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困读书说听雨 1936
春困读书说听雨
——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3月27日《温州日报》第14版)
春雨潇潇,路也迢迢,人也杳杳,淡淡轻烟杨柳条。风也摇摇,情也悄悄,魂也渺渺,听雨梦中谢娘桥。
这是年轻时胡诌的一阕小词。年轻人春困中爱胡思乱想,消逝了无数宝贵的时光。龚自珍诗云:“情多处处有悲欢。”这也是青年人的特点。而我之一生,则每每喜欢在春卧春困中,读书消遣消困。没有这种体验的人,不能领会其中的妙处。春困读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那种非功利性的神游书海,排解孤寂无奈,造就审美的,艺术的人生,乃是读书中之上上境界。
消困读书,最好在春雨潇潇之夜。一边是倚枕闲目,一边是耳际雨声,真可以画一幅《春困读书听雨图》。记得元人虞集就有《题子昂春江听雨图》诗,只可惜未曾见赵孟頫的画。
听雨,最早似出于唐人韦应物《送颜司议使蜀访图书》六言,诗中有一联云: 山馆夜听雨声,秋猿日叫云暗
韦应物送好友颜司议赴蜀为朝廷访书,当时蜀道难行,他拟想颜司议于途中山馆听雨声、哀猿的孤寂境况。
李商隐在《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云: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被牛党杨嗣复,令狐綯排挤出朝廷秘书省,降任弘农县尉。这是离开“重城”长安,暮宿骆氏亭寄怀友人崔氏兄弟的抒怨之诗。“留得枯荷听雨声”,以枯死的荷叶自比,沉痛之至:言我已是“枯荷”,你们仍不放过,非得拔掉不可?其实留下“枯荷”,对你们没有什么害处,还可以听听雨打荷叶的声音吧!难怪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说喜欢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了。(见《红楼梦》第四十回,不过将“枯荷”写成“残荷”,我怀疑不是笔误,而是雪芹有意改动)我想,当年颦儿在大观园里受到排斥,与宝哥哥相爱不遂而痛苦无奈,潇湘馆内夜夜听那雨打竹声,因而与雨打荷声引发深切的共鸣。至于曹雪芹一家,雍正年间被抄家,父亲革职坐牢,受人白眼,所以对李商隐“留得枯荷”云云,感同身受,才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吧。说起“听雨”,古人留下许多诗(词)句:
唐代那位写了有名的“洞房昨夜停红烛”的朱庆馀有“听雨宿吴寺,过江适越人。”那个“《秦妇吟》秀才”韦庄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北宋苏轼有“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明代杨维桢有“小楼日日卧听雨,轻云作团拂帘过。”„„
上举之诗都抒发了诗人心中的孤寂无奈。因此,“听雨”这一意象,实际上是诗人孤寂无奈心理的一种外化。但是最为人所传颂的听雨名句,除了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外,陆放翁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也是名句。陆游抒发的也是一种孤寂感。还有放翁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则是表达了诗人抗金杀敌,壮志难酬的孤寂和苦闷。
但是,如果从完整的一首一阕来看,则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是最有名的了。其词云: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两鬓苍苍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我家高祖解元公“听雨楼书阁”,后来是曾祖,祖父的“五李书斋”(按:李白,李长吉,李商隐,李煜,李清照),一直挂着蒋捷的《听雨》词。但是据我回忆,下片歇拍作“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多了“点滴”二字。这很不合《虞美人》的字声,格律。曾经问过父亲,说是当年高祖能自度曲词,能一边弹奏曲项琵琶,一边自唱,每爱在末句叠上两拍。
蒋捷词概括了自己一生三个时期听雨的不同感受:少年时到歌台舞榭,追欢逐爱;中年时为生计所迫,浪迹天涯,断雁西风,行旅孤寂,苍凉凄苦;晚年由于国破家亡,孤寂无奈而寄居寺庙僧庐,两鬓飞雪,感情变得麻木了。少年,中年只是反衬,是宾;晚年才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是主。知人论世,则亦“亡国之音哀以思”!原来蒋捷在南宋灭亡前两年(1274)中了进士,亡国之后不愿给蒙古人做事,而隐居于太湖中的竹山,与文天祥,林景熙(温州平阳著名诗人),谢皋羽,谢枋得,邓牧,汪水云等,同为宋末最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当时的许多士大夫为了功名富贵,投靠蒙元,连赵宋王朝的嫡系宗室,大画家赵孟頫都归顺蒙古人,去捧一碗残羹剩菜。蒋捷后半生虽贫困潦倒,疾病缠身,却宁可操牛医(替人医牛)为业,也不屈节做官,背叛故国;到晚年妻子亡后,只有寄居僧庐;在贫病交迫,孤寂难度中,于僧庐听雨而忆及少年,中年情事,故有此词。
由此可见,听雨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正是人生孤独,寂寞,凄清,苦痛之情,无法排解,因而借“听雨”外化以宣泄,打发孤寂痛苦,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此与春困读书似无关涉,然亦有说焉。
人生之春困读书,虽未必因为心中苦痛,孤单寂寞,但无聊之情绪则常有之。如何排解,如何遣发无聊?曰:读书,读书,还是读书!
