隧道

第三篇:古典诗词

黍离 子衿

彼黍离离,彼黍之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 知我者谓我心忧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黍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黍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才敢与君绝!

陌上桑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为人洁白皙,髯髯颇有须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者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者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者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生中数千人,皆言夫婿姝。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为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木兰辞 可汗问所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之水鸣渐渐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旧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风 秋叶

轻烟拢蝶舞,薄暮锁清秋。夕阳随逝水,北雁携云收。漂泊亦如是,来去总关愁。素笺无痕冷,诗心枉凝眸。风叠风有迹,叶落叶幽幽。

秋叶知人意,人意却休休。

一树成三季,别恨再无期。

欲遣何以遣,醉语梦红楼!

第四篇: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和当代价值

中国文学之古典诗词专题(利峰部选编)

简论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魅力

在意大利,人们探亲访友时一般都要送一本诗集,去看病友时也是送一本诗集。诗歌不仅能够愉悦心情,也能“治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审美情趣等艺术的魅力“魔幻”人们的思想、情感,也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我仅从古诗词语言文字的角度简要论述中国古诗词所蕴涵的魅力。

1、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一字“值千金”

中国古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魅力。凝练是一种紧凑、简练、精要的语言。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使诗歌顿生力量;“绿”字是形容词,在这里是动词——使动的用法,有“使„„绿”的意思,这句意思就是“春风吹来又使江南的大地一片绿色,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由此可见一字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从而显示出一股语言的力量。在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还如贾岛的“僧推月下门”的“推”字,他写完不满意,韩愈听见后说用“敲”字,并分析说这样敲门之声在月光下响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由此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而“推敲” 一个新词语也就诞生了——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参考朱光潜《咬文嚼字》阐述,高中语文第二册7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真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可见这些精准的语言,都是经过诗人反复锤炼了的。为了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我国古代的诗人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比如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又有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所以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因此我们要细心揣摩和体会,才能感悟出古诗词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当然在这里面还包含有“千金”难买的友谊,以及中国古诗词保留下来的文化底蕴。

2、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一两个词就能创造情趣境界

我国古诗词,在对物象的描写上,往往通过一两个词,就能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从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诗歌意象的载体(物象)。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诗词中一个“别”和一个“惊”两个词,把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注入了无穷的情趣。月亮升高,喜鹊在夜间偶尔飞动,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作者却认为,明月似不忍离开枝头,树枝也依依不舍;正当此时,一不小心却惊动了栖息于枝头的喜鹊。诗人以拟人之笔描写出“柔情似水”,难舍难分之情。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却表现出了非自然的情趣。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谈谈诗与趣味的培养》,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 1 由分。然二者颇难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所以中国古诗词的语言所孕育的趣境具有无限的魅力。

3、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一首诗,其实就是一个世界

我很喜欢汉语言文学,尤其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绝句,短短的二十个字,或二十八字,就能把一个历史时期的世界(包括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例如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诗揭露了唐玄宗、杨贵妃的穷奢极欲的生活。本诗的要点还在最后一句,本来尘土飞扬,“一骑”急驰到华清宫,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了“千门”,谁都会料到那是飞送关于国家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会想到那是为杨贵妃送荔枝呢!其中“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绝句的思想境界提升到绝高的高度。可见,一诗就把一段历史概括出来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世界。

我给每届学生上古典诗词课时,都要多次讲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因为诗人以简短的二十字,就描绘出了一个孤寒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远之中刻画一个“蓑笠翁”,在一“绝”一“灭”的死寂而冰冷之中白描一个“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渔翁寒江冬钓图(所以有人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字的诗),也展示了世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孤”一“独”,白描出渔翁生活的凄冷孤寂,也隐显出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独自傲”。当然,其实这也正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写照。

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还有所描写的语言文字色彩上。如骆宾王的诗歌《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 白、绿,红、清”的色彩文字;又如李清照的“绿肥红瘦”的“绿、红”等,在色彩的选择、搭配、对比上都创造出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其实,中国的词的语言魅力也是如此。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所以,我们要捍卫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词,灿烂的文化才不会断裂;也要捍卫我们祖国汉语语言文字的纯洁性,那么汉语语言文字的魅力才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以李白为例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放眼望去,慢慢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说起汨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颂》等;说起古浔阳,谁都会想到枫叶芦花,看到琵琶声中白居易湿透的青衫;说起黄河,谁都会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万里黄河绕黑山„„忆秦汉,说唐宋,游长城,渡乡关,饮美酒,唱幽情,抒抱负,谁都会看到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歌,“靖康耻,犹未雪”时的岳飞冲起的帽冠,水调歌头苏东坡多情的婵娟,王维渭城客游时青青的柳„„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载体,按照符合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形成了一种大美诗体。其意境之深邃,思想之丰富,情感之深切,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巨大,是世界许多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下面我以诗仙——李白为例,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之所在。

一、美在感染力和说服力上。有人概括说诗美在形象上。诗是情感的象征性图画,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的可感性。通过物象的塑造,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再心灵上达到共鸣。《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也有“神与象通、神与物游”的主张。我国古代诗人善用形象思维者,三李也。这三李即为李白、李商隐、李贺。其中李白的形象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例如:“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运用不同空间的山衔落日、江汉晚天烘托秋景,又把洞庭湖上的游客与南飞的大雁映衬对照,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漂泊的孤苦情怀。犹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蜀巴。”子规鸟又名杜鹃,而映山红因杜鹃啼叫时开放而名杜鹃花,诗人巧妙的将不同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两地相思,委婉动人,给人以尺幅千里之感,意蕴深远。

二、美在情感上。黑格尔说过“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诗词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体裁来说,显得更集中,更浓郁,更强烈。诗的本质是抒情,是思想感情的抒发。“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精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就可以看出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能感受到诗人坚定不移的冲破重重阻碍的意志。

三、美在风格上。中国诗词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直露型的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诗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诗以阳刚美取胜。曲藏型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诗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当然,无论是阳刚美的诗,还是阴柔美的诗,其风格审美效应是可以并存于一体的,古今往来的一些诗人也往往做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兼济互补,实现豪放与婉约并举,阳刚与阴柔互济、直露与曲藏风格的完美统一。如豪放派代表人物李白写了不少美诗,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脱,又有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婉约。

四、美在语言上。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毫无文采是个缺陷,诚如孔夫子所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也有人说“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大漠孤烟直”中的“直”,以及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与“闲”等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嘉例。在诗词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上进行认真的推敲,以使作品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

五、古代诗人以诗言志,也就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思想观点。例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勇于追求真理的百折不挠的意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然心境,展现出清幽明净、豪迈洒脱的境界。这些诗句无不使人坚定对理想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更为坚守内心的底线原则。

六、很多古典诗词不仅美在意境,而且富于哲理,意味深长。无情不成诗,无理不成诗。情随事发,理因情生,道理从实践中来,感情从实践中生,由于感情的发展,积累,升华,浓缩,一些诗人就创作出了富有哲理的诗句。大家普遍知道的当然就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句诗表明纯正的心念源自于圣贤之理的指导;以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描述了在山水迂回曲折、扑朔迷离之中,出路何在总是在不轻易间出现的,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会豁然开朗而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也喻指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思想境界升华后必然展现出的更高更广阔的空间;以及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也有这样一句哲理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表现了月亮永恒,人生短暂这个真理,所以才有最后一句的“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人生应及时行乐的道理。

诗仙李白行侠仗义,豪放不羁。他政治无谓,却可遨游天海。他胸怀开阔,爱憎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他的诗句句都能让我们看到他崇高的理想,宽阔的胸襟。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诸多中国诗词中的精华

