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员观看十一书有感1000字_十一书观后感大全
近日,随着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的热播,那十一封情真意切的“红色家书”,仿佛把我们带回到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年代。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党员观看十一书有感1000字_十一书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品读红色家书,不忘初心使命
在《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中观看领悟了贺页朵的“宣誓书”、张朝燮的“两地书”、卢德铭的“行军书”……透过这些行将百年的书信文字,我看到了顾念妻儿的丈夫、愧对儿子的母亲、对恋人充满深情的爱侣……但更深处,我看到的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不顾身的革命者们!还有他们身上如火一般炙热,如雪一般纯洁的革命信念与初心!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为他高洁的报国理想发出纵然九死一生也无悔的誓言,而两千多年后的革命先烈们,用宝贵的生命完成了对这句诗的最好诠释。共产党员傅烈在1928年不幸被捕入狱,就义前,他给父亲的“绝命书”中这样写道:“我这次牺牲并不出于意外,父亲不必过于悲伤……若干年后,你一定会理解的。”明知会有生命危险,这位江西汉子依旧选择为了党的事业奋勇前行。光阴虽然变迁,但这种为党为人民甘愿献出一切的无悔精神应当成为每个共产党员血脉深处最为持久的精神力量。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写作的这句气贯长虹、感情激越的自题诗,正是先烈们高尚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能皆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这篇情真意切的文字是共产党员王尔琢写给母亲的家书,他放弃了温暖殷实的家庭,告别了年轻的妻子与年幼的女儿,毅然革命,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整个国家所有人民的未来。正是有这许多的“王尔琢”们,用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操,让我们党在困境与失败之中得以留存革命的火种,最终成为了划破旧中国黑暗历史天空的闪耀星火!
总书记说过:“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在致敬革命先辈的同时,让爱国成为我们的情之所向,心之所归,我们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走得更稳、走得更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地下党员陈然在临刑前写下“明志书”:“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这位牺牲于重庆解放前夕,始终挺起胸膛、对党保持忠诚的优秀共产党人没能看到解放的黎明,但他对党的忠诚和高尚的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迎接无数个崭新的黎明。还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毅然选择入党的永新农民贺页朵……他们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光耀千古。
仰望革命先辈裹挟着历史风霜的身影,我们要将他们的精神凝聚成忠诚于党的品格力量!追寻初心与使命,要将它们融成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让红色血脉生生不息,传承发扬!
青年干部的“十一书”
在主题教育期间,组织曾下发一本《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以供学习。近日“共产党员网”以视频的形式记录着十一位英烈的光辉事迹给广大党员和群众观看学习。当前的国家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干部,这些未来中国的有生力量,在看过革命先烈的十一封初心之书以后,也应该联系自身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要留给未来的人生以“什么书”。
这第一封书,我想一定是“态度之书”。和我同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有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从其他行业历练过几年的“老同志”。但大家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些组工干部对于工作是吃不消的,可是大多数却坚持下来了。正是着对于工作的敬畏、对同事的尊重、对百姓的情怀,让青年人不喊苦、不叫累、更不泄气。脏、累、倦,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的持续历练,它不仅仅出现在工作岗位上,也会存在于人生的方方面面。试想,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困难都拿不出态度去克服,又何谈照顾好身体与家庭,更不要提把一方重任扛在肩上。面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又哪来勇气去整治社?青年同志们,拿出我们对工作热忱的态度,展现出人生的韧劲和进取之心。像当年的革命先烈一样,走在长征路上个个都是夙兴夜寐和日夜兼程地赶路。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具备了前人打下的基础,有着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工作之余有着自己休闲业余的时间,还有在温暖的家以供休息,相比于革命先烈我们的生活要幸福太多了。
这第二封书将会是“学习之书”。青年人刚毕业或迈入社会不久,由于个人知识和人生阅历有限,无法对工作上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保持一种学习能力,并随时掌握新鲜的知识是保持青年人锐意进取之心的关键要素。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公务员队伍中,但是年轻人始终要脚踏实地并仰望远方,既要做好手头工作中所要处理的事务,也要拿出一定精力和时间放到学习的过程中,投入到社会的新鲜事物与创新知识之中。工作要求我们做好社会的管理员和勤务员,如果被社会的浪潮甩下步伐,那将会使我们的思维逐渐落后,将来也无法履行好工作职责。
大多数青年人谱写的第三封书是“基层之书”。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句话有其深刻含义,让青年干部从基层工作做起是有现实意义的。身处基层,看到的是最真实的国家,体会到的是最殷切的百姓盼望,发现的是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基层做起,树立的是真正为民、爱民的思想,拓展的是从底到高的立体眼界。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未来终将走上领导岗位,而岗位就意味着责任。身为扛起一方责任的管理者,心中要对基层体系、基层人民和基层事务有着深刻理解,才能思考出切实的工作方法,做出让群众满意的工作成绩。
当前走上岗位的青年人还很稚嫩,但是不甘落后是青年群体最大的优势。在将来的某一天,翻开这三本“态度之书”、“学习之书”和“基层之书”,我们将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到那个时候,我们这些青年群体将会谱写出更多的“十一书”以给养我们的后辈。
“十一史书”堪入史
近代以来,国史即正史,《“十一书”》包括贺页朵的《宣誓书》、傅烈的《绝命书》、寻淮洲的《请战书》、王尔琢的《托孤书》、卢德铭的《行军书》、张朝燮的《两地书》、陈毅安的《无字书》、夏明翰的《就义书》、赵一曼的《示儿书》、左权的《决心书》、陈然的《明志书》,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信念与忠诚、永远坚守的初心和使命,堪载入史册。
