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迅传 教师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精读课文内容并思考:阅读课文后,结合课文具体事例,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手法刻画鲁迅?
节数12 3 45事件鲁迅的“笑”性格明朗、爽快、不掩饰真情手法动作、情态鲁迅的步伐品评衣着夜谈和待人吃饭招呼来客轻捷善解人意、知识丰富友善、慷慨大方、尊重妻子动作正侧面结合、语言详写、语言语言及动作爱开玩笑节数67891011事件久雨偶晴的造访和海婴嬉戏冯雪峰来访对青年来信的态度介绍外国画家、指导青年看电影性格手法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童心依在好客、真心待友关心、宽容青年善用革命和科学精神指导青年语言及动作语言描写、对比场面描写、语言描写语言描写语言节数12***8事件不游公园却勤出门不请男佣却热待客不吝校样纸及坐车喝茶和抽烟性格看中工作不注重健康、指导青年手法对比、语言节俭、好客礼让别人、节俭礼让别人、节俭惜时、勤奋对比语言、动作、对比描写对比、细节描写环境烘托、语言休息、昼陪客人夜加班 1 节数1920212223事件对“时髦”的厌恶性格朴素、不张扬、爱憎分明富有科学精神不轻易否定、有家庭民主思想、实事求是手法环境、衣着、眼神描写动作、心理动作、语言、对比动作环境对鬼神的不相信品尝海婴的鱼丸包书也要亲自动手简陋的居住环境认真、节俭、对工作一丝不苟俭朴、勤劳、待人真诚节数242526272829事件书房、卧室性格勤俭节约、爱书如命、惜时喜静、勤奋工作坦然面对疾病惜时、忘我工作手法环境整个三层楼的寂静鲁迅先生病了病中鲁迅的休息态度病中鲁迅的待客之道事件先生体质大不如前妻子许先生的担当病中先生的饮食病情不断恶化病中的困顿对比烘托神情、语言细节好客、平易近人、忘我工作语言、神情节数3031323334性格一讲话就精神手法神情、对比工作如山、不得休息别人重视、自己不以为意仍不忘工作(问刊物)、坚强俭省、坚定间接描写语言、间接间接、细节神情、间接、环境节数3536373839事件海婴的药瓶“玩具”病稍好转就会客时刻伴随的小画最后的时刻性格爱孩子、坚强手法间接、语言、坚强、关心别人、乐观、平和培养独立精神、个性自由勤奋不息语言细节、语言细节、讳饰 2 生活中的鲁迅①人之夫的鲁迅萧红眼中的鲁迅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②人之友的鲁迅生活中的鲁迅③人之主的鲁迅④生活之主的鲁迅萧红眼中的鲁迅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
三、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下列问题,理解本文在结构上的艺术特色。答案:
1、这种手法实际上是散文化的写作方法,即“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的细节,随意写来,就象一些印象的片断回放,但这些印象组合起来,突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即本文的“神”。
2、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
四、作业答案:
1.鲁迅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协调)。
(1)服饰颜色搭配要协调;(2)服饰要考虑到体型特点,利用视觉偏差,有所矫正。(3)服饰要与场合、气质协调。2.插叙。(2分)扩大作品容量(或:增加行文时空跨度)(1分)。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加丰满了鲁迅先生的形象。(2分)3.是一个很生活化、很人性化的鲁迅。(或者答:善解人意、心细如丝、对小辈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富有生活情趣、好客健谈、关心爱护青年„„)(2分)
不背离。(1分)
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是将他一味抬高,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一点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他的许多真实的人生经历反而没法解释了。这实际上是对鲁迅的歪曲。许多年轻人对误解鲁迅、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恰恰就是从这种歪曲中产生的。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甚至他的弱点和缺点,本来都不会有损于他的光辉,反而使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3分)
五、艺术特点
(一)1.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先生的步伐特点。
2.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先生好客、大方、关心爱护青年的长者风范。
3.准确地表现出先生明朗、豪爽的性格。
4.准确地表现了先生记忆力强、不随便散置任何东西的品质。
5.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不喜张扬、爱憎分明,毫不掩饰自己情感的个性。例子:对应上面的结论
1.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2.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3.笑声冲下楼梯来
4.鲁迅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伞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
5.鲁迅先生一看她,就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 艺术特点
(二)1.生动表现了传主体凉他人、善解人意的心理世界。
2.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尊重妻子的优秀品质。
3.准确、形象地表现了先生在家庭中的民主思想和态度。
4.表现了关心、爱护青年的品质,也表现了先生平和、慈祥的音容笑貌。例子:对应上面的结论
1.“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2.“我再吃几个吗?”
