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十讲》一书的评价(5篇)

时间:2019-05-13 08:4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宋史十讲》一书的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宋史十讲》一书的评价》。

第一篇:《宋史十讲》一书的评价

一本经典宋论——评邓广铭先生《宋史十讲》

近日,我读完了邓广铭先生的《宋史十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虽然我只是并不细致的看了一遍,对许多内容还有不解之处,但我仍能从中感受到大师的魅力与历史的精彩。邓广铭先生字恭三,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历史学家。邓教授1907年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县。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此后倾毕生精力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教学与研究。1945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文革”后,出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曾先后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被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

《宋史十讲》为邓先生宋史论文的选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按专题课的形式编排。作者不仅对宋代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如赵匡胤、太宗即位之谜、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岳飞、辛弃疾等进行了考查与评价,而且对北宋的开国和皇位继承、北宋的家法和政治改革运动、北宋的募兵制度与当时积贫积弱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南宋初年对金斗争中的问题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作者不但从宏观上对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和文化政策的关系以及宋学予以论述,并对宋学和理学加以辨析,纠正了自己以前的提法,而且对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周敦颐的师承与传授以及朱熹和陈亮关于王霸义利的争论等具体问题详加阐释。另外,作者还对北宋中叶一群失意官僚的聚会餐以及王安石与蔡京的饮食进行描述,再

-1-现了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也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影。

说来惭愧,我虽是历史系的学生,但我读的历史方面的论著真的不多,再加上我对宋这个王朝的历史真的不是太感兴趣。在我的印象中,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是一个比较软弱的王朝,在对抗外族的过程中,几乎没怎么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更可气的是中央的统治者还断送了好几次到手的胜利。也许是我有大汉族主义的偏见,看到历史上汉族积弱时,总是感觉心里不畅快,这导致了我对宋朝的历史了解的很肤浅,只知道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一些耳熟能详的典章制度,对于它们的源流则知道的似是而非。直到近日读完了邓老的《宋史十讲》这本书,才对这些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在这里不在再

赘述,主要想

说的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邓老的这本书在我读来有四大特点。

一、考辨精审,引文繁博

读邓老的书,感觉邓老对于史料的运用和分析相当的老道,可以说是炉火纯青,而邓老在探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中也是特别严谨与准确。读邓老书中一些考据、探究型的文章真的就像在读一本侦探推理小说一样,感觉邓老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论证真是步步为营、环环入扣,让人难以找到破绽。这一点从书中第一讲《论赵匡胤》中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考释》和第二讲《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问题辨析》中可见一斑。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考释》这篇不足万字的论文中,作者引用出自不同史籍的史料近四千字,但却丝毫没有给人史料堆积之感,反而让人觉得每一条史料都运用的恰到好处,每一条史料都能充分的支持作者的观点。在第二讲中,邓老以史料为基础,对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问题进行了严密的分析与推证,论证中作者广泛的涉猎史料,从十多种史籍中钩沉史料,层层推进,多

-2-方论证,发覆历史本真。由此可见邓老运用史料的准确与严谨。以前我也曾读过一些历史问题探究与考证方面的历史论文,但总感觉感觉读来很艰涩,但读邓老的文章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大师的魅力之所在吧。

二、知人论事,实事求是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661-721)认为史学家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尤重史识。强调直笔,提倡“不掩恶、不虚美”,“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邓老正是如此。作者在书中第一讲《论赵匡胤》中对赵匡胤统一中原予以了肯定:“赵匡胤既然以种种谋虑和措施而把政权稳定下来,不论在他的主观意图中是否曾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问题,而客观效果所及,却使当时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不至于再陷溺在战祸之中,这却是无论如何不能不加以肯定的。”(第6页)。这段话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事实而已,出自一个历史学家之笔也没什么,但是这篇文章是作者在1957年在《新建设》上发表的,在那个激进的年代,能够秉笔直书对一个封建皇帝做出肯定的评价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要读邓老的书,我对邓老的生平也做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其中提到这样一件事:“50年代末,中宣部副部长张盘石让李新主持中小学历史地理地图教材的编写工作,李新为此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及部分历史学家讨论编写条例,其指导方针是由吴晗起草并经周恩来批准的“八条”,“八条”的基本原则是要根据新中国的疆域来解释历史,将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国与国的矛盾看作是国内的民族矛盾。邓广铭在会上坚决反对这一原则,认为应该尊重历史,不能根据现实去曲解历史。因为“八条”是总理批准了的,所以他的意见显得很孤立,但他始终坚持己见,结果会议不了了之。后来有人向上面反映说:“邓广铭把会议搅黄了。”对于总理亲自批准的“八条”,邓老敢于坚持原则,忠于历史,从中我们不难看作者尊重历