以史为鉴,秉直而书。《说文·史部》:“史,记事者也。”《“十一史”书》人物为纲、时间为纬,记言、记事相结合,客观反映历史事件。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从《“十一史”书》可以看出,贺页朵同志的《宣誓书》内容为:“牺牲个人,言首秘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傅烈同志在给妻子陈才用的信中写道:“你是知道我怎样死和为什么而死的?!你要为我报仇,要继承我的遗志,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在信的末尾,他写下了“拼将七尺男儿血,争得神州遍地红”。寻淮洲同志在《请战书》中写道:“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夏明翰同志在《就义诗》写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些都是真人真言、本原事迹,激励时代前行。
以史为鉴,以史明志。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近代以来,无数共产党员英烈,无不是为了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争取民族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生动践行了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贺页朵同志不惜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保存自己的入党誓词,并用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词;傅烈同志受尽各种毒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寻淮洲同志投身革命要参加武装斗争的决心;王尔琢同志以身许国的精神;卢德铭同志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视死如归;张朝燮同志谱写出对党忠诚、勇于担当、勇于牺牲和理想信念高于天的时代强音;陈毅安同志为信仰而生;夏明翰同志被捕后,敌人对他施用了种种酷刑,但都不能使他屈服;赵一曼同志面对日军各种残忍酷刑,仍旧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左权同志从容指挥大家有序疏散,完全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陈然同志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岁月不居,经过淬炼,烈士的精神和风采如同长空皓月更加璀璨,永远激励着后人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以史为鉴,勿忘历史。“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回望党史、新中国,许多宝贵的历史事件、历史启示值得我们铭记于心。“为了人民而生,每一个革命烈士都是一座丰碑,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像航标灯一样,指引着我们后来的共产党员前进的方向。”《“十一书”》中字字铿锵,句句温情,无不传递共产党人深沉的国家情怀和崇高的革命信仰。我们应当带着虔诚的心,不忘历史,不能忘却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没有他们的牺牲,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我们这一代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深读“十一书”中做组工“铁汉子”
近日,随着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的热播,那十一封情真意切的“红色家书”,仿佛把我们带回到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年代。深读着革命先烈先辈用鲜血铸就的信念与忠诚,总是不由地让人扪心自问,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如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不辜负先烈先辈期望?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唯有时刻牢记先烈先辈的“希望”和“嘱托”,按照“四个铁一般”标准,把自己锻造成组织工作“铁汉子”,就不会辜负党、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坚守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锻造“铁一般的信仰”。贺页朵的“宣誓书”、王尔琢的“托孤书”和陈毅安的“无字书”无不让人思考,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在面临生死考验时,毫不畏惧做出选择?根本原因就是对共产主义矢志不移的坚定信仰。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政治信仰在不少党员干部身上有所消退,不谈信仰谈金钱、不谈事业谈享受、不谈坚守谈变通。组工干部要筑牢理想信念的坚强基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锤炼“铁一般信仰”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保持优良作风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忠诚植入灵魂,把忠诚变成信仰,把忠诚落实到岗位中,把党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落地,真正用组织工作的成绩告慰革命先烈先辈。
坚守红心向党的执着追求,筑牢“铁一般的信念”。傅烈的“绝命书”、陈然的“明志书”和夏明翰的“就义书”,透视出他们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和严刑逼供义无返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认为可以用生命去为之奋斗的东西。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和考验,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部门,组工干部随时面临着被“围猎”的现实危险,务必要坚守红心向党的执着追求,时刻保持为党工作、只问是非、看轻名利、不计得失的气节,坚持将党的伟大事业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自觉锤炼“铁一般信念”,“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专心致志”把工作做到最好,“迷恋至深”把工作当成毕生事业,争做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争创组织工作的一流业绩。
坚守清正廉洁的自律底线,坚挺“铁一般的纪律”。左权的“决心书”和卢德铭的“行军书”,体现着革命先烈先辈坚持革命斗争的鲜明意志和顽强的战斗品格。“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的决心,彰显着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谋解放甘愿选择清贫、甘愿选择吃苦。组工干部要坚守组织工作的浓厚深情和崇敬执着,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动上划出界限,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规定,严守组织人事纪律的要求,坚决防止特权思想,坚决防止跑风漏气,坚决防止跑路说情,做思想行为的“清醒者”,做党纪法规的“践行者”,树立公道正派的组工干部良好形象。
