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水边的爱情
《诗经》开篇第一首为《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撇开这首诗放在开篇第一位表现了古代统治者已经懂得家庭和谐、婚姻和睦是社会安定的第一要义不提,这里君子求淑女便是以水边为兴,接下来采荇菜以接近淑女的活动更是发生在水边,至于“求之不得”而后“辗转反侧”则是后来的事了。
其实,《诗经》里描绘的爱情,有许多都生发生在水边,最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蒹葭》便是典型的水边情诗。看,秋日清晨,淡淡的雾飘于江面上,近则不见,远则迷离,似有若无,多象心目中那“伊人”:她略带羞涩的情意,她娇柔的一颦一笑,一次眼波流转,一次回眸轻笑,一次微启朱唇„„如雾似烟,若即若离。在一起时没有概念,可一分离却又开始思念,多象江中的雾,远看浓烈,到近处却寻不着,抓不到„„眼前的芦苇渐枯,青褐色的长叶上面凝结着清晨清亮欲滴的露珠,露珠儿都快要冻成霜了,伊人呀,你在何处?在茫茫水中,淡淡雾里,我该往上游寻你的芳踪,还是该往下游找你的倩影?秋气袭人,而我却在思念中找不到方向„„作诗的人选择清晨这一特定环境,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他已思念了一夜,清晨一睁眼便寻找伊人,可见伊人在他心目中是何等重要,重要到是他一天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他一天中最主要的“工作”。因为有水的阻隔,这段爱情的追逐,显得扑朔迷离而柔肠百结,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曾被琼瑶改编成歌,由台湾“甜歌王后”邓丽君演唱,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在水一方》,在歌曲里,琼瑶把原诗中“雾冷凝霜,芦苇枯败”的秋季改成了“绿草青青,白雾茫茫”的春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而又浪漫迷茫。
有意思的是,以上这两首诗的爱情特色,共同体现在《陈风·泽陂》里: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莲。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这里写思慕之人在长满蒲草与荷花的水边,与心宜的人相遇,并深深爱上他,这很象《兼葭》里的场景。他身材高大且举止庄重,如此看来,此人应为一男子。诗中描绘的该是女子思念他的情景,如同《关睢》里的君子一样,这女子也无因法传情而“辗转伏枕”,夜不成寐。为情所困,自古以来男女同理。
为什么《诗经》中的爱情诗多与水有关?社会学家何新做过解释,上古时代,人类过的是群居生活,为了争夺和占有性伴侣,男人或明目张胆地争斗,或秘密地暗杀,造成部族人口减少,影响部族的壮大。为了减少杀戳给部族带来的灾难,部族首领下令,人们在狩猎和劳动生产期间,男女不得混居,不得相见。这有点象在重大比赛前运动员的集训,只是在远古时期没有围墙也没有铁丝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男女分开居住在河流的两岸。因此形成两岸男女如同“牛郎织女”般,只能遥望思念。水,自然成了思念的载体。
另外,古代还有习俗,人们于三月在河边举行祭祀活动,这时部族中所有人聚集在一起,男女青年趁此机会寻觅情侣,谈情说爱。《郑风·溱洧》写的便是这样一个场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诗中用第三者的口气,描述了一对在路上相遇的男女,女孩子邀男孩到溱水洧水边游玩,让我们仿佛看到水边庆典热闹非凡的情景。两人的对话生动活泼,最后以“赠之以芍药”来表情达意,互诉爱慕的衷肠。
在《诗经》中,描绘与水有关的情感还很多。《卫风“氓》里那个期待“氓”来娶的女子就把他送到河边,立下誓言,相约佳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幸的是后来“氓”变心,致使这个可怜的多情女子终成弃妇。《周南”汉广》写的却是神女不可求及江水不可渡的无可奈何的失意心情,“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卫风"竹竿》写的却是远嫁他乡的卫女对家乡的思念,而她的回忆,常与水边有关:“竹竿,以钓于淇。„„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昔日与同伴们在淇水边垂钓、在水边嬉戏游玩的乐趣,是她回忆的重要内容。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一个族群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在大河边上发展起来的。《诗经》里的爱情发生在水边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淇水汤汤——我读《诗经·氓》
她在水中央 年少时读《卫风·氓》,总觉得在这个女子叙事时候突然冒出的一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有点莫名其妙。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成为爱情的戒律,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成为愤怒的指斥,淇水则宛然从身边流淌过去,无知无觉。直到多年以后,再次捧起诗经重读旧卷,那荡漾的水波霎时冲破心灵阀门。
诗经里的爱情多半发生在水边,甚至可以说水边的爱情几乎成了诗经爱情的一种模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泛彼柏舟,在彼河中”;“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唱不完的爱情就紧贴着流不尽的河水蜿蜒生长。四季奔腾的水流,成了爱情的见证爱情的象征。
淇水是《氓》中唯一出场三次的景物。它与诗经重章复沓中的重复不同,没有整齐的句式、一致的结构,而仅靠时间逻辑分布,分别出现在女子热恋、被弃、反思三个环节中。女子热恋,依依不舍穿过淇水送情人;女子被弃,伤心不止越过淇水回娘家;女子躬身自省,斩钉截铁地走向淇水岸边。淇水,见证她的痴情也见证她的悲哀,更以自己无声的浸润让她在撕裂的痛楚中走向决绝。淇水,就是爱情本身。她在水中央,在爱河中迷惘。
被爱击伤
初相遇,那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风正绵,雨正细,花正开。一抬头,与那灼烈的目光,正相对。于是有了芳心暗许的思念,于是有了流光溢彩的缠绵,每次相逢都恨短,每次等待都过于漫长。她如此不舍春色明媚,不顾少女矜持,送他一直送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淇水水势如何?不知道。淇水水凉如何?也不知道。只知道不忍爱人就此别去,只知道想要与他长相厮守。爱情让她忘记了一切忘记了自己,只盼着迎娶的车马早日来到,只盼着带上嫁妆与爱人白头到老。婚后的日子,充满劳累与疲惫。里里外外,日日夜夜,她独自操劳。为了爱,她可以什么都不计较。
多年以后,他们家终于渐渐起色,她也慢慢苍老。少女的红晕从她脸上褪去,奔波的劳碌化作细纹爬满额角。家庭历经风雨,他的身边过尽花草。那个憨厚的男人开始对她不耐烦,开始嫌弃她的双手过于粗糙。无法相信,挥向她面庞的手掌,曾经那么温柔地将她拥抱。无法相信,曾经信誓旦旦的嘴唇里,冒出让她滚蛋的符号。
