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李白的隐逸和入仕
李白——隐士与入仕
摘要:李白一生热衷于政治,迫切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始终在奋斗和失败中间徘徊,处于既非仕亦非隐的特殊地位。既想入仕一展宏图又不愿丧失人格的独立,既要保持人格的独立又不肯真的弃世归隐。可以说李白的一生,就是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的悲剧的一生。本文从李白追求的“隐逸”和“入仕”角度剖析了谪仙人的一生。
关键词:隐逸 求仕 诗人与政治家
一、建功心态与科举之路
建功立业是中国士人极普遍的人生观,李白同大多数封建社会的士人一样,是位自视甚高、功名欲望强烈的诗人。他26岁辞家远游时,曾经这样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这里,李白明确表述了自我期待的人生角色——愿为辅弼,即做辅佐帝王的宰相。他非常崇拜那些谈笑之间建立不朽功业的风流名士,如诸葛亮、谢安。他向往像诸葛亮那样指挥若定,从容立功:而对谢安的崇敬,又胜过诸葛亮。东晋谢安以一身系天下之危,淝水一战扭转了局势,使胡马不再南侵,谢安本人又表现得那么从容不迫,进退自如,功成名就,东山之志始终不渝,这对李白来说,简直是完美的榜样。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其人生道路设计的两个步骤:第一步以成为“辅弼”为标志,施展才能,建立功业,得到社会的承认,或者说实现社会的自我;第二步以辅弼作前提,退隐山水,过无拘无束的生活,或者说追求个性的自我。可贝,“入仕”是李白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
我们知道,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采取重订《氏族志》、多门类科举考试等措施,打破了六朝以来世族豪门占据高位的局面,这就为唐代文人,尤其是庶族文人步入仕途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征辟以及从军入幕等途径去求取功名。因而唐代文人在国力较为强盛、政治较为开明的社会环境中,普遍具有从政的热情和求取功名的期望。例如与李白同时的高适就自称:“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杜甫则“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他们都高自期许,要建立功业,步入仕途,成为非凡的角色,但是李白没走这条路, 反而与别人背道而驰。这种情况的出现时是有一定原因的。
据《新唐书·选举志上》载, 参加科举考试者, 须有“生徒”和“乡贡”的身份, 必须“怀牒自列于州县”, 证明其家世、籍贯和本人的品行。而李白“其先陇西成纪人”, “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 一房被窜于碎叶, 流离失落, 隐易姓名, 故自国朝以来, 漏于属籍。”(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漏于属籍”即是指家世牒谱失传, 虽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自云: “白本家金陵, 世为右姓。”但无牒谱实证, 按例是无法投考科举的。
其次,李白出生在贾商之家, 是富商子弟。《旧唐书·食货志》云: “工商之家, 不得预于士, 食禄之人, 不得夺天下之利。”也就是说, 工商之家的子弟是没有资格通过科举考试来进入仕宦的.考察李白年轻时的生活行为, “曩昔东游维扬, 不逾一年, 散金三十余万, 有落魄公子, 悉皆济之。”李白富商身份, 按例也在不得参加科考之列。
再次,“少任侠, 尝手刃数人”。李白对年轻时期的生活追忆时, 不止一次提及杀人, 《结客少年场行》: “笑尽一杯酒, 杀人都市中。” 《侠客行》里更是“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这些被人们称之为李白仗剑任侠精神的写照, 但也隐含了一个事实: 李白曾有过触犯法令之举。《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二年禁令:“进士举人, 曾为官司科罚, 曾任州县小吏, 虽有辞艺, 长史不得举送, 违者举官停任, 考试官贬黜。”《新唐书·选举志》、《唐会要》卷七六“贡举”条亦有载出。被“官司科罚”, 说明个人品德有问题,如此,李白虽被前礼部尚书苏颋称有“天才英丽”、“专车之骨”;前郡督马公“许为奇才”,文章“清雄奔放”。却不能如愿由科举而入仕。二:隐以求仕
唐朝建立初期的开元盛世景象, 虽然儒家的思想还占据着统治地位, 但儒、道、释三者合一的态势已经初露端倪。儒、道、释三家思想的融合, 使人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避难所。此外,受魏晋隐逸之风的影响, 隐逸在唐代也成了一件时攀事, 特别是那些文人们, 更以隐逸为乐事, 隐逸几乎成了文人们的一种情趣所在,当然也有很多文人隐士,自恃其才, 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能为当世所用, 所以归隐山林并忘情于山水。“逃丘园而不返, 使人常高其风而不敢昔焉”。于是李白想到了隐居求志、以隐待仕。公元722年, 李白隐居在青城山, 并且一隐就是三年,其后,他又与戴夭道士赵袭在戴天山隐居了一段时间,赵龚是一个“任侠有气, 善为纵横学”的人, 著有《长短经》, 谈的主要是一些王霸之术。他王霸之术的能否实现虽然可以不论, 但他的跃然纸上的参政激情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者说, 他的这种政治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李白的政治热情。“汉道昔云季, 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 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 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 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 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峨蜀, 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这首诗一直被认为是李白政治报负的真实写照, 同时也是他想通过隐逸达到政治目的的最好说明。
然而, 李白不是一个成功的垂钓者, 他既没有吕尚的耐心又没有吕尚的经验, 更没有诸葛孔明的韬略, 所以, 当他钓了二、三年也不见有“ 鱼”上钩时, 就坐不住了。于是扔掉鱼钩, 头也不回地向朝中走去。他进入长安, 在长安闯荡了二、三年, 却一无所获, 最后不得不离开长安。从离开长安到他四十二岁被召入长安之间的十六、七年时间里, 李白居无定所, 或游历或隐居。但他的政治理想和报负却一点也没有被冲淡据记载, 李白离开长安后, 曾在梁园今商丘居住一段时间, 并写下了《梁甫吟》, 诗中虽然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遇深感不平, 但也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东山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未应晚”。这种矛盾的心情依然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淡泊明志清静无为两种思想的激烈冲突。
公元736年, 李白举家迁居山东,他仍四处漫游, 并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污一起隐居在祖徕山,终日狂歌纵酒, 号称“ 竹溪六逸”。在这期间, 李白写下了大量诗作, 其中有一首《嘲鲁儒》, 诗中写道:鱼史谈五经, 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 茫如坠烟雾„君非叔孙通, 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 归耕议水滨。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 李白对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们是相当蔑视的, 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不间国家大事也不懂治国之策。这其实也等于说李白自己是懂经济之策并志在治国,但他只是一个期望能成为政治家的诗人,在嘲笑那些书呆子们的同时, 又不能不面对自己不被国家所用的现实。于是, 怀才不遇之情也便油然而生,如“宝刀隐玉匣, 锈涩空葛苔, 遂令世上愚, 轻我土与灰”(《酬张卿》)。诗中, 李白把自己比作宝剑,说明他对自己的感觉依然很好。而正是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更增添了李白怀才不遇的痛苦。特别是在《梁甫吟》和《行路难》中, 李白的这种情感达到了极致。但从“ 君不见朝歌屠史辞棘津, 八十西来钓渭滨”等诗句中, 我们又不难发现, 李白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并没有失去信心, 他也盼望着自己能象姜子牙一样被重用。
