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鉴赏《望岳》
诗歌鉴赏《望岳》
(一)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第6-7题(4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下列与“一览众山小”在语意上互为因果的一句是。(2分)A.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 C.阴阳割昏晓 D.荡胸生曾云 7.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2分)
(二)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B.前六句写泰山之景,显其宏伟气势。C.全诗表达了诗人登上山顶后的畅快。D.泰山位于今山东境内,为“五岳之首”。7.“齐鲁青未了”描绘了景象。(2分)
(三)7.泰山是“五岳之首”,被尊称为________。(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险峻奇崛。B.“决眦入归鸟”表明薄暮时分诗人细望泰山所见之景。C.前三联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极写泰山的高峻神秀景象。D.尾联表达诗人意欲登上泰山之巅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四)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第7——8题。(4分)7.这是首诗,表现泰山、的特点。(2分)8.下列对着首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的惊叹。C.末句描写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6-7题(4分)6.诗中“岱宗”的意思是___。(2分)7.第三联“决眦”一词夸张地表现了___。(2分)
(一)(4分,每空2分)
6.C
7.勇于攀登、傲视天下
(二)6、(2分)C(诗人尚未登及山顶,他在望的过程中想象登顶后的景和情)
7、(2分)描绘了泰山山色绵延数千里的壮丽景象。
(三)7.岱宗(2分)8.C(2分)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
(四)7五言古高大险峻神奇秀丽 8 C
(五)6.泰山(或对泰山的尊称)(2分)7.诗人为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象着迷(2分)
第二篇:诗歌鉴1
诗歌鉴赏
品读下面的诗歌,你会得到很多启发,请你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也来创作一首小诗。
供选题目:微风 惊雷 浪花 落英 题目:
细雨
朱自清 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读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予壮词以寄之》一词,完成下列各题。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2)
第三篇:《望岳》诗歌鉴赏及答案
诗歌鉴赏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对《望岳》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所见所感。B.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情景交融。
C.颔联前句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有的“神秀”,而后句则形象的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D.全诗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2、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3、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4、理解不正确的是(D)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5、理解不正确的是(C)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C)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第四篇:西晋诗歌潘岳左思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1
两汉汉代古诗部分作品原著与翻译
1、潘岳《悼亡诗》——其一原文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译文:
