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作文:我与古典诗词
高一作文:我与古典诗词
高一作文:我与古典诗词
高一文家希
我阅读古典诗词的感觉与品味咖啡有那麼一点点相似:淡淡的并不浓郁,却又甜而不苦:反正感觉不错.前几天,老师开始教《将进酒》时,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学习古典诗词有甚麼好处呢我回家以后想了想,脑袋裏就蹦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我何时第一次接触古典诗词呢中学不是.小学也不是.幼稚园差不多吧!等家人一下班,我就马上询问他们,妈妈告诉我,应该是入读幼稚园不久,外公便教我念唐诗.当天晚上,我细细回想那时的情况,记忆虽然模糊,但仍依稀记得当时我拿着一本外公以及妈妈的唐诗手抄本,他们耐心地逐字逐句教我.《新嫁娘》,《嫦娥》,《回乡偶书》,《游子吟》全都念得滚瓜烂熟.以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听到妈妈念《木兰辞》,觉得十分有趣,要求她教我,但教了很多遍,我老是记不牢,当她被我烦得不行的时候,我终於记住了,那时我才九岁,比同龄的学童早了好几个寒暑就学懂了,我很高兴.妈妈常说我背诗记得牢,最不好的是我只记得诗句,对作者,诗意全不理解.即使到了现在,我还是觉得作者的感情与诗词的内容最难理解,果然就是三岁定八十.从小就接触诗词,令我更透彻地明白它们的好处.它们就像一枝已经沾上颜色的画笔,只等待着替我们上色,令我们再添上一层中国的浓厚文化气色;它们有时又像一件华丽的衣服,当我们把它穿上,犹如披上一件富有中国悠久历史的典雅外衣;它们更像一枝充满油墨的钢笔,每当写文章时引用它们,就使人觉得我们的肚子裏又多了一点墨水.这些所有源远流长的诗,词,曲都有着光辉灿烂的色彩,我们要努力学习,继承这些瑰宝,使它们万古长青.
第二篇:旅游景点与古典诗词
旅游景点与古典诗词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近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苏轼-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献清佳,有三秋佳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情,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林和靖-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呜蹄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李白-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轼-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徐霞客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句中解读杭州旅游景点
诗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选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景点分解:杭州旅游必去的热门景点 西湖荷花
诗文: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选自:张京元《九里松小记》。
景点分解:杭州最美路之一 九里松。
诗文: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选自: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景点分解:杭州周边历史文化遗址旅游 孤山寺
诗文:
行多收桕客,住有掘苓人。寺隐山前古,村经水后贫。选自:戴表元《九里松小记》。
景点分解:杭州最自然的美丽山路 吉庆山隧道
第三篇:古典诗词
黍离 子衿
彼黍离离,彼黍之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 知我者谓我心忧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黍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黍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才敢与君绝!
陌上桑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为人洁白皙,髯髯颇有须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者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者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者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生中数千人,皆言夫婿姝。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为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木兰辞 可汗问所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之水鸣渐渐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旧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风 秋叶
轻烟拢蝶舞,薄暮锁清秋。夕阳随逝水,北雁携云收。漂泊亦如是,来去总关愁。素笺无痕冷,诗心枉凝眸。风叠风有迹,叶落叶幽幽。
秋叶知人意,人意却休休。
一树成三季,别恨再无期。
欲遣何以遣,醉语梦红楼!
第四篇:古典诗词与儒家智慧
古典诗词与儒家智慧
康 震
一、关于爱情
我一到这里,就感觉比较魔幻,这里的气场对我非常好,这觉得成都这个地方特别养人真是的好地方,相信这里的人也好。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古典诗词与儒家智慧,把文学和思想放在一起,还真是不好讲。那些规范化的儒家思想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平时家长都爱让孩子背唐诗宋词。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一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表演机器”,让孩子一首首背,他们自己则不背,只让孩子进行一场场的“背书秀”。要问他和孩子诗到底美在哪?他只能很肤浅的说:“这个诗很有意境”。其实,中国古典诗词对人的引导作用,远胜于“写得美”。如同饭菜,对人最本质的是它的营养,而不是色泽、香味。比如流传千年的川菜,在世界上都享有声誉,不仅仅在于它颜色好看、味道很好,归根结底是它对人的身体有好处,诗词也是一样。
讲任何故事,讲任何讲座,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要从大家最感兴趣的讲起,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觉得是爱情!爱情这个主题是老少咸宜的。爱情与古典文学相当有关系,孔子也会教你如何谈恋爱,谈恋爱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心态。我们先来看一些大家所熟悉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来自《汉乐府》,汉乐府是西汉时官府专门设立的音乐机构,乐府的采诗官四处采诗,整理之后献给皇帝。比如皇上听到《诗经》里“硕鼠硕鼠,勿食我粟”,知道有贪官……这些诗反映了社会现实。
这首是《汉乐府》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老天爷,我要一辈子和你在一起,如果你说要和我分手,不要钱,不要房,只要达成几个很重要的条件:山无陵,珠穆朗玛峰没有了;江水为竭,长江黄河都干了;冬雷震震,冬天打雷;夏雨雪,夏天下雪;天地合,天和地合在一块了。这是一个爱到骨头里的人,非常的坚决。
前两句先是表白爱情的态度,再进一层表白爱情的坚贞。爱情,只有与坚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无比纯洁美好的。在后五句,从反面设誓。她先举出了五件非常之事作为设誓的前提:“山无陵,江水为竭”,是说世上最永久的存物发生了巨变;“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说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天地合”是说整个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然后吐出了“乃敢与君绝”五个字。由于这五个字有五件非常之事作为支撑点,因此字字千钧,不同凡响;又由于设誓的前提没有一个会出现,因此“乃敢与君绝”的结果也就无从说起了。
第二个是多情的仓央嘉措所作。
