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无为而治在中国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牛鹏辉,201230400416 12级工程学院学院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系2班 2013-12-14(写作日期)
无为而治在中国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社会对人的管理突出了尊敬人,理解人,关心人,强调机会均等,人格尊严,自由和谐。而在中国,现代管理对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文化素质明显改善、民主意识空前增强、竞争意识逐渐形。因此中国管理在思想基础方面讲究太极思想,追求和谐中道,天人和一。在理论基础方面讲究集体主义,强调奉献舍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思想方法方面注重适度,合理追求圆满。领导形态方面则是“无为型”,强调表率作用,注意人心的向背,希望发挥精神作用。工作方法上重安人,通过人心安定达到管理的目的,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无为而治的观点了。
关键词:现代社会、现代管理、无为而治
一、【老子语录】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这样万物就会自然生长而不去争谁是创始第一,蕃生繁衍而不据为私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大功告成而不自己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二、“无为而治”的实质—避免反自然
“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治国安邦方针政策。“无为”本意是什么呢?人们历来就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大概是因为“无为”这个词表面上太容易给人一种消极、无所作为的错觉,从20世纪开始,它就常常受到误解和批评。
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无为”是一个涵盖着深刻意义和博大智慧的哲学词汇。无为,既不是中国某些哲学史专家认为的“什么也不做”,也不是西方学者理解的“没有行动”。世界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无为”的真正含意应该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应该说,李约瑟的理解比较科学,基本逼近老子的本意。
综合《老子》“无为”的思想阐述来看,作为政治哲学上的“无为”名词,老子完全把它作为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而提出来的。”无为”,主要是针对并要求统治者限制和约束权力的滥用,反对实行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动辄随意颁布这个法令、那个制度;或朝令夕改,不讲政策的连续性。老子提倡,一切法令、政策的颁布都要“以百姓心为心”、“任百姓的自化(即自然)”。
这种充分尊重民意,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不谋而合。“无为”的政治智慧产生在2000多年以前的中国,老子的思想的确是伟大的,超前的。
三、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西汉初期,黄帝、老子的学术思想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因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可以说这是黄老思想治国安邦的一次成功实践。
从汉高祖刘邦起,50余年的时间,在“无为”思想的指导下,首先废除秦朝的苛政,施行轻徭薄赋,或减免税赋的惠民政策,重农抑商,兴办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使天下百姓感怀,安居乐业。
文帝刘恒是身体力行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努力践行者。主要体现:
第一,废除“诽谤”(朝廷)罪的法律。第二,处治罪人时,不株连部属和家属。第三,废除肉刑。第四,以身作则勤俭、节约、朴素。
文帝经常穿着粗布衣服,就连他所宠爱的慎夫人,穿的衣服也不准长到拖地,制的帷帐也不得绣花,以示俭朴,给天下人做出榜样。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像文帝刘恒这样心胸宽广、厚道、清静、无为、节俭、克己的皇帝,有几人?十分罕见,难能可贵。那么无为而治在当代中国是如何应用的呢。
四、无为而治在当代中国管理中的应用
(一)企业环境是企业存在的条件,它制约着企业地一切活动。
现代企业管理对创造好地企业环境非常重视,而成功地企业家无不在营造企业最佳环境张下功夫,以求得企业内部和谐,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整体生存实力。(凝聚力指企业成员彼此吸引以及他们分担企业目标的程度。向心力是指企业成员围绕企业目标为其吸引,并愿意为其奋斗的程度。)同“无为而治”紧密连接,清净安定既是实行无为而治的条件,也是推行无为而治的结果。
管理者应该清净持重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管理者要谨慎勤勉,并不是要放弃对小鱼的“烹调”,相反,“烹调”是必须的,问题是要怎样“烹调”得更有色泽味道。要定立制度、名分,名分既定,职责也就明确了,就应该有约束,知道止境。而职责一旦确立就不要随意更改,以免造成企业成员得迷惑与恐慌,而是营造一种安定的环境。
企业环境不但要安定,还应该宽松和谐。“其政闷闷”,假如领导者以“无为”方式办事,在自己所属得单位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大家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彼此真诚相待,这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都会提高。必要的纪律和规章当然不可少,但只凭纪律和规章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企业成员如果发自内心想把企业搞好,他们就会觉得这些纪律和规章是上楼的栏杆,会自觉地去维护和遵守它;假如大家对企业没有感情,就会觉得这些纪律和规章是绳索,时时束缚和牵制自己。高明地领导者并不是要时时管住自己的下属,更不是让他们觉得有人老是盯着自己。相反,他即使人们团结在自己周围,为一个共同地目标而拼命奋斗,又使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个人为单位效力不是上级的强迫,也不是出于制度规定和要求,而是他自觉自愿的行为。
称职的领导不在与处处表现自己的精明能干,而是让自己的下属各得其所,每人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自觉地把单位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感到自己是单位的主人,全然没有被人强迫干事的委屈。把亮相的机会让给下级,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委以重任,这样,他觉得是领导信任他,有一种自己的才能没有被压抑埋没的感觉。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是人们一种最高的需求,领导无为下级才能有为。
(二)无为而治的基本管理职能包括:
1、遵其道,刻意求真的原则。计划属于上层建筑,要有科学性,真实反映实际问题,所以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社会个人规律。制定计划要依据可靠的信息资料,符合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利用天时地利,按照人天整体观来作计划决策。确定计划指标要先进合理,实事求是,刻意求真,要进行各方面的综合平衡,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和。诸如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可能、组织内部的各要素环节、时空等,都要衔接。计划调节要科学,市场调节也要科学,要遵其道,特别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等。