无端端地认定,她走的时候,一定是在晚上,而且没有风雨也没有月亮,只是一味的漆黑。枯坐车上,没有哭泣,满心都是过去一幕接一幕的回忆,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表情,全在这漆黑夜色中浮现、重叠、摇晃。满心都是委屈都是不平都是悲伤,无法遏制,记忆潮水般涌动。就在这个时候,一丝寒意从脚底开始弥漫,刺骨的冰冷沿着脊椎迅速上升,空气仿佛凝固,头脑里纷纷呈现的图景霎时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空白——淇水到了!原来淇水是这样冷这样深这样声势浩大,打湿了车帷打湿了鞋袜裙裳,如何当初不思量?原来爱情是这样无常,说好了一辈子,却无法坚持;原来爱情这样不可靠,说好了一起慢慢变老,却把誓言轻易抛掉;原来爱情这样冷酷,说好了一生相互取暖,却让她独自紧握双臂抱成一团!从此不再相信誓言,背负起责备与嘲笑,与爱情一刀两断,一个人默默行走在路上,不愿再被水击伤。
作为我国最早也是最优秀的弃妇诗,《氓》已经流传了2600多年。当那伤心女子决绝而去之后,2600年来有多少女子在水中央,被爱情伤害得体无完肤?直到今日,我们仍然为2600年前那女子的果断离去深感庆幸与钦佩;2600年来又有多少女子当断未断,愁苦一生?
平心而论,氓也绝非大奸大恶之徒。他不过是一个贩夫走卒,为生计奔波的普通平民。在他的世界里,利字当头,结识少女无非趁着买卖的便当,虽然女孩对他提出明媒正娶的要求让他暴怒,但是经过反复思量还是走完所有的程序。婚后让他把握所有主动权的,是绵延数千年的男权文明。男人们单方制定的社会体系和价值观念才是扼杀女子水灵灵生气的罪魁祸首。
女人总是渴望爱情,情感的贫困几乎是女人的天敌。但这一性别特征在男性绝对权威的世界里,却反过来成为对女人的威胁,成了她们最为致命的痛处。男权传统把忍耐与牺牲看作女人理所当然的天性,女人也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一规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爱的十字架。在所有关于女性反传统反礼教的故事里,无一例外地把她们的突围区域禁锢在爱情上;在所有与爱情有关的故事里,又无一例外地由女子担当了牺牲的角色。历史的帷幕总是遮蔽不住男人阴谋,就连民间传说也无法超越男人单方面膨胀的欲望。农夫们总是渴望仙女们不计回报地给予恩惠,布衣书生总是想象大家闺秀乃至皇宫公主的垂青。他们在需要女性肉体的时候,歌颂爱情;他们在需要处女的时候,则标榜贞洁;他们在需要金钱的时候,诅咒嫌贫爱富;他们在需要服侍的时候,赞美宜室宜家;他们在需要更换口味的时候,怒斥妒妇恶毒。而女子,只是充当他们欲望的投影出现,能满足他们的,就吹捧;不能满足他们的,就践踏,在物化女性的过程中,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她们也一样是人。
好的爱情让人生宽广意境深远,坏的爱情只会窒息生命。爱的另一方总是试图占有、剥夺女性个体生命中的一切,包括肉体、情感、财富、劳作、思想以及社会对她的承认。在这种剥夺式爱情中,女性成了另一性别的附庸。所谓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螃蟹横着走”,她的价值只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一旦对方去世,女人要么殉葬以示贞烈,要么守寡至死以示贞洁,否则就是不守妇道,活该承受他人责备。偏偏那些制定规则的男人们自己不这样做。一旦妻子去世,便兴致盎然地再去谋划一个如花似玉,甚至等不及妻子去世,就要来个妻妾成群满堂红。
单方面不平等规则让女人对爱情的渴望成了她的灭顶之灾。女人爱上男人,只会削减她的价值,甚至让她陷入绝境。王宝钏寒窑十八年,换来薛平贵的调戏苛责。就算最后凤冠霞帔,又能证明什么?她用背叛家族荣华富贵来证明爱情,抛妻弃子的男人如何又用荣华富贵来安抚她呢?杜十娘层层考验,处处设防,机关算尽终究难逃李甲卖妻的罗网。就算她富可敌国,让李甲追悔莫及,那李甲追悔的也只是百宝箱里的猫眼玛瑙而不是她视为生命的爱情。长江上,杜十娘对李甲义愤填膺的指责,与其说悲愤,不如说可怜——阅人数载,磨砺数年,好不容易瞅中一个看起来可靠的男人,却把她如同一条破裤子般卖掉。无论坚强有力的女人,一旦进入爱情,就只能处于被动状态,任人宰割,只能期待而无法有所作为。一个男人,当他爱这个女人的时候,他自然会对她好,会承诺给她幸福,会告诉她,将奋不顾身地和她长相厮守。一旦他厌倦,或者不再喜欢,便会弃若敝履。——他也许会舍不得,但是他总有一天会舍得。
在过去的时代里,男人无限扩大的占有欲是被允许甚至是被鼓励的,女人时刻面临着覆灭的危险。如今的世界仍是一个男性形象,男人的评价,决定着女人的价值取向与标准。换言之,不管是怎样出色的女人,她的分量仍要男人的爱情来成全。所以,隆胸广告减肥药,都会用兑现爱情来实施诱惑。然而对女人来说,现实中的爱情非但不能成为生命引线或翅膀,反而加重了生命的无根状态与破碎状态。为爱而生却成了女人悲剧的宿命。
女人曾经想用爱来抵抗死亡,才有了为着爱情的奋不顾身;女人曾经想用缠绵来抵御孤独,才有了为着恋人的缱倦依恋;女人曾经想着在爱过之后化灰化烟,永不履人生这虚无寂寞之地,才有了同生共死的义无反顾。然而收获的却是男人永无止境的贪婪与索取。于是才有了世故的恶俗女人,把眼睛变成精密的尺子与天平,一厘一毫地衡量你的长短与斤两。
2600年前,那条经过卫国的淇水,于漆黑的寒夜里默默流淌。谁也不知道,曾经有个女子在水中央,从心底把爱生生掐断,泼出去的,是淇水汤汤。
第二篇:诗经,爱情篇
爱情诗这类作品在《诗经》中共有七十首左右,除《小雅》部分几首之外,绝大多数都集中于《国风》部分,占全部风诗的三分之一以上。太多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婚恋诗的内容:男女的相恋相思,如《静女》、《鄘风·柏舟》、《蒹葭》;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反映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思念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诗真实地再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多彩。其中有的写男女之间互相的悦慕,如《郑风·出其东门》、《叔于田》等;有的描写了男女欢会的场景,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等;有的写男女之间真切深挚的相思,如《王风·采葛》、《郑风·子衿》等;有的写求而不得的惆怅,如《秦风·蒹葭》等,有的写婚姻爱情自由的追求,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诗经》婚恋诗的第二方面内容是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其中有的描写了结婚的仪式和场景,表达对新婚的祝贺和礼赞,如《卫风·硕人》、《召南·桃夭》等;有的表达了婚嫁中的欢乐、幸福、离别等各种情感,如《唐风·绸缪》、《邶风·燕燕》等。《诗经》婚姻爱情诗的第三方面内容是描写婚姻不幸的弃妇诗,其中最典型的是《卫风·氓》。婚姻爱情诗是《诗经》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之一,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上,它真实地传达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再现了周代社会婚姻爱情生活的情况。