那一月,我轻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读这首诗,让人心发软、发酸…… 第三,还有席慕容的。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我看到他,他不知道我在看他,这是什么滋味,成都有很多树,看到“发抖”的树,千万不能无视而过,所以大家一定要爱护树木,爱护花花草草,自然界就是我们几百年前的情人。
第四种情况是《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鸣春雎鸠鸟,飞到河中小岛上。姑娘文静又秀丽,真想求她结为好伴侣。这位女子可能是位渔家女,所以她在采集水草,她是劳动人民的女儿,在不停的打水草。看到这位渔家女又漂亮,有贤惠,就想起了可能有点事,觉得她一定是位好老婆。晚上睡不着觉啊,总是想起她,很绵长啊。光想是不行的,还有行动,比如一些大学生,拿着吉他到心仪的女孩窗前唱心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就是弹琴鼓瑟和她“套近乎”,还要敲锣打鼓让她高兴。这首情诗和前三首不同,前三首强烈表达的是“永不分离”,而则细致描写了一个过程,我看到你→我爱上你→我想你→我睡不着觉→我采取行动。这是很平稳、很健康、很让人放心的人,这是君子的爱情。
君子的爱情为什么是这样的?注意几个关键才词“君子”“琴瑟”“钟鼓”。这是三千年前的“君子”,《论语》中说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德者,二是至高位者。这里有个问题,现在要有道德,去书店买本三字经、论语,就可以学习,但三千年前,只有位高者才能读书,成为知识的垄断者,拥有知识的前提就是具有极高的地位。这个君子就不是一个一般的人!这个女子也绝不仅仅是位渔家女。还有一个问题,《诗经》是孔子删减过的,诗不只300篇,他对采诗官的成果进行了整理。而他整理过的《诗经》第一首就是《关雎》。《诗经》是在西汉时候成为“经”的,西汉把五部儒家经典汇集在一起称为“五经”,它们是知识分子和“高干子弟”在学校中必读的书籍,教他们的老师叫“五经”博士。为什么一部文学作品,在西汉的时候成为《五经》之一?《关雎》还排名第一?难道西汉的皇帝就是想教大家怎样“谈恋爱”?这首诗歌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
还有“琴瑟”,赵王和秦王在渑池会面,秦王对赵王说“听说你很会鼓瑟?”赵王鼓了一阵瑟,秦王让史官记载“秦王令赵王鼓瑟”。赵王臣下蔺相如拿了一个瓦盆,让秦王敲,不然和秦王没完。秦王只好敲了一下。蔺相如让史官记载“赵王令秦王击缶”。鼓瑟不是一般 老百姓就能参与的事,帝王从事的娱乐活动决不是卡拉OK。“琴瑟”在三千年前代表的是君子的修养。孔子学习的“六艺”中就有“乐” “琴瑟”在这里是君子的象征,表达的是君子的心声,不像今天的“麦霸”拿着不放……
“钟鼓”绝不是今天的敲锣打鼓。钟,三千年前的编钟,是卡拉OK吗?你在卡拉OK里面会唱《国歌》吗?《国歌》是古代属于重大的礼仪,属于政治音乐。鼓,铜鼓,是祭祀是使用的,两面还要涂上动物的血。敲鼓发出的鼓声可以上达天意的。“钟鼓”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与典礼的用品。“琴瑟”“钟鼓”都不是一般的娱乐活动。
这首诗告诉人们,追求爱情,要遵守规矩,这个规矩是什么?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险而不怼,怨而不怒(《国语·周语》)。淫在这”里是过分的意思,“乐而不淫”就是可以高兴,不能狂欢。中国的节日没有一个是“狂欢节”。春节是笼络人心的节日,植树节、劳动节、清明节、中秋节……没有一个节日带有狂欢色彩,西方很多节日本来不狂欢,都要把它变成狂欢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很多的节日是和祭祖有关的。“哀而不伤”就是可以悲伤,但不可以很沉痛。古人认为父母去世,不吃饭不睡觉,搞得很瘦弱,这是不孝,这是不尊重父母。你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把身体搞坏的,这是不孝。“险而不怼,怨而不怒”,遇到险要的事情,不要惊慌,特别生气的时候,不许发怒。中国人特别含蓄,特别有忍耐力,这不是要把人憋成神经病,而是说一个人的情绪、一个人的反应、一个人的状态、一个人是思想,应该处在最平衡、最健康一个点,这叫“度”,绝不能过犹不及。什么是最健康“度”和最平衡的“点”?这是一种协调。比如你长到 1米8,大家觉得很好,如果长到2米、3米,大家只有默默的看着你,表示同情……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险而不怼,怨而不怒”不是要把人憋疯,而是要寻找情绪最健康的点。孔子说得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不”合规矩的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行动。
什么是规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史记·孔子世家》),当君王的明白自己的”职责,当臣子的明白自己的位置,当父亲的要有自己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尽到自己的义务,所有的社会分工都合理了,每个人都找到能够发挥自己能量的最佳位置,这个社会就和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指等级划分,而是指社会分工。每个人在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做任何事都要走最健康的道路,这是中”庸之道。“中庸”最本质的内涵就是既不左,又不右,而是选择最健康、最适应的道路。
最适合的道路是什么?“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努力的克制自己多余的欲望,让它符合规矩,最后达成“仁”的境界。“仁”最高境界就是社会大同,每个人互相友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样,我们就知道《关雎》是在讲什么?追求爱情也要符合规矩,是你的就是你的,绝对跑不了。这《诗经》第一课就是讲社会和谐,就是讲规矩。只不过讲爱情,让大家容易接受。这是用爱情的外形套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就是这样通过诗歌体现出来的,并左右着中国人的思想。
二、“是生存还是毁灭”屈原 屈原知道楚国灭亡,就自杀了。屈原把楚国当成自己的家,他是楚国最核心的贵族,楚国没有了,家庙的没有了。秦灭六国,不但占据六国国土,统治六国国民,而且毁掉六国贵族的宗族。现在讲秦国统一六国,有伟大的贡献: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道路的宽度。但是这对于楚国来说,就是灭了六国,灭了种,屈原就自杀了。屈原在自杀前,写的《渔父》表达了他的心声,让我们看到战国时代不同的思想交流。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被流放,在湘江边上溜达,边散步边吟诗歌,形容很憔悴。
出现一个打渔的(在古典诗词里出现打渔的,大家一定要警惕啊!绝对是人乔装改扮的!)他问屈原,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跑到这里来了?(三闾大夫是楚国管祭祀的官,这是一个核心官职,处于决策层相当于问你不是常委委员吗?怎么在这里?其实,一个渔父怎么认识屈原,应该是屈原在和他自己对话。)
屈原回答,这个世界很污浊,只有我是清白的,大家都喝高了,只有我是醒的,所以我被流放了。
渔父说,你真傻,聪明人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大家都浑浊了,就在身上涂泥巴,和大家一样浑浊不就完了。大家都喝多了,你多喝两口,把自己喝高了,不就没事了。何必假深沉,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
屈原说,我宁可投身湘江,到鱼肚子里去。他不是终结自己的生命,而是到鱼肚子里去,和这个世界隔绝,保持他的清白。我怎能让清白的躯体被这尘世所污染。
渔父诡秘的笑了笑,驾船而去…… 有人觉得屈原何必自杀嘛,一根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这段对话非常重要,反应出屈原时代(春秋战国)的几种思潮。
三、春秋战国三大思潮 我们还是从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说起。说到此,我们无法绕过三个人:老子、孔子和庄子。简言之,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最辉煌的时代,是中国思想的轴心时代。我们现在很多思想观念都是在那个时代发轫、流传下来的。
后代很难再出超越他们的天才思想家。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它是一个巨大的乱世,人人都面临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乱世里如何生存?乱世里如何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我们如何治国?要回答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老子的回答——知其不可为,则弱为之; 孔子的回答——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 庄子的回答——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
