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

时间:2019-05-13 08:4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秦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秦文化》。

第一篇:三秦文化

三秦文化的生成、流变和特征

田文棠

【摘要】:三秦文化是陕西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传统文化。它同其他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南文化、中州文化等一样,也有自己的特点与价值。这些地域性传统文化与某一朝代的全国性文化如殷文化、周文化、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研究三秦文化,不但对于发掘、整理、宏扬陕西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有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有积极推动作用。为此,我们约请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部分学者就三秦文化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对三秦文化研究的关注和兴趣,促进三秦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思想文化 汉文化 三秦文化 荆楚文化 借鉴意义 齐鲁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关问题 社会主义新文化

【正文快照】:

三秦文化,是指以关中为中心的秦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农业性的地域文化。它是嵌姓秦人,定居并立国于关中之后,依靠周人故里丰岐之地的自然环境和西周文明的种种遗存,经过秦统一六国前500多年励精图治、惨淡经营而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三秦文化的形成过程

 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提要 本文分析了三秦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等自然环境对三秦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的影响,指出了三秦文化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对于振兴和建设当今的三秦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地理环境 经济环境 三秦文化 地域特征

所谓三秦文化,是指三秦大地上存在的地方本土文化。“三秦”原本仅指陕西关中及陕北南部地域。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朝灭亡以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有今陕西中部关中平原咸阳以西地方;封司马欣为塞王,领有今咸阳以东至黄河的地区;董翳为翟王,领有今关中以北陕北南部地方,将其合称为三秦。今以“三秦”泛指包括关中、陕北和陕南在内的陕西全省。[①a]三秦文化即陕西历史文化,是三秦自然环境养育的文明之花,是中华民族的地方文化之一。

三秦文化是三秦特定空间、特定地域的文化,它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三秦自然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等通过物质生产实践间接地影响并制约着该环境下三秦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且使其打上了显著的地域特征。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影响着三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但在二者之中,地理环境是基础,它不仅影响着该环境下的地域文化,而且影响着该地的经济环境,与经济环境一起,共同作用于该环境下的三秦地域文化。列宁说过:“地理环境的特征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②a]地理环境决定着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社会环境的状况,进而影响着文化的生长。一、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地理环境的作用还使三秦文化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痕,形成了显明的地域特征。一、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文化是在秦地自然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地域文化。在认识探讨秦地地方文化时,提出“三秦文化”的做法是较为妥切的,因为“三秦文化”涵盖了秦地整个地域的地方文化,是秦地文化的同义语。有学者提出“周秦汉唐文化”就是“长安文化”,并有学人进而以对“长安文化”的探讨代替对“三秦文化”的研究。“周秦汉唐文化可称之为‘长安文化’,即以古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包括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末)、秦汉(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唐(公元6世纪至9世纪)四个王朝时期形成的文化。”[①b]我们说周秦汉唐文化是中国古代特定时期整个国家的文化,而不是某一地方的地域文化。把周秦汉唐文化与长安文化等同起来是不妥当的,当然这样不否认长安文化在周秦汉唐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长安文化是古代长安的地方文化,以长安文化为代表的关中文化是三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三秦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因此以对长安文化、关中文化的研究取代对三秦文化的讨论。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既要重视整体把握,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一面向水,地形较为封闭;又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然国都迁出关中后,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原的封建农业的制约,表现出更多的保守性。陕南文化是秦地的山地文化,它除具有三秦文化的共同特性外,还兼有长江流域文化的某些特征。三秦文化呈现出三个有一定差异的文化区域,是直接受到了秦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三秦文化也是如此,受秦地自然条件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下面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做一简略而概括的分析。

首先,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进取精神,而后期逐渐倾向于封闭保守。

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对某一文化的分析不能离开历史时段。三秦文化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它的发展也显示出一定的历史阶段性。秦地文化表现为早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后期的封闭保守思想,是直接受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内陆,地形较为封闭。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北有横山山脉、西有子午岭、东南是黄龙山,另外向东以黄河天然与晋地隔离,交通极为不便。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位处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虽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关中有秦川平原,然地形的封闭性则更为突出。它三面环山,东面临水,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隔离开来。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具备了自我发展、不依赖外地,并进而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的条件。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形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自然受到了该地域地理条件的极大影响,反映为该文化开拓进取精神不够,更多倾向于封闭保守。

单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而言,三秦文化受其影响而倾向于封闭保守。然而,影响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表现出积极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关中封闭的地形在战略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中平原易守难攻,是军事要地;关中盆地中心的泾渭河冲积平原面积较为广阔,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气候适宜,农业兴起很早且极为发达;关中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有许多王朝在关中建都。仅长安一地,建都时间就达一千二百二十五年。有周、秦、西汉、新(王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还有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汉献帝刘协、晋愍帝司马邺、前赵刘曜、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十一个政权。[①c]建都关中,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汉代时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可达月氏(阿姆河流域)、安息(伊朗及两河流域),最远已到达波期湾。(《汉书·西域传》、《汉书·张骞传》和《后汉书·西域传》)首都是国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国家的文化首先波及影响到的是国都所在地区。三秦文化直接受到了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唐盛世的文化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对三秦文化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使其在早期历史阶段呈现出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司马迁生于韩城,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伟大精神。他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建立功名,百折不挠,完成文史巨著《史记》,功及千秋。

唐代以后,国都迁出关中,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向南移动。这个时期,三秦文化受国家(国都)文化的影响减弱,因而发展速度缓慢下来,文化也不及早期阶段的发达繁荣。与此同时,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的封闭性对三秦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暴露出来,加之小农经济的负面作用,使宋元以来的三秦文化逐步走向封闭保守。明清之际秦地学者李颙(1624—1705年),号二曲,曾与黄宗羲、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名儒”(《鲒奇亭集·二曲先生窦石文》),然与黄、孙二位相比,其思想则更多地表现出后期三秦文化的封闭保守性。李晚年曾自称“土室病夫”(《二曲集》卷二四),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二曲的思想是“为旧学坚守残垒”,道出了他的思想的保守性和落后性。

