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与信息技术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理念这6个方面进行我的课题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 一 单元
第 一 课 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当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和信息的传播媒体。(2)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3)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4)了解计算机犯罪的方式以及安全机制。(5)了解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信息与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与传递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的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了解信息安全,遵守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3)增强学生利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2)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3)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难点: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2)有效预防计算机犯罪。
二、说学情
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借助多媒体演示,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交流、比较等学习活动,并采用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
四、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总结巩固”。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本节知识的主要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同学们是怎么知道这节课要到计算机教室上计算机课?学生会回答因为有课程表,有上课铃。由此引入信息的概念,之后再让学生举例自己身边的信息,老师最后总结信息的概念并引入信息技术的概念。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本环节从两个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等)
(2)、阅读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给出了哪些信息;
(3)、展示一些图片:学生交流,反馈信息。(有的学生一眼就可看出)这一环节是课堂内容的中心部分,我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以前知识的迁移,来发散思维。真正体现信息的“无处不在”。
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
(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2)、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3、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5、作业布置:
课后调查:通过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3 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六、说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中,我充分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思想、意识,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去实践探索,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和设计理念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是三年级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是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其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目的是使学生在小学的开始阶段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初步的认识,并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他们对计算机充满好奇,每次上课之前,学生早早就在机房门口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发现在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从而培养一定的动手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也让学生感受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培养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做21世纪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另外,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确定,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表达等;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感受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信息的一些过程。为了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设立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四、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特点,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
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加深理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学法上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分组协作法以及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在上第一节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课,准备好教案和课件。
为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第一节课安排学生到机房上课,以缩短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因而要整理好机房,确保网络畅通。
课前要向学生讲清到机房上课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还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切身体验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所以,我将教学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总结归纳----知识拓展
1、创设情境: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主要的教学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从本章前言的一段话“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这一时代新技术的代表。因此,了解与信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基本知识,是我们掌握新技术、迎战新世纪挑战的第一课”,提出问题: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呢?点出本节课教学任务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2、任务驱动:提出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的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用课件展示问题) 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信息”的实例吗?(课本提到“信息”除外) 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被人感觉到?信息的载体有哪些? 举例说明信息一般存储在什么地方? 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什么是信息技术?它与信息又有什么区别?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
3、总结归纳:分组讨论上述各个问题,然后请同学代表发言,之后用课件展示部分结果。这样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问题,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使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也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等等。
4、知识拓展:组织学生上网。通过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微提一下开机,及怎样上网,浏览信息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没有上过机的学生,可能心理有一点负担,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操作,同时请有基础的同学帮助,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更自觉的,更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助人为乐”一词的真正含义。
在辅导学生的上机同时,教师也要做一个有心人,留意哪些学生学的好,哪些学生的只知道一点,哪些学生没学过,做到心中在数,为以后分层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七、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达到新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知识;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选自广东省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是四年级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是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其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目的是使学生在小学的开始阶段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初步的认识,并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他们对计算机充满好奇,每次上课之前,教师到班带学生排队进班,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发现在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从而培养一定的动手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也让学生感受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培养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做21世纪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另外,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确定,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表达等;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感受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信息的一些过程。
为了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设立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特点,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
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加深理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学法上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分组协作法以及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在上第一节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课,准备好教案和课件。
为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第一节课安排学生到机房上课,以缩短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因而要整理好机房,确保网络畅通。
课前要向学生讲清到机房上课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还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切身体验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所以,我将教学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总结归纳----知识拓展
1、创设情境: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主要的教学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从本章前言的一段话“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这一时代新技术的代表。因此,了解与信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基本知识,是我们掌握新技术、迎战新世纪挑战的第一课”,提出问题: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呢?点出本节课教学任务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2、任务驱动:提出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的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用课件展示问题)
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信息”的实例吗?(课本提到“信息”除外)
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被人感觉到?信息的载体有哪些? 举例说明信息一般存储在什么地方? 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什么是信息技术?它与信息又有什么区别?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
3、总结归纳:分组讨论上述各个问题,然后请同学代表发言,之后用课件展示部分结果。这样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问题,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使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也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等等。
4、知识拓展:组织学生上网。通过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微提一下开机,及怎样上网,浏览信息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没有上过机的学生,可能心理有一点负担,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操作,同时请有基础的同学帮助,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更自觉的,更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助人为乐”一词的真正含义。
在辅导学生的上机同时,教师也要做一个有心人,留意哪些学生学的好,哪些学生的只知道一点,哪些学生没学过,做到心中在数,为以后分层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六、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达到新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知识;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信息技术》说案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当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
1、一个指导思想:
“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意识,体验信息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享受快乐;
4、养成在获取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思维习惯,通过聆听、理解老师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听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上机姿势矫正、上机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任务驱动: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2)、讲解演示法。
2、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二是,“自悟”,三是:“尝试”。
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合作讨论----归纳总结
1、创设情境:
一公司贴出招聘广告,广告上只有公司名称和该公司所需的聘用职位(仅限三人),其他的信息都没有,如果你是一名应聘者,你该如何处理呢?