中华诗词“以愉而至致,以悦而至美,以乐而至懿,以韵而至德”,因而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我们阅读中华诗词,既能享受到诗词的艺术美、意境美,也能品味到诗词的哲理美,思辨美。中华诗词刻录着中华民族命运的轨迹,历经生命的涅槃,岁月的砥砺,终于成为题旨鲜明,语言生动,内容充实,构思巧妙,意境深远,紧密结合现实,深切感悟生活,具有真挚情愫和崇高理想的千古名篇,成为被时代接纳并认同、被社会采集并融合、被人民喜爱并啜汲的不朽之作。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诗词所闪耀的文化灵光,技能内化我们的精神魂魄,改善我们的心智,又能外化我们的气质、行为,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读点中华诗词,可以使我们变得更优有知识一点,更智慧一点,认识更全面一点,修养更好一点,品格更高尚一点,精神境界更丰富一点,说话更有文采一点。

诗词凝集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它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林语堂曾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他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这其中也就便可看出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与重要性了吧。

弘扬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也创造了同样悠久辉煌的文学。在古代文学的各个门类中,又以诗词最为传播广泛和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古典诗词并未因历史的冲刷而失去自身光辉,而是历久弥新,益发彰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从去年2月万名网友续写“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网络传奇,到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华古典诗词,在当代不仅有面向学校和科研机构所体现出的教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更有面向全体社会而体现出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学习古典诗词,对于任何一位炎黄子孙来讲,都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增强文化的归属感。

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一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例如,其中的《豳风·七月》有对先民们四季繁忙劳作的生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柳永写下《望海潮·东南形胜》这样的名篇,见证了北宋的都市繁华。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词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中国诗史历来以中华历史作为它的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诗词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它又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中华民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绝佳诠释。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结晶,是文化思潮的自然产物。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其骨干,又容纳吸收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个思想流派,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这些在古典诗词中都有鲜明体现。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分别被称作诗圣、诗仙、诗佛,正好大致对应了儒、道、释这三个思想流派。杜甫的远祖杜预曾为《左传》作注,在经学上极有成就,他的祖父杜审言则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儒学和诗歌是杜甫的家族传统,他用自己的毕生践行使二者达到完美融合的境地,以至于宋人有“老杜似孟子”的说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诗中体现的正是儒家那种关爱苍生、兼济天下的胸怀。李白屡屡以《庄子》中的鲲鹏自比,他狂放不羁、要求冲破一切外在束缚的自由精神主要来自道家。王维诗中则充满了寂静出世的禅趣。对于今天的社会大众而言,学习古典诗词是了解中华文化精神的快捷有效且易于实行的方式。在阅读当中,我们能够体认到祖先数千年来始终坚守的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第二,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也会有用这种语言撰写的诗歌。从一定意义上说,诗歌将本民族的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一字一音,字音中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组成部分。围绕这一特性,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多篇幅相对短小的抒情诗,语言极为精练传神。例如,五言绝句仅二十个字,词中还有字数更少的《十六字令》,七言律诗也不过五十六个字。古典诗词以抒写内心情思为基本维度,以塑造鲜明意境为主要旨归,普遍讲求用韵、对仗、平仄的规则。这充分彰显了汉语自身的意蕴之美和声韵之美,达到了“笔落惊风雨”、“篇终接混茫”的高超艺术境界。汉语的民族特色使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例如,西方诗歌就无法做到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具备的精工对仗。汉字的稳定形体,更是让古典诗词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效果。唐诗中的许多名篇,今天的中 小学生都可以背诵,并依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味,并不存在巨大的文字障碍。

随着汉字、历史典籍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古代东亚形成了汉文化圈,古典诗词在整个汉文化圈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许多文士都酷爱诗词,并且进行创作,这些作品现在被统称为域外汉诗。例如,唐代诗人张志和曾撰有《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很快就传入日本,为当时日本天皇称赞不已,和亲王大臣们一起加以追和,据说这是日本填词的开端。白居易对古代日本民众影响很大,白诗的浅近易懂和清丽忧伤非常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日本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受到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巨大影响。在古代朝鲜官方正史《高丽史》的《乐志》中,收录了多首柳永的词,足见当时柳永词作的广泛传播。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了古典诗歌的非凡成就与重大价值,值得我们骄傲自豪。事实上,“五四”以后的新诗也无法彻底割断与传统诗词的关联,诸多名篇如朱湘的《采莲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都是极好的例证。

第三,有助于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

中国古代有着“诗品出于人品”的文学观念,这昭示了文学的道德评判尺度。诗人们将修身立德视为内在的自觉追求,“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典诗词往往是他们崇高情怀的集中写照。屈原坚持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耕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在狂风暴雨掀翻了茅屋屋顶的秋夜,依然心系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陆游在临终之时,仍旧不忘毕生的恢复之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他最后的遗言。辛弃疾的“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凡此种种,无不闪耀着高尚人格的光辉。善待自然、热爱国家、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所有这些优秀品质,都成为历代诗词反复咏叹的主题。学习这样的作品,无疑可以让我们情感为之激荡,思想为之触动,心灵为之净化,增强内在的精神力量。

优秀古典诗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不仅能给人思想的启迪,更能给人艺术的享受。例如,唐诗在用字、章法、风格等层面都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就用字而言,贾岛对“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反复斟酌,留下了“推敲”的佳话,齐己也因郑谷改动了他诗句中的一字而称郑谷为“一字师”。章法层面可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首句追忆过去,次句叙写现在,三句向往未来,四句所说又是未来的过去也即现在。全诗有着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意味。古典诗歌所能给予人们的艺术体验是如此的细致入微,若能长期沉浸于其中,必然会形成高雅的艺术品位。

在中国古代,诗词不仅用于书面阅读,而且用于口头传播。我们现今除了品读、书写之外,还可以吟诵和歌唱。吟诵的本质是强化诗词固有的声韵美,更好地体味诗的情感和意境,可以说是“因声而入情”。吟诵带有强烈的自主体验性,每个人的吟诵都可以与他人不同,非常适合自主实践。中国古代本来就有着诗乐结合的传统,现代的作曲家们也给不少的诗词名篇重新配乐谱曲,让它们可以用于歌唱。声情并茂地演唱古典诗词,能够让古典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门部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古典诗词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浅论中华诗词的当代价值

内容提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用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香,成为我国民族人文精神的内核,积淀和涵养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长效滋养剂。

孔子曰:“诗以言志,言以立身”,“不读诗,无以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了一个个时代最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用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香,成为我国民族人文精神的内核,积淀和涵养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长效滋养剂。

一、传统之烙印 礼记有云:“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中国人历来崇尚诗歌。古代儿童还没进学就先开始背《三字经》。现在的小孩在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读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而今,多少煌煌巨著都已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而李白、孟浩然、王之涣的一首短短20字的《静夜思》、《春晓》等诗词,却是家喻户晓,连三岁的小孩都能背诵。我们吃饭时常教育孩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睡醒时伸个懒腰也来念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在学习常勉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恋爱时,钟情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却常常遗憾“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别时,与朋友道声珍重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思乡时总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开心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悲伤时“寻寻觅觅寻寻,凄凄惨惨凄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古典诗词就像我们喝的水、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一样,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其所代表的传统民族气质和人文精神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渗透我们的思想,在我们的灵魂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并不断反刍、发酵,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却是功效巨大。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从课本、纸媒、网络、电视、手机微信等平台,阅读到许多古典诗词典范作品,隔着千百年的时空与先贤们对话和互动: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体会到李白的狂放不羁,才气绝伦;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我们读出了苏东坡豪迈慷慨,雄奇开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们为文天祥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而击节,“怒发冲冠凭栏处,凭栏处,潇潇雨歇”为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而感动;我们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然、醇厚隽永,也喜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逸萧散、诗中有画„„这些诗词作品,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砥砺了我们民族的品格,陶冶了我们民族的情操,滋养了我们民族的性灵,远比那些枯燥乏味的教材、读本来得隽永凝练生动,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对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名胜之蕴藉