(一)老子“知其不可为,则弱为之”
面对乱世,一个人怎样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学问。一天,老子去看自己的老师,老师躺在床上,奄奄一息。老子请老师再教自己点什么,请问“什么是道?”老师让他看自己的嘴,牙齿已经掉光了,只剩下舌头。回去以后,老子告诉自己的学生,老师告诉我“强大和最硬的是短暂的,最柔软的才是长久的。”看上去很强大的,它的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看上去最虚弱的,它的生命力是最长久的。公园里打太极拳的很少十七、八岁的,他们玩的都是长拳、刀、双节棍,都是一些老年人打着“虚弱” 的太极拳。太极拳“虚弱”吗?太极拳打人叫做“四两拨千斤”,讲究的是“因势利导”,它会创造一个空间,让你进来,乘你重心不稳,他在后面一拍,你就倒了……这叫“以退为进,诱敌深入,以弱胜强”。
比如,敌方10万人,我方1万人,硬碰硬肯定不行,只有把敌人引到对他们不利是位置,才能歼灭之。所以,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是有前提的。我在山上,排1千人引诱你上山,10万人到了半山就只当5万,然后引起山沟,两头一堵,从上面向下扔石头、扔火把……这就是诱敌深入,让人觉得表面上很虚弱,那是给你看的,你扑过来就收拾你。以弱胜强,这是老子的思想。
(二)庄子“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 在乱世,老子是“弱为之”,庄子干脆不干了,庄子认为在乱世中,人的生命最重要,要保全“无用之用”。木匠走进山里,看到高大的乔木,正好做屋梁、做家具,好材料,走过弯弯的小灌木,觉得没有用。其实,这种长得歪瓜裂枣的,木匠都不看,才是最好的,因为没有人砍伐它。这种叫“无用之用”,对别人是“无用”,对我自己是最有用的。
(二)庄子“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 在乱世,老子是“弱为之”,庄子干脆不干了,庄子认为在乱世中,人的生命最重要,要保全“无用之用”。木匠走进山里,看到高大的乔木,正好做屋梁、做家具,好材料,走过弯弯的小灌木,觉得没有用。其实,这种长得歪瓜裂枣的,木匠都不看,才是最好的,因为没有人砍伐它。这种叫“无用之用”,对别人是“无用”,对我自己是最有用的。
所以,庄子对于做官这种事,是很排斥的。他有一个叫惠施的朋友,惠施在楚国做了一个官。庄子听说以后,来见惠施。惠施以为庄子来和他抢这个官。庄子说,我今天来这里看到一只大鹏展翅飞翔,要从北极飞到南极,一路上不是清泉它不喝,不是干净的果实它不吃……这天它飞到一只猫头鹰上空,猫头鹰刚抓了只死耗子,准备吃午饭。猫头鹰发现大鹏从高空飞过,大叫一声“不要抢我的东西!这是我的午餐肉!”你现在做的官,在我看来就像猫头鹰手中的午餐肉。作为大鹏的我,怎么会吃你的死耗子?你现在很风光,就像后院养得很肥的猪和羊一样,现在觉得吃得比野生的好,等到有一天,主人要把你拉出来宰了祭祀,那时候后悔就晚了。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的利益都是虚幻的,人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乱世的哲学就是应该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当然这个哲学发展到后来出现极端,有一个叫杨朱的人,他宣称:假如从小腿上拔一根汗毛,即便对天下人有利,我也不干。这就有点过了,极端主义。
(三)孔子“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 庄子的哲学是养生的,老子的哲学貌似虚弱,实际是“求进”的。只有孔子是“一根筋”,要死扛到底,他周游列国,没有一家欣赏他。到卫国,人家让他练兵,他说不知道练兵,只知道教书。找不到做官的地方,一帮弟子跟着他吃苦受累。一天,在一个边境的大树下休息,很落魄!很穷困!惶惶然丧家之犬。
大弟子子路问:“君子亦有穷乎?”我们都是君子,有道德、有修养、有知识、有本事,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世道里,落到这样的田地?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他急了!
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即便在穷的时候,依然能固守穷的状态,而不失去君子的本色。小人就不行,他会突破做人的底线,会变成禽兽。
孔子在这里提出一个标准,面对乱世不可以逃避,也不可以改变做人的原则,相反应该继续坚持。这引起弟子的争论:
子路说:“道不足故不为世所容。”老师,你肯定有问题,你的理论是有缺陷的,所以人家都不理你!子贡说:“修道以容于世”。子贡是个商人,跑外交的,圆滑。老师,改改吧,稍微变通一下。
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不容然后见君子”老师,你的道太大,太理想化了,天下都容不下,正因为天下人都容不下你的理想,所以方显英雄本色。“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你道有问题,是你的耻辱;如果你的道经过时代的经验是完全没有问题,那就是执政者的耻辱,就是国家的耻辱。
这里提出一个很严正的原则:一个真正思想家和理想主义者,是不能够为这个现实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老子这一套挺好,知其不可为而弱为之,你平时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用得着,可这太肤浅了。
庄子,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当你干活太累,它可以跳出来调节一下,别较真,命重要。
孔子这一套,在现实生活中是最难坚持的。但你就没想过吗?为什么全世界都说,你们中国有个孔子?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唯一一个可以和柏拉图,包括跟耶稣,还有其他宗教领袖相提并论的人。有一个孔子才说明,这个民族是一个有理想的文明的民族,不是一个阴谋诡计的民族。
孔子的重大意义,是给我们确定了一个基本的立身原则。原则是不能改的,原则问题是不能谈判的。原则确定了之后,有时为了把事儿办得更顺溜一点,用点老子的“诱敌深入”,有时候累了,用点庄子的“无用之用”。但一个人的脊梁骨应该是孔子,虽然它是最难做的。
后来孟子发展了他的学说。孟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天下之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如果你的志向实现了,与民同乐;如果不得志,就好好把自己弄好,就是要像一个人一样活着。等到有机会,你再出来。这段时间你怎样渡过,就有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钱了,不要为富不仁,不要过分,不要炫耀,不要张扬;贫贱了,不要动摇;受到压迫,不能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特别拥有财富的时候,“不变形”;特别贫穷的时候,也“不变形”;特别受到压力的时候,仍然“不变形”。你们注意没有?凡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数得着的那些大师们,他们的 思想和个性都特别鲜明,从未改变过。我们一说到孔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他们鲜明的性格一下子就出现在脑海里。过了
一、两千年,他们的个性从来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泯灭。这因为他们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变形”!下面说说和四川有关系的人,李白、杜甫和苏轼,看看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文化品格。
四、儒家之“威武不能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
对于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这些诗,大体能代表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复还来。“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李白这儿,“威武不能屈”这一点体现得尤其充分。李白最有亮色的一点,就是威武不能屈。他见了唐玄宗,起码得保持谦虚吧。可是李白不,他认为咱俩都姓李嘛,你只不过生下来是太子的位子,而我不是而已。再说你是世俗世界的领袖,在文学圈里我也是老大啊。所以杜甫才有这样的诗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你叫我去,还要看我高兴不高兴呢!