3.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以加查看就抹煞是不对的。” 4.“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儿。” 艺术特点
(三)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的方法: a.动态造型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第2节)语言细节
“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第21节)b.语言+动作这时候周先生在地板上绕了两个圈子,问我说:
“你看他到底是商人吗?”
“是的。”我说。
鲁迅先生很有意思地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第8节)c.心理细节描写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一本别人的著作,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第5节)d.场景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是新剪的头发,还能记得桌上有一碗黄花鱼,大概是顺着鲁迅先生的口味,是用油煎的。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那位商人先生也能喝酒,酒瓶手就站在他的旁边。(第8节)
e.对比展示
来了客人,许先生没有不下厨房的,菜食很丰富,鱼,肉„„都是用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可是平常就只三碗菜:一碗素炒碗豆苗,一碗笋炒咸菜,再一碗黄花鱼。(第8节)f.肖像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冬天穿着黑石蓝的棉布袍子,头上戴着灰色毡帽,脚穿黑帆布胶皮底鞋。
胶皮底鞋夏天特别热,冬天又凉又湿,鲁迅先生的身体不算好,大家都提议把这鞋子换掉。鲁迅先生不肯,他说胶皮底鞋子走路方便。
“周先生一天走多少路呢?也不就一转弯到××书店走一趟吗?”
鲁迅先生笑而不答。
“周先生不是很好伤风吗?不围巾子,风一吹不就伤风了吗?”
鲁迅先生这些个都不习惯,他说:
“从小就没戴过手套围巾,戴不惯。”
鲁迅先生一推开门从家里出来时,两只手露在外边,很宽的袖口冲着风就向前走,腋下挟着个黑绸子印花的包袱,里边包着书或者是信,到老靶子路书店去了。(第12节)g.运用反复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第4节
第二篇:读书笔记 鲁迅传
鲁迅传
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一提起这些词语,大家可能会想到鲁迅先生,是的,今天我就为鲁迅写一篇传记,为大家呈现一个全面的鲁迅先生。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
童年时期,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珍藏着。青年时期,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鲁迅的弃医从文是我最感兴趣也是我最钦佩的一个举动。在留学期间,他本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
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同时,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其实,我觉得,在日本的留学使得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理智,这是鲁迅先生人生的一大转折,这也使得他的人生实现了从平庸项伟大的过渡,成就了他后来辉煌的一生。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巅峰,毛泽东同志曾经评价鲁迅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曾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 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可以说鲁迅的小说不仅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 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充分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6部杂文集。在这16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 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创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同情并极力帮助那些处于水深火热的普通民众,他以笔为矛,以书为盾奋战在革命的第一线。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将史诗般屹立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上!
第三篇:鲁迅传学案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萧红
(注:本文原题《回忆鲁迅先生》)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传主,了解回忆录的特点。
2、自主研读,整体感知课文。
3、在此基础上,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4、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截取片段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时:5课时 作者与传主:(练习册)关于回忆录:
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拿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是一篇回忆录。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点染,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展现出鲁迅先生丰富的性格特征。萧红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作为作家的鲁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鲁迅。鲁迅先生属于他所处的时代,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整体感知: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问题设置:
1、鲁迅先生交往的都有哪些人?先生佩服的是哪些人?
2、在与萧红及他人的交往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鲁迅先生平和的一面,哪些地方又体现其严肃的一面?
3、鲁迅先生有哪些喜好和习惯?从中可以读出什么?
4、鲁迅先生一天是如何工作的?
5、鲁迅先生的居室环境如何?
6、1936年3月,先生病了,在这之前,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先生的病?请找出分析。先生生病后,他是如何面对疾病的?他的家人作何反应?
“卧室在黄昏里边一点一点地暗下去……弄堂外汽车传来传去。”这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P39)“天气热起来了,……变为夏天了。”(P43)这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能力提升:
归纳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方面?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你眼中的鲁迅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参考资料补充)
作业设计:
这篇传记是如何捕捉和描写鲁迅的生活细节,表现传主个性的?