古人云:“山水者,有诗而名胜者,曰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诗词可以使名胜风景获得“性”与“灵”,使其不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成为有血有肉,有灵有貌的生命体。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使原本就美丽的杭州西湖凭添了无穷魅力。美丽的湖不胜枚举,我们福建的福州还有个同名的西湖,风景也一样秀美,然而,世人眼中的西湖,却只能是苏东坡笔下的如西子般的杭州西湖,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今年的9月4日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就在西湖举行,其美轮美奂的“光影山水卷”惊艳了世界。另如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首短短的五律,生动的描绘了泰山雄伟神奇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魄与抱负,更大大提升了泰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品味。游客一到泰山就会想到这首诗,通过这首诗,又可以更好的解读泰山的精神品质和内在气韵,使泰山的内涵得到彰显和升华。

谢灵运曾言:“山水籍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山水诗词,扩大了自然风景的时空意象,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蕴藉,使其的审美主题更加突出、深入,创造一种“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增强了历史感和厚重感。而一些涉及到人文景观的诗词,千百年来因其脍炙人口而在广为流传,极大提高景点的知名度和内涵,使得一个名不经传的景点声名大噪,这个宣传辐射效果比央视据说一分钟几十万的黄金时段的广告强多了,而且还是免费的,我们的诗人不可从古代穿越回来找景区要著作费版权费广告费什么的。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使既无名胜古迹又无优美自然风光的苏州寒山寺名扬中外;如被评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黄鹤楼声名大振,吸引了国内外诸多游客前往。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破所歌》使的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茅草屋成为了今天的“杜甫草堂”,即便寒山寺不再是当年的寒山寺,黄鹤楼已不知翻盖了多少次,杜甫的茅屋早就不知被风吹哪了,只要这首诗流传下来,寺可再修、楼可再建、屋可再搭,这个名胜就会因这首诗而存在,“文因景而生,景因文而传”,一首传世好诗,就可以成就、造就一个名胜,这话说得一点都不为过。

三、雅室之清芬

“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看惯了钢筋混凝土和高科技材料的今天,人们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等休息场所文化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空间安放身体和灵魂,在建筑装饰装修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中式风格也越来越受人们所青睐,并表现出国际化的潮流。而诗词与书画完美结合,则是这一传统文化元素最重要的载体,当它以一种东方人的“留白”美学观念悬挂于办公室、客厅、书房、卧室等的时候,就营造出一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含蓄、优雅的意境,达到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效果。如前些天在微信上看到了一幅郁达夫在福州的照片,古代的建筑中,正堂悬挂着一幅荷花图,两侧是一幅郁达夫撰书的楹联:“春风池沼鱼儿戏,暮雨楼台燕子飞”。侧摆一张书桌,郁达夫穿一套西装坐于桌前,边上放着一个陶瓷卷缸,中置几幅卷轴。这样的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郁达夫的独特文化品味及审美情趣,名士风流跃然图上。试想如果让郁达夫换个环境拍照,同样那张桌子那个人,移到今天现代的办公环境中,那就不是风流才子郁达夫,而是普通的一上班族小郁了。同时挂置的书画作品,能在家庭营造出良好文化气息和人文氛围,家中的书画成为一种符号和背景,隐隐的镌刻在家的记忆中,对于孩童的心里成长有一定暗示作用。还记得我的祖父在他的卧室挂了一幅诗词作品:“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首诗伴随我从牙牙学语至长大成人,而今祖父早已仙去多年,而这首诗至今犹未能忘。

如果说书画与诗词的结合在我们的当下居住环境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它包括春联、喜庆联、哀挽联、修养治学联、宗祠联、园林景点联、行业联、乔迁联等。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更以赠联为乐事,老幼皆喜,妇孺能对,有联则雅,无联则俗,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装饰性。它们有的祈祥祝福,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喜悦;有的追祖溯源,表达对故土先人的顶礼膜拜;有的陶冶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有的写景咏物,给游人增添寻幽的意趣;有的突出行业特色,广而告之提高知名度;有的互赠互勉,传递感情增进友谊;有的鞭挞邪恶,入木三分痛击时弊;有的提纲挈领,使报刊上的标题更加醒目凝练„„这些楹联与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张贴或雕刻于大街小巷的商店、民居、园林庭院、庙宇寺观、桥亭、墓陵等等,比诗词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不仅到了装饰的作用,还启发了观者的情趣、联想、思维,更使观赏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使人留连忘返。现在许多风景名胜区都会举行全国性征联活动,征集好的楹联作品,然后请书法家撰写刻于景区的山门、牌坊上。我本人也参加过一些这样的比赛。如福州的三坊七巷就悬挂了许多这样的楹联作品,遗憾的是有的书法家的字太龙飞凤舞了。个人觉得,楹联与不是纯粹的书法作品,是写给大众看的,首先一个,得让大众都看得明白,像一些狂草、异体字就不宜出现。

四、穿越之神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网络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一种崭新的呈现形式,一经问世,便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以低的壁垒和门槛以及其亲民性、草根性及自由的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网络文学按类别来说不外乎玄幻类、言情类、穿越类、军事历史类等等,而穿越和架空历史小说是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吸引了无数读者,我本人也是其中之一。

在这些穿越时空或者架空历史的小说里,通常小说主人公都是从现代一不小心就穿越回古代,在另一时空混得风生水起。除了利用现代的科技知识改变命运外,展示主人公才华或打出声名的最佳神器就是诗词,没有之一。在这些背景迥异,情节迭荡小说里,主人公在各种场合的抛出了一首首光照千古经典诗词,把小说中的所有人都震撼到了,顶礼膜拜,从而也成就了穿越主人公的大才子(才女)之名。而主人公口吐莲花,让历史上一首首经典的诗词名作在异代时空现世的场面,也成为穿越小说中最老套却又是具杀伤力的桥段,每每在小说中读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不禁会心一笑。其实,展现主人公才华的道具很多,比如列入“四艺”的“琴棋书画”,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门艺术。然而,在流光溢彩诗词面前,它们也只有低头让路。究其原因,琴棋书画虽然为古代文人所推崇,却远达到不诗词的这样一个崇高的地位。在古代,诗词有着非常广泛的传播度,比如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而诗词的粉丝更是车载斗量,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无所不包。尤其是许多统治阶级的大佬,本身就是诗人或是诗词爱好者。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就是李白忠实的粉丝,乾隆皇帝一生就创造了三万多首诗词,南唐后主李煜本身就是一代词宗,贺知章、张九龄、晏殊、王维、苏东坡、王安石、辛弃疾、柳宗元等等虽身居高位,却都在身体力行,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引领一代文风,并不亦余力的推荐提携后来者,这也使得诗词的地位卓然于上。所以穿越小说中屡见不鲜的用诗词来做为打造才子的“神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网络小说的读者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传统诗词通过网络小说的传播,激发了新鲜的生命力,使许多青少年接触、熟悉并喜爱上传统诗词,也从一个方面促进了诗词的继承和发展。

