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浸润中的孝行教育
浸润中的孝行教育
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心怀感恩,爱心永恒”、“心存感恩,知足惜福”,是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美德。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一个懂得感恩之心的人,必定是人格健全之人,必定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注重孝道的民族,纵观民族上下几千年的进程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孝行传承与发扬的历史,甚至我们会不难发现,祖辈们对孝行的重视已经深入骨髓,对孝字的解读与践实已经到了堪称精典的境界。打开典籍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个与孝道有关的故事和人物,更容易找到一条条颂扬与劝行孝道的诗歌与诤言。如今的中华民族正在以追星逐日地速度进行着现代化的发展,几十年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已经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独生子的出现更让我们现代的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甚至不少孩子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尤其近几年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已经步入老龄社会,怎样让我们现代的孩子知孝、行孝、尽孝是摆在我们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那就是让孝行教育进入学校、进入我们的课堂,让孩子在学生浓重的集体氛围中耳濡目染地感受孝字的内涵与意义。
一、重视宣传、学习典范。
1、校内带领孩子们大量阅读国外的孝心事迹,激发学生的孝心。孝敬长辈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国外,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孝敬长辈的感人故事,我们的《语文》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生活)》书、《秋光》、《中国火炬》等杂志上都有这方面的阅读材料。我们发动全校师生进行广泛的搜集,搜集一些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的故事,例如《以孝而闻名》、《天使的礼物》、《师恩难忘》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从阅读中得到教育,受到启迪。
2、大力宣传我国孝敬长辈的典范,激发学生的孝心。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孝顺长辈的典范,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事迹流传至今,代代相传。在当代,更有许多名人、伟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像古代的包拯、黄香、孔融;近代的陈毅、朱德元帅;还有航天英雄杨利伟等。组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能激发学生的孝心。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孝”的含义有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反对那种愚昧落后的孝顺,提倡与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孝顺。我们可以组织全校师生,通过上网、看书等途径查资料,搜集从古到今孝敬长辈的典范,并根据我校孝心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有机的筛选,通过橱窗、板报、网站等途径,进行大量的宣传。
3、广泛交流身边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孝心。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孝敬长辈的典型人物,例如很多孩子的父母、亲戚、朋友,我们学校的老师,身边的小伙伴等。他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他们的事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让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物,寻找他们身边孝顺长辈的典型,并通过班队课、早读课等途径,让孩子进行故事的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孝心的具体内涵和外延。
4、通过各种形式营造校园孝心氛围。我们可以在校园孝星评比中产生的校园“小孝星”的孝行照片和生动事迹,在校园的班会里宣传,随时宣传报道学校孝心教育相关动态;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敬老爱老助老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常常更新有关孝心的宣传语以及开展孝心活动的信息。这样的造势宣传、学习交流,营造出了浓郁的校园孝心氛围,不仅使学生深受教育,也感动着一小的全体教师,激起了大家发自内心的真诚参与。更为可喜的是,这一活动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及广泛支持,其社会认同程度超出了我们原先的预计。
二、注重课程开发,进行孝行指导。
我们学校的特色是“孝行教育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意味着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孝行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使用,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孝行的具体指导。在德育刘校长的指导下学校首先发动教师、学生及家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低、中、高年级分别进行哪些方面的孝行指导进行反复探究,并结合实际确定了十多个主题。然后,学校以组织学校的一批骨干教师,围绕这些课题,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重点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实践方案,确立了孝行教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我们学校的孝行教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开设孝行教育校本课程,开展孝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孝的意识,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行为习惯,继承和弘扬孝文化,由孝父母、尊长辈升华到爱家乡、爱祖国,立志成为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新型建设者、接班人,同时,通过课题研究,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渐形成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群体。每册都分别选编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对联、古诗等,作为课后阅读内容,供学生选择学习。阅读它们,将使学生受到古代孝文化的熏陶,领悟孝文化的内涵。同时加入环保的教育,努力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希望孩子们在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祖国腾飞,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教学中我们可以一方面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注意运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手段,让学生在故事的感染中受到熏陶,在行为的辨析中明白是非,在小品的演绎中懂得道理,在榜样的激励下获得信心;另一方面可以与家庭积极联系、相互配合: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开设孝心讲座,请家长走进校园参加亲子孝心活动,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对孝的含义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对孝的行为也有了具体的认识。