资料补充:
我把鲁迅精神概括为三个方面:硬骨头精神、韧性精神和泥土精神。
比如,鲁迅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怎么做好泥土呢?鲁迅提了几点:要不怕做小事、认真做事、执着于现在等等。
在鲁迅精神的启发下,我想对青年们说: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既要有高远的目标,同时要落实到具体事情上。另外,既不要将过去作为你的精神避难所,也不要将希望寄托在未来,要执着现实。
(钱理群说鲁迅)
钱理群与网友对话
网友1:您怎样看待鲁迅和儒家思想?
钱理群:有个问题我一直觉得很奇怪,中华民族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孔子,又好不容易有了一个鲁迅,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这两个人对立起来呢?郁达夫先生有句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如何崇敬爱戴的国家,则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觉得鲁迅和儒家思想在精神本源上有内在的统一,他们有精神的追求,但是找不到精神的家园。孔夫子有句话,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鲁迅也是这样,都是苦苦寻找精神家园,即使找不到,还要去继续寻找。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通的。当然,他们是有区别的,用今天流行的话说,孔夫子基本是一个体制内的知识分子,鲁迅是体制边缘或者是体制外的知识分子。所以,他们的观点分歧,是一个正常现象,没有必要把他们对立起来。
“在鲁迅面前,我们是独立的,他只是给你启发,但决不强加于你。”
网友2:现在学鲁迅的意义是什么?让我们觉醒还是做阿Q?让我们呐喊还是让我们彷徨?
钱理群: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你觉醒还是做阿Q,是你自己的事,鲁迅不会告诉你应该觉醒还是应该做阿Q。你要让他告诉你应该怎么做,那就找错人了。但是他会启发你,提出另外一种可能性,引导你进一步思考,而不是把他的观点强加给你,坚决拒绝当“国师”和“导师”。因此,在鲁迅面前,我们是独立的,他只是给你启发,但决不给你下定义,最终目的——让你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一点恰恰是鲁迅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鲁迅的文章要有一定阅历和经历才能读。”
网友3: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都从义务教育课本删减了,您如何看?
钱理群:这个问题要做具体分析,我个人觉得鲁迅作品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减的问题,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现在视野开阔了,不能一个人的作品占据太多。但也存在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是选文章有问题,鲁迅有的文章并不适合中学生读。连鲁迅自己都说,他的文章要有一定阅历和经历才能读。当然,还有一个怎么教、怎么读的问题。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对鲁迅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
“经过100年的岁月淘洗,他的很多观点到今天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网友4:今天怎样看待和评价鲁迅?
钱理群:为什么有人会反感鲁迅呢?因为过去对鲁迅的评价不合适,把他捧得太高,比如说鲁迅是五四运动的主将、鲁迅是左联的盟主等等。事实上,鲁迅在中国文化当中并不是占主导地位的人,也不是占中心位置的人,他相反是比较边缘的。一方面,他的思想跟当时大多数人不一致,是异端;另一方面,他的思想又有很大的超前性,经过100年的岁月淘洗,他的很多观点到今天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在、正视现在,然后才能改变现实。
第四篇:鲁迅传读书笔记
鲁迅传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传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传读书笔记1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读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绍兴鲁迅故居看看,我想在他的居所中能更加真切的体会到鲁迅先生当年的想法和他那在民族危机中的苦苦挣扎。
鲁迅先生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生在绍兴城内周姓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让鲁迅在启蒙的时候先读历史,而不是四书五经;父亲周伯宜,对鲁迅非常宽厚,允许他读闲书;母亲鲁瑞更是喜欢他。少年鲁迅便生活在这种颇为繁华而宽厚的环境中读书长大,调皮好斗,有着少年所特有的骄傲。但祖父却因为一次科场案下狱,父亲也吐血并终于去世,亲戚便不再对鲁迅家客气,分房子的时候给鲁迅家最差的房子。这种世态炎凉、由繁华转为凄苦的经历很容易让人想到曹雪芹,另一个在中国的晚期封建社会反儒家的困顿的斗士。后来在广州,青年学生问他为什么憎恶旧社会,他回答:“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是的,鲁迅先生恨,他恨这个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恨自己的无能。要知道,在绝对强大的事实面前再有力的个体思想也如萤火与之皓月,变的渺小无比。鲁迅先生就是如此,面对逐渐衰败、日渐黑暗的社会,他多么想用他的力量去改变,可是现实却给了他多个无情的耳光。
读到这,我仿佛已经不是我,而是与先生一样的一点萤火,在深邃的无边的黑暗中苦苦挣扎。先生从人道主义转向了个人主义,由启蒙的悲观主义,转向了存在的虚无主义。从学生变成医生,从医生变成文学家从文学家变成革命家。每一次的转变都给了他不小的打击,仿佛一个健壮的成年人一巴掌轻易拍碎小孩子手中的玩具一样。先生是不屈的,身份的多次转换可以证明;先生也是不甘的,他的文字可以证明。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之所以称之为英雄故事,是因为里面的人物太英雄啦。英雄们的豪情壮志,英雄们的高尚精神使我感受颇深。
鲁迅传读书笔记2臧克家曾为了纪念一个人作了这样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是谁?相信大家都清楚,他就是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
