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作文:我的古典情怀
高一作文:我的古典情怀
高一作文:我的古典情怀
我的古典情怀
翻开古典的诗篇,阵阵香气悄悄袭来
沉淀着几千年的古典文化,在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过后,有的原本熠熠闪光现早已为星点之火,唯一不变的是那楚辞汉赋,是那唐诗宋词,是那亘古不变的华采篇章。
一直以来,除了家以外,最令我魂牵梦萦的便是这古典诗篇。在《诗经》中采薇,我闻到的是弥漫于田间的蒲香,流连于《乐府》之中,我看到了连绵的战火,百生流离的情景,我喜欢徘徊于唐诗之中,感受李白泛舟五湖四海时的自由自在;我钟情徜徉宋词之中,去了解苏轼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博大心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诗不知何时早已让我明白什么叫心余天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词不知何时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凄美,什么叫多愁善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的行云流水曾几何时已造就了古典在我心中的辉煌。
古人叩问苍穹,膜拜生命,用简单的方块字浓缩历史的精华这就是古典,如果说我所知道的不过是沧海上的一叶扁舟的话,我愿驾着这一叶扁舟,驶向古典的海洋,去领略文人们对生与死,乐与悲,战争与和平那淋漓尽致的描述,去聆听那历史传来的优美回声,去充实自己的古典情怀
静谧的夜衬托出台灯那明亮的光,夜已深了,我呷了一口茶,久久不愿合上这古典的思绪
高一(207)班夏珊珊
第二篇:高一作文:我的古典情怀
高一作文:我的古典情怀
高一作文:我的古典情怀
翻开古典的诗篇,阵阵香气悄悄袭来
沉淀着几千年的古典文化,在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过后,有的原本熠熠闪光现早已为星点之火,唯一不变的是那楚辞汉赋,是那唐诗宋词,是那亘古不变的华采篇章。
一直以来,除了家以外,最令我魂牵梦萦的便是这古典诗篇。在《诗经》中采薇,我闻到的是弥漫于田间的蒲香,流连于《乐府》之中,我看到了连绵的战火,百生流离的情景,我喜欢徘徊于唐诗之中,感受李白泛舟五湖四海时的自由自在;我钟情徜徉宋词之中,去了解苏轼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博大心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诗不知何时早已让我明白什么叫心余天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词不知何时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凄美,什么叫多愁善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的行云流水曾几何时已造就了古典在我心中的辉煌。
古人叩问苍穹,膜拜生命,用简单的方块字浓缩历史的精华这就是古典,如果说我所知道的不过是沧海上的一叶扁舟的话,我愿驾着这一叶扁舟,驶向古典的海洋,去领略文人们对生与死,乐与悲,战争与和平那淋漓尽致的描述,去聆听那历史传来的优美回声,去充实自己的古典情怀
静谧的夜衬托出台灯那明亮的光,夜已深了,我呷了一口茶,久久不愿合上这古典的思绪
高一(207)班夏珊珊
第三篇:高一作文:我与古典诗词
高一作文:我与古典诗词
高一作文:我与古典诗词
高一文家希
我阅读古典诗词的感觉与品味咖啡有那麼一点点相似:淡淡的并不浓郁,却又甜而不苦:反正感觉不错.前几天,老师开始教《将进酒》时,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学习古典诗词有甚麼好处呢我回家以后想了想,脑袋裏就蹦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我何时第一次接触古典诗词呢中学不是.小学也不是.幼稚园差不多吧!等家人一下班,我就马上询问他们,妈妈告诉我,应该是入读幼稚园不久,外公便教我念唐诗.当天晚上,我细细回想那时的情况,记忆虽然模糊,但仍依稀记得当时我拿着一本外公以及妈妈的唐诗手抄本,他们耐心地逐字逐句教我.《新嫁娘》,《嫦娥》,《回乡偶书》,《游子吟》全都念得滚瓜烂熟.以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听到妈妈念《木兰辞》,觉得十分有趣,要求她教我,但教了很多遍,我老是记不牢,当她被我烦得不行的时候,我终於记住了,那时我才九岁,比同龄的学童早了好几个寒暑就学懂了,我很高兴.妈妈常说我背诗记得牢,最不好的是我只记得诗句,对作者,诗意全不理解.即使到了现在,我还是觉得作者的感情与诗词的内容最难理解,果然就是三岁定八十.从小就接触诗词,令我更透彻地明白它们的好处.它们就像一枝已经沾上颜色的画笔,只等待着替我们上色,令我们再添上一层中国的浓厚文化气色;它们有时又像一件华丽的衣服,当我们把它穿上,犹如披上一件富有中国悠久历史的典雅外衣;它们更像一枝充满油墨的钢笔,每当写文章时引用它们,就使人觉得我们的肚子裏又多了一点墨水.这些所有源远流长的诗,词,曲都有着光辉灿烂的色彩,我们要努力学习,继承这些瑰宝,使它们万古长青.