三、结合各项活动,进行孝行实践。
如果说校本课程试用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孝行的指导,而开展活动,则是我们提供给学生实践孝行的机会。所以,我们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孝心和孝行。
1、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活动。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例如三八节、重阳节等,都蕴涵着孝敬长辈的因素。随着改革开放,很多西文节日也传入国门,其中也不乏一些注重亲情的节日,例如父亲节、母亲节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活动前,我们可以发动教师和学生,设计活动内容,然后学校教导处、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进行有机的筛选,再由学校大队部部署任务。活动过后,我们还可以与学生和家长谈谈活动的感想,并请家长对我们的活动提出宝贵的意见。
2、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一份活动的方案,并按照活动的方案,自己去实践。然后我们可以组织低、中、高年级学生分别开展不同的汇报活动。
3、少先队大队部可以向全校少先队员发出倡议:了解父母和身边的长辈师长,尊敬他们,懂得回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行动做起,真心实意地为身边的父母、长辈、师长做几件实事。如提倡星期日、老人节、父母生日为“孝敬日”,将孝心落实到行动上;提倡学生自己的生日为“敬母日”,并要求这一天为母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给自己远在他乡的长辈写一封家书,或者打一次问候电话;尽自己所能帮长辈实现一个愿望„„
四、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孝行
在学校内推行孝行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探讨孝心教育的评价机制,通过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孝心和孝行的持久性,从而深化我们的活动,提高我们的活动实效。我们可以采用百分制,通过家长评、老师评、伙伴评、自己评等途径,定期对学生的孝行情况进行测评。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在孝行教育中的导向、领航和激励作用,促进孝行教育的深入开展。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孝行教育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石。孝心的表达就是从一句问候的话语,洗脚、捶背这些小事开始,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作业本上的一个鲜红的一百分;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只有孝心不断,才会孝行不止。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第二篇:浸润校园中国风
浸润校园中国风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呈现,感受传统文化,闲暇时听一首古风音乐、练练书法,蕴含大量中国元素的因子在校园里浸润开来,呈现出一幅属于校园的中国味儿!
一、“礼”敬传统
随着我国国际化脚步的加快,大学生渐渐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大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时代的责任。近日召开的全国高校党委宣传部长培训研讨班上,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交流引发强烈反响。礼敬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下的“最炫校园风”。在过去,大学校园仅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轻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近年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将之引入学校教学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又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大放异彩。
二、“乐”耳动听
从周杰伦的《霍元甲》到SHE的《中国话》再到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等歌曲的传唱,不知是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去追求那些抱着电吉他,甩着头发在舞台上激情吟唱的摇滚歌手,不再去模仿那些说着饶舌的RAP,而是选择沉浸在古筝撩拨,琵琶淙淙的音乐里不可自拔。“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的落寞比起“I will always love you”的直白,似乎更能拨动我们的心弦。一幅欧式油画的真实被泼墨山水画的写意替代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也很酷。中国风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相结合,这是属于我们独有的味道!
三、书法涵心境
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键盘和鼠标对纸笔的替代,大多数“80后”、“90后”已经不习惯提笔写字,不少人写出的字歪歪咧咧,没款没型,这是书法教育缺失的结果。某些高校对此展开了“校园中国风”活动,每天组织学生进行写字练习,引导学生热爱书法艺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汉字书写水平。其实书法对于培养人的素质、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均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以多种方式弘扬。开展书法教育,给人以文化熏陶和享受,更给人以凝神放松的时间。
第三篇:孝行实践
孝行实践
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雷锋叔叔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做的好事妈妈经常会跟我讲,我还记得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寒假中我为长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烧饭。这是我第五次烧饭了,所以有一点经验。到了中午,我先去厨房用小碗舀了满满的两碗米,然后再把米倒进一个小盆里。打开水龙头,倒了半盆的水,用手把米轻轻的搓干净,把水倒掉。在放水清洗一下,这时我才把米放进电饭锅里煮,加入适量的水,盖上锅盖,插上电源,按下按钮。饭就开始煮了。过了一会儿,只听见电饭锅发出了“咕咕”的响声,锅盖微微跳动,不时往外面冒出热气,饭香扑鼻而来。让我越闻越觉得香......我好不容易等爸爸把菜全都搬上了桌,终于可以吃自己亲手烧的香喷喷的米饭了,真的好香啊!外婆一边吃着我的饭,一边说:“哟!这饭煮的还蛮好吃的,明天再煮一次吧!”我听了,说:“外婆,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我高高兴兴的笑着,心里觉得有一种成就感!