坚守心有大爱的真挚情怀,挑起“铁一般的担当”。张朝燮的“两地书”、赵一曼的“示儿书”和寻淮洲的“请战书”,字里行间充满着革命先辈为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和人民的解放,甘愿付出自己的青春、子女和生命,甘愿牺牲长眠于祖国大地山河之下,片片“红色信笺”中透视着他们践行初心的真挚情怀和承载使命的责任担当。组工干部在和平发展年代心存大爱,就是要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挑起铁一般的担当,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遇事不回避、不推诿,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与短板,下大功夫研究,在攻坚克难中求创新,求发展。坚持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真正把组织工作牢牢植根于基层和群众这块沃土,摸准实情、讲出实话、办好实事、求得实效。
品悟“横渠四句”蕴含的“初心哲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递着古人报国忧民、救国济民的伟大情怀,是北宋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被称为“横渠四句”,千百年来感动和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奋激勃发,努力拼搏。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千秋伟业呼唤担当。“穿越时空”,与古人来一场“心灵对话”,广大党员干部应品悟其中蕴含的初心哲理,从中收获知难而进的勇气、激扬再攀高峰的动力,践行初心和使命。
“为天地立心”,坚定理想信念,以理论武装筑牢初心。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走的更远更稳。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通过集中研讨学与个人自主学、线上学和线下学多种方式相结合,“原滋原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沉淀丰厚的理论基础,厚植初心的精神土壤,坚定政治立场不动摇,严把政治方向不偏颇,擦亮初心,筑牢初心。
“为生民立命”,牢记党的宗旨,以实干奋斗践行初心。翻开历史的画卷,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才不断战胜困难和风险,走向富强。今天,我们的国家强盛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但为人民服务依旧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在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公共文化等领域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增民生之福,在奋斗中升华“鱼水之情”,在实干中践行初心。
“为往圣继绝学”,涵养文化自信,以守正开新守护初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昂扬奋进的民族闪烁着文化自信的光芒。党员干部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优秀传统文化中领会时代价值,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守护初心。要诵读《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从历史中探寻文化之根,从文化中追溯历史之源;细读《共产党宣言》《党章》等理论原著,深入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品读《十一书》《红色家书》等红色书信,将红色基因融入精神血脉,推动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向前。
“为万世开太平”,锤炼干事本领,以开拓进取凝聚初心。总书记曾说,“干部就是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长征路上,红军将士靠着压倒敌人、征服一切困难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战愈勇,取得胜利。新时代,面对改革发展中的“娄山关”“腊子口”,党员干部要主动担起发展的重任,始终将使命牢记心间、责任扛在肩上,深入矛盾多、困难多、挑战多的重疾险领域,激发“快马加鞭未下鞍”的奋进勇气,砥砺“风雨浸衣骨更硬”的顽强意志,锤炼“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斗争本领,带领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开拓进取,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第二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有感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有感
1930年*月,陈毅安告别已有身孕的李志强,应彭德怀之约重返战场,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在长沙战役中担任前敌总指挥。正是在这场战役中,陈毅安不幸牺牲,年仅25岁。
在收到陈毅安的无字信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李志强都不愿相信爱人已经牺牲。
火箭军某部队副部队长、陈毅安之孙陈正烈:但是我奶奶不死心,他觉得有可能是个秘信,那两张纸,他就让他侄子拿到长沙去,找洗照片那显一下,会不会有,最后也没有。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谢永新:(19)37年她专门给八路军的总部去了一封信,就询问陈毅安到底怎么样了。彭德怀彭老总就亲自给她回了一封信,陈毅安(19)30年就已经牺牲了。
确定了陈毅安去世的消息,李志强终身没有再嫁。1951年,毛泽东亲笔签发了首批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陈毅安烈士的证书为第九号,由此他也被称作共和国第九烈士。
火箭军某部队副部队长、陈毅安之孙陈正烈同期声:我觉得我祖父和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是一样的,他们是为了信仰而生。为了人民而生,每一个革命烈士都是一座丰碑,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像航标灯一样,指引着我们后来的共产党员前进的方向。
第三篇:有感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
有感《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