-3-史,忠诚于学术的一贯原则。邓老的学术精神当令我辈肃然起敬。

三、精益求精

读邓老的书,我还发现等老总是在不断修改自己的著作,对于原著中的错误观点更是毫不犹豫的改正。邓老似乎对于自己的著作总是不满意,总是在不断的修改,希望可以更趋完美。在本书第九讲《略谈宋学》中开篇第一段就这样写到:“我在此首先纠正我自己的一个错误提法。„„(第189页)”,对于自己认为的错误观点,邓老没有丝毫的隐瞒与辩解,错了就是错了,坦诚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并且邓老对于自己曾经的错误并不是一改了事,而是一改再改,在《略谈宋学》这篇文章的最后,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1984年春初稿,1987年第一次修改于日本东京,1989年再次修订于北京大学朗润园(第224页),可见邓老对于自己的著作是多么的挑剔。通过对邓老生平的了解,我才知道不仅是这篇文章如此,原来邓老一生中的许多著作都经过反复再三的修改、增订乃至彻底改写,这种情况在中国史学界似乎还找不到第二例。其中《辛稼轩年谱》改写过一次,《岳飞传》改写过两次,《王安石》先后修订和改写了三次,《稼轩词编年笺注》也修改、增订过两次,──而且就在1993年最后一个增订本出版之后,他又在着手进行新的修改,从1937年开始撰著的这部《稼轩词编年笺注》,到1997年仍在不断地修改订补之中,这部著作的创作历程前后达60年之久!由此可见邓老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的严格,对学术的追求如此的精益求精。

四、饱含情感,但不失公正

读邓老的书,不难发现邓老是一个爱憎分明的史学大家。有人认为史书应该客观公正,不露情感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史书既然是史家所作,就必定包含了作者的感情在内,关键是要要做到不因为自己的情感而影响史实。在本书第六

-4-讲《南宋初年对金斗争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作者对于南宋统治者苟安求和的痛恨之情溢于言表,对于诸如岳飞等一些力图主战强国的人则大加赞扬,但邓老并没有因此失去史学家公正的态度,即使是对岳飞这位抗金的英雄人物也是公正的指出了他武力镇压抗金的农民军的过失之处,在第六讲中曾这样写到:“岳飞却竟见不及此,而心甘情愿的奉行南宋王朝的旨意,用武力去加以荡平。这是岳飞应该永世受到谴责,并且是无法涤除的罪行。”,可见作者并没有因欣赏岳飞就遮掩他的过失。邓老这篇文章原出自《岳飞传》,而此书最初的成书于抗日战争期间,文中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想必邓老亦是想籍此表达自己的那一腔爱国热情吧。

邓广铭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宋史学家,他取得的成果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但金无赤金,人无完人,邓老的书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也许是当时时代的影响,邓老在书中对于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及其推行的改革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对于当时反对变法的人如司马光等人则大加批判,我认为这有失公允。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这段历史,我没有仔细的考证过,但就我了解到的一些资料来看,王安石的变法确实存在这不少问题,而当时反对变法的人也并非都只是为了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而邓老在文中并没有言及新政的过失,对于当时的反对者也没有细加区分,这不能不说是《宋史十讲》这本书的白璧微瑕之处。

然而这小小的缺陷并不能影响这本书的总体价值,总的来说邓老的这本论文选集考辨精审,引文繁博,实事求是,文笔生动,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经典宋论。

第二篇:中小学管理评价一书学习心得

《中小学管理评价》研读心得

今年寒假,我利用空闲时间研读了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编的《中小学管理评价》一书,这本书涉及到学校管理与评估的各个方面,从普通读者和关心教育改革发展的公众的视角出发,选摘了大量基层学校的实践案例,深入分析学生减负、教师培训、师德考核、校园安全等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难点、热点和疑点问题,是当今社会填补学校管理评价空白的应时求实之作。