李白的“威武不能屈”不是别人给他多大的压力,而是内心就不打算屈服。唐玄宗李隆基是先祖是南北朝的李暠,他是第十一世孙,李白说自己是第九世孙。唐玄宗见他,还该叫他爷爷。
对李白来讲,跟王公将相,跟皇帝打交道的时候,他的心态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心态,才能让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我与才,就是“千金散尽复还来”。
李白有首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汪伦有两座别业,临别的时候送给李白八匹骏马,五十匹锦缎。一匹马折合一万,一匹锦缎折合五千,值二十八万。当时一斗米才卖两、三文钱。
李白认为自己很有才,“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我写的诗五岳为之震动,沧海为之泛波。高兴的时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眼中没有人。不高兴的时候“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里根本没有我能走的路。
唐玄宗觉得很骄傲,只有大唐才能容纳这样的天才,李白你随便说,你爱发牢骚就尽情地发,我自当没听见,你说得越多我越不吭声,我给我国的人才充分的宽容。李白能“威武不能屈”,是有“威武不能屈”的环境。明清时候,你倒是可以这样“不屈”,你就消失了,连名字都留不下来。
要做到“威武不能屈”,第一本人的确有不世之才,你才能够以不屈的姿态。李白之才是“日试万言,倚马可待”靠着马鞍,写一万句诗,就一会的事。
李白之志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立四方之志”五岁就看奇门遁甲的书,十岁就遍阅百家之书。但书杂心不杂。立下做宰相的志向。
李白之愿是“帝王之师,辅国宰臣”这是他一生的愿望。李白之学是遍学各种流派“儒、道、仙、侠、纵横”,他学习不是为了应付科举,而是为了成为最有名的。
李白为人是“一生布衣,平交王侯”,为了实现愿望而不断努力。当时李白见唐玄宗的时候,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玄宗已经做了28年的皇帝,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可是,时间长了,就“烦”了。唐玄宗让李白待在身边当“待诏”,只是要他写写诗,从来不问他国政。对李白来讲,呆在皇上身边实现不了“帝王之师,辅国宰臣”的理想,就是浪费生命。对一般人来讲,呆在皇上身边写诗,是祖坟冒青烟的事情,可是李白没有这样做。唐玄宗对他也很宽容,放李白走了,还送给李白一大笔钱。两个人对彼此的态度,都比较宽松。这种事情在唐代才能发生,特别是唐玄宗时代。所以,李白一生是“一生布衣,平交王侯”,这和当时的领袖有关,和环境有关,这就是大唐。这就是李白。这就是所谓“威武不能屈”。
五、儒家之“贫贱不能移” ——包含“乱世深情”的杜甫
贫贱不能移,杜甫是最好的例子。这是陕北延安的一个叫羌村的地方。在这里,杜甫留下一首诗: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把家人安顿在羌村,自己留在洛阳。洛阳沦陷以后,他被扣了一年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是他被扣的时候写的。后来,由于杜甫只是八品官,看管不严,他就跑了,杜甫是个忠臣,他要去找流亡政府。当时,唐朝在宁夏建立了一个流亡小朝廷。后来杜甫又回到长安,两年多过去了,他不知道家里人的死活,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的死活,皇帝给他放了一个长假,让他回家看看。从西安到延安,八百里路,他一步一步走回去。这首诗记录了他一进家门的场景。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接着镜头由远到近。“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耳听树上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诗人本是这家的主人,该处用“归客”,说明他两年没有回家了。
镜头由景物推向人物。“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诗人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诗人多年来只身一人在外颠沛流离,又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音讯全无,家人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心理。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紧接着,妻子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满了泪水,泪水中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次重逢来得太珍贵了,它是用长久别离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换来的,在那个烽火不息,哀鸿遍野,白骨随处可见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样幸运地生还。
杜甫是非常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就像电影脚本,镜头由院内摇向院外。“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探望。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他们十分知趣地隔墙观望,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看着诗人劫后余生,乡邻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叹,为之唏嘘。而在这种感叹和唏嘘中,又含有诗人自家的伤痛。为什么说杜甫的诗是诗史,他写的是个小片段,但概 括力非常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晚上。“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夜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诗人觉得犹如在梦境中一样,诗人用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诗人感觉不够真实。
在这期间,杜甫最小的儿子饿死了。杜甫这样的人,父亲也是做了官,像这样的人家都有人饿死!
在动荡的岁月里,好不容易团聚了,还是觉得不真实。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人消失了,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人遭到屠杀,人心都乱了,道德水准下降,活命成了唯一的标准。
但是“贫贱不能移”,杜甫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对家,对家人有如此强烈的深情。这种深情的来源是他对国家的忠诚,一般人就说,我还要这个家干什么?我走了,不管了,我活命就行了,这也很正常,可对杜甫来说不是。一个人如果对家庭包含深情,他一定忠诚于这个国家。
即便在安史之乱,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急剧下降,社会处于一片黑暗,但是只要有杜甫的诗歌在,黑暗中就还燃着一簇火把,我们中国文化的灯就亮着。我们此时此刻面对一千多年前唐代这段历史,只要有杜甫的诗歌在,我们就可以骄傲地面对世界。杜甫被称为诗圣,不仅仅是他的艺术造诣很高,还在于他成为当时中国的孔子与孟子。在《茅屋为秋风所破》中,杜甫说只要天下人有房子住,自己没有房子又怎样?
