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墨竹如人教案1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默读课文,讲讲课文所写的郑板桥的故事。2. 体会郑板桥所画的竹与他品性人格之间的联系。3. 试着欣赏郑板桥的默竹图。重点难点
重点:从郑板桥的故事中感受其品性人格。难点:如何理解文题“默竹如人”: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认识一位爱画竹的画家——郑板桥
二、介绍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三、自主学习: 1.解词:学习生字、新词
注意:“绰”读“chuò”,不要读成“zhuó”;“诣”读“yì”,不要读成“zhǐ”
着重理解下列词语;绰约、风姿、峥嵘、囤积、离乡背井、赈济、溢于言表、造诣
2.交流材料: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四、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郑板桥爱竹,赞扬画家人格。第二段(第2—5自然段)郑板桥不媚权贵,关爱百姓。第三(第6自然段)高度评价《墨竹》,赞扬画家精神。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套用这种说法,是不是也可以说“画如其人”呢?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素以画竹著称于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板桥的故事,看看他画的竹与他本人的品性是否相似。(板书:默竹)
二、读文,练说
1.默读课文,准备复述郑板桥的故事。小组交流,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更生动、全面。2.练说,说说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从___________一事中,我看出郑板桥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话。
学生相互补充、纠正、归纳:
勤俭谦逊,清正高洁,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与百姓打成一片,不媚权贵,安贫乐道。
三、赏画,感悟 1. 出示郑板桥的画作—《墨竹》,引导学生欣赏画中的形象特点。(1)细长的枝干、突出的枝节、峥嵘的竹叶给人一种瘦劲、劲节的感觉。(2)挺拔细长的竹枝给人一种正直而又傲然不群的感觉。(3)随意舒展的竹叶显得潇潇洒洒,给人一种担荡从容之感。(4)兰草与巨石的背景衬托出竹的高洁、清正与坚贞。
2. 想一想,画中竹的这些特点与刚才所归纳的郑板桥的品性是否相似。让学生将竹的特点与郑板桥的品性人格对应、融合。3. 真是画其人啊!(在课题“墨竹”生读书“如人”)
四、廷伸拓展
1. 清代的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是一个怪才,有关他的趣闻轶事一定很多,你能利用课前所收集到的一些材料向其他同学讲述一两件事吗?
2. 课外再找几幅郑板桥的字画欣赏一下,看是否还是画如其人,字如其人。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了解郑板桥的故事,感受到他独具特色的品性人格,还通过欣赏他的名画进一步感受他非凡的品性。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一下郑板桥。
板书设计:
24*墨竹如人
墨竹 郑板桥
峥嵘潇洒 勤俭谦逊,清正高洁 舒展自如 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 瘦劲挺拔 不媚权贵,安贫乐道(竹)如 其(人)
第二篇:六年级《墨竹如人》教学设计
24* 《墨竹如人》教学设计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小塘镇言栗小学
谢昭娟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默读课文,讲讲课文所写的郑板桥的故事。
2. 体会郑板桥所画的竹与他品性人格之间的联系,联系到自身品性。
3. 试着欣赏郑板桥的墨竹图。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郑板桥的故事中感受其品性人格。
难点:如何理解文题“墨竹如人”。
学情分析:课文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语言朴实通达,是对学生进行以物喻人教育的生动教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通过自学读书,讨论交流,相信学生能完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拓展文意的目的。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套用这种说法,是不是也可以说“画如其人”呢?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素以画竹著称于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板桥的故事,看看他画的竹与他本人的品性是否相似删掉。(板书:默竹)
介绍郑板桥: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学习目标:
(1)将不认识的字和词语画出来,做好笔记。
(2)思考:课文写了关于郑板桥的哪几件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3)练说:说说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2、自主学习,检查初读情况:
解词:学习生字、新词
注意:“绰”读“chuò”,不要读成“zhuó”;“诣”读“yì”,不要读成“zhǐ”
着重理解下列词语;绰约、峥嵘、囤积、离乡背井、赈济、溢于言表、造诣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伊始,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给多一点时间】