婚姻爱情诗还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少男少女形象,少女的天真烂漫、窈窕妩媚、庄重矜持,少男的孔武有力、倜傥潇洒甚至嬉皮笑脸,都栩栩如生。《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景物描写也颇具特色,其中多有兴寄,如《蒹葭》用凄清的秋景衬托求而不得的惆怅感伤,《桃夭》用绚烂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如花的美丽。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含有婉转不尽的情蕴,对后世影响极大。婚姻爱情诗多是民歌,其语言风格也非常生动活泼,如《郑风·溱洧》写男女间的调笑,《搴裳》写女子对男子的戏謔,都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民歌风味。
第三篇:浅析 《诗经》与爱情
浅析
《诗经》与爱情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诗经》中的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在《诗经.国风》中的160篇诗作中,有50多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诗经》产生的年代已是我国原始性的地方文化自由发展的时代,因而此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艺术风格,表现男女青年纯真爱情的诗篇大都写的十分淳朴、热烈、率真而健康。
《诗经》中的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以《郑凤》《卫风》里的情诗最为出名。有对爱情执着、魂牵梦萦;《周南·关雎》,《秦风·蒹葭》;有写男女两情相悦、互赠情物;《卫风·木瓜》;也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凤·将仲子》,也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凤·大车》···《诗经》里德爱情诗以深入的观察。细腻的感受,再现了周朝时爱情生活中的世情形态—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其中的爱情诗简单而执着,是一曲曲清新和美的歌。本文将节选《诗经》中笔者喜爱的爱情诗歌给予浅析。《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该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我们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论语说文》—萧华荣)。诗中不着一个“春”字,却处处透露和洋溢春的气息。春天是恋爱和欢乐的季节,国风的爱情诗多半关乎春天,本篇尤胜。它的艺术表现亦有特色。我们读这篇诗,仿佛是在看电影,开篇是一个全视角的总场景:哗哗流淌的河水边,是无数手拿兰花欢笑的青年男女。紧接着,镜头一转,用了定点视角,将光圈固定在一对青年男女的身上,展现了他们交往的细节过程。接下去又是一个全视角的放大镜头,是无数的“士与女”互赠芍药,定情嬉笑。这样鲜明的画面感,也是诗经作品特有的。后代的诗歌,尤其是近体格律诗定型并成为诗坛主流以来,诗歌里便少了这样鲜活的场景感,也少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国风作品的根本特征。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幽会定情的诗,把男子等待时的焦虑急躁,女子的几分调皮几分逗趣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静女其姝”,初看不过是写一个少女的美丽,然而细细想来,“静”和“姝”两个字富有暗示性,它告诉我们:美丽的少女在这个美丽的季节一定会有美丽的故事。第一章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姑娘先到,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无声胜有声。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醉。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这荑草是美丽的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作者没有明写小伙子对姑娘的热恋,却通过对礼物的喜爱间接的表达了小伙子的感情。“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对礼物的喜欢是因为它是恋人赠与,拿到礼物就大喜过望,对人的爱慕就不言自明了。
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那种纯而又纯的两情相约,没有一点私欲,和现代人赠送爱人黄金首饰等相比,他们的爱情故事里的“荑”那么美,似乎闪耀着七彩的光芒。可以说,《邶风.静女》正是以它没有曲折而又感人的故事,塑造了那个热烈而淳朴的男青年形象,也向我们展示出了那个美丽纯洁的静女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生活与美学》)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的《邶风.静女》,向我们展现它独特的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用花来比作美人。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桃花来比作美人的更是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等。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周南·卷耳》讲述一个在采卷耳的女子思念远方出征丈夫的故事,它以水墨式的画面描写了一对夫妻“中国式的思念”。一个思妇勾勒出千百年来中国真情洋溢的经典思念,为后来文人描写情感奠定了阴性的基础。
《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诗人坚决地隐去了“女曰”、“士曰”一类的提示词,让戏剧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让男女主人公“思怀”的内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通向远方的大路的一旁。顺着女子的呼唤,备受辛苦的男子满怀愁思地出现;对应着“周行”,他正行进在崔嵬的山间。
