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对比阅读专项训练

时间:2019-05-13 08:5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典诗歌对比阅读专项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典诗歌对比阅读专项训练》。

第一篇:古典诗歌对比阅读专项训练

古典诗歌对比阅读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甲乙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赠刘景文 韩愈苏轼

天街小雨润如酥,荷尽已无擎雨盖,草色遥看近却无。菊残犹有傲霜枝。最是一年春好色,一年好景君须记,绝胜烟柳满皇都。最是橙黄桔绿时。

问题: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这两首诗有何不同?

2、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以下问题。甲乙

度汉江回乡偶书 李频贺知章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问题:1)从情绪上看,甲乙两诗有何不同?

2)联系两首诗的具体情境,结合自己的想象,将作者的情绪、心理加以推衍。

3、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以下问题。甲乙

望月怀远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不堪盈手增,还寝梦佳期。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问题:甲、乙两首古诗的最后一联都表达了作者的愿望,请指出其相同之处何不同之处?

4、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甲乙

探春暮春归故山草堂

雪里又能最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1)简析甲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2)乙诗前两句写春光逝去,与后两句有什么关系?

5、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月夜春怨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寂寞空庭春欲晓,梨花满地不开门。(1)请说明两首诗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有何不同?

(2)两首诗中的最后一句都既有形象,又有意境,试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甲)登鹳雀楼(乙)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问题:甲、乙两首古诗都写“登鹳雀楼”,可读来意味迥异,请分别说明(从内容或艺术特点两方面即可)。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甲)寒食(乙)寒食(唐)孟云卿(唐)韩翝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问题:甲、乙两首《寒食》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是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

8、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辕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人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涛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团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问题:请问,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

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韩诗主要运用描写,苏诗侧重于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1)甲诗描写的是远谪另外重返家乡,情怯;乙诗描写的是宦达荣归,惊喜。(2)提示:甲:作者远谪岭外,多年未接家中书信,不知家中情况,推想凶吉多少,父母妻子生死不知,想问又不敢问,据此推想。乙:作者在外为官,老归乡里,从乡音不改,故乡情深去想。

3、相同处:都表现了要与亲人相会团聚的愿望;不同之处:甲诗的对象是亲人,较泛,但婉转表示佳期难得;乙诗的对象具体指出是妻子,言外之意是全家,写出了相见时的欢乐,侧面反映出现在别离的痛苦。

4、(1)描写暮冬景物的同时,比拟人手法描绘了想象中的生机勃勃的春意图。(2)反衬出翠竹的“不改”,突出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

5、(1)《月夜》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是喜悦,其中“暖”、“透”等字写出主人公的愉悦感;《春怨》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是伤感,其题目就交待了主人公的伤感。

(2)“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中,“透”字说明声音是细微的,表明主人公在仔细地欣赏,有一种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意境。“梨花满地不开门”一句,即是自伤怨恨又无人叙说的阿娇的形象地描写,又表现了一种凄楚寂寥的意境。

6、(甲):所写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即景生意,到处要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全诗对仗工整,技巧娴熟;(乙):所写景象虽也壮阔,但与(甲)诗比较起来,总有几分消极之感;以景抒情,大有飘飘欲仙,处理世俗之想;从技巧上讲,不如甲诗高超。

7、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虽地域不同,但都充满春意。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所不同。(甲)诗从独在他乡、身为异客的寒士角度感受寒食节的,一个“悲”字写出了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乙)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

8、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寻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思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思长安故园”)之情。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遥怜”可知)之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边塞诗人”可知其身份: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的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

9、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10、(1)前者对柳表示喜悦、赞赏;后者对柳表示贬斥、嘲讽。(2)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第二篇:古典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山东省平原一中 刘新菊

内容提要: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百姓苦难生活的伟大诗人往往是采取对比手法,这种手法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关键词:古典诗歌 对比手法

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将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百姓苦难生活的伟大诗人往往是采取对比手法,这种手法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稍作总结,现略举几例:

一、为谁辛苦为谁甜

辛苦吟

于濆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国家肥。

前四句表现了下层人民的饥寒。亲自耕种、亲手织布的男儿妇女应该吃得饱、穿得暖,而实际却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靡费。“我”希望燕赵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这样于家于国有利,都会好起来。前后对比深刻表现了封建社会衣食两方面的不合理现象。

而《橡媪叹》(皮日休):“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者。他没有把统治者同古圣先贤进行比较,而是同被人唾骂的田成子进行比较。连田成子都不如,意思更深了一层。

《伤田家》(聂夷中):“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其中“绮罗筵”和“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

《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也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官仓里的老鼠被养 得又肥又大,而前方守卫边疆的战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老百姓却依然在挨饿。诗人以强烈的对比一下子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将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