公元742年, 李白终于被召进宫中,果真应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于是, 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然而, 在经历了朝中的风风雨雨和尝遍了仕途的酸甜苦辣后, 李白不得不愤然还山,按理说, 李白有了长安三年的经历, 应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而重新选择自己后半生的道路了。但他没有。他愤然离开长安,重入山林, 四处游历, 先后与杜甫、高适等人相会, 又与元丹丘等隐士相见。并在庐山当涂横望山、霍山等地隐居多时。直到此时, 李白的心情依然没有平静下来,他既放情于山水, 又与好友纵情, 既对朝廷不满, 又对时政怀有信心既不想再涉足朝政, 又对三年的朝中生活无比留恋。李白始终处在这样一个充满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仕与隐的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正是这种矛盾, 使李白既不能做一个真正的隐士, 又不能象那些隐居待时的隐士们那样心平气和地等待出山。
李白在离开朝廷或隐或游的十多年中, 写下了大量诗篇, 可以说, 把自己的心迹坦露无遗。他先是担心他得罪的那些小人们会尾随而至,对他横加迫害, 于是遁入空门, 后又大骂起权贵们, 甚至连唐玄宗和杨贵妃也不放过。例如,《雪谗诗赠友人》中, 李白写道“ ⋯ ⋯彼妇人之淫昏, 不如鹑之奔奔。坦荡君子, 无悦簧言⋯ ⋯秦皇太后, 毒亦淫荒⋯ ⋯”大骂杨贵妃;在《远别离》和《战城南》中对唐玄宗穷兵默武、贪图享乐的腐朽败落进行大胆的揭露同时他依然做着他的政治梦, 并不停地表白着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治国韬略, 陈述着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惨遭遇。此时, 李白的心情是极度悲愤的, 对前途的失望弥漫了他的整个心房。“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李白却弄不了扁舟。他人在山野, 心在魏阙, 长安三年的生活不时浮现在他的脑海,“翰林秉笔回英盼, 麟阁峥嵘谁不见。承恩初入银台门, 著书独在金蜜殿” 《赠从史南平太守之遥》,每当这时, 李白的心情就转怒为喜, 明朝也就不想再散发弄扁舟了。特别是, 李白在这一段时间的隐居游历中, 还出人意料地求别人帮助自己重返朝中, 如在《走笔赠独孤验马》中, 他就求唐玄宗的女婿独孤明“ 倘其公子重回顾, 何必侯腻长抱关” , 意思是说, 一旦你重回青顾, 就帮帮我。李白的这种矛盾令人有些哭笑不得, 他一会大骂朝廷、大骂朝中奸臣包括唐玄宗, 一会又念着他们的好处一会想归隐山林不再入仕, 一会又想成就自己的政治梦一会把腰板挺得笔直,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会又低三下四地求人帮忙, 这些无不使他的愤世之隐蒙上了一层灰尘。三,诗人与政治家的错位
李白的隐逸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却以为自己是一个政治家的错觉, 或者说,李白的人格实际上是典型的诗人人格, 这种人格使李白从内心到行为都表现出重思维的情感性,重个性的独立性,重行为的非秩序性即随意性,李白对这种人格的实践是非常成功的:“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逢篙人”是最好的证明。从表面上看, 这里多少有些叛逆的意味, 许多人也正是以此作为论据来说明李白有叛逆思想。但是,这种叛逆只是李白人格的表象,在李白的心理深处对他的行为起着决定作用的是正统的忠义思想。他的入仕愿望, 他对政治持续几十年仍初衷不改的巨大热情都是极好的佐证。
这样, 李白的人格系统实际上犹如一个十分活跃的地震带, 而一步登天的思想就是震中。换句话说,李白人格中的入仕心理因素不但导致了李白人格系统的不稳定, 而且它们急于从李白的人格系统中分裂出来。有时,这种分裂是极其成功的,它甚至在一定时间内改变了李白的生活,如被召进宫中之初,李白就很投入地当他的“待诏”,为皇帝当御用文人,李白在宫中的许多诗歌都真实地记录了李白当时心理的满足。但是,他毕竟是一个诗人,诗人的人格在与政洽家的人格的战斗中常常是胜多败少,如此,忍。忍,在其心理机制上体现为人性的压抑和人格的扭曲, 但这种压抑和扭曲是以人欲望的最后满足和人格最后张扬为最终目的的,这是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心理素质。但是从政后的李白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忍在宫中。他让高力士脱鞋, 戏弄诸臣, 言杵权贵, 从表面上看, 这体现了李白正义感、道德心和刚直不阿的性格, 但在心理和人性深层则是诗人的人格因素在起作用。
四、结语
隐逸上强烈的入仕意图和一步登天的政治梦想让李白选择了隐这个终南捷径,而诗人的人格又使李白根本无法象其他隐士们那样有足够的耐心进入隐士的角色,所以尽管他隐居的时间比较长, 隐居的地点和接触的大隐士也比较多,但最终还是作了无用功,人们只把他当成一个杰出的大诗人,既没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隐士,更没把他当成一个什么政治家。可悲的是, 李白到死也没有醒悟。可以说他的矛盾不只是“隐逸”“入仕”的矛盾,而是入仕出仕“两无从”的双重矛盾和双重痛苦。既要保持人格独立又要坚持济世的理想,始终不忘于仕又始终不忘于隐。这种无法克服的双重矛盾和双重痛苦,既是他一生不幸的根源,也是他创作激情的主要源泉——李白悲剧的深刻性也正在于此。
第二篇:论陶潜的隐逸思想
论陶潜的隐逸思想
【摘要】: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没错,自古陶渊明就被誉为“千古隐逸之宗”。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一生如江上雪浪几遭起伏,几番出士入士后归隐田居。本文主要通过对其隐逸思想的形成以及出仕与隐退的辩证来浅析他的隐逸思想。
【关键词】:隐逸 自然 价值观 反俗
【正文】:
历史的洪水冲刷掉无数才子名士,然而陶渊明那一派怡然自得的形象却越显光辉,他以固穷守节的的志向,恬淡平和的性情和笃意真古的诗作为后世文人建筑了一座精神家园,开创了隐逸之风。他始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可以说,陶渊明就是徘徊在出仕与退隐两者中不断冲击证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
一、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形成环境因素塑造了陶渊明心性恬淡,娴静少言的性格。他出生于风景秀丽的江南古郡——柴桑,其北有庐山,那巍峨高峻的气势和云雾缭绕仿佛天人接壤的神奇景色,曾对诗人产生巨大吸引力。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如此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之境长大的陶渊明汲取了天地精华,未沾染俗世尘埃。而从小习惯并熟悉山水田园生活,较之于生长于市井城镇中的世家子弟,更善于发现田园生活中的乐趣与意蕴,也更能忍受田园生活的平淡与清苦。壮志凌云的年纪,诗人却徜徉于自然之间,所以不管远离多久,多远,终究会回到田园。只要等到那一个契机就有义无反顾的冲动回到自然。
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了陶渊明一种超然悠然的心境。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这使他卓然于一般诗人之上。陶渊明以“自然”作为化解人生苦恼的良药,在《归园田居》中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在创作《归鸟》、《形影神》等诗篇中,他都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和漫不经心的口吻咏他的诗句的。他着迷于庄子的“物化自然”,他在老庄哲学里,看到了与自然的契合点,看到了
符合本性的人生哲学——顺应自然,与自然合一.儒家强调上古大同的世界学说和人身道德修养的理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时运》篇中表达了对孔子的羡慕,把“东鲁春风”的安谧生活与自己身边的农村世界融为一体,组成一个与乱世相对立的安静平和的小世界。这就为他日后归隐奠定了思想基础。
如果说环境以及哲学思想是催生陶渊明隐逸情怀的两大重要因素,那么时势就是直接促使陶渊明隐逸思想的推手。
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也易诞生文化现象。隐逸文化在先秦萌芽,而到了魏晋时期就达到成熟。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隐逸文化”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爱好。社会风气陶渊明隐逸思想的最终形成起到最直接的推波助澜作用。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陶渊明的隐逸观成为他的一种人生价值观。与其他文人不同,几番轮转他才决定归于自然,这是对价值观的考验与选择,有一种节操品格观念。“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他钟情于田园不入俗流的价值观,“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是他追逐仕途施展壮志的价值观,而当他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时,“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他不低头于权贵的价值观。在这个层面上,他选择了隐逸。
二、出仕与隐退的选择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年少的他也渴望出仕,建立功业,而一旦踏上了仕途,政治的黑暗官场的官官相护,对“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的陶渊明来说,实在是格格不入,仕与隐的矛盾首先摆在了眼前。
