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厄运》教案
《论厄运》教案
一、导语设计
人生在世与逆境总是相伴而行。顺境,人之所求,却未必有求必应,逆境,人之所畏,却往往不期而遇。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人生的逆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论厄运》,看看培根会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走近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和哲学家。《培根论人生》是他文学上的代表作,问世400余年,几乎被翻译成成人类所有语言。见解深刻独到,分析周密严谨,文风老辣锐利,体现了他“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开创了英国散文的传统,影响极大。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三、解题:厄运:即中国所说的逆境。
四、《论厄运》
、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引用名言与神话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第二层:(“幸福所需要的美德”——“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用《圣经》、圣诗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用比喻与对比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更能显示出我们最美好的品格。
2、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培根的观点。我们要以坚忍的品德战胜厄运。
3、速读,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4、谈谈你的理解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伟人:他无所畏惧而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凡人:他也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厄运。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坚忍,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开阔的胸襟;是一种成熟的潇洒,是一种淡定的从容;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宽容和理解,是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与自信;是一种大浪淘沙后透明清澈,是一种惊涛骇浪后的风平浪静。坚忍,不是苟且偷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勇敢面对厄运的精神。
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象中去汲取启示吧。
明丽的花朵:人的奋斗与抗争;
暗淡的背景:人生中的厄运。
5、本文观点:
本文论述了厄运的作用和价值,认为战胜厄运是“超越自然的奇迹”,赞颂与厄运搏斗磨砺出的坚忍的美德,并指出“这种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出来”。
6、这篇课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引用、举例、对比、比喻
五、扩展延伸
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里希特《长庚星》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塞内加《论天意》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尼采《偶像的黄昏》
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琼森《确实可靠》
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阿霍蒂诺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
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j•雷《英国谚语》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伊索寓言》
与图国艰,以度厄运。――扬雄《元后诔》厄,困也。――《苍颉篇》
厄难,勤苦之事也。――《诗•谷风》笺
能济其厄涣。――《易•解注》
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报任安书》
六、思考:你又是如何看待“顺境”与“逆境”的?
七、课堂小结
在人生道路上,顺境和逆境总是交替出现的。因此,一个人的成才环境总是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皇天不负苦心人。积极与逆境作斗争,并善于抓住顺境这一点,在顺境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努力成才。让自己在这难得地机遇里快速的成长发展。促使自己在学习上不断进步。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航程是一帆风顺的,谁都不想受到命运的愚弄。然而,良好的愿望并不能代替现实,身处逆境之中不要因为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或喜或忧。正所谓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因为生命不可避免遭逢低谷,但生命又是顽强的,往往当人们为之哀伤叹息时它又话焕发出新的活力。所以我们要一次又一次的在失败中学会战胜自己,战胜脆弱,学会坚强地去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学习如是,工作如是。在失败面前勇敢地站起,你便成功了一半。当你在踏上人生征途时,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只要你继续在一望无边的大海上扬帆,风便会从你的四面八方吹来……
第二篇:17《论厄运》教案(最新)
苏教版必修五教案浦培根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苏教版必修五教案浦培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
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第三篇:《论厄运》教学设计
《论厄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
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
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资料辑录
培根的《培根论人生》一书.该书选择了培根的26篇文章:《论真理》,《论善》,《论美》,《论求知》,《论革新》,《论健康》,《论天性》,《论习惯》,《论幸运》,《论厄运》,《论时机》,《论勇气》,《论敏捷》,《论称赞》,《论爱情》,《论家庭》,《论友谊》,《论青年与老年》,《论旅行》,《论自私》,《论怒气》,《论假聪明》,《论猜疑》,《论嫉妒》,《论狡猾》,《论报复》.这些文章都选自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单元整合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