3、用“从___________一事中,我看出郑板桥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句式练习,理解文意。
4、引导学生理解
学生相互补充、纠正
从走访百姓 一事中,我看出郑板桥是一个
的人。从赈济灾民 一事中,我看出郑板桥是一个
的人。从辞官回家 一事中,我看出郑板桥是一个
的人。从人们求字画一事中,我看出郑板桥是一个
的人。
归纳:平易近人、体谅百姓、不媚权贵
三、品读文章
1、在朗读中感悟郑板桥通过事情表现出来的品性。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本环节,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2、赏画,感悟
(1)出示郑板桥的画作—《墨竹》,引导学生欣赏画中的形象特点。
a 细长的枝干、突出的枝节、峥嵘的竹叶给人一种瘦劲、劲节的感觉。
b 挺拔细长的竹枝给人一种正直而又傲然不群的感觉。
c 随意舒展的竹叶显得潇潇洒洒,给人一种坦荡从容之感。
d 兰草与巨石的背景衬托出竹的高洁、清正与坚贞。
(2)想一想,画中竹的这些特点与刚才所归纳的郑板桥的品性是否相似。
让学生将竹的特点与郑板桥的品性人格对应、融合。
真是画其人啊!(在课题“墨竹”后板书“如人”)
四、复述故事
再读读文,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准备复述郑板桥的故事。
小组交流,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更生动、全面。
2、可以改编这个故事,换成第一人称复述小故事:
我是第一个郑板桥...我是第二个郑板桥...我是第三个郑板桥...关键是体现郑板桥的品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了解郑板桥的故事,感受到他独具特色的品性人格,还通过欣赏他的名画进一步感受他非凡的品性。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一下郑板桥,搜集一些郑板桥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六、廷伸拓展
1. 清代的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是一个怪才,有关他的趣闻轶事一定很多,你能利用课前所收集到的一些材料向其他同学讲述一两件事吗?
2. 走出文本,升华主旨:你能想到其它“以物喻人”的事物吗?我能向郑板桥学习什么品性?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是略读课文,适当的拓展阅读,起到一篇带一串的目的,更应该是略读课文应承载的目标。】
板书设计:
墨竹
24*墨竹如人
如
人(郑板桥)
舒展自如
潇潇洒洒
风骨峥嵘
平易近人
体谅百姓
不媚权贵
第三篇:《墨竹如人》的教学设计(周红梅)
《墨竹如人》教学设计
何家山中心完小
周红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本课“宫俸”、“造诣”、“落拓”、“峥嵘”等词语的大概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郑板桥所画的竹和他品格之间的关系。
3、背诵课文中郑板桥的诗。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讲讲郑板桥的故事,从中体会郑板桥的人格。
2、欣赏郑板桥的《墨竹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郑板桥清正高洁、体谅百姓、关心百姓疾苦的、不媚权贵、安贫乐道的高尚品德。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郑板桥的人格魅力。突破方法:让学生多读、多想,互相讨论。难点:如何理解题目《墨竹如人》。
突破方法:欣赏《墨竹图»,体会竹的特点与人物品格的相通之处。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欣赏《墨竹图»,体会竹与人的相通之处。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从故事中归纳人物品格,在教师指导下体会题目内涵
教具准备:光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套用这种说法,是不是也可以说“画如其人”呢?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素以画竹著称于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板桥的故事,看看他画的竹与他本人的品性是否相似。
二、读文,练说
1.复习在上节课我们欣赏过了郑板桥的墨竹画,板书:墨竹。谁来说说他所画的画具有什么特点?从它的风姿绰约中体现了竹的什么品质?课文通过了哪些故事中体现了他的品质呢?我们一起去读读故事吧!2.自读课文,准备复述郑板桥的故事。
小组交流,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更生动、全面。
3.练说,说说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从一()事中,我看出郑板桥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话。
学生相互补充、纠正、归纳:
勤俭谦逊,清正高洁,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与百姓打成一片,不媚权贵,安贫乐道。
三、赏画,感悟
1.出示郑板桥的画作—《墨竹》,引导学生欣赏画中的形象特点。
(1)细长的枝干、突出的枝节、峥嵘的竹叶给人一种瘦劲、劲节的感觉。
(2)挺拔细长的竹枝给人一种正直而又傲然不群的感觉。
(3)随意舒展的竹叶显得潇潇洒洒,给人一种担荡从容之感。
(4)兰草与巨石的背景衬托出竹的高洁、清正与坚贞。
2.想一想,画中竹的这些特点与刚才所归纳的郑板桥的品性是否相似。
让学生将竹的特点与郑板桥的品性人格对应、融合。
3.真是画如其人啊!(在课题“墨竹”后面加上 “如人”)
四 写作指导
五.廷伸拓展
1.再欣赏几幅郑板桥的字画欣赏,再次感受画如其人,字如其人。