目的: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明确了任务,利用学生对虚拟生活情境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2、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本环节从两个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等)
(2)、阅读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给出了哪些信息;
(3)、展示一些图片:学生交流,反馈信息。(有的学生一眼就可看出)
这一环节是课堂内容的中心部分,我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以前知识的迁移,来发散思维。真正体现信息的“无处不在”。
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
(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2)、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3、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5、作业布置: 课后调查:无论通过什么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第五篇:信息技术《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说课稿
今天我上的汇报内容是《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分析、学习方法分析、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设计思想、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分析、归纳总结等八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依据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所出的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第二课时。
2.本节内容主要包含“常见文本类型和常用文本加工软件以及它们的特点”,第二节主要就是常用文本加工软件的使用。
3.常见文本类型和常用文本加工软件以及它们的特点是基本知识,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
4.新课标对本章明确要求: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由此可见本节课的作用。
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本信息的加工。2、熟悉WORD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常用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范文选择合适的软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作品的.加工,从而掌握WORD的各种常用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信息素养。
6.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熟悉和掌握WORD软件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什么样的加工是恰当的加工,如何利用恰当的加工软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加工,更好地表达信息的主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首先,高一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独立完成任务;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再加上前几节课合作的基础,基本上都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小组任务。
其次,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基本的文本处理知识,但是掌握得不好,对WORD文字编辑能力还不熟悉。
另外,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兴趣爱好、原来初中学校条件等因素,从而计算机基础水平层次不齐,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学生“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问题。因而在教学中可能会有个别学生跟不上,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案例展示法:教师展示案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从而进行设计。
2、主动式任务驱动法:通过“提出任务和注意点—教师演示—学生动手实践——归纳交流”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
四、学习方法分析:
1、自主学习:在常见文本类型和任务驱动这一块,由于学生文本编辑基础不好,所以由老师提供“素材”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及讲解和然后实践操作,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2、协作学习:同学间可相互协作完成任务,通过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
五、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
1、计算机教室
2、天寓电子教室及加工好的WORD范文。
六、设计思想:
这节课的设计是以新课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起点水平和个性方面的差异,注意讲练结合结合。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不断演示,让学生理解,熟悉各种操作。
七、归纳总结:
以上是我对《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设计方向。在整个课堂中,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书本知识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且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但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是课堂考虑不充分,比如:讲的知识点多了,可能很多同学跟着教师做完后,自己做时就有困难,还有时间的把握欠缺。当然还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同仁多指教,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说课稿】相关文章:
1.文本信息的搜集加工与表达的评课稿
2.《文本信息的加工》教学反思
3.文本框的使用信息技术教案
4.信息技术说课稿
5.信息技术说课稿
6.视频信息的加工说课稿
7.《信息的编程加工》经典说课稿
8.Frontpage的信息技术说课稿
9.小学信息技术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