一、二两章的句式结构也因此呈现着明显的对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复沓,带有变化的复沓是《诗经》中最常见的章法结构特征,这种复沓可以想象为是一种合唱或重唱,它强有力地增加了抒情的效果,开拓补充了意境,稳定地再现了音乐的主题旋律。第四章从内容分析仍是男子口吻,使用的是单行章断的表现手法。这类手法是合唱形式的遗存,可以想像这是幕后回荡的男声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诗篇的气氛,增强表演的效果。《卷耳》的语言是优美自然的。诗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当时的民谣套语。《周易·归妹三·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女承筐,无实”正与《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对应。把民谣用作套语,像一个套子一样放在诗章句首,为诗奠定韵脚、句式的基础和情感思绪的习惯性暗示,这是《诗经》的起兴手法的一例。全诗的最后是以一种已类化的自问自答体收场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对前两章“不永怀”、“不永伤”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的总结,点名“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怀人是世间永恒的情感主题,这一主题跨越了具体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历代诗人吟咏的好题目。《卷耳》为我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如后来的张仲素《春归思》、杜甫《月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好问《客意》等抒写离愁别绪、怀人思乡的诗歌名篇时,都可以回首寻味《卷耳》的意境。《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我们把这里所说的“人”理解为审美的人,把这里所说的“月”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的月,那么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谁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是谁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就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和结晶的文学作品来说,应是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自己的情调。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等等,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
是的,《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难道不是也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在古音韵中或属宵部韵或属幽部韵,而宵、幽韵可通,则此诗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其实,这些词意的细微差异现在已很难说清。后人连篇累牍的解释,坦率地说,未尝没有望文生义、强作解人之嫌,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我们应当而且只能根据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心领神会。不过这也恰巧可以发挥我们的想像,填补时间的变迁所造成的意义空白。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焦竑《焦氏笔乘》说:“《月出》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也。”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也说:“宋玉《神女赋》云:‘其始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正用此诗也。”他们举出的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而这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我们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柏拉图说,“爱神是我们的领袖和舵手”。爱情诗人类美好向往与憧憬,可以说爱情诗人类远远相传的纽带。《诗经》里的爱情诗突出表现了人们追求爱情的勇敢和执着,写出了间清纯、浪漫的爱情。在摇晃千年的爱情画廊里,我随之喜,随之悲,随之醉、随之舞。让笨拙的文字见证古典爱情的伟大,描绘那闪闪发光的古朴情感。
第四篇: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中的爱情
●前言: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选集,并且为我国古代北方文学之代表,对后世文学发展趋势亦有什大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其中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一十一篇,而有六篇有题无文,剩三百零五篇取整数,故又喊为诗三百。
人云:『文学作品会反映时代背景』,这句话的确是不错的。
诗经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反应当代社会状况,文学之外,另有其社会意义。
当然这些社会意义不只在描述下层人民生活、阶级所带来的生活水准差异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见,在以描写爱情、历史为主题的诗篇里面也可以发现某种程度的现况反映。
而此论文著重在诗经中的爱情,透过古代男女之于爱情、古代男女的爱情命运、古代男女在文学中可见到的对爱情的表现来探讨诗经中爱情部分反映出的社会性和其代表意义、文学价值等等。
也因为诗经中以爱情为题材书写的诗大多都收录在《国风》中,因此取材用来讨论的范围也都在诗经中文学价值可说是最高的《国风》里。
论文内容几乎都以书籍为主要撰写依据,然后再参考过各家翻译、释义、赏析、评论而完成,不过因为还是以探讨诗经的文学面和爱情之关联为主旨,因此对诗中的爱情、情感人物的意境终究着墨较多。
●正文:
一、社会性
风即民歌,原来是风俗、风土的意思,因为从《国风》里的这些歌谣可以观民风,故称之为风。
透过《国风》,我们当能了解到诗经那个时代--在上古时代人民群体聚居所组成的原始公社演变到奴隶制度社会甚至是封建社会的时候--平民爱情的真正面目,纵使有少数人认为诗经应该是士人所写(注一),不过究竟养尊处优的士人写不写得出如此贴近生活的东西,想来看完诗篇后真相就自然大白了。
01.个人之于爱情
A.羞涩犹疑
虽然是向往爱恋的,不过青年中的男女面对自己喜爱的人儿总是羞涩而不知如何是好,《陈风》中的<月出>一篇就把这样又尴尬又欢喜的时刻写得很逼真:「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可见在有好感的对象面前我们很容易手足无措这回事,可不是现代人才有的毛病呀!