孟子说,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有余力的时候再照顾别人的孩子,先照顾好自己的老人,有余力再照顾别人的老人。这是有前提的。可在杜甫这儿,这前提都可以不要,这来源于强大的道德力量,是儒家在充分自觉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力量,接近宗教。这是很难理解的,杜甫吃不饱,穿不暖,他不像白居易吃饱穿暖的时候去写诗。一般的人,站得高才看得远。但杜甫是站“沟”里,还在想这些大家的事。这就是“贫贱不能移”!
杜甫太苦了,我们有点不忍心仅仅这样讲述杜甫,尤其在成都这个安逸的地方,我们还是要讲点比较好的,就是还有的一句话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如果你不得志的时候,你调整好自己。得志了,照看帮助天下的人。
六、儒家之“穷则独善其身”——“一次人生两种天气”的苏轼
这就要说到四川,不,应该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人物,苏东坡,他真是四川人的骄傲!苏东坡是一个非常高端的人物,这种高端一般人很难想象。
首先苏轼这个人很善于参加“高考”,他在考试方面绝对是前无古人的。整个宋代录取进士科的考生有十万人,这比唐朝多一些,两宋的人口达到一亿,这个录取比例是很低的。
那一年苏东坡考了全国第二,其实本来是第一的,都怪欧阳修。当时考试非常严格,所有人的试卷都要用同样的字体誊抄一遍,名字要用牛皮纸封起来。欧阳修看见一张卷子特别好,他认为肯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给他第一,肯定有人说我徇私枉法,就给这张卷子判为第二。卷首一展开,名字是苏轼。宋朝还有一种更严格的考试“制科”考试,是针对考中进士的人进行的,整个两宋一共只有44人考中。苏轼在这种考试中,等级 是最高的。这种考试分为五等,一等、二等是虚设的,而苏轼就考了第三等,他的弟弟苏辙考了第四等。一共44人考中,苏家就占2人。苏轼和苏辙都是考试天才,所以他们一开始起点就非常高。
苏轼做的第一个官,是在陕西凤翔府。宋代的府是分等级的,等级最高的是开封府,这是“首都”。下面还叫府的就是“直辖市”,再下面是州。凤翔府的等级是地市级的。为什么苏轼25岁就能在这里做官,这和考试成绩有关。一般人是高分低能,苏轼是高分高能。
苏轼和黄庭坚在诗歌上并称“苏黄”; 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都是豪放派的大词人; 苏轼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的集大成者; 苏轼还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 苏轼还是湖州画派的著名代表; 苏轼还是宋代著名的学术流派“苏学”(“蜀学”)的代表人物。
苏轼还是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盖浇饭的发明者。他找来两层的罐子,上面是饭,下面是菜汤,放在火上烧,菜汤加热,热气把饭蒸热、蒸香。
我们在其中一个方面有成就,就很不错了。
苏轼前后在八个州郡做过首席长官,什么杭州、湖州、密州、徐州、定州……他有非常丰富的在地方做长官的经验,他在中央做过兵部尚书,这相当于总后勤部部长(因为宋代的国防部长叫枢密使,兼着宰相的官职),他还做过礼部尚书(文化部长兼教育部长)、翰林学士(三品官,相当于政治局常委),而他弟弟做到了副宰相,这很高端了!
一个人在很高端的时候突然摔在地上,摔得鼻青脸肿、一文不值,那是什么感受?苏轼体会到了,他是如何化解的?他是如何做到“富贵不能淫”“穷则独善其身”的?他是一个天才,他的天赋我们无法企及,但是天才安慰自己的方式我们可以学习。
苏轼在44岁时遭到贬斥,这是男人四十一朵花,这是他最为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年老的时候说过一句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你问我平生做了哪些大事,40岁流放黄州,50岁流放惠州,60岁流放儋州。这就是苏东坡的心态。下面是他是黄州写的著名的《定**》。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我们到沙湖边玩,遇上下大雨,没有带雨具,大家淋成落汤鸡,觉得很狼狈,我却不觉得狼狈,还写了一首词呢。
不要怕雨打在叶子上的声音,一边吟诗,一边吹着口哨,拄着竹杖,慢慢的走,感觉坐在马背上一般,十分安闲。有什么好担心的,人这一辈子就两种天气,一种叫晴天,一种叫阴天。下一阵雨就会变晴,晴一会儿又会下雨,所以用不着躲雨,这就是人生。初春的风还是比较冷的,太阳从照山头斜照过来,这不是晴了吗?别跑,慢慢走。回头再看刚才下雨的地方,没有晴天,没有阴天,天下太平,一切正常。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非常出名,我们经常用这两句来安慰自己。但我们都忘了,这是拿一个受过伤的人写词来安慰自己,人家写这首词的时候,心里是很难受的。最杰出的是人家用来安慰自己的一杯茶,过了900年后,你还觉得很清香。刚刚喝茶没有什么味道,喝了一会儿就会沁人心脾。苏轼的词,好处就在这里。
这也是黄州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遭遇贬谪的经历非常独特,我打个比方,他本来在定州做官,在石家庄做官,一贬再贬贬到温州,还没到温州,被贬到广州,还没到广州,又贬到海南岛。一个月连下五道贬谪,这叫连环重拳,一般人早就被打得没有影了。
被贬黄州的时候,苏轼感觉自己还有机会。接着被贬惠州,这还在大陆上,也许皇上不会让他死,所以他还在当地买房。苏轼60多岁被贬海南岛,他年龄很大了,所有人都明白,朝廷是要把他置于死地了。这是900多年前的海南岛。当地没有农业,还是刀耕火种,当地人用珠宝到大陆换黄牛宰了祭祖。那里天气炎热,淡水又少,语言不通。苏轼想,你们不想让我活,我就要活个样子给你看。
一个人在巅峰阶段,周围有很多人和事在支撑你,当你跌到谷底,怎么支撑自己呢?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里有很多办法。苏轼特别喜欢给自己写一些小故事,安慰自己,他编了一个故事,说一只蚂蚁出去办事儿,走在路上,不知道哪个遭天杀的泼了一盆水,蚂蚁困在水里出不来,觉得快要完蛋了,这时有一片树叶回家了,蚂蚁爬上了树叶。苏轼说我现在就是这只蚂蚁啊,海南岛不就是这样的小树叶吗?大海不就是上天泼的一盆水吗?我有什么好埋怨的?苏轼还给朋友写信,说我根本就没考中过进士,我只是灵隐寺里的一个退休的和尚,现在是没事儿干了,天天在这后花园里头,用砖垒砌一个锅灶,弄上一口破锅做饭,每天喝完了,再去遛弯,特别好。