该书主要包含学校的治理结构、学生管理、课程与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育资源配置、安全管理六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内容都对我们在现时阶段加强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工作、切实推进管办评分离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指导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读本、是开展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的行动指南,结合我校办学的实际现状,我主要从学校的治理结构和课程与教学管理上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在学校的治理结构上,该书主要从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等方面做了深刻论述,学校管理是学校正常运行,优化学校治理结构的基础,是学校自主办学的保证,主要涉及办学思想,发展目标,组织体系,考核体系等要素,学校能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规范办学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管理在提高专业化、精细化水平的同时,又面临着从学校内部,外部扩大民主参与的新课题,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来说,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是:一是随着家长期望的不断提高,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学校的基本办学行为有待规范与完善;二是在推进民主改革,创造教职工参与管理条件方面必须做出新的探索;三是按照现代家长学校的要求,在支持家长和社区参与,主动利用社会资源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探索的力度。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还不够完善,家长文化水平有待提高,社会化参与管理办学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和城市学校接轨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因此,加快农村学校教育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我们的学生身在农村,我们的办学要力争呈现城市教育的办学水平,让孩子们享受的同等的教育,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上突破,坚定不移的贯彻正确的办学方向,把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以小班化教育研究为切入点,注重因材施教,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的统一在学校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将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课程与教学管理上,该书主要讲了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其中课程管理主要从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进行论述,课程评价是根据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方式要多样,评价过程要公正,评价结果要公平)和老师发展性评价(评价方案科学,评价过程要公开透明,评价结果能发挥激励作用)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书中特别指出的是学生考试成绩不是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指出学校在评价教师时应采取全面评价和全过程评价方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老师找到问题加以改进,不断促进教师的发展与进步,学校在定方案时要考虑到老师群体的特殊性,大多数老师不是单纯乞求物质与金钱,他们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多层次要求,与此同时,课程的发展性评价,其评价方式更要注意评价的多元化。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在教学管理中,要重点关注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评价的开展和实施。对于教学常规管理,是每个学校都在做的工作,而且每个学校都想推陈出新,把工作做细、做精,但是最基础的工作是不能忽视的,既然是常规那就真正体现常规,从学校、老师和学生三个角度入手,实际上就是管、教、学,我们必须本着务实的态度,做好这三方面的常规。

一是管的常规,规章制度要健全,要重导向、重激励、重实效,管理标准要适用,过程管理是个从细处着眼的工作,在初期要注重秩序,在中途注重检查,期末要注重总结。案例《出色的竞聘答辩》中就有非常值得借鉴的内容,比如在抓过程管理上,学期初以“三表三书三名单三计划”抓秩序;“三表”即课表、时间表、校历表;“三书”即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辅书;“三名单”即班级学生名单、任课教师名单、年级组或教研组教师名单;“三计划”即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教研组计划、任课教师教学计划。学期中以“三检查两座谈”抓督促:“三检查”即常态课检查、教学质量检查、教研检查;“两座谈”即教师评教评管、学生评教评学。学期末以“一考评三总结三分析”抓评价:“一考评”即期末考评;“三总结”即教学总结、教研总结、管理总结;“三分析”即学习质量分析、教学质量分析、管理质量分析。学校过程管理注重科学、精细、规范。

二是教的常规,备课时要求老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是否做到资源钻透彻,教学目的明确,过程设计缜密,教案规范完整,资源开发充分,教学法合理,关注全面发展;上课时要求老师是否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寓德于教,激情激趣,善于启发,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注重反馈,反思有效;作业要求老师是否做到精选,全做全批,布置适当,反馈及时,提高这一环节的有效性是能否切实做到减负的要求,老师负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辅导要求做到尊重差异,分类指导,精心实施,讲究实效,要重视对少数个别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测试要求老师是否做到科学组织,认真命题,严格监考,改进考评,客观评定,强化分析。案例《从细微处做起》中教学常规的“细”呈现的淋漓尽致,备课做到:研读课标、教材、学生、教法;明确重难点、关键点、能力训练点、教育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编写适合学情的教案。上课做到: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激发兴趣,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教师精讲,学生多学。作业做到:试题精选、控制数量、讲究弹性,尽量当堂完成、面批、面评、面纠,从不留惩罚性作业、过量和重复性作业、没有梯度的作业。辅导做到:依据对象、制定方案、分层辅导、优化上层、提升中层、扶助学困层。优生以扩充与提高为主,丰富课余;中等生以补充与转化为主,促进向优生转化;多关心、接触学困生,建立档案,促进提高。评价做到:检测规范,及时批改,强化分析,反馈讲评,查漏补缺。反思做到:课课有反思、及时进行“教学结果、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的总结。

三是学的常规,主要是要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前是否做到了解新课内容,找出重点及不能解决的问题,巩固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做好笔记和部分练习题;课堂上要看学生是否做到了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勤做笔记,敢于质疑,踊跃展示;课后复习时,要做到及时,把握重点,举一反三,要关注学校是否建立和落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形成制度和经验。案例《转学之后》中的甑浩诩的转变其实是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做指引,他在老师“六做到”的要求下,逐渐地健康成长,即一是课前准备做得好,二是课堂学习做的好,三是课后复习做得好,四是作业做得好,能够做到及时纠错,五是检测做得好,考前充分准备,考中认真审题、答案从易到难。六是课外阅读做得好。该案例给我的启示有四点:第一,学的常规一是重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二是重在激发学生乐学,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三是重在促进学生爱学,教师要善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本书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处处体现了育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找到指导自己工作的精神滋养,很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读再读,深入探究。在这样有效的教育管理评价理论的指导下,相信自己能够更加科学地去付诸实践,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为了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老师能够快速成长,学校能够飞速发展,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第三篇:人生十讲

对于人性的真实与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

这只是提醒我们,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因为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我想,一个好的人文教育,还是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吧。

冰激凌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激凌,几十年来门前总是大牌长龙。但他永远不会像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激凌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为什么美感都要走向悲壮的刑场?有没有可能让美感走向花朵?走向一篇茂盛的森林?