二、为他人作嫁衣裳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一、二句描写贫者生活。陶者烧窑制造砖瓦,几乎烧尽了门前的陶土,可他们却只能住在土阶茅茨式的简陋小屋里,他们屋上并无片瓦。“陶尽土”道出了陶者付出的艰辛劳动,“无片瓦”写他们的艰辛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

三、四句描写富者的生活,那些十指不沾泥的富家贵族,并不参加任何劳动,更不用说制瓦这样的苦活了,但住的却是高楼大厦,游玩的却是翠馆红亭,屋瓦象鱼鳞一样排列的整整齐齐。“不沾泥”说明他们不参加劳动,“居大厦”说明他们不劳而获。

全诗有三组对比。从全诗来看是贫者与富者的对比;从局部看一是贫者付出的劳动与毫无回报的对比,二是富者没有付出劳动和生活优裕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道出了劳动人民劳而无获的辛酸,辛辣地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和《陶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张俞的《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诗中的“蚕妇”是一个以养蚕为生,身居僻乡,不曾见过世面的劳动妇女。前两句写她入城市与归来。昨日,她到城里去了一次。很容易想象“入城”途中她该有多么激动、兴奋,但归来后却泪水涟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呢?后面两句道出了原委:原来她在城里看到了那些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们,他们竟没有一个是辛辛苦苦的养蚕人!她内心受到了强烈刺激,难怪会扑簌簌落下了眼泪。

全诗有两处对比,一是情绪的对比。这一强烈的情绪反差在一“入”一“归”中含蓄而巧妙地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二是“蚕妇”与“罗绮者”的对比。可以想象“蚕妇”浑身的牛衣苎麻,暗淡无色,自惭形秽;“富人”浑身的绫罗绸缎,珠光宝气,趾高气昂。全诗立意既深,构思也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晚唐诗人杜牧《蚕妇》诗:“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取材同一角度,也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主题,与张俞的诗堪称“姊妹篇”。

三、几家欢乐几家愁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写的是观看祈雨时的感慨,通过大旱之年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首句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 蚕业,“生烟”则是写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看“土”;树上无叶,只能看“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第二句写祈雨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节目,看上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却是焦急的。诗的最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外一种场面: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但却“恐天阴”,仅仅怕丝竹受潮。诗歌前后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一方面犹恐不雨,一方面却犹恐春阴;一方面是沉重生计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面却是无聊的荒嬉与闲愁。作者用对比手法,使讽刺意味更为曲折、委婉,耐人寻味。

与《观祈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水浒》民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内心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只不过是民歌对比的形式更为直截了当,而《观祈雨》的对比手法比较委婉、含蓄罢了。

四、吹尽黄沙始到金

浪淘沙九首(其六)

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前两句写淘金妇女艰辛的劳动,后两句指出了权贵们所占用的黄金,正是劳动者经千辛万苦从沙中浪底淘漉而来。前后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不合理的现状:劳动者创造了世间的一切财富,却难得温饱;不劳动者却可以无限地占有劳动者的果实,从而表现了诗人深切地同情劳动人民的主题。

在古典诗歌中,象这样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有很多。但是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白居易就是这样为数不多的诗人中的一位。

如《观刈麦》,前十二句描写割麦者的辛勤劳碌;中间八句描写拾麦者痛苦的生活,最后六句写诗人自己深深的自责,将自己的舒适和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同样在《村居苦寒》中他也把自己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地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感慨。作为封建士大夫,在那个时代却能主动地去和农民对比实在是难能可贵!

附: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无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第三篇:诗歌对比鉴赏训练题

诗歌对比鉴赏训练题

(一)比较阅读描写庐山瀑布的两首诗和苏轼评价它们的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虚云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 帝遣银河一律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轼

1.根据诗歌意象填空。(3分)

李白诗中的“紫烟”,即徐凝诗中的“ ”。徐凝诗中的“落泉”,即李白诗中的“ ” 李白诗中的“银河”,即徐凝诗中的“ ” 2.苏轼诗对李徐二诗作了评价,试指出苏轼对二诗的看法,并说说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2分)

2.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三)读下面两首诗和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两首诗寻觅春天的方式有所不同,请在诗中找出相关诗句来。(2分)

2.说说二诗反映的作者的感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4分)

(四)阅读两首《相见欢》,按要求答题。

相 见 欢

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 见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簪缨”指代什么?“几时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3分)

(五)阅读王维《杂诗》二首,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怀乡思亲之情。请从抒情主人公身份的角度作简要说明。(2分)

2.诗

(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抒情主人公只问“花”而不问“人”,和其他,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3.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运用上有什么作用? 答:语言风格上:

句式运用上:

(六)阅读王冕咏梅的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1.白梅诗中“不与桃李混芳尘”中“混”是“混同”的意思,是说白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墨梅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2分)