最近,我就读了一本关于鲁迅先生的书籍,书名就叫做《鲁迅传》。书本主要将鲁迅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放在一个特定的圆里,从而使我们更好地认识鲁迅这位伟人一个用爱国心点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的人。
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一生铁血丹心,呼唤光明,为的是能使祖国振兴,人民得到解放。他赶赴日本学医,梦想通过学医医治国人,当发现救治身体并不是最要紧的事时,毅然弃医从文,拿起笔唤醒沉睡在铁笼的麻木的国人。遭遇各种迫害时,他辗转各地,用韧的战斗精神来继续为国家服务。就这样,他一生永不停歇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方。为国家,为人民,百折不挠,殚精竭力。
叶圣陶是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撒到大众心里。虽然我们与他相隔几十年,时代也已然不同,但今天的我们依然在传颂他,热爱他。《鲁迅传》这本书让我们更懂得鲁迅先生,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在当今社会如何做一个像鲁迅先生一样的真正中国人!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发现,鲁迅先生就是那个永远的中国魂啊!
纵观历史,从古到今,像鲁迅这样的为中国的发展付出毕生精力的爱国志士还有很多:1910年年仅14岁的周恩来在校长的问题下,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邓稼先为中国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给国防武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年,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田的亩产首次突破900千克。这一颗颗爱国之心,不都是铸造成现代强大中国的重要因素吗?他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的民族之魂!
柏拉图曾说过: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即使社会风气变了,人们的思想变了,但我们的这种民族之魂永远都在,我们的这种家国情怀始终没有变过。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国家才是个人与家庭最大的梦工场,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唯有同频共振才能奏出最美的乐曲。
正所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下一代接班人的我们,要不负先人,不负国望,不负家人,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奋发图强,将我们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鲁迅传读书笔记3起初,我带着一种好奇和探究的心理阅读了一本叫《鲁迅传》的书,但看后,让我真的爱不释手,因为这本书让我不仅读到了鲁迅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和言行,还了解到了鲁迅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反省,更认识到了鲁迅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因为有了对人生刻骨铭心的爱,有着一个建设祖国的中国梦,才有了对人生言行的痛彻骨髓的恨,才有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写照。
鲁迅于一八八一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一周姓家庭。在幼小的时候,鲁迅家里很富裕,但在十三岁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鲁迅被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鲁迅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三年多,死去了。鲁迅十八岁时,便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待到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鲁迅决定要学医了。
原因一是不想中国人都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治死;二是让中国人身体健壮。但有一次,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被斩,其他的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因此鲁迅觉得国民现在的问题不是身体健康与否,而是思想不觉悟,没有走出愚昧无知的状态,最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于是鲁迅弃医从文。
阅读这书后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国家正是因为有像鲁迅那样的爱国者,我们的国家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他们都有着一个建设祖国的中国梦,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全面步入小康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每个人都应牢牢记住我们是祖国的,祖国也是我们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因为,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拥有和实现自我梦想的空间。而在自我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给我们祖国的梦、我们民族的梦添上一份微薄的力量。我相信,只要中国人都像鲁迅先生一样,爱国爱民,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我想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去追赶前面奔跑!
