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年的要点及考点
名著阅读之《童年》
一、作家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社会活动家。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生活的艰辛磨炼了他的意志,这些经历也成为了他以后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代表作有《海燕之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与世长辞,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
二、故事梗概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以作者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童年》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逝世后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艰难岁月。
《童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练习:
1.《童年》属于 小说,它讲述了阿廖沙的个人成长和生活经历,也是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除了《童年》,高尔基的 和,被称为“自传体三部曲”。
2.高尔基的《童年》用第 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寄住在 家中的生活历程。
3.《童年》中塑造的 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外祖母在家做饭,缝衣裳,在菜园和花园里刨刨地,她像一个大陀螺,被一条看不见的鞭子抽得整天乱转,她闻鼻烟,津津有味地打喷嚏,一面擦脸上的汗,一面说:“好人啊,祝你们长命百岁!阿廖沙,我的心肝,你瞧,我们过得多么安静!多谢上天的圣母,一切都变得这么好!” 以上文段选自作品《 》,作者是。在阿廖沙的眼中,外祖母慈祥善良,勤劳能干; 而 是个既残暴又慈爱的人,曾用树枝抽得阿廖沙失去知觉,也曾教他认字,关心他成长。
5.《童年》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身处生活底层、、的
精神历程,同时真实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揭露了,揭示出劳动人民的苦难境遇。
6.“阿廖沙的成长”是《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与此同时,是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第一主题 7.《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善良乐观的,自私残暴的,贪婪恶毒的,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著的“好事情”。8.全宅子里,谁也不喜欢这位“好事情”,大家都用讥笑的口气说他;那个快乐的军人妻子,叫他“石灰鼻子”,彼得伯伯叫他“药剂师”和“巫师”,外祖父叫他“妖术师”“危险人物”。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作者是。(2)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谁?请概括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一件事。
9.结合《童年》这部小说,谈一谈外祖母对阿廖沙的人生影响。
答案
1.自传体,《在人间》、《我的大学》 2.一 外祖父(或“外祖母”)3.“我”(阿廖沙)4.童年;高尔基;外祖父
5.不屈服于黑暗势力、不断寻求真理、追求光明,剥削阶级的残暴 6.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 7.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舅舅们 8.(1)《童年》;高尔基(2)阿廖沙 示例:将外祖父的桌布染成了蓝色 9.外祖母慈祥能干,热爱生活,隐忍,宽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又孤独的心。在这冰冷的世界里,外祖母的庇护,给予了阿廖沙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影响着他的成长。
名著导读 1.《童年》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_(国家)的______。主人公名叫______。这是作者的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_____体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______、______。
2、《童年》讲述的是(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 的生活状况。2.《童年》的人物形象。
①阿廖沙: ②外祖父: ③外祖母: ④小茨冈: ⑤老工人格里戈里: ⑥好事情: 3.语段阅读演练
(一)家里面一切都是严格地分开的:今天是外祖母出钱买菜做午饭,明天就该外祖父买菜和面包。轮到他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外祖母买的全是好肉,而他总是买些大肠、肝、肺、牛肚子。茶叶和糖各人保存各人的,但是在一个茶壶里煮茶,外祖父惊慌地说: “别忙,等一等!你放多少茶叶?” 他把茶叶放到手掌上,细细地数,说道: “你的茶叶比我的碎,所以我该少放,我的叶子大些,多出茶色。”
他十分注意外祖母倒给自己的和倒给他的茶是不是同样的浓度,倒在两个茶碗里的分量也要平均。
“喝最后一杯吧?”在倒净所有的茶之前,她问道。外祖父看了看茶壶,说道: “好吧,喝最后一杯!” 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在共同劳动了五十年之后,竟干出这等事!看着外祖父这些鬼把戏,我又好笑又厌恶,而外祖母只觉得可笑。“你算了吧!”她安慰我说,“怎么回事啊?老头儿越老,反倒越糊涂!他八 十岁的人了,也同样倒退八十!让他糊涂去吧,看谁倒霉;我来挣咱们俩的面包,怕什么!”(1)以上文段选自____ 国家著名作家____ 的小说《____ 》(2)文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3)请列举出这部小说中的另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并谈谈你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感受。示例: ①情节:。②(感受)
(二)我也开始挣钱: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的大鼻孔鼻尖上。1.上述材料中的“我”是文学名著《 》中的,这部书的作者是。2.选段表现出了阿廖沙„„的性格特征。在苦难中,他逐渐成长为一个„„的人(联系整部作品回答)。
