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之悟大国崛起观后感
悟俄罗斯的崛起之路
1991年,苏联解体,留下的不仅是悲痛的国民、巨大的外债,更是与欧美等国家政治关系的冷淡。俄罗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负重前行,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俄罗斯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多次经济体制改革,直至现在雄踞世界之林,成为超级大国。
总统叶利钦上任初期,俄罗斯处于危急存亡之时,为了解决国内经济问题,俄罗斯政府进行了一场突进式的改革—私有化改革。首先是以达能公司的拍卖为先例,将国有资产转为私人所有,而后是借助债券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此时,很多投机者趁机利用手中的债券买下工厂、建筑等,一年之内,俄罗斯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国民财富转移到私人手中。这时,俄罗斯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寡头诞生,他们频繁的干扰和控制国家的经济、政治。同时,俄罗斯政府实行价格开放、财政货币双紧缩等政策,也就是当时所说的“休克疗法”,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导致了国内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国家一度靠出卖资源、举借债务来支撑。而后一场经济危机让使得俄罗斯雪上加霜,严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国民生产总值剧减,华盛顿共识在俄罗斯的实践以失败告终。这一失败说明:无视本国国情,盲目照搬他国经验的狂飙突进式的改革会给社会带来动荡和风险。而开放和市场化也是当今世界新兴国际经济改革的必由之路。“不成为强国便无法解决任何国家性问题。”普京在入住克林姆林宫后,发表第一次电视讲话时如是说。普京继任前,俄罗斯已经面临降为世界二流甚至三流国家的危险。普京上任后,利用十分强硬的手段去除国内经济寡头,将资源化为国有,强行实行国家管制,最具有代表性的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在充分利用国家丰富的资源的条件下,发展能源经济,继而通过设立稳定基金等,俄罗斯不仅还清了苏联债务,国内外汇储备增加,经济也开始回暖,一跃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超级大国。之后,俄罗斯政府开始启动社会保障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教育、卫生、住房政策等。出台了养老金、免费住房、学前教育、免费就医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俄罗斯国内开始了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俄罗斯凭借着能源经济、传统高科技、战略和力量、军品出售以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优势,以能源拉动经济强势增长,振兴国防科技工业在全球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标。如此表明: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提高竞争能力,才能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2008年,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经济危机波及俄罗斯。梅德韦杰夫上台,与普京一并被称为“梅普”组合,两人强势出击。早前俄罗斯一直以重工业为主导发展方向,轻工业受制于人口减少等原因而发展缓慢,主要依赖进口。这一高度外向型能源发展模式,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挑战。梅德韦杰夫最先提出了打造斯科夫科沃创新域,其类似于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创新城,这一发展策略的提出时为了迎合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即提高能源利用率,核能、信息技术、电信、医学技术优先发展战略。
在此次经济危机面前,俄罗斯政府实施的创新型经济,旨在推行经济的多元化,从而促进创新,提高竞争力,防止国际市场上的波动。事实证明,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我们回顾俄罗斯的大国崛起之路,其实也似乎看见了我们中国的影子。中国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和经济改革。从由于忽略基本国情而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大跃进”,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行改革开放,到2004年至2008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直至今天的中国。我们也同俄罗斯一样借助资源出口、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来谋求发展。但是,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这一些问题。第一,我国资源大量出口,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第二,过度的依靠出口,一旦国际贸易受到影响,出口减少将给我国经济带来致命打击,所以我国应促进经济多元化,加大内需;第三,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大,我国的制造业较为发达,但是如果我国能加大创新力度,打造国家品牌,将中国制造化为中国创造,将会使我国经济发展提升到另一个高度;第四,我国惠及民生的政策需要得到贯彻实施,例如目前我国房价过高、养老金缺口等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国崛起观后感英国篇
从欧亚大陆西部终端,跨过一道海峡有一个岛国,国名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我们通常称作“英国”。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自豪的英国人曾以“日不落帝国”来形容自己的国家,因为在19世纪末,它的殖民地遍及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所有大陆板块,总面积达930万平方公里,统治着世界上三亿多的人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原本在海洋中安详飘荡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世界呢?