2、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的原则。不变是规律,万变是指具体方法。主要指要按客观规律制定计划,来适应时空变化,适应组织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采用灵活的计划方法。根据市场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搞好预测和决策,制定出科学的计划方案,并采用科学的计划方法,使战略规划和具体计划适应天地万物变化。要使计划灵活而富有弹性,并适时地调整和重新修订。
3、目标性原则指计划体现明确的组织目标,以计划目标作为管理一切活动的手段。计划的制定、执行和检查都要围绕计划目标进行。任何活动的开始都要有制定计划目标,执行都要以计划目标为导向,结果要以完成计划目标的程度来评价。目标是一个大事,作为企业领导,不要事无巨细都抓,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目标上,放在长、中、短期目标结合上,特别是要重视战略目标。组织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才能调动人们实施计划的积极性;当实施的结果走到即定目标时,计划执行者才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下一步计划的贯彻和实施;计划体现组织目标并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起来,形成一致的终极目标。
4、群众参与原则。依靠群众,吸收群众智慧,调动群众积极性,参与计划工作,体现了无为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三)无为而治的基本职能
1、合理授权。合理授权是激励员工的重要途径,它是管理者管理工作的基本行为。合理授权会使企业和员工两者都从中得到好处。对于企业组织来讲,企业员工的工作对管理提出了更少的要求,每位职员的自觉能动性增强,管理成本也就随之下降,而且企业员工积极性的提高也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经营成效;对企业员工而言,工作中受到了更少的约束和限制,自己有充分的权利管理自己的行为,积极性的主动性而大增,工作的满意度也大为提高,自然也就很受企业员工的欢迎了。充分授权对于促进企业员工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水平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管理能力都是非常快乐的。企业组织的需求和企业员工的需求在工作中有充分授权这一点上达到了一致,这无疑会推动企业管理实施合理授权以激励企业员工的步伐。
2、建立自动化的调节机制。
① 建立自动化的决策机制。按照决策的过程即按照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拟订被选方案,选择方案的程序,利用电子计算机等手段进行自动决策。② 建立自动化的反馈机制。反馈是指把输出的信息返送回输入端,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以增强或减弱输入信息的效应,达到预定的目的。现代无为管理中,领导的重要素质就是善于在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和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正确地决策。
③
建立自动化的监控机制。
(四)现代化管理中的无为而治思想:
1、分级管理。其主要观点:通过有效地分权和授权,实行分级管理,逐级监督,各负其责。是管理者摆脱其他事物,从事他的主要职能。另外,领导群体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智能结构,只有把具体各种专业和能力的人才组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整体的效能。
2、自动化管理。美国管理学家米勒在《美国企业精神》中记载了一位企业总经理的体会:“管理人员必须完全摆脱幻想。完全控制-----事事都要插手,既不可能有不需要。有趣的是我们的管理人员发现不试图完全控制,反而能得到更多的权力-----完成事情的权力。”这里描述的就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是一种“不管之管”的自动化管理方式。
3、中道管理。台湾交通大学曾仕强教授在谈到“中国式管理”的特点说:“中国人不喜欢人家管他,大多存有自己会管好自己的观念,大家都向往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动化境界。‘中道‘管理就是要‘由有为而无为‘经由训练、辅导、考验,从不信任到信任,先管制而后放手让下属去做。管理者不是不管,而是成员由自助到自立,能按照预定的目标。完成其任务或自动纠正其方向;将上级的监督和指挥减少到最底程度。”
五、总结
回顾历史,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作为历史的积淀,其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化繁为简的管理方式在现代管理过程里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性价值。我们放眼世界的同时,报以中国情怀,努力为现代组织管理探索新模式。参考文献:
1、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pdf
2、浅析“无为而治”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4、“无为而治”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http://www.xiexiebang.com/cio/ 2007年02月08日11:51 来源:eNet硅谷
动力 作者:佚名 字号:小 | 大
第二篇:孙子兵法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作为揭示竞争规律的顶尖之作,展现出引导人们走出现代竞争迷宫的“理性之光”。这种“理性之光”,通过一系列“以智克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等深刻的战略理念展示出来,通过蕴涵在其中的“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哲学理念展示出来。
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沉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之中。
这部名著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
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首先表现在它的极高的普及率上。据有关媒体报道:《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The Art of War),在世界最大的“亚马逊”网上书店里,目前有多达102种与“孙子”相关的书目,其中由萨谬尔·格里菲斯翻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平装本《孙子兵法》最受欢迎(见图),常年位居该书店科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位。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9.11”事件后,这个版本《孙子兵法》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1.6万册。经常出国的朋友会发现,许多机场的书店柜台上摆满了《孙子兵法》,在候机或候车的场所也能够看到许多人在翻阅《孙子兵法》。
一位著名的美藉华人作家谈道:“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商界人士对中国千年的《孙子兵法》愈来愈好奇,如何利用孙子兵法,成了西方人探讨商场必胜的另一秘诀。走进美国各大图店的商业书籍栏目下,作者不同,内容各异的《孙子兵法》解释与感悟俯拾即是,就连给美国商学院学生讲演时,《孙子兵法》刚被我提起,一个微型《孙子兵法》的小语录已经被美国学生高高举起。”
(一)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最近,有一位名叫马克·麦克尼利的专家写了一部《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他谈到:“《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这部书的出版商在向西方读者介绍此书时,称《孙子兵法》是军事理论上的一把“瑞士军刀”,足以应对任何局面。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家再一次发现孙子兵法的重大价值,运用其中的战略原理思考现实疑难的战略问题,均获得满意的答案和结果。例如,有的专家依据孙子战略威慑理论制定了国家核战略。尼克松在其《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