我觉得外婆平时总是给我买这样那样的,给她做饭是理所当然的的,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多帮外婆做家务活,来报答她对我的爱。
五
(一)班 高俊伟
第四篇:社区教育“浸润”人文马家堡
身处后奥运时期“人文北京”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以人文精神为内涵,以文明和谐为目标的区域社会促进平台?马家堡街道在推进社区建设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社区教育脱颖而出,成为“浸润”人文马家堡的重要载体。
社区教育“浸润”人文马家堡
郑云成、郭校伍
我国自古就有“天地之性人为贵”、“居必择乡”之说。
作为社区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社区教育,从社会建设实践的角度去审视,也正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从社会风俗、习俗和人们生活环境方面,对人本性给予积极的正面影响,从而改善社会的人文环境,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进而增强区域社会的吸聚力。
筹办北京奥运会的七年间,在“人文奥运”理念的引领下,社区教育的内涵与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以人为本和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主要形式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大力倡导和弘扬,以“中国元素”为特征的中华文明和民族风貌的绚丽景观,显示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成为展示中国国际姿态、重建“文化中国”当代形象的历史转折。后奥运时期,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第29届奥运会的承办城市,在传承奥运精神、建设“人文北京”上,又面临着国内外更高的审视标准和更加艰巨的任务。
处在社会建设前沿的马家堡街道,在不懈的探索实践中认识到,解答“人文北京”给城市基层工作提出的新课题,须对社区教育工作给予认真的研究,并坚持不懈地合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大发展,促进社区教育事业大繁荣。
“胡祖培效应”的启示
“胡祖培效应”,回答了社区教育能否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这一基本问题。在马家堡街道,说到社区教育的群众参与性,他们都会提到“胡祖培效应”。带着弄清“胡祖培效应”的冲动,我们专程到胡祖培所居住的嘉园二里社区,在同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座谈中了解到,所谓“胡祖培效应”,是指生活在居民身边的“能人”,用自己所长,为居民答疑解惑,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和健康科学知识的需求,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和风气形成积极引导的一种“从众”现象。丰台区教育委员会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胡仲元认为:“它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群众需求是社区教育工作的生命力所在”。
胡祖培,原空军第六干休所卫生门诊主任,现为驻马家堡街道嘉园二里社区空军第七干休所退休老干部、嘉园二里社区市民教育分校兼职教师。从座谈会上了解到,胡祖培之所以走上社区教育兼职教师的“职业”,正是他凭着自己“搞医出身”的经历和关爱他人的情怀,坚持为干休所的老干部服务,并被社区居民所了解和接受的过程。据介绍,在2005年的一个月时间内,空军第七干休所先后有4位老干部突发心肌梗,尤其是年仅69岁、干休所最年轻的老干部在突发心肌梗后,错当胃病医治,造成救治不及时而过世。高度集中的病例和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在老干部中间引起了极大的恐慌。有人提议成立干休所健康俱乐部,并真诚地邀请胡祖培定期为大家讲讲预防心肌梗病以及救助方面的知识。健康俱乐部的成立和定期的、季节性健康讲座的举办,既普及了预防和救治心肌梗病的知识,也宣传了科学饮食、健康锻炼常识。在随后的日子里,干休所老干部们的
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退休人员及其家人的生活又恢复了快乐、祥和。
一次“偶然”的“大显身手”,让胡祖培在社区居民中间声名大振,并由此走上了社区教育的讲台,成为深受嘉园二里社区居民欢迎的健康大使。
2007年6月31日晚,嘉园二里社区在社区中心公园举办庆祝党的生日文艺晚会,正当台下观众专注于台上精彩演出的时候,一位刚刚走下舞台的年长老党员,面朝下地倒在了在第一排观众席前。在活动组织人员一方面维持现场秩序,一方面又对病人束手无策之时,同样参加演出的胡祖培挺身而出,当有人质疑他要给病人翻身的救助措施时,他大声地解释说:“请相信,我是医生出身,按我说的去做”。当半个小时后120救护车赶到时,急救医生肯定了现场救助方法,并说:“这种情况如5分钟之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救助,成活率就很低了”。了解了这一情况,其家人和周边群众在后怕之余,无不对胡祖培表示敬佩之意。事情过后,嘉园二里社区根据居民的请求,邀请胡祖培担任社区市民学校兼职老师,他欣然地接受了。近两年到社区义务传授健康知识的过程,也成为他与居民群众交朋友的过程,他不张扬的个性和乐于向群众传授健康知识的热情,使他的每一次讲课,都能同“学员”形成良好的互动,吸聚了人数众多的受众群。
采访中了解到,在马家堡街道社区教育战线上,“胡祖培效应”的现象不是个案,那些深受居民喜爱、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社区课堂,都有着类似于“胡祖培效应”的故事。
“社教义工”的魅力
马家堡街道探索形成的“社教义工”三个渠道,解决了社区教育兼职教师的产生途径问题。
作为首都北京近十余年来迅速崛起现代化新城区,马家堡街道与首都核心区融为一体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路网、花园式的小区和迅速繁荣的都市服务业,吸引了各方“神仙”移居于此,以农村经济和农业人口为主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马家堡地区可谓人才济济。然而,这些散落于“民间”的“能人”是否愿意“屈尊”于社区讲台,马家堡街道用鲜活的事例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有意义的事业能够凝聚人才”,“高尚的事业能够留住人才”。在马家堡街道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社区教育正成为这一地区的一项有意义、高尚的公益事业。