其次,秦地的自然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

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利、气候、资源等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如有些地方宜农,有些地方宜牧,有些地方宜于发展工商业等,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该地文化的发育成长,这样,自然条件通过对经济发展(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最终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也因此带有地域的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秦地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北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也较为肥厚,然气候愈向北愈为干燥,这种条件使其经济发展农牧并举,南部以农业为主,北部以牧业为主。关中盆地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八百里秦川,平原地带土壤异常肥沃,灌溉便利,加之气候温暖湿润,是发展农业的极佳场所。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之一。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其中也有小面积的平原地带,为汉江等河流冲积形成。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与关中不同,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从总的情况来看,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地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

秦地的农业经济对三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具有了农耕文化的特色。中国古代以农立国,重农轻商,农业生产发达,这种经济环境对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使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耕文化。三秦文化也是如此,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重农轻商的社会传统和务实轻虚的思想倾向等。

最后,秦地环境培育起来的三秦文化还有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三秦大地特别是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中国古代许多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从而促进了秦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唐王朝,其开放的先进的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三秦文化。三秦文化早期阶段就如汉唐文化所表现出的气势一样,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涌现出了像司马迁、张骞、班超、杜牧、韦庄、薛涛等心胸广阔,才华横溢,气质非凡,开拓进取的伟大人物。作为地域文化,三秦文化的早期发展是令世人注目的。然而唐代以后,秦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减缓,文化的发展也不如早期的繁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方面:一是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向东向南转移,国都迁出关中,关中丧失了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因而对秦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二是关中平原虽然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宜于农耕,但因面积所限,不利于大规模发展,而秦地南北部的宜于农耕的面积也比较有限;三是战争的破坏,不利于秦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宋元时期,三秦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前沿,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攻防的动荡地带,这使得秦地的发展严重受阻。

三秦文化在经由唐宋时期由盛而衰的转折之后,于是在其文化之中便逐渐孕育出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这种历史惰性是三秦文化经过历史性转折之后,在小农经济的土壤里滋生成长的。封建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所养育出来的文化,使人多安于现状、重土乐天、知足常乐,即使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也不会去积极努力的开拓创新,改变改造现实,达到理想的目标;与此相反,更多的时候是自我在心理上消除不满,以回想过去的满足和盛况求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安慰,这有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阿Q精神。三秦文化的历史发展由盛而衰,这种事实是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接受的,人们想起了三秦大地昔日的盛况,想起了汉唐盛世的开放气象,想起了……,长此一往,便在三秦文化中积淀形成一种怀旧恋古的历史惰性心理。直至今天,这种惰性心理还程度不同的存在于秦人的身躯之中,千年帝都除留给今天人们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迹之外,还留给人们意识中的废都衰败倾向,这些都是在振兴发展三秦文化中必须注意克服的问题。

二、农牧业、手工业以及与此发展相联系的商业经济共同组成了经济环境,从而为文化的发育提供了背景,为文化的植根提供了土壤。秦地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影响和制约着秦文化的生长,反过来说,秦文化受到了秦地经济环境的影响,获得了秦地经济土壤的营养和滋润;与此同时,受经济环境影响的秦文化又对秦地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对秦地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

一、三秦文化的农耕文明特征

经济环境与文化成长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三秦文化发育与秦地经济发展始终是相伴随的,它们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周秦汉唐时期,秦地社会繁荣兴盛,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同时出现高峰,共同谱写了三秦的辉煌。但是,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二者并非完全同步,有时经济发展先于文化,有时文化发展先于经济,二者并非总是相互适应的。经济与文化的各自发展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各有其生成发展的规律。宋元以来秦地的社会发展就是如此。唐末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南移,秦地经济发展速度减缓,既落后于全国的水平,也不及秦地历史时期的繁荣。但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三秦文化的发展依然非常明显,再度出现繁荣。三秦文化在经由漫长的历史发展后,此时已趋于成熟和定型。北宋时期,生于关中眉县的著名学者张载首创关学,成为当时与廉、洛、闽之学齐名的理学门派,对中国文化和三秦文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到了明代秦地学术界又产生了以王恕、韩邦奇等为代表的三原学派,又称“关学别派”。宋明时期,三秦文化的理论体系已建构起来。但总的来看,秦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经济发展为三秦文化生长提供了植根的土壤,秦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没有秦地经济环境的参与,可以说,没有秦地经济环境,就没有三秦文化的发展。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使文化在类型与性质上表现出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采集渔猎经济、农耕经济、工业经济几个大的阶段。与此相应,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可大略分为采集文化、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三大时期。三秦文化就其整体与大段历史时期来说,它是一种封建文化,如果与其封建经济环境联系起来认识,我们就可以说三秦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农耕文化。这种农耕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统一性)多样性的体现,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通,存在共性,但更有三秦特有经济环境影响所造成的文化的特有之处即个性,三秦农耕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也算是农耕文化)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秦地长期农耕经济环境的影响,使三秦文化逐渐具有了农耕文明的特征。三秦文化的农耕文明特征有很多方面,其中最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安土知足的处世态度。农耕经济情况下,农民信赖土地,他们热恋本土。特别是关中地区经济发达,使人们更不愿离开本土,迁居他乡,过漂泊不定的生活。封建农耕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分工不很发达,农民可以不依赖他人和社会而过自己的家庭生活,加之视野有限,目光较短,于是就自足自乐,知足常乐。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这种处世思想。二是重农轻商的经济传统。在历史时期,秦地农业一直比较发达繁荣,而相对来说,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不如农业,并且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依赖于农业,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加上封建政府长期倡导重农轻商、以农为本的政策,就使得重农轻商的观念为人们所接受,形成了重农轻商这种经济传统。三是务实、厚重的民俗文化传统。这是秦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反映。有耕耘,才有收获。在生活中,人们讲求实际,依据情况,量入为出,奉行节俭。另一方面,待人诚实,不讲客套,不慕虚名,不谈玄理。长期以来,便形成这样一种民俗文化传统。三秦文化的农耕文明特征与中华文化的农耕文明特征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息息相通,但表现程度有所不同