末了,忽然想到二十多年前,一位朋友在海口书赠已故出版家张元济的一对联语: 数百年家世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第二篇:听雨教案
大班散文诗欣赏:《听雨》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散文诗,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学习象声词沙沙沙、滴滴答、吱溜溜、叮叮叮。
2、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像、创编。
3、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活动重点:欣赏、理解散文诗,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学习象声词沙沙沙、滴滴答、吱溜溜、叮叮叮。
活动难点: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像、创编。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沙瓶、玻璃杯、盒子。
活动过程:
一、儿歌《小雨沙沙沙》导入
1、课件出示儿歌,请幼儿欣赏。
2、提问:歌里唱了什么?你喜欢雨吗?为什么喜欢? 师:下雨可以滋润大地,当小雨落在不同的地方时,还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你们想听吗?
3、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散文诗《听雨》,请你们跟我一起说说题目《听雨》。
师:我们用什么来听呢?
二、欣赏诗歌,理解内容。
1、幼儿欣赏诗歌
提问:散文诗的题目是什么?小雨刚才都发出怎样的声音?
2、幼儿跟着老师朗诵。
师:当小雨发出这些好听声音的时候,它都落在哪些地方呢?我们再来听听
3、幼儿观看课件,理解内容
(1)刚才小雨落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
(2)小雨落在树叶上,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它在和树叶干什么?
请幼儿用动作表现“玩耍”的意思。
(3)小雨落在伞顶上,发出滴滴答,它在伞顶上干什么?
请幼儿用动作表现“翻跟斗”的意思。
(4)小雨钻进花蕊,发出吱溜溜的声音。为什么会发出吱溜溜的声音呢?
请幼儿用动作表现“钻”和“捉迷藏”的意思。
(5)小雨落在窗玻璃上,发出叮叮叮的声音。在和窗户干什么?
请幼儿用动作表现“打招呼”的意思。师:小雨的声音多好听!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静静地“听雨”吧!(教师朗诵最后一段)
教师小结:像“沙沙沙”,“滴滴答”,“ 吱溜溜”“ 叮叮叮”这些用来表示声音的词我们叫它象声词。
4、师:这首散文诗美吗?现在我们用最美的声音一起来朗诵一遍。
幼儿再次跟着老师朗诵。
三、思维训练:寻找生活中的小雨“乐器”
教师分别出示沙瓶、玻璃杯、盒子。幼儿听声音说出合适的象声词。
四、达标测评
1、游戏:我问你答诗歌接龙。
老师问,幼儿用诗歌中的句子来回答。
2、听象声词贴画。
五、仿编诗歌,大胆表达
1、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当我们听到的时候多想一想,那么我们也能编出好听的诗歌,请聪明的小朋友来仿编几句好吗?
2、幼儿大胆创编,并在集体面前表达。
六、教师小结:多可爱的小雨点啊!落下的声音象唱歌,真好听,小朋友们知道吗?大自然里还有许多好听的声音呢!以后让我们一起去认真找一找,听一听。
板书设计:
听雨
沙沙沙
滴滴答
吱溜溜
叮叮叮
第三篇:听雨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欣赏、理解散文诗,学习象声词: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
2、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创编。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关注周围事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树叶、荷花等图画若干,字卡“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各一套。
3、幼儿人手一份胸饰(树叶、小屋、荷花、窗户等图案。)
4、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音像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聆听下雨)
1、师:“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下雨声)
“雨是什么声音的?大雨会发出哪些声音?那么小雨呢?”