至于暗自欣赏对方却迟迟不敢说出口来的也是大有人在,家喻户晓的诗经名篇<蒹葭>就把这样的情怀写得入木三分:「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渲染得极为神妙,并且意境优美得风致嫣然,让人爱不忍释。
这样的诗在诗经中篇幅所占甚多,可知在传统的束缚之下青年男女是压抑情感多于表白心意的。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上礼教已有慢慢成形的趋势,并且规模大到能够影响个人。
B.大胆热烈
当然在一片内敛的情感里,还是有热烈地追求情人,毫不避讳别人言语的声音出现。
从《郑风》中<叔于田>大胆赞美异性威武雄壮的文字:「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到热烈追求爱情,坚贞得叫人动容的<大车>中女子澎湃奔放的誓言:「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都看得出纵使是在重重阶级跟礼教的严格管制下,爱情还是给了无数男女勇敢地挺身争取幸福的力量,这股魔力,是再多教条也难以轻易磨灭的。
C.真挚淳朴
诗经中很多作品都是自平民生活中取材,所以对于平民青年淳朴而毫不做作的爱情也有什多描写,<采葛>中男女对答的情歌「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就很鲜明地呈现出古人爱情浓郁可是不做作的质朴感。
(注二)而《桧风》中的<隰有苌楚>就更简洁明快的表示出自己对同年纪异性的欢喜:「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通篇用字浅白流畅且情感显而易见,毫不掩饰的欣赏之意文字中俯拾皆是。
这样的作品在诗经里多的是,另一篇作品<静女>就更进一步地描绘出这种感情的相处细节:「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经文字仔细咀嚼而来,可发现这样坦率诚挚的情感实在是细腻有味极了!
02.社会之于爱情
A.保守传统
相较于个人,整体社会还是对自由恋爱多所限制的,这种限制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严格,直到现代才大有改善。
<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就是描写一位少女纵使深爱着情郎,却在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得不委婉地劝戒她的情人不要爬过墙过来相会,以免引起麻烦的文章。
这样的文章怎么是跟人说教呢?
根本就是礼教的现实写照!
(注三)
也因为这种要不得的礼教跟传统的影响,导致许多女子过门之后才知道所嫁非人,大势却已然难以挽回。
也是反映社会的一面吧,诗经中也有关于女子被丈夫始乱终弃的篇章,这方面以<氓>和<谷风>最具代表性。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真真是打入读者的心坎,让人不禁也要为古代女子悲惨而难以预料的终身感到哀伤。
B.纯真朴实
不过也不是都这样,还是有少数几股开放让男女自由择偶,自己选择终身幸福皈依的清流。
<木瓜>就是描写关于男女自由选择对象的篇章:「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全篇给人快乐温馨的情致,读来也洋溢着一股仿佛恋爱的暖和感觉!
二、文学价值
虽然是几千年前古老人民的作品,但是透过文字的描写和意境的铺陈我们依然可以轻易地见到古人在当代让人惊讶赞叹的文字功力。
而诗主要又可以分为情感、意境、书写技巧等几个部分,所以这里就分成情感上、意境上和技巧上三部分简略论述。
01.情感
A.淡远有味
诗经中许多描写爱情的作品都是淡雅宜人的,纵使轻轻几笔,但却丝毫不差地描述出隽永的味道来。
《郑风》中<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勾勒在风雨交加而且心情本来不甚愉快的时候看见情人出现的欣喜;<出其东门>里「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对情人的一心一意都是最佳例子。
另外<绿衣>中睹物思人的悲伤也是淡淡的愁:「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即使人家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可是抚衣长叹的作者却总念旧的无法忘记那做衣服的人在生前对待作者的种种好处。
物在人亡的情感虽然哀伤,却也是感人而长怀心中的小小叹息。
B.甜蜜清新
当然也有甜蜜清新画面的写照,试看<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就是一派的新婚情调,甜蜜温馨得让人不由得对小夫妻彼此珍惜爱护的融洽气氛会心一笑。
C.缠绵入骨
『小别胜新婚』这句话一点也没错,离别的确是让思念转浓、让爱情更加缠绵多情,而<伯兮>正是这样的作品。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几句真是写得恰如其分,将妻子因为跟丈夫远别引起的相思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模样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好似在眼前。
相思刻骨,岂是我们才有的体悟呢?