一个是梦想,一个是现实,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难的选择。几次出仕之后,他坚决归田:“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多次的仕宦经历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世情的虚伪和狡诈,他的幻想破灭了。因为他刚正不阿,不肯与流俗苟合,才毅然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很多人都认为,此时陶渊明是真正地对仕途失去了信心与希望,把精力投入到种菊耕田的生活中。的确,他是一个真隐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全属写一位刚刚亲历农耕的隐者在自然中找到归属感的平淡快乐。苏轼曾盛赞此诗:“览渊明之诗,相与太息。噫
嘻!一夕露沾衣之故而所愧者多矣。”出于对淡泊高远的人生的追求,他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宁静悠远的风格。
但是,在这背后,我们也能体味到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憎恶,才硬生生地把注意力从仇恨与失望甚至绝望转移到田园生活中。他越是描写田园生活的惬意,越是在掩饰内心的惶恐与不安。在《感士不遇赋》中,说到“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如此看来陶渊明还是想有所作为的,这也情有可原,谁不想当英雄呢?他归隐是想保持自身不被异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同时,陶渊明还通过“酒”,假借醉态来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饮酒》20首是一个集中的体现。疯癫的状态刚好可以肆无忌惮地宣泄心中不快,看惯乱世篡权的他仍然不能完完全全放下尘世间的俗事。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把陶渊明视为“超俗的诗人”,但一海知义认为还不如把他称为“反俗的诗人”。因为直到晚年,他仍在领悟和动摇间徘徊。
所以现在问题就归结到陶渊明到底是不是真的退隐。我认为,陶渊明的隐逸之所以和众人不同,就在于他处在隐与不隐这样一个零界点。表面上他退回山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虚构出来的那个桃花源都是他将追求理想的心安置在某一处的最好见证。他没有消极生活,而因为不愿意与当权派为伍,所以采取退隐的方法保持自身高洁的人生价值观,避免变质;而时时刻刻传达着“自然而非无为”的观念,他很好地处理好了出仕与退隐的关系。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的当朝社会,陶渊明是一位隐者;在他桃花源般的美好乌托邦世界里,他又是出仕的,他在清正廉明的社会里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如果我们把出仕与退隐放在不同的维度世界,我们就能体会到陶渊明隐逸思想的独特所在。
第三篇:论李白诗歌
论李白诗歌
学院:文学艺术学院
班级:汉文
姓名:杜佳彦学号:
2012级2班
2012504010 唐诗专题课程论文
论李白诗歌
摘要: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变化多样,取得了后人难以追及的成就。本文主要从其诗歌的意象、风格、和艺术成就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白诗歌
意象
风格
艺术成就
一、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李白诗歌中的众多意象,不仅体现出李白独特的人格意识和不朽的人格魅力,更体现出意象这一方法在诗歌运用中的独特魅力。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
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一是草木类。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李白诗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动物类。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代表诗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外“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诗中的大鹏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三是器物类。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关于酒的诗句,最出名的诗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四是气象景物类。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如《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个性自由的精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李白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数不胜数,但是仔细分析李白诗歌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意象的数量很多,但是李白却对一些意象更为偏爱,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更为深厚,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几个李白诗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意象。
1.李白诗歌意象之“流水”。水无形无态,水又千姿百态。水最轻柔,软如丝绵;水最刚强,滴水穿石。水最有艺术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诗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意象,据相关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歌中,出现了将近四百次有关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较熟悉的诗句有“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流水如有情,幽哀从此分”、“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等。李白格外钟情于流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频繁使用,说明它与李白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联。笔者认为,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实是诗人比较隐秘的一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情感。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绝大多数并不是作者单纯的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有的时候流水表达了时间内涵,而这一内涵正是折射出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独创的,事实上流水这一意象经过中国数代文人的反复锤炼已经沉淀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诗歌意象之“剑”。李白不仅是一名浪漫的诗人,还是一名武功高强的侠客,因此在他的诗歌中频繁的出现“剑”这个意象,就显得十分自然。剑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与权威。在全唐诗中,李白笔下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剑”这个意象,由此可见他对“剑”这一意象的钟情。李白从小就学习剑术,对剑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剑”。李白生活在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民风开化,国威远扬,因此李白的个人理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在诗歌中频繁的使用“剑”这个意象,也表现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剑”这一意象不仅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还表现了诗人一生都想追求的报效国家的情怀。
二、风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一)雄壮豪放