近代英国的兴起始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这位女王的远见卓识和开明宽容是英国繁荣兴盛的重要原因。在伊丽莎白一世治国生涯里,这位善于协调各种关系的女王没有滥用自己权力和威望,她终身节俭,不轻易战争。她严守《大宪章》,不跨越王权,不随意加税,给人民以宽松的环境发展经济;她有着长远的目光,鼓励发展航海业,是英国最终取代西班牙、荷兰成为海上霸主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她的宽容,才造就了莎士比亚这位文坛巨匠和无数优秀的戏剧作品;她为了维持权利的平衡和英国的独立,终身未嫁;当王权与议会发生矛盾的时候,她总是会根据情况做出必要的让步。在她一生中,王权的扩张始终控制在议会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和秩序给英国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宽松的社会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我们被放在这有如戏院的世界上,每个事件的起源和缘由却完全隐瞒不让我们知道,我们既没有足够的智慧预见未来,也没有能力防止那些使我们不断受伤害的不幸事件发生。我们被悬挂在永恒的疑惧之中„„”,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说。它真切地描述了当时的人们看待世界的被动心态。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之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直到牛顿出现,人类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状态。牛顿通过自己的伟大著作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他告诉世人:自然界存在着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工业革命)。为保障科技发展,英国准备好了将聪明才智纳入实用轨道的各种机制。这些机制,如同一张巨大而细密的网,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和技术都搜罗到了英国。其中,专利保护就是重要的一种措施。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变革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一种能大大提高效率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的各个行业相继实行了工厂化,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整个英国仿佛形成了一个被源源不断的力量推动着高速运转的链条。力量来源于一份文稿,这份文稿可以看作是一台特殊的发动机,一台思想的发动机,它将为人类财富的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它使得工业化不再停留于发明机器和制造产品的阶段,而真正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意义。文稿出版于1776年,叫做《国富论》,作者是亚当·斯密。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经济生活中,通常并不会考虑他对社会利益起了多少促进作用,他盘算的是他自己的好处,但是在这种况下,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努力,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原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最终会促进社会利益。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后来被瓦特和博尔顿所代表的新兴阶层推崇到了神圣的地位,他们是从亚当·斯密的理论中获得最大利益的人。当他们在西方各国的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时,亚当·斯密的理论开始对这些国家的政策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斯密的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以前发表的,它起了一个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世界强国、世界霸权国家,也使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一个帝国的崛起,要以科学技术、统治者决策、文化氛围等为
基础,缺一不可。成为一个帝国绝非易事,但如有前瞻的思想、有正
确方向的“指挥棒”、有良好发展的条件,帝国也非幻想,指日可待。
第二篇:马克思基本原理之《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觉得可悲,中国官员“天朝上国”的迷梦让我觉得可笑,中国腐败无能,欺软怕硬的清政府让我觉得可恨,我终于理解鲁迅心中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总观12个强国的历史,我不懂当拿破仑为凯旋门垫下第一块基石时是怎样的喜悦,我不懂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昂首挺胸所拥有的勇气,我不懂那时的总统罗斯福带领整个美国走过血肉模糊,充满硝烟的世界大战所付出的艰辛,可我知道,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先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德国的教育,日本的虚心,法国的自立,对比中国的闭关锁国、保守落后,显然中国从一开始就注定自己胜败存亡的理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在我们看似再熟悉不过的语句,经历了漫漫胜衰成败的岁月却始终被尊颂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透过表面华美的现象,我们试者问自己的心灵,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实实在在的实施了多少?最终又真真切切的见效了多少?在我们的国度里,这些都不过是一些形式,一些装饰品罢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记录片的解说词相当好: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回顾500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掂量12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显
然不约而同值得关注: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国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我想,《大国崛起》的放映将有助于中国后代人的奋发,有助于中国未来宏伟蓝图的实现。岁月交错,时光更替,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必将列于大国崛起之列!