谈如何做好中职教育教学工作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短短的四万字的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我个人认为它的成功就在于通过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生动的阐述了“变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生活真谛。面对奶酪从有到无的变化,两个没有多少智商的小老鼠反应敏捷,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敢闯敢拼,在迷宫中不断寻找新的奶酪,他们活得充实而快乐,而两个有头脑的小矮人却犹豫不决、不思进取,始终固守在己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贪图过着安逸的生活,对未来充满恐惧,成了自身进步的最大障碍。故事中的奶酪其实是一种比喻,代表着我们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任何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或者一种人际关系,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豪宅、健康或者心灵的安宁、愉快的旅行,也可能是一种自由、社会的认可和领导的赏识等等。书中的“迷宫”代表的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它可以是人们工作的机构或者居住的社区、单位等等。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一直在追寻它,并想拥有它,因为我们相信,它能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但我们很多人在通过努力或多或少取得奶酪获得一点成功后,往往容易将“运动服”、“慢跑鞋”等创业工具束之高阁,满足现状,纵情享受,殊不知世界瞬息万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环境不以人的意志变化时,就报怨、等待、徘徊、逃避、不敢面对面实。我们也知道,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面前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我们在面临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时,如果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我们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时间久了,年纪长了,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在 中职教育工作岗位上已经渡过了二十八个春秋。工作中数年如一日,为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默默耕耘。二十多年来,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始终热爱职业教育,在承担教学 工作的过程中,能根据中职教育的要求和所教专业的特点,认真组织搞好各项教学活动。在理论教学中,积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
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是学好专业课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教学溶于学生的兴趣之中,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我清楚的认识到,“先成人后成材”的道理,在搞好课堂 教学的同时,经常下课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坦诚和蔼的方式和学生谈 心,让学生真正感到在课堂上你是老师,但课下又是可以和你无话不说的朋友,从而促进了 后进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实践了“教书育人” 的理念。在教学工作中,严以律已,教学严谨,认真组织开展教学工作。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认真学习新知识,参加教学培训,课程改革,大胆探索。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适应教学 改革,从过去传统单
一、呆板的说教板书式教学模式,摸索出图片、动画、情景直观式的多 媒体综合教学模式,并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工作。教学方式的改进,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实践性教学是中职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下厂进行生产实习,我都 能服从学校教学安排,积极参加学生实训、实习的指导工作,工作中,以以身作则,不怕辛苦,耐心细致的进行指导,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实践教学活动,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在校内实训中,作为指导教师,为了更好地搞好实训操作的指导工作,首先自己应能熟练地进行这些设备的操作和结构性能的掌握。我在校内实训中,认真制订实训教学大纲、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并罗列出各设备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以便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训和考核。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作为专业指导教师,积极认真制订实习指导书,布置实习任务。努力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带队下厂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下厂期间,认真组织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重视学生在厂实习安全,关心学生生活,经常利用晚上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生活情况等,对学生提出的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能及时的与厂方沟通,让厂方给予妥善解决。每次实习结束,我都主动提出召开有厂方企业参加的学生座谈会,鼓励每个学生发言,畅谈实习体会和收获,从中反映学生实习效 果,以扩大厂方对学生实习的了解,更重要地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从而有利于学生将来 的就业。我还利用实习期间,根据自己对企业生产的了解,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在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能积极组织协调全专业成员的工作,了解成员对专业建设的看法和意见,积极调动全专业成员的 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成员的聪明才智,发扬团队精神,鼓励大家多动脑筋,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提高全专业成员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克服专业建设中的各种困难,通过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以便在教学中更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更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能根据现在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带领专业建设成员通过反复研究,慎重对专业教材进行选用,抛弃了过去理论性强、实际操作介绍少的专业教材,重视对操作 技能方面强的教材的选用,尽量选用通俗易懂、实际操作和设备叙述较多的教材,并根据需 要进行自编教材及选用。
第四篇:观看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有感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火热上线,“十一书”选取了十一位共产党人的感人素材,看十一位英雄的先进事迹,品悟英雄的初心和使命,汲取英雄的精神力量。下面就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看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有感范文5篇,欢迎阅读!