2.墨梅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未眠。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这两首诗在写作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

2.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两首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一个方面。(4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崖州,今海南岛海口市。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

1.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3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如杜甫《春夜喜雨》,“喜”字就是“诗眼”。“诗眼”可在诗题中,也可在诗句中,《过三闾庙》一诗的“诗眼”是 字。(1分)

2.“沅湘流不尽”这种写法,与《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3.从写作技巧方面简要点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两句诗。(2分)

(十)阅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苏轼《赠刘景文》,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1.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达感情?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苏轼诗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十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湖北卷)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诗歌比较鉴赏参考答案]

(一)1.虚云

飞流

白练

2.从苏轼诗可以看出,苏轼先肯定了李诗,后否定徐诗,一句“古来惟有谪仙词”可看出苏轼对徐诗的全盘否定。(2分)整体来讲,李诗想象奇特,意境飞动,气势磅礴;徐诗虽有夸张,却无奇思妙想,气势不如李诗充足,但也不是如苏轼所评价的那样一无是处。(2分)

(二)1.《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2.《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三)1.白诗是“长恨春归无觅处”。黄诗是“除非问取黄鹂”。

2.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二诗作者感情的共同点。不同点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四)1.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李煜也用丝来比喻愁思。“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愁思纷繁和难以排解。“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2.虽然两首词的词牌都是“相见欢”,格律一样,但各自所表现的感情却完全不一样,风格也有很大差异。“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李后主却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无言”又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楼见月,夜已深沉,孤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浓重的愁绪跃然纸上。全词表现得哀婉动人。朱词则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托了词人的国破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感情激越,语尽而情意悠悠不尽,有豪放之风。(能回答“婉约”“豪放”可给2分,能运用词中句子分析,得3分)

(五)1.诗

(一)是在家人(或女方)询问船家有无离家人(或男方)的来信;诗

(二)是离家人(或男方)向来客询问自己家中的情况。

2.诗人选取典型细节,用借代手法,以“花”代指亲人和家中的一切,问“花”是表达思亲还乡之情,这样写,感情含蓄、真切,富有情趣。

3.语言风格上,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句式运用上,以文句结尾,可见对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1.白梅具有不与桃李争高低,更不愿与其为伍的清高品格。墨梅具有高洁、清秀、淡雅、朴素的特点。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3.都是借梅花抒怀写志,袒露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七)1.都写了春天的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以及人们在春天早上迟起的情景。(景和事各1分)

2.如王诗以动写静,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由静入动,诉之于听觉感受。王诗绘彩着色,以形写意;孟诗纯用白描,重在写意。王诗着眼于空间景物的抒写;孟诗则着眼于时间过程的描写。(只要写出一处,意思对即可。仅写出一首诗的特点不给分)

(八)1.《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2.《山房春事》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不调和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登崖州城作》是即景抒情——通过登城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虽然两者抒情手法略有差别,但抒情方式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

(九)1.“怨”。

2.相同。(1分)都运用了“起兴”(或“比兴”、“兴中带比”、“兴”)的手法。(2分)3.这两句诗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写眼前之景,其实,言外自有一种悲凉之气。(或:后两句写眼前日暮风起,枫林萧萧,情寓景中,为屈子传哀怨之声,空际传神,不着迹象,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慷慨之气。)

(十)1.韩愈写的是早春,能摄春之魂,“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传奇景色,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苏轼诗写的是初冬,“荷尽”、“菊残”“傲霜”,既写景,又咏物喻人。

2.“残菊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对,内容相近,构成“流水对”。这里菊花残了,枝干尚能傲霜独立的描写,既写了景,咏了物,也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最后一句,既是实写,也是借代,作者把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表现出诗人旷达明朗的性情和胸襟。语浅情遥,耐人寻味。

(十一)(1)高诗通过“雪净”、“月明”等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

李诗通过“似雪沙”“如霜月”,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

(2)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故乡梅联想。

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十二)(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第四篇:东方古典诗歌

内容简介

东方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以典雅优美的风姿、沁人肺腑的清香,撩拨着读者泉涌不尽的神思奇想,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天国乐园。它以高度深缩的语言、优美和谐的韵律展示出方人五颜六色的情感浪花和绚丽多彩的思虑萌动。它以启悟人生的哲理、关切人生的忧思,给人以历劫难平的印象和宗教崇拜的冥想。

东方古典诗歌诱发了古代东方人民的艺术想像力,使他们生活得更充实、更深刻、更自由、更有意义。读者或听众则通过欣赏诗歌,将实际生活中的美好或丑恶、伟大或平凡、高尚或卑贱、崇高或渺小,真实或幻象等种种人生体验变为已有。只要人们想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某种主观情感,就首先会想到诗,只要人们阅读并欣赏过这些诗,就一定会徜徉于诗的海洋之中,使之在情感的博大宏深了中得到某种心灵的慰藉,或觅得力量的源泉,重新被激活而奋起。