李白的诗歌往往给人一种雄壮豪放的美,这可能与李白好大言有关。李白在《上李邕》一诗中写道:“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种“大言”,实际上就是夸大的话,也就是说大话,常常有意夸大数目,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如“白发三千丈”(《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等,这样就容易给人一种豪壮的感觉。这种好“大言”,还常常表现为对雄伟阔大、奇特壮美的意象的追求。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可谓气势浩荡,一泻千里;他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境界也十分壮美。再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特别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当然,李白好“大言”,自然也就常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他写《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写《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他写饮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他写大风:“一风三日吹倒山”(〈横江词〉)。这些极为大胆的夸张,往往能形成磅礴的气势,给人以雄壮豪放的美感。
(二)神奇瑰丽 李白诗歌的奇主要在于它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像,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像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李白诗歌的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像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像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如《古风》第十九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如《蜀道难》写蜀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想像奇特,把人们带入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像中;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李白诗歌的奇还表现在它那大起大落的结构上。例如《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其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三)飘逸洒脱
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一种多么飘逸的风采呀!他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是何等的气魄呀!他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他整日幻想着那“驾鸿凌紫冥”的神仙生活,以至于他的死也被后人传说成是“跳江捉月”、“骑鲸升天”,死也死得潇洒飘逸。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最具有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如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像,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也内含飘逸潇洒的风神。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是飘飘欲仙、超尘脱俗、情韵隽永、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象,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世俗的污浊和混乱,看不到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肮脏和庸俗,所能看到的只是安闲的山,悠然的水,淡泊宁静的心情,感受到的是心随物化、心与物冥的潇洒与安然。在空明、澄净、悠然的意象里,渗透着诗人对世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更传达着诗人个性的风流倜傥和浪漫洒脱。
(四)天真率直
李白性格天真,灵魂透明。他胸无城府,襟怀坦白,敢讲真话。他是一个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人,因此,他的心极易与读者沟通。他的大喜大悲,他的喜怒哀乐,总是表露得淋漓尽致。他被朝廷征诏、春风得意之时,便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仕途不如意时,他就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之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他自负时,就毫不掩饰地自我夸奖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他忧愁难解时,便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他到别人家作客,却喧宾夺主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他玩累了,便向朋友挥挥手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他愤怒时骂那些权贵说:“蹇驴得意鸣春风”,“董龙更是何鸡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他悲哀时说:“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他的这些不加掩饰、直出肺腑的快言快语,使人感到格外的亲切。
三、艺术成就
李白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称赞他的诗时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李白是一位情感强烈的抒情诗人。在他的诗篇中激荡着火焰般的情感。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使他笔下的一切都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种强烈的主观个性,在他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
(二)大胆的艺术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长期漫游的经历,倔强的个性,对现实的叛逆精神,给李白的 诗篇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艺术夸张。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如他的《望庐山瀑布》、《庐山谣》二首诗就是这方面传诵的名作。后一诗中,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首诗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李白的诗歌就显示出了这种超凡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常规不可思议的诗篇。
(三)诗歌体裁多样,不为格律所束缚
李白的诗篇不拘对仗,奔放流动,运用的诗体也不拘一格。但他使用最多的还是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这两种诗体在当时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李白这方面的成就源于他对乐府民歌的学习和研究。
(四)语言清新自然
李白的诗歌在语言上不屑于过分的雕琢刻画,只有天真自然之美。如:《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观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四篇:论李白(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论李白(节选)
汪寒水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气,现在的学术风气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学者们把这个当成了无往而不利的武器,见了任何东西都先拦腰一刀,一分为二。反映政治,同现实相结合的诗就是李白的好诗。比如《古风五十九首》里的“大车扬飞尘”,比如“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而饮酒、游仙则是李白诗的糟粕,比如“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比如“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身”。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
诗歌是表情达意的媒介,它的本质也只是用语言传达出难以传达的心绪和思想。只要诗歌成功完成了这个传达,就可以从艺术层面上认定它是好诗,不必计较内容是否句句符合圣贤之识、家国之义。至于情感和思想崇高与否,分出的是诗人人格的高下,而此时此地,情感的自然与否,才是区分诗艺高下的唯一标志。
李白儒气淡而道气重,游仙入道的思想肯定大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并非不关心政治,但是政治只是他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一部分,不见得就成了他终极的追求。