漫长的冬春渐渐过去, 寒暑交替光阴匆匆不息.我亲爱的妻子已命归黄泉, 厚实的土层把我们永远的隔离.谁又能理解我心中的悲凄, 久滞于妻子的墓地又有何益? 勉强服从朝廷的任命我要离开这里, 回心转意我重返旧职.见房思念我恩爱的人, 进屋忆起共同的生活经历.纱帐间难寻你的倩影, 只有文章笔墨的点点余迹.你用过的胭脂香味尤存, 遗留下的衣物还挂在墙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2 恍惚中你仍在我的生活里, 无限的惆怅又令我销魂失意.你我如那林中离飞的双栖鸟, 双双相伴今却影单剩我自己.如那水中畅游的比目鱼, 对对并随中途分离.春风沿着门缝徐徐吹进, 清晨寒露顺檐滴坠.长夜难眠何时能忘亡妻, 优绪绵绵心中日益沉积.多么希望这哀思有时淡薄或衰减, 也效那庄周鼓盆而歌把哀伤排遣.赏析:
潘岳《悼亡诗》是诗人悼念亡妻杨氏的诗作,共有三首。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岳十二岁时与她订婚,结婚之后,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杨氏卒于公元298年(晋惠帝元康八年)。潘岳夫妇感情很好,杨氏亡后,潘岳写了一些悼亡诗赋,除《悼亡诗》三首之外,还有《哀永逝文》《悼亡赋》等,表现了诗人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在这些悼亡诗赋中,《悼亡诗》三首都堪称杰作,而在三首《悼亡诗》中,第一首传诵千古,尤为有名。这里选析第一首。
这一首《悼亡诗》写作时间大约是杨氏死后一周年,即公元299年(晋惠帝永康九年)。何焯《义门读书记》说:‚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忽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结合诗的内容考察,是可以相信的。这首诗,从内容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是第一部分,写诗人为妻子守丧一年之后,即将离家返回任所时的心情。开头四句点明妻子去世已经一年。诗人说,时光流逝,爱妻离开人世已整整一年,层层的土壤将他们永远隔绝了。‚私怀‛四句,写诗人即将离家返回任所的心理活动。就个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来说,诗人十分愿意留在家中,可是有公务在身,朝廷不会依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3 这个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再说,人已死了,就是再继续留在家中,也是没有用。这里提出留与不留的矛盾。矛盾的解决办法是,勉强遵从朝廷之命,转变念头,返回原来任职的地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这是全诗的最精彩的部分。
应该指出,‚流芳‛‚遗挂‛二语,注家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流芳‛是指杨氏的化妆用品,有人认为‚遗挂‛是杨氏的遗像,都是猜测,缺乏根据。余冠英说:‚‘流芳’‘遗挂’都承翰墨而言,言亡妻笔墨遗迹,挂在墙上,还有余芳。‛(《汉魏六朝诗选》)比较可信。又,‚回惶忡惊惕‛,意思是由惶惑不安转而感到惊惧。‚回‛,一作‚周‛。前人如陈祚明、沈德潜等人多谓此句不通,清人吴淇说:‚此诗‘周惶忡惊惕’五字似复而实一字有一字之情,‘怅恍’者,见其所历而犹为未亡。‘周惶忡惊惕’,想其所历而已知其亡,故以‘周惶忡惊惕’五字,合之‘怅恍’,共七字,总以描写室中人新亡,单剩孤孤一身在室内,其心中忐忐忑忑光景如画。‛(《六朝选诗定论》)剖析入微,亦颇有理。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是第三部分,写诗人丧偶的孤独和悲哀。‚翰林鸟‛,指双飞于林中的鸟。比目鱼,水中一种成对的鱼。《尔雅〃释地》说:‚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传说比目鱼身体很扁,头上只一侧有眼睛,必须与眼睛生在另一侧的比目鱼并游。不论‚翰林鸟‛,还是‚比目鱼‛,都是古人常用来比喻夫妻合好。‚一朝只‛、‚中路析‛,写出诗人丧偶以后的孤独与凄凉。冬去春来,寒暑流易,爱妻去世,忽已逾周年。又是春风袭人之时,檐下晨霤点点滴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4 逗人哀思,难以入眠。深沉的忧愁,难以消却,如同三春细雨,绵绵无休,盈积心头。要想使哀思衰减,只有效法庄周敲击瓦盆(一种古代乐器)了。《庄子〃至乐》说,战国时代宋国人庄周妻死了,惠施去吊丧,见庄周两腿伸直岔开坐在那里敲着瓦盆唱歌。惠施说,妻子死了,不哭也罢,竟然唱起歌来,未免太过分了。庄周说,妻子刚死时,他很悲伤。后来想想,人本无生、无形,由无到有,又由有到无,正如四季循环,就不必要悲伤了。潘岳想效法庄周,以达观的态度消愁,殊不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潘岳的悼亡诗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富于感情。此诗也不例外。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这里肯定潘岳悼亡诗的感情‚淋漓倾注‛,又批评了他的诗繁冗和缺乏‚含蕴不尽之妙‛,十分中肯。沈德潜对潘岳诗的评价不高,但是对悼亡诗,也指出‚其情自深‛(《古诗源》卷七)的特点。的确,潘岳悼亡诗感情深沉,颇为感人。
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于此可见,潘岳《悼亡诗》深远的影响。
2、左思《咏史》其