02.意境
诗经描写意境是十分高明的,以《唐风》里的<绸缪>为例:「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短短几句开头就把洞房花烛夜里喜遇佳偶的快意写得淋漓尽致,真的是字里行间都焕发出得意新婚的光彩色泽!
《唐风》中的作品多写灰暗面,这或许正是乱世中遇到良配而喜上加喜的写照吧!
(注四)
03.技巧
A.修辞技巧
在为人所知的赋比兴三种手法之外,诗经还有许多精妙之处,例如动词的掌握技巧诗经就十分高明。
以<木瓜>的开头两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为例,作者在此,用投和报这两个动作鲜明地展示出这幅生动的图画。
这个『投』字把姑娘的大胆劲儿一下子显露了出来,如果换成『递』或是『赠』,则诗味就寡淡了不少哩!
(注五)
B.人物刻划
诗经中很多作品在人物刻划方面功力都甚高,诗经首篇<关雎>里几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就把青年男子对漂亮女孩展开热烈追求却苦于始终掳获不了佳人芳心的懊恼状连同绞尽脑汁的样子描绘得有趣鲜活,让人仿佛身历其境地留下深刻印象。
C.情节铺述
诗经对有层次的层层递进手法最是拿手,一层逼近一层地切入诗的主旨,精华之处绝无遗漏。
而这样一唱三叹的格式所用甚多,在后世的山歌、文章体裁里也时常能够发现这样的笔法。
至于诗经中,<风雨>、<采葛>、<叔于田>、<桃夭>等等都运用了这样的递进方式,虽然呈现的主题不尽相同,难得的却是都把情节铺述的委婉有味,令人不禁吟之再三。
三、时代背景
诗经比起我们较为熟悉的唐诗宋词,在时代上的确是离我们比较有一段距离,除了文字上阅读的困难之外,也有风俗民情等等人文上的了解障碍。
或许爱情的本质是没有差异的,但是文章所表现出的面貌可能有出入了。
而透过时代背景这个角度,我们当能更进一步了解诗经的真正面目。
01.风俗民情
<木瓜>诗中提到的女子掷瓜果给喜欢的男子,男子若有意则回以玉石就是周代某些地方的风俗,<丘中有麻>也有提到类似的行为。
而这样可爱的习俗是有流传下来的,《晋书》中就有描写美男子潘岳出门常常满载瓜果而归的叙述:「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载而归。」(注六)可见六朝时仍有此周代古风。
当然后来这也演变成典故,投桃报李就是类似的引申词。
晋朝诗人陆机诗曰:「敢忘桃李陋,侧想瑶与琼。」其中描写的,正是这样美丽动人的习俗!
02.传统观念
透过诗经中的描写也可以看出古人的传统观念,<桃夭>一篇就层层递进地完整勾勒出新娘的美好。
全诗以桃花做比喻,象征新娘的种种好处,并且自新娘显而易见的外表艳丽迷人赞美到难以观察到的内在贤淑和睦。
从这首诗我们就能够明白或许漂亮是择媳的重点之一,但是古人更重视的却是新娘的德行和行为,毕竟家是组成国的基本单位,必须尽到生儿育女、让家族昌大和谐的义务,才真正能够算个好媳妇啊!
(注七)
●结论
诗经中大部分的篇幅毕竟属于一般劳动阶级的老百姓之作,因此透过诗经中的篇章我们除了能够看到社会人文以及文学之美,也能闻出些无意间隐含的乡土味儿。
而诗经能够熬过代代的历练终于流传至今,可见就算到现在诗经仍有其不可抹灭的价值--历练过几千年的诗经现在不仅是文人的必读,甚至也是融入生活里成为随口引用的句子了。
至于爱情,那就更是永远不变的了。
『爱情是文人永恒的主题』这句话一点也不错,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爱情都会发生,并且成为生命里最璀璨的焦点。
或许平民限于现实条件而在爱情上没有士人的风花雪月,不过只要保存着那份最初的温柔美好情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冀望应该就能轻易地在每次双掌交握的温暖里,圆满地落下句点吧!
●引注资料
注
一、《诗经名著评介--集三》p.295。
赵制阳着。
万卷楼图书注
二、《中国历代诗人选集1--诗经选》p.83。
周锡馥选注。
远流注
三、《诗经欣赏与研究--卷三》p.157。
靡文开、裴书贤著。
三民注
四、《诗经选》p.198。
钱杭着。
中华书局注
五、《古诗汉魏六朝新赏1--诗经上集》p.178。
高海夫、金性尧主编。
地球注
六、《诗经欣赏与研究--卷二》p.58。
靡文开、裴书贤著。
三民注
七、同注六。p.3
第五篇: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作为后世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再次品读《诗经》,竟再次被里面那份纯真洁净的爱情所感动。在众多的爱情民歌中,有的朦胧凄美,有的清新明朗,有的则热烈奔放。爱不释手地读着这些爱情诗,仿佛嗅到远古爱情之花的辛辣和馨香!就让我沉醉,就让我回味在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1、一见钟情
爱情是感情的契合,是两颗心一刹那的碰撞和共鸣。一见钟情,多少美丽的爱情故事就从此开始。《郑风·野有蔓草》有诗曰:“野有蔓草,零露汚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攘攘。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在这首诗歌中,这一对青年男女是在没有约会情况下的有缘邂逅,好象是老天特意安排他们在充满野趣的田野上相会,那美人的“清扬婉兮”的清秀飘逸的精神和“婉如清扬”的明如秋水的眼睛在男子的眼睛中熠熠闪光。自然的田野,天然的巧合,无声的对视,爱自此开始!