二、经济类型的更新与三秦文化之振兴

传统的三秦文化是在秦地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它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对中国文化和秦地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发展在近代已经终结。显然,传统三秦文化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不能适应今天三秦社会的需要,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传统三秦文化仍可对今天发生积极作用。我们知道,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今天的秦文化就是昨天的秦文化的延续。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今天我们重振和建设三秦文化,既不能抛弃传统,建空中楼阁;也不能抱住传统,不问现实,不求发展。我们要对传统三秦文化进行分析,分清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三秦文化遗产,这是振兴和建设当代三秦文化的必由之路。

严格说来,当今的文化应是一种工业社会的文化,三秦文化也不例外。传统三秦文化是以秦地封建农耕经济为基础的,这种经济土壤必然不利于今天三秦文化的植根,为此,我们要对其实施价值转换,动摇传统三秦文化的这一根基,为当代三秦文化的生长发育寻求更为良好的经济土壤。这是振兴建设三秦文化的根本途径之一。

当代三秦文化需要的是一种经济高度发达繁荣的经济环境,而这种条件是我们过去所不具备的。要振兴建设三秦文化,就要提供其所需要的工业经济环境,针对我们的传统与现状,我们的经济发展要以建设三秦现代工商业为先导。具体做法是:要将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将农民分流,走农村城镇化道路,使农民成为工厂(包括乡镇企业)工人或农业工人;建设现代工业,手工业要走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之路;与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相适应,商业也要特别繁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了高度繁荣的现代经济环境,三秦文化的振兴和辉煌必将会很快的到来。

注释:

①a 西周初年,开始把陕原(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以西的广大地区称为陕西。至清朝时设立陕西省,简称“陕”;又因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主要是秦国的所在地,故又简称“秦”。

②a 《列宁全集》第38卷,第459页。

①b 彭树智《周秦汉唐文化的历史魅力与理性反思》,《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增刊。

①c 《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编写组《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8页。

第二篇: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 业 行政管理

学 号 ***80 学生姓名 胡 洋

2014年 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 三秦 地域结构 自然条件 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原的封建农业的制约, 表现出更多的保守性。陕南文化是秦地的山地文化, 它除具有三秦文化的共同特性外, 还兼有长江流域文化的某些特征。三秦文化呈现出三个有一定差异的文化区域, 是直接受到了秦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 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受秦地自然条件的作用,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 下面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做一简略而概括的分析。(一)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精神, 而后期逐渐倾向封闭保守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的内陆, 地形较为封闭。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 北有横山山脉, 西有子午岭, 东南是黄龙山, 另外, 向东以黄河与晋地分离, 交通极为不便。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位于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 虽山清水秀, 但交通极为不便, 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关中有秦川平原, 但其封闭性则更为突出。它三面环山, 东面临水, 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的隔离开来。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在古代就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不依赖外地, 进而为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更多的是倾向于封闭保守。

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于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来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在中国的历史上, 有11个政权建都关中, [5] 仅长安一地建都时间就达1225年。由于政权的建立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 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 以长安为中心, 进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络。三秦文化直接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盛世文化的积极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 对三秦文化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使其在早期历史阶段呈现出来开拓进取的积极精神。例如, 司马迁出生于韩城, 他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开拓精神。唐代之后, 国都迁出了关中, 国家的政治、文化的中心逐渐向东、向南移动。这个时期, 三秦文化受国家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 因而发展的速度也逐渐缓慢了下来, 同时文化也不及早期的繁荣发达。与此同时, 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的封闭性对三秦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暴露了出来, 加之小农经济的负面作用, 使宋元以来的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了封闭保守。

(二)秦地的自然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

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利、气候、资源等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如有些地方宜农, 有些地方宜牧, 有些地方宜于发展工商业等, 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该地文化的发育成长, 这样, 自然条件通过对经济发展(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最终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 地方文化也因此带有地域的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秦地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北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也较为肥厚, 然气候愈向北愈为干燥, 这种条件使其经济发展农牧并举, 南部以农业为主, 北部以牧业为主。关中盆地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八百里秦川,平原地带土壤异常肥沃, 灌溉便利, 加之气候温暖湿润, 是发展农业的极佳场所。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之一。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其中也有小面积的平原地带, 为汉江等河流冲积形成。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 湿润多雨,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与关中不同, 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从总的情况来看, 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地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

秦地的农业经济对三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使其具有了农耕文化的特色。中国古代以农立国, 重农轻商, 农业生产发达, 这种经济环境对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使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耕文化。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表现为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重农轻商的社会传统和务实轻虚的思想倾向等。

(三)秦地环境培育起来的三秦文化还有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三秦大地特别是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使中国古代许多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 从而促进了秦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唐王朝, 其开放的先进的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三秦文化。三秦文化早期阶段就如汉唐文化所表现出的气势一样, 充满朝气, 充满活力, 充满生机。涌现出了像司马迁、张骞、班超、杜牧、韦庄、薛涛等心胸广阔, 才华横溢, 气质非凡, 开拓进取的伟大人物。作为地域文化, 三秦文化的早期发展是令世人注目的。然而唐代以后, 秦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减缓, 文化的发展也不如早期的繁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方面: 一是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向东向南转移, 国都迁出关中, 关中丧失了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 因而对秦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二是关 中平原虽然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宜于农耕, 但因面积所限, 不利于大规模发展, 而秦地南北部的宜于农耕的面积也比较有限;三是战争的破坏, 不利于秦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宋元时期, 三秦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前沿, 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攻防的动荡地带, 这使得秦地的发展严重受阻。

