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2

时间:2019-05-13 07:0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2》。

第一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时】

【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文,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第二篇: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

三、推进新课

(一)解题,理清脉络 对象:母亲、母亲、孩子 内容:爱

层次:母爱、父爱、孩子 明确:

1、体验母爱(1-3)

2、感受父爱(4-7)

3、完善自身(8-10)

(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 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

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

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

(三)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

四、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的亲情。

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

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

六、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对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选择问题层层推入式,试图让问题简单化。但感觉前面的进度稍快,影响了学生对后面文本的解读。

第三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创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文本解读】

本文作者弗罗姆作为西方最有影响的人道主义哲学家,一生致力于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社会无意识”与“社会性格”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社会属性,使劳动不再异化,而成为一种真正自由的劳动,使整个社会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这就是弗罗姆理论的主要内容,可见“爱”在他的理论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节选自他的著作《爱的艺术》。在作者看来,“爱”是改变社会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爱作为一种艺术,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拥有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属于论述类文章,具有思想深度,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了解孩子爱的发展阶段及特征,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理性对待爱”的观点阐述。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难点: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弗罗姆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学生在初中阶段其实已经学了不少描写“爱”的文章,但大都是一些感性的体会。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明白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与人格的构建有重要联系。本文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展开,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理解本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用自己女儿成长的照片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进入课文学习。

二、梳理课文(15分钟):学生通过浏览、阅读的方式,从文中抓关键句,分别简要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三、讨论探究(20分钟):

1、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所论述的母爱和父爱的特点,来认识其各有什么积极面与消极面。

2、在得出讨论结果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究:

① 如何正确的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② 一个成熟的人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综合起来?

③ 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请你说一说,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四、本课小结(2分钟)。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爱特点:温和 宽容

父爱特点:严厉 引导

无条件自然的世界 有条件思想的世界 2

第四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时】

【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教学步骤:

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

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中哪些句子反应了爱的意识的觉醒?

2、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3)“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什么?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父爱(有条)

母爱(无条):表现是什么?

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的第8段

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的第8段

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相关资料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

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

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

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

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

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现在都围绕着一个

题目:那就是爱的艺术。

艾•弗罗姆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第五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并划分文章结构。

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你们对父爱与母爱的感受是什么?(生答……)是的,关于对父爱与母爱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母爱是细腻的,父爱是粗犷的;母爱着眼于现在,父爱着眼于未来等等。而这些感受都是具体的和感性的。美国哲学家弗洛姆又是如何从理性的高度看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作品有《爱的艺术。》

(2)此文选自作者《爱的艺术》一文,那么我们现在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在《爱的艺术》一文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弗罗姆观点,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3)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上述的抽象观点呢,这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好,我们首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找生分析题目有几种爱的形式)(4)提问文章结构.一、(1~3)体验母爱;

二、(4~7)感受父爱;

三、(8~10)完善自我;

(5)这三种爱在文章当中是如何分布的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文章的第一部分,请同学思考,第一部分写了几种爱?以谁的爱为主?(两种爱,母爱和孩子的爱,以孩子的爱为主),好,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爱的意识与态度的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映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取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开始唤爱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成熟时期(成熟期)

(中间第3段穿插问题,你第一次送给父母了什么礼物,是几岁?爱比被爱更重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提示: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答:盲人夜行点灯的故事----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即自己免被他人撞;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等)由此可见,上述的图表说明了弗罗姆怎样的观点,(明确: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6)孩子的爱,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呢?请同学看文章第二分,找出依据(第四段第一句),通过文章第八段我们得知,孩子在6岁的时候就需要父亲的权威与指引。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呢,为了理解这种变化我们必须在本质上区别父爱与母爱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在第2、6、7段找出父爱与母爱的特点及其积极面好消极面。(生回答),特点与区别:

母爱

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

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

伟大,渴求。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

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7)面对上述母爱与父爱,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达到什么高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9段,找出依据(第一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完善自身,达到这个高度呢?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8)学到这里,谁能告诉老师该如何建立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基础呢?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10段。

(9)到此,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提问:母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父爱真的是有条件的吗?针对父爱与母爱,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面对母爱,我们应该成为健康、善良、快乐、有安全感的人。

面对父爱,我们应该成为有责任感,坚强、理性、自立、大有作为的人。

(11)文章题目为何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为何不叫《父母对孩子的爱》?(相互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相互的,昨天我们享受父母的爱,而明天我们要把这份沉甸甸的爱回馈给我们的父母。那么现在就请同学谈一谈你学习此文的感受。可结合你生活中做的或对或错的事情谈谈你今后将如何孝顺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世间最不能等之事便是行善和尽孝”

满文军《懂你》和刘和刚的《父亲》)

(12)以上都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回馈,那么此文还讲了孩子的爱,那么作为我们应如何去应该去完善爱的能力呢?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

对一件事了解得越多,爱的程度就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德.哲学家巴拉塞尔士

(13)教师启发引导语: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

3、布置作业

弗罗姆理性的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会我们爱的艺术,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吧,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或家人写一封信然后读给他们听。

下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柳永的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前系统部分一、标分析 《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环节一导入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大声地说出天底下最爱你们的人是谁啊?父母之爱,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情结,那么在西方哲学家的眼中,父母之爱和孩子之爱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材资料: 教材单元(篇)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 案 郭 建 政 汝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二○一○年十一月 - 0爱”之旅吧。 二、明确目标[展示目标,学生齐读]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著作《爱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吧!教学目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合集5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班级:08汉本姓名:吴琳学号:20080151142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弗罗姆及他的著作和哲学思想,培养学生收集知识的能力; 2.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