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在人生长河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内容将会有很多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的是人生的大思考:“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有过这类的思考后,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围绕“直面人生”分成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这三个板块之间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第二板块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味,充满人生智慧,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探讨,比较文章对逆境表达的观点的异同、说理方式的不同。
第四篇:论厄运教学设计
《论厄运》教案
【学习目标】
1、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中心。
2、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3、了解文章说理方法上的特点。
4、能认识厄运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坚忍的意志,有战胜生活中的困难、逆境的勇气。【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自学为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哲理散文——《论厄运》,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二、走进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子爵。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贿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三、文本研习
1、齐读课文,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培根的观点
明确:我们要以坚忍的品德战胜厄运。
2、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思路:
本文思路清楚,环环相扣而又逻辑分明。文章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引用古罗马先哲的名言和古代神话故事,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 超越自然的奇迹 ”。切入题目,设下论题,为后面自己的观点张本。
第二层(“幸运说需要的美德”——“对比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把 圣经《新约》和《旧约》的不同启示,及 哀歌和颂歌的不同魅力进行比较,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厄运不仅仅是灾难和摧残,也是磨练和新生,帮助我们培养起坚忍的品格,去勇敢地面对厄运,战胜厄运,获取幸福。
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以 “明丽的花朵 ” 和 “名贵的香料” 为喻,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
小结:文章从“战胜厄运是奇迹”,到“战胜厄运需要坚忍的品格”,最后到“厄运不会把我们击垮,反而能显出我们最好的品格”,三层意思逐层深入,见解不断丰富,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去透视人生的厄运。
3、品味语言,体会哲理:
再读文章 划出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1)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齐读: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奇迹:战胜厄运,获得幸福;在战胜厄运过程中品德被显现得到提升。恶劣的品质:欲望、放纵。美好的品质:坚强、毅力、心态、对人能力的提升)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4、了解本文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1)引用、举例 文中大量引用西方思想史上先哲及《圣经》中的名言事例,但议论通俗易懂
(1)比喻 文章比喻优美隽永,富有诗意。如“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等等
(2)对比 论述中也多用对比手法,上下去相互映衬,措辞警策,暗含机锋,突出了所要表达的思想。如“幸运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要的美德是坚忍”、“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说理透彻,饶有意味
5、知识小积累:
(1)结合学案,积累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谈谈你又是如何看待“顺境”与“逆境”的?
(2)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可做小结 :
在人生道路上,顺境和逆境总是交替出现的。因此,一个人的成才环境总是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皇天不负苦心人。积极与逆境作斗争,并善于抓住顺境这一点,在顺境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努力成才。让自己在这难得地机遇里快速的成长发展。促使自己在学习上不断进步。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航程是一帆风顺的,谁都不想受到命运的愚弄。然而,良好的愿望并不能代替现实,身处逆境之中不要因为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或喜或忧。正所谓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因为生命不可避免遭逢低谷,但生命又是顽强的,往往当人们为之哀伤叹息时它又话焕发出新的活力。所以我们要一次又一次的在失败中学会战胜自己,战胜脆弱,学会坚强地去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学习如是,工作如是。在失败面前勇敢地站起,你便成功了一半。当你在踏上人生征途时,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只要你继续在一望无边的大海上扬帆,风便会从你的四面八方吹来(3)完成学案的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
《论厄运》学案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子爵。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贿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二、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培根论人生》。1957年,《培根论人生》在英国首次出版。至今四百多年来。它历经数次再版重印,几乎被译为人类所有的语言。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哲学名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候,古典人文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其“文学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心灵以动人的美感;其论述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被共同誉为欧洲近代的三大哲理散文。
《培根论人生》一书是培根的处女作,也是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结晶,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培根仍对该书做了修改。这部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如一部二十四史。培根原就是一位博学之士,在此书中,他更是旁征博引,用典广泛,几乎涵盖了各类人文学科。培根还善用比喻,书中不乏睿智的格言警句,直到今日,仍能引起世人的共鸣。