三秦文化在经由唐宋时期由盛而衰的转折之后, 于是在其文化之中便逐渐孕育出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这种历史惰性是三秦文化经过历史性转折之后, 在小农经济的土壤里滋生成长的。封建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所养育出来的文化, 使人多安于现状、重土乐天、知足常乐, 即使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 也不会去积极努力的开拓创新, 改变改造现实, 达到理想的目标;与此相反, 更多的时候是自我在心理上消除不满, 以回想过去的满足和盛况求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安慰, 这有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阿Q 精神。三秦文化的历史发展由盛而衰, 这种事实是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接受的, 人们想起了三秦大地昔日的盛况, 想起了汉唐盛世的开放气象, 想起了。。长此一往, 便在三秦文化中积淀形成一种怀旧恋古的历史惰性心理。直至今天, 这种惰性心理还程度不同的存在于秦人的身躯之中, 千年帝都除留给今天人们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迹之外, 还留给人们意识中的废都衰败倾向, 这些都是在振兴发展三秦文化中必须注意克服的问题。四.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

(一)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天人合一。从司马迁到张载, 从周秦文化到宋金元明清的关中学术, 都把人与自然看成是有机的统一体, 自然环境既能影响人生, 人生又能作用、影响于环境, 认为人有生命与灵气, 自然也有生命与灵气。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 三秦父老生生不息, 发扬奋斗精神, 创造自己的文化, 描绘自己的理想境界。(二)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与重视实用、讲究功利的文化心理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八百里秦川地处西北黄土高原, 东有潼关, 南有秦岭, 西部与北部有连绵的戈壁和沙丘。如欲发展必须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向外开拓。历史证明, 周秦汉唐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向全国开拓并且迅速地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三秦文化是在吸收中原文化、东方儒道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秦人在东进开拓的过程中, 自然地培养了重实用、讲功利的文化心态。当然, 这一思想特征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三秦文化发展的前期, 明显地表现出其开放性和积极性, 明清以来, 由于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 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了保守与封闭。(三)求实尚孔的原朴风气, 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

秦人尚朴古有定论。从司马迁到张载都强调礼仪, 提倡务实。张载: “关中学者用礼渐成俗。”程熙则评价: “关中人刚劲敢为。”果然, 江藩在国朝宋学渊源记中评价李因笃时称到“平生尚气节, 急人之难。亭林在山左被诬陷, 因笃走三千里, 至日下泣诉当事而脱其难。性慷直, 面斥人过, 与毛奇龄论古韵不合, 奇龄强辩, 因笃气愤填膺不能答, 遂拔剑斫之, 奇龄骇走, 当时相传为快事”。所以, 秦人提倡“道不虚谈, 学贵实效”。

总之, 三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三秦文化在公元906 年以前, 曾集中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成就, 以汉唐长安为标志, 如日中天地照耀着整个世界;宋元以后, 三秦作为临制西北的军事重镇, 凭借其地理与文化优势, 仍然在历史上有杰出的贡献。三秦文化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 从史前的半坡彩绘到唐宋名人名画, 再到当今长安画派, 从工整细腻的宫廷绘画到粗犷豪放的民间绘画, 形成了既与中国主流文化难以隔断的传统, 又颇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风格, 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鲁鹏.三秦文化的历史发源及特性 [J].兰州学刊,2011(2).(2)毛曦.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J].唐都学刊,1997(3).(3)何金铭.三秦文化从书 [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4)臧振.文化交流与三秦兴衰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4).(5)赵吉惠.三秦文化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第三篇:三秦文化平时作业

三秦文化平时作业

第一次作业

1、简述三秦名称的由来。

答: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陕西还称“三秦”,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经过春秋时期一系列战争,许多国家消亡。到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秦王嬴政在位时,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在中国首次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但由于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等特别繁重,法律严酷,使得民不聊生,到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队攻占咸阳,秦帝国只存在了15年。

至于陕西为什么又称“三秦”?这要从项羽说起:公元前206年项羽领导的军队在刘邦之后也来到咸阳。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家庭。在秦末农民起义时为恢复楚国,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章邯投降。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入咸阳,杀了已归降的秦王子婴,并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后引兵东问,都彭城(今徐州),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都南郑,辖陕南及巴、蜀之地。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其实当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变化,即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

“三秦”的称谓产生后,历史上也有人将它作为政权名称。例如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50年居住在甘肃秦安县东南的氏族首领苻洪起兵,自称“三秦王”,建立政权。352年,其子苻健称帝,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385年羌族首领姚苌擒杀前秦皇帝苻坚。386年姚苌称帝,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后秦”。

2、三秦民风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一)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与重实用、讲功利的文化心理。

(三)求实尚孔的在原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

3、谈谈你对明长城的认识。

答: 长城,从东到西绵延万里;从古至今,其修筑延续二千多年。凭临登攀,偏要到悬崖绝壁人踪罕至处,方可见其建造的艰辛奇特。它那雄伟的风姿、美学的价值、防御的功能及所蕴含的军事谋略,都是世界文化遗留中少见的。它是世界的奇迹,是个伟大的奇迹,因为它深受各国人民的仰慕和赞叹。站在长城上,不论是春花秋月、夏云冬雪,还是看长城内外苍茫的还山、连天的衰草,都有一股浓重的思古幽情油然而生。也许,我们已经忘记当年这个古战场上飞扬的胡笳羯鼓,闪烁的刀光剑影,但我们不会忘记在历时两千多年间千千万万修筑万里长城的先人。他们惊人的智能、惊人的坚毅以及惊人的创造力,不仅使我们受到巨大的震撼,也给予了我们伟大的启迪。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辽宁虎山,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126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它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长城是中国坚不可摧象征。