观看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有感范文5篇(一)
近日,党中央印发《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同步上线微纪录片。因具体负责主题教育工作开展,近水楼台先得月,我认真阅读了“十一书”,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先烈事迹,静心感悟自己的内心。
寻找“先行者”的觉悟。面对始终不理解的父亲,傅烈同志安慰“若干年后,你一定会理解”;面对妻子求学前的犹豫,张朝燮同志鼓励“磨顶舍身,救人自救,认清吾侪责”;面对母亲的支持,夏明翰同志“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共产党人也是普通人,只有一次宝贵的生命;共产党人不能只想当个普通人,不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地活着,在党旗下宣读的入党誓词,就是以身许党、报国为民的生命誓言。作为年轻一代,我深刻感受到我的幸福,父母的循循善诱,妻子的关心理解,让我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来。我甘愿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求只为成就个人事业,但求为复兴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挖掘“斗争者”的潜能。面对大革命失败后被破坏的四川省委,傅烈同志临危受命,迅速打开工作局面;面对敌寇凶猛的攻击,左权同志冒着枪林弹雨,坚持在一线指挥杀敌。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正是一代代革命人用牺牲与斗争拼来的。现在,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新时代的战场已然硝烟四起,离我们最近的敌人叫“贫穷”。近看脱贫攻坚战已到了决胜时刻,远望乡村振兴这一广阔战场正待开辟,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魄力。于我自身,便应尽我所知、为我所能,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分析政策,研究发展,认真工作,挖掘自身的斗争潜能,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用热血和实绩实现老乡们的生活不返贫、斗志不衰退。
牢记“守护者”的使命。“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王尔琢同志写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的壮志宣言;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陈然同志用“自白书”表明心之所向。他们无愧为党的好儿女、好战士,用生命履行了对党的庄严誓言,誓死捍卫着党的理想信念。“有国才有家,国是千万家”,无论是张朝燮叹“可怜春半不还家”,还是“梦发呓语”的卢德铭,在家人面前,铮铮铁骨瞬间化为似水柔情。“无字书”的悲壮,“示儿书”的期望,“行军书”的倾诉衷肠,一字一句都饱含了同志们的初心和使命,“一个大家,千万小家”就是共产党人最珍贵的宝物,不惜为其抛头颅、洒热血。身为新一代的共产党人,我以此为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理想为源动力,以担当为载体,勤恳做事,清白做人。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愿成为时代的先驱,探索未知,勇于创新;我愿成为人民的利剑,剑之所向,披荆斩棘;我愿成为国家的坚盾,甘于奉献,保家卫国!
观看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有感范文5篇(二)
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万缕归思。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都过上好日子,王尔琢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
这等壮志豪情,《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满纸皆是。他们饱蘸热血,书写“托孤书”“无字书”“就义书”……写满了对信仰的矢志不渝。英雄之奉献牺牲不敢忘、更不能忘。
出卖被捕。他从来没有惧怕过与死亡比邻而居,生命可以放弃,信仰决不放弃!他捡起半截铅笔,狱中给母亲、妻子、大姐各写一封家书,倾诉豪迈生死情。汉口余记里刑场,夏明翰20字“就义书”气贯长虹: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辩证思考生命、家人和信仰,生念亲情,死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早已“视等闲”,乐于慷慨赴义。一位有情有意、可亲可敬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生命释放出最后辉煌,发送了最响亮告白。
也有老母亲,一家不圆万家圆。寻淮洲幼年体弱,4岁还不能独立行走。四年不走,一朝走对了路,健步如飞:15岁投身秋收起义,19岁当师长,20岁当军长,21岁出任红七军团军团长,系红军史上最年轻军团长。15岁离家、请母亲等他“打回来”的伢子,再也没有归来叩响家门。同样血洒抗日疆场,左权与母亲的“十年之约”,也未能履行。左权一岁多丧父,全靠母亲辛苦劳作拉扯大,母子情深。母子分别19年,朝也思夜也想,盼来小儿子为国捐躯消息,英雄母亲擦干眼泪,请人代笔撰文悼儿:“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有志男儿染尽热血含笑去,一家不圆换万家圆,正如英雄母亲所言,有何足惜!白发母亲最懂游子意,祖**亲铭记赤子心。
也有心上人,“但不要专讲爱情”。他是王尔琢,他是关公式“美髯公”,同志笑称他为“中国版马克思”。他先后参加北伐、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后来又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是工农红军最年轻的参谋长。他一生为国,却只与妻子在一起度过三个月,从未见过自己的女儿小桂芳,与妻女相约武汉相见,却因种种未能如愿,执笔写下“托孤书”,“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亲密!但是,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既爱妻也怜女,王尔琢一腔柔情天然去雕琢。只是身已许国,投身革命即为家,取义成仁需搁置儿女私情,舍小家为大家、化小爱为大爱。
一个一个目标接续奋斗,向往着你的向往,幸福着你的幸福,盛世已如英烈所愿。那些似繁星眨眼的在天英灵,一定能看得到!新中国来时路,由无数烈士鲜血铺就;新中国的今天,由我们千千万万中华人民共同守护。
观看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有感范文5篇(三)
今天学习《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第四集王尔琢的“托孤书”。不禁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场景:古有庞令明抬榇决死战,今有王尔琢托孤干革命。
相同的是都是表达毅然决然,决一死战,不胜不归的信念。
庞令明言,“今去樊城与关某出战,我若不能杀彼,必为彼所杀;即不为彼所杀,我 亦当自杀。故先备此榇,以示无空回之理。”言惊四座,令人感叹。王尔琢留信“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誓言铿锵,令人动容!
