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隐逸的诗人
科目:中国新诗欣赏与研究
班级:1112061
学号:111206110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韩晓鹏
隐逸的诗人学者——林庚
摘 要:他一生知行合一,兢兢业业,拥一身布衣情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然而社会的进步与尘世的喧闹却让我们遗忘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学者,直到他升入天堂的那一刻,文学的光辉又一次照耀了我们,才使我们记起了他——林庚。与他同时代的巨匠们一个接一个离去,这一次,离去的是他„„如果不是因为他逝去,我想我们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林庚是谁。他曾以现代派诗歌闻名,又以古代文学研究立身,他是诗人与学者的完美结合,但他却被淹没在这个纷繁的时代里。
关 键 词:诗人
学者
隐逸
一、诗人——林庚
林庚先生一生教人无数,成就巨大。为新世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也为现当代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及其成就。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福州,1910年2月生于北京,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连任历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文联理事,兼任楚辞学会、唐诗学会顾问等。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后,林庚成了清华园“四剑客”之一。他与另外的“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三位先生常在一起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闻一多设计封面,俞平伯写序。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留校任朱自清助教。1952年院系调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86年退休,仍任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导师。2004年任北大诗歌中心主任。
作为一名伟大的现当代诗人,林庚也创作了不少佳作。1933年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陆续出版《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新秋之歌》)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林庚在楚辞、唐诗、明清小说等方面的研究也有较高造诣,先后出版《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中国历代诗歌选》等著作。
作为一名诗人,他有其自己独特的诗歌特点和诗歌理论。首先,林庚的诗作中体现出的无疑是现代意识,他所表达出的是现代的情绪、现代人的心理感受。诗人不但一直关注着时代风云变迁,对于自我存在与人类生存的进行哲理性思考,而且热爱自然、生命,歌颂童心。即使身处当时那种压抑的环境中,诗人也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理想、怀抱希望,并始终葆有青春活力地进行着新诗创作,因此他的诗作往往与一种奋发向上的追求结合在一起,而与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精神颓废无缘。出于他个性中对爱与美的执着,他在诗歌中用心挖掘,歌颂世间的自然之美、青春的活力之美以及童年的纯真之美。总的来说可以将林庚诗中的现代意识概括为身居边城的忧患之心、热爱生命的赤子之心以及他深沉厚重的哲思之心; 其次,在诗歌艺术的表现上,林庚受到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晚唐诗风的影响,在创作中他始终坚持将古典的意象与现代的精神相结合,注重古典意象与现代美学的融合:将“夜”、“雨”、“蝴蝶”、“梦”等古代诗人常用意象进行了现代的诠释,使其具备了现代的含义;最后,在诗歌形式上,林庚既写过旧体诗,也创作过不讲究格律的白话诗,更试验过讲求格律的新格律诗。他主张九言诗的用意,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性,使诗容易记得住,能更好地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在诗歌理论方面,林庚先生倡导新诗格律。新诗格律理论的核心是半律,半逗律对汉语诗歌的普遍性,决定了其独特的“节奏音组”和“节奏点”,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林先生进一步提出了新诗的典型诗行问题。林庚先生把典型诗行、节奏音组、节奏点,称为三位一体,它们构成了汉语诗歌形式的内在规律。所谓半逗律,就是“将诗行划分为相对均衡的上下两个半段,从而在半行上形成一个类似‘逗’的节奏点”,“这个节奏点保持在稳定的位置上”。“半逗律”与不同的“节奏音组”的配合,构成长度不同的典型诗行,而且“节奏音组”总是落在行尾位置上,它决定了诗行的特殊性。如古典诗歌中,四言就是“二二”组合,五七言分别是“二二”“四三”组合,正是由于“节奏音组”的决定作用,使二字音组的四言独成一个时代,而五、七言共同的三字音组使它们得以长期共存。以上是林庚先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内在规律的揭示,在古典诗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林庚先生进一步将这一规律推之于新诗,并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增加诗行的长度,提出新诗的建行设想,如以四字音组构成的九言(五·四),以五字音组构成的十言(五·五)、十一言(六·五)。林庚先生认为,典型诗行的建立,将使新诗形成固定的阵地,从而使诗人摆脱新诗无形式的困境,有助于内容的涌现,“让亿万诗章因它歌唱”。
二、学者——林庚 林庚曾说过:“到清华后,我常在图书馆乱翻乱看,看到了《子恺漫画》,像‘无言独上高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等等。看了他的画,我就找诗词看去了,结果一看就入了迷。”
加上读了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他感觉到了文学的巨大力量,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林庚觉得艺术“能于一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从而“希望通过诗歌实现人生的解放”。就这样,他走上了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提出了“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等学术追求。对《西游记》、楚辞、盛唐诗歌都有很深的研究。