许多出台的现代军事理论都是依据孙子兵法创立的。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劳伦斯中将在阐述《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时,认为这一作战原则所根据的原理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美国1982年新版《作战纲要》,直接引用了大量孙子兵法的名言。这部《作战纲要》编写组的成员对孙子兵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研究。1983年美国出版的《军事战略》,第二章的标题是《军事战略的演变——孙子的智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媒体报道说: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的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美军在这场战争中采用的许多战法都与孙子的思想相合,其中,孙子的“用间”思想不战而下巴格达之役堪称一绝。有一篇题目为“孙子出现在伊拉克战场”的法新社的文章说:“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在伊拉克战场上英美战地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攻克巴格达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
孙子兵法对其他国家的作战理念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利德尔·哈特这位“间接路线”战略的倡导者说:他在20多年中论述的战略战术原则几乎全部体现在孙子的13篇之中。芬兰科协主席、前国防部战略问题研究所所长尤玛·米尔蒂宁在谈到西方“新技术决定一切”的观点时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战略家孙子就列举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他批评现代一些军事家忽视了孙子所说的“士气”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一部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写道: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
第三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本站推荐)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拓展创作的自由空间,本文强度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重点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根基;继承发展
正文: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备强盛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只一味的模仿西方设计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现代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艺术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现代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现代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现代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设计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同时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可谓是靳埭强现代设计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
我们从靳埭强的所有设计作品中,都能够感受到强烈的中华文化气息,这也正是他艺术设计成功之所在。如果说,靳埭强的成功,还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把传统文化融汇到现代设计当中去,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文化气息,以此增强设计的感染力度。创造,是艺术设计永恒的主题,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艺术设计的生命力。创造是需要有底气的,这底气不是来源于抄袭——照抄照搬古人和洋人的东西,而是来源于文化与艺术的积累。这种积累,正是任何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身体力行,孜孜以求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结果。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形态的应用及应用方式。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具体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复制和仿制。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如色彩、造型以及纹样,遵循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采用“传统外观,现代结构”或者“现代外观,传统结构”等方式,与现代事物相结合A e进行重组和重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并非机械的照搬,而是要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卢昊悉心设计的中国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车就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卢昊用现代创意的手法将中国古典元素—宋代哥窑开片瓷器式的纹理通过手工漆绘形式在车身上。方向盘点火按钮上“启动”和转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样,均采用中国书法篆体。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
3.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气和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性灵智慧和才情气概的结晶,她独特的人文历史因素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先民生命意识开启以来的一种生命意义上的艺术。中国传统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变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传统文化体系,这一体系体现了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它是中国现代设计所要继承运用、开拓创新的坚实基础和独特法宝,我们要寻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从而使现代设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当代设计的后备军——我们设计院校的学生来说,应该感觉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培养一种设计师的责任感,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要有的时候不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感到后悔。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它也必将对人类不可能终止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传统文化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设计,如鱼得水,须臾不可离开。