二、其六原文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其二)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5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其六)译文: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其一)
荆轲在燕国的街边饮酒,喝醉了气魄更加慑人。他唱着悲哀的歌曲与他的好友高渐离相和,旁若无人。虽然没有壮士的气节,却也有着与世间普通人不同的品行。他的目光高昂,斜睨着四海之内,那些豪门大族都不值一提。富贵的人虽然富贵,他确把他们是做尘埃。贫贱的人固然贫贱。他确把他们看的重迂千金。(其六)
赏析:
(‚郁郁涧底松‛)这首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6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7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荆轲饮燕市‛)这首诗赞颂荆轲睥睨四海,蔑视豪门势族的英雄气概。据《史记》记载,荆轲,战国时齐国人。喜欢读书击剑,他游于燕国,与燕国的狗屠和善击筑的高渐离友善。‚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后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临别前,作《渡易水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后,失败被杀。荆轲刺秦王是为了除暴安民,但是刺客的行为是并不足取的,只是他的事迹确有感人之处。左思赞颂荆轲,固然是佩服荆轲的为人,而更主要的是借以咏怀,表示对豪门势族的藐视。
开头四句,概括了《史记〃刺客列传》的一些内容。这是说,荆轲在燕国的都市里饮酒,酒兴正浓,气概则更为不凡。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相和,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好像身边没有别的人似的。这里写的只是荆轲生活的一个片断。但是已足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和为人,已使人感到不同凡响。‚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是对荆轲的评价。前句是贬,后句是褒。一贬一褒,贬中有褒。褒是主要的,而贬只是指出其不足。这个不足是与壮士鲁仲连比较而言。鲁仲连退秦兵成功了,荆轲刺秦王却失败了,所以说‚无壮士节‛。但是,在句首冠以连词‚虽‛字,是表示退一步说,其正面意思在‚与世亦殊伦‛。因此可见左思对荆轲的为人还是肯定的。这个意思在下面句子中就更明显了。‚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是写荆轲的英雄气概。他高视不凡,四海尚且以为小,那豪门势族岂值得一提。左思满怀壮志,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出力。但是,在门阀统治的压抑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仕途蹭蹬,壮志难酬,他对自己的不公平遭遇充满了愤懑不平的感情。所以,假借荆轲,表现了他对豪门势族的蔑视。应该指出,作为贾谧‚二十四友‛之一的左思,曾因贾谧的推举而任秘书郎。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不可能完全是这样的。但是,这是他激于义愤而发出的声音,是他的一种心声。
‚贵者虽自贵‛四句,是诗人直接陈述自己对‚贵者‛和‚贱者‛的看法。他一反世俗之见,将‚贵者‛视若尘埃,‚贱者‛看得重若干钧,进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8 步抒发了自己愤激的感情。左思的贵贱观确实和世俗不同,如在组诗第四首《咏史〃济济京城内》中赞美扬雄,说扬雄‚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以反衬豪门势族的生命短暂,如过眼烟云,迅速从世界上消失。其意思和这里是一致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的英风豪气。
战国以后,荆轲的事迹,长期流传。三国阮瑀《咏史》第二首、东晋陶渊明《咏荆轲》、唐代骆宾王《易水送别》等都是歌咏荆轲之作。陶诗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大体上表达了这类诗歌的共同感情,左思的这首诗也不例外。
第五篇:杜甫诗歌《春望》和《望岳》的比较阅读
论登高和望岳的异同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他的创作多多少少都放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和整体。望岳和登高均出自杜甫之手,然而这两首诗歌给人感觉却不太一样,甚至有些方面迥然不同。