林庚先生热爱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李白,他认为《楚辞》代表了一种打破思想束缚的“浪漫的创造精神”,是追求“一种解放的象征”,屈原的悲哀是划时代的觉醒,中国文学自觉诗的时代自屈原始。“盛唐气象就是‘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大地回春的歌声。”“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它玲珑剔透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根植于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成长的,它带来的如太阳一般的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认为中国是“诗的国度”,“楚辞的少年精神直贯唐诗”。“少年精神”则主要表现为一种乐观豪放,富于新鲜感的青春气息。“生活中本来并不都是欢乐,青春难道就没有悲哀吗?但这毕竟是少年人的悲哀,因此才能获得这么新鲜的感受。
三、隐逸的布衣——林庚
在北大中文系老一辈的学者中,林先生是享寿最高的一位。在为先生九十华诞祝寿的时候,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这当然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其间还包含了在《西游记》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和乐观精神。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先生绝意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亦以此要求门人弟子。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照理,名利权位于他不过唾手可得,然而先生早已无意在此。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年深月久,因着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
“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林老先生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即使披一件夹克,不扣扣子,能让人觉得“高洁”。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一身布衣,一间最朴素的房间,参透人间名利。参透人间生死,这是最睿智的生命,就像人们说的,当林庚先生睡去的那刻,他去了天堂。
捧一眸黄土,品尽人世沧桑。作一缕文学,尝尽起落浮沉。当有了大师的胸怀,一系布衣,一箪素食,一浅心思,一声笑语,生命的宁静与幸福一定能拥入怀中。在现代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多品尝文学,文学就是一种释放,一种调节,一种宣泄,因为文学,现实中的人才获得神的灵光,有了创作的灵感,才得以改造世界,探索世界的奥秘。因为文学,现实中的人才获得了另一片天地,可以自由倾诉,让思想自由飞翔,让文学为我们这个喧闹的社会带来一片宁静吧,让文学给我们心灵带来一丝慰藉吧!
参考文献:
【1】 林庚《中国文化简史》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5-01)【2】 林庚《林庚诗文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1)【3】 马嘶《林庚评传》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1)
第二篇:诗人
诗人简介大全六、四班
補金慧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628篇诗文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61篇诗文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58篇诗文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746篇诗文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00篇诗文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203篇诗文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52篇诗文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404篇诗文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7篇诗文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64篇诗文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465篇诗文
王昌龄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201篇诗文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445篇诗文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37篇诗文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4篇诗文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83篇诗文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8篇诗文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142篇诗文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17篇诗文
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07篇诗文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30篇诗文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2篇诗文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17篇诗文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9篇诗文
朱敦儒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246篇诗文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125篇诗文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0篇诗文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6篇诗文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9篇诗文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55篇诗文