“兼职”老师多为本社区成员。今年,北京东方天泽文化培训中心,成为马家堡街道西里第三社区市民教育兼职老师的新成员。2月11日,该培训中心的武占英老师以“快乐学习享受生活”为主题,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就学生如何快乐学习、如何与家长沟通、拒绝网络诱惑等孩子和家长普遍关心的话题,作了生动的解答,受到了普遍欢迎。现年72岁的社区居民颜锡雄,用他一生和外语打交道积累的经验,从2004年9月起在嘉园二里社区开办了市民英语班,实行每周固定的课程设置。学员从开始的24名到现在稳定的15位居民。近5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学习了《学英语300句》、《学说1000句英语》和《北京市民讲英语手册》。为满足市民需要,他还自编了英语补充教材,如:新落成的北京南站、奥运收藏热、时代新语“族”等。教唱英语歌更成为“学员”们喜爱的课程。目前,已教唱《北京欢迎您》、《我和你》、《友谊地久天长》等9首。据统计,目前各社区市民学校已签约兼职老师116名。
客串社区讲堂的“高人”越来越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占奇教授的居住地紧临马家堡地区,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成为马家堡街道社区教育的客串老师,他渊博的学识和到全国各地800余场巡回演讲的见识,深深地吸引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他义务为青少年所做的心理咨询,帮助不少“问题”孩子走出青春期烦恼。嘉园二里社区的英语课堂,还吸引了外国友人客串,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友人,已连续5年来该社区作互动课堂。北京外国语大学宋晓杰老师等先后来马家堡街道为市民义讲。同时,各社区资源互补也正成为一种趋势,嘉园二里社区兼职老师颜锡雄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他自2006年12月受邀到嘉园一里社区讲英语起,至今已2年多,弥补了嘉园一里社区兼职英语老师因高龄不适合担任兼职老师后留下的空缺。
地区性“社教义工团”应运而生。在马家堡街道,家庭教育、科学锻炼、健康养生和大众化的文化体育知识成为市民在社区教育方面的主要诉求。由于资源差异,各社区在组织社区教育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兼职老师不足的问题。为此,马家堡街道积极走访驻街道辖区教育及文化资源单位和社区“艺人”,得到了相关方的大力支持,组建了由6名教授或专家、2名民间艺人组成的专家义讲团,他们按照居民需求,义务到社区为群众传经送宝。采访中,许多社区工作人员和市民都反映,“社教义工团”的成立,是马家堡街道工委、办事处为民办的一件实事。
“嘉一模式”的影响
“嘉一模式”,实质上解决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形式和机制问题。在马家堡街道,他们把嘉园一里社区的“常态化”市民教育模式称之为“嘉一模式”。所谓“嘉一模式”,就是2003年丰台区实行社区教育工作下派教师以来,嘉园一里社区针对社区居民需求,挖掘社区“能人”担任兼职老师,用满足市民心理和生活需求的社区教育活动吸引居民参加,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和受众群体的一种社区教育模式。为了了解这一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实际效果,我们在该社区组织召开了有兼职老师、听课居民和子女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其反响还是十分令人鼓舞的。
固定且持之以恒的市民教育活动,既改善了长年生活在社区居民的生活规律,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嘉园一里社区市民学校模特组指导兼队长郑永红介绍说,包括她自己在内的大多数退休居民,在刚退休的时候,都觉得这辈子过去了,精神提不起来,也不怎么注意形象了。社区教育分校成立老年模特队后,很快就形成了拥有17名男女队员的稳定队伍,一次教学课下来大家的心气就变了。到第二次开课时,大家就把压箱底的衣服、高跟鞋都给翻出来穿了,大家在一起不仅仅是学习表演,心理状态、精神礼仪的变化和队员之间的相互影响都挺大的,就连站姿、坐姿都明显和以前不同了。孙农和是英语班的学员,今年53岁,算得上是社区市民学校年轻的学员了,她原本是学俄语的,她在参加社区英语班的2年时间中认识到,嘉园一里的市民学习活动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应付,而是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社会工作,市民学校互动式的学习形式,有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她还参加了“巧巧手”班,她认为,做菜、编织等过去不怎么注意的生活小常识,对促进家庭生活和谐很有帮助。关俊英阿姨深有感触地说,社区市民学校的场地和课程设置,其实就是把退休人员从平淡的小家庭生活引导到社会的一个交流平台,在社区学校,不管你是讲课的还是来学习的,大家都觉得有意思、有意义,就是回到家里,心里装的、想的,还是这摊事。座谈会上,居民们普遍认为社区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嘉园一里社区从周一到周六的固定教学内容就有6个。其中,学员最少的有
6人,最多的近50人。另外,他们还根据时令变化或居民需要,安排节水、假币识别、环境保护、眼保健、季节养生、家庭教育等专题知识讲座。
据该社区居委会主任姜明介绍,嘉园一里社区市民教育工作起步较早,社区党委书记宫翠芬自2002年到该社区工作后,就一直把社区教育作为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一个重要平台。实践证明,社区教育在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社区自治能力上,切实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人文马家堡”的积淀
马家堡街道的社区教育工作,也从一个视角证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文关怀”,是形成“人文北京”的基本要素。