2、“下雨天,小朋友们会做些什么?”
“你们知道下雨天小蝴蝶在干什么吗?谁来猜猜看?”(幼儿猜)
二、初步欣赏散文诗,了解散文诗的主要情节。
1、欣赏课件片段。
“小朋友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去瞧瞧,下雨天小蝴蝶到底做了什么。”(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第一段)
提问:①下雨天,小蝴蝶在做什么?
②它会听到什么呢?(幼儿猜)
③小蝴蝶到底听到小雨唱的什么歌呢,我们一起侧着耳朵仔细听。
(欣赏第二段,教师配乐朗诵)
提问:谁来说说看,小雨唱的是什么歌?
2、完整欣赏课件,学习象声词及用动作表现。
①欣赏课件,学习象声词: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引导幼儿为象声词创编动作。
师:“唷,原来小雨会唱一支这么有趣,这么好听的歌啊!窗外,小雨还在轻轻地唱,屋里,小花蝴蝶在静静地听,真美呀!我们和小花蝴蝶一起,再来听一听。不过,这次,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要把小雨唱的歌记在心里,呆会儿用动作来做一做。”(完整欣赏)
师:“小雨唱的歌真动听,谁来学一学,做一做,小雨是怎么唱歌的?(幼儿学)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出示字卡)
“小雨还唱了什么呀?”(幼儿做,集体学)
“你在平时有没有听过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的声音?” ②寻找小雨点落下的地点、动态。
师:“小雨怎么会唱出这么好听的歌的?它是落到哪儿才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呢?小雨落在这些地方好像在做什么呢?”(幼儿回答后出示图片一)
师:“它为什么会发出丁丁丁的声音的?它落到小熊的铁皮屋上像在做什么?”(出示图二)
师:“接下来它落到了哪儿?发出了什么声音?像在做什么?”(图三)
师:“最后,小雨落到了哪儿,发出了什么声音?在干什么呢?”(图四)
幼儿一起看图学说:沙沙沙,那是小雨跟森林里的树叶在玩耍;丁丁丁,那是小雨在小熊的铁皮屋上翻跟头;吱吱吱,那是小雨钻进粉色的荷花的花蕊里;嗒嗒嗒,那是小雨在敲自家的窗玻璃,跟自己打招呼呢!
三、拓展想象,进行创编活动。
师:“ 窗外,小雨还在轻轻的唱,屋里小花蝴蝶还在静静的听 ,小花蝴蝶还会听到什么呢? 那时小雨又在干什么?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一说。可以先和旁边的小朋友先说一说。” “谁来说说看,小花蝴蝶还会听到小雨唱什么歌呢?”
四、表演。
幼儿自选扮演小雨点,四名幼儿扮演树叶、屋顶、荷花和窗玻璃进行游戏。
师:“小朋友说得可真好,小雨想和我们小朋友来做游戏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胸饰,5个人一组,商量好角色,然后听音乐来表演。”
五、结束部分。
师:“多可爱的小雨点啊!落下的声音真好听,小朋友们知道吗?大自然里还有许多比小雨点更好听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听一听。”
(离开教室。)
第四篇:《听雨》读后感
雨,对人有时也是一种回忆,如说是听雨,倒不如说是用心观雨,听雨声在心中回响,世间万理,皆在心中。下面是瑞文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听雨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听雨读后感一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季老先生朴实的起笔,他所说的“雨敲铁皮”下雨时在我家中我亦可领悟得到。于是这对我来说有莫名的熟悉情结和感动,如觅到知音。
我之所以称季羡林为季老先生,是因为在我印象中他就是一个老人,从来都是,慈祥而心思细腻。我读他的文章,是以一种认真的态度来拜读的。
季老先生说听雨给他飘飘欲仙之感。在我看来,无论是大或小,快或慢,响或沉,我都听得喜悦。一阵凉风袭来,抱紧双臂,深呼吸一口夹杂着泥土馨香的“雨香”,那是自在而惬意的。我的心情随着雨势变化而变化。蒙蒙细雨时,如有一股力量催我入眠,我沉沉欲睡;雨下得厉害时,如天降神威,我也跟着起势,希望再下大点。天正起风欲下雨时,我祈求快些下雨,让我伴着雨声入睡,离开这世间的一切浮躁,到梦里寻个人间究竟。
季老先生和我还是留着童真的。对于下雨,我们都是喜悦的,不管她是否带来小麻烦。小孩子不仅喜欢听雨,看雨,还喜欢踩雨,在水坑里尽情玩耍。
雨总要停的,雨后的清新也有一番怡然自得的喜悦,尽管我还是余兴未尽。