第一首诗歌望岳是杜甫于盛唐时期写的一首诗,正如诗歌的题目登高所说,此诗歌正是杜甫登高望远时所做。这首诗气势雄浑,写的景物宏大壮观,无时无刻不体现青年人对于未来的憧憬。诗歌的开篇发问“岱宗夫如何?”,马上把诗歌的开篇气势提高了一个高度,随后的齐鲁青未了,照映了前一句的问题:连走到齐鲁的边境都可以看到高高山峰的绿顶。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毫不吝啬的对泰山赞叹了一番,把泰山说成汇聚天下豪杰的地方,甚至在日暮的时候山南和山北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把泰山的高大和灵修表现得淋漓尽致。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则笔锋一转,把描述的主体转移到作者身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述杜甫自己在山中游荡的情景。环绕在身边的白云,蹭破了眼角才可以看到的遥远的归鸟,不单单写出了泰山的雄奇的特点,还体现出泰山的梦幻色彩。尾联则直抒胸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接点明作者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在写作手法上,纵观望岳,诗歌中没有一个望字,但是整首诗却和好的表达了望的主题。时间上,本诗描写了从朝至暮的泰山景象,而在空间上则由远及近地表现泰山的雄浑。正如国作家普吕多姆所说:诗是翻腾的内心之叹息,一首诗的确可以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杜甫在望岳中很好的验证了这个观点,诗中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青未了”把泰山的高耸入云表达了出来,“割昏晓”把泰山的雄浑体现了出来,而“决眦”则借用暗喻,从望归鸟要撑爆眼角来体现泰山的宏大。这些夸张手法侧面则写明了杜甫年少的壮志。
不同于第一首诗,第二首诗登高是杜甫于晚唐时期的代表作,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意境构造上都达到新的高度。首先“风急天高”和“渚清沙白”相呼应,把读者带到一个秋衣浓浓的原野。“猿啸哀”和“鸟飞回”则以动衬静,突显出荒凉之感。次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把原本的秋景表现得十分壮美,无边的落木伴着秋风萧萧落下,无尽的江水滚滚而来。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笔锋一转,描写了主人公杜甫坎坷的生平,一方面倾诉常年在外漂泊,另一方面感叹年老体弱。诗歌的最后一句进一步递进,“艰难苦恨”使得双鬓斑白,多病而停止饮酒。
本诗在意境上尤为出彩,在意境营造上,登高运用了很多的意向来烘托意境,比如“哀鸣的猿”,“无边的落木”,“滚滚的长江”,这些意象一方面点明写作的时间,并且烘托了一个悲凉凄清的深秋意境。并且还不时地借用夸张来营造氛围,比如诗中对于落木,和长江的描写一个是“无边”,一个是“不尽”,夸张的表现出秋天落叶的漫无边际和长江的滚滚之势,很好很到位的让全诗产生了一种悲凉之感。
这两首诗中,从写作背景来看,两首诗写于不同的时期(早期和晚期)。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十分坎坷,早年多次科举不中便希望通过成名来当官,然而虽然他的诗歌成就十分高,但是官场却不顺,多是当些小官。望岳和登高则是杜甫早期和晚期的代表作,从望岳一诗来看,杜甫早期虽然科举不中,却还是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而杜甫晚期写的登高则表达了对人生的悲观看法。这和晚唐时期的安史之乱和杜甫好友的离去有这很大的联系。
从写作手法来看,两首诗还是有相当多的共同点。首先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景物的宏大,其次两首诗都借用了景物的宏大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两首诗也存在不同,登高多用意象来衬托意境,比如“落木”“哀猿”,而望岳则基本没有意象,而是通过动作和景物描写还有精美的词藻来表现。
而从主题和情感来看,两首诗则大不同。正如上文提到的,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完全不一样,望岳是写于盛唐时期到处欣欣向荣,诗人于盛唐时期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伤感的诗歌。因而望岳一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大好河山的赞美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登高则是晚唐时期诗人流离途中所做,因此登高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于身世颠沛的咏叹。
这两首诗不单单是杜甫诗歌前期和后期的很好代表,还是唐代由盛转衰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唐王朝因为安史之乱而国力日衰的大背景。著名的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过,诗歌能躲过坟墓,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传。我还认为诗歌还是历史的留声机,能够反映小到作者的酸甜苦辣大到时代的荣辱兴衰。登高和望岳,反映的不仅仅是杜甫个人的生平,还更体现出唐朝这大时代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