参考文献:
【1】、王宏建 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2】、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1988年9月第一版 【3】、周来祥主编:《中国美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
【4】、张伟:《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美术报,2006年1月28日第00007版 【5】、彭文民:《艺术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第四篇:浅谈管理艺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管理艺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张立峰赵晓毅
(河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摘要: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许多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在强调管理艺术。文章从管理艺术内涵的界定入手,分析了管理艺术与管理艺术性的区别和联系,最后,探讨了管理艺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管理艺术 管理科学 应用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对象依照一定规则向预期方向或目标运动的理论。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管理者和管理对象正在发生着许多根本性改变。管理学的研究,已从具体的工作方法转向管理艺术的方法研究。许多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在强调管理的软化和艺术,认为企业管理不仅需要“理性的”、“条条框框”的“硬”因素;同样也需要某些“非理性”的“软”因素。管理学作为科学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学科性质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然而,何为管理艺术,管理艺术和管理科学有何区别和联系,怎样在现代企业中应用管理艺术等重要问题仍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和回答。鉴于此,本文从对管理艺术内涵界定入手,分析了管理艺术与管理艺术性的区别和联系,最后,探讨了管理艺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管理艺术的内涵
不同的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管理艺术进行了界定,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刘杰,唐丽娜(2009)认为管理艺术是指管理活动中的一种高超的手段和方法,它是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素养、才能、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有创造性的管理技巧。刘永萍,闫肃(2006)认为管理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管理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才能和技能。包括管理活动中的创造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技巧;管理者的灵活策略、独特方式、恰当手段、巧妙方法等,是管理者智慧、才能、经验和胆略的综合体现,是管理者运用知识、经验和智慧去做好管理工作的一种能力。申志敏(2005)认为管理艺术是管理者适应具体管理对象的变化或对象所处环境的变化(即主体的和客体的变化)灵活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张一江(2007)认为管理艺术属于方法论范畴,巧妙地运用管理方法就是管理艺术。
结合相关学者对管理艺术的定义,本文认为管理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的素养、才能、知识、经验基础上管理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是基于管理科学并在实践中的升华,它更加注重东方传统文化对管理实践中的影响,更加强调个人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对于管理艺术应从以下几层次理解:
1、管理艺术表现为管理实践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管理科学是对管理实践中带普遍性问题的概括和总结。将管理科学的一般规律和理论原则运用于具体问题时是一项困难的艺术,包含着管理者的主观创造性活动。-1-
2、管理艺术是管理者根据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实践工作中解决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是问题得到完美解决,给人以美的感受。
3、管理艺术是多样性的,管理才能和方法可以是多方面的,很多时候要靠管理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和灵感。
4、管理艺术是艺术性的东西。它是权变的具有灵活多变的美感。因为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没有任何一次相同的管理行为。这种艺术性简单说来就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哲学现象。
5、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内部各类人员的活动,使组织成员同自已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活动过程。因此,在组织管理中,相对应有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具体方面的管理艺术。
6、管理艺术最大特点就是弹性化。而在弹性化的管理中,管理者的作为和影响力比较大,往往决定着管理的成功与否。因此,管理者必须以修身为本,以“德才兼备”树立威信。管理者除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外,还应有管理才能,多谋善断的决策能力,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要用科学依据、准确判断;要执行坚决果断,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从而使组织成员感到这样的领导可以信赖,使其工作更加卖力。总之,管理者只有做到以“德才”服人,才能确保管理艺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达到有效管理。
二、管理艺术与管理科学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反映管理工作的科学知识,既有管理科学,又有管理艺术。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是相互渗透、互为促进的,具体表现为:
1、管理艺术是管理科学的重要来源
管理是一种理性的事物,而构想与设计管理则是一种充分掌握理性规律基础上驾驭理性的艺术。此外,管理涉及的对象是人,而与人交流、协调,引领和把握住人行为的结果则更是一门艺术。所以,只有在大量的处理管理问题的实践艺术中,人们精选出比较稳定的、规范化的、对任何人都有效并被实践反复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知识固定下来,找出其规律性,它才形成科学,管理科学是具有管理艺术的沉淀和积累的科学。
2、管理艺术是管理科学的有益补充
