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一、课前设想:
在课的开始,首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观察木块、石头、铁盖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中的发现。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却隐含着判断沉浮标准及如何进行观察的问题。这就引出了观察物体沉浮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观察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该选择哪一种可以让学生讨论。明确了观察沉浮的方法和标准,下面就来观察身边更多的物体的沉浮情况。在这部分观察活动开始前,教材对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即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预想在观察中可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这种观察前的推测,是科学观察的重要环节。推测与事实之间或许是一致的,也或许是相矛盾的。教材这里安排了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让他们对上述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在前一部分已引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是:轻的浮、重的沉;大的浮、小的沉;或者是大的沉、小的浮。是这样的吗?教材引导学生们来进行两项前期观察结果的整理活动。把物体按会沉的和会浮的分类,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并无他们所想象的那种关系。事实上,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都是有关的。正因为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同时影响着物体的沉浮。所以要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就有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加以控制;同理,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大小有关时,就要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轻重”因素加以控制。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到这里,学生们有必要对他们原来所作出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油修正,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课时目标:
1、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找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教学重点:
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找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教学难点:
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课前准备:
水槽8个、芝麻若干、石头1块、碟子1只,回形针、木块、橡皮、汤勺、蜡烛、泡沫各6,同体积不同重小球4个,同重不同体积圆柱体4个。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大家看看老师手上这些是什么? 生:芝麻。
师:对了,我们现在要帮农民伯伯挑选一些优良的种子来播种,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一颗颗地挑。
师:芝麻那么小又多,一颗颗地挑不是太浪费时间了吗?谁又更好的办法? 生:用洞洞大一点的筛子,把小的种子筛走,留下大的。
师:他讲到了我们之前学过的混合单元的知识,用有洞的筛子分离,非常好。说明他有开动脑筋。但是大家仔细观察,芝麻的大小差别不大,用这个方法可行吗? 生:不行。
师:那你有什么办法?
生:用水。把芝麻放进去然后看那个沉哪个浮。师:非常棒。那么你能说说怎样的种子是饱满的吗? 生:浮的就是饱满的。
师:哦,你认为浮在水面的种子就是饱满的。其实,农民伯伯筛选种子的确借助了水,他们把种子放进水中,如果饱满的优良的种子就会沉到水底,而不饱满的种子就会浮在水面。刚才那位同学说反了。不过他想到了用水这个办法真的不错。好了,说了那么久,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种子的沉浮呢?(演示实验:把芝麻放进水中,用勺子稍为搅拌。)
师:怎么样,是不是有些种子浮在水上,而有些沉到水底呢?沉到水底的就是饱满的种子了,用这个方法选种子,可以说省时省力,农民伯伯是不是很聪明呢?种子的沉和浮确实很有趣,看完这个实验后,大家想不想继续研究其他物体的沉和浮呢?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沉,而有些却会浮呢? 生:想。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师: 我们先来观察一些物体在水里的沉浮。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分别是:木块、石头、不锈钢碟子。待会老师把材料放进水中,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沉浮。(演示实验:依次把材料放进水里。)
师: 大家看完实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呢?那一个物体是浮的?哪一个是沉的? 生:木块和碟子是浮的,石头是沉的。
师:很好,我们换一种方法试试看,刚才老师是直接把物体放在水面,现在我把物体先放进水里,大家再仔细地看一次。(演示实验)生:木块仍然是浮的,但是碟子就沉了。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其实观察物体沉浮有两种方法:①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它是沉还是浮。②把物体放在水底进行观察。接下来我们的实验应该统一用一种方法,那么才能便于我们进行观察和得出结论。我们选取哪一种方法好呢? 生:第一种。
师:好,那么我们就用第一种方法。
3、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
师:好了,接下来我们要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现象。大家想研究哪些物体呢? 生:„„
师:很好,大家想研究的东西可真多,不过老师已经为大家挑选了几种材料,那么我们这节课就先研究这些材料,其他的同学们可以留在课后研究。你们桌上有一堆材料和一张表格,先推测一下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我们先来推测一下。(学生推测并填表)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推测?
生:我们小组认为木块、回形针、和泡沫会浮,蜡烛、汤勺和橡皮会沉。师:不错,还有哪个小组要说说的呢?