第三篇:沧浪之水与隐逸意识
“沧浪之水”与中国文人的隐逸意识
杜高琴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摘要:沧浪之水因孔子听到“孺子歌”而留名,因屈原流放的事迹和他的《渔父》而获得象征意义,“沧浪·渔父”的组合成为后世文人隐逸意识的文化符号,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它要素,在元代完成了从楚辞中的客体形象,向代表中国文人主体人格精神的象征性艺术形象的转变。汉水流域是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之一。
关键词:沧浪之水,渔父,隐士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
一、孺子歌中的“沧浪”与楚辞中的“渔父”
丹江口市古为武当县、均州,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丹江口水库所在地。库区深处是一片烟波浩渺的人工海洋,称为“小太平洋”。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沧浪湖。
《尚书·禹贡》:“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水经注》二十八:“沔水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1沧浪,这个颇富诗意的古老名字,是对汉水清澈翠绿本色的最好赞美,而《沧浪歌》就是在这古楚地流传的古老歌谣。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这是孔子怀抱他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进入楚国之地时,听到的孺子的“沧浪歌”声,相隔约二百年,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屈原带着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一腔愤懑和忧国忧民的满怀愁绪,被流放到汉北,又听到了渔父的“沧浪歌”。
渔父知他是三闾大夫时,问他为什么缘故落到这么田地时,屈原发出了千古绝唱的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当渔父以 “圣人不固执于什麽东西,所以能够以世俗为转移”的道理,劝他隐退自全时,屈原再次发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随波逐流而玷污清白的誓言。渔父遂以“沧浪歌”留给屈原富有意味的暗示而去。
屈原被放逐汉北的日日夜夜,处在浓浓忧思的心境之下,清澈温柔的沧浪之水像一位母亲陪伴着他,洗去了他的泪水,洗亮了他的心情,明澈了他的思绪;沧浪之水又象是一面光洁的铜镜,映照着他的高洁的品行和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真理,面对恶势力宁死不屈的精神。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楚国郢都,再度遭到流放的屈原,痛感国家前途的黯淡无光,楚国人民惨遭屠戮与颠沛流离之苦,楚王昏庸,权臣当道,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遂抱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实践了自己与渔父的誓言,同时也使他那遗“浊”世而独立的“清”高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最高典范。两千多年来,屈原的精神流淌在汉水永不停留的波涛之中。
关于屈原和渔父的传说,荆楚旧地,江汉之域,流传很广很多,载于湖广旧志以及湖南湖北省县地方志书的,难以屈指计算。从古至今的许多文人学者(如明王应麟,清王夫之,今郭沫若、陈子展等)都指出,后来传说的所谓沧浪水都是后人命名,并非古沧浪水、汉水者。但是从沧浪地名之多足见屈原在人民的心里影响之深远。
二、“沧浪·渔父”作为中国文化符号之一的演进概略
“沧浪·渔父”作为具有深刻含义指向的文化符号,经过历代文人引用和表现的历史演变过程,构成了中国文化精神中的“隐逸意识”。渔父是隐逸的主体,常常为作者自喻,或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者指代隐士,而沧浪则代表隐逸的理想去所,其本色是“清”,与现世的“浊”相互对立;其本质是追求生命和精神的自由。隐逸意识的思想基础是老庄哲学,其现实诱因是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战争频仍等。
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披羊裘钓泽中。”光武帝再三盛邀,不愿出仕,“年八十终于家”。“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2“钓叟”日后亦演绎为渔父的另一个版本。
魏晋之际,一个政治、军事风云际会的时代,加上文人五言诗的兴盛,以“沧浪·渔父”典故入诗逐渐出现。如阮籍的“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咏怀八十二首》),左思的《咏史八首》中“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之句。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起为州祭酒,到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弃彭泽令归田,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终认清在到处是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官场风气极为腐败、谄上骄下的社会中,一个正直的士人根本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他放弃幻想,彻底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这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高峰。
他在清贫的乡居生活中,“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但是不忘“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归田园居五首》)。并写下了《桃花源诗并记》,把“沧浪·渔父”中的归隐意识和归隐的环境,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社会图景展现出来,表达了人类美好的社会理想,成为千古不朽的佳作。3
进入诗歌空前繁荣的唐朝,以“沧浪·渔父”表现隐逸意识也更为流行,比如:
一谢沧浪水,安知有逸人。(骆宾王)/ 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刘长卿)/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李白)/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杜甫)/ 因生江海兴,每羡沧浪水。(自居易)„„等等4