五、心灵之净土

“五四”白话诗新创之时,传统诗词就因遭贬抑而日渐式微,经过了近百年的蛰伏才慢慢开始复兴。随着文化土壤的流失,传统诗词的繁荣,更多只是在圈子内的小繁荣,远达不到象古代一首好诗词出炉即可传唱天下知的地步。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休闲、学习工具铺天盖地而来,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在今天这个时代,书画可以按平尺论价,小说可以畅销,散文可以名世,戏剧可以成为政府文化项目,音乐歌舞更是按场(首)收费,惟独诗词,一直处于边缘状态,没有市场,没有版税回报,没有多少文学权力的青睐,甚至一些政府的文学奖项或都把诗词排斥在外。然而风雅自有其生命力,诗词坚韧、纯粹的存在,温暖我们精神,照耀我们的灵魂,涤荡我们的思想,点燃我们的激情。林语堂说中国的诗词就是宗教,我说,诗词就是心灵的一方净土。面对诗词,诗人们不仅是去写作,而是秉存一颗赤子之心,坚守着这方净土默默耕耘,以人生作文,以性情立世。

如果说世界没有了诗词会怎么样?毫无疑问,太阳照样升起,社会秩序照样运转,大家照样工作和生活。然诗词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诗词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深入到人性的本质,挖掘与发现生命里的张力与能量,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梦想和希望,探索出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认同。因此,从古至今,诗歌莫不是诗人人格的写照、莫不是诗人理想与抱负的展示。试想,如果没有屈原为寻真理而赋《离骚》,我们如何感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没有陈子昂《幽州台而歌》,我们怎能想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高和悲怆?如果没有王之焕《登鹳雀楼》为诗,我们怎能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所饱含的哲理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历经千百年淘拣的古典诗词博大而善感,一定能引领现代人踏进岁月长河,品察生命本真的况味。”诗词并非是急功近利地提供给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产品,亦非是能让人们哈哈大笑或手舞足蹈的文艺娱乐手段,它潜移默化,静静地陶冶着人的心灵和情操。它们有的体现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诗经》中的“夙夜在公”,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的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韧不拔的民族伟力:如唐朝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清代郑燮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的体现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李白《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王梵志的“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古典诗词所蕴含的崇高思想、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涵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对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有幸能与诗词结缘,在我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诗词给了我执着前行的勇气和力量。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信仰危机、信念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诗词这方净土欲发显得尤为珍贵。在现代文明营养不良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借助古典诗词的人文阳光做导向,用它人文精神的养分来弥合思想上的这些伤口,去实现我们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认同,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第五篇:古典诗词与儒家智慧

古典诗词与儒家智慧

康 震

一、关于爱情

我一到这里,就感觉比较魔幻,这里的气场对我非常好,这觉得成都这个地方特别养人真是的好地方,相信这里的人也好。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古典诗词与儒家智慧,把文学和思想放在一起,还真是不好讲。那些规范化的儒家思想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平时家长都爱让孩子背唐诗宋词。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一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表演机器”,让孩子一首首背,他们自己则不背,只让孩子进行一场场的“背书秀”。要问他和孩子诗到底美在哪?他只能很肤浅的说:“这个诗很有意境”。其实,中国古典诗词对人的引导作用,远胜于“写得美”。如同饭菜,对人最本质的是它的营养,而不是色泽、香味。比如流传千年的川菜,在世界上都享有声誉,不仅仅在于它颜色好看、味道很好,归根结底是它对人的身体有好处,诗词也是一样。

讲任何故事,讲任何讲座,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要从大家最感兴趣的讲起,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觉得是爱情!爱情这个主题是老少咸宜的。爱情与古典文学相当有关系,孔子也会教你如何谈恋爱,谈恋爱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心态。我们先来看一些大家所熟悉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来自《汉乐府》,汉乐府是西汉时官府专门设立的音乐机构,乐府的采诗官四处采诗,整理之后献给皇帝。比如皇上听到《诗经》里“硕鼠硕鼠,勿食我粟”,知道有贪官……这些诗反映了社会现实。

这首是《汉乐府》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老天爷,我要一辈子和你在一起,如果你说要和我分手,不要钱,不要房,只要达成几个很重要的条件:山无陵,珠穆朗玛峰没有了;江水为竭,长江黄河都干了;冬雷震震,冬天打雷;夏雨雪,夏天下雪;天地合,天和地合在一块了。这是一个爱到骨头里的人,非常的坚决。

前两句先是表白爱情的态度,再进一层表白爱情的坚贞。爱情,只有与坚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无比纯洁美好的。在后五句,从反面设誓。她先举出了五件非常之事作为设誓的前提:“山无陵,江水为竭”,是说世上最永久的存物发生了巨变;“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说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天地合”是说整个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然后吐出了“乃敢与君绝”五个字。由于这五个字有五件非常之事作为支撑点,因此字字千钧,不同凡响;又由于设誓的前提没有一个会出现,因此“乃敢与君绝”的结果也就无从说起了。

第二个是多情的仓央嘉措所作。

那一月,我轻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读这首诗,让人心发软、发酸…… 第三,还有席慕容的。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我看到他,他不知道我在看他,这是什么滋味,成都有很多树,看到“发抖”的树,千万不能无视而过,所以大家一定要爱护树木,爱护花花草草,自然界就是我们几百年前的情人。

第四种情况是《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鸣春雎鸠鸟,飞到河中小岛上。姑娘文静又秀丽,真想求她结为好伴侣。这位女子可能是位渔家女,所以她在采集水草,她是劳动人民的女儿,在不停的打水草。看到这位渔家女又漂亮,有贤惠,就想起了可能有点事,觉得她一定是位好老婆。晚上睡不着觉啊,总是想起她,很绵长啊。光想是不行的,还有行动,比如一些大学生,拿着吉他到心仪的女孩窗前唱心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就是弹琴鼓瑟和她“套近乎”,还要敲锣打鼓让她高兴。这首情诗和前三首不同,前三首强烈表达的是“永不分离”,而则细致描写了一个过程,我看到你→我爱上你→我想你→我睡不着觉→我采取行动。这是很平稳、很健康、很让人放心的人,这是君子的爱情。

君子的爱情为什么是这样的?注意几个关键才词“君子”“琴瑟”“钟鼓”。这是三千年前的“君子”,《论语》中说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德者,二是至高位者。这里有个问题,现在要有道德,去书店买本三字经、论语,就可以学习,但三千年前,只有位高者才能读书,成为知识的垄断者,拥有知识的前提就是具有极高的地位。这个君子就不是一个一般的人!这个女子也绝不仅仅是位渔家女。还有一个问题,《诗经》是孔子删减过的,诗不只300篇,他对采诗官的成果进行了整理。而他整理过的《诗经》第一首就是《关雎》。《诗经》是在西汉时候成为“经”的,西汉把五部儒家经典汇集在一起称为“五经”,它们是知识分子和“高干子弟”在学校中必读的书籍,教他们的老师叫“五经”博士。为什么一部文学作品,在西汉的时候成为《五经》之一?《关雎》还排名第一?难道西汉的皇帝就是想教大家怎样“谈恋爱”?这首诗歌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

还有“琴瑟”,赵王和秦王在渑池会面,秦王对赵王说“听说你很会鼓瑟?”赵王鼓了一阵瑟,秦王让史官记载“秦王令赵王鼓瑟”。赵王臣下蔺相如拿了一个瓦盆,让秦王敲,不然和秦王没完。秦王只好敲了一下。蔺相如让史官记载“赵王令秦王击缶”。鼓瑟不是一般 老百姓就能参与的事,帝王从事的娱乐活动决不是卡拉OK。“琴瑟”在三千年前代表的是君子的修养。孔子学习的“六艺”中就有“乐” “琴瑟”在这里是君子的象征,表达的是君子的心声,不像今天的“麦霸”拿着不放……

“钟鼓”绝不是今天的敲锣打鼓。钟,三千年前的编钟,是卡拉OK吗?你在卡拉OK里面会唱《国歌》吗?《国歌》是古代属于重大的礼仪,属于政治音乐。鼓,铜鼓,是祭祀是使用的,两面还要涂上动物的血。敲鼓发出的鼓声可以上达天意的。“钟鼓”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与典礼的用品。“琴瑟”“钟鼓”都不是一般的娱乐活动。