管理科学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管理科学只能提供给管理者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解决问题、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必须要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因为具体问题的纷繁复杂,不同的管理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有很大差别,但都比较完美地解决了问题,使人感到管理的精深和美感,从而呈现出管理艺术。
3、管理艺术凸显管理科学的实践性
管理艺术是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高超的手段和方法。西方的管理十分重视明晰的定义,清楚的规定和正确的数据,形成了模式化的管理科学,而我们说管理艺术是指管理过程中的科学技巧,没有一个真正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具有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并不只是通过简简单单的学习就可以掌握得很好的,这也就是我们很难以将一个人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水平进行简单的评价,否则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学历却能够管理和经营好自己的组织,而有些人智商很高学历很高却无法胜任管理职位。
三、管理艺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企业管理中实现法、理、情的有机统一
企业管理中首要的管理对象是人。而人是最复杂的:能力有大小、品质有优劣、个性有差异。许多学者对人的管理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方法,每一种理论和方法都可找到成功的例证,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另一场合,另一个管理者去应用时又会觉得不灵。尽管管理学领域流派纷呈,方法各异,归纳起来,对人的管理无非是法、理、情的管理,管理艺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强调在管理过程中把法、理、情的有机统一。
法的管理就是制度管理,包括组织的各种章程、条例、规程、程序、标准等。理的管理是立足于组织成员集体的群体心理和综合感情的管理,它的管理实施,是出于对整个组织的全局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可归结为对组织行为的长远的和近期的、综合的和局部的生存与发展效益的评价。情的管理是管理伦理性的体现。前面说到法的管理是不讲情的,而人又是富有感情的,管理不能没有情。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情的管理主要体现为人本管理。
法、理、情的管理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和手段,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不同的员工,管理者要进行有效管理是很不容易的,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既要根据不同情况侧重于某种管理,又要把法、理、情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绳之以法。同时,法、理、情的管理又或多或少有些缺陷,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其长处,克服其不足,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
(二)在管理中实现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有效结合刚性管理是管理者依靠一定的行政指挥系统,通过制定一系列章程、规定和规则,采取强制的方式与手段使员工遵守和执行,是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是组织、机构管理的骨架构成。柔性管理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它是随着时空的转换和社会的进步应运而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它的理论支点是“以人为本”,它的实践意义是建设“和谐社会”,它的本质特征是“人性化管理”,它的核心要求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疏导人、用好人”。
在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为日常运营工作提供标杆,确定每个人、每个岗位、每道程序的工作标准。“刚性”管理以强制性命令为主,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行之有效的先决条件;而柔性管理则能实现刚性管理所无法实现的功能,柔性管理通过信任、激励、关怀,注重人的内心情感因素,建立有效的情感交流机制,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每个成员正确认识在组织中应完成的任务和担负的责任,自主地提高工作目标。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以产生良好的互补作用。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应以“刚性管理”为内在尺度,以“柔性管理”为外在表现,真正做到尊重、关心、平等、友爱,体现管理艺术。具体应做到:
1、刚中带柔的制度建设
现代“人本管理”就是一种刚柔并济的管理方法,是建立在一系列完整而规范的法律、制度的刚性管理基础之上的管理。但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尚不够完善,要实现人本主义柔性管理,就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法制化形式、制度化形式,向成员推销的最佳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管理标准和行为规范。
2、刚柔并济的组织机构建设
企业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是等级权力控制,是垂直型的纵向线型管理系统。
这种管理形式强调的是制度+控制,虽然能使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但由于其缺乏灵活性而逐渐失去活力,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要求取而代之的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即学习型组织形式的结构)。这个新形态的组织,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使企业构设置尽可能简单;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由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过渡;注重灵活性与有效性。
3、实施柔性管理,鼓励员工主动学习
企业管理层应鼓励馆员主动学习,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学习能使员工在工作、人际交往与沟通、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方面得以满足。对于企业而言,信息的剧增使知识的组织、管理更为困难。这就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来处理日常工作。因此,管理者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企业成员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服务能力。