在这些诗歌中,以杜甫运用此典故数量最多,这大概和他受到的理想挫折以及现实生活的磨难比他人更多有关。唐诗中渔父的形象有所发展,常常为“钓叟”所取代。其中,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独蓑篱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意,把“钓叟”的内心世界——个人与现实的冲突,理想与世俗的不容,“众人皆醉我独醒”时个体生存极度的孤寂状态,表达的淋漓尽致。
“渔父”进入词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形象更加具体、生动。敦煌曲子词《浣溪纱》写到:“倦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渔杆。棹向碧波深处,几重滩。”唐人张志和的《渔父》词意:“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5 作者将渔父及其生活情景具体化、诗意化,对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中的渔父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州园林中,沧浪亭名声卓著。它是北宋文豪苏舜卿所置,其意取自“沧浪·渔父”之典故。园中还有“濯缨亭”。文集用“沧浪”的,如严羽的《沧浪诗话》,其本人亦号“沧浪逋客”。宋人苏辙有调啸词·渔父,朱敦儒曾作渔父词六首等。陆游《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夫。”6
元代艺术家对渔父的偏爱更化为“渔父”之情,元代散曲圣手白朴有《沉醉东风·渔夫》,元曲大家乔吉一人作《渔父词》二十首。汪元亨写下了《朝天子·归隐》二十首。且看一位“无名氏”的“[南吕]一枝花·渔隐”这样写道:“不沽朝野名,自守烟波分。„„相看着绿水悠悠,回避了红尘滚滚。„„本是个虚飘飘天地闲人,乐陶陶江汉逸民。”(注意“江汉”2见《后汉书·逸民传》(晋)陶渊明著,王瑶编注.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黄进德.唐五代词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2,61.贺新辉.宋词鉴赏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707.二字与屈原事迹的对应)。他“有时„„笑采青蘋,有时„„闲看晚云,有时„„独步斜曛,有时满身衣襟爽透荷香润”;酒醉中“高歌细和沧浪韵”;生活中“但得年年生意好,武陵何用访秦人”;心境中“想王侯大勋,博渔樵一哂,争似我一叶江湖钓船稳!”7“笑采”、“闲看”、“独步”、“爽透”是何等传神地表达出主人公那闲适自得的心态意趣,而“高歌细和沧浪韵”和“武陵何用访秦人”又把屈原的“沧浪·渔父”、陶渊明的“桃花源”二者的意境融合在一起,把自在的渔隐生活完全理想化、诗意化了。在元曲里,一个个全不齿名利荣辱、远离红尘的渔父,内在的全是文人的高致雅量和特立独行的人格。他们似乎永远在讴歌,永远在寻找,他们的讴歌超越了隐逸本身,传达着一种主宰自己命运的力量,在沧浪烟波之间,自由翱翔!而这时的渔父也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的砺练中,业已完成了从楚辞中那个主客对答的客体——一个本真性的渔父,向代表中国文人的主体人格精神——一个象征性性形象转变的发展历程。
三、“沧浪·渔父”的文化价值
有趣的是,当初屈原并没有听从渔父的婉劝,后人却倾向于渔父,这对於屈原的伟大崇高无损于毫末。后人不过以归隐的方式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人格与精神,进则为儒,退则为道,进退不失其志,所谓殊途同归,亦合孔子“和而不同”之境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双重精神结构,如果说老庄哲学是涵育了第二重结构的思想源泉,那么“沧浪·渔父”则是他们表现隐逸意识的经典艺术形象,也是中国文人隐逸意识的文化符号。因为屈原和“沧浪·渔父”的故事,汉水的那份澄澈和明净不仅是大自然所展现的魅力,也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的沧桑与瑰丽。
近年一些学者发现古称“武陵”的竹山县境内作为汉水支流的堵河某地,即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而不是湖南常德,并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加以论证。果真如此,陶渊明记下的这个武陵人的故事就是在同一块土地,在相隔700年的时间隧道里,和屈原“沧浪·渔父”的精神做的一次精彩对话了。作为《渔父》、《桃花源记》故事的产生地,有两个伟人留下的篇章和他们自己精彩的人生,还有汉水流域广布的道教文化的影响,具有“沧浪”美名的汉水及其浸润的这片土地,的确称得上是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之一。
其它参考文献:
[1] 张正明.楚文化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2] 洪湛侯等.楚辞要籍解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nglang Water and the Seclusion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XUYong-an
(Dept.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 Shiyan 442002, china)
Abstract :The canglang water originated from Confucius’sChildren’s song and got its symbolic connotation from the legend about Quyuan’s exile and his article The Fisherman.The canglang water and the fisherman , therefore, become the cultural symbol of the seclusion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bsorb other element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ir development.In Yuan Dynasty, they achieved complete transmission from the objective symbol of Songs of Chu Commentary to the symbolic image of subjective personality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Hanshui Valley , therefore, becomes the cradle of Chinese seclusion culture.Key words:Canglang water ,fisherman ,hermit
作者简介:杜高琴(1961——),女,湖北丹江口市人,毕业于湖北大学,硕士。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教育心理与文化心理。联系方式:湖北省十堰市车城西路167号汽车学院人文社科系,***
邮箱:xlzx241321@163.com 7 蒋星煜等.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169~1170.
