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音乐分析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音乐
分析
一件艺术作品能让人感动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作品,而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则给了我更深一层次的心灵撞击。初恋的回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觉,那真挚美好的感情,震撼、感动着我。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由张艺谋在1999年执导拍摄完成。曾获得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5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2000年金鸡奖,华表优秀故事片。电影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唯美、感人的爱情故事。运用了时空交叉的叙述方法,使得现实与回忆互相交错,现实用黑白画面表现,回忆用彩色画面表现,说明了现在的冰冷现实与过去的美好回忆所形成的强烈反差。还有用儿子的画外音做依托,讲述了母亲和父亲的爱情故事。影片中表现爱情的场景都好像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表达出一种唯美、浪漫的气息,给我一种心里上的艺术美感。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些简单的人物,一曲简单的音乐。影片透过这些简单,表达的却是不简单的感情。
《我的父亲母亲》运用了唯美的背景音乐,用音乐来烘托出气氛,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电影开头,儿子开始叙述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画面由黑白转为彩色,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伴随着音乐,父亲进入村子,母亲穿着漂亮的新衣裳和村民们一起在村口迎接这位从县城来的教书先生。母亲的目光始终追随着父亲,父亲进村后,母亲从村口那条道,带着欣喜的心情一路跑回了家。音乐一直都是悠长而连绵不绝的,逐渐加强,有时还混杂着羊叫声和人声。后来校舍盖好,母亲第一次跑着去听父亲讲课,父亲的声音深深地打动了母亲,一种平静悠长的音乐响起,加上钢琴的叮咚声,好像是母亲的心弦在随着父亲的读书声起伏跳跃。
随着故事的发展,后来父亲因为右派的原因被强行送回县城,母亲追着父亲的马车给父亲送蒸饺,可却在山上摔倒,碗也摔破。伴随着母亲的哭声、马声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有散落在地上的饺子和青花瓷碗碎片。音乐中那二胡凄凉的声音让凄凉显得更加凄凉,二胡演绎出了那悠长的,拨人心弦的曲调。缓缓地主题音乐,在不经意间将哀伤流露到极致,母亲的哭声与音乐交相呼应,成为影片中最为哀伤的一幕。这一次的离别,带来的是多长时间的等待,没有人知道。父亲和母亲约定他在腊月初八回来,那天母亲一直在雪地里等待父亲的归来,一种平静的音乐伴随着母亲焦急期盼的眼神,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后来父亲知道母亲的情况以后,赶回村里看她,母亲终于看到了父亲,唢呐的声音随之响起,表现出母亲再次见到父亲的欣喜之情。最后影片又由彩色转为黑白,回到现实中,父亲病逝,他曾经教过的许多学生都冒着风雪抬着躺在棺材里的父亲回家,走在路上踩雪的“吱吱,吱吱”声和音乐结合在了一起,那种包含着浓浓情意的音乐让我流泪、感动。
在影片的最后,主题音乐响起,读书声的出现,所有的等待最后都是幸福的,音乐渐渐加入了女声,镜头定格在母亲穿着的那件红袄子上,在那条路上一路奔去,影片结束。在悠扬的笛声中结束了这场充满了忧伤,却也幸福的等待。
电影中运用了许多插曲来衬托和抒发人物的感情。比如当母亲打水偷看父亲时,音乐表现出了母亲内心的期待和羞涩。在母亲焦急等待父亲的插曲又让人感到母亲心中那种淡淡的失望。影片还大量运用了父亲教书的读书声,对故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母亲很喜欢父亲的读书声,正是这些读书声使母亲有那种父亲一直陪伴着她的感觉,没有离开她。电影音乐的效果直接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内心感情,也让我们了解到父亲母亲之间简单纯朴却又深沉的爱情。
