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在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状与态势
从认识论视角看,信息是物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达出来的内在逻辑的时空序,表现为实体态信息、运动态信息、基因态信息、反应态信息和思维态信息等五个层次。从本体论视角看,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信息与物质具有对等性,信息是全面的、浓缩的,是潜信息与显信息的统一。
一切可以被感知到的事物都可以叫做信息;可以作为其他信息传输、储存的媒介叫做载体
第二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
(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
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载体
第三篇: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题信息与信息技术时1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实施“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知识的能力;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情感目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教学重点信息的含义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重要作用。教学难点辨别信息的真伪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札记一程引入二堂教学1(1)什么是信息(2)辨别信息的真伪(3)如何获取信息2信息技术的重要性:3学生自学内容:4后任务
问题1:大家平常都用什么方式和朋友或者家人进行交流呢?
我们交流的内容是不是可以叫做“信息”呢?哪些东西又可以称作为“信息”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信息社会:了解一下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社会问题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什么是信息呢?哪些东西可以称作信息呢?问题3:信息的特征是什么?普遍性、无限性、可传递性、共享性信息载体的可变性教师总结:教师归纳学生所说的信息并总结提出更多详细的信息实例;概括“信息”的含义。思维拓展1: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之后,我们来想想哪些信息对你来说是有用,哪些信息有是没用的呢?或者说,哪些信息是不真实的?总结学生结论,并指出出现信息泛滥的原因。以及大家应该采取的态度。知道了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那么我们又如何来获取有效的信息呢?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处理、存储、传输信息的技术。现在我们通过下面两个个例子来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展示例子)思维拓展2:从这个例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A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越来越快,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强B现代人对信息的过度依赖性会有什么后果?(学生答案)D(学生答案)E(学生答案)F(学生答案)老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进行补充。思维拓展3:通过以上一段话,你觉得美国及其盟国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迅速并且零伤亡的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进行了信息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那么大家可以翻开我们书上的第3页,看一下刚才我们练习的如何获取信息等步骤。根据上面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了,因为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军事上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战战法,所以才轻松地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关系到了国家的命运。那么,信息技术除了运用到军事上面,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呢?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并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文字---造纸和印刷术----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用------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2: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信息的交流及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从处理文字和数值,扩展到处理声音、图像、影像等。查找有关的资料:电脑报、上网、十万个为什么之等信息学科,培养自己的外阅读和自习的能力。
学生举例说出交流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生活举例说出信息实例A: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B: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也会过时D:信息离不开载体讨论: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子来说明。
不信,不传,不造阅读第一个例子:古人通过烽火台、信鸽,驿站传递信息,近代人通过电话、电报,书信传递信息,现代人呢?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阅读第二个例子:自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到南联盟战争、阿富汗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及其盟国都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如此“零伤亡”地取得胜利呢?是上帝偏袒他们还是……?(想一想)举例子说明信息技术在哪些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预想的回答:电话,聊天工具,信等预想: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例:x疆7事中不真实信息起的作用?教学方法:通过例举两个例子:让学生阅读一小短文字,回答通过文字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由以上第二个例子: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决定其命运可以得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引申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农业生产、医疗、军事、教育、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生活等。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
三、后补充:学校信息技术竞赛及上机要求。
四、堂总结:1向学生介绍可以参加的晋中市电脑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勇于动脑,积极活动:2上机带脚套,不吃零食,规范操作,不使用带有威胁的可移动存储设备。总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今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人们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所以,信息和信息技术都非常重要。想要快速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学习信息技术,就是我们要一起努力的事情。
第四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各个特征;
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
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注意事项。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信息有哪些特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扩展信息技术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信息处理设备;
通过自主探究,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增强学生信息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课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信息、信息的特征;举例说明什么是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学习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旨在使学生了解一些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信息意识,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打下基础。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领作用。
【教法选择】
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重点】
专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各个特征;
会认识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
分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命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1.展示一组有趣的、积极向上的图片供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欣赏同时,对图片反映出来的信息作出适当的分析,从而弓!出课题。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发现相关信息,引起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
二、实例讲解,直观形象。
教师活动
1.在学生对信息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出示一些关于信息特征的实例、数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步消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2.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对信息的各种特征进行举例说明吗?”
学生活动
1.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独立思考,也可对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共同探讨。
2.小组讨论\主动深究,得出结论。
三、图文并茂。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通过举例向学生讲解什么是信息技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展示一组处理信息的常见设备图片或模型,并说出它们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说出做哪些事需要应用信息技术、还知道哪些信息处理设备,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对图片或模型的观察,加深对信息技术及信息处理设备的了解;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得出结论。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2.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屯
3.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向学生渗透有关“信息道德”方面的知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学生活动
1.完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2.记录学习成果及自我评价。
3.组长评价小组成员。
第五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日期:2007-10-11]
来源:吕超 作者:和桥二中
[字体:大 中 小]
一、教学背景
1、使用教材: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
2、教学内容:第1单元第1节
3、课时安排:1课时
4、教学环境:极域广播系统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书本自备光盘(信息技术应用的视频)
二、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
2、学习感悟:任何事物都包含特定的信息,认识信息和有效地获取信息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
3、实践创作:调查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信息、信息技术的含义; ②、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2)、教学难点:
①、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5、内容分析:《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6、学生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教学策略分析: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这一课的多媒体课件;
(2)、揭示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教师展示本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
①、信息的含义?信息的基本特征?
②、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③、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2)、学生自学书本2至13页,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3)、学生解答问题,对于有疑问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4)、对于共同性问题,教师做适当讲解;对于难点二进制编码,教师做详细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3)、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