4、刚柔并济为企业成员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企业的全体成员都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应以“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为主导,以“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为辅助,为员工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企业管理层要努力创造一个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要善于运用积极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影响员工,形成工作的合力;对待员工要公平、公正,坦诚相待,真心实意地做员工的朋友,增强亲和力。同时,员工也应了解领导、尊重领导,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和支持。
(三)要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实施爱抚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艺术,除了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实现法、理、情的有机统一和刚性管理、柔性管理的有效结合外,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施爱抚管理。所谓的爱抚管理是指关注企业职
工的安全和健康,保护职工不受与工作相关事故的伤害和不患身体或心理疾病。
爱抚管理将企业管理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拓展到职工的社会活动区域,将企业管理的关注点从职工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效果转向职工的思想和心理。爱抚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产生着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企业人本管理观念和方法的深化。通过爱抚管理的推行,企业可以取得如下实施效果:维护职工的身心健康,减少企业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从而降低成本;增进员工的身心健康,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培养员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企业迎接新挑战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张一江.现代企业人才管理艺术与配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9):57—61.[2] 吕萍香.对管理艺术的感想[J].管理观察,2009(3):173.[3] 唐星敏.刚柔并济的图书馆管理艺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6):28—29.[4] 张友苏.管理艺术:法、理、情的有机统一[J].求是,2008(21):57—59.[5] 刘杰,唐丽娜.管理艺术随想[J].大众商务,2009(3):50—60.[6] 申志敏.试论管理艺术研究的形象思维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6):66.[7] 刘永萍,闫肃.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艺术——由《红楼梦》中的管理者看现代企业管理[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6):44—46.[8] 高崇友.企业管理艺术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4(6):83—86.作者简介:张立峰(1982-),男,河北唐山人,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资本运营。赵晓毅(1982-),男,河南洛阳人,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注:通讯作者及联系方式
通讯作者:赵晓毅手机:***
通讯地址:河北省唐山市新华西道46号河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08研四班 邮编:063009
E-mail:zxyjzxy@yahoo.com.cn
第五篇:在现代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
在现代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
砚山县干河乡红舍克小学 龙璐玲
【内容摘要】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多媒体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走向普及,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将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转变为现代课堂的多样展示。恰当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助于学习重难点的攻克,可将抽象的数理化直观再现,可将语文中生硬普通文本变为活灵活现而富有感染力的音视频,使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悦。但教师如何在现代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成了每个现代教师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多媒体在现代教学应用中的实践考察与分析,肯定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对于其应用中的方式方法做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提出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借此来探讨如何在现代教学中应用好多媒体。【关键词】现代教学 多媒体 应用
多媒体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来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综合在一起组成多媒体系统,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
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者(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受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多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依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正正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如书本、模型、挂图、幻灯、投影、录音、电视、录像、微机等及其与其配套的软件资料、在教师精心设计指导下,进行多媒体优化组合,使教学发挥多种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多媒体教学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其优势无可否认,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师生们也有着共鸣。应用好多媒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在森林运动会上,小猴子、小鹿和小熊猫要进行独轮车比赛。小猴子的车轮是圆形的,小鹿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熊猫的车轮是方形的。画面刚一出现,立刻就引起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就连一些平时不喜欢此时也活跃起来。激烈而有趣的比赛结束后,小猴子获得了冠军。由此引发了学生的质疑: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车轴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又为什么要安在车轮的中心位置?