4、说说三秦大地主要有哪些名山。

答:华山、太白山、骊山、翠华山、王顺山、药王山、宝塔山、午子山、定军山。

5、简述华山之名及其别称的来历。

答:华山名字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来说,同华山山峰像一朵莲是分不开的,古时候“华”与“花”通用,正如《水经注》所说: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她东临潼关,西望长安,南依秦岭,北靠黄渭,古称太华山,又称西岳华山。由中(玉女)、东(朝阳)、西(莲花)、南(落雁)、北(五云)五个山峰组成。远望主峰状如金元宝,与周边环绕几小山远望形似莲荷;西峰翠云宫前又有倒扣莲花花瓣石,称“花山”,又因近临黄河,是华夏发源地,加之人们口音等因素,故称“华山”。整体为花岗岩断块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险峻的奇峰峭壁俯瞰渭河平原,有壁立千仞之势,自古为游览胜地。第二次作业

1、秦王朝统一的关键人物有哪些?

答:李斯

李斯,中国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市,并夷三族。

赵高

赵高,中国秦代宦官,权臣。原为赵国宗族远支。其母在秦国服刑,故兄弟数人皆生隐宫。赵高为内官厮役,因通晓法律,被秦王政提拔为中车府令。后因犯罪,被蒙毅依法判以死罪。秦王惜其才干,下令赦免。后以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赵高和胡亥见秦二世随从秦始皇出游会稽。还至平原津,始皇病危,遂与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谋,秘不发丧,篡改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更为书赐长子扶苏和蒙恬死。胡亥还至咸阳,立为二世皇帝,赵高任郎中令,常居宫中参与决策。他指使胡亥更为法律,诛戮宗室、大臣,且专擅朝政。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他为了巩固权位,故意在二世面前指鹿为马,对不随声附和的大臣,捏造罪名加以迫害。秦二世三年八月,刘邦攻下武关,赵高与其婿阎乐等人密谋,乘二世在望夷宫斋戒之机,诈诏发兵围宫,逼二世自杀,企图篡位自立。因左右百官不从,只好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九月,赵高被子婴用计杀于斋宫,夷三族。

白起

白起是战国时,秦国.邑人,为秦将军,善于用兵,昭王时封武安君。有一次,和赵国将军赵括在长平交战,佯装战败退走。暗中埋伏两队奇兵,加以胁制。赵括不知,乘胜追至秦国壁垒,壁垒坚固拒守,不得攻入,而秦奇兵在后断绝赵军粮道,白起率轻骑攻击,赵军屡战失利。因而筑军垒坚守,以待救援,赵军绝食四十六日,人与人相食,赵括亲自出阵搏战,秦军射杀,赵括中箭而死,败兵四十万人投降,白起说:“赵国军卒,反覆无常,恐会作乱。”于是用诈骗手段,将四十万降兵,全皆坑杀,只遗下年少的二百四十人,回归赵国。这场长平战争,前后斩首俘虏多达四十五万人,赵国人心大为震骇。

后来秦王派别的将军攻伐赵国邯郸,屡战不利,秦王又想取用白起为将,白起推辞不受,秦王强迫命令,白起托称病笃,于是秦王大怒,贬谪白起为士伍,放逐于阴密,当他出咸阳西门,走到杜邮。应侯范睢奏说:“白起迁贬,心中不服,口出怨言。”于是秦王遣使赐剑,命白起自杀,白起引剑自刭时,说:“我有何罪于天,而至如此下场?”思惟良久长叹说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投降兵士数十万人,我诈骗引诱全部坑杀,此罪足以当死。”于是自刎而死。

蒙恬

蒙恬(?~公元前210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初期的名将,祖籍齐国。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大将,为秦国立下过赫赫战功。蒙恬小时候就很喜欢学习法律,做过审理案件的文书官。在公元前221年,他被秦始皇封为将军,后来因为破齐立功升任内史(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弟弟蒙毅也做到了上卿。兄弟二人很受秦始皇的器重。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蒙恬奉命率领三十万军队北上反击匈奴,然后驻守北部边境。后来又支持修建万里长城,西起陇西的临洮(现在中国西部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现在中国东北部辽宁境内),将原来燕、赵和秦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对防御北方的匈奴骚扰起了积极作用。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病死,赵高和李斯联合制造假诏书,命扶苏和蒙恬自尽。扶苏不辩真假,自杀身亡。蒙恬不愿自尽,请求向胡亥申诉。赵高派的使者则将他囚禁起来。蒙恬被囚禁之后,赵高曾经想放了他,但又担心蒙恬兄弟卷土重来,在胡亥面前他无法专权,所以就在胡亥面前诬陷蒙恬弟弟蒙毅曾经在秦始皇面前说胡亥的坏话,最后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谗言,将蒙毅杀死,然后又派人去杀蒙恬。蒙恬再次请求使者给他申诉的机会,但使者没有答应,蒙恬只好含恨服毒自尽。

王翦

王翦(约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后期),战国秦国(今富平县美原镇)人,秦国著名将领,卓越的军事家。