听雨读后感二作品写的是作者坐在自家阳台上听雨春雨时的所见、所想。一场宝贵的春雨勾起作者无限的遐思,听出人生的各种境界。下雨本是我们生活中一件见怪不怪的事情,也许我们并没有多少感受,或者大都厌恶地抱怨道:“好讨厌的下雨天,弄的哪里都是湿的。”但,一场春雨,使作者感觉到平静、闲适,“感到无限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作者运用这些比喻带领读者进入愉悦的心境。继而作品着重、大量运用问责描写了雨滴滴在檐溜上发出的声音,“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这些描写和比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由得感觉自己仿佛置于阳台上同作者一起听雨,心境不由得随着作者的心境变化而变化。
作者说,下雨最先使他想到的是麦子,是久经干涸的小麦。这时,作者听雨的心境是久久盼望春雨的农民的心境。一场“贵如油”的春雨缓解了作者的“焦急之情”,使作者的“梦境实现了”,听到雨声作者心旷神怡,神驰千里。作者的生命“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篇祥和”,当然,说是“凭空”,其实不然。
作品中,作者还引用了宋蒋捷的一首听雨诗,蒋捷用这首听雨诗来概括自己的一生,其中透露出些许悲凉之意,作者也借此诗来表达听雨的一种别样境界,同时,读者不免情绪也稍微低转,然而作品并向这方面延伸,而是作者带领读者进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身境界,读者的情绪不免又斗转,随着作者又转而“听雨而兴高采烈”。作者随后由远及近地欣赏景物,用所感所想带领读者品味听雨、看雨的乐趣,进入另外一种听雨的境界。
季羡林老先生看似平常平凡的听雨经历,转化成质朴素雅文字,娓娓道来,将读者轻松地引进听雨看人生的不同境界……
听雨读后感三“听雨”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作者却围绕着它写了这么多,主要内容为自己喜欢听雨,关于雨声的诗词,听雨时的心情,听到雨声时的联想。
雨声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雅人才能听懂。听雨听出了一生,心情颇为复杂。
读了季羡林的《听雨》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四个字:不能忘本。
虽然我从小在城里长大,但我也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所以我对农村里的一切一切都还蛮熟悉,也很亲切。那里有绿油油的麦田,白花花的棉花。
当初在农村住的那段时间里,如果说那些绿的庄稼需要水分滋养的时候,看到下雨,听到雨声,我就很高兴,无论我在哪里。有时候有些小孩说下雨吧,就不用去地里干活了。唉,但我却有另一番感受。我会因下雨而高兴,也会因下雨而忧愁。高兴是因为雨水的降临,解决了燃眉之渴,净化了空气,到处一片清新;忧愁是因为,许多棉花成熟之际,是不需要水的。那是更需要阳光,其实我也很喜欢阳光的味道。
现在无论在哪里,我也不会忘记我曾经在农村生活的那段日子和对农民、农村的深厚感情。虽然我没有蒋捷那样很复杂的心情,也不可能像季羡林那样把自己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但我同样知道下雨时,我会为麦苗感到高兴,也会为棉花感到忧虑。
这就是雨,这就是听雨。
“天义有意,听者有情。”
听雨读后感四雨,万物之本。它在自然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它,才有林立的树木,甘甜的溪水,洁白的稻米。
一片美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诱人。但是在细雨的洗礼中,更加无比秀美。抬头看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矗立在雨中,显得更加苍劲有力,直立挺拔。比在炽热的阳光下显得奄奄一息要美的多得多。仔细去观察与品位,你会从中发现独特的乐趣。
雨对于农民来说更加价值连城,他们的辛劳全靠这支撑着,雨的多少决定着他们收获的多少。雨少了,土地干裂,麦苗因此不可生存。而凡事都有两面性,雨多了当然也不是什么好事。即使是这样,缺了雨也是完全不行的。拿今年南方的大旱来说,就是因缺雨而导致的,致使土地大面值干旱,粮食作物死,前几天下了一场暴雨,南方形式立即又由大旱转为大涝。真让人又喜又气,眼看着旱情减轻,却又带来了大涝。
当然雨的性质终究是好的,它为人类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自然界也是不可缺少的。听着雨哗哗的下,它冲走我心中的烦闷,洗净我脑中的忧愁,给我带来崭新的一刻,是我此刻觉得人生如此美好,生活无比的充实。
春雨的无私,更值得令人佩服,当初升的树芽需要那雨水的灌溉时,春雨就会毫无保留的用自己去滋润那嫩绿的幼苗,而幼苗对它的回报就是努力的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竭尽全力的活下去。春雨,为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又添了这充满绿色与希望的一笔。
朋友们,不要只关注那阳光明媚的白天,时而也看看这细雨绵绵早晨,去欣赏雨中那独特的韵味!