一个好的文化范本,一定要有正面跟反面的思考,才是启蒙。就像那位学生问得:“可不可以不死?”当“可以死”“可以不死”是成立的时候,思考才会有平衡。

譬如后来编入过问课外教材的《与妻诀别书》,作者林觉民说,要助天下人爱妻所爱,所以他愿意死,死变成他生命中一个崇高的情操跟浪漫。可是如果没有经过思维型的死亡,当“悲壮性”变成一种假设时,就会产生荒谬。

我想,革命者是寂寞的,必须孤单地在自己的时代里去对抗巨大的官学,而这个官学又是拥有多么大的力量,让它可以转变成各种形式,加强本身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是危险的,当一种文化已经长久稳定到一种程度,就很容易变成统治者愚弄人民的手段,我宁可他是不停地改的状态,因为不稳定才有调整的可能。

柏拉图把性交分为两种,一种是升值的性交,一种是精神的性交,动物的性交才是需要分别雌雄,而精神性的性交只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对象,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

我想,这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一味向外指责时,他就没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东西,他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或是媒体煽动。

崇拜本身是一种高贵的情操,我不希望针对某一个个人,但我希望心理能包容崇拜之感或者是仰望之感。

我的意思是说,“难”绝对是生命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情。

我们原有的东西是有一个道德共识,逾越了了共识就叫做自私,可是今天转换成现代公民的是时候,不应该存在自私的问题,因为法律跟道德原来就把每个人的权利,义务都界分好了。

淡淡成为一种知识没有意义,反而会成为沉重的报复,甚至是一种“知障”,因为有知识就会卖弄,会被知识牵绊,反而一个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生活在土地当中,很自然地就会有信仰,会认为“我知道的,我就要去做。”

但是,因为他无助,所以急切,因为急切,所以乱抓,而使得原本他拥有的某些健康的信仰,扭曲到另一个方向去。

如何在生活中找回信仰,并把信仰导回心灵的本质,是现代社会当务之急。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遭遇灾难,所以要留很多的余地,在现实生活中越不留余地的人,在脆弱时越可能乱抓。

老子最崇拜的信仰是婴孩,他觉得婴孩是最圆满的状态,因为无所求,无所缺,一旦开始有困惑,有不足时,就会追求,就会要“返璞归真”,表示你开始作假了,你开始有很多尴尬,不舒服的情结,所以要努力回到璞跟真。

一个国家的美术馆很好,表演艺术很发达,但国民的生活非常粗糙跟野蛮,我想这是不太可能的,两者应该是一致的。

美学可以是一种信仰,政治可以是一种信仰,道德也可以是一种信仰。任何你在生命力的某一个阶段,所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信仰的对象可以改换,没有那么绝对。

信仰就是你相信什么,这个相信当然跟辩证有关,因为相信,所以会思考,会反省。可是信仰跟怀疑也有一个互助的关系,信仰教育简单说就是思变能力的培养。

每一个事件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如果我们的媒体能有更深的思考,有更大的悲悯,比较哀矜勿喜地去看事情,而不是嘲讽或者尖锐地批判,社会大众所得到的领悟跟检讨也会比较深。

所有的宗教最后都是教我们从自己身上找到力量,可是在一个精神空虚的时代,又突然遭逢变故,比如说亲人生病,或者车祸丧生,难免会困惑,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会想要祈愿些什么东西,信仰些什么,任何一个接近他的信仰,不管好的坏的,他都会相信,这是一种情绪性的反应。

在很多哲学家最重要的一个检查能力是:人不可以物化,意思是说,物质要

发展没有错,可是人还是要做主人,不可以为物所役。你买车了,买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在让你幸福。

物质与人文史两个极端,我不想从两全其美的角度去思考,我认为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

知识分子就要非常小心地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如果这时候你不能抽离那个帮助他的角色,就很危险了。

我曾经想写一篇小说,关于一个人遗失了包包,被另外一个人见到,见到包包的人,不认识包包的主人,可是他从包包里面的东西,如信用卡,一点点钱,还有一张在纸上凌乱的字,可能还有一些电话号码,他看到了人生的线索。

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就像包包一样,越来越复杂,拥塞着很多用得到,用不到的东西。包包的原始设计是一格一格的,可以很清楚,有秩序地分类,可是使用到最后,所有的东西还是都混在一起了。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我用“偷”而不用“了解”,因为我认为人跟人之间没有了解,只有好奇。