秦王赢政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分裂局面,统一六国,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十一帝。王翦在这次统一战争中,显示了他超凡的军事天才,起到李极其重要的作用。民间流传说王翦灭六国,据史书记载:战国七雄中,韩国为秦内史腾于元前230年所灭,其余五国均为王翦及儿子王贲所灭,因此民间传说并非虚妄。王翦是秦统一天下事业上战功赫赫的杰出军事家,他参加了秦始皇消灭六国的许多大规模军事行动。赢政十一年(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攻燕,秦乘机派王翦等攻赵,夺取了邺、安阳等漳河流域大片土地,时隔七年,秦国又发动对赵的攻击,王翦率秦军下井陉,元前二二八年破赵军入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灭亡。赵公子嘉逃奔代,称代王,成为流亡政府。元前二二七年,秦又派王翦攻燕,王翦在易水上击败燕代联军,次年王翦破燕率军入蓟,燕亡。燕王喜迁逃辽东。元前二二五年,王翦子王贲攻魏,决水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投降,魏亡。

在王贲灭魏时,秦王赢政遣王翦攻楚。王翦提出无六十万军难以灭楚。秦将李信夸口二十万足矣,秦王派李信蒙武率二十万军攻楚,秦军至城父被楚将项燕打得大败。秦王在失败面前清醒了,重新起用王翦,命他率六十万大军灭楚。王翦受命出发,反复要求胜利后要给他封地,要给他赏赐,部下皆不解其

2、唐王朝盛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唐朝盛世的表现

政治上的建树、经济繁荣的表现、友好的民族关系、开放的对外关系 政治上:

政治清明,人才辈出。

1、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基础上创建三省六部制,采用科举选拔人才;武则天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并开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李隆基任用高官主持科举,提高科举地位,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2、唐太宗沿袭前朝府兵制;李隆基创建两税制; 经济上:

开始征收茶税,农业上水稻种植的推广,新型农业器具的发明应用,丝绸技术的进步,对外贸易繁荣,城市中的东市西市的划分等。吸取隋忘得教训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3、比较分析《史记》和《汉书》的叙事特点。答:在二十四史中,《汉书》的成就和影响仅次于《史记》。做为一部历史散文,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有着足以令人称道的地方。

班固继承了司马迁在叙事中注重人物刻划的传统,常在传记中通过富于个性特征的行动和语言突现主人公的思想品质,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他特别推崇那些忠君爱国之人、特立独行之士,憎恶荒淫昏暴的帝王、外戚和幸佞,尤其痛恨篡权窃国的“乱臣贼子”,每遇这种人物,都要尽全力刻划,使其形象格外鲜明。书中的《李陵传》、《苏武传》、《霍光传》、《外戚传》、《王莽传》等,都写得深具匠心,相当精彩。《苏武传》写苏武被拘匈奴十几年,历尽艰险,终于重返汉朝,生动表现了他坚贞不屈、不惜用生命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文中写苏武在生死的考验面前,大义凛然,毫不动摇:

在叙事方面,《汉书》不像《史记》那样追求情节的奇异,也不像《史记》那样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而是在平实细密的叙述中再现历史的风貌,班固特别善于以史家的目光洞察历史的发展,在叙事中准确地交代关乎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献资料。因此,《汉书》的文章不像《史记》那样铺张渲染,但却自有一种典雅富赡、娓娓而谈的风格,比《史记》带有更多的学术性。《汉书》的语言比《史记》更为简洁整饬。书中有些传记袭用了《史记》的原文,但行文更为简洁,大大缩短了篇幅。班固又爱用古字和骈句,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读起来虽不如《史记》浅豁生动,但也别具风味。范晔在《后汉书•班固传赞》中说:“迁文值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者娓娓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比较准确的概括了《汉书》的文章风格。和《史记》一样,《汉书》在后代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当作古文写作的典范。

4、杜牧七绝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答:他善于选取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而飞动流走感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其咏史怀古的七绝多写得才气纵横;写艳情的伤别诗、纪行诗和写景诗,也笔调清新飘逸,不落寻常窠臼,故能在晚唐诗坛自成一格

5、简述韦庄《秦妇吟》的艺术成就。

答:韦庄的《秦妇吟》在中国古典叙事诗史上是一首著名的杰作,这取决于它突出的艺术成就,表现为叙事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在结构模式上,把汉代确立的横剖面的串联式与白居易奠定的纵向发展的并联式两种结构完美地结合起来;在叙事角度上,继承杜甫、白居易把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并用的传统,又加以发展;首次明确采用了把美女的命运与国家衰亡结合起来的表达方式。第三次作业

1、三秦民间艺术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陕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种类繁多,秦腔、秧歌、民间锣鼓、皮影、泥塑等闻名国内外。

2、简述三秦民间音乐的体裁和特点。

陕西民间音乐有古老的长安古乐,有热情奔放的陕北民歌,还有韵味独特、反映日常生活的紫阳民歌等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

3、简述三秦民间艺术的艺术价值。P163至183总结。

4、以典型的三秦民谷事象为例,简述其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答:陕北的独特乡风民俗。它们是:

做饭大烩菜,面片揪得快,毛巾头上盖,皮袄板在外,窑洞暖又耐,光脊不怕晒,盘腿很实在,跑蹴老小爱,骂人有些怪,不会谈恋爱。

注解:

大烩菜:是把各种菜烩在一锅,也可以吃炒菜,也可吃汤菜。

揪面片:擀好的面切成宽条子,用手一截一截揪断搁进开水锅里,动作之快叫人眼花缭乱,如同刀削面。

头上盖:是把白毛巾往头上一围,前面交叉相挽,两头平立。板在外:指皮袄不上布面。板面刮平束软。

暖又耐:家家户户用石头、砖箍成窑洞,或在老山下打洞,坚实牢固、暖和。不怕晒:是在大热天光脊梁,流汗、晒黑、掉皮,从不叫苦。

很实在:盘腿坐炕,如善佛一样平稳、温和、憨厚、老实。

老小爱:无论老人、孩子、男女,开会、吃饭、嘴闲、乘凉总喜欢蹲着。有些怪:是骂人的言语脏、多、低级。

不会谈恋爱:土生土长,没有城市的好条件,言语较诚实。就像电影《人生》中刘巧珍说的:“加林哥,我看你比我妈我大还亲”,发自内心肺腑之言,情深一针见血。

5、简述三秦寺庙文化的发展。

答:陕西的佛教寺庙文化历历史悠久,汉至南北朝时期,是陕西佛寺萌芽及初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飞跃发展的时期,隋唐时期,长安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盛世的繁荣同时推动着佛寺发展达到顶峰,宋、元、明、清时期,佛寺发展衰微。第四次作业

1、列举三秦名酒和三秦名茶。

答:三秦名酒有:

1、西凤酒

2、太白酒、3、白水杜康酒

4、黄桂稠酒 三秦名茶有:

1、午子仙毫、2、紫阳毛尖、3、秦巴雾毫

4、汉水银梭

2、陕北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什么?