2.竹正直谦虚,你想用什么方式去赞美它呢?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了解郑板桥的故事,感受到他独具特色的品性人格,还通过欣赏他的名画进一步感受他非凡的品性。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更多地去了解郑板桥。
板书设计:
* 墨竹如人
墨竹
郑板桥
风骨峥嵘
劲节
潇潇洒洒
高志
谦逊,清正高洁
舒展自如
虚心
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
不媚权贵,安贫乐道
(竹)
如
其(人)
第四篇: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墨竹如人1-湘教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墨竹如人》
一、教学设想
1、先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逐步剖析字、词、句,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3、深层剖析,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竹”性的人格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讲讲课文所写的郑板桥的故事,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欣赏郑板桥的《墨竹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体会郑板桥所具有的像竹一样的品行人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郑板桥身上所具有的竹的品质
四、教学难点
体会“竹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时数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min)
同学们知道“岁寒三友”是哪“三友”吗?
是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竹作为清高志洁的象征,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在古代绘画中,竹又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可见竹在古代文人书画中的地位之高。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书画向为一体,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非常爱画竹的画家。
二、作家作品简介(2min)
墨竹:只用墨画的竹子。(板书题)
郑板桥(1693-1765)即郑燮,(陈燮霞)字克柔,号板桥,雍正年间(清朝)为举人,任知县,后辞官,以书画营生。“诗、书、画”被誉为“三绝”,其中兰竹最为有名。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动笔吧)“扬州八怪”简介。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10min)
1、初读课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画出课文中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2、默读课文,指名说说讲了哪几件故事来体现郑板桥具有竹的品质。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师进行提示、归纳:课文主要通过“赈济灾民”“辞官回家 ”“人们求画”这几件事。
3、检查自学情况。多媒体展示,学习熟悉生字词。
(1)指名认读生字,及时纠正读音。
重点指导:“绰、诣”的发音。
(2)理解词语。
造诣:学问或技术所达到的程度。
赈济:救济。
乘人之危:趁别人有危难的时候,去要挟、侵害人家。
不义之财:不应该得到的或来路不明的财物。
四、品读课文,深入剖析(10min)
1.读文,练说,说说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xiaoxue.xuekeedu.com
用“从___________一事中,我看出郑板桥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话。学生相互补充、纠正、归纳,教师相机引导总结:
勤俭谦逊,清正高洁,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与百姓打成一片,不媚权贵,安贫乐道。
五、精读课文,赏画感悟(14min)
人们常说,人如其名,字如其人。套用这种说法,是不是也可以说“画如其人”呢?郑板桥素以画竹著称于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画的竹与他本人的品性是否相似。
1. 出示郑板桥的画作—《墨竹》,引导学生欣赏画中的形象特点。(请学生找出(1)细长的枝干、突出的枝节、峥嵘的竹叶给人一种瘦劲、劲节的感觉。(2)挺拔细长的竹枝给人一种正直而又傲然不群的感觉。(3)随意舒展的竹叶显得潇潇洒洒,给人一种担荡从容之感。(4)兰草与巨石的背景衬托出竹的高洁、清正与坚贞。课文中的相关描述)
2、(1)指名回答:郑板桥具有竹子的什么品质?课文第几自然段进行了介绍(第1自然段)。
(2)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理解“劲节”、“高志”、“虚心”等意思。
3、想一想,画中竹的这些特点与刚才所归纳的郑板桥的品性是否相似。
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让学生将竹的特点与郑板桥的品性人格对应、融合。3. 真是画如其人啊!(在课题“墨竹”生读“如人”)
六、课堂小结(2min)
这节课我们通过了解郑板桥的故事,感受到他独具特色的品性人格,还通过欣赏他的名画进一步感受他非凡的品性。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一下郑板桥。
七、课后作业(1min)
1、熟读并尝试背诵诗句。
2.清代的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是一个怪才,有关他的趣闻轶事一定很多,你能利用课前所收集到的一些材料向其他同学讲述一两件事吗?