文学其实是一种疏离。你在镜子里看自己的时候,若能够疏离,就能产生文学。但通常我们无法疏离,我们很容易投射,很容易陶醉,很容易一厢情愿,所以会看到很多的“假象”。

当我们破除一些对于人生的假设,有了悟性的看破时,就可以不带成见的去看一切事物,这才是文学的开始。如果新村假设,例如丈夫看到妻子把包包里的东西倒出来,开始唠叨:“你怎么买那么多东西,怎么放得这么乱?”文学恐怕无处着根了。

那么文学的终极关怀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人生真相与假象的反复地呈现。

文学和哲学不一样,哲学史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酷下去,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作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

这么说吧,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要读文学。

其实哲学家尼采也说过,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

台湾变化之大,常常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一方面固然是展现了台湾人的生命

力,学习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台湾学法以时间酝酿的专业度和精准度。

如果一个社会里面,没有这么多失败的诗人,就不会有这个成功的诗人。

文学的效果很难估量,它不是直接给人答案,而是给人多一点机会去思考。

一个非常伤心的朋友告诉他从来都没有爱过,我提醒他“你是不是说谎了?你会不会没有注意到?因为你如果没有快乐过,现在就不会这么难过。”

真正能限制爱情的方法,就是彻底拿掉限制,让对方海阔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量,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让他出去,他都不想跑,这真的需要智慧。

爱情的本体是自己,自己永远不该放弃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进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如此一来,别人会离开你吗?不会的,赶都赶不走的。

一直停留在爱上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爱上中哀伤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对于情欲我们设了很多防范的关卡,防范未必不好,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

动物在性交以后会有一个忧郁期。其实就是一种空虚的感觉。可是如果加入一些精神性的,假设在性高潮之后,两个人拥抱或是双手紧握,感觉对方的存在跟提问,在那一刹那感觉到精神性的存在,一种情感的饱满。

好的情欲书写会有这个部分的延伸,可是A片里面绝对没有。A片只有上床,下床两个动作,它只是在刺激器官。可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他没有办法 分析,就会觉得人生大概就是那样,性爱就是那样,甚至他就用那个方法度过一生,我觉得那是很悲哀的。

很多性事在发泄自己,很多性事为序自己,可是性达到某一个状态时应该是双方面彼此的完成,而不是谁占了谁便宜可以衡量。

谁在负责教授我们的孩子性知识,如果是A片,你又怎么能怪他?

A片只着墨在动物官能的刺激和满足,看完后会让你想要寻求发泄,它引发的是感官的欲望。可是看完《金瓶梅》,你不会像这么做,你会开始反省,开始思考,因为它是严肃的。

所谓的有机就是一切东西都可以再转化,再延续,而不是一个俗称,绝望的状态。它可以很安静,很沉默,确实源远流长的。我们现在常用两个字“永续”,物质的永续状态,或是生命的永续状态,就是有机。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状态,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第四篇:中小学管理评价一书学习心得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学习心得

龙城镇黑龙王庙小学

马自民 2015.4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学习心得

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编的《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日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填补学校管理评价空白的应时求实之作,为各级政府管好教育、社会第三方科学评价教育提供了准确参鉴,对于加强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工作、切实推进管办评分离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指导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读本、开展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的行动指南。

我仔细学习研读此书,认为该书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体现了教育改革方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政府“管”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办”学的规范性、社会第三方“评”价的科学性,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评价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评价作为管办评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改进政府教育管理和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具有引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学校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中小学管理评价工作普遍存在着专业研究不深入,国家政策把握不到位,对中小学办学实际缺乏了解,评价人员“评”的能力有待提高等不足,甚至出现个别评价机构追求功利性的短期目标,评价工作背离教育根本宗旨的问题,给教育的改革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让各方了解中小学校教育实际和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提升社会第三方的评价能力,成为一件非常重要而迫切的事情。评价作为一种方向性的评判和指引,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特别要求客观、科学、公正。要做好评价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明确“评什么”、“怎么评”,即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法,这是评价能否客观、科学、公正的前提。对于这些专业问题,《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给予了科学的解答与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该书的每个章节都牢牢把握住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二,阐述了管理评价内容方法,系统性指导性强。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管理无大小,处处皆管理。中小学管理是复杂、多元的,只有从生态、立体的角度来加以审视,才能避免以偏概全。《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不仅在总体构架上覆盖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学校治理结构、学生管理、课程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育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考察、评价中小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而且每个章节都深入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内部各个环节,使人们对中小学校管理评价能够有全方位的了解,做到“胸中有丘壑”,有效避免了“盲人摸象”式的片面评价。

教育法律法规是中小学办学治校的法律基础和政策基础,是规范和引导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对涉及中小学管理评价的具体内容,给出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出处及具体相关条文,使读者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既省去了烦琐的查经寻典之苦,又不知不觉地习得教育法律法规之要义,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三,提供了大量案例,鲜活生动可学。每个学校都是鲜活而具体的,都有特殊的校情、学情、师情。真实的办学情境远没有教科书所描述的那么简单和潇洒,任何一个管理事件背后都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因素。因此,对学校的管理评价,既要考虑共性,也要考虑特殊性。为此,《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增加了大量的鲜活案例,每个案例都包括“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两个部分,既有详细的案例呈现,也有案例所带来的启示,可以使读者在案例的剖析中加深对中小学管理的理解,提高管理评价能力。