不管是现实还是回忆,影片都没有过多的音乐,但每一次音乐响起都恰到好处的迎合了当时的场景和主人公的心里,抒发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整个电影音乐运用了一个主旋律,采用不同的乐器配合不同的场景进行变换,烘托出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纯真爱情。音乐对画面诠释、渲染,两者的结合使观众在欣赏电影时产生强烈的感受。两个人的爱情在音乐的映衬下得到了升华,同时也让平淡的细节变得唯美动人。
《我的父亲母亲》以优美抒情的画面语言,在平静悠长的主题音乐衬托下,创造出中国式的浪漫爱情故事。
第二篇: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广阔天空,冰天雪地,一个穿红衣服地女孩屹立在雪中,一动不动地看着远方,等待着远方自己心爱的人归来...这就是爱情。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围绕着一位乡村男教师,和一个可爱美丽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演绎了一个人们热爱文化,崇尚知识的动人故事。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在一段娓娓动听的音乐中慢慢铺开,本片以倒叙的手法,以“我”讲述母亲的爱情故事。母亲乳名招娣,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十里八乡第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暗恋上生子的父亲,一个淳朴幽默的青年教师,她以自家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他的教室;为了听到教室里的琅琅书声,她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他,终于,招娣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青年骆老师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一只塑料红发卡就是他给她的爱情信物,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降临了:骆老师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招娣特意为他做的晚饭蒸饺子没吃上,就被带走了。她疯了一般,怀揣蒸饺沿路追赶,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也碎了„„
技艺精湛的锔碗匠锔好了青花碗,却弥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灵,招娣决心拖着病弱的身体去县城寻找心上人,瞎妈妈的泪水阻止不了招娣的决心。她蹒跚上路了,却昏死半途,被村里人接回。这个时候,得知情况的骆老师偷偷逃回村里来看望她,却在天黑前又被人带走。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得以团聚的日子又推迟了好几年。后来他们终于相聚,此后他再也没有离开她一步,两个人相守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而女主角一眼在人堆里看到了他,是这样的喜欢,做最好的食物给他吃,总是在想他。在冰天雪地里等他,在荒山野岭里追逐他,在地老天荒里陪伴他。一直到最后,直到他死去,爱他的心也从未停止过。这样的爱情,也许在淹没的年代发生过,也许会一直的存留在我们的理想里。
电影的情节其实非常简单,没有大场面,没有豪华阵容,没有巨额投资,如果试图在此看到什么丰富的现代生活气氛,体会激烈的感官刺激,那么都会失望。影片只是在写一个真正的“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纯真爱情故事。它打动人的也只是那种丝毫不搀杂任何功利色彩、那种义无反顾、那种真正的死去活来的狂热的爱,这种爱也许有些盲目,但是发自真心,全情投入,令人震憾。唯其令人无法理解,人们怀疑它的真实性,唯其没有任何尘世的要求与条件,我们称其为浪漫,唯其可以不顾一切,足以让一切卑鄙与龌龊汗颜,自责,退却,让所有柔弱的心灵震颤,感动。我分明感到了许多美好的灵魂在那时刻开始飞翔,开始升华。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中国式爱情,含蓄到无法言语,坚韧到百折不挠。没有卿卿我我,暖昧悱恻的纠结。一眼在人堆中爱上的男人,是那样的真正的喜欢,一喜欢就是一辈子,而且爱情绵远流长。演绎了在今天年代里,很难得到的美好的爱情,不管现在的爱情多么不稳定,受到诸多的诱惑,但人间追求真爱一刻也没有停止,虽然世俗的,物质的,金钱的因素的主宰,谁不羡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坚贞的爱情。