生:我们认为木块、泡沫和橡皮会浮,回形针、蜡烛和汤勺是沉的。
师:你们小组和刚才的那组有不同的意见了,你们认为回形针会沉橡皮会浮,他们就刚好和你们相反。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们认为只有木块和泡沫是浮的,其余都是沉的。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下面让我们验证我们的推测,大家把材料放进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学生动手实验)
师:大家的实验完成了,推测对了吗?将你们推测正确的拿出来物体放一堆,把推测错的放成一堆。把你们推测对与错的数量统计出来填写在表格里。有哪几个你们推测错了呢? 生:回形针,应该是沉的。生:蜡烛是浮的。
师:为什么你们会推测错呢?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师根据什么来推测的? 生:我们有些是根据物体的大小来推测的,有些是根据它的轻重来推测的。师:到底物体的沉和浮和什么原因有关? 生:跟物体的大小有关。
生:不对,应该是跟物体的轻重有关。生:好像都有关吧。生:好像都没关系。
4、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
师: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首先,大家认为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肯定有关系。
师:既然大家都说有关系,那我们该怎么说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的关系?现在大家把刚才实验的物体按它是沉还是浮的分成两堆。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系吗?
生:有,大的浮,小的沉。(教师把答案板书在黑板)
师:汤勺比较大,泡沫比较小,为什么汤勺会沉,泡沫会浮呢? 生:不对,应该小的浮,大的沉。
师:但是蜡烛比较大,回形针很小,哪个浮哪个沉呢? 生:蜡烛是浮的,回形针是沉的。生:那就不对了,这样看来好像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没关系。师:那跟轻重又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啊,泡沫轻就浮,汤勺重就沉。
师:蜡烛比回形针重,它却是浮的而回形针是沉的。这又怎么解释呢?到底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生:不知道,越来越糊涂了,现在已经搞不懂它们的关系了。
师:其实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都有关系,但是应该如何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换一个方式来实验。老师这里有一组轻重相同的物体,我们先来按大小排列顺序。哪一个同学上来帮帮老师忙?(一位学生上来排列顺序)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来推测它们的沉浮。你们觉得是大的会容易沉呢,还是小的容易沉?
生:肯定是体积大的沉,体积小的浮。
师:是吗?请这位同学帮忙试一试。(学生演示实验)师:怎么样?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体积大的就会浮,体积小的反而会沉。
师:对,这位同学很细心。他发现了当物体的重量是一样时,体积大的就会浮,体积小的反而会沉。我们研究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时,我们就应该找些重量一样,大小不同的材料来验证。
师:如果我们要观察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没有关系,应该用什么样的材料来研究啊?认真想一想,刚才我们要证明物体的体积大小和它的沉浮之间的关系,用了什么样的材料?
生:用了4个大小不同,但是重量一样的物体。
师:不错,那么下面这个实验我们要看物体轻重和沉浮的关系,该用什么材料呢? 生:应该找一些大小相同,重量不一样的。
师:你真聪明,下面我们继续看另外一组物体。这一组是一些大小相同的球,它们的重量不一样,请一位同学上来将它们按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好。(一位同学上台排列)
师:非常好,大家推测一下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将会怎样? 生:应该是重的沉,轻的浮。师:让我们来看看实验的结果吧。(学生演示实验)
师:没错,刚才那位同学回答对了,确实是重的球沉下去,轻的球浮起来。这一次我们应该怎么下结论呢?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生:当然有,但是我们要选择一些大小一致的物体,要不然看不出到底有没有影响。
师:说得好极了,当我们要看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没有关系,我们就该选用大小相同的物体。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之间的关系。
生:如果物体的大小相同,重的就容易沉,轻的就容易浮。生:如果物体的轻重相同,小的就容易沉,轻的就容易浮。
5、课后拓展。
师:大家再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沉和浮的现象呢? 生:用木做的、用钢铁做的船可以浮在水上。师:为什么钢铁做的船可以浮在水面? 生:因为船很大,而且船里面有空气。
师:对了,因为船的体积和大而船舱里又有大量的空气,所以船就可以浮在水上。还有什么例子呢? 生:救生衣、救生圈。
师:有些救生衣、救生圈里面也是装了空气,有些里面装了泡沫,都是很轻的,因此能浮在水面。还有什么例子呢? 生:潜艇。
师:你真棒,潜艇能够潜到水底,又可以浮上水面。大家看看,鱼也是可以浮可以沉,它是利用什么来控制自己的沉浮的呢? 生:鱼鳍。
师:鱼鳍主要是帮助鱼在水中游和控制方向的,大家再想一想。生:鱼鳃。
师:老师以前不是介绍过鱼鳃的主要作用吗?鱼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那个器官是在鱼肚子里的,想到了吗? 生:鱼鳔。师:对,鱼是通过控制鱼鳔中的空气的多少使自己上浮下沉的。我们周围其实就存在着很多沉和浮的现象,只要大家细心留意,你就能找到。老师最后布置一个小活动,大家回去以后,想办法使浮的物体沉下水底,使沉的物体浮上水面。办法有很多,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想到。
三、教学反思: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选取了学生比较不熟悉的问题——“如何挑选种子?”,学生的兴趣就立刻被激发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好奇心被拨动,自然就投入到本课的学习探究中去。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的学习主要以探究为中心,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学习,从各种活动中自主获取科学知识和各种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挑选材料的时候,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尽量选取生活中普遍的、常见的,但判断起来又有一定难度的材料,如:回形针、蜡烛等。学生通过表格的帮助,分小组讨论并推测出物体沉浮的情况。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上来汇报,总结出学生对每件材料的预测情况,并板书出他们有异议的材料,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注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学生作出实验结果的报告时,我注意让他们对照预测结果,思考使自己预测错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讲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一方面是物体的大小和轻重。但是在这一环节还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只是给学生留出了一个思考的空间。下面的环节就顺理成章了,我再次提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没有关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先肯定这两个原因,通过分析刚才的实验结果,学生发现无法得出结论。后引出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归因研究,通过分别控制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来进行研究,学生由实验观察得出最后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不足之处。
这一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完并汇报了结果后,应该给多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讨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这样才可以激起更多的思想火花,而不是一味引导他们向我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在归纳出两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时,我没有强调它们只是容易使物体沉或浮,而并不一定会另物体沉或者浮。我只是在课件里出示了,所以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错觉,认为体积大或者重量轻的物体就会浮,反之就会沉。