答:陕北的民间饮食文化在无力向花样翻新的新阶段发展后,只能在原先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良和完善。当然了,陕北人至今都坚持蒸、煮、熬、炖、烩这些简单实惠的饮食方式,一定也是和长期以来,这里的饮食文化中不断有少数民族饮食习俗的介入有很大关系。正是在这种丰富复杂的文化背景的作用下,通过长时期的衍变和升华,明清以来的陕北饮食文化,在具体饮食过程中,终于产生了一种明显的分化和定格。陕北民间的各种饭菜,大致上划分为三大类:即家常便饭、节日饮食和各种风味小吃。所谓家常便饭,便是老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居家过日子所享用的饮食,这一种饮食自然又以制作简单、实惠方便为前提,比如蒸馍馍、熬稀饭、揪面片、煮南瓜,即属于这一类。而节日饮食呢,当然就是陕北民间饮食中的一些上品,它制作精良,而又独具风味,除了在特定的节日中享用外,还可以用来款待亲朋好友及贵宾,像油糕、烩菜、八碗、饺子、猪肉和羊肉。除了以上两种饭食外,在陕北饮食文化中,还包括有一种所谓的风味小吃,这些风味小吃常常代表着陕北各地不同的地域特色,像清涧韭盒、绥德油旋、米脂驴板肠、子洲果馅等。而这许多不同特色的风味小吃,则更是陕北饮食文化中的一些难得的精华之作。毫无疑问,表现在这许多节日食品和风味小吃中的烹调技艺的一种复杂组合,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加工制作过程。这当然代表着陕北民间烹调技术的一些最高水平,是千百年来陕北民间饮食文化中的结晶。当然了,普通老百姓终其一生,也要操办几件红白喜事,而表现在各种红白喜事中的陕北民间饮食文化习俗,自然也具有一定筵席性质,但陕北高原古风淳朴,在普通老百姓筵席生活中,所有菜肴和主食的制作,基本上仍是以这些蒸、煮、熬、炖、烩、炸手段为基础,很少有什么大肆铺张的味道,这当然也反映了历代陕北人生计的艰难和不易。

3、简述西周的教育内容。

答:西周时期在文化教育方面其鲜明的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周时期就是乡学和国学的分别,有大学、小学的分级,有专职的保氏、太师等教师的出现,可以看出,我国此时已经有了学校系统的锥形,已初步建立起学校教育制度。但这一时期,教育权和受教育权完全正确为奴隶言主贵族所有,学校教育未能达到于普通民众,呈现出“惟官有书,而民无书”的局面。

4、简述唐代的文教政策。答:唐代的文教政策:

唐代的文教政策:尊孔;提高儒士的地位;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典;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5、论述张载的教育思想。

答: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学说对宋代教育理论和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教育家的张载,其一生多用于专心讲学和孜孜著述,通过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他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理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他不仅继承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唯物主义传统,同时也丰富了古典教育学的内容,其教育教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于现今之教育也有借鉴意义张载的教育思想从其哲学观点“元气本体论”出发推导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并在他人性二元论的基础之上,建构起了他的教育目的观,并分为三个层次“立人之性”、“求为贤人”、“学为圣人”张载具有多种教育观,如“养正于蒙”的早期教育观、“敦本善俗”的社会教育观、德智统一的教育观而且他的教育理论体系以“尚礼”为核心,“博学穷理”为途径,“圣人之书”为教材同时以“为师之道”与“为学之道”为其关注对象以“重实”、“学以致用”为其特征对于德育理念,张载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注重立志教育、强调克已从礼的自我教育、倡导“行养结合”的道德躬行方式张载对教学论也有多方面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为学的原则与方法的阐述,他认为教师应做到“尽人之材,因材施教”、“适时而教,循序渐进”、“启发思考,激发旨趣”、“竭其两端,举一数反”、“罕譬而喻,言简意臧”、“爱严相济,身教示范”而学生为学应能“博学多见,勤于读书”、“学则须疑,熟记精思”、“剳记成诵,记思结合”、“温故知新,缘旧察来”、“自求交友,进进不已”。

第四篇:三秦 非遗文化展示

三秦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陕南地区

商洛市:

截至目前,商洛共28个项目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9个项目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9个项目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政府公布了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洛的商南民歌、商州花灯、漫川古镇双戏楼庙会等9个项目成功入选。

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按照《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经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经省政府批准的,涵盖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10大类80个项目。

商洛9个入选项目分属其中4大类。其中,商洛市群艺馆选送的商洛孝歌、商南县文化馆选送的商南民歌、山阳县文化馆选送的八仙鼓3个项目入选传统音乐类;商州区文化馆选送的商州花灯入选传统美术类;商州区文化馆选送的黑龙口豆腐干制作技艺、柞水县文化馆选送的杏坪皮纸制作技艺、柞水县饮食文化研究会选送的柞水洋芋糍粑3个项目入选传统技艺类;柞水县饮食文化研究会选送的柞水十三花、山阳县文化馆选送的漫川古镇双戏楼庙会2个项目入选民俗类。