答:① ;②。3.选段中的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4、为什么阿廖沙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成长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1、昆虫学家 毕其一生观察研究昆虫,写出《 》(又译《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 ”。
2、《昆虫记》是优秀的 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鲁迅把它奉为“。它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将昆虫的生活和习性揭示出来,如蝉在地下潜伏4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5个星期; 善建巢穴,管理家务; 善于捕食、织网;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剪”下圆叶片做巢穴盖子„„在作者笔下,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蛇蜘蛛咬伤的 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3、法布尔的《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全书充满了,充满了。
答案:2.文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这里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和外祖母的宽厚善良。
3.请列举出这部小说中的另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并谈谈你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感受。示例: ①(情节)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甚至疯狂地虐待自己的妻子。
②(感受)这部小说使我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氛围中感受到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2.选段表现出了阿廖沙„„的性格特征。在苦难中,他逐渐成长为一个„„的人(联系整部作品回答)。
答:①懂事能干;②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3.选段中的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她是一个热爱生活、宽厚善良的人。
4、为什么阿廖沙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成长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答:既有善良而坚强的母亲和外祖母的引导,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等人的影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童年》知识点
1、《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
2、高尔基(1868―1936年)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散文诗《海燕之歌》长篇小说《母亲》。
3、《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小说从“我”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让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4、《童年》的思想内容
作品中描写了许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但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
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因为主人公阿廖沙,他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
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为了向人显示他是多么值的同情与可怜,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难,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因此,我们说全书的思想内容表现上是积极向上而非颓废委靡的。
5、人物性格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两个舅舅:粗野、自私; 小茨冈(伊凡):乐观纯朴 格里戈里:正直的老工人; 好事情: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一)填空题
1、《童年》是 高尔基 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 《在人间》、《我的大学》。
2、《童年》主人公是阿廖沙,讲述他从 三 岁至 十 岁的童年生活,表现了当时整个社会 的腐败与没落。
3、雅科夫舅舅毫无人性,打死了自己的 妻子。
4、徒工小茨冈是怎么死的? 被橡木十字架压死的。
5、阿廖沙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是 好事情,这个绰号是因为每次叫他吃饭或喝茶时,他总是回答一句 好事情 而得来的。
6、《童年》真实的记载了主人公儿时在外祖父家中的所见所闻,对他优秀性格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人是 外祖母。
7、在污浊环境下,阿廖沙身边也有一些好人,多次舍身用自己的胳膊挡住外祖父薯条子的小茨冈,对主人公心灵产生极大影响的房客是 好事情。
(二)文段阅读题(一)她的声音很低,脸紧紧挨着我的脸,神秘地盯着我的眼睛,似乎从那里往我的眼睛里灌进了令人兴奋的力量。
她讲得流畅自然,非常好听,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 “再讲一个!”“好,好,再讲一个!” “有一个灶神爷,坐在炉灶里,面条儿扎进了他的脚心,他哎哟哎哟地直叫: “‘哎哟,疼啊,我受不了了,小老鼠!’”
讲着,外祖母抬起一只脚,晃来晃去,假装非常痛苦,好像她就是那个面条儿扎进了脚心的灶神。和我一起听故事的还有船上的水手们,都是些留着胡子的高大的男人。他们夸赞外祖母讲得好,要求: “再讲一个,老太太!” 还说:“走,跟我们一起去吃晚饭!”