2、赠送礼物 《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兰兮”“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全诗略)这首诗歌描写一群青年男女在溱、洧水旁游春之时相赠以兰草与芍药之花,那一江春水倒影着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男女身影,他们有说有笑,互相赠送表达爱情鲜花,多么热烈浪漫啊。你听,那姑娘说:“去那边看看好吗?”小伙子说:“我虽然已去看过,但我还是很愿意跟你一起再去看看。”这首诗歌中所写的青年男女用鲜花传情达意和所说的双关爱语又是多么含蓄多情,于是“采兰赠药”作为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特有的形式流传了下来。《邶风·静女》中那“贻之以彤管”以及《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瑶琚”的传情形式是与“采兰赠药”完全相同的。
3、约会守望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手踟蹰--------”《邶风·静女》中两个青年男女约会城楼下,年轻姑娘的大胆、俏皮,躲起来让男的寻找,而那男的那么急切,他刚开始很得意地赴会,结果到了那儿,女孩子却躲了起来,害他抓耳又挠腮。调皮天真的情态平添了几多生活情趣。
4、谆谆告诫
《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全诗略)这是一位姑娘委婉地劝告自己的情人不要采取“逾墙”“逾园”“折杞”“折桑”等不文明的行为,要注意她的父母、兄弟以及邻里社会舆论的影响。从姑娘这些所劝之语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了姑娘是多么的委婉多情。
5、山盟海誓
《诗经》所表现的爱情专一的这一主题一直是为我中华民族所喜闻乐见家喻户晓人人赞颂的。《卫风·氓》中有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匪石匪席——匪,通“非”。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这一爱情誓言对后世影响极大,也许它就是“海枯石烂不变心”式的爱情誓言的缘起吧。《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余不信,有如敫日”这是描写一位女子对男子的的坚贞爱情的誓言。如果把这句誓言翻译为白话文,那就是“活着如果不同住一室,纵然死了也愿意同埋一穴。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话,有如天上明亮的太阳!”由此可见这位女子誓言的坚定和对爱情的忠贞。
追随古人经历的爱情过程,可以真切感受到原始爱情的种种特质。《诗经》中的爱情观念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直正如木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诗经传序》中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也。”朱熹的这段话告诉后人,因为《诗经》305首诗歌大都产生于周朝兴盛之时,那时圣君重视教化百姓,民风淳朴,而所选之诗歌又是经过乐官反复挑选加工,后来又经过大教育家孔子的删定,因此《诗经》中的每一首诗歌都具有“正”(思想性好)的特点,能对百姓起教化作用。《诗经》中的爱情诗,无论是写爱情之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写喜忧得失还是离合变化,都具有“正”的特点,也就是这些爱情诗感情都是纯正健康的。《关雎》一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象之中,总之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那位在河边“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窈窕淑女”是多么美丽动人啊,她将这位“君子”的心深深地吸引住了。但当他“求之不得”之时,虽然为想她而“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当时民风之淳,人性之正,声气之和。
2、纯净如水
《诗经》中描写的爱情,来自民间,来自大自然,所以有着最原始最野性的真实,而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郑风·出其东门》是一首高雅的情诗。该诗以在郑国城东门男女春游盛况为背景,写其所见所感。它“直书其事”,于直说中见坦率,见专一,也见风趣,含有苦涩而芬芳的别样滋味,形式与内涵都有着动人的美感,是朴素美与优雅美的结合。“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恩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东门,有女如荼,匪我恩且。缟衣茹蘧,聊可与娱”。在“如云”,“如荼”的众多美丽的游人中,只有一位衣着俭朴的姑娘打动了他的心,他喜欢的只有一位,那就是“缟衣綦巾”的那位。面对外界的诱惑,面对花花世界,他都眼空无物,心净无尘,一往情深地爱着她。《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浪漫与明媚。它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3、热情似火
在《诗经》的许许多多爱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大胆表白、信誓旦旦、疯狂追求、超越一切。那种真挚、大胆、热烈、执著、无我、真诚炽热,超越了一切,甚至生死。<召南.票有梅>“票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票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票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有七分。这梅子其实是象征着青春时光的流逝,岁月对任何人都是无情的,这姑娘觉得青春的时光要逝去了,于是急于寻找爱情。她说树上梅子还有七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切莫放过了良辰!她爱那个小伙子,她不说她爱他,而告诉那小伙子切莫放过了良辰。下面越说越热烈,她说︰梅子落地纷纷,树上只剩三成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就在今朝别再等!越来越急了,因为青春越剩越少了。梅子落地纷纷,收到我的篮子中。追求我的小伙子啊,你开一开口我就答应!爱情的热度竟然达到了这种程度!
4、坚贞如石
“白头偕老,同心永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芝兰千载茂,琴瑟百年和”,中华民族特别崇尚的爱情就是这样的忠贞不渝。如前文的《郑风·出其东门》,此诗写一位男子表示自己爱情专一的誓言,在这首诗中,这位男子的誓言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一开头他就说:“出了东边那城门,美丽的姑娘多如云。虽然姑娘多如云,不能动我半点心。”为什么不能动他半点心?因为他心中早已经有了意中人,这意中人就是“缟衣綦巾”那一位。又如《邶风·击鼓》,诗中有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这是写一位戍边的战士久役在外,想念回忆与妻子分别之时情景的爱情诗。回想起当时出征之时与妻子生离死别时拉着妻子的手而发出的“与子偕老”的坚定誓言,但战争的残酷让自己的诺言难以实现。结尾那几句感叹的意思就是:“唉,我要与你永别了,战争的残酷将使我难以活着与你相见!唉,我要与你永别了,我那‘与尔偕老’的誓言将难以兑现啊!”这一唱三叹,感情之强烈,在爱情诗中实在是叹为观止,这位战士(役夫)对爱情的忠贞,对爱情誓言的恪守,真是令读者感动啊!
