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时间:2019-05-12 08:2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第一篇: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学了两年的经济管理专业(函授),虽然十几门课都勉强得以通过,但到头来扪心自问:什么是经济学?依然说不明,道不白。究其原因,固然有学习与考试两张皮的问题,这个暂且不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一本通俗易懂的、与社会实际乃至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基础性读本,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文化水平不高且不是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说实在,经济学这个名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许多在市场经济中拼搏的人都意识到掌握一些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就如我们这些并非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经济学知识的匮乏给我们的工作甚至日常生活带来的不利。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不想学习经济学,而是无学习经济学之门;或者说,无法以我们可以接受的成本获得经济学的知识。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专业搞经济学的,我们大家都有着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有点空闲还要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放松休闲一下,能够拿出来学习经济学的时间和资源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暇去拜读厚重的经济学经典。况且,如今的经济学已经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术语、极为复杂而深奥的数学模型,让即使受过一般高等教育的读者也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经济学因此成了少数经济学家课堂上和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品,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在大众迫切需要经济学知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经济学有了这么广泛的接受对象提供了如此天赐良机的时候,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这次参加中青班的学习,有幸拜读了梁小民教授所著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个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佩服作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功夫。这本书,就好像有人用一个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与你拉家常,双方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中,你就了解并熟悉了那些经常在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术语。

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通俗歌手的数量与高昂的门票价格,谈到最先在成都出现的电影院5元票价的冲击波,谈到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当这些例子说完了,一个关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的问题,即经济学家常常说起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需求定理,什么是供给定理;也明白了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为何物;还懂得了需求弹性和供求弹性的作用。

再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一个人中彩票后的变化,谈到及时行乐的观念,谈到吃第三个面包和第一个面包的不同感受,谈到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例子说完了,家庭决策方面的问题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效用;也明白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为何物;还懂得了实现消费者均衡意味着什么。

又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曾经在农村风行一时的养鸡专业户,谈到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个家喻户晓的广告,谈到让所有老百姓受益的彩电价格战,这些例子讲完了,关于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问题就讲清楚了。从这里,我们既了解了市场的不同类型,即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又懂得了什么叫单一价格,何为歧视价格;同时,对博弈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略知了一二。

还比如,作者在书中剖析企业家的收入,以及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几千万人尚未脱贫,另一方面是少数人开着宝马车去高尔夫俱乐部等现象,强调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就是解决效率与平等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把这一问题比喻成蛋糕,既包括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包括如何使蛋糕分得更平等一些。例子讲完了,平等与效率得选择问题也就清楚了。从这里,使我们明白了企业家赚的是正常利润这一道理;知晓了如何用劳伦斯曲线、基尼系数等来衡量收入分配状况;懂得了用结果公平论和过程公平论来正确理解分配制度上的公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经济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从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各种术语和概念,让其他行业的人和普通百姓敬佩之余,又多少有些不明所以。《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把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甚至普通百姓的距离拉近了。也许在这之前,我们会觉得经济学术语和概念晦涩难懂,但是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术语和概念,原来很简单,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有专家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善于经商的民族,当一个犹太人参观一家企业的时候,他一边听解说员讲解,他的大脑同时会像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参观结束的时候,不仅这家企业经营的数据被他计算出来了,并且,如果他有意与对方合作,一整套的谈判策略已经成竹在胸。