餐桌上,他们请外祖母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不过,这一切都是偷偷进行的,因为船上有一个人,禁止所有的人吃水果,他看见了会毫不犹豫地夺过水果来给你扔到河里去的。
这个人穿的衣服有点像警察的制服,上面钉着铜扣子,整天像喝得醉乎乎的,人们都躲着他。
1、上面文字选自 《童年》,作者是 高尔基。
2、文段中的“我”是指谁? 阿廖沙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母讲故事非常精彩? 外祖母每次讲故事时,手 足蹈、声情并茂;每次她讲完一个故事,“我”总是说“再来一个!”;和我一齐听故事的水手听完故事后请外祖母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4、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怎样的生活态度? 有着乐观的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外祖母在家做饭,缝衣裳,在菜园和花园里刨刨地,她像一个大陀螺,被一条看不见的鞭子抽得整天乱转,她闻鼻烟,津津有味地打喷嚏,一面擦脸上的汗,一面说:“好人啊,祝你们长命百岁!阿廖沙,我的心肝,你瞧,我们过得多么安静!多谢上天的圣母,一切都变得这么好!”
1、以上文段选自作品《 童年 》,作者是 高尔基。在阿廖沙的眼中,外祖母慈祥善良,勤劳能干; 而 外祖父是个既残暴又慈爱的人,曾用树枝抽得阿廖沙失去知觉,也曾教他认字,关心他成长。
2、《童年》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身处生活底层 不屈服于黑暗势力、不断寻求真理、追求光明 的精神历程,同时真实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残暴,揭示出劳动人民的苦难境遇。
3、“阿廖沙的成长”是《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与此同时.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是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第一主题
4、《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阿廖沙,善良乐观的 外祖母,自私残暴的外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著的“好事情”。
5、全宅子里,谁也不喜欢这位“好事情”,大家都用讥笑的口气说他;那个快乐的军人妻子,叫他“石灰鼻子”,彼得伯伯叫他“药剂师”和“巫师”,外祖父叫他“妖术师”“危险人物”。(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童年》,作者是 高尔基。(2)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谁?请概括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一件事。阿廖沙 示例:将外祖父的桌布染成了蓝色
6、.结合《童年》这部小说,谈一谈外祖母对阿廖沙的人生影响。
.外祖母慈祥能干,热爱生活,隐忍,宽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又孤独的心。在这冰冷的世界里,外祖母的庇护,给予了阿廖沙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影响着他的成长。
第二篇:童年知识要点汇总
《童年》知识要点汇总
一、填空题
1、《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 俄国 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2、在(表兄)的怂恿下,阿廖沙偷了(外祖父)的白桌布去染色,(萨沙)又向(外祖父)告密,结果阿廖沙被打得失去了知觉,随后大病了一场。
3、阿廖沙遇到第一个优秀人物是(好事情),这个绰号是因为(每次叫他吃饭或喝茶时,他总是回答一句好事情而得来的。)
4、外祖父的染坊起火,(外祖母)把(硫酸盐)从火里取出来。
5、外祖父家年轻力壮的学徒(小茨冈)身份很特殊,而秃顶大胡子的(格里戈里)则常常受到捉弄。
6、“我” 到外祖母家,我最喜欢的事情是(听外祖母讲故事),其中印象最好的是(勇士伊万和隐士米龙)这个故事。
8、“我”到外祖母家,两个舅舅闹着要分家更厉害了,其原因是(担心母亲要讨回那份本来为她准备而被祖父扣下的那份嫁妆,甚至因此两个舅舅还大打出手)。
9、第一个教阿廖沙识字的人是外祖父。
10、外祖母从猫嘴里救下一只(八哥)并教他说话,可是外祖父却不喜欢他,因为他老是(怪声怪气地学外祖父说话)。
11、在(好事情)的教导下,阿廖沙打败了街上最厉害的小孩(克留什尼可夫)。
12、在阿廖沙即将被赶出学校时,来了一位被阿廖沙称作救星的人,他是(赫里桑夫主教)。
13、阿廖沙因为(刨土脚趾头被铁锹碰伤)而没能参加母亲的婚礼。
14、为了鼓励阿廖沙把字母表都认全,外祖父用(五个戈比)做为奖励。
15、阿廖沙读了(三年)小学。
16、在外祖父眼里,他认为法律就是(习俗(习惯)。
17、阿廖沙上街总是和邻居的孩子打架,他对打架不太在乎,但特别厌恶(恶作剧)。
18、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_好事情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19、《童年》中塑造了阿廖沙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20、《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 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
二、简答题
1.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包括哪几部?《童年》 《在人间》《我的大学》 2.谁鼓励高尔基把童年的经历写出来的?列宁 3.高尔基在《童年》中记叙了哪些内容?