本文标题也译作“论逆境”。本文篇幅短小,不过400余汉字,对这样一个重大论题,作者举重若轻,表现出对人生深刻的洞察。(2)《圣经》与约伯
《圣经》包括《旧约》三十九卷和《新约》二十七卷。《圣经》上说人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世人要承受苦难来赎罪,从而获取幸福。耶稣:“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马可福音第13章9至13节中耶稣说:“但你们要谨慎,因为人要把你们交给公会,并且你们在会堂里要受鞭打,又为我的缘故,站在诸侯与君王面前,对他们作见证,然而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人把你们拉去交官的时候,不要预先思虑说什么,到那时候,赐给你们什么话,你们就说什么,因为说话的不是你们,乃是圣灵。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起来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命,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圣经故事中有《约伯记》,约伯是个幸福的人,拥有普通的人所定义的全部幸福。财富,家庭,信仰,全部完美无缺。他正直、敬神,从不做不义的事。上帝对他厚爱有加。但是因为撒旦的挑衅,上帝与撒旦为约,向它展示上帝的万能以及人的爱的信仰力量。上帝无故夺走了约伯所拥有的全部幸福,横祸从天而降。一系列苦难的打击后约伯与他人辩论神的力量,上帝裁定约伯的忠诚,给予所有的人应有的结果。(3)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塞内加《论天意》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尼采《偶像的黄昏》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三、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诘(jiã)难 彷(fáng)徨 根深蒂(dì)固 藻(zào)饰 B、炫(xuàn)耀 汲(jí)取 锲(qiâ)而不舍 灼(zhuó)见 C、启迪(dí)焚(fãn)烧 孜(zī)孜不倦 咬文嚼(juã)字 D、狡黠(xiá)诓(kuàng)骗 不言而渝(yù)怡(yí)情
2、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A、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B、温家宝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升值,是重大的经济政策,中国将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而使人民币升值。C、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在一个瓦盆里飘洋过海的。
D、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是塞涅卡得之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
B、《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
C、理想新农村:李健宇认为: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街道整洁、道路更加宽阔。D、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
4、下列的名言警句不属于“厄运”的一项是()
A、“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B、“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C、“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亚里士多德)D、“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5、阅读下面一段节选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在圣诗中,哀歌是与颂歌相伴的,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刻画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像中去汲取()吧。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福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厄运中被显示的。⑴依次填入上文括号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坚忍
启事
浓厚
B 坚忍
启示
浓郁 C坚韧
启示
浓厚 D坚韧
启事
浓郁. ⑵“最美的刺绣”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它阐释怎样深刻的道理?
A:
B:
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B
2、D
3、A
4、D
5、⑴B ⑵采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厄运中被显示的。
第五篇:论厄运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厄运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是塞涅卡说过的话,没错,好运气固然令人羡慕,但是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怎么办,所以我们要有战胜厄运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只有不断的克服挫折,我们才能不断的超越自己!
人生在世,虽然只有短短数十年,大多数人只是滚滚历史长河中一个小浪花,尽管十分渺小,只要能够用力去拼搏,也许能翻出滔天巨浪。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太多这样的人物,一代诗仙李白,虽然在官场上失败,但在文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这一句话激励了多少人。司马迁面对宫刑的痛苦,世人的鄙弃,但他却坚强的忍了下来,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于是司马迁呕心沥血,终于写成了《史记》,它寄托了司马迁的希望,正是由于司马迁面对挫折决不放弃的精神,才使得这一千古巨着的出现。
但凡是被人称作伟人的,他们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取得成功的。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贱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是一个敢于直谏的忠臣,但他选择了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他选择生的价值,即使时间流逝,也无法磨灭这一千古巨着的价值。
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遭遇挫折,我们不应该放大痛苦,停下脚步,擦干汗水,抹干想要淌下的泪水,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吧!挫折是不会因为你的弱小而放过你,唯一的方法只有战胜它,相信自己,我一定能成功!直面挫折吧,不逃避,不后退,勇往直前,这样才能成功!
【论厄运读后感】相关文章:
1.论厄运必修试题训练
2.培根《论厄运》原文和译文
3.论厄运的语文教学课件
4.培根《论厄运》原文与译文
5.论厄运说课稿模板
6.《论厄运》及《直面苦难》说课稿
7.厄运名言
8.《厄运中的海伦》读后感
9.厄运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