第二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十三里小学
贾秀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砖块、木块和泡沫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苹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泡沫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
6、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没有关系。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苹果、橡皮,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苹果在水中是浮的,把苹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6、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7、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8、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9、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四、拓展应用
1、同学们来看一看潜水艇,它是怎样实现沉、浮的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物体沉、浮的例子呢?今后学到一些知识后就想想有什么用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课后反思:
第三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反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从化市鳌头镇 水西小学 黄荣生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既熟悉而又抽象的概念,当我们把物体放入水中时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这是学生所熟悉的,但物体沉浮与什么有关,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在探索这个新的知识点时,学生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索和研究。下面我就结合这次科学探究活动情况,重点谈一下在这次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以及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科学探索带来的快乐。
一、教学之所得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把小玻璃球和小树叶放在水中观察到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以此来大大增加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队本组准备的材料进行实地地操作、试验、发现新的现象,探究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教学中的重难点,我注重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的不断冲突、不断修整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
另外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我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准备不足,在探究活动中缺少信心和方法,观察、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在活动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回顾了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展开后续的探究活动,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教育,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也避免学生在以后的活动中有异议。另外,猜想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活动中,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特点,学生常常用独到得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结论,因此,我在活动中非常注重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在猜想过程中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句话,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另外即便学生猜想错误,我想对他们也是一种帮助,学生错过之后,会激发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思索的更全面、更仔细。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把如实地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设计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通过汇报交流,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也让学生学会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同时培养学生倾听他们意见及建议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明白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通过认真倾听可以“取人之长”攫取别人发言精华,同时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质疑,更加清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在不断地激励与提醒中不断进步。
同时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学习《小学科学》的时间较短,加上活动时很容易具有随意性在学生正式进行探究活动前,我还委婉地给学生提出了实验要求,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科学的活动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要有规则,要进行活动就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去做。在小组合作验证桌上的物体放入水底,哪些物体是沉的,哪些物体是浮的实验前,学生首先明确实验要干什么——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思考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吗?然后明确活动要求的前提下,学生的活动会更有序、有效。同时,实验记录是学生各自在探究活动中思维过程的印迹。鼓励学生做好真实的记录,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行为习惯。此外针对“物体在水中沉浮与大小、轻重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我进行了冷处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轻重之间的关系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又使本次活动的难点,由于其中存在的微妙的关系三年级学生认识起来比较困难,而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研究方法又比较难,因此在活动中我大胆地进行了突破,打破了课本的束缚,而在取材上下了功夫,在准备的八种材料中,我准备了三种大小完全一样、而轻重有很大差别的木块、塑料快、铁块,同时又准备了轻重完全相同、大小差别较大的金属环和泡沫板,使学生活动起来比较轻松。受到了比较可喜的活动效果。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设计实施应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来出发,大胆的打破教材的束缚,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最大限度地适当的降低活动的难度,让学生最大限度的体验科学探索成功的乐趣,我觉得对他们今后进行科学活动是一种激励、一份力量。
最后本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新问题出课堂的理念,我在活动最后给学生留下“悬念”,向学生提出了怎样使浮在水面上的小药瓶沉入水底这一实践应用性的问题,把课堂上引发的科学问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也为下次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无穷奥妙。