这首诗告诉人们,追求爱情,要遵守规矩,这个规矩是什么?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险而不怼,怨而不怒(《国语·周语》)。淫在这”里是过分的意思,“乐而不淫”就是可以高兴,不能狂欢。中国的节日没有一个是“狂欢节”。春节是笼络人心的节日,植树节、劳动节、清明节、中秋节……没有一个节日带有狂欢色彩,西方很多节日本来不狂欢,都要把它变成狂欢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很多的节日是和祭祖有关的。“哀而不伤”就是可以悲伤,但不可以很沉痛。古人认为父母去世,不吃饭不睡觉,搞得很瘦弱,这是不孝,这是不尊重父母。你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把身体搞坏的,这是不孝。“险而不怼,怨而不怒”,遇到险要的事情,不要惊慌,特别生气的时候,不许发怒。中国人特别含蓄,特别有忍耐力,这不是要把人憋成神经病,而是说一个人的情绪、一个人的反应、一个人的状态、一个人是思想,应该处在最平衡、最健康一个点,这叫“度”,绝不能过犹不及。什么是最健康“度”和最平衡的“点”?这是一种协调。比如你长到 1米8,大家觉得很好,如果长到2米、3米,大家只有默默的看着你,表示同情……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险而不怼,怨而不怒”不是要把人憋疯,而是要寻找情绪最健康的点。孔子说得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不”合规矩的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行动。

什么是规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史记·孔子世家》),当君王的明白自己的”职责,当臣子的明白自己的位置,当父亲的要有自己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尽到自己的义务,所有的社会分工都合理了,每个人都找到能够发挥自己能量的最佳位置,这个社会就和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指等级划分,而是指社会分工。每个人在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做任何事都要走最健康的道路,这是中”庸之道。“中庸”最本质的内涵就是既不左,又不右,而是选择最健康、最适应的道路。

最适合的道路是什么?“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努力的克制自己多余的欲望,让它符合规矩,最后达成“仁”的境界。“仁”最高境界就是社会大同,每个人互相友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样,我们就知道《关雎》是在讲什么?追求爱情也要符合规矩,是你的就是你的,绝对跑不了。这《诗经》第一课就是讲社会和谐,就是讲规矩。只不过讲爱情,让大家容易接受。这是用爱情的外形套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就是这样通过诗歌体现出来的,并左右着中国人的思想。

二、“是生存还是毁灭”屈原 屈原知道楚国灭亡,就自杀了。屈原把楚国当成自己的家,他是楚国最核心的贵族,楚国没有了,家庙的没有了。秦灭六国,不但占据六国国土,统治六国国民,而且毁掉六国贵族的宗族。现在讲秦国统一六国,有伟大的贡献: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道路的宽度。但是这对于楚国来说,就是灭了六国,灭了种,屈原就自杀了。屈原在自杀前,写的《渔父》表达了他的心声,让我们看到战国时代不同的思想交流。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被流放,在湘江边上溜达,边散步边吟诗歌,形容很憔悴。

出现一个打渔的(在古典诗词里出现打渔的,大家一定要警惕啊!绝对是人乔装改扮的!)他问屈原,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跑到这里来了?(三闾大夫是楚国管祭祀的官,这是一个核心官职,处于决策层相当于问你不是常委委员吗?怎么在这里?其实,一个渔父怎么认识屈原,应该是屈原在和他自己对话。)

屈原回答,这个世界很污浊,只有我是清白的,大家都喝高了,只有我是醒的,所以我被流放了。

渔父说,你真傻,聪明人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大家都浑浊了,就在身上涂泥巴,和大家一样浑浊不就完了。大家都喝多了,你多喝两口,把自己喝高了,不就没事了。何必假深沉,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

屈原说,我宁可投身湘江,到鱼肚子里去。他不是终结自己的生命,而是到鱼肚子里去,和这个世界隔绝,保持他的清白。我怎能让清白的躯体被这尘世所污染。

渔父诡秘的笑了笑,驾船而去…… 有人觉得屈原何必自杀嘛,一根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这段对话非常重要,反应出屈原时代(春秋战国)的几种思潮。

三、春秋战国三大思潮 我们还是从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说起。说到此,我们无法绕过三个人:老子、孔子和庄子。简言之,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最辉煌的时代,是中国思想的轴心时代。我们现在很多思想观念都是在那个时代发轫、流传下来的。

后代很难再出超越他们的天才思想家。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它是一个巨大的乱世,人人都面临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乱世里如何生存?乱世里如何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我们如何治国?要回答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老子的回答——知其不可为,则弱为之; 孔子的回答——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 庄子的回答——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

(一)老子“知其不可为,则弱为之”

面对乱世,一个人怎样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学问。一天,老子去看自己的老师,老师躺在床上,奄奄一息。老子请老师再教自己点什么,请问“什么是道?”老师让他看自己的嘴,牙齿已经掉光了,只剩下舌头。回去以后,老子告诉自己的学生,老师告诉我“强大和最硬的是短暂的,最柔软的才是长久的。”看上去很强大的,它的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看上去最虚弱的,它的生命力是最长久的。公园里打太极拳的很少十七、八岁的,他们玩的都是长拳、刀、双节棍,都是一些老年人打着“虚弱” 的太极拳。太极拳“虚弱”吗?太极拳打人叫做“四两拨千斤”,讲究的是“因势利导”,它会创造一个空间,让你进来,乘你重心不稳,他在后面一拍,你就倒了……这叫“以退为进,诱敌深入,以弱胜强”。

比如,敌方10万人,我方1万人,硬碰硬肯定不行,只有把敌人引到对他们不利是位置,才能歼灭之。所以,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是有前提的。我在山上,排1千人引诱你上山,10万人到了半山就只当5万,然后引起山沟,两头一堵,从上面向下扔石头、扔火把……这就是诱敌深入,让人觉得表面上很虚弱,那是给你看的,你扑过来就收拾你。以弱胜强,这是老子的思想。

(二)庄子“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 在乱世,老子是“弱为之”,庄子干脆不干了,庄子认为在乱世中,人的生命最重要,要保全“无用之用”。木匠走进山里,看到高大的乔木,正好做屋梁、做家具,好材料,走过弯弯的小灌木,觉得没有用。其实,这种长得歪瓜裂枣的,木匠都不看,才是最好的,因为没有人砍伐它。这种叫“无用之用”,对别人是“无用”,对我自己是最有用的。

(二)庄子“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 在乱世,老子是“弱为之”,庄子干脆不干了,庄子认为在乱世中,人的生命最重要,要保全“无用之用”。木匠走进山里,看到高大的乔木,正好做屋梁、做家具,好材料,走过弯弯的小灌木,觉得没有用。其实,这种长得歪瓜裂枣的,木匠都不看,才是最好的,因为没有人砍伐它。这种叫“无用之用”,对别人是“无用”,对我自己是最有用的。

所以,庄子对于做官这种事,是很排斥的。他有一个叫惠施的朋友,惠施在楚国做了一个官。庄子听说以后,来见惠施。惠施以为庄子来和他抢这个官。庄子说,我今天来这里看到一只大鹏展翅飞翔,要从北极飞到南极,一路上不是清泉它不喝,不是干净的果实它不吃……这天它飞到一只猫头鹰上空,猫头鹰刚抓了只死耗子,准备吃午饭。猫头鹰发现大鹏从高空飞过,大叫一声“不要抢我的东西!这是我的午餐肉!”你现在做的官,在我看来就像猫头鹰手中的午餐肉。作为大鹏的我,怎么会吃你的死耗子?你现在很风光,就像后院养得很肥的猪和羊一样,现在觉得吃得比野生的好,等到有一天,主人要把你拉出来宰了祭祀,那时候后悔就晚了。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的利益都是虚幻的,人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乱世的哲学就是应该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当然这个哲学发展到后来出现极端,有一个叫杨朱的人,他宣称:假如从小腿上拔一根汗毛,即便对天下人有利,我也不干。这就有点过了,极端主义。

(三)孔子“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 庄子的哲学是养生的,老子的哲学貌似虚弱,实际是“求进”的。只有孔子是“一根筋”,要死扛到底,他周游列国,没有一家欣赏他。到卫国,人家让他练兵,他说不知道练兵,只知道教书。找不到做官的地方,一帮弟子跟着他吃苦受累。一天,在一个边境的大树下休息,很落魄!很穷困!惶惶然丧家之犬。

大弟子子路问:“君子亦有穷乎?”我们都是君子,有道德、有修养、有知识、有本事,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世道里,落到这样的田地?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他急了!