第四篇:高一作文:古典情结
高一作文:古典情结
高一作文:古典情结
心中有一片净土,充盈着古典的气息。那里有一条悠悠的古道,是我最倾心的地方。这里有雄踞梁山的水浒,有兵戈相拔的三国,有降妖除魔的西游,有情诗潜在的红楼„„
有古典相伴,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有古典相伴,前面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有古典相伴,远方会是积翠如云的空朦山色。有古,享古,乐于古,于是,我往往日中寻古。
日中寻古,是陶潜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是魏帝“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豪壮;是易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欢愉;是放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洒脱。
日中追古,是那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是杜工部“北极朝廷终不改,山西寇贼莫相亲”的自信;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的喜悦。
心中,日中,我的古典情结。
悠悠古道,绵绵古情,我从中看到了什么——
是黄山,烟云醉归客,桂林山水甲天下,沧海烟云,莺歌燕舞;是泰山的刻石,华山的险峻,庐山的秀美,嵩山的巍峨。悠悠古道,绵绵古情,我心中又看到了谁——
是豪迈的太白,是忧郁的杜甫,是壮志难愁昌黎,是清秀的小杜。悠悠古道,绵绵古情,我醉心其中。
心中不老的古典,使我如风,飞过黄河、黄山、长城、长江;使我如燕,翔过绿色、蓝色、黄色交织的家园,遨游四方。
于是,雨中,檐下摇椅上,坐着我;手中,一本古书,一壶香茗,岁日已遮,可我心中,依然如梦。那映日的心,昼夜无眠,昼夜无眠„„
于是我的古情之情,穿越时空。
古典为山,有日为径,曲折上山,方知山之雄壮;古典为海,有日为舟,泛舟于海,方知海知壮阔。
望一行行文字,我的目光穿梭于字里行间,悠悠,悠悠不尽日光洒净土,昼夜无眠;悠悠,悠悠,照亮倾心古典路,我心不疲;悠悠,悠悠,辉煌了我的古典情结。
2004级6班周玥
点评:本文以古典为题材,演绎了自己与古典的非凡情节,本文引用了很多古典中的词句,使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排比段使文章形式整齐,规范,语言优美,不失为一篇佳作。
指导教师李志丽
第五篇:品古典诗歌 悟诗人情怀
品古典诗歌 悟诗人情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赏析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 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请依赏析出一道题,并拟定答案。品古典诗歌 悟诗人情怀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句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注释
⑴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⑶还家:一作“还乡”。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6〕宫女∶婢女。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此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请依赏析出一道题,并拟出答案。品古典诗歌 悟诗人情怀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语注释
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作品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作品鉴赏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 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 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请依赏析出一道题,并拟出答案。咏怀八首:
(1)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①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②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2)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越中览古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相同的是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以前三句的篇幅着重写‚昔盛‛,而最后一句写‚今衰‛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比,转出新意;第二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