二、教学之不足
在本次科学探索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简洁、精彩;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缺乏针对性;还有个别之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进行改进。
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总之,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地方,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同的班级,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处理形式。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我们要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在科学探究中,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假设等多么简单可笑,我们作为教师都不应该轻易否定,不能对对学生进行压服,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和证据亲自来验证,从而促使学生在理解或领悟的基础上主动转变观念。如此,学生才有可能养成尊重事实、敢于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四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经历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观察、描述和解释的过程;经历简单的推测和验证活动的过程;能有目的地对问题进行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
2、科学知识:指导学生通过精心设计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物体重的容易沉下去,轻的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件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用感官判断物体沉浮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认识物体的沉浮性。
2、设计实验,观察前后实验产生矛盾的原因,理解物体沉浮与其轻重、大小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⒈教师用:
第一组:木块、石头。多媒体课件。
第二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橡皮块、胡萝卜块、木块、泡沫块。⒉学生用:
第一组:、小纸片、泡沫块、牙签、回形针、铁盖、蜡烛、胡萝卜、螺帽、橡皮块
第二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胶木块、塑料块、木块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置疑,提出问题。
1、出示一块木块和石头,问:这是什么?如果老师把这两样东西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追问:看到这个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激发探究欲,引入活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问题,好不好?(揭题)
(二)、猜测假设,制定方案。
1、小组讨论:那你们认为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
2、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板书:大小、轻重
3、那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证明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跟它本身的大小、轻重有关系呢?需要些什么材料?可先小组讨论一下方法。
4、汇报交流,教师为学生提供所需材料。
5、再次讨论,制定并交流方案。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观察实验,寻求证据。
1、友情提示(课件出示):实验前先推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把推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实验中仔细观察,手脑并用,并认真记录好实验结果;实验后把这组材料按从大到小和从轻到重的顺序分别排队,并作好记录,分析讨论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跟它本身的大小、轻重究竟有没有关系。最后提醒一点,需要帮助时可举手问老师。
2、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实际观察结果怎样?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有没有无法确定沉浮的物体?
4、教师指导:观察的方法不一样,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出示)观察物体沉浮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方法:(1)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2)把物体放在水底,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
5、你们认为观察物体沉浮时用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6、你们发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系吗?
(四)、改进方法,再次验证。
1、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是不是我们最初的假设错了,还是我们用的实验材料有问题?
2、你们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材料才能证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系?
3、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并出示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铁块、胶木块、塑料块、木块,它们大小一样吗?用手掂一掂,轻重一样吗?比较它们的轻重,并把他们按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在桌子上。
4、推测一下,这组物体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实际观察一下,结果怎样?(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
(五)、解释交流,思考与讨论。
1、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这组材料中,是不是越重越容易沉,越轻的越容易浮?
2、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物体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越重的越容易沉,越轻的越容易浮?(板书:大小相同
重的易沉
轻的易浮)
3、思考与讨论:那为什么用前面那些材料来观察时看不出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系?刚才的材料和前面观察用的材料有什么不一样?
4、那么,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该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观察?
5、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组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橡皮泥块、橡皮块、胡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我们把他们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推测一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试试看结果怎样?(教师演示)
6、讨论:这组材料中,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轻重相同
小的易沉
大的易浮)
7、思考与讨论:那为什么用前面那些材料来观察时看不出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系?刚才的材料和前面观察用的材料有什么不一样?
8、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沉?(很大却很轻)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浮?(很小却很重)
(六)、拓展与应用,联系生活与创新。(看时间而定,随机安排)
1、师生评价反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
2、谁能向同学来介绍你知道的将物体的沉浮现象应用于生活、生产中的技术或产品。
3、还有想要研究的问题吗?