第四,简洁通俗易懂,适合不同读者阅读。为了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气,《中小学校管理评价》没有使用苦涩难懂的学术性语言和枯燥的政策性语言,而是致力于用简练、通俗的语言来加以阐述,与之相关的政策解读也是言简意赅,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第五篇:党员观看十一书心得感悟_十一书观后感

《“十一书”》选取了11位共产党人的感人素材,这些初心故事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素材,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以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为指引。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2019观看十一书心得感悟_十一书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品“十一书”中的胡辣味

近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制作的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正式上线。历览十一位先烈感佩人心的事迹,浩然正气扑面而来,忠诚信仰煨烫我心,铿锵话语入耳醒神,我尝出了“十一书”长留于心浓郁的“胡辣味道”。

品读“十一书”,如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滚烫于心、泪流满面。一走成永诀、以身长报国的王尔琢,他的心中掺着五味。他的甜,是能够报效祖国,让千万的母亲和孩子过上好日子;他的酸,是对妻子和未曾谋面的女儿的愧疚和酸楚;他的苦,是虽心念阖家团圆骨肉团聚而不得;他的辣,是奔赴战场一心为国的勇猛和无畏;他的咸,是决意以身报国时为年老的父母留下的咸涩眼泪。料想,当他做家与国的这道选择题时,当他写下“托孤书”中的一字一句时,他对挚亲满溢的思念定然像条布捻子在他的心中来回碾着,他深知,要托举千万母亲和孩子的幸福未来,就要先放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为大家舍下小家,成为冲锋在前的红军骁将。这碗滚烫于心的胡辣汤,我含着热泪喝下,心中升腾着对王尔琢的无限敬意。

品读“十一书”,如吃上一碗行气进补的胡辣汤,辛温香燥、滋补正气。“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融于艰苦的革命战争中,十余年,未尝一日离开过军队”,读及此处,十年踪迹已是对我的“辛辣”冲击,“未尝一日”更让我眼角温润。是什么支撑着左权十余年如一日,深入战场艰苦作战?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共产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不仅仅是他近二十年政治生活的准绳,更是“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的浩然正气,给予了他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信心,给予了他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的决心。他的这碗“胡辣汤”,经过了漫长时间的“煲煨”,其味愈出,可行滋补正气之效。

品读“十一书”,如吃上一碗香醇浓厚的胡辣汤,汤味浓郁、余香悠长。油灯虽暗,誓言长明。在榨油坊昏暗的油灯下,贺页朵在入党誓词的红布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入党地点,从此,24字誓言镌刻进了他的心里,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简单的仪式是他对党郑重而长久的承诺。对他来说,白色恐怖并不危险,危险的是失去理想信念和方向,入党誓词就像最明亮的灯塔,给了他方向和指引,给了他信念和力量,他愿倾尽一生去守护,他愿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贺页朵对党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就像香醇浓厚的胡辣汤,“忠诚”之汤味浓郁、“精神”之余香悠长。

品读“十一书”,如吃上一碗提神醒脑的胡辣汤,入心入脑、醒神醒志。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镣铐也要严守秘密,任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也要高唱凯歌。面对敌人,陈然从不曾有些许的畏惧和丝毫震颤,带血的伤口盛放着血色玫瑰,激燃着他的爱国赤子情。他用生命和热血兑现了对党的庄严承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斗争到底!”他,以胸中热血为墨,以心之所向为笔,以生命的全部容量为纸,写下了爱党爱国的壮丽诗篇。他写下的“自白书”,他亲手缝制的五星红旗,他临危传送给难友的信息……都表明了他坚定的革命志向,他用昭然之志奉上了一碗提神醒脑的胡辣汤,他的一语一行都入心入脑、醒神醒志。

胡辣汤是行气进补的民间小吃,辛辣味长、养分丰富。品读“十一书”,正如吃上一碗胡辣汤,每一勺都能品出不一样的“胡辣味道”,每一书都让我泣涕零如雨,仰首志更坚!