他不去科举,幻想名动天下,声名为皇上所闻,特召入宫,作出万世留名的功业。这是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原因。李白离京之后,在东鲁一带曾经同杜甫高适结伴游玩。但是喜欢谢安和鲁仲连的李白不可能像喜欢诸葛武侯的杜甫一样“每饭不忘君”,所以,“西上莲花山”后“俯视洛阳川”,只能算做内心的忧民情怀偶尔露头,是特例而非常态。孤傲得有点天真的李白也不会像高适一样有“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打黎庶令人悲”的痛苦,因为他早就辞官不做了。
李白平生最佩服的人物,是鲁仲连,是谢安。他最佩服他们什么呢?李白佩服鲁仲连的是“功成不受赏”的气度,佩服谢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功业,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做了大事之后飘然隐居。传统的儒家文人讲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济世,穷则隐居,非此即彼,但是李白的志向和口气明显要大得多,他想两者通吃。
也许,李白算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选自“新浪网”)
小题1:文章开始两段,谈了作者对“好诗”的看法,请你说说其“好诗”的内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这种”是指什么?作者是怎样评价李白的诗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全文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效果怎样?(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用语言传达出难以传达的心绪和思想,且表达情感真挚自然的诗就是好诗。(4分)
小题2:“这种”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学者”“见了任何东西都先拦腰一刀,一分为二”。作者认为李白的诗有好诗也有糟粕,“反映政治,同现实相结合”的就是好诗,而饮酒、游仙则是李白诗的糟粕。(6分)
小题3:李白既崇尚儒家,更崇尚道家,既想扬名,又思归隐,这种思想是自相矛盾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作者说他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这句话点明了作者对李白的看法,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与总结。(6分)
小题4:全文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了举例和对比的手法。这样来论李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可以使人易于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6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原文中“只要诗歌成功完成了这个传达,就可以从艺术层面上认定它是好诗,不必计较内容是否句句符合圣贤之识、家国之义。至于情感和思想崇高与否,分出的是诗人人格的高下,而此时此地,情感的自然与否,才是区分诗艺高下的唯一标志。”只一句展开分析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需要找出此题的答题区间,即文章的前三段,结合原文内容总结回答,尤其是第一段,注意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要从开头对李白诗的评价,结合文中所有的观点,一并分析李白诗的特征;至于分析作用,则只要想到,此句处于结尾部分,其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小题4:
试题分析:需要先明确现代文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常见的有:悬念、举例、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等,此题结合具体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
第五篇: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内容提要:伟大诗人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盛唐气象,孕育了这位狂傲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仔细品味诗人笔下那些充满奇思异想,奇情异彩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对诗性李白获得更丰富更有趣的理解,本文从这就从这四个方面对李白的感情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 李白 爱国之情 山水之情 酒友之情 爱妻之情 一、“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一生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李白的爱国之情
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作于青年时代,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自己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志向。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 ”,屡有失望之情,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始终激励着他努力奋飞。同样,他在《上李邕》诗中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 ①
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大鹏在李白的心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展示了李白的爱国的壮志,济世的雄图。
(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政治抱负。诗人的命运必须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通,李白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和“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政治抱负。他一生保持着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和不事权贵的傲岸品格,这样他必然不为当权者所赏识,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就受到两次大蹭蹬,他报国立功的志向终究没有实现。前一次李白正值中年,由友人所荐,被唐玄宗召入京师,供奉翰师。李白一贯“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他哪里愿做那些权贵大臣和斗蹴鬯之徒的御用文人,他毅然摆脱了豪华的宫廷生活,告别长安,浪迹天下。后一次,李白已到晚年,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无辜遭到囚系浔阳。长流夜郎(今贵州遵义附近)的处分。李白的这一次不幸遭遇和庐山密切相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春,李白偕同妻子宗氏由北往南,经安微宣城一带,最后上了庐山。这时他已经五十开外,老人的心境更能领会五老峰传说的含义,他更加喜爱五老峰了,说: “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五老峰东侧是九叠屏,山连山,相连十余里,绵延如屏,又称屏风叠,李白就在这样一个僻静幽谷筑有“太白读书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白真是感谢大自然为他在人生长途跋涉中,安排了这个短暂歇息的住所,他高兴地唱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诗人以五老为邻,以云松作伴,避居下来。
(二)“大盗割鸿沟,如风扫落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怀。李白栖遁山林,他的爱国热情却丝毫没有冷却,他一直关注着动荡不安的政局。山村的长风曾给他送来远方的讯息,耳畔的松涛曾激起他心中的波澜。他一直深切怀念着备受战争苦难的北方人民。当他得知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在那里做起大燕皇帝时,极为愤慨,挥笔疾书: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想起自己一生漂泊,不被赏识,当此国家存亡之秋,自己仍然无所用力,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但他对当时境遇并不甘心,他写诗策励自己:“大盗割鸿沟,如风扫落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他在积聚心中的力量,等待着报效祖国的时机。
安禄山叛乱不久,唐玄宗就弃宫逃避到四川,途中下诏予第十六子永王李璞,为山东南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和江陵郡大都督,委以军政大权,保卫唐朝东南的广阔地域。天宝十五年(公元758年),永王起兵东巡到浔阳,因为钦慕李白的声名,他三次派人到庐山请李白去做僚佐。第三次的聘使是韦子春,李白在<<赠韦秘书子春>>诗中说:“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披云睹青天,门虱