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即便在穷的时候,依然能固守穷的状态,而不失去君子的本色。小人就不行,他会突破做人的底线,会变成禽兽。

孔子在这里提出一个标准,面对乱世不可以逃避,也不可以改变做人的原则,相反应该继续坚持。这引起弟子的争论:

子路说:“道不足故不为世所容。”老师,你肯定有问题,你的理论是有缺陷的,所以人家都不理你!子贡说:“修道以容于世”。子贡是个商人,跑外交的,圆滑。老师,改改吧,稍微变通一下。

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不容然后见君子”老师,你的道太大,太理想化了,天下都容不下,正因为天下人都容不下你的理想,所以方显英雄本色。“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你道有问题,是你的耻辱;如果你的道经过时代的经验是完全没有问题,那就是执政者的耻辱,就是国家的耻辱。

这里提出一个很严正的原则:一个真正思想家和理想主义者,是不能够为这个现实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老子这一套挺好,知其不可为而弱为之,你平时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用得着,可这太肤浅了。

庄子,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当你干活太累,它可以跳出来调节一下,别较真,命重要。

孔子这一套,在现实生活中是最难坚持的。但你就没想过吗?为什么全世界都说,你们中国有个孔子?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唯一一个可以和柏拉图,包括跟耶稣,还有其他宗教领袖相提并论的人。有一个孔子才说明,这个民族是一个有理想的文明的民族,不是一个阴谋诡计的民族。

孔子的重大意义,是给我们确定了一个基本的立身原则。原则是不能改的,原则问题是不能谈判的。原则确定了之后,有时为了把事儿办得更顺溜一点,用点老子的“诱敌深入”,有时候累了,用点庄子的“无用之用”。但一个人的脊梁骨应该是孔子,虽然它是最难做的。

后来孟子发展了他的学说。孟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天下之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如果你的志向实现了,与民同乐;如果不得志,就好好把自己弄好,就是要像一个人一样活着。等到有机会,你再出来。这段时间你怎样渡过,就有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钱了,不要为富不仁,不要过分,不要炫耀,不要张扬;贫贱了,不要动摇;受到压迫,不能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特别拥有财富的时候,“不变形”;特别贫穷的时候,也“不变形”;特别受到压力的时候,仍然“不变形”。你们注意没有?凡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数得着的那些大师们,他们的 思想和个性都特别鲜明,从未改变过。我们一说到孔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他们鲜明的性格一下子就出现在脑海里。过了

一、两千年,他们的个性从来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泯灭。这因为他们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变形”!下面说说和四川有关系的人,李白、杜甫和苏轼,看看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文化品格。

四、儒家之“威武不能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

对于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这些诗,大体能代表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复还来。“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李白这儿,“威武不能屈”这一点体现得尤其充分。李白最有亮色的一点,就是威武不能屈。他见了唐玄宗,起码得保持谦虚吧。可是李白不,他认为咱俩都姓李嘛,你只不过生下来是太子的位子,而我不是而已。再说你是世俗世界的领袖,在文学圈里我也是老大啊。所以杜甫才有这样的诗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你叫我去,还要看我高兴不高兴呢!

李白的“威武不能屈”不是别人给他多大的压力,而是内心就不打算屈服。唐玄宗李隆基是先祖是南北朝的李暠,他是第十一世孙,李白说自己是第九世孙。唐玄宗见他,还该叫他爷爷。

对李白来讲,跟王公将相,跟皇帝打交道的时候,他的心态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心态,才能让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我与才,就是“千金散尽复还来”。

李白有首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汪伦有两座别业,临别的时候送给李白八匹骏马,五十匹锦缎。一匹马折合一万,一匹锦缎折合五千,值二十八万。当时一斗米才卖两、三文钱。

李白认为自己很有才,“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我写的诗五岳为之震动,沧海为之泛波。高兴的时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眼中没有人。不高兴的时候“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里根本没有我能走的路。

唐玄宗觉得很骄傲,只有大唐才能容纳这样的天才,李白你随便说,你爱发牢骚就尽情地发,我自当没听见,你说得越多我越不吭声,我给我国的人才充分的宽容。李白能“威武不能屈”,是有“威武不能屈”的环境。明清时候,你倒是可以这样“不屈”,你就消失了,连名字都留不下来。

要做到“威武不能屈”,第一本人的确有不世之才,你才能够以不屈的姿态。李白之才是“日试万言,倚马可待”靠着马鞍,写一万句诗,就一会的事。

李白之志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立四方之志”五岁就看奇门遁甲的书,十岁就遍阅百家之书。但书杂心不杂。立下做宰相的志向。

李白之愿是“帝王之师,辅国宰臣”这是他一生的愿望。李白之学是遍学各种流派“儒、道、仙、侠、纵横”,他学习不是为了应付科举,而是为了成为最有名的。

李白为人是“一生布衣,平交王侯”,为了实现愿望而不断努力。当时李白见唐玄宗的时候,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玄宗已经做了28年的皇帝,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可是,时间长了,就“烦”了。唐玄宗让李白待在身边当“待诏”,只是要他写写诗,从来不问他国政。对李白来讲,呆在皇上身边实现不了“帝王之师,辅国宰臣”的理想,就是浪费生命。对一般人来讲,呆在皇上身边写诗,是祖坟冒青烟的事情,可是李白没有这样做。唐玄宗对他也很宽容,放李白走了,还送给李白一大笔钱。两个人对彼此的态度,都比较宽松。这种事情在唐代才能发生,特别是唐玄宗时代。所以,李白一生是“一生布衣,平交王侯”,这和当时的领袖有关,和环境有关,这就是大唐。这就是李白。这就是所谓“威武不能屈”。

五、儒家之“贫贱不能移” ——包含“乱世深情”的杜甫

贫贱不能移,杜甫是最好的例子。这是陕北延安的一个叫羌村的地方。在这里,杜甫留下一首诗: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把家人安顿在羌村,自己留在洛阳。洛阳沦陷以后,他被扣了一年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是他被扣的时候写的。后来,由于杜甫只是八品官,看管不严,他就跑了,杜甫是个忠臣,他要去找流亡政府。当时,唐朝在宁夏建立了一个流亡小朝廷。后来杜甫又回到长安,两年多过去了,他不知道家里人的死活,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的死活,皇帝给他放了一个长假,让他回家看看。从西安到延安,八百里路,他一步一步走回去。这首诗记录了他一进家门的场景。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接着镜头由远到近。“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耳听树上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诗人本是这家的主人,该处用“归客”,说明他两年没有回家了。

镜头由景物推向人物。“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诗人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诗人多年来只身一人在外颠沛流离,又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音讯全无,家人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心理。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紧接着,妻子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满了泪水,泪水中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次重逢来得太珍贵了,它是用长久别离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换来的,在那个烽火不息,哀鸿遍野,白骨随处可见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样幸运地生还。

杜甫是非常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就像电影脚本,镜头由院内摇向院外。“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探望。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他们十分知趣地隔墙观望,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看着诗人劫后余生,乡邻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叹,为之唏嘘。而在这种感叹和唏嘘中,又含有诗人自家的伤痛。为什么说杜甫的诗是诗史,他写的是个小片段,但概 括力非常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晚上。“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夜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诗人觉得犹如在梦境中一样,诗人用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诗人感觉不够真实。

在这期间,杜甫最小的儿子饿死了。杜甫这样的人,父亲也是做了官,像这样的人家都有人饿死!