不同的是,一为家天下,一为苍生父老的“好日子”。
庞令明为的是诸侯争霸,为曹魏政权家天下服务;王尔琢却是“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是为了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中国。虽不可强求古人,却也可见出革命者壮志豪情之外的恢弘气度,宏大格局,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也必将永远为民族为人民所铭记!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王尔琢们有的是大爱大情。
王尔琢的决绝背后,更有无限深情,谁人不爱父母,谁人不爱娇妻幼女?可面对积贫积弱、千疮百孔的河山,为了天下千千万万父母妻女儿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总得有人挺身而出,抛弃“小我”的小幸福,追求万千民众的“无我”大幸福,更长久的幸福?“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其情其景催人泪下,正是无数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流血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巍然屹立世界的新中国,才有了老百姓免于流离失所,幸福安宁的新生活。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向革命先辈致敬,向奋斗者行礼,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行动起来,在党的领导下,相向而行,凝心聚力,携手把伟大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民主和谐!
观看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有感范文5篇(四)
近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制作的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正式上线。借着主题教育的开展,我认真阅读了“十一书”,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先烈事迹,静心感悟自己的内心。
寻找“先行者”的觉悟。面对始终不理解的父亲,傅烈同志安慰“若干年后,你一定会理解”;面对妻子求学前的犹豫,张朝燮同志鼓励“磨顶舍身,救人自救,认清吾侪责”;面对母亲的支持,夏明翰同志“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共产党人也是普通人,只有一次宝贵的生命;共产党人不能只想当个普通人,不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地活着,在党旗下宣读的入党誓词,就是以身许党、报国为民的生命誓言。作为年轻一代的干部,我深刻感受到我的幸福,父母的循循善诱,妻子的关心理解,让我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来。我甘愿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求只为成就个人事业,但求为复兴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挖掘“斗争者”的潜能。面对大革命失败后被破坏的四川省委,傅烈同志临危受命,迅速打开工作局面;面对敌寇凶猛的攻击,左权同志冒着枪林弹雨,坚持在一线指挥杀敌。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正是一代代革命人用牺牲与斗争拼来的。现在,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新时代的战场已然硝烟四起,离我们最近的敌人叫“贫穷”。近看脱贫攻坚战已到了决胜时刻,远望还有乡村振兴这一广阔战场正待开辟,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魄力来踏出。于我自身,便应尽我所知、为我所能,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分析政策,研究发展,积极协调,认真工作,挖掘自身的斗争潜能,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用热血和实绩带领老乡们生活不返贫、斗志不衰退。
牢记“守护者”的使命。“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王尔琢同志写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的壮志宣言;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陈然同志用“自白书”表明心之所向。他们无愧为党的好儿女、好战士,用生命履行了对党的庄严誓言,誓死扞卫着党的理想信念。“有国才有家,国是千万家”,无论是张朝燮叹“可怜春半不还家”,还是“梦发呓语”的卢德铭,在家人面前,铮铮铁骨瞬间化为似水柔情。“无字书”的悲壮,“示儿书”的期望,“行军书”的倾诉衷肠,一字一句都饱含了同志们的初心和使命,“一个大家,千万小家”就是共产党人最珍贵的宝物,不惜为其抛头颅、洒热血。身为新一代的共产党人,我以此为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理想为源动力,以担当为载体,勤恳做事,清白做人。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愿成为时代的先驱,探索未知,勇于创新;我愿成为人民的利剑,剑之所向,披荆斩棘;我愿成为国家的坚盾,甘于奉献,保家卫国!