我们生活中做出一点小成绩,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别人要否定你的成绩,你让他死的心都有。你要否定别人很容易,而你自己要否定你自己,特别是深更半夜时否定自己,这特别不容易,苏轼说了,什么事都没有,就当以前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在人生100摄氏度的时候,你的脑子不能变成100摄氏度;当你的人生变成零下100摄氏度,你的脑子不能变成冰块!人的恒定正常温度是36.7摄氏度。既不要把脑子煮开了,也不要把脑子变成冰块。这就是中庸之道。这时候一个人是正常的,但大部分人是不正常的。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始终是36.7摄氏度,我们会说这个人很潇洒,其实潇洒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他就是个中性词,是说这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当一个人的人生变成零下,还要让体温保持36.7摄氏度,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凡是伟大而杰出之人,都有一个特点,始终很清醒地面对36.7摄氏度,而不是别人100度,他就100度,别人零度,他就零度。苏轼伟大之处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强势 的、创造了非凡业绩的人,始终保持这么冷静。人们喜欢他的诗词,因为它们非常真诚地展示出一个人的胸怀,而这些袒露胸怀的文字,能够成为慰藉我们心灵的最佳精神食粮,告诉我们一个人遭遇挫折时,怎么才能“穷则独善其身”。
遇到困难,有的人像萝卜,丢到锅里就软了;有的人像鸡蛋,本来很软的,经过生活的磨砺,变硬了,对生活很冷漠;苏轼像茶叶,有微微的苦味,扔到锅里一煮,清香出来了,而且越来越有味道。
七、从《西游记》看人的成长以及中国文化的对立统一
《西游记》不但好看、好玩,还是一个男人的成长史。我建议男士,特别是17、18岁的要多看。这是一个不成熟的男孩,最后变成男人的故事。最开始的孙悟空是无法无天的,他狂妄的自称齐天大圣,后来这个社会教训了他,让他要经历挫折才能成佛,让他陪着唐僧去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就是他生命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他还不是太自觉的一个“三好学生”,所以给他定了很多规矩,脑袋上还有紧箍咒。当他真的成佛的时候,紧箍咒自觉的消退了。《西游记》这本书反应了人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很多环节。开始是无法无天的,最后其实也是无法无天的,但是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规矩已经融入他的血肉之中。他做事情既有创造力,同时不会因为创造力而冲破规矩,我们这个社会特别需要这样的人。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从美猴王走向齐天大圣,从孙行者走向斗战胜佛,从造反皇帝走向西行苦修,从无序的自由走向自觉的和谐。
中国文化呈现出一个矛盾的两极,但看似矛盾而对立统一。在对立统一中,这种文化呈现出强大的张力和创造力:既具有强烈的情感,又不会放弃理性的追求;既有和谐的秩序,又不会泯灭个性的张扬;有出处的自由,既出士和隐居的自由,但又绝对要保持有健全的身心;有执着的信念,又有民族的理想,要成为整个民族的领袖和脊梁。(强烈的情感——理性的追求;和谐的秩序——个性的张扬;出处的自由——健全的身心;执着的信念——民族的理想)
从古典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主干是儒家的文化,“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辅之以两翼的是佛文化和道文化,这构建了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健康的结构,使我们这个民族走过漫长的几千年,依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文化地理版图,保持相对完整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成果,这的确能够成为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为我们的中国文化和我们中国人,这样的人性和文化感到骄傲,这就是我们讲这个题目的目的所在。
互动环节
1、问:如果韩寒和郭敬明在唐宋的话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呢? 答:他们的作品肯定会卖很好的价钱。(全场大笑)
2、问:您认为会卖到什么样的价钱? 答:(停顿片刻)要不我今晚回去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得了。(全场大笑)
3、问:儒家文化在唐朝并不兴盛,在宋朝突然兴盛,这是为什么?
答: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从魏晋南北朝起,儒家一起在摸索,如何在困境中走向统一,唐朝的儒学也处在一个过程中。唐朝大道教、佛教兴盛,皇帝把老子奉为他们的祖先。唐朝出现儒道佛三家并举的局面。当了宋朝,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宋朝和唐朝相比,更加的中央集权,无论政、财权、军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这是为了避免再发 生安史之乱这样的叛乱。一个统一的王朝,必然要求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为它作出解释,成为它的思想背景。这时候,儒学自然处在独尊的地位。这时候的儒学,也吸收了道学、佛学的思想元素,所以宋明儒学被称为“新儒学”,这是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更能为中国社会进行解释的儒家。这是儒家学术中的一个创新阶段。
4、问:请问您今年和明年会不会在“百家讲坛”做新的讲座内容?我期待着!
答:有,我前段时候讲王安石,已经录制完了,大概年底播。这段时间要做一些准备资料,年底录制讲“三苏”。
5、问:康老师,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很反对以儒家为首的封建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又非常推崇儒家文化,为什么?现在讲国学的意义在哪里?