听雨读后感五春雨,在古代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诗人也对她多有赞美之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千古名句。
季羡林老先生的《听雨》更是如此。季羡林先生通过大旱之中的一场春雨,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文章最后,季羡林老先生更是“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雨,我从小到大见过无数次了。小时候,在雨中奔跑、嬉戏,快乐无穷;当然,也有一次,因为雨下得太突然,被淋了个措手不及,没几天,就冻感冒了。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了对雨的厌烦之情,偶尔还会因为突然下雨高兴一回。
读了《听雨》。我又想明白了许多。在中国,听雨的人从来不在少数,但能听出雨意的人,大多数都是对尘世有所感悟的人。点点雨声中,却不知包含了多少思念、留恋。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雨纷纷”三个字,正衬托着“欲断魂”,从字句上也能看出作者心中的凄凉。而季羡林老先生的《听雨》寓意则是相反。季羡林老先生开始的兴奋是为了这大旱中,终于下起了雨!雨,能够使农作物生长的更迅速,更是季羡林老先生盼望已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雨,对人有时也是一种回忆,如说是听雨,倒不如说是用心观雨,听雨声在心中回响,世间万理,皆在心中。
雨在心中,心何尝不在雨中?
听雨读后感六雨,往往会让人联想到的情景。就拿“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来说吧。刚接触这句话,你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一年的清明节,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漫步雨中,似有似无的春雨打在肩上、头顶,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你身上蹦跳着。路上不断地走来的行人,每个人都匆匆走向远方。他们可能家里有急事吧。但仔细一看,可以发现他们眼里带了些许忧伤。在这个雨声滴滴嗒嗒的早晨,他们可能想起了自己已逝的亲人了吧。或许他们的亲人正在天国里微笑着看着他们吧。
再拿“润物细无声”来说吧。你想像一下吧。有一块已经很久没有下雨的地方,大地已经开始龟裂,似一张张干裂的嘴唇,期待雨神的降临。农作物们已经枯死了,就连遍地的杂草也被晒干了。最后一只知了也因为太渴了而倒毙。炙热的太阳烤着大地。忽然,一阵风吹来,天空立刻布满阴云,下起了小雨。一时间,整个世界都寂静无声。每个东西都张开嘴巴接着。渐渐地,有一只不知从哪里早出来的知了叫了,野草和农作物都重焕生机。
雨不仅自身能滋润万物,就连听雨也可以使人拥有好心情。你听雨点打在雨棚的声音:嗒,嗒嗒,嗒嗒嗒。这些雨点变成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在雨棚上开起了自己的音乐会。你在闲暇之余,可以静心听一听这些小精灵在雨棚上跳动的声音。你会发现,它们有时十分开心,有时十分悲伤,有时又十分烦恼。它们拥有人的性格。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热爱雨。