这部电影一如既往,获得了柏林电影大奖,故事情节和结构平淡,没有环环相扣起伏跌宕和波澜起伏的动人心魄,但它却能牵动人心,影片把每一个细节关注到极致,从而使影片故事情显得单纯,而艺术性和人性得到深刻的反衬,电影的主题很鲜明,靠的就是质朴和感人。在我心里不能不说,这是一部质朴感人的电影,也不能不说是一部感人的爱情。
第三篇: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似乎每个人都在教室外的寒风中无声的流泪,心中却交响着两个不同的声音……老去的容颜,不曾老去的感情。以下是七号文库网小编整理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评,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七号文库网查看。
有一种感情叫做坚守,它爱如鸿毛,重如泰山,使天地化作一渺,让时光化为一顺。当神创造感情这种东西,就将人类的两个主体紧密地结合在一齐。那什么是感情?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感情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在富士山樱花散落时,爱是家庭;在香榭丽舍的灯红酒绿中,爱是浪漫;在曼哈顿的车水马龙间,爱是自由;而在这片漫天飞雪的黄土地上,爱则是坚守。
每次看《我的父亲母亲》,总会想起那个编着马尾辫身着红棉袄在山坡上等待爱人的山乡姑娘形象。没有只言片
语的浪漫,没有山盟海誓的誓言,也没有与君相绝的治死不渝,张艺谋向观众诠释的是一个不折不扣中国式的含蓄感情,就连它发生的背景也是如此纯美的山村田园——村庄纯净的空气,迂回的山坡,广阔的平原,让人的心瞬间得到沉静。主人公的感情也就在这“水天相接”处播种滋养。
18岁,在这个青春盛开的刹那,初恋如昙花般绽放,但纯真的爱,却像着“先生”来时的路那般绵长不断。随着这蜿蜒的小路,总能看到那位母亲急切盼望的眼神,那是一份执着的坚定的纯洁的爱。那条蜿蜒的回家之路,似乎也证明这段感情的艰辛,这份平凡的相濡以沫的幸福。我自己很喜欢故事中婉转悠扬的背景音乐,能够说正是这朴实的声音一次次将平淡地情节推向高潮,而又在华丽之极归于平淡,情浓到极处,便是一片纯然天机,质朴无华。这也正体现了整部影片所歌颂的“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感情。
天长地久,这是我们中国人对感情的定义,这个定义已经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了五千年,前人不曾怀疑。但当这些古老礼貌被现代观念冲击时,这种传统感情观却被这天的中国人所不屑。有人说中国的故事很少能感动中国观众,尤其是张艺谋的乡村感情影片,原因只有一个——土。18世纪中国有强烈的排外思想,也许是世事轮回,21世纪中国有出现了更加强烈的排内浪潮,尤其在感情方面。中国的青年们开始追求法国式的浪漫,美国式的自由,却摒弃了众多的中国式感情观。我们已经很少提起什么朝朝暮暮,什么地久天长,甚至很少提起婚姻家庭,更不要说那种40年的感情长跑。所以对于这部电影中的感情观,很多人也许仅仅是感动或者一笑置之,毕竟地老天荒这种爱像梦般可望而不可及。
坚守,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如此的厚重,以至于今人不曾理解和探求他的精要。学习西方,中国人似乎在生活 的方方面面重复着这样的思想,把它叫做文化入侵也好,礼貌殖民也好。总之,中国的年轻人已逐渐成为了西方礼貌的附庸,人权思想,金钱至上甚至于感情家庭。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当这些人在追求西方式的自由,浪漫,追求那片刻的幸福安逸时忽略了一点,他们忘了东西方的文化鸿沟。西方有女权主义,中国没有;西方有弗罗依德,中国没有;西方有浪潮般的性解放运动,中国更是没有。我们想让自己看上去很现代,很时尚,却掉进了虚伪礼貌的陷阱。我们想让我们的爱变得潇洒,却没想到原先最洒脱的感情深埋在中国五千年的地下。
我不想高谈阔论般讲述感情如何,这样只能让自己更显无知,因为本就没人明白感情究竟如何开始,如何结束,然而,爱却隐藏在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你爸上课的声音我听了四十年,还是没有听够”,主人公的这句话让一切对爱的华丽词藻黯然失色。没有什么能够跨越40年,能够跨越生死,只有