时代呼唤学习,学习需要平台。在刚刚结束的丰台区社区教育工作表彰大会上,来自马家堡街道角门东里西社区的党委书记侯春娟作了典型发言,他们的社区教育工作,正是搭建了这样一个群众需要的学习的平台,并成为马家堡街道和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人文马家堡”的有效载体。
角门东里西社区的教育阵地建设和个性化突出的教学活动,为凝聚社区成员广泛参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阵地建设上,他们形成了“四室、三站、二栏、二校、一点”为依托的社区教育网络,即: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社区警务室、多功能活动室;社区服务站、社区医疗站、社区计生服务站;宣传栏、居务公开栏;市民学校、社区党校及居民健身点。近年来,在推进全民教育的过程中,该社区市民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如“党在我心中”知识竞赛、“让党旗在社区高高飘扬”先进事迹展、“社区五好文明家庭风采展示”、“拒绝邪教科普讲座”等活动。他们还组织市民礼仪培训50余次,参与人数达1 800余人,约占辖区总人数的30%。依托地区资源,他们对社区失业人员举办“成功求职策略”、“社区弹性就业”等培训。开展了各种适应老年人特点的教育活动,如“京剧艺术进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老年人舞蹈学习班”、“太极拳训练班”等。还举办了青少年维权、自护、科普、网络、环保等知识讲座。健康向上的教育活动,激发了社区居民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促进了邻里和谐。
下面这篇2007年报道嘉园一里“社区一日”的文章,也说明了这一点。“早上6点钟我来到这个社区的一号院,三三俩俩的市民迎面从身边慢步跑过,他们中间有的老、有的少,一看便知她们是在晨练。在小院南侧马草河岸边的柳树下,几个老大爷在打太极拳;在紧临三环路的一处较为宽敞的角落,近20人的太极剑队伍正在随着教练做着转身劈刺的练习,一招一式还挺认真。上午10点,6位老大爷戴着袖标在二号院周边巡视着,期间,他们中的一个人弯下腰来,捡拾起一个绿色的废弃塑料袋。下午3点,我来到该社区市民文明学校,一位艺术家气质十足的老奶奶正在指导20余名“学生”画画,一问得知,老师叫杨爱菊,今年82岁高龄,已坚持在市民学校任教3年了。晚上8点,在嘉禾公园,该社区100余人的交谊舞爱好者正在悠扬的《友谊地久天长》乐曲下翩翩起舞。公园的另一处则是又一番景象,30余人的老年健身队跳起了欢快的韵律操。
陈汝文老大爷告诉记者,北京城太大了,我们只有在大的节日才和亲戚朋友走动,平时与同事也很少来往,社区教育活动丰富了社区生活,我们也感到充实了,孩子们也会放心我们”。
采访中感到,社区教育 能够反映一个社区的“成熟度”。在现阶段,虽然社区教育不能完全体现出一个社区的整体建设水平,但稳定的、持久的和有规律的
社区教育活动,的确是出现在各项建设事业都均衡发展着的社区。在丰台区教委、社区教育学院的具体指导下,马家堡街道正组织对街道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调研,认真总结和推广社区教育工作的有效机制,切实了解工作推进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加大投入和资源整合,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推动社区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丰台报》6月17日专版)
第五篇: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
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
先锋小学 连笑红
【论文摘要】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是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的有益尝试。本文从“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启迪心智,充实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厚积薄发,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无心插柳,墙内开花墙外香”、“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五个方面论述了诵读经典诗文的有益之处。“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精神乐园,引领学生诵读经典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诵读,引领着学生们走进积淀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在成长的旅程中“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
【关键词】
诵读经典 少年君子 启迪心智 激发潜能
学习文言文 学习型家庭 优化技能
【正文】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文明、文化的载体,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贤的大彻大悟,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正是有了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像丝雨一样默默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真正做到了“进人耳,入人心”。时刻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年君子。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是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的有益尝试。
自从接触经典诵读以来,我校师生甚至家长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开展经典诵读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还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业尊生、与时俱进之道。这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播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通过倡导小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孩子们争做少年君子,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二、启迪心智,充实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