③②
话良图。留候将绮季,出处未云殊。缍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琼都”即指庐山。李白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故韦子春比作张良,把自己比作商山四皓中的绮里季,为了保卫汉惠帝,是张良建议把深居商山的四皓请下山来的。如今,韦子春又再三声言永王之师以抗胡平乱为宗旨,所以李白觉的“辟书三至,人轻礼重,严期迫切,难以固辞。”他盼望着能借此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这年十二月,李白兴冲冲地离开庐山,踏上永王的楼船,自浔阳东去金陵。这时,他的激奋之情喷洒在诗句中间:“永王正月东出师”,“云旗猎猎过浔阳”,“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以东晋大破前秦苻坚百万众的宰臣谢安自喻,渴望辅佐永王荡平荡乱,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
然而,李白参加永王幕府的爱国之心,很快就在永王李陵和他哥哥肃宗李亨两个王子的内战中受到难以承受的打击,突现在诗人征途面前是一场飞来横祸。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永王和肃宗在丹阳干戈相见,永王兵败,军心涣散,死的死,走的走,李白也一气逃到江西彭泽。“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往柱,悲歌难重论。”这是他南奔途中留下的诗篇,此时此地自身难保还念念不忘“清中原”之志呢!可是,附逆的罪名却已经如同阴影一般跟在他的身后。不久,他便被肃宗囚于浔阳狱中。他在永王军中一共不过两三个月,却蒙受如此不白不冤,不禁“万情结缉,忧从中催!”悲愤和痛苦折磨着位老人。在狱中他写有<<万愤词投魏郎中>>: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沉迷。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穆陵关北悉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离开浔阳的第二年,李白沿长江西行,向流放地夜郎走去。到了夔州的白帝城时,碰到大赦,白也在被赦之列,得以释放,这真是绝处逢生。到达江陵后,诗人心中热情的火苗一下子点着了,诗句从口中奔涌而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脍灸人口的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李白很快回到了浔阳,又登上庐山,尔后返回南昌家中。
(三)“一醉累月轻王候”、强烈的叛逆性格,积聚了诗人了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情感。李白自己对隐居庐山“仆卧香炉顶,餐露嗽瑶泉”的那段生活常在心头怀念,在他晚年还希望再度上山隐居:“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不过这个愿望最终并未实现。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他“将不可求之事求之”的真实目的,是借以挥斥“人生在世不称意”的幽愤,是要永远辞去那个“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间,只是把虚无缥缈的神仙无界当作没有权贵的世界来追求罢了。李白从庐山回到家后,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乱战频仍,李白纵目河山,心绪焦
⑤④
急,“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他还不顾六十二岁的高龄,参加太尉李光弼平定叛乱的东征,但在半途因病踅回来了,第二年便病逝于当途。李白到了晚年直至离开人世之前,他的爱国热情还象人们在庐山含鄱口看到的朝霞那样燃烧着,熊熊的燃烧着。
李白的性格“狂傲不羁”。他愤世嫉俗,蔑视权贵,“一醉累月轻王候”、“天子呼来不上船”。特别是经历了二次放逐后的晚年,具有更加强烈的叛逆性格,这是他强烈的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以及体验社稷苍生、探寻兴衰治乱政治热情的积聚而形成了指点江山、叩问苍天的情感冲动。
三、“儒道释山水,出入亦关情”——李白的山水之情
李白自幼喜爱山水,有不少咏山水的佳句。诗人融情于山水,真切地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他在青年时代写的《大鹏赋》借大鹏的视力扫描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大鹏是李白的化身,他要实现他那伟大政治抱负,使祖国更加兴盛。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那“视三山”、“观五湖”、“抚四海”、“吞八荒”的魄力,既表现出他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又表现出他对祖国辽阔疆土无比热爱的激情。
一是描山绘水,抒发炽热奔放的感情。李白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写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诗人大胆地运用极度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手法,使这些山水的形象更具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他笔下的大河,总是在读者的心中浩荡飞奔,狂泻不已。这不仅突出了祖国山川的雄奇壮丽,而且给人一种激励和鼓舞。在《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喷涌而出的瀑布描绘得极为生动传神。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的流水,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银河!“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写的是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诗人的心中,楚江是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连天门山都被它冲开了!诗人豪情满怀,登高远望,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茫茫九派,白波汹涌,浪高如雪山。长江景色写得意境高远,气象万干。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诗句,情景交融,那奔腾怒泻的河水就是诗人心中激荡的感情浪涛,充满着磅礴的气势和力量,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襟怀和昂扬的气势。
二是寓情于水,抒发怀乡思友之情。以山水为形象,抒写绵绵不尽的怀乡思友之情,也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
开元十三年(725)春,二十五岁的李白出蜀远游,船经荆门山一带,诗人观看两岸的景色,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故乡的水啊,多么可亲可爱,你奔流万里是为游子送行吗?诗人寓情于流水,流水即乡情。至于思友,李白与杜甫的交谊当值一提。《沙邱城下寄杜甫》之尾联,“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具体表现了李白对杜甫的深切怀念: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以汶水喻思君之情,创造了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天宝十二年,当诗人听到好友晁衡溺死海上的传闻时,写悼诗《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如果说“明月”比喻晁衡的高洁品德,那么“碧海”则象征着诗人无限的哀思,愁深似海。语含悲悼痛切,这种感人肺腑的情谊,催人泪下。
三是幽思如水,抒发政治上失意的忧郁之情。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诗歌一样,也很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曾受诏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满以为到长安就可以“济苍生„安社稷”。然而在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的现实中,那是绝对行不通的,诗人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心情十分苦闷, 忧郁之情往往借流水倾泻而出。
天宝年间,诗人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登台远眺,江水悠悠,思潮悠悠:当年凤凰翔集,众鸟群附的盛事已随水逝去,唯有空台流水任人凭吊。在怀古的幽思中,抒发了政治上失意的忧郁之情。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诗人无奈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的比喻奇特而富于独创性,自然贴切而富有生活气息。那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烦忧是何等相似!