可见,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索问题的学习热情极其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为解决问题,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接下来就是学生们饶有兴趣的尝试画圆、剪圆、折圆、找圆心,利用圆形纸片探求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其关系。针对同学们的发现,计算机以鲜艳的色彩和动画效果一一给予了验证。最后,屏幕上再次出现车轮及轴心的转动时留下的轨迹,结合画面,学生借助圆的特征圆满地解决了可是引发的重要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兴趣的激发以及问题的解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教师往往会在红领巾、三角板、课本、讲桌等实物上指出什么地方是角,很难抽象出角的本质特征。此时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用屏幕出现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在什么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猜想。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组成角的两边在实物上连续闪烁,并伴以声响,接着将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等移开,留下刚才闪动的角的几何线条,这样将角的非本质表象移走,抽象出角的本质特征。还可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走,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无关,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通过这样的动态显示,让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真正掌握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提高了教学效率。此时运用多媒体可攻克课教学难点,体现出多媒体的优越性。
三、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口述导入新课,再让学生自学全部内容,学完后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学到了那些知识,然后指名进行汇报,边汇报边穿插适量练习进行提问,老师作适当的补充,然后才用课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圆饼,把它分成两份,动态地显示出两份不能完全重合的过程,得出它不是“平均分”。最后,通过移动、闪烁、颜色、声音的同时刺激,增强了信息强度,学生很容易比较得出:“只有每份分得同样多时才是平均分”这一结论。这样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了信息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易于行程表象,建立概念。这样对比教师用实物操作的刺激强度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样,当学生自由学习一段时间时,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几乎没有人注意力不集中,都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听着,所以学习效果很好。
四、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机互动优势。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通过课堂练习,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一方面能巩固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练习巩固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做到高密度的知识训练。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巩固重难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可以减少大量的板书,从而将有限的时间更多的用于对知识点的讲解、剖析和师生的双边交流上,学生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45分钟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拓宽和延长了。
五、规避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缺点。
(一)过多、不当地利用多媒体
即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常常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过多运用强烈的色彩、图片和动画,制作一些过分强调华丽外表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上的东西,虽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却忽视了教学内容,从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易形成重机器,轻教师的弊端
现代媒体用于教学,会出现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教学的不良现象。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甚至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我认为现代媒体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三)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片面理解,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的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现代媒体教学。没有把媒体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认真分析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表现为好,利于学生学习。
六、几点建议。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主体是软件,因此广大教师应认真学习,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努力提高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水平。
(二)教师应熟悉学生,知道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和需要哪方面的知识,从而制作出来针对性强的课件,这样更便于因材施教,切中重点、难点、关键点。
(三)教师应精通本专业知识,懂得教学规律,熟知教学大纲及目的要求,努力制作出本学科需要的教材课件。
(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念不仅仅是教学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综上所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多动脑子,充分而恰当的设计、开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使之与教学能有机的整合。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的应用于我们的课常,优化课堂教学,让现代技术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书目】
[1] 魏彩萍,多媒体教学现状与改进的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 黄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教材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