感情。
影片最后在结尾处,张艺谋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感情的定义——那个场景至今让我难忘,在破旧的乡村教室里,穿越时空的声音又一次出现,读书声再一次在梁柱间回荡。顿时,儿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叠化,在她眼前,又出现年轻盈巧的招娣穿着碎花红袄雀跃在让她走不完初恋的那一条小路上。在那条父亲来时的路上,也是父亲回家的路上。这条路的尽头是深情双眸中望穿的秋水。似乎每个人都在教室外的寒风中无声的流泪,心中却交响着两个不同的声音……老去的容颜,不曾老去的感情。
第四篇: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这是一部具有乡土气息的文艺爱情片。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开头讲了一个农村的大学生因为父亲病重回到村里,固执的老母亲坚持要按照村里的习俗把住院的父亲抬回家,当时村里的青年都上城里打工,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村长建议用拖拉车把父亲载回家,村长希望主人公能做一下母亲的思想工作。可母亲坚持要把父亲抬回来,并且亲手给父亲织一块红布,看着年迈的母亲熬着夜还在那架破旧的织布机上织布,很担心母亲太辛苦却又不忍心辜负母亲对父亲的一片挚诚。这时,母亲给人的感觉是一位,封建传统又固执的老太太。第二天,主人通过母亲和父亲的一张老照片回忆起二老年轻时那段青涩的初恋。
母亲的名字叫招娣,当时正值妙龄,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多少人来说媒,母亲却一个都没看上。直到有一天,听说城里来了位教书先生,当时可是村里一件很轰动的事情,母亲特地穿了最漂亮的那件红色的大棉袄,跑到村口去看那位教书先生,母亲对教书先生也就是后来的父亲一见钟情,从此开启了女追男的求爱之旅,母亲为了父亲能吃上一口她亲手做的饭菜,都变着法得做好吃的菜送到父亲最容易吃到的地方上。每天在父亲经过的路上,假装路过那,只为了心中的男神能看上自己一眼。
现在有句话叫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但在那个还没有出现婚姻自由这个观念的年代,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当招娣不顾母亲的劝告依然默默地守候着他,等待着他。这种抛开世俗观念的行为很前卫啊。看到这里,又不禁回想起影片开头的母亲,让我觉得有点矛盾。但不论是坚持传统,还是前卫大胆的招娣,这一切只是因为爱。我很欣赏她为爱执着的精神。她和父亲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一生的婚姻让我羡慕和嫉妒。有人曾说过,婚姻的前半段是爱情,后半段是亲情,中间插播的全是婚外情。这和这部电影的纯爱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招娣看到教书先生的第一眼时,似乎就认定了这个人。她不理会两人之间的身份差距,也不在乎漫长的等待。她一直坚守着心中的那份最真挚的感情,直到生命的结束。
婚姻不止是一种形式,也不应该成为捆绑双方的一根绳索。我觉得,婚姻是一种真诚,坦坦荡荡地把自己交给一个最值得信赖的人
第五篇:《我的父亲母亲》电影配乐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配乐
《我的父亲母亲》的配乐,是国内著名的音乐人三宝的作品。这部配乐中三宝创作了优美动人的主旋律,并用多种乐器分别演奏予以加强。交响乐和笛子的呼应,中间插入清澈的女声哼唱,更使那段初恋情愫显得凄美动人,让人回味无穷,是国产电影配乐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这张电影配乐曾在北美发行,包含三宝为张艺谋的另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所作的配乐,这里挑出《我的父亲母亲》中的部分。
回家的路上(主题)
马车
送饭
挑水
心动
相遇
发卡
摔碗
时光流逝
幻觉
窗花
雪中等待
流泪
抬棺
忆
三宝:原名那日松,内蒙古籍贯,主要代表作有:音乐剧《新白蛇传》;音乐套曲《归》;歌曲《亚运之光》、《你是这样的人》、《不见不散》、《暗香》;影视配乐 2001《侠客行》、《百年恩来》、《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苦茶香》、《金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