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酒友之情
李白为人热情豪爽,广泛交游,在和朋友的唱酬中写下不少赠别之作。这类诗往往取材于临别时的江边湖岸,诗人把眼前的实景信手拈来,以饱蘸离情的彩笔,描绘了一幅幅意境开阔、感人至深的画面。
(一)以水喻情,对朋友感情之深、思念之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尾两句借流水写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伫立江岸,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宽阔明丽、流动变化的图景。朋友乘坐一叶孤舟,挥手告别,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远方,留在诗人眼前的是碧空如洗,高远辽阔,是江水东流,滔滔不绝。一片空阔明丽的天地,一个怅然若失的诗人,那浩浩东流,绵绵不尽的流水不正如诗人追随友人而恋恋不舍的深挚情怀吗?凝眸流水而心驰神往,久久伫立而天地不见,足见诗人对朋友感情之深、思念之切。
⑥
《赠汪伦》也是写朋友之间的送别之情,与前一首诗人送别友人不同的是,这首诗写的是朋友送别诗人。结尾两句是这样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先是夸张桃花潭水深达千尺,美丽诱人;再是就境设喻,以水喻情;最后出人意料,凡语翻新,“不及”一比,凸现出朋友情深似海,义重如山。友情之纯洁、厚重全通过一个否定性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把抽象的离情别意变为具体的形象,情真意切而又耐人寻味。
(二)纵情狂饮,朋友的感情之深厚。重李白才情绝世,嗜酒如命,常常烂醉如泥,尽管如此,他常常也是醉眼朦胧,诗性大发,这个时候临江看水又是另外一种风趣。《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写醉游洞庭,抒愤懑块垒。“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诗歌之美美在幻想之天真奇特,感情之深沉厚重。李白和族叔李晔两人泛舟洞庭,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诗人突发奇想,“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表面上是要铲去君山,让浩荡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是抒发他的愤懑不平之气。后两句写诗人醉眼看世界,纵情狂饮,烂醉如泥之际,诗人竟然把洞庭秋水看成是无限酒海,把君山红叶看成金秋醉颜,曲折地流露出诗人久积于心的愁闷,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湖水似的无限美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千古愁,万古愤。四句诗两次幻想,写烟波浩渺,写江流浩荡,全是从一双“醉”眼出发来观察世界。抒愤懑,豁胸襟,只有伤心如李白者,才能写出如此醉意朦胧,奇妙天真的诗句来。李白的另一首诗《襄阳歌》也有类似写法,诗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诗人豪情放纵,酒兴大发,脱口而出,直抒胸臆。他醉眼朦胧地四方眺望,远远看见襄阳城外碧绿的汉水,幻觉中就好象刚酿好的的葡萄酒一样,啊,整条汉江若能变成春酒,那么单是用来酿酒的酒曲,便能垒成一座糟丘台了。奇妙的想象,动情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神采飞扬,无拘无束的李白,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精神舒展,个性解放的人生乐趣。一江春水,无限美酒,活现李白潇洒快意,放浪形骸的醉乐人生。让我们随李白一道为生活,为生命而狂歌纵饮吧!