答:好问题,有学问,问的全是高端点子上的问题。这其实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无论当时李大钊还是陈独秀还是胡适,他们本人的成长史可能就是一部国学的培养史。
但在当时有两个重要的主题,第一是要启蒙,启的是什么蒙?科技文明,工业文明,大家希望通过西方的技艺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还有一个任务是要救亡,在这个时候要倡导新的国家的体制,那时候反对君主立宪,就要甩掉沉重的包袱,要攻其一点,我就说你是坏,因为当时儒家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浸入到中国人的内心,形成了桎梏。要让每个中国人心中能够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做法可能很激进,但历史不能假设,尤其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那是符合当时历史需要的,所以当时否定儒家文化,打倒孔家店,甚至有人主张取消汉字改用拼音,取消姓氏。
至于现在,经济发展了,社会越来越文明了,我们要正视传统文化,但也不应该一揽子全拿来。说实在话,农业文明时期产生的思想观念,和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些基本的观念是可以存在的,比方说仁者爱人,但有些观念就不行,比如说《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现在看恐怕不适应了,你搬家也没这本钱啊。
(康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2006年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等,深受观众喜爱。)
第五篇:古典诗词鉴赏与朗读
古典诗词鉴赏与朗读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一、中国古典诗词
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认为,文学体裁有四种:诗词、散文、小说、戏剧。诗词是其中之一。那么,既然是文体之一,它必然具有一般文体所具有的特点,就是讲究谋篇布局。在诗词创作里,我们称之为章法。在谋篇布局里,诗词应有的波澜、线索、脉络等等,都和其它文体一样,是需要处理好的关键。
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这一点,就使诗词一下子与其它文体形式区别了开来。因此,我以为,没有韵或者压韵不正确的,不能划归诗词这个范畴。当然,在诗词产生的初期一些未成型的文字、现代的新诗(尤其某些探索中的东西)以及由外国文字翻译过来的作品,因为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不能同日而语,不去争辩,也没必要讨论。基于这一点,为了体现诗词的音乐美、节凑美,就要讲究格律。因此,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诗词、散文都是直接书法情感的文体。但诗词是最凝练最含蓄的。这一点,就把散文(包括杂文类)区别开来。含蓄与凝练,是要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表达的技巧,文字的生动准确,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因此,作为诗词,就必须讲究章法、技巧和语言的优美和谐和统一。我们下边分别来谈论这个问题。
首先,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诗词的语言不仅是优美的,含蓄的,还应该是凝练的,是诗词所独有的美,与一般的文学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诗词的含蓄美、凝练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含蓄,就是不能直说,要绕个弯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你所写的内容,让作者感受出来的。所谓凝练,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一首绝句二十几个字,一首律诗几十个字,就是一首长调的词也不过一两百字,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情感,没有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是不能完成的。还有一点,是诗词所特有的,那就是语言的音乐感。含蓄的特点,散文可以具有,凝练的特点,其他文体,比如谚语、对联、超短散文等等也可以具有,因此,都不是诗词所固有的特点。惟独语言的音乐性,是诗词所具有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没有了音乐性,也就是不符合格律的作品,无论好坏,都不叫诗。挂羊头卖狗肉也好,挂狗头卖凤凰肉也罢,总之不是诗词。我相信真正理解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是很容易理解这一点的。因此,要想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优美的诗词,必须掌握格律。
其次,诗词写作要讲究章法。有人说叫谋篇布局的能力,其实是一回事。说白了,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前边的时候,要注意照顾到后面的。我们知道,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布局的方法,比如正叙、倒叙、插叙等等。诗词与一般的文体不同,它是跳动的叙事方式。如果按部就班,就显得呆板。但如果跳跃的厉害,就容易混乱。因此,如何既艺术又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把原因结果等等交代清楚,还要受格律、对仗、文字数量等等的制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再次,就是诗词创作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关于技巧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的赋比兴,以及那些常用的修辞技巧如双关、象征、暗示、影射等等方法,都是属于技巧的范围。一般技巧,用在个别的句子上,就是修辞。而用在篇章或表达中心思想上,就是技巧了。大体技巧使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做的更好。
对于初学者,我认为语言最重要,也最难把握。这里大致要分三步。最初由于不适应格律的约束,要努力地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这一步,一般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第二步,等格律渐渐掌握了,熟练了,就要要求自己写出顺畅准确的句子,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凝练、含蓄地表达出来。这一步因人而异,大致需要一到三年的时间。第三步,等到句子基本没有问题了,就要再进一层,逐渐地熟悉技巧,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生动、含蓄、精警,有味道。语言的含蓄、凝炼是要比格律更难的问题。首先与作者自身的古文功底和读书多少有直接的关系。有人的语感好,可以进步很快。有人的悟性高,语言天生出彩。
总之,只有熟练掌握并使用了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写出不错的诗词来。吟安一个字,需下十年功。其实不是确定一个字需要考虑十年,而是说,没有数十年的努力,是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的。说到最后,语言的问题,不仅是功夫的问题,还是境界的问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及至的艺术,进入这个艺术的盛殿,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二、律诗的章法
所谓章法,就是一首诗谋篇布局的方法。
律诗共八句,两句为一联。根据各个联的位置,一般习惯上称为首联(即诗的前两句),颔联(又叫承接联,即第三、第四句),颈联(又叫转折联,即第五、第六句),尾联(即第七、第八句)。除了正常的格律以及粘对的要求外,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有时由于首联已经对仗了,颔联可以不对,称为偷春体。但颈联是一定要对的。律诗讲究起承转合,绝句也是一样。起承转合四项任务,一般分由四联分别来完成。所以,首联又可以叫起首联,颔联叫承接联,颈联是转折联,尾联,就是收尾。
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主题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保证思路完整,脉络清晰,让读者读着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这顺序不能乱。如果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势必会造成文理的混乱。你写不明白,读者就没办法读明白。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心里是很清楚的,可是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可能就是章法出了问题。可见,起、承、转、合,是很关键的。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尤其是中间两联,出句与对句之间,要尽量说不同的方面,不要内容太近或相同。内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要递进,避免说同一层面上的事情。只有递进一步,发展一步,结尾才好结出更有意义的思想或感受。
我们以写景诗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假如我们写春游,首联可以写春游的目的或者是游览的地点或者是时间、原因等等。这时候人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下面的描写来暗中交代人物的出现。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眼前的景物,用笔把眼前的景物描写下来,可以是眼中看到的,也可以是耳朵听到的。开始交代了春游的时间、地点、目的等等,接下来交代眼前景色,读者就可以自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就象实地春游一样,如眼亲见。这样的承接就自然且脉络清晰。到了转折的时候,我们可以跳荡一下,或者把眼前的景物换个视角来表达,或者干脆写由眼前景物所产生的感慨、联想,似乎是离开了刚才的画面,但却和眼前的画面有很紧密的联系。到了结尾的时候,把这些感受通过某种办法强调一下,直接传递给读者,想办法回到开篇游览的内容,或者使全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颈联和颔联一定要有所区别,如果颔联是风景,颈联最好离风景远一点,否则就原地踏步,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浪费笔墨。如果非要继续写景的话,也要安排一下次序,比如颔联写远的,颈联写近的。颔联写现在,颈联写过去。颔联写虚的,颈联写实的。颔联写辽阔的、粗犷的,颈联写具体的细致的。颔联如果是面,颈联则可以精确到点。颔联写实实在在的景色,颈联写由眼前景色产生的联想或者心理体验等等。总之,必须要有明显的区别才好。
三、绝句的章法和构思
绝句的章法与律诗章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起承转合四个步骤。但也有许多不同。一般来说,律诗的起承转合分别由一联来承担。而绝句是分别由一句来承担。就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律诗的章法比较好把握,波澜不需要太大,精彩之处一般体现在中间两联上,大开大阖,主要以铺陈为主。比如温庭筠的《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比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都是如此。这些铺陈,不一定都以气势取胜,但却以气韵取胜。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开合、跳荡,或绵绵荡荡,或惊心动魄。而绝句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因为体裁小,不可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写细了,会浪费笔墨。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因此,必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展开。绝句之绝,就要体现在诗人的思力上。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经典之作的。