第四篇:写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写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清闲与旷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王昭君出塞后怀乡: 月华如练,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洒下万般愁绪。你身着一袭水绿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光辉下,娟影萧疏,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离愁,空灵而又落寞。茫茫苍穹,凝眸仰望,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独自守着孤寂的岁月,一年又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王维的《渭城曲》: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苏轼的《定**》: 乌台诗案了结了。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画定了一方的窄窄的水土,判你一个“监视居住”,然后窃笑。看你不羁的灵魂如何沉默,看你傲岸的头颅如何低垂。
中国诗人的心弦的确如风中的芦苇,脆弱、敏感,更何况是你这位被贬谪的流放诗人呢!
不是吗?三月的一天,你与朋友走在通往黄州郊外三十里沙湖的半路上。一场不期而遇的雨突然袭来,没有挡风的蓑,没有遮雨的笠,更没有避雨的茅店,满耳只有风吹山林、雨打竹叶的声音。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同行的朋友一个个叫苦不迭,你却依然且行且歌,一双草鞋一竿竹杖跋涉在泥泞中。为什么你能如此从容,因为你刚刚遭遇过一场政治上的不测的风雨,你也不正是在气定神闲中一路走过来了吗?
不过,毕竟那些日子还是如梦魇般在你的心头挥之不去。春天来了,但温暖不是属于你的,料峭的风还是把你从酒神赐与你的微醺中唤醒了,于是你的触觉神经告诉了你两个字——“微冷”。
戏剧性的一幕怎么发生得这么快,风雨悄然消逝,一轮斜阳正在我前行路上的山头向我含笑。回首刚刚跋涉的风雨路,你仿佛顿悟了一个道理:政治上永远没有无风无雨的日子,政坛就像一张赌台,要想摆脱无常的大悲大喜,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离开。既然如此,何不高歌一曲陶渊明的《归去来》,江海湖山中寄托自己的一生呢? 李白: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仙人。苏轼: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缸懦林兀 愕木僦怪斜ズ 挂郑 愕拿恳桓霰砬槎汲渎 硕允赖赖奈弈斡氩宦?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屈原:
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项羽: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孔子: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第五篇:诗人名号
诗人名号
1、诗神--苏轼
2、诗佛--王维
3、诗仙--李白
4、诗圣--杜甫
5、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
6、诗豪--刘禹锡
7、诗杰--王勃
8、诗骨--陈子昂
9、诗狂--贺知章
10、诗囚--孟郊
11、诗奴--贾岛
12、诗魔--白居易诗
13、诗鬼--李贺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13、杜紫薇--杜牧
14、温八叉--温庭筠
15、郑鹧鸪--郑谷
16、崔鸳鸯--崔珏
1、唐代大诗人李白——青莲居士
2、唐代诗人白居易——香山居士
3、晚唐的诗人兼诗论家司空图——耐辱居士
4、南唐后主词人李煜——莲峰居士
5、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六一居士
6、北宋文学家苏轼——东坡居士
7、北宋词人周邦彦——清真居士
8、北宋文学家李之仪——姑溪居士
9、北宋词人秦观——淮海居士
10、北宋词人陈师道——后山居士
11、南宋词人叶梦得——石林居士
12、南宋词人陈与义——简斋居士
13、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居士
14、南宋词人辛弃疾——稼轩居士
15、南宋诗人张孝祥——于湖居士
16、南宋词人张元干——芦川居士
17、南宋词人李清照——易安居士
18、南宋女词人朱淑贞——幽栖居士
19、南宋诗人曾几——茶山居士
20、南宋词人刘克庄——后村居士
21、元政治家与诗人耶律楚材——湛然居士
22、元书法家陆居仁——瑁湖居士
23、元代画家倪瓒——云林居士
24、明晚期文学艺术家徐渭——青藤居士
25、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温陵居士
26、明代散曲家薛论道——莲溪居士
27、明代诗人文征明——衡山居士
28、明代文学家唐寅——六如居士
29、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蝶庵居士
30、清初六家之一吴历——桃溪居士
31、清诗人画家钱载——万松居士
32、清代伟大小说家曹雪芹——芹溪居士
33、清代文学家袁枚——仓山居士
34、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柳泉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