熟读并且背诵经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学生的原始积累。比较建国以来出台的多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是最为重视积累的一份。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
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对此,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
三、厚积薄发,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最合适“熟读”成诵。日积月累,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而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源流关系。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不少中学老师认为许多老一辈的人之所以能够对文言等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是得益于他们小时候读私塾的那几年。培养语感,小学是关键;诵读经典,当从娃娃抓起。
四、无心插柳,墙内开花墙外香。
经典诵读,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更多地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
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一些专家学者还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在儿童阶段提倡读诵经典,是一个出力少、见效快、后劲足的教育方法:
出力少——每天只需诵读20-30分钟即可,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时间来背诵,不需要多加解释,不增加家长负担。
见效快——学生诵读2-3个月后就可发生明显改变。
后劲足——在学生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而且记下的东西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中外经典文化知识,个人一辈子也受用不尽,解读不完。当孩子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这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五、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免不了与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
经典诵读,还有助于我们优化技能,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做一名纯粹的教师。技能的优化,需要坚守与超越。坚守是优化的前提,没有成功经验的坚守,优化就失去了基础,而超越则是优化的本质。“人的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这项学生活动的开展,需要“平等中的首席”领读,需要全校氛围的熏陶。在必要的时候,把阅读上升为诵读内心体验外化为外部情感,进而可以通过你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回低转,变成一声声动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引人入胜,你的诵读技能就在此时被不断超越。
总之,作为肩负着开拓创新责任的新时期儿童,他们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同样应该站在五千年中华文化这个历史巨人的肩上,静下心来诵读、品味经典诗文。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培养读书兴趣,变化身心气质,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使其社会关系和艺术修养得以提高;可以启悟生命智能,开拓人生境界。
“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自从学习了经典之后,全校师生便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经历,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长期诵读经典诗文,一生与经典同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同杜甫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携文天祥《过零丁洋》,陪王之涣《登鹳雀楼》,与张岱《湖心亭看雪》,邀王勃诵《滕王阁序》,到杜牧的《题乌江亭》小憩,和李煜的《虞美人》同悲喜。读《论语》、《三字经》,学《弟子规》、《千字文》,到四大名著中畅游,到四书五经中去感悟人生。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传,得到的必将是新课改下“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
“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身体力行,不断探索,让经典渗融于学生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参考文献】
1、《浅说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性》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诵读千古美文、滋养一代新人》
3、《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