在动荡的岁月里,好不容易团聚了,还是觉得不真实。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人消失了,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人遭到屠杀,人心都乱了,道德水准下降,活命成了唯一的标准。

但是“贫贱不能移”,杜甫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对家,对家人有如此强烈的深情。这种深情的来源是他对国家的忠诚,一般人就说,我还要这个家干什么?我走了,不管了,我活命就行了,这也很正常,可对杜甫来说不是。一个人如果对家庭包含深情,他一定忠诚于这个国家。

即便在安史之乱,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急剧下降,社会处于一片黑暗,但是只要有杜甫的诗歌在,黑暗中就还燃着一簇火把,我们中国文化的灯就亮着。我们此时此刻面对一千多年前唐代这段历史,只要有杜甫的诗歌在,我们就可以骄傲地面对世界。杜甫被称为诗圣,不仅仅是他的艺术造诣很高,还在于他成为当时中国的孔子与孟子。在《茅屋为秋风所破》中,杜甫说只要天下人有房子住,自己没有房子又怎样?

孟子说,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有余力的时候再照顾别人的孩子,先照顾好自己的老人,有余力再照顾别人的老人。这是有前提的。可在杜甫这儿,这前提都可以不要,这来源于强大的道德力量,是儒家在充分自觉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力量,接近宗教。这是很难理解的,杜甫吃不饱,穿不暖,他不像白居易吃饱穿暖的时候去写诗。一般的人,站得高才看得远。但杜甫是站“沟”里,还在想这些大家的事。这就是“贫贱不能移”!

杜甫太苦了,我们有点不忍心仅仅这样讲述杜甫,尤其在成都这个安逸的地方,我们还是要讲点比较好的,就是还有的一句话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如果你不得志的时候,你调整好自己。得志了,照看帮助天下的人。

六、儒家之“穷则独善其身”——“一次人生两种天气”的苏轼

这就要说到四川,不,应该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人物,苏东坡,他真是四川人的骄傲!苏东坡是一个非常高端的人物,这种高端一般人很难想象。

首先苏轼这个人很善于参加“高考”,他在考试方面绝对是前无古人的。整个宋代录取进士科的考生有十万人,这比唐朝多一些,两宋的人口达到一亿,这个录取比例是很低的。

那一年苏东坡考了全国第二,其实本来是第一的,都怪欧阳修。当时考试非常严格,所有人的试卷都要用同样的字体誊抄一遍,名字要用牛皮纸封起来。欧阳修看见一张卷子特别好,他认为肯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给他第一,肯定有人说我徇私枉法,就给这张卷子判为第二。卷首一展开,名字是苏轼。宋朝还有一种更严格的考试“制科”考试,是针对考中进士的人进行的,整个两宋一共只有44人考中。苏轼在这种考试中,等级 是最高的。这种考试分为五等,一等、二等是虚设的,而苏轼就考了第三等,他的弟弟苏辙考了第四等。一共44人考中,苏家就占2人。苏轼和苏辙都是考试天才,所以他们一开始起点就非常高。

苏轼做的第一个官,是在陕西凤翔府。宋代的府是分等级的,等级最高的是开封府,这是“首都”。下面还叫府的就是“直辖市”,再下面是州。凤翔府的等级是地市级的。为什么苏轼25岁就能在这里做官,这和考试成绩有关。一般人是高分低能,苏轼是高分高能。

苏轼和黄庭坚在诗歌上并称“苏黄”; 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都是豪放派的大词人; 苏轼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的集大成者; 苏轼还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 苏轼还是湖州画派的著名代表; 苏轼还是宋代著名的学术流派“苏学”(“蜀学”)的代表人物。

苏轼还是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盖浇饭的发明者。他找来两层的罐子,上面是饭,下面是菜汤,放在火上烧,菜汤加热,热气把饭蒸热、蒸香。

我们在其中一个方面有成就,就很不错了。

苏轼前后在八个州郡做过首席长官,什么杭州、湖州、密州、徐州、定州……他有非常丰富的在地方做长官的经验,他在中央做过兵部尚书,这相当于总后勤部部长(因为宋代的国防部长叫枢密使,兼着宰相的官职),他还做过礼部尚书(文化部长兼教育部长)、翰林学士(三品官,相当于政治局常委),而他弟弟做到了副宰相,这很高端了!

一个人在很高端的时候突然摔在地上,摔得鼻青脸肿、一文不值,那是什么感受?苏轼体会到了,他是如何化解的?他是如何做到“富贵不能淫”“穷则独善其身”的?他是一个天才,他的天赋我们无法企及,但是天才安慰自己的方式我们可以学习。

苏轼在44岁时遭到贬斥,这是男人四十一朵花,这是他最为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年老的时候说过一句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你问我平生做了哪些大事,40岁流放黄州,50岁流放惠州,60岁流放儋州。这就是苏东坡的心态。下面是他是黄州写的著名的《定**》。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我们到沙湖边玩,遇上下大雨,没有带雨具,大家淋成落汤鸡,觉得很狼狈,我却不觉得狼狈,还写了一首词呢。

不要怕雨打在叶子上的声音,一边吟诗,一边吹着口哨,拄着竹杖,慢慢的走,感觉坐在马背上一般,十分安闲。有什么好担心的,人这一辈子就两种天气,一种叫晴天,一种叫阴天。下一阵雨就会变晴,晴一会儿又会下雨,所以用不着躲雨,这就是人生。初春的风还是比较冷的,太阳从照山头斜照过来,这不是晴了吗?别跑,慢慢走。回头再看刚才下雨的地方,没有晴天,没有阴天,天下太平,一切正常。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非常出名,我们经常用这两句来安慰自己。但我们都忘了,这是拿一个受过伤的人写词来安慰自己,人家写这首词的时候,心里是很难受的。最杰出的是人家用来安慰自己的一杯茶,过了900年后,你还觉得很清香。刚刚喝茶没有什么味道,喝了一会儿就会沁人心脾。苏轼的词,好处就在这里。

这也是黄州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遭遇贬谪的经历非常独特,我打个比方,他本来在定州做官,在石家庄做官,一贬再贬贬到温州,还没到温州,被贬到广州,还没到广州,又贬到海南岛。一个月连下五道贬谪,这叫连环重拳,一般人早就被打得没有影了。

被贬黄州的时候,苏轼感觉自己还有机会。接着被贬惠州,这还在大陆上,也许皇上不会让他死,所以他还在当地买房。苏轼60多岁被贬海南岛,他年龄很大了,所有人都明白,朝廷是要把他置于死地了。这是900多年前的海南岛。当地没有农业,还是刀耕火种,当地人用珠宝到大陆换黄牛宰了祭祖。那里天气炎热,淡水又少,语言不通。苏轼想,你们不想让我活,我就要活个样子给你看。