见证“十一书”中的爱情

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曾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十一书”的书写者们,大都在二三十岁的年纪牺牲。20来岁,正经历着人间最美好的爱情,却为了初心和使命、为了心中的自由,牺牲掉生命和爱情,留下一曲凄凉的挽歌。想到这些,内心不禁一阵唏嘘,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真正的模样,是他们让我们拥有了如今灿烂美好的生活。而他们的爱情,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歌颂、吟唱。

这份爱,“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舒婷曾在《致橡树》里诉说自己爱情的观点: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王尔琢与郑凤翠的爱情就是如此。婚后三个月,王尔琢辞别妻子,报考黄埔军校,这竟成为二人最后的诀别。北伐战争时,郑凤翠带着3岁的女儿桂芳,终于找到了丈夫为她们租好的住处,但是屋内却空无一人。王尔琢曾写信给自己的父母托孤:“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后来,革命未及成功,王尔琢牺牲,他再也不能回家了。郑凤翠独自抚养女儿二十多年。两人的爱情即是如此,永远地分离,终身地相依。任是时空的交错,任是两地的分隔,任是阴阳的离别,都不曾让这份爱情有所减淡。

这份情,“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爱尔兰诗人罗伊·克里夫特的一首《爱》诉说着为了爱情,两个人最美的样子即是成为彼此。张朝燮出身官宦之家,王经燕是“首富”之女,在饥寒交迫的年代,这样的家世无疑是让人羡慕的。张朝燮加入中国共产党矢志报国,在丈夫的影响下,王经燕也加入了共产党。夫妻二人先后献身革命事业,他们成为了彼此最爱的样子。夫对妻说:“不要把对于私人的感情的热烈,超过对于团体感情的热烈,我们现在应当努力于我们的公共使命……”妻对夫言:“是否人人都能做到完全把自然的感情立刻消灭?恐怕有的人不能吧!从真正的感情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看出爱情的真正价值。”他二人让世人看到了爱情的真正价值。

这份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所爱之人可能去世,但却可在爱人心中长相厮守、此爱年年。陈毅安曾对爱妻李志强说过,“如果哪天你要是收到我的一封无字书信,就说明我已经离开人世,你就不要再等我了。”即便难过得无法言语,但是陈志强不死心,她觉得有可能是秘信,她就让侄子拿到省城去看,找洗照片的看一下,最后确实空无一字。后来彭老总回信:“毅安同志为革命奔走。素功卓绝,不幸在1930年已阵亡……”李志强确认丈夫确已离去,她保存着丈夫的遗信,终身没有再嫁。“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也许他们二人早已知道了今日的结局,为革命哪有不牺牲之理,但这封无字的信,虽是无言,却书写出最最感天动地的爱。

这份念,“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作为国民革命军的团长,卢德铭如果愿意,可以丢掉理想、廉耻,那他会得到高官厚禄,但他坚持初心和誓言,他写信给家中:“现因时局转变,为了不连累家庭,今后我暂时不寄家书,你们也不要来信。我没有钱寄回来。”对于他的未婚妻,他更是没有两全的法子,只留下写的信和两张照片,唯有此寄托相思。还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出身豪门世家,不只是自己革命,还鼓动弟弟妹妹同自己一起革命。夏明翰曾赠予妻子一颗红珠,并留诗明志:“我赠红珠如赠心,但愿君心似我心。”为了主义,难得两全,这是夏明翰。无论是卢德铭、夏明翰,还是其他一样的英雄先烈,他们以自己的牺牲,创造出一个新社会,让人们能够有收获爱情,也拥有了更多的两全!

“十一书”中的英雄梦

漫威电影里所定义的“英雄主义”或是拯救世界、维护和平,主角大多是拥有特异功能、力量爆棚、万众瞩目的超级英雄。但于我之见,英雄的定义不单单如此。品“宣誓书”“绝命书”“托孤书”……那一个个凝聚了共产党人奉献和荣光的故事,足以震撼人心、细品细尝。他们皆是平凡中的大英雄,他们给予“英雄”二字更加生动的诠释。

“宣誓书”——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英雄梦

“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这是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的一份入党誓词。誓词仅有的24字便写错了6个,但却丝毫不影响宣誓的神圣。饱经时间沧桑但不会陈旧模糊、褪色,那份对党忠诚的坚贞、拥护组织的情怀依旧鲜活在每个共产党人心中。在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制造白色恐怖的年代,贺页朵不仅写下誓词,还坚定地写下自己的姓名、入党时间、地点,明知可能会失去生命,甚至累及家人,但还是义无反顾,冒死保存自己的入党誓词,并时刻取出默默诵读,这正是提醒自己守住初心,也正是坚定信念,砥砺前行的最好见证。

“请战书”——义无反顾、英勇善战的英雄梦

寻淮洲,可谓军事奇才,在残酷的战争现场不断成长,历任副班长、代理排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在多次反“围剿”战争中表现可圈可点,屡建奇功。“年轻有为”,“战功赫赫”成了他的代名词。但在第四次大规模冲锋时,不幸腹部中弹,此刻仍牢记使命,强忍剧痛,命令部下冲上去,消灭敌人。“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这是他弥留之际口中所念叨的,生命止于这一刻,但是革命情永留存。他把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但义无反顾,英勇善战的形象却会定格在人们心中。