4、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研究,物体的沉浮还跟哪些因素有关。
(附)板书设计:
大小相同
重的易沉
轻的易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轻重相同
小的易沉
大的易浮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马铃薯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试着解释原因。
2、能自己调一杯盐水来验证;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推测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3、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小组实验观察用:蜡烛、铁片、木夹。
小组实验观察用:玻璃杯、搅拌棒、食盐等。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两只,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准备食用油、糖浆、水银等。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2)观察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在两个不同水槽中的沉浮。(一个沉、一个浮。)(3)怎样解释两个马铃薯沉浮的不同?(4)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有哪些?
(5)如果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会怎样?
(6)观察: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一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浮;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二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沉。
(7)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2.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
(1)这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吗?怎样能知道?
(2)从两个水槽里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3)从留下的痕迹看,两种水一样吗?(4)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水是什么水?
(5)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3.马铃薯在盐水中为什么能浮。
(1)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里沉、在盐水里却变浮了?(2)盐水重还是清水重?(3)怎样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
(4)是因为盐水比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盐水里浮吗? 4.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
(1)把物体分别放在比水轻的油中和比水重的糖浆中,物体的沉浮会怎样变化?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
(2)铜和铁在液体中能浮吗?
(3)铜在水银中也会浮(实际演示或图片展示)。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5.阅读本单元的“阅读与拓展”内容,课后去做一做“改变鸡蛋的沉浮”的实验并思考有关问题。
6.布置下次课前自制好一只小船,并收集有关船的图片、模型。
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船的发展史。
2、知识与技能:通过浏览图片,认识各种各样的船,知道它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并制造一艘小船,体验设计的艰辛和快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过程中乐于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船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造一艘小船。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船的图片,认识它们吗?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船”。问:你知道这些船的名称吗??
学生说出认识的船的名称(帆船、客船、货轮、水翼艇、航空母舰……)二:交流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
1、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的小船。
2、小组派代表汇报。要求介绍:(1)我的小船有什么特点?
(2)它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三:比一比,谁的小船装的东西多。
1、用一块橡皮泥可以制作什么样的小船?
2、怎样才能使小船装的货多?
3、小组之间开展比赛,比一比哪组的小船装的弹子多?
4、学生比赛。
四、船的展览会
1、把我们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2、把我们制作好的小船和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在全班展出交流。师:船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船相继问世,船的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从古代的船发展到现在的船,中间经历了大约一万年呢!可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五、设计未来的船
在我们感叹船家族的庞大、船历史的悠久时,我们不禁要佩服船的设计者,他们在设计船时除了精心设计船的外形和构造,还要精心考虑船的材料、使用的动力以及船的用途!真是不简单!假如同学们长大后成为一名船舶设计师,你想怎样去设计一艘未来的船?注意考虑它的材料和用途。学生设计未来的船。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真的很高兴,你们构思的船新颖、独特、令人向往,相信你们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小船设计家!
六、谈感受。
今天我们认识了船,想一想,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你还想知道有关船的哪些知识?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能够应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二)知识与技能: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片、土豆
三、教学时间:一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用实验验证猜想。(1)明确实验注意点:
a、安全
b、卫生
c、认真研究(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 物体
方
法(写或画)1、2、(3)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我们用(浮到水面上来。)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
第五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设计思路
在课的开始,首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观察木块、石头、铁盖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中的发现。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却隐含着判断沉浮标准及如何进行观察的问题。这就引出了观察物体沉浮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观察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该选择哪一种可以让学生讨论。明确了观察沉浮的方法和标准,下面就来观察身边更多的物体的沉浮情况。在这部分观察活动开始前,教材对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即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预想在观察中可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这种观察前的推测,是科学观察的重要环节。推测与事实之间或许是一致的,也或许是相矛盾的。教材这里安排了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让他们对上述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在前一部分已引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是:轻的浮、重的沉;大的浮、小的沉;或者是大的沉、小的浮。是这样的吗?教材引导学生们来进行两项前期观察结果的整理活动。把物体按会沉的和会浮的分类,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并无他们所想象的那种关系。事实上,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都是有关的。正因为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同时影响着物体的沉浮。所以要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就有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加以控制;同理,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大小有关时,就要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轻重”因素加以控制。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到这里,学生们有必要对他们原来所作出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油修正,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同体积的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2、过程与方法:知道科学观察要确定统一的标准;亲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四、教学重点
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找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
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六、教学准备 教师:透明塑料水槽,大中小木块各一个、大中小铁螺母各一个、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块,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母料(塑料颗粒)、沙子各一个,天平,课件。
学生:大中小木块各一个、大中小铁螺母各一个、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块,塑料红桶(最好是透明塑料水槽),相同的带盖的透明塑料管(每组2个),四个管内分别装满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母料(塑料颗粒)。(每四人一组)
七、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引入: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将一个石头放入水中,石头会怎样?将一个木块放入水中,木块会怎样?为什么石头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导学释疑】
1、【学】认真看,仔细想,我自学,我快乐!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不同的木块、铁螺母和橡皮泥,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同学们先别动手听老师说。先把一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轻轻地放入水中,再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底,最后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各有什么现象?同时思考: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
2、【研】轻轻说、仔细听,我研讨,我快乐!