答:本书记叙了阿廖沙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着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4.阿廖沙为什么会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
因为他的父亲患病死了,母亲把他托给外祖父、外祖母养育。
5.“小茨冈”在外祖父家是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过着怎样的生活?他因为什么事而死去?
小茨冈在外祖父家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乐观淳朴,争强好胜,为得到别人的夸奖不择手段。每次到集市,他偷的东西总比买的东西多。他因为代雅科夫舅舅扛沉重的十字架绊倒了,流血过多而死。
6.外祖父的染坊失火了,据外祖父推测是谁放的火?救火之后是谁死去? 据外祖父推测是米哈伊尔放的火,救火后舅妈娜塔利娅因为难产死去了。7.默默工作的戈里格里最后结果如何? 双目失明,流落街头,成了乞丐
8.外祖父的房客“好事情”在我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祖国的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中的一个 9.外祖父的另一位房客彼得伯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残忍、虚伪 10.外祖父在阿瘳沙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外祖父是一个 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11.举例说说作者眼中“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这些铅一样沉重的丑事”? 如:继父有外遇,还用脚尖踢母亲的胸脯。
12.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包括哪几部?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13.谁鼓励高尔基把童年的经历写出来的? 列宁
14.高尔基在《童年》中记叙了哪些内容?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15.《童年》中的优秀优秀人物对阿廖沙的成长有哪些良好影响? 使高尔基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16..阿廖沙为什么会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
阿廖沙三岁在阿斯特拉罕患霍乱,他父亲马克西姆看护他,不幸染病身亡。阿廖沙只好随母亲回到外祖父家。
16.“小茨冈”在外祖父家是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过着怎样的生活?他因为什么事而死去?
小茨冈是外祖母的养子,他在家里是主要劳动力,替阿廖沙挨打。他因替舅舅米哈伊尔背石十字架而被压死。他是一个快乐、积极向上、懂事的孩子,他处处替外祖母着想。17.阿廖沙的两个舅舅总因为什么而吵架? 他们想瓜分外祖父的财产,母亲的陪嫁。1 8.外祖父在阿瘳沙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外祖母在阿廖沙眼中,高大慈祥,能干甚至是天使。
19.外祖父的染坊失火了,据外祖父推测是谁放的火?救火之后是谁死去? 是舅舅米哈伊尔,舅母纳塔利亚因难产而死去。20. 外祖父教了“我”什么?给“我”讲了什么? 教我识字,给我讲俄法战争的故事。
21.11.祖母给我讲了什么?外祖母给我讲上帝的故事,朗读诗歌。20.默默工作的戈里格里最后结果如何? 流落街头,沦落为乞丐。
21.外祖父的房客“好事情”在我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之一 22外祖父的另一位房彼得伯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抢劫教堂 《童年》练习题
1“我”小时候得过一场大病,开始是由父亲看护着我。后来外祖母从尼日尼来照顾我。2“我”家的楼上住着几个波斯大胡子人;地下室住着贩-的卡尔迈克老头儿。3外祖母称“我”为“小鬼”的原因是因为“我”多嘴多舌!。
4父亲去世时,门外嘁嘁喳喳地站着些人,有穿黑(颜色)衣服的乡下人,也有警察。
5父亲去世后,母亲生了一个小弟弟,不久就死了。外祖母把弟弟放进了木匣当中,母亲从外祖母的手中抢走了木匣。
6《童年》中“萨拉多夫”指的是城市名。
7小弟弟的死使母亲便成了另外一个人,连衣服都变了,“我”觉得她越来越陌生。夫妻去世后,“我”、外祖母和母亲乘坐一艘船,离开了阿斯特拉罕。
8青年的时候,那是外祖母可供炫耀的宝贝,可现在外祖母却要诅咒它。“宝贝”和“它”都是指头发。9外祖母脸上最煞风景的是那个软塌塌的大鼻子、红鼻子头了。外祖母是我永远的朋友,是我最了解的人,我与她最知心!10在船上,外祖母在船上讲的故事很精彩,水手们邀请我们吃晚饭。11在外祖母的眼中,尼日尼是一个像神仙住的地方。教堂好像是在空中飞翔。
12外祖父是一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他穿一身黑,胡子是金黄色,鼻子是弯,眼睛是绿的。
13“我”有两个舅舅,他们分别是米哈洛舅舅、雅可夫舅舅,舅妈娜塔莉娅,两个表哥都叫萨沙,表姐叫卡杰琳娜。
14在外祖父的眼中,我的颧骨和我的父亲长得一模一样。
15米哈伊尔舅舅的黑头发梳理得非常整齐,他像老爷一样干瘦干瘦的;雅可夫舅舅的头发是浅色的,打折卷儿。
16“我”最不喜欢老爷,是因为闻到了他身上的敌意。我有点怕他,还有点好奇。
17从外祖母那儿“我”知道。两个舅舅强烈要求老爷分家的。母亲带着我突然到来,这是舅舅们分家的愿望更加迫不及待了。
18“我”和母亲刚到几天,在厨房里用餐吃就爆发了一场争吵。米哈伊尔舅舅突然轮圆了胳膊给了他弟弟一个耳光!
19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不少痛苦,请选3件你最难忘的事加以简要叙述.1)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2)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为继父的虐待和流言,使阿廖沙在学校抬不起头来。
3)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小小年纪年纪就享受不到父爱和母爱,只能寄居在外祖父家里,遭千般折磨
20.主人公同样感受道人间的温暖,从文中“我”出了6件这样的事情加以简要描述.1)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
2)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 3)外祖母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经常给阿廖沙讲故事
4)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5)外祖父破产后,阿廖沙和同学一起去捡破烂,他也在学校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6)当阿廖沙被挨打时,外祖母总会救他.21.这部小说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因为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事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在这冰冷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庇护,关心这阿廖沙,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
第三篇:昆虫记、童年中考考点预测
昆虫记中考考点预测
作者概况: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主要内容: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它们为了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昆虫记》共十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昆虫记》不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的精神。
人物分析: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察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2013年中考名著《童年》阅读考点预测《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作者:高尔基 前苏联(俄国)作家
2、主要内容: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3、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4、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阿廖沙: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我”: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第四篇:EXCEL复习要点及考点总结