第三篇:大国崛起之观后感
中华民族强盛之路
—— 大国崛起之观后感
其实早在高中的时候就看过《大国崛起》,我还记得总共有12集的纪录片,那时候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与反响,很多学校都以此作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说实话,我当时观看的时候真的觉得很有震撼力,可能自己本身作为一个文科生,所以对历史具有一种热爱与激情,也许也有可能因为当时面临高考的压力,因此从《大国崛起》中可以得到一种释放与放松,特别是看到我们的中国的崛起的时候,心情总是跌宕起伏,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在发展前进中面临了多少的风风雨雨,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却最终没落,在清朝末期的时候由于一些大臣官员和皇帝的眼光短浅,思想保守的原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沦落到被别国群起分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局面,那时候的中国就好比一个人处在人生的低谷中,幸亏后来出现了很多开明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像李大钊、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等一辈人进行近百年艰苦卓绝的革命与奋斗,终于摆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消灭了封建势力,成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向着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一步步迈进······
现如今,我进入了大学进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可以再一次看到《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心情却是不一样的,看法也大不相同,以前总是怀着有点气愤的情绪观看,总觉得中国太懦弱,居然被其他国家欺凌,而对于其他国家也非常的懊恼,他们居然如此欺压他国,简直是丧心病狂,没有天理可言。但如今,我们作为大学生,很多现实的事情和道理都应该明白了,所以我们要以全面的观点与平和的态度看待一切历史问题,毕竟在这个残酷和现实的社会里,懦弱就会被欺负,弱势就会挨打,因此这也深深地警醒了每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自强不息,使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成为一个不受欺凌,强大兴盛的大国。
学过历史的我们应该知道人类进入“现代化”的历程就是大国相继兴起的500年,而中国在这500年中是有强盛到没落在到兴起的,所以中国在崛起的道路上走出了很多的辉煌,但同时也经历很多的曲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对推动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其他国家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有资格作为“大国”在历史占据一席之地,不在于其像中国一样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而在于这个国家的创新,成就的大事业。
以英国为例,人皆知其曾为“日不落帝国”,实际上这一巅峰期只存在了不到100年,而奠定现代英国基础的《大宪章》,远在13世纪就已经制定,它引领英国走向兴盛,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800年来一直指引着英国前进的方向。现如今,我们依然深深的记得那位跨越16—17世纪领导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而奠定英帝国霸业基础的伊丽莎白一世,正是由于她遵循《大宪章》里面的原则,没有进行独断专权和滥用占据的权力,使得英国能够稳定的发展并且盛及一时,成为了欧洲各国学习的典范。但是当王位传至另一位君主查理一世的时候,他居然没有把这传统传承下来,反而反其道行之,企图独断专权,实行君主制,结果遭到了人民和一些正派的反对,引起了革命与动荡,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而作为一代革命领袖的克伦威尔在推翻查理一世之后也没有吸取教训,进行暴力镇压与独裁统治,结果被推翻。直到了“光荣革命”之后,英国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回到了《大宪章》的轨道,确立了几百年的长治久安,一直影响着世界文明史的发展。
纵观历史,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占据多数,而且每一个对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许多的曲折与考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一帆风顺的,即使有的话,我想这个国家也不可能安定多久。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历史机遇和经济实力等。每一个国家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都不同,但我想对所有国家而言,机遇和挑战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我们每个国家怎样去把握和抓住时机进行崛起和发展。我记得有一位历史学家说过,强国意识是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真正的强国意识是一种对待自己的充分信任,是一种对待历史的平和心态,是一种面向未来而非沉浸于过去的深邃眼光。强国意识应当是一种永远向上的心理常态,是一种开放、开拓与开明,包容、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观。机遇是给有强国意识的国家准备的,实力是有强国意识的国家才能取得的,而机遇、实力只有在强国意识中才能进一步升华。世界性的大国不是天生的。中国两千年来的成功不是天生的,而百年前的破败也不是偶然的,我们不要以为若没有近代史上那些波折,中国就一直是世界第一流的强国。我想像英国也一样,其他崛起的国家甚至还没崛起的国家也一样,一个国家每一个国民都要有忧患意识和强国意识,这样的国家才能够兴盛和发展起来,并且长盛不衰!
在这次观看的《大国崛起》纪录片中,我以不一样的心情和世界观来观看,真的感受有许多的不同,多了一份惊喜,喜的是我们的国家如今是多么的昌盛繁华,虽然经济水平不是很高,但至少我们摆脱了外国的欺凌,洗清了百年的耻辱,成为了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我们因此而感到自豪!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我们正向着现代化的小康社会迈进,我们是一个拥有着56个民族和960万平方疆土的中华民族,我们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历史与文明,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奋勇向前,我们总有一天将在世界的舞台上引领风骚!
第四篇:大国崛起之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观后感
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央视播出以后,以宏大的主题,丰富的史料,壮美的画面以及富有思辩性的解说,展示了自十五世纪以来相继登上世界舞台中心的九个大国的发展历史,引发了我们对大国崛起的一系列思考。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映经济。经济脆弱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大国,在近代社会发展史中,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很说明问题的实例,你落后了就会挨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时,历史告诉我们,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崛起之路,是行不通的。2003年3月美国用武力攻打了伊拉克,造成百万流民,国家经济倒退,政治体制崩溃,萨达姆被处死,但是,一个民族仍然存在,也许他的国家破烂不堪,生活、工作等条件都极为恶劣。可是作为一个民族的人群,他们依然在努力拼搏和抵抗,为自己美好家园的重建付出着自己的艰辛劳动,让自己的精神家园得到修复和满足。
大国的崛起,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政治作为后盾,同时,国家的强大也离不开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可以带领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500年只是忽忽一瞬,而如今九个大国的发展状况已参差不齐,有的继续保持领先,有的已风光不再。而作为一贯发展中国家——中国,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与拼搏,中国已经开始崛起,而我们将走哪条发展道路呢?大国
之崛起将如何崛起?