五、“莫怪篇篇吟妇女,别无人物与形容”—李白的爱妻之情
“赠内诗”,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妻子的诗。作为盛唐时期有“诗仙”之称的才子,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是斐然的。关于唐代诗人的爱情、婚姻生活,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杜甫对于妻子的挚爱,李商隐对于爱情的忠贞,元镇对于亡妇的眷恋。在李白流传于世的大量诗篇中,“赠内诗”所占的分量并不多,只有十余首。但即
⑦
便是这为数不多的十余首诗,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大致窥见李白情感世界的这一方天地。
李白的婚配、家庭情况,在现存记载里,当以李白友人魏颖《李翰林集序》里的一段话为最详尽:“ 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李白娶于许的许氏夫人和娶于宋的宗氏夫人应该算是他的正式妻子,至于刘姓女子和“鲁一妇人”很可能是他的侍妾一类,李白的赠内诗,就是写给许氏夫人和宗氏夫人的。
李白与许氏夫人结合于今湖北安陆,时在开元十五年,那年李白二十七岁,这一情况,可在他于开元十八年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看得很清楚:“(白)南穷苍梧,东以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 天宝十二载,李白在宣城作《秋于敬亭送从住禹游庐山序》中己说自已“酒隐安陆,磋跄十年”,可见李白与许氏夫人结婚后安家于安陆达十年之久。许氏夫人的祖父(也许是曾祖父)“许相公”,即许困师,他在高宗显庆二年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李白对能娶到故宰相家的孙女,颇感荣幸。这也不足为怪,因为在唐代婚配很重门第,时尚如此,李白未能免俗,诚如陈寅格所说“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
李白结婚后,继续出游四方,谋求政治出路,其妻许氏夫人则居于安陆家中。开元十九年前后,他旅居长安、洛阳、南阳等地,写了《寄远十二首》其中主要是赠内诗,也有数首是自代内赠诗,在寄内诗里,李白抒发了对于妻子深深己 云的思念之情。也想象着妻子会深深地思念。如:“ 其一”云:
三鸟别王母,衍书来见过。肠弦断若剪,其如愁思何?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曲交。奏曲有深意山,青松皎女萝。和写水井中,同泉岂殊波。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三鸟,即三青鸟,在《山海经》里该鸟主为西王母取食,后借指使者或传递书信的人。首两句言许氏夫人托人捎来书信,大约信中颇多忧愁苦思之言,所以第三、四两句便表达对妻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无可奈何之意,以下四句,李白揣想妻子时常会在窗下抚弄云和(乐器名,如筝而稍小),借此表达自己对于丈夫坚贞不二的爱情。最后四句,是说自己思念妻子一如妻子思念,恰似两水泻入一井,难判多寡,难分彼此。时李白在长安,地属秦,许氏夫人在安陆,地属楚,故有
⑧
“秦心”、“楚恨” 之语。泻水山泉之喻,非常新奇、妥切,形象地表现出李白对于妻子的真挚感情和平等态度。“其三” 是李白与妻子分别三春后作: 友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调。未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自知 未应还,离居经三春,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诗人作家书,本不打算多写,孰料一旦走笔,便如涌池之泉,于此足见李白对于妻子的深厚感情。由于离家日久,诗人自觉衰老许多,他向妻子诉说“ 朱颜凋落尽 白发一何新。”这既可视为在向妻子叹苦。但又何尝不是在企盼得到妻子的慰藉呢。结尾一句用暗喻法,希望妻子善自珍重,等待自已的归去,全诗感情真纯,思致跌宕,有殷勤的忆念 有磋跄的磋叹,还有美好的祝愿,确实写出了李白对于妻子的眷眷深情。
在这组诗的其他几首里,还有一些抒写相思之情的佳句,如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其五)“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其六)“相思千方里,一书直千金”(其十)恩“情婉妾忽为别,使人莫错(亦作“错漠” 犹索漠,寂寞之意)乱愁心”(其十二),阅读这些洋溢着诗人真情实感的清词丽句,我们很难不为之感动。
当然李白的赠内诗于夫妇感情之抒发,并不都是火山喷爆,大江腾涌式的,也有写得、活泼轻松、妙趣横逸的。如:《赠内》: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此诗作年,据安旗主编之《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系于开元二十五年。此诗通俗明快,似是李白与妻对面谈说时的调侃之语,惟“太常妻”一词典出《后汉书 周泽传 》 “(泽)为太常,清絮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病斋宫,其妻哀泽多病,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汉官仪 》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读此诗,固然可以知道李白嗜酒如命的个性,却也能看出他与妻子亲密融洽的关系。
宗氏夫人与许氏夫人一样,也是宰相之后,其祖父宗楚客是武则天从姐之子,在武则天和中宗时曾三次拜相。李隆基起兵诛杀图谋纂位的韦后、安乐公主时,把依附韦后的宗楚客也杀了,尽管如此,李白对于这门亲事也是满意的,因为宗氏夫人毕竟出身于“三作相”的名门望族,李白与宗 氏夫人在梁园(在今河南商丘东)结合后,继续漫游各地。天宝十四载,李白在宣州秋浦,收到宗氏人托人
⑨
带书信,询问其归期,李白于是作五言《秋浦寄内》诗,一方面回答说准备去寻阳(今江西九江),一方面也流露出“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的孤独之感和思念之情,同年秋天,李白又作五言《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诗,诗人看到胡燕(燕之一种)别主人,“双双语前檐。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大受感动,己高度赞扬胡燕“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的不慕荣华毅然归乡的义举,又联想到自已飘泊他乡、欲归无计的窘困处境,感慨万分,禁不住吟道:“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这四句诗 充分展示了李白对于妻子无限思恋的满腔深情。南宋人陈藻《讲读李翰林诗》云:杜陵樽酒罕相逢,举世谁堪入此公?莫怪篇篇吟妇女,别无人物与形容,这确是极为精到的看法。
理想化的人生设计,浓烈奔放的情感,自由狂傲的性格,热切渴盼成为英雄的李白,注定在这纷繁多变、权势倾扎、尔虞我诈的现实中惨遭失败。才华横溢、孤独漂泊、始终不渝追求理想的李白,尽管在每个人生阶段李白都有他特别彰显的个性,但他的“逸”、“狂”、“愤”、“醉”始终交织、贯穿和影响了他的一生。
参考文献:
①《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8月版 ②《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4月版 ③ 李白: 《李白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④ 李白诗选注编选组:《李白诗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⑤《元白诗笺证稿 》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2 页 ⑥《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安旗主编 巴蜀出书 1990 年版
⑦《李白与杜甫 》 李白杜甫年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年版 ⑨《李白和他的诗歌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⑩《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散文》2003年12期
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