我国正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大潮不可避免地使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我们也许达不到犹太人那样的精明,但是,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正如《经济学是什么》第一章的题目所说: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那么,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呢?我以为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首先必须学好经济学这门课。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的思维方式要有丰富的知识做保障。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和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最大化需求的社会科学,即研究社会活动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使用方式的一门科学。经济学的构成有两大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极其丰富而有复杂,同时门类繁多,通过短短几天的中青班上各位老师的授课,我们领略到了它的博大精深,如经济学可以细分为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等,单就微观经济学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研究,就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七个方面的理论,林林总总,在《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只是蜻蜓点水。所以,要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这本书仅仅介绍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工具、方法和理论。虽然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各种现实问题,从而有助于我们作出更加理性的决策。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读这本书仅仅是我们进入经济学这座科学圣殿的一个起点,一个入门,而现实问题往往又是十分复杂的,因此,要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之余,多读一些经济学著作和教材,多关心一些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扎扎实实地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惟又这样,才有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二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还必须经常加以实践。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然后再把理论带到实践中去检验,并指导人们的实践。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应当不断地实践。经济学家常常喜欢说这么一句话:学习经济学并不能保证你不站到领取救济金的队伍里,但至少可以让你懂得为什么失业。可见经济学这门知识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正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学习经济学并不是要用现成的理论去套现实问题,而是要学会一套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法。经济学不可能为所有问题都提供现成的答案,但能教会我们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法。我觉得,通过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现实问题又多了一种思考的方法,那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观察、去分析、去判断。尤其要从一些常见的、微不足道的现象中去发现更为深刻的内涵,这方面,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浙江图书馆作的一场题为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说,马路上有人吵架,大家驻足观看,必欲究其所以才肯走;红灯抢行,十字路口乱作一团,彼此挤得动弹不得;开会时因某人未到,大家等上十几分钟这些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从茅于轼的眼光看来,这些现象是使中国成为穷国的根本原因。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看,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种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只有老百姓们自己明白如何把自己弄穷的,才能改正,才有可能变富。谁妨碍了我们变富,答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茅于轼认为,要想把我们的国家变富,就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让资本和劳动充分地就业,流动到最适合他们的地方去,因此,交换能够创造出额外的财富,任何有碍于自由交换的东西都有碍于财富的增加。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尤其是几堂经济学的辅导课下来,使我对经济的关注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热情,比如在当前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我除了关心非典的动态情况外,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口罩与GDP究竟有多大关系,这些成了我每天看报、上网的一个重点。我自信,我会更多地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用成本、效益等经济学方法去安排和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一句话,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三是在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片面的思维方式。经济学家在研究许多问题时,都假设处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都以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许多定理、论断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得出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是那么整齐划一吗?难道我们做每一件事,就都只仅仅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吗?就拿《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所举的小王下海一事来说,小王下海一年赚了5万元,而失去了机关工作总的损失是5.4万元,即付出的机会成本是5.4万元,由此经济学家就得出了由于机会成本大于所得利益,故结论是小王下海是得不偿失。这种分析方法固然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是这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来分析,假如说小王在机关里虽然清闲一点,但整日埋没在文山会海、是非堆里,身心极度疲惫,一年下来丝毫没有成就感。相反,虽然下海后付出了高额的机会成本,但小王却学到了许多在原先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短期看在经济上并不上算,但长远而论,却可能会有大的发展前景,如若这样,我觉得小王下海又未尝不可。这里就有一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比较,物质利益(收入)与精神利益(愉悦)的比较。再比如,书中所举硅谷离婚率低一事。按经济学家的看法,由于离婚诉讼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导致离婚率低,那么伦理道德、法律秩序又该摆在何等地位?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应当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去把握它。如果学经济学的只强调经济,学历史的只强调过去,而不愿关心与之紧密像联系的政治、文化等等,不知道事物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走向片面的误区。经济学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学派、观点,我以为正是经济学全面、联系地对待客观事物的又一佐证。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事物,我们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毕竟经济学教会了我们又一种思维方式。

第二篇: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范文模版)

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什么是经济学?许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而又有几个人可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呢?究其原因,固然有学习与考试两张皮的问题,这个暂且不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一本通俗易懂的、与社会实际乃至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基础性读本,这一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重要。

经济学这个名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许多在市场经济中拼搏的人都意识到掌握一些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许多并非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经济学知识的匮乏会带来许多的不利。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不想学习经济学,而是无学习经济学之门。况且,如今的经济学已经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术语、极为复杂而深奥的数学模型,让即使受过一般高等教育的读者也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经济学因此成了少数经济学家课堂上和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品,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

在经济类的书里漫无目的搜着,《经济学是什么》吸引了我,所以有幸拜读了梁小民教授所著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个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佩服作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功夫。这本书,就好像有人用一个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与你拉家常,双方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中,你就了解并熟悉了那些经常在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术语。

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一个人中彩票后的变化,谈到及时行乐的观念,谈到吃第三个面包和第一个面包的不同感受,谈到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例子说完了,家庭决策方面的问题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