EXCEL公式及函数
一、几个基本概念
1.工作簿:Excel支持的文档叫做工作簿(Book)。当启动Excel时,系统自动打开一个工作簿,默认名字为Book1,以.xls为扩展名。一个工作簿可以包括多张工作表。
2.工作表:工作簿由工作表组成,每一个工作表用一个标签来进行标识(如Sheet1),工作表可以更名。
3.单元格:工作表格区域中每一个长方形的小格就是一个单元格。在单元格中可以存放字符或数据。列号和行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单元格在工作表中的地址(坐标)。列号写在行号的前面,如A1、C3等。4.数据的类型:(1)字符型(文本):由字母、汉字或其他符号组成的字符串。在单元格中默认为左对齐。(2)数值型:可以进行数学运算的数据,输入的数值在单元格中默认为右对齐。
(3)日期型:表示日期的数据。输入日期的格式为年/月/日 或月/日,如2007/11/18或11/18。数据类型的定义可以通过下列步骤进行:选中定义单元格区域→“格式”菜单→“单元格”→“数字”→对单元格的数据类型进行定义(如数值、日期、文本等)
二、行高、列宽调整及边框线、底纹设定
1.把鼠标指向行标头(或列表头)间分界线上,鼠标指针变成双箭头,按下鼠标左键拖动,可调整行高或列宽。2.通过菜单调整:选择单元格→“格式”→“行”(或“列”)→“行高”(或“列宽”),输入值即可。
3.边框线设定:选中需要设置边框线的单元格→单击格式栏“边框”按钮右侧小下拉箭头→选择“所有框线”。4.选中需要填充的区域,单击工具栏上的“填充颜色”。
三、有关数据处理
1.数据的自动填充:有规律的一列(或行)有序数据可以用填充的方式输入。
2.合并单元格:选中需合并的单元格,单击格式栏“合并居中”按钮。如果对原合并单元格不想再合并,可选中合并的单元格,再次单击“合并居中”按钮,取消合并。
3.自动换行:选中需自动换行的单元格,格式→单元格→对齐→自动换行。
四、插入图表步骤
选中需生成图表的单元格区域(包括数据标题)→“插入”菜单(或单击工具栏“图表向导”按钮)→根据考题选择插入图表类型→单击“下一步”→步骤2—数据源数据→步骤3—分类X轴按考题要求输入姓名(或其他文字)→步骤4—图表位置→“完成”
五、有关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在Excel中,公式和函数的各种符号必须使用半角符号,包括=(): ,” > < 等,公式和函数最好是在英文状态下输入。中文、英文输入法切换的组合键是“Ctrl+空格”。(或利用任务栏输入法按钮 选择)。
1.求和函数: =SUM(范围),范围为求和数据的矩形区域,如:E4:G4、E5:G20等。
2.求平均值函数: =AVERAGE(范围),计算选定范围内数据的平均值。
3.计数函数 =COUNT(范围),对范围内的数据单元格进行计数统计,结果为一个整数值。如COUNT(E3:E21)
4.条件统计函数 =COUNTIF(范围,条件),对范围内的单元格按指定条件进行统计,结果为一个整数值。
如:=COUNTIF(范围,”<60”)=COUNTIF(范围,”>=80”)=COUNTIF(范围,”>35”)良好人数统计(80~89 之间): =COUNTIF(范围,”>=80”)-COUNTIF(范围,”>89”)中等人数(70~79 之间): =COUNTIF(范围,”>=70”)-COUNTIF(范围,”>79”)中等比率(%): =(COUNTIF(G3:G21,”>=70”)-COUNTIF(G3:G21,”>79”))/ COUNT(G3:G21)*100(及格、良好比率参照上述公式书写)
不及格比率(%):=COUNTIF(G3:G21,”<60”)/ COUNT(G3:G21)*100 60岁以上人数的比率(%):=COUNTIF(E3:E21,”>=60”)/ COUNT(E3:E21)*100 2004年1月后出版的书籍种类:=COUNTIF(E3:E17,“>=2004年1月”)★ 以上的范围或G3:G21等应根据题目实际范围指定。
5.求最大值 MAX(范围)求最小值 MIN(范围)
6.返回出生日期数据的年份 函数 YEAR(日期数据)。
如D3为日期数据(如1986年8月9日),函数YEAR(D3)的返回值应为D3的年份1986。
计算年龄公式:=YEAR(TODAY())-YEAR(D3)(年龄一列的数据须定义为数值型,小数点位数是0)
7.排名函数 =RANK(单元格,范围),例如:=RANK(F2,$F$2:$F$7)表示F2在 $F$2:$F$7 单元格范围内的排名。其中:范围的表示须为绝对地址,即 符号“$”不能省略。
8.判断条件IF函数 =if(logical_test,value_if_true,value_if_false)=if(判断条件,条件正确返回值,条件错误返回值)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返回一个值,如果不满足则返回另一个值。Logical_test表示计算结果为TRUE或FALSE 的任意值或表达式。Value_if_ture:Logical_test为TRUE时返回的值。例如:=IF(C2+D2<200,“补助”,“ ”)C2+D2<200是一个逻辑表达式,如果C2+D2的值小于200,表达式即为TRUE,则返回值为“补助”,否则为FALSE,返回值为空。
60分以下为不合格,60分以上为合格: =IF(F2>=60,“合格”,“不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60~70分之间为良好,70分以上为优秀: =IF(F2>=60,IF(F2>=70,“优秀”,“良好”),“不合格”)
9.报到比率=实报到人数/应报到人数*100=E3/D3*100 说明:E3、D3要根据题目实际指定
10.银牌比率=银牌数/总奖牌数*100=E4/G4*100 说明:E4、G4要根据题目实际指定
六、分类汇总:先对数据进行排序→“数据”菜单→“分类汇总”→设定汇总选项→“完成”
具体实例:
第一类报道率问题
报道率=实报道人数 / 应报道人数
最高报道率=max(取值范围),min(取值范围)
第二类问题成绩计算问题
EXCEL公式及函数
使用countif()函数时注意条件的使用
第三类问题销售额问题
注意画图时逐一选中数据区域。
第四类问题年龄计算
第五类问题不及格人数统计
第六类问题求名次
注意:在求名次的过程中看清楚是以哪一列为参考计算名次
第七类分类汇总问题
(1)看清题目要求是对哪一类、以什么方式(求和、平均值等)对哪几项进行分类汇总。(2)数据复制完毕后先排序再分类汇总,(数据-分类汇总)(3)注意画图时逐一选取绘图数据
第五篇: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道家是主张“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6.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著作是《政治学》。
7.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为标志。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8.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特别是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l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重点:教育的概念、中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地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4.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2)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3)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重点: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 作用的结果。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包括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如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心理特征)。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 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
(2)教育能发掘人的潜力
(3)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