大国崛起需要两个方面的势力,一个是自己的硬实力,即综合国立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处于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处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跃进的新阶段,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物质和经济保障。
而我们,恰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兼容并蓄,积蓄力量和势力,坚持科教兴国,自力更生,逐渐社会相融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加强技能素质的提高,使自己更加具有竞争实力。为自己的“崛起”积累经验和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奋斗拼搏
第五篇:马克思基本原理之《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
国
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班级:电子科学与技术姓名:马海明学号: 崛
起
1402 1407060229
《大国崛起》描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大国崛起》的放映将有助于中国后代人的奋发,有助于中国未来宏伟蓝图的实现。
回顾过去5 个世纪大国的崛起历程,大国的崛起基本上都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荷兰奠定欧洲领先国家的地位是始于赢得抗击西班牙人战争的胜利并获得独立之后。法国的头号欧洲陆上强国的地位是通过三十年战争及1657年和1667年的两次对西战争的胜利获得的。英国的崛起始于16世纪末的伊丽莎白时代,但直到19世纪初通过联合其他欧洲大国击败拿破仑帝国后才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间,英国先后在军事上击败了当时欧洲的海上及陆上霸权国。英国海军先是1588年在大西洋一举歼灭西班牙“无敌舰队”,继而从1652年开始,又三次对荷兰开战,彻底剥夺了荷兰殖民及海上优势。18世纪英国又与法国展开激烈的霸权争夺战,从1689到1815年,先后与法国展开了7次大战。其中1805 年英国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胜利,不仅标志着英国在海上彻底战胜法国,而且也确立了英国长达百余年的海上霸主地位。德国的崛起则是经历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的胜利才最终完成,而日本则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后才获得了大国地位。美国的世界大国之旅始于1898 年的美西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则最终正式确立了它的全球性超级大国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崛起大国的地位既靠军事力量的使用而赢得,也因它的过度使用而丧
失。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国家,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觉得可悲,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总观12个强国的历史,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先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德国的教育,日本的虚心,法国的自立,对比中国的闭关锁国、保守落后,显然中国从一开始就注定自己胜败存亡的理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在我们看似再熟悉不过的语句,经历了漫漫胜衰成败的岁月却始终被尊颂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透过表面华美的现象,我们试者问自己的心灵,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实实在在的实施了多少?最终又真真切切的见效了多少?在我们的国度里,这些都不过是一些形式,一些装饰品罢了。
我们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谐的、健康的、先进的文化,急需倡导科学的、理性的、法治的观念,否则就无法抵御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旧中国不能强大,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文化;国民党反动派打不过共产党,就是因为没有健康的文化;后来我们出现了“大跃进”和“文革”的错误,也是因为缺乏科学和法治的文化。没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国将来强大了,成为了世界大国,也会像过去的一些大国一样,再次衰落下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
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记录片的解说词相当好: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遗憾的是,我们今天距离成为大国的目标还很遥远。我们庞大的躯体里是空洞的,缺少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反而充斥着许多封建的、腐败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也包括来自西方的垃圾。随着对“文革”的“全盘否定”,人们的思想好像出现了“真空”。老的东西被否定了,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文化空白”。除了金钱以外,人们似乎什么都不相信了。不管是伏尔泰的启蒙思想,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不管是过去的孔孟之道,还是今天的市场法规,人们似乎都不感兴趣。实用主义、钱权交易、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却成为了不少人遵循的“潜规则”。连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迅速滑入了“传销”的团伙之中。
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纪录片《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它不仅对我们成年人具有教育意义,而且也可
以作为学校历史课的有益教材
首先,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区缺乏人才。
其次,再教育水平低。“一招鲜、吃遍天下”、“隔行如隔山”,是我们的普遍就业观,我们的人才往往不是复合型的,一行干不下去,其他的就干不了,也不想再学习新的技能,只能下岗回家。我到过一些省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图书馆都很少,麻将馆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将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人们一有时间就去赌钱,却不愿意买两本书看一看。像这样下去,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