八、板书设计:
24*墨竹如人
墨竹
郑板桥 峥嵘潇洒
勤俭谦逊,清正高洁 舒展自如
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 瘦劲挺拔
不媚权贵,安贫乐道 xiaoxue.xuekeedu.com
(竹)
如其(人)
第五篇:如歌的行板教案1(范文模版)
如歌的行板
一、教 学 目 标
(一)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二)聆听《如歌的行板》,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三)能够用忧伤、压抑、思念故乡的情绪演唱《夜曲》;用忧伤、压抑、冥想的情绪演奏《如歌的行板》。
二、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设备、课件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重点、难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如歌的行板》的作品内涵,能用准确地情绪演唱夜歌。
五、教学过程:
(一)介绍曲作者柴科夫斯基
(通过播放《四小天鹅》导入)
(二)带着问题聆听《如歌的行板》 1.用什么乐器演奏?
弦乐器。属室内乐室内乐 原指在客厅、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音乐,以区别于宗教音乐及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
17、18世纪,室内乐多半与家庭的娱乐生活有关。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大师们完善了室内乐的体裁形式并赋予其新的活力。浪漫主义的大师们则进一步充实发展了室内乐的内容和形式。此后,作曲家们更注重通过室内乐抒发情感,同时也具有了标题特征。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室内乐,是指各种器乐重奏曲及声乐中的浪漫曲、重唱曲。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通常,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2.音乐的音色、旋律有何特点?
忧郁、朦胧、暗淡的色彩 旋律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似诉说、似说、似哭泣、似叹息。
诗言志,曲传音,这《如歌的行板》,以轻吟低回、如泣如诉的琴声传达了帝俄时代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悲惨生活与难言的苦楚,是又一幅用音乐语言绘制的《伏尔加纤夫》油画。
3.你能唱出它的旋律片段吗?
请学生模唱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片段1)。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片段2)。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4.请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填色游戏。5.创作背景介绍
1869年,29岁的青年柴科夫斯基住在他妹妹的家里。他正在写作歌剧《女水神》的管弦乐总谱,一天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哼唱的一支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了。第二天,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把民歌记录下来,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
两年以后,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又用这首民歌做为第二乐章的主题,这第二乐章就叫“如歌的行板”。1877年初,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来到莫斯科。当时柴科夫斯基所在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音乐晚会招待托尔斯泰,其中有一个节目,就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托尔斯泰听到第二乐章时,感动得泪流满面,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柴科夫斯基看到这情景,心中十分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以作曲家自许的一生中,至今还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满足和感动。
(三)、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有很多填词,大多数表现伤感的爱情内容。A、聆听黄红英演唱的夜歌。B、学唱《夜歌》课本中的填词,着重表现游子思念故乡的情怀。歌词的前半部分意在写景,以铺垫压抑、凄凉的气氛;歌词的后半部分是主题所在。即:游子孤独地流落异乡,落叶归根的强烈思绪促使他产生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 C、轻柔暗淡的声音、徐缓的速度,表现忧伤与思念故乡的音乐情绪。在演唱形式上,要启发学生发挥创造性。分组进行表演
(四)、总结:《如歌的行板》旋律深沉、婉转、凄美、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艰辛的感悟,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无可奈何,听这样的曲子很难不被打动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的人,只要良知尚存,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善良、真诚和同情。
作业:
1、课后搜集其它室内乐作品。
2、尝试为《夜曲》填词。下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