(4)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5.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六七岁至二十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①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有些心理学家称其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②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①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②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难点: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②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以下几点:
①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4.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观点、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难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
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①学生的身份。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②学生的法律地位。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作为学生,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概括起来有:
①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②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学生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①遵守法律、法规
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5.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
6.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我国《教师法》第l0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7.教师的人格特征
对教师的个性素质也有特定的要求,教师要有优良的个性品质,如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
8.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民主平等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严格要求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
重点:学生的本质属性、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难点:师生关系的特点。第六章课程
1.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课程的分类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划分,可分为学科教程和活动课程;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而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
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②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④课程理论 4.课程目标的种类
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将课程目标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
(2)培养目标
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七个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整体性、层次性、递进性。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5.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6.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7.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我国义务教育的教 学计划应当具备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8.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9.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第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0.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1.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与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2.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1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 重点从
“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4.课程评价的过程
第一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第二步,搜集信息
第三步,组织材料
第四步,分析资料
第五步,报告结果
重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分类、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难点:课程实施的结构、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第七章教学(上)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6.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为:
①引起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 7.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8.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①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②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④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⑤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9.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学生特点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0.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
重点:教学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概念、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难点: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第八章教学(下)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备课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上课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①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②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③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3)作业检查与批改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课外辅导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
①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武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
②测验的质量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2.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
(1)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④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分组教学制
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分组教学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情绪,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3)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3.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
教学策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4.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5.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
可以有两条途径: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结构化策略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还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问题化策略强调学习着重于考虑、发掘问题,及时培养问题求解能力。
(2)形式型策略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3)方法型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各样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
(4)综合型策略
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综合型策略的改进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取向:一是教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二是学生自学取向。
重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班级授课制及其优缺点、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第九章德育 1.德育的概念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共同性、历史继承性。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4.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5.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6.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7.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8.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9.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②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⑤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0.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11.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有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 处分。
12.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1)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缺陷:一是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二是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三是阶段理论有缺陷;四是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
特色:一是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二是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三是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
(2)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该理论的特征有:
①坚持性善论,主张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
②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③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④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3)社会模仿模式
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在德育上,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社会学习论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作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大意义;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把环境的示范和个体的发展与认知调节机制的互动表达出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德育的概念、德育的内容、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过程的规律。
难点:我国中学生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模式。第十章班级管理 1.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 生的行为等功能。2.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另外,它又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3.班级管理的功能
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4.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3)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5.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6.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 7.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8.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9.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0.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二是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1.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重点:班级的概念、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