道了什么是效用;也明白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为何物;还懂得了实现消费者均衡意味着什么。

又比如,作者在书中剖析企业家的收入,以及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几千万人尚未脱贫,另一方面是少数人开着宝马车去高尔夫俱乐部等现象,强调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就是解决效率与平等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把这一问题比喻成蛋糕,“既包括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包括如何使蛋糕分得更平等一些。”例子讲完了,平等与效率得选择问题也就清楚了。从这里,使我们明白了企业家赚的是正常利润这一道理;知晓了如何用劳伦斯曲线、基尼系数等来衡量收入分配状况;懂得了用结果公平论和过程公平论来正确理解分配制度上的公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经济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从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各种术语和概念,让其他行业的人和普通百姓敬佩之余,又多少有些不明所以。《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把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甚至普通百姓的距离拉近了。也许在这之前,我们会觉得经济学术语和概念晦涩难懂,但是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术语和概念,原来很简单,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正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大潮不可避免地使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我们也许达不到像犹太人那样,参观一家企业的时候,他一边听解说员讲解,他的大脑同时会像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参观结束的时候,不仅这家企业经营的数据被他计算出来了,并且,如果他有意与对方合作,一整套的谈判策略已经成竹在胸。但是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正如《经济学是什么》第一章的题目所说: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事物,我们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毕竟经济学教会了我们又一种思维方式。

第三篇: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学了两年的经济管理专业(函授),虽然十几门课都勉强得以通过,但到头来扪心自问:什么是经济学?依然说不明,道不白。究其原因,固然有学习与考试两张皮的问题,这个暂且不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一本通俗易懂的、与社会实际乃至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基础性读本,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文化水平不高且不是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说实在,经济学这个名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许多在市场经济中拼搏的人都意识到掌握一些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就如我们这些并非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经济学知识的匮乏给我们的工作甚至日常生活带来的不利。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不想学习经济学,而是无学习经济学之门;或者说,无法以我们可以接受的成本获得经济学的知识。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专业搞经济学的,我们大家都有着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有点空闲还要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放松休闲一下,能够拿出来学习经济学的时间和资源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暇去拜读厚重的经济学经典。况且,如今的经济学已经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术语、极为复杂而深奥的数学模型,让即使受过一般高等教育的读者也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经济学因此成了少数经济学家课堂上和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品,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在大众迫切需要经济学知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经济学有了这么广泛的接受对象提供了如此天赐良机的时候,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这次参加中青班的学习,有幸拜读了梁小民教授所著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个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佩服作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功夫。这本书,就好像有人用一个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与你拉家常,双方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中,你就了解并熟悉了那些经常在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术语。

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通俗歌手的数量与高昂的门票价格,谈到最先在成都出现的电影院5元票价的冲击波,谈到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当这些例子说完了,一个关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的问题,即经济学家常常说起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需求定理,什么是供给定理;也明白了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为何物;还懂得了需求弹性和供求弹性的作用。

再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一个人中彩票后的变化,谈到及时行乐的观念,谈到吃第三个面包和第一个面包的不同感受,谈到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例子说完了,家庭决策方面的问题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效用;也明白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为何物;还懂得了实现消费者均衡意味着什么。

又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曾经在农村风行一时的养鸡专业户,谈到“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个家喻户晓的广告,谈到让所有老百姓受益的彩电价格战,这些例子讲完了,关于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问题就讲清楚了。从这里,我们既了解了市场的不同类型,即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又懂得了什么叫单一价格,何为歧视价格;同时,对博弈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略知了一二。

还比如,作者在书中剖析企业家的收入,以及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几千万人尚未脱贫,另一方面是少数人开着宝马车去高尔夫俱乐部等现象,强调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就是解决效率与平等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把这一问题比喻成蛋糕,“既包括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包括如何使蛋糕分得更平等一些。”例子讲完了,平等与效率得选择问题也就清楚了。从这里,使我们明白了企业家赚的是正常利润这一道理;知晓了如何用劳伦斯曲线、基尼系数等来衡量收入分配状况;懂得了用结果公平论和过程公平论来正确理解分配制度上的公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经济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从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各种术语和概念,让其他行业的人和普通百姓敬佩之余,又多少有些不明所以。《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把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甚至普通百姓的距离拉近了。也许在这之前,我们会觉得经济学术语和概念晦涩难懂,但是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术语和概念,原来很简单,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有专家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善于经商的民族,当一个犹太人参观一家企业的时候,他一边听解说员讲解,他的大脑同时会像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参观结束的时候,不仅这家企业经营的数据被他计算出来了,并且,如果他有意与对方合作,一整套的谈判策略已经成竹在胸。