一个人在巅峰阶段,周围有很多人和事在支撑你,当你跌到谷底,怎么支撑自己呢?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里有很多办法。苏轼特别喜欢给自己写一些小故事,安慰自己,他编了一个故事,说一只蚂蚁出去办事儿,走在路上,不知道哪个遭天杀的泼了一盆水,蚂蚁困在水里出不来,觉得快要完蛋了,这时有一片树叶回家了,蚂蚁爬上了树叶。苏轼说我现在就是这只蚂蚁啊,海南岛不就是这样的小树叶吗?大海不就是上天泼的一盆水吗?我有什么好埋怨的?苏轼还给朋友写信,说我根本就没考中过进士,我只是灵隐寺里的一个退休的和尚,现在是没事儿干了,天天在这后花园里头,用砖垒砌一个锅灶,弄上一口破锅做饭,每天喝完了,再去遛弯,特别好。

我们生活中做出一点小成绩,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别人要否定你的成绩,你让他死的心都有。你要否定别人很容易,而你自己要否定你自己,特别是深更半夜时否定自己,这特别不容易,苏轼说了,什么事都没有,就当以前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在人生100摄氏度的时候,你的脑子不能变成100摄氏度;当你的人生变成零下100摄氏度,你的脑子不能变成冰块!人的恒定正常温度是36.7摄氏度。既不要把脑子煮开了,也不要把脑子变成冰块。这就是中庸之道。这时候一个人是正常的,但大部分人是不正常的。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始终是36.7摄氏度,我们会说这个人很潇洒,其实潇洒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他就是个中性词,是说这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当一个人的人生变成零下,还要让体温保持36.7摄氏度,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凡是伟大而杰出之人,都有一个特点,始终很清醒地面对36.7摄氏度,而不是别人100度,他就100度,别人零度,他就零度。苏轼伟大之处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强势 的、创造了非凡业绩的人,始终保持这么冷静。人们喜欢他的诗词,因为它们非常真诚地展示出一个人的胸怀,而这些袒露胸怀的文字,能够成为慰藉我们心灵的最佳精神食粮,告诉我们一个人遭遇挫折时,怎么才能“穷则独善其身”。

遇到困难,有的人像萝卜,丢到锅里就软了;有的人像鸡蛋,本来很软的,经过生活的磨砺,变硬了,对生活很冷漠;苏轼像茶叶,有微微的苦味,扔到锅里一煮,清香出来了,而且越来越有味道。

七、从《西游记》看人的成长以及中国文化的对立统一

《西游记》不但好看、好玩,还是一个男人的成长史。我建议男士,特别是17、18岁的要多看。这是一个不成熟的男孩,最后变成男人的故事。最开始的孙悟空是无法无天的,他狂妄的自称齐天大圣,后来这个社会教训了他,让他要经历挫折才能成佛,让他陪着唐僧去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就是他生命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他还不是太自觉的一个“三好学生”,所以给他定了很多规矩,脑袋上还有紧箍咒。当他真的成佛的时候,紧箍咒自觉的消退了。《西游记》这本书反应了人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很多环节。开始是无法无天的,最后其实也是无法无天的,但是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规矩已经融入他的血肉之中。他做事情既有创造力,同时不会因为创造力而冲破规矩,我们这个社会特别需要这样的人。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从美猴王走向齐天大圣,从孙行者走向斗战胜佛,从造反皇帝走向西行苦修,从无序的自由走向自觉的和谐。

中国文化呈现出一个矛盾的两极,但看似矛盾而对立统一。在对立统一中,这种文化呈现出强大的张力和创造力:既具有强烈的情感,又不会放弃理性的追求;既有和谐的秩序,又不会泯灭个性的张扬;有出处的自由,既出士和隐居的自由,但又绝对要保持有健全的身心;有执着的信念,又有民族的理想,要成为整个民族的领袖和脊梁。(强烈的情感——理性的追求;和谐的秩序——个性的张扬;出处的自由——健全的身心;执着的信念——民族的理想)

从古典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主干是儒家的文化,“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辅之以两翼的是佛文化和道文化,这构建了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健康的结构,使我们这个民族走过漫长的几千年,依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文化地理版图,保持相对完整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成果,这的确能够成为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为我们的中国文化和我们中国人,这样的人性和文化感到骄傲,这就是我们讲这个题目的目的所在。

互动环节

1、问:如果韩寒和郭敬明在唐宋的话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呢? 答:他们的作品肯定会卖很好的价钱。(全场大笑)

2、问:您认为会卖到什么样的价钱? 答:(停顿片刻)要不我今晚回去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得了。(全场大笑)

3、问:儒家文化在唐朝并不兴盛,在宋朝突然兴盛,这是为什么?

答: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从魏晋南北朝起,儒家一起在摸索,如何在困境中走向统一,唐朝的儒学也处在一个过程中。唐朝大道教、佛教兴盛,皇帝把老子奉为他们的祖先。唐朝出现儒道佛三家并举的局面。当了宋朝,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宋朝和唐朝相比,更加的中央集权,无论政、财权、军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这是为了避免再发 生安史之乱这样的叛乱。一个统一的王朝,必然要求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为它作出解释,成为它的思想背景。这时候,儒学自然处在独尊的地位。这时候的儒学,也吸收了道学、佛学的思想元素,所以宋明儒学被称为“新儒学”,这是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更能为中国社会进行解释的儒家。这是儒家学术中的一个创新阶段。

4、问:请问您今年和明年会不会在“百家讲坛”做新的讲座内容?我期待着!

答:有,我前段时候讲王安石,已经录制完了,大概年底播。这段时间要做一些准备资料,年底录制讲“三苏”。

5、问:康老师,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很反对以儒家为首的封建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又非常推崇儒家文化,为什么?现在讲国学的意义在哪里?

答:好问题,有学问,问的全是高端点子上的问题。这其实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无论当时李大钊还是陈独秀还是胡适,他们本人的成长史可能就是一部国学的培养史。

但在当时有两个重要的主题,第一是要启蒙,启的是什么蒙?科技文明,工业文明,大家希望通过西方的技艺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还有一个任务是要救亡,在这个时候要倡导新的国家的体制,那时候反对君主立宪,就要甩掉沉重的包袱,要攻其一点,我就说你是坏,因为当时儒家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浸入到中国人的内心,形成了桎梏。要让每个中国人心中能够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做法可能很激进,但历史不能假设,尤其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那是符合当时历史需要的,所以当时否定儒家文化,打倒孔家店,甚至有人主张取消汉字改用拼音,取消姓氏。

至于现在,经济发展了,社会越来越文明了,我们要正视传统文化,但也不应该一揽子全拿来。说实在话,农业文明时期产生的思想观念,和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些基本的观念是可以存在的,比方说仁者爱人,但有些观念就不行,比如说《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现在看恐怕不适应了,你搬家也没这本钱啊。

(康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2006年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等,深受观众喜爱。)

下载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典诗词鉴赏与朗读

    古典诗词鉴赏与朗读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一、中国古典诗词 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发展到今天,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

    古典诗词名句精选

    古典诗词名句精选——人才篇 《论诗·其二》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

    古典诗词诵读(范文)

    古典诗词诵读: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水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

    古典诗词欣赏

    古典诗词欣赏·学习总结 诗是什么? 诗是春天里漫山遍野的鲜花朵朵;诗是夏日里甘甜解渴的一枚青果; 诗是秋风里声声冷落的蝉鸣单薄;诗是冬夜里点亮寂寞的不眠灯火。 诗是什么,......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一、古典诗词的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有韵的、最为凝练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 体。 这个定义包括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两个......

    立秋古典诗词大全

    立秋古典诗词诗词是诗歌和词的统称。 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以下就是......

    2018古典诗词鉴赏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出自时代的作品。(战国) 【判断题】从中国古代文化区域来说,《诗经》属于荆楚文化。 我的答案:× 【判断题】汉代儒生对《诗经》的解释是既有赞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