第五篇:《鲁迅传》读后感
《鲁迅传》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与传记作家、鲁迅的同乡挚友许寿裳所著。他用真切的事实和朴实的理解迅速找到了鲁迅精神的闪光点。一起来看看读后感,欢迎读者参考!
《鲁迅传》读后感1臧克家曾为了纪念一个人作了这样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是谁?相信大家都清楚,他就是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
最近,我就读了一本关于鲁迅先生的书籍,书名就叫做《鲁迅传》。书本主要将鲁迅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放在一个特定的圆里,从而使我们更好地认识鲁迅这位伟人一个用爱国心点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的人。
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一生铁血丹心,呼唤光明,为的是能使祖国振兴,人民得到解放。他赶赴日本学医,梦想通过学医医治国人,当发现救治身体并不是最要紧的事时,毅然弃医从文,拿起笔唤醒沉睡在铁笼的麻木的国人。遭遇各种迫害时,他辗转各地,用韧的战斗精神来继续为国家服务。就这样,他一生永不停歇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方。为国家,为人民,百折不挠,殚精竭力。
叶圣陶是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撒到大众心里。虽然我们与他相隔几十年,时代也已然不同,但今天的我们依然在传颂他,热爱他。《鲁迅传》这本书让我们更懂得鲁迅先生,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在当今社会如何做一个像鲁迅先生一样的真正中国人!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发现,鲁迅先生就是那个永远的中国魂啊!
纵观历史,从古到今,像鲁迅这样的为中国的发展付出毕生精力的爱国志士还有很多:1910年年仅14岁的周恩来在校长的问题下,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邓稼先为中国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给国防武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年,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田的亩产首次突破900千克。这一颗颗爱国之心,不都是铸造成现代强大中国的重要因素吗?他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的民族之魂!
柏拉图曾说过: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即使社会风气变了,人们的思想变了,但我们的这种民族之魂永远都在,我们的这种家国情怀始终没有变过。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国家才是个人与家庭最大的梦工场,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唯有同频共振才能奏出最美的乐曲。
正所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下一代接班人的我们,要不负先人,不负国望,不负家人,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奋发图强,将我们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鲁迅传》读后感2起初,我带着一种好奇和探究的心理阅读了一本叫《鲁迅传》的书,但看后,让我真的爱不释手,因为这本书让我不仅读到了鲁迅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和言行,还了解到了鲁迅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反省,更认识到了鲁迅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因为有了对人生刻骨铭心的爱,有着一个建设祖国的中国梦,才有了对人生言行的痛彻骨髓的恨,才有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写照。
鲁迅于一八八一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一周姓家庭。在幼小的时候,鲁迅家里很富裕,但在十三岁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鲁迅被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鲁迅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三年多,死去了。鲁迅十八岁时,便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待到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鲁迅决定要学医了。
原因一是不想中国人都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治死;二是让中国人身体健壮。但有一次,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被斩,其他的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因此鲁迅觉得国民现在的问题不是身体健康与否,而是思想不觉悟,没有走出愚昧无知的状态,最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于是鲁迅弃医从文。
阅读这书后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国家正是因为有像鲁迅那样的爱国者,我们的国家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他们都有着一个建设祖国的中国梦,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全面步入小康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每个人都应牢牢记住我们是祖国的,祖国也是我们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因为,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拥有和实现自我梦想的空间。而在自我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给我们祖国的梦、我们民族的梦添上一份微薄的力量。我相信,只要中国人都像鲁迅先生一样,爱国爱民,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我想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去追赶前面奔跑!