(1)、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没有关系。
(2)、追问: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大小没有关系,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大小没有关系,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既然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呢?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从实验现象引发问题入手,初步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而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3、【展】大胆说,勇敢辩,我展示,我快乐!
(1)、请同学们大胆猜想:铁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可能是什么原因?在什么条件下说铁比木块重或者铁比水重呢?
(2)、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同体积的四种不同物质的水、锯末、铁粉、母料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和母料的轻重一样吗?我们探究的是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应该选哪种物体做一个比较的标准?
(3)、边演示边说:天平可以准确测量这四种物体的轻重。老师把天平调得两边刚好平衡,正中的指针停在刻度的中央。比较结果:锯末比水轻,母料等于水的重量,铁粉比水重。猜猜把水放入水中会怎样?演示后说:悬浮就是静止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另外三种物质的实验交给你们来完成。思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
4、【练】认真做,仔细查,我练习,我快乐!(1)、实验后汇报结果,老师随机板书。
讲解:要知道一个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就比较同体积的物体和水的重量,当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下沉;当物体比同体积的水轻,上浮;当物体等于同体积水的重量,物体就悬浮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2)、猜猜同体积的沙子和水谁重,放入水中会怎样呢?老师请学生上来验证:同体积的沙子比水重,下沉。
(3)、请一个同学说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头脑中有许多零碎的知识经验,可以根据这些积累来尝试解释一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理有据、合乎逻辑的猜测,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富有创意的一组结构材料,更激起了学生揭开答案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由前概念水平向科学概念水平的发展。五年级学生对于对比实验还很陌生,需要思维和方法上的点拨、指导,“多扶少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对比实验的要求,增强实验的科学性。只有让学生亲历动手的过程,才会有如此真切的发现。这就是“淡化知识灌输、注重教学过程”,通过过程来获得知识的收获。另外,及时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归纳、提炼并板书,使本节课的知识更加清晰明了。“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课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和凭借,在课的结尾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科学知识,为日后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储备”。)【拓展应用】
1、同学们在电视里见过潜水艇吗?潜水艇是怎样实现沉、浮的呢?播放潜水艇沉、浮的录像。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物体沉、浮的例子呢?今后学到一些知识后就想想有什么用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3、不能利用其它物体怎样让这块橡皮泥浮起来?
(设计意图:在适当的时候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地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体验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有意识地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八、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九、教学反思
科学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而教师的价值在于服务学生。我执教本节课时,在深入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改变和创新,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典型的、有结构的观察研究材料,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用一个学生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上的小问题引入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接着展示三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木块和橡皮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实验前做一下简单的演示,提供一点帮助,对老师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的认知、操作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实验中的思考: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使学生的探究目的明确。在充分动手活动后,让学生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发现了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轻重没有关系,而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为什么铁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呢?从而引出比较物体的轻、重要取“相同体积”,接着又展示一组同体积的四种不同物质的水、锯末、铁粉、母料,使“相同体积”概念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师精当的“讲”和有效的“导”能为学生清除理解上的难点,扫除掌握中的盲点,最后创造出经典。明确对比实验的要求后,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让学生有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他终身受用并可持续发展的本钱。在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的实验中,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探究的效率事半功倍,相信学生会牢牢记住这个结论。用教材进行创造,精心准备富有创意的一组结构性的材料,使教材锦上添花,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会精彩纷呈。在拓展应用环节,播放潜水艇沉、浮的录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欣赏中增长了见识,有效调动了学生汇报交流的欲望。联系生活实际,使学习成果扩大和升华,加深了学生对沉、浮条件的理解,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本节课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科学课中尤为重要。如何高效、扎实地上好每节课还需要自己不断地去研讨、思索。只要我们潜心地去钻研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用心地去关注学生,我想学生就会在这一个又一个研究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不断发展下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定会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