我国正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大潮不可避免地使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我们也许达不到犹太人那样的精明,但是,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正如《经济学是什么》第一章的题目所说: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那么,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呢?我以为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首先必须学好经济学这门课。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的思维方式要有丰富的知识做保障。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和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最大化需求的社会科学,即研究社会活动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使用方式的一门科学。经济学的构成有两大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极其丰富而有复杂,同时门类繁多,通过短短几天的中青班上各位老师的授课,我们领略到了它的博大精深,如经济学可以细分为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等,单就微观经济学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研究,就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七个方面的理论,林林总总,在《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只是蜻蜓点水。所以,要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这本书仅仅介绍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工具、方法和理论。虽然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各种现实问题,从而有助于我们作出更加理性的决策。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读这本书仅仅是我们进入经济学这座科学圣殿的一个起点,一个入门,而现实问题往往又是十分复杂的,因此,要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之余,多读一些经济学著作和教材,多关心一些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扎扎实实地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惟又这样,才有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四篇: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一书有感---读后感

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有感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全书分十二篇,涵盖了整个经济学的完整框架。其中前六篇是微观经济学,包括经济学的来龙去脉和特有思维方式、价格现象、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商品市场、市场失灵和博弈论等;后六篇为宏观经济学,包括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特殊的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娓娓读来,不会让人有一份生涩、拗口,以散文般的语言,纵横开阖,条分缕析,化深奥艰涩的经济学理论为浅显有趣的人文道理,笔触轻松流畅,使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汲取知识的营养。

近一段时期以来,外界主流媒体和国际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关注持续升温,在对中国经济竞相解读的言论中,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评论,其中不乏另类的声音——即 “唱衰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崩溃论”之悖论,似乎一些西方媒体针对中国崛起的炒作从“中国威胁论”在向“唱衰中国经济”转换。当前,一些西方媒体为何转而“唱衰中国经济”并大肆渲染?是否又意味着“中国威胁论”的炒作将退出西方媒体和舆论界?显然,一些西方媒体为何转而“唱衰中国经济”并非空穴来风,需要我们深思和分析。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奇迹般的增长,连续30年保9.9%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增加20倍,超过了日本名列全球第二,人均GDP从200美元上升到 4900美元,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在世界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中国奇迹。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我党对道路的正确选择和坚持,中国政府通过增量改革和渐进调整的方式寻求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道路,在积极稳妥推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逐渐打破了过去高度封闭的经济状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格局。

然而,改革开放不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追赶性质,其根本动因在于充分发挥了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5个方面在内的后发优势。虽然有人说中国经济还在发展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现在讨论中国模式为时尚早,但是,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使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跃升到下中等收入国家,再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值得总结和提炼,把这些成功的经验上升到一般化的理论层面,就形成了一种模式,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不但要解决如何构建市场经济的问题,更要解决构建何种市场经济的问题。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在实践中得出的答案。正是这种市场经济,使得中国同时具备了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双重制度优势,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平稳。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今仍不完善,但它是创造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直接原因。无独有偶,越南在实施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为相似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之后,经济发展同样表现出色,近年经济增长率在亚洲仅次于中国排名第二。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所提到的: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复杂的经济体制之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一些经济知识来巩固和固防我们的经济生活。我们的确是需要理性的思维去应对经济活动的变化,同时我们仍然需要以实际的眼光去处理生活的变化。《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就是从每一点的细微处入手,让我们产生“生活即学习”的亲切感,于是,经济学,便不再那么苍白无力,而是富有色彩的了。