观看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有感范文5篇(五)
近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制作的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正式上线。借着主题教育的开展,我认真阅读了“十一书”,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先烈事迹,静心感悟自己的内心。
寻找“先行者”的觉悟。面对始终不理解的父亲,傅烈同志安慰“若干年后,你一定会理解”;面对妻子求学前的犹豫,张朝燮同志鼓励“磨顶舍身,救人自救,认清吾侪责”;面对母亲的支持,夏明翰同志“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共产党人也是普通人,只有一次宝贵的生命;共产党人不能只想当个普通人,不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地活着,在党旗下宣读的入党誓词,就是以身许党、报国为民的生命誓言。作为年轻一代的干部,我深刻感受到我的幸福,父母的循循善诱,妻子的关心理解,让我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来。我甘愿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求只为成就个人事业,但求为复兴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挖掘“斗争者”的潜能。面对大革命失败后被破坏的四川省委,傅烈同志临危受命,迅速打开工作局面;面对敌寇凶猛的攻击,左权同志冒着枪林弹雨,坚持在一线指挥杀敌。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正是一代代革命人用牺牲与斗争拼来的。现在,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新时代的战场已然硝烟四起,离我们最近的敌人叫“贫穷”。近看脱贫攻坚战已到了决胜时刻,远望还有乡村振兴这一广阔战场正待开辟,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魄力来踏出。于我自身,便应尽我所知、为我所能,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分析政策,研究发展,积极协调,认真工作,挖掘自身的斗争潜能,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用热血和实绩带领老乡们生活不返贫、斗志不衰退。
牢记“守护者”的使命。“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王尔琢同志写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的壮志宣言;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陈然同志用“自白书”表明心之所向。他们无愧为党的好儿女、好战士,用生命履行了对党的庄严誓言,誓死扞卫着党的理想信念。“有国才有家,国是千万家”,无论是张朝燮叹“可怜春半不还家”,还是“梦发呓语”的卢德铭,在家人面前,铮铮铁骨瞬间化为似水柔情。“无字书”的悲壮,“示儿书”的期望,“行军书”的倾诉衷肠,一字一句都饱含了同志们的初心和使命,“一个大家,千万小家”就是共产党人最珍贵的宝物,不惜为其抛头颅、洒热血。身为新一代的共产党人,我以此为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理想为源动力,以担当为载体,勤恳做事,清白做人。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愿成为时代的先驱,探索未知,勇于创新;我愿成为人民的利剑,剑之所向,披荆斩棘;我愿成为国家的坚盾,甘于奉献,保家卫国!
第五篇:《宋史十讲》一书的评价
一本经典宋论——评邓广铭先生《宋史十讲》
近日,我读完了邓广铭先生的《宋史十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虽然我只是并不细致的看了一遍,对许多内容还有不解之处,但我仍能从中感受到大师的魅力与历史的精彩。邓广铭先生字恭三,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历史学家。邓教授1907年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县。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此后倾毕生精力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教学与研究。1945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文革”后,出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曾先后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被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
《宋史十讲》为邓先生宋史论文的选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按专题课的形式编排。作者不仅对宋代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如赵匡胤、太宗即位之谜、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岳飞、辛弃疾等进行了考查与评价,而且对北宋的开国和皇位继承、北宋的家法和政治改革运动、北宋的募兵制度与当时积贫积弱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南宋初年对金斗争中的问题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作者不但从宏观上对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和文化政策的关系以及宋学予以论述,并对宋学和理学加以辨析,纠正了自己以前的提法,而且对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周敦颐的师承与传授以及朱熹和陈亮关于王霸义利的争论等具体问题详加阐释。另外,作者还对北宋中叶一群失意官僚的聚会餐以及王安石与蔡京的饮食进行描述,再
-1-现了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也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影。
说来惭愧,我虽是历史系的学生,但我读的历史方面的论著真的不多,再加上我对宋这个王朝的历史真的不是太感兴趣。在我的印象中,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是一个比较软弱的王朝,在对抗外族的过程中,几乎没怎么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更可气的是中央的统治者还断送了好几次到手的胜利。也许是我有大汉族主义的偏见,看到历史上汉族积弱时,总是感觉心里不畅快,这导致了我对宋朝的历史了解的很肤浅,只知道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一些耳熟能详的典章制度,对于它们的源流则知道的似是而非。直到近日读完了邓老的《宋史十讲》这本书,才对这些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在这里不在再
赘述,主要想
说的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邓老的这本书在我读来有四大特点。
一、考辨精审,引文繁博