“托孤书”——以身许国、舍己为人的英雄梦

何尝不想父女团聚,何尝不眷恋家庭温情?但是战况风云突变之际,王尔琢只能只身前往寻找党组织。是什么让他不顾一切奔走他乡,放弃了与妻子儿女的赴约?是他这份“以身许国”的坚持,当读到妻子情意绵绵却略带哀怨的信,虽满怀愧疚,但也仍不动摇报效国家的决心。当家庭与国家命运发生冲突之时,宁可舍小家为大家,坚信保住了这个大家才能成全小家,以至于有“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的豪言壮志。

“十一书”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铸就了他们的英雄梦,或许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但不变的是初心与使命。置身喧嚣纷杂、红灯酒绿世界的我们,需勿忘初心、牢记使命,怀揣着自己的英雄梦,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发光,践行属于时代的初心使命。

十一书催我前行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一出,我的内心深处便受到极大震撼,共产党的红色底蕴和红色精神始终鼓舞着我前进。

“十一书”中的主人公,分别代表了中国革命不同时期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光辉形象。时问跨度从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战直到到解放战争。在这期间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人民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共产党担负起效国救民的重任,领导人民奋起斗争。他们亲历了那种岁月,满怀着救国救亡的信念,走上革命的道路。在党的引导下,他们一些人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中国大地坚持地下斗争,或是在根据地开展革命工作,壮大单命力量;一些人投笔从戎,在俏烟弥浸的战场上骨着松林弹雨冲锋陷阵。

参加秋收起义,担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的寻淮洲,带领部队转战齐地,履建战功,在战斗中冲锋陷阵,在身受重伤,弥留之际,还念叨:“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抗口英雄赵一曼在战斗中负伤被俘,面对日军惨无人道地酷刑折磨,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机密。她写给儿子的遗书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柔怙,更是表达了革命者为国捐躯,虽死犹荣的大无畏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夏明翰就义前,发出的正气凛然、气壮山河的呐喊。十一个人,十一个青年才俊,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对家人怀有真挚的感情。当面对个人、家庭利益与民族解放事业的抉择,他们义无反顾,选择了党的事业,全民族的利益。他们坚守诺言,甘愿抛家舍业,舍弃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些都是英烈们给我们后代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透过“十一书”我们看到一代英烈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他们为实现革命理想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教育着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做事创业不仅需要有理想,更要有正确、务实的思想来托起理想,让理想与现实相连,做到知其可为而为之,甘做最普通的事,乐于扮演拾遗补缺的角色,久久为功、日日精进,不断积累经验,找到事业和人生的正确坐标。

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我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学习英雄,牢记自己的忠诚誓言并用日后的一言一行去堆砌实践,时刻用党的誓言激励和鞭策自己,既要保持做事创业的激情,更要满怀爱党爱家爱国爱民的真情,把目光远大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把对英雄的崇敬化作做好各项工作的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十一书”有感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与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编写了《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作为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十一书”》选取了11位共产党人的感人素材,包括贺页朵的“宣誓书”、傅烈的“绝命书”、寻淮洲的“请战书”、王尔琢的“托孤书”、卢德铭的“行军书”、张朝燮的“两地书”陈毅安的“无字书”、夏明翰的“就义书”、赵一曼的“示儿书”、左权的“决心书”、陈然的“明志书”。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征途中,无数革命英烈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忠诚,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十一位先烈的英雄事迹感人至深,这些初心故事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素材,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以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为指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先烈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党员干部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落实好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载《宋史十讲》一书的评价(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宋史十讲》一书的评价(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员观看十一书有感1000字_十一书观后感大全

    近日,随着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的热播,那十一封情真意切的“红色家书”,仿佛把我们带回到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年代。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党员观看十一书有......

    学习典型,观看《“十一书”》心得体会例文

    学习典型,观看《“十一书”》心得体会例文十篇体会一《“十一书”》选取了11位共产党人的感人素材,展示了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信念与忠诚、永远坚守的XX和使命,看之令人......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有感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有感1930年*月,陈毅安告别已有身孕的李志强,应彭德怀之约重返战场,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在长沙战役中担任前敌总指挥。正是在这场战......

    服装十讲读后感

    《服装十讲》读书报告 服装世界是神奇的,服装设计师是令人崇敬的,服装这个专业更是很多人向往的。我相信大多同学肯定都跟我一样是对服装设计充满探究感才选修了这门课,让我......

    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台湾作家蒋勋以美学家的视角推出的《生活十讲》寒假里有点空闲时间拿出来重读,虽是几年前的作品了,但其中讲到的东西仍然能引起共鸣。作者的笔下融合了......

    有效教学十讲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

    艺术设计十讲书评

    艺术设计十讲书评 设计艺术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诸葛铠先生的《艺术设计十讲》一书中站在人类发展历史的广阔背景中,用通俗流畅的语言、真切可靠的案例和丰富多样的插图,讲述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这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广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