目录

总序

序言

埃及

恩纳

尼罗河颂·第一首

献给阿顿神的圣歌(节选)

亡灵书(节选)

搬谷人的歌谣

一个人与他的“巴”的辨论(之三)

巴比伦

吉尔伽美什·第一块泥板 三(A)

吉尔伽美什·第八块泥板(节选)

希伯来

雅歌·第二首

雅歌·第五首

耶利米哀歌·第四首(节选)

诗篇·恶卫是我的牧者

箴言·智慧赞

约伯记·第一轮对话(节选)

先知书·亚卫应许世介和平

多比传·多比雅之祈祷

传道书·万事都是虚空

印度

梨俱吠陀·阿耆尼(火)

梨俱吠陀·雨云

梨俱吠陀·蛙

梨俱吠陀·夜

阿达婆吠陀·相思咒

阿达婆吠陀·爱情咒

蚁垤

罗摩衍那·第十三章(节选)

广博

摩诃婆罗多·莎维德丽传二八一(节选)摩诃婆罗多·森林篇(插话节选)伐致呵利

三百咏(一一O)

马鸣

佛所行赞·第五章·出城品(节选)迦梨陀娑

云使·后云(节选)

提鲁瓦尔卢瓦尔

古拉尔箴言·政治篇·友谊(节选)胜天

牧童歌·第九歌

格比尔达斯

„„

伊朗

阿拉伯

阿富汗

日本

朝鲜

越南

印度尼西亚

缅甸

泰国

第五篇:古典诗歌教案

古典诗歌朗诵

一、古代诗歌朗诵的基本常识。

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最佳载体,担负着比小说、散文等文体更为抽象复杂的使命。只有将它还原为有声语言时才能领略其全部美学内涵。古典诗歌是诗歌朗诵的“高端”,具有与朗诵其他文体及现代诗歌不同的特点。在学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古典诗歌朗诵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与掌握,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

我们朗诵必须充满感情。诗言志。人们常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情怀,足见人的感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东西。泰戈尔说:“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摘 要:古代诗歌是音乐的艺术,是绘画的艺术,也是文人墨客抒情言志的载体,它在中国文学宝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古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享受中感悟诗歌、理解诗歌,是教学的关键。本文就朗诵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略加阐释。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起的某种“情趣”“神韵”,而这些光靠语言文字的理性分析则显得远远不够。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诵读的重要意义。而古典诗歌的声调,主要表现在声调、节奏与韵脚的和谐组合上。高明的诗人,不仅运用这些形式要素创造和谐的音乐美,而且总能使之与诗意相结合。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拨正学生诵读中出现的声调偏误,点出声调中应有的气势和情感,帮助学生尽快实现“披文入情”的过程。我们认为,诵读过程中正确的声调处理,是打通作品气势、声情以及最终进入作者情意世界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有着优美悦耳的韵律,生动可感的画面以及含蓄隽永的情感。真可谓“气韵神和”“声情并茂”“荡气回肠”。非朗诵无以感受其韵律美,非朗诵无以欣赏其绘画美,非朗诵无以品味其情感美。

将(qiang)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侧)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括号中的字为人教版选修中与苏教版不一样之处。

翻译: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将进酒》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zhuàn)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呼唤自己的同伴来送 1

上美酒。

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

“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头脑中应了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节奏逐渐。“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韶光易逝、人生苦短,要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立即转悲为欢。诗人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渲染。

是诗的铺垫,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诗人借题的牢骚话,也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让“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寂寞”,是说被世人冷落,是为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平,兼以自况。这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家当买酒,消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年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下载古典诗歌对比阅读专项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典诗歌对比阅读专项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专题: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应做机械理解,但的确有些意象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逐......

    古典诗歌常用典故

    古典诗歌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

    讲义古典诗词对比阅读阅读(汇编)

    若想孩子轻松考好大学 敬请联系我! 河南新乡办事处电话: ***(豫)***(渝)牟老师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讲义 重庆 赛德 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牟方利 09.3 对比阅读是诗词......

    大学语文诗歌对比(精选)

    二者各有千秋,不能单纯的去说谁更有深度。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 古代诗歌:一、抒情性 诗歌是感情的产物,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的诗不是诗;感情......

    英语诗歌对比评析

    Dingyu Wang(5***) Vy100 Professor Thorpe 11.22.2015 I Prefer Poets: Poets Can Do More than Barking In November 2011, Notch officially completed work on......

    古典诗歌鉴赏试卷

    古典诗歌鉴赏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其后两个小题题(10分) 鹧鸪天(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精选五篇)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应做机械理解,但的确有些意象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逐......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1.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一画二画)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三画四画)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五画六画) 中国诗歌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