第五篇: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一书有感 读后感

选择与坚持

---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一书有感

可能是好奇心使然,越不明白的,就越想一窥究竟。作为一个经济的门外汉,我把《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这一本书作为了我的阅读首选。全书分十二篇,涵盖了整个经济学的完整框架。其中前六篇是微观经济学,包括经济学的来龙去脉和特有思维方式、价格现象、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商品市场、市场失灵和博弈论等;后六篇为宏观经济学,包括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特殊的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作者王福重,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是《上海证券报》、《FT中文网》等媒体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上海东方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天津电视台等财经节目的嘉宾。作为一个著名经济学家,本书并没有被各种各样晦涩、深奥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所充斥,也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威面目给我们这些经济学门外汉当头一棒,正如该书简介所言“本书以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为背景,用中国人熟悉的故事案例、文化元素、叙述方式,生动准确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原理,勾勒出经济学的全貌,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精彩有趣,明白晓畅,既容易理解又非常亲切。”娓娓读来,不会让人有一份生涩、拗口,以散文般的语言,纵横开阖,条分缕析,化深奥艰涩的经济学理论为浅显有趣的人文道理,笔触轻松流畅,使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汲取知识的营养。

纵观近几年我国书籍市场,各种有关经济和经济学的著述犹如雨后春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述,更是激起了国人对经济和经济学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产业转型、货币政策的走向、股市的起伏、房价的涨落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吴敬琏、厉以宁、郎咸平等诸多经济学家也越来越多的出现的公众视野里面,GDP、GNP、CPI等各种各样的经济数据也开始让人耳熟能详,每一个人都渴望对经济学、经济现象能了解的多一点、再多一点,经济学也由原来一门深奥的科学逐渐以一种轻松的面目走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的经济学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程。最初,经济学是舶来品,1776年英国人亚当•密斯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既《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相继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赋税原理》,卡尔•马克思《资本论》;1890年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到现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说,可以说是学派纷呈、百家争鸣。在《国富论》中亚当•密斯三次提到了中国,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是“中国长期以来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土地耕作得最好、人民最勤劳、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似乎长期停滞不发展了。五百多年前访问过中国的马可.波罗曾对它的耕作、制造业以及众多的人口作过详尽的描述。然而它们与今天到过中国的旅游者的描述还几乎相同。”这是18世纪后期英国人对中国的直接描述,当时中国处于清朝统治的封建年代,如果倒退500年回到13世纪也就是元末明初时期,也就是说当时欧洲正在经历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既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封建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提倡人文主义精神、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而中国在这期间几乎停滞不前,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也就是导致了中国人的思想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乃至当时提出的解放思想都是形而上的东西,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鲁迅、周恩来、郭沫若、王国维、李叔同、郁达夫、秋瑾、陈独秀、张闻天、夏衍、田汉、周作人等人都留学学习西方的舶来品。看了这些也不难理解中国在解决经济发展、国民生活待遇等政策问题上在当时历经了种种坎坷的道路,这些不可挽回地损害了中国经济发展。正是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才促使我们后来人在经济方面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不要只注意表面模仿,走上一条形而上学之路,要实实在在的有效提高社会福利,真正实现国富民强,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党才提出了走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近一段时期以来,外界主流媒体和国际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关注持续升温,在对中国经济竞相解读的言论中,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评论,其中不乏另类的声音--—即 “唱衰中国经济”和 “中国经济崩溃论”之悖论,似乎一些西方媒体针对中国崛 起的炒作从“中国威胁论”在向“唱衰中国经济”转换。当前,一些西方媒体为何转而“唱衰中国经济”并大肆渲染? 是否又意味着“中国威胁论”的炒作将退出西方媒体和舆论界?显然,一些西方媒体为何转而“唱衰中国经济”并非空穴来风,需要我们深思和分析。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奇迹般的增长,连续30 年保9.9%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增加了20 倍,超过了日本名列全球第二,人均 GDP从 200 美元上升到 4900 美元,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在世界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中国奇迹。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我党对道路的正确选择和坚持,中国政府通过增量改革和渐进调整的方式寻求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道路,在积极稳妥推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逐渐打破了过去高度封闭的经济状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格局。