绝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情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那样往往会后继乏力。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顺承,和律诗一样,就是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妙成,好比抖包袱。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拍案叫绝。
四、诗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是文体之一,自然也应该象文章一样,忌平铺直叙,要有波澜。古风和词因为较长,需要波澜,这个道理好理解些。
这里说的波澜,其实就是蕴涵于诗人笔下的一种气韵。这种气韵是要不断推高的,但不能高了再高。如果一味地高下去,最终是要绷破的。俗话说:气可鼓,不可泄。但也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诗的气不能如串串惊雷响之不停,要舒缓有致。所谓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上面这首诗采用的是:高、再高、渐低、稍高这样的感情强弱高低的安排。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解释。我们所说的波澜,不仅仅指感情的起伏波荡,也含有文字的色彩、声调的交互转换,场面的感觉变化,动静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等来实现作品跌荡起伏的效果。
也有与此相反的特点就是:平缓、高潮、平缓、更高潮。错落有致,极具感染力。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甚至绝句因为篇章短小,更要求有起伏和变化,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在绝句中,大概是由于体裁的特殊原因,先抑后扬,层层推进的手法比较多。而先扬后抑的手法用得似乎比较少。
总之,诗的美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还有音乐、情绪、情感、场面、动静、快慢、明暗等等多种效果变化下的美。起伏和波澜也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变化,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可以达到跌宕错落的效果。我们在欣赏古人诗词的时候,自然应该为作者的匠心安排而深入细致地体会。如此,才不枉读古人诗词。
五、诗的精美构思
诗要有精美的构思。诗人写诗,当然是先有了想要写诗的主观意向。因为被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所感动,要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写出来。但诗不能象流水帐一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除了要巧妙的设计章法以外,还需要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来打动读者。
律诗由于篇幅相对较长,对构思的要求相对绝句要宽一些。绝句的篇幅狭小,就必须体现作者构思的匠心。
六、诗和诗眼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有人说诗眼就是炼字,某句话里的某个字炼的好,使得全句增色,这个字就是诗眼,比如王安石的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但我以为,这不是诗眼,这只是眼字。诗眼,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诗的结构过于复杂,因此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示,以帮助读者理清作品的思路。有个时候,是作者的思想或者诗的主题不好明确交代,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醒或暗示。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诗眼。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并不是每一首诗都需要诗眼。大多数诗是没有也不需要诗眼的。诗眼只根据需要而使用,不需要特意安排。
七、读诗与欣赏
我们学习诗词的写作,需要读大量古人和今人的作品。尤其需要大量地读和背诵古人作品。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读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就可以的,而是要认真地学习。这学习的过程至少需要两步,第一步是读懂作品,第二步是要学会欣赏作品。一首诗放在我们面前,我们首先要读懂它。诗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它的中心思想或者主题是什么,它到底都讲了些什么。表面意思也许是容易理解的,可它还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或内涵,就不一定都能理解了。初学时,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经验不多,会影响我们对前人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前人写的诗话、词话、理论文章以及赏析、评论文章,来帮助我们理解。当我们读过相当数量的作品以后,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便会逐步增强,也许我们可以适当地甩掉那些“工具”来独立地阅读和欣赏了。
请点击下列诗词牌名欣赏:
爱莲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别董大
别云间
泊船瓜洲
泊秦淮
曹刿论战
池上
长歌行
朝天子·咏喇叭
赤 壁 敕勒歌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出 塞
出师表
滁州西涧
春 日
春 望
春 晓
春夜喜雨
次北固山下
从军行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登飞来峰
登鹤雀楼
独坐敬亭山
渡荆门送别
枫桥夜泊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芙蓉楼送辛渐
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朗月行
关雎 观沧海
观刈麦
归田园居
龟虽寿
过零丁洋
寒食
浣溪沙
浣溪沙
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回乡偶书
惠崇《春江晚景》
记承天寺夜游
蒹葭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南春
江南逢李龟年
江畔独步寻花
江雪
静夜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绝句一 绝句二
君子于役
浪淘沙
乐游原
凉州词
凉州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陋室铭
鹿柴
论诗
论语六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梅花
悯农一
悯农二
陌上桑…………………………………………………汉乐府
墨池记…………………………………………………曾巩
墨梅……………………………………………………元-王冕
木兰辞…………………………………………………北朝民歌
破阵子…………………………………………………宋-辛弃疾
菩萨蛮…………………………………………………宋-辛弃疾
七步诗…………………………………………………三国-曹植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清明……………………………………………………唐-杜牧
秋词……………………………………………………唐-刘禹锡
秋浦歌…………………………………………………唐·李白
秋夕……………………………………………………唐·杜牧
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塞下曲…………………………………………………唐·卢纶
三峡……………………………………………………北魏·郦道元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山行……………………………………………………唐·杜牧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上枢密韩太尉书………………………………………宋·苏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孟子
石灰吟………………………………………明·于谦
使至塞上……………………………………唐·王维
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
示儿…………………………………………宋·陆游
水调歌头……………………………………宋·苏轼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桃花园记……………………………晋·陶潜
题临安邸……………………………宋·林升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题西林壁……………………………宋·苏轼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望洞庭………………………………唐·刘禹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望天门山……………………………唐·李白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桃花园记……………………………晋·陶潜
题临安邸……………………………宋·林升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题西林壁……………………………宋·苏轼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望洞庭………………………………唐·刘禹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望天门山……………………………唐·李白
望岳…………………………………………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乌衣巷………………………………………唐·刘禹锡
无题…………………………………………唐·李商隐
五柳先生传…………………………………晋·陶潜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相间欢………………………………………唐·李煜
小池…………………………………………宋·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行路难………………………………………唐·李白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已亥杂诗(其 5)…………………………清·龚自珍
已亥杂诗(其 125)………………………清·龚自珍
忆江南………………………………………唐·白居易
忆江南………………………………………唐·温庭筠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饮酒…………………晋·陶潜
咏鹅…………………唐·骆宾王
咏柳…………………唐·贺知章
游山西村……………宋·陆游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游子吟………………唐·孟郊
鱼歌子………………唐·张志和
鱼家傲………………宋·范仲淹
鱼我所欲也…………战国·孟子
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元日………………………………………宋·王安石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赠花卿……………………………………唐·杜甫
赠汪伦……………………………………唐·李白
竹里馆……………………………………唐·王维
竹石………………………………………清·郑燮
竹枝词……………………………………唐·刘禹锡
醉花阴……………………………………宋·李清照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八阵图……………………………唐·杜甫
长干行……………………………唐·崔颢
弹琴………………………………唐·刘长卿
何满子……………………………唐·张祜
鸟鸣涧……………………………唐·王维
送别………………………………唐·王维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相思………………………………唐·王维
新嫁娘……………………………唐·王建
玉阶怨……………………………唐·李白
杂诗………………………………唐·王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