5、优雅如诗
《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往往是以男才女貌为美,以含蓄多情为美。在《关雎》中的君子眼里,那“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淑女多么美丽啊;在《陈风·月出》中的小伙子看来,那“月出皎兮”的月光下姑娘是多么动人啊;在《邶风·简兮》中的少女眼里,那“硕人吴吴,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的舞师是多么雄健有力啊;在《卫风·伯兮》中的少妇眼里,那“伯兮曷兮,邦之桀兮。伯也投殳,为王前驱”的丈夫是多么威风凛凛啊。
《秦风·蒹葭》就是这样一首著名的诗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这首优美的情人恋歌中,诗的开头,描写了一幅秋苇青苍,露重霜浓的清秋之景,在这样的场景之下,诗人牵肠挂肚地思念着自己的情侣来。但眼前秋水漫漫,而不见自己所爱的人的身影。“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远隔秋水,于是诗人感情起伏,就想再找寻她,但“道阻且长”,不易找到。于是乎在上下游徘徊当中,发现他的爱人就在流水环绕的小岛上,于是“宛在水中央”,写的是幻觉,写的是一种热恋中的人特有因痴生幻的心态,那种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地真实,曲折动人。在艺术手法上,用秋景起兴,把一片水乡清秋的景物与悲惨的相思相交融,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在这首诗歌中,这位男子所追求的伊人(那个姑娘)没有具体的外貌描写,但从那男子对她的“众里寻她千百度”式的不懈追求来看,她一定是一位才貌出众的美丽姑娘。但她恰似天上的一道彩虹,又像水中的一朵金花,但见其影,难见她的真身,摘不下,又捞不起,真是让这位男子可望而不可即,但他并没有泄气,就像屈原所说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自然性灵
《诗经》中的爱情诗,依据生活的逻辑,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和谐欢乐的婚后生活。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人性本能的自然显露。《郑风·褰裳》则是一首以性占有为唯一目的的情诗,女主人带着满足自己性欲的公开企图,简单而直接地要求心爱的男子和自己幽会。“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姑娘用激将法提醒对方,“子惠然而思我,则将褰裳而涉溱以从之。子不我思,则岂无他人之可以,而必于子哉?”《周南·汝坟》第一章代借枝来表示自己的性饥渴,公开表达“我要找寻配偶”的意图,表现的是《诗经》独有的高度人文关怀,率直大胆的内涵实则是对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灵的完整,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而直接,将对异性的渴望确定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荡散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同时,也使两性血肉关系化生为性灵的合一。
这些“直正如木、纯净如水、热情似火、坚贞如石、优雅如诗以及充满自然性灵”的中国式传统爱情的理念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热烈追求。那“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北方民歌<上邪>》是多么粗犷、多么热烈,爱到火山爆发,山没有峰,水会干涸,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与地会合!不仅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真挚表白;还有那“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肺腑之言;更有那刘兰芝与焦仲卿所发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无数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都是因为其具备“直正如木、纯净如水、热情似火、坚贞如石、优雅如诗以及充满自然性灵”的爱情特质而光辉千秋,震烁千古!
然而现实社会中,这种爱情理想却总是受到了种种阻碍,被人为地涂抹上了种种不和谐的色彩。为了追求这份“直正如木、纯净如水、热情似火、坚贞如石、优雅如诗以及充满自然性灵”的爱情,无数的男女勇敢抗争,付出了数不清的磨难,他们抛却功名,抛却自我,甚至抛却了自己鲜活的生命!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作品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了反抗传统礼法,一个“赴青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而后化为鸳鸯,天天犹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时嘶嘶哀鸣!《杜十娘》为捍卫自己的真爱,在绝望的时候怀抱百宝箱纵身向江心一投!《王西厢》中张生和莺莺,一个白衣秀士,一个相国之女,二人同样为了真爱,忍痛分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那是滴滴红泪,斑斑血泪呀!再如《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柳梦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相会,就梦中幽会,现世社会中不能结合就化而为鬼魂,他们因梦而爱,因爱而死,因爱还魂,因爱结合,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在对礼教的出生入死的抗争中,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爱情理想!又如《桃花扇》中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信物——那把以鲜血点染而成的折枝“桃花扇”同样引起了后人多少的唏嘘长叹!当然更不用说《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千古一爱!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神话传说,它们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再现,它们同样昭示着那个美丽而辛辣的爱情花朵开放得是如此的艰难,如《梁祝化蝶》《牛郎织女》《七仙女》《白娘子传奇》等等。除了文学中的爱情故事,还有多少生活中真实的爱情故事,比如陆游和唐琬,李清照和赵明诚,秦观和苏小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等等,他们的爱情就如他们的文字一样流芳千古,照耀千秋!
从以上分析来看,《诗经》中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那份“直正如木、纯净如水、热情似火、坚贞如石、优雅如诗以及充满自然性灵”的感情,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可以毫无夸张地说,《诗经》是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是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