哦,下雨了。你听,那美妙的声音开始了。它们变幻莫测,似山峦,似亮溪,似密林,似深谷。雨在淅淅沥沥地下着……
第五篇:听雨 作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瑞脑销金兽。氤氲的香烟盘绕着融入迷蒙的雨雾。箜篌,笙箫,一派昆仑玉碎宛如风鸣的靡音,让夹杂其中的雨声竟有些单薄与苍白。红烛在飘扬的罗帐上映下一个屏息凝神的剪影,生怕一丝浓重的气息就会融掉远方的雨声。眼前是拉扯的雨丝,雨声却宛若远在他方,一阵莫名的心痛狠狠地把映着红烛的泪逼出眼眶。笙歌戛然而止,楼外,雨停。一只鸟飞翔的速度,足以让天空倾斜。辽阔的远方,是翅膀一生的隐痛。
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怀想前世的地方。或许,前世的我,是渔人,行在溪边,取弱水中的一瓢?亦或是樵夫,坐在树下,守风华处的月露?一场小雨不经意间淅淅沥沥地洒下,我却只能坐在寂寞的高处,挽一袖流云做伴。
孤独,却不安分,像那个有着结实的胸膛和隆起的肌肉的男人,朝着那个涂满妖冶色泽的野果奔过去,奔过去。在可以看到的远方,他倒下,于是一个民族目睹了一棵树的圆寂和一片树株的新生。一直相信灼烤着他的,不是那个妖冶的太阳,而是他的一颗不安分的心。
我的血液里涌动着远古传下的烈烈的追求,忽然,我想听雨。我想赶在春天前奔跑。影子只会在自己身前的高地。我唯一的追逐,就是超越自己。
千年前乱耳的丝竹,扰目的罗帐和奢靡的红烛渐次涌上心头,我望望倾斜的蓝天,我想,我注定要为一双不安定的翅膀,留下一生的隐痛。“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眉头与心头的距离有多远?应该就是从少年到壮年。江阔云低,断续寒雨断续风。哀哀雁鸣落在客舟篷顶,我看见它们驮着雨声,一如黄昏的暮鸦驮着日色,虔诚却匆然地前行。日色总是被暮鸦在彼岸抖落,我定定凝望渐远消逝的雁群,想象它们在彼岸放下雨声,再抖落翅膀里的水珠时颤颤的高鸣。
那魂牵梦萦的彼岸啊!那里飘洒的雨声,足以促使我抖落壮年失意的忧郁与寂寥,在悲风中朝着儿时的想望迈一大步。
梦的昭示,永远向往着彼岸。
彼岸,其实是最美丽最善良的乌托邦,可每个人都忍不住欲争相踏上。谁没有在少年的轻狂中想象自己如巴尔扎克笔下的热血青年,对巴黎呼一声“我来了!”
眺望彼岸,真正的航行者含笑摇首。岸,只是次要的,而过程才是真实的追求。就像圣地亚哥,会在同鱼作生命的搏斗时呐喊一声:“嘿,岸上可不会有这玩意儿!”
梦想不是垂手可得的红果。在追求的内容里,一定要有新鲜的明天。善于掀动新的一天,就像犁铧翻开早春的青泥,也需感受生命的苏醒,领悟花朵的悸动,从中聆听曾经洒下过的雨声。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风过,手起。举起一盏悲秋,举起秋天里的某些事件,举起事件里的万丈红尘,怅怅饮酌,踽踽吟哦。酒洒愁肠,一如似曾相识的细雨。蓦然回首,却发现岁月,正从身边踉踉跄跄地渐去渐远,渐去渐远……天上一两声雁鸣,融化悠悠钟声,是谁遥指茫茫烟雨,欲说尽人生,却说不尽人生……
一颗小草让大地弯曲,一只飞鸟让天空弯曲,一茎白发,让岁月弯曲。多少人的岁月,弯曲成了追求的弧度。当从鬓间泛出缕缕白发,才知道那阵潇潇细雨,早已洒入心底。远方,远方的淅淅沥沥,唱响的却是岁月与梦想的回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湿地,那是听雨的渴望把心灼痛后洒下的泪滴。当一茎白发弯曲了岁月,当轻狂的心遍满了沧桑,怅然在人生的远方伫立,遥想出发的地方,追忆跋涉的征程,耳边总有沥沥的雨声在响,虽然每个人的雨声都有不同旋律的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