《鲁迅传》读后感3鲁迅,街知巷闻吧,谁都知道!!我最近利用“五一“一点闲暇的时间看完了《鲁迅传》
在我看来鲁迅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所得到的称号当只无愧!而当代中国社会需要鲁迅这样清醒的斗士,人们的精神需要鲁迅这样的文化先锋。当代青年作为文化传承者,应该把解读鲁迅作为一生的文化使命,让鲁迅精神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影响中国、中国人,重塑中华民族之魂。
青年一直是鲁迅生前所关心的对象,他一生以“立人”为己任,认为青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在《热风》中有这样一段深情的话:“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会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明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亮人类,连我也在内。”这段话中包含着作者对于中国青年和社会的无尽期望。
但由于历史的变迁,时代环境的变化,使当代青年对于鲁迅其人、其精神在体认上存在着一种间隔。绝大部分青年只知道鲁迅是中国现代以来最伟大的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以作品作为武器,与封建社会做斗争,然而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鲁迅的作品已经丧失了它的价值与意义。另外,鲁迅先生一生执著于中国的启蒙,要打破铁屋子的黑暗,然而自身却难以摆脱因怀疑一切而带来的“鬼气”,这使他成为中国最忧愤的灵魂之一。鲁迅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我们与鲁迅一样,处于一个历史、社会、文化的转型期: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困难的歧路面前,我们自然会产生与鲁迅类似的探索与思考。在转型时期,选择属于民族的,社会的道路。此外,在更加合理的现代教育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接受了多元化的思想。不会再把鲁迅当作一个神、或者偶像来崇拜,也不会轻率的、偏激的去否定他,而是以更科学的态度去分析理解,与鲁迅进行平等、独立的对话,从而在内心中接近真实的鲁迅。
鲁迅作品本身是十分艰深的,白话文初创时期语言的生涩,造成语法以及文字阅读上的陌生。另一面,从中学时代便开始的鲁迅作品的学习,并不是在主体阅读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化体认,而是教师主观式的灌输,甚至是左的思想的影响。鲁迅的每个思想命题都有它的现实针对性,并且是在思想文化斗争的具体实践中展开的。阅读鲁迅作品,研究鲁迅精神不仅仅从鲁迅这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更要把鲁迅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来看待,从阅读的实践当中不断发现它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当代青年更应该把解读鲁迅看成自己的文化使命,让鲁迅精神成为人生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状,我们要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拨开现实的黑与白,从多个方面去理解,思考。克服理解的偏颇,不断地深入理解,其思想,其当代价值,作为自己认知世界的财富。同时,鲁迅精神作为自身人格重塑的力量,面对各种歧路和文化危机保持个人的追求,自觉的承担青年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东西是属于历史的,但是他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属于当代,同时也关照着未来。他的作品和精神将伴随我们一路前行,我们也有把这种宝贵的财富一直绵延下去的重要使命,让鲁迅的作品随着时代常读常新。
《鲁迅传》读后感4中华民族坚强的精神脊梁——读《鲁迅传》周棹帆
读中学的时候,学过好几篇鲁迅先生的文章,如《狂人日记》、《药》、《阿Q正转》等等,总是感觉老先生的文章晦涩难懂,乏味拗口,但为了考试还是硬着头皮按照老师的要求找重点、归纳中心思想、背诵重点语句,但随着考试结束的铃声也就扔到脑后了。
直到有一年暑假闲来无事,在家里的书架中随手抽出一本《鲁迅传》,刚翻了几页就被吸引了,随后一口气的读完。鲁迅先生坚强的性格、顽强的革命斗志,独立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
鲁迅先生出生在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当时旧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世态炎凉、由繁华转为凄苦的经历很容易让人想到曹雪芹,另一个在中国的晚期封建社会困顿的斗士。后来在广州,青年学生问他为什么憎恶旧社会,他回答:“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
是的,鲁迅先生恨,他恨这个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恨自己的无能。要知道,在绝对强大的事实面前再有力的个体思想也如萤火与之皓月,变的渺小无比。
鲁迅先生就是如此,面对逐渐衰败、日渐黑暗的社会,他多么想用他的力量去改变,可是现实给他的却是无情的创伤。
先生从人道主义转向了个人主义,由启蒙的悲观主义,转向了存在的虚无主义。从学生变成医生,从医生变成文学家,从文学家变成革命家。每一次的转变带给他的都是无情的打击。但先生是不屈的,也是不甘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正是先生从心底吹响的向旧中国宣战的号角。
先生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民众。这八字深深包含着先生对中国现状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人民的怜惜和悲伤。
那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上流阶级生活的孔乙己。他在酒店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以偷为职业。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竟被打断了腿。孔乙己的死,不正象征着中国教育的堕落和读书人的悲哀吗?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那个“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上,带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作者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点头哈腰的。将当时人民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展露无遗。《药》则体现出了一个民主的愚昧和无知。其中的环境描写似乎就是当时世道的黑暗程度与动荡不安。让人们深深地对自身的无知而感到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