然而,改革开放不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追赶性质,其根本动因在于充分发挥了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5 个方面在内的后发优势,改革开放只是这些后发优势的潜力得以实现的触发器,没有后发优势,中国不会出现远高于发达国家的高速增长,但另一方面,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的后发优势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国的高速增长的成就也就不可能取得 但是,如何发挥后发优势,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最能发挥中国的后发优势,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虽然有人说中国经济还在发展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现在讨论中国模式为时尚早,但是,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使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跃升到下中等收入国家,再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值得总结和提炼,把这些成功的经验上升到一般化的理论层面,就形成了一种模式,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不但要解决如何构建市场经济的问题,更要解决构建何种市场经济的问题。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在实践中得出的答案。正是这种市场经济,使得中国同时具备了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双重制度优势,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平稳。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今仍不完善,但它是创造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直接原因。无独有偶,越南在实施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为相似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之后,经济发展同样表现出色,近年经济增长率在亚洲仅次于中国排名第二。

资本主义制度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已经清晰的呈现,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趋于成熟,其弊病会越来越显著。非保守派的经济学也意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身问题,从不同角度对资本主义的永久性提出质疑,如熊彼特就指责现今的资本主义已经使资本家不再关注家庭,私有制的存在基础被摧毁,企业家越来越短视。如果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衰败,则社会主义便成为公认的解决问题的药方。但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成为了困扰经济学者的难题,上个世纪影响最广泛的社会主义浪潮已经失败,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转型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即使重回资本主义也没能解决存在的问题,转型国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发展,陷入了两难境地。而中国则是一个特例,它经过自身的实践和探索,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取得了转型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中最为杰出的经济成就,这其中的关键就是道路选择的正确性。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所提到的: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正确道路,深刻揭示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对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一重要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这是总结历史得出的重要结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探索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根本道路,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经过长期奋斗、创造、积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实践所证实的结论。30年前,党的十二大提出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命题。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国力壮大起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推动民族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能够凝聚党心军心民心,万众一心,共同奋斗,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坚持这个根本方向,是我们面向未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强调了两个 “一定能”:“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实现这两个宏伟目标靠什么?必须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方向。为什么坚信 “一定能” 实现目标?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的凝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使得我们对实现奋斗目标、创造美好未来充满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深深植根于亿万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人民共同愿望,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而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始终指引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复杂的经济体制之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一些经济知识来巩固和固防我们的经济生活。我们的确是需要理性的思维去应对经济活动的变化,同时我们仍然需要以实际的眼光去处理生活的变化。《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就是从每一点的细微处入手,让我们产生“生活即学习”的亲切感,于是,经济学,便不再那么苍白无力,而是富有色彩的了。这本书给我以感悟,也希望能给大家以感悟。

谢谢,我的发言完了。

下载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管理学》一书有感

    读《管理学》心得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读了《管理学》这本书之后,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管理的职能相信大家都比较知悉。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但是怎么样......

    读《干法》一书有感

    读《干法》一书有感《干法》是我这个月要读的一本书,刚拿上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日本的作品会有多好,可是看完以后发现稻盛和夫的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工作观让我深有感......

    读《雷锋》一书有感

    读《雷锋》一书有感 我是个爱看书的好孩子,我家里有许许多多的课外书,有《王子与贫儿》、《藏宝图》、《八十天环球旅行》等等各种书籍,其中我最喜欢看《雷锋》这本书。 《雷锋......

    读责任一书有感

    读《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有感一位伟人曾说过:“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任的精神之后。”在责任的内在力量的驱使下,我们常常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如......

    读《管理学》一书有感

    读《管理学》心得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读了《管理学》这本书之后,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管理的职能相信大家都比较知悉。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但是怎么......

    读影响力一书有感

    《影响力》一书的作者是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他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著名教授,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对影响力的研究,侧重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剖......

    读《长征》一书有感

    磨练意志品格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读《长征》一书有感书名:《长征》,作者:王树增,2016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翻开由王树增先生所箸的《长征》一书,立刻被其紧张精彩的故事情......

    读《执行力》一书有感

    经过区域组织学习《执行力》一书,并在业余时间反复研读,反思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执行力而言,感到很多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做的还不够好,现就个人学习《执行力》的心得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