读邓老的书,感觉邓老对于史料的运用和分析相当的老道,可以说是炉火纯青,而邓老在探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中也是特别严谨与准确。读邓老书中一些考据、探究型的文章真的就像在读一本侦探推理小说一样,感觉邓老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论证真是步步为营、环环入扣,让人难以找到破绽。这一点从书中第一讲《论赵匡胤》中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考释》和第二讲《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问题辨析》中可见一斑。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考释》这篇不足万字的论文中,作者引用出自不同史籍的史料近四千字,但却丝毫没有给人史料堆积之感,反而让人觉得每一条史料都运用的恰到好处,每一条史料都能充分的支持作者的观点。在第二讲中,邓老以史料为基础,对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问题进行了严密的分析与推证,论证中作者广泛的涉猎史料,从十多种史籍中钩沉史料,层层推进,多
-2-方论证,发覆历史本真。由此可见邓老运用史料的准确与严谨。以前我也曾读过一些历史问题探究与考证方面的历史论文,但总感觉感觉读来很艰涩,但读邓老的文章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大师的魅力之所在吧。
二、知人论事,实事求是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661-721)认为史学家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尤重史识。强调直笔,提倡“不掩恶、不虚美”,“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邓老正是如此。作者在书中第一讲《论赵匡胤》中对赵匡胤统一中原予以了肯定:“赵匡胤既然以种种谋虑和措施而把政权稳定下来,不论在他的主观意图中是否曾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问题,而客观效果所及,却使当时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不至于再陷溺在战祸之中,这却是无论如何不能不加以肯定的。”(第6页)。这段话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事实而已,出自一个历史学家之笔也没什么,但是这篇文章是作者在1957年在《新建设》上发表的,在那个激进的年代,能够秉笔直书对一个封建皇帝做出肯定的评价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要读邓老的书,我对邓老的生平也做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其中提到这样一件事:“50年代末,中宣部副部长张盘石让李新主持中小学历史地理地图教材的编写工作,李新为此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及部分历史学家讨论编写条例,其指导方针是由吴晗起草并经周恩来批准的“八条”,“八条”的基本原则是要根据新中国的疆域来解释历史,将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国与国的矛盾看作是国内的民族矛盾。邓广铭在会上坚决反对这一原则,认为应该尊重历史,不能根据现实去曲解历史。因为“八条”是总理批准了的,所以他的意见显得很孤立,但他始终坚持己见,结果会议不了了之。后来有人向上面反映说:“邓广铭把会议搅黄了。”对于总理亲自批准的“八条”,邓老敢于坚持原则,忠于历史,从中我们不难看作者尊重历
-3-史,忠诚于学术的一贯原则。邓老的学术精神当令我辈肃然起敬。
三、精益求精
读邓老的书,我还发现等老总是在不断修改自己的著作,对于原著中的错误观点更是毫不犹豫的改正。邓老似乎对于自己的著作总是不满意,总是在不断的修改,希望可以更趋完美。在本书第九讲《略谈宋学》中开篇第一段就这样写到:“我在此首先纠正我自己的一个错误提法。„„(第189页)”,对于自己认为的错误观点,邓老没有丝毫的隐瞒与辩解,错了就是错了,坦诚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并且邓老对于自己曾经的错误并不是一改了事,而是一改再改,在《略谈宋学》这篇文章的最后,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1984年春初稿,1987年第一次修改于日本东京,1989年再次修订于北京大学朗润园(第224页),可见邓老对于自己的著作是多么的挑剔。通过对邓老生平的了解,我才知道不仅是这篇文章如此,原来邓老一生中的许多著作都经过反复再三的修改、增订乃至彻底改写,这种情况在中国史学界似乎还找不到第二例。其中《辛稼轩年谱》改写过一次,《岳飞传》改写过两次,《王安石》先后修订和改写了三次,《稼轩词编年笺注》也修改、增订过两次,──而且就在1993年最后一个增订本出版之后,他又在着手进行新的修改,从1937年开始撰著的这部《稼轩词编年笺注》,到1997年仍在不断地修改订补之中,这部著作的创作历程前后达60年之久!由此可见邓老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的严格,对学术的追求如此的精益求精。
四、饱含情感,但不失公正
读邓老的书,不难发现邓老是一个爱憎分明的史学大家。有人认为史书应该客观公正,不露情感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史书既然是史家所作,就必定包含了作者的感情在内,关键是要要做到不因为自己的情感而影响史实。在本书第六
-4-讲《南宋初年对金斗争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作者对于南宋统治者苟安求和的痛恨之情溢于言表,对于诸如岳飞等一些力图主战强国的人则大加赞扬,但邓老并没有因此失去史学家公正的态度,即使是对岳飞这位抗金的英雄人物也是公正的指出了他武力镇压抗金的农民军的过失之处,在第六讲中曾这样写到:“岳飞却竟见不及此,而心甘情愿的奉行南宋王朝的旨意,用武力去加以荡平。这是岳飞应该永世受到谴责,并且是无法涤除的罪行。”,可见作者并没有因欣赏岳飞就遮掩他的过失。邓老这篇文章原出自《岳飞传》,而此书最初的成书于抗日战争期间,文中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想必邓老亦是想籍此表达自己的那一腔爱国热情吧。
邓广铭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宋史学家,他取得的成果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但金无赤金,人无完人,邓老的书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也许是当时时代的影响,邓老在书中对于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及其推行的改革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对于当时反对变法的人如司马光等人则大加批判,我认为这有失公允。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这段历史,我没有仔细的考证过,但就我了解到的一些资料来看,王安石的变法确实存在这不少问题,而当时反对变法的人也并非都只是为了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而邓老在文中并没有言及新政的过失,对于当时的反对者也没有细加区分,这不能不说是《宋史十讲》这本书的白璧微瑕之处。
然而这小小的缺陷并不能影响这本书的总体价值,总的来说邓老的这本论文选集考辨精审,引文繁博,实事求是,文笔生动,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经典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