汉中市:

陕西省政府公布了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汉中市的勉县对鼓、宁强羌族刺绣、龙骨水车营造技艺和汉中藤编技艺(南郑县)、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洋县)、镇巴宣纸传统造纸技艺、石质粗瓷制作技艺(西乡县)、略阳菜豆腐节节制作技艺、陈氏接骨技艺(勉县)、午子山三月三庙会(西乡县)共10个非遗项目

截止目前,汉中市共有8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省级名录,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

安康市:

安康市共整理出“非遗”名录110余项,涉及表演艺术、口头传说、民间文学、手工技艺等多门类,其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平利弦子腔、小场子、八岔戏、安康道情、龙舟节等已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另有24项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

二、关中地区

西安市:

陕西省第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正式公布,西安肉夹馍、秦腔脸谱绘画、澄城水盆羊肉等10大类79个项目,列入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具有浓郁的陕西特点,其中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门类。这些非遗项目有的展现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有的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的则是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有的则见证了陕西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宝鸡市:

宝鸡市有 78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 37项、第二批 28项、第三批 13项),其中宝鸡民间社火、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西秦刺绣、炎帝祭典已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有 4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而列入县级“非遗”名录的已达 265项。这些项目涵盖民间美术、民间文学及语言、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多个门类,是宝鸡市民间文化的瑰宝和艺术结晶。

宝鸡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74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 3人(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瑜、邰立平和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深),省级传承人 32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有 242人。

渭南市:

渭南市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70个、市级名录169个、省级名录83个、国家级名录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和质量均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初步建立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华阴老腔、韩城行鼓等12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84项列入省级名录。有8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被列为省级传承人。

渭南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秦腔、大荔同州梆子、富平阿宫腔、华阴眉户、合阳跳戏等多种戏曲源远流长;华县皮影戏、合阳提线木偶戏古老璀璨,被誉为“戏曲的活化石”;华阴老腔更是被称为“东方的摇滚”;韩城秧歌独具匠心,融民歌、说唱、舞蹈为一体;澄城刺绣、皮影雕刻、渭南面花等民间艺术巧夺天工;韩城行鼓、合阳上锣鼓、富平老鼓威震四方;蒲城秆火绚丽神奇;澄城尧头窑古朴厚重。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就了渭南民间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品种繁多„„

三、陕北地区

榆林市:

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技艺是9大类中入选项目最多的一个,其中囊括了具有各县区特色的干炉、手工挂面、拼三鲜、炉馍馍、果馅、豆腐、驴板肠等传统食品技艺,以及柳编、手工地毯、石雕等共26项传统制作技艺。而市民耳熟能详的绥德传统婚俗、定边赛驴会、子洲转九曲等14项民俗与靖边剪纸等12项传统美术,以及神木杨家城传说等3项民间文学和横山道情这一传统戏剧,也分别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民谚、绥德石狮雕刻技艺、绥德踢场子、佳县白云山庙等4项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延安市:

延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2004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榆林市已先后挖掘出各类民间艺术品种70余项104个品种,其中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12项,列入省级的64项,列入市级的135项,列入县级的284项。已有31人分别被国家和省上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6个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有4位民间艺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延安处于领先地位。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说书等非遗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第五篇: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 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 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 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三秦关中、陕南、陕 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三秦饮食文化。

关键字:三秦 饮食文化 地域特色

前言: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数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有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 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宫廷 中就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使用多种调料和烹饪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

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 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 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周原遗 址考古证明,“三千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二)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秦汉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二个高峰。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 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对烹 饪做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 还是非常科学的。例如,“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 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 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 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智不能喻”(《吕 氏春秋·本味》)。在谈到调和味道时,“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糇”。在凤翔县姚家岗秦国 雍城宫殿群发现的“凌阴”遗址是储冰用的冰窖,冬天将冰储藏于窖内,供夏季 消暑降温、防止食品腐烂之用。根据体积计算,此窖就可藏冰块一百九多立方米。两汉时,宫廷内经常举办盛大宴会。著名学者翦伯赞在考证秦汉史时指出,“当宴请宫廷群臣之时,则庭实千品,旨酒万钟,班玉觞,御以嘉珍,飨以太牢。管弦钟鼓,异音齐鸣,九功八佾,同时并舞”就是民间乡饮酒和结婚宴席。《盐 铁论·散不足》中记述了“今民间酒食,肴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 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此时已引进了“胡食”。《续汉书》曰“灵帝好胡 服胡饭,京师贵戚皆竟为之”。《物原·食原第十》中记有“汉高祖作汉饼,金 日殚作胡饼。”红案、白案、炉灶有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汉书·百官公 卿表》记述了掌管帝王、后妃饮食生活和宫廷内的一般膳食,在少府中设有太官 令、汤官令、胞人长。他们的责任分工是:太官令主膳食,汤官令主饼饵,导官 令主粮食,胞人长主宰割。《翰林志》记载:“汉制,尚书郎主作文起草„„汤 官供饼饵。”三原县高渠乡的汤官村,就是因为在西汉时除了一名管理宫廷饮食 的官员而得名。秦汉时在烹调方面也有所发展,如《盐铁论》中记载的膳食就有 十多种。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交流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由西域引进的胡瓜、西瓜、黄瓜、胡萝卜、胡豆、胡葱、胡椒、菠菜、胡桃等也首先在关中试种成功,进一步丰富了饮食原料。中国的饮食文化 和烹饪技术也迅速向国外传播,促进了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隋唐至清末饮食文化 2 隋唐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三个高峰。那是的京城长安几经发展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不但茶楼酒肆鳞次栉比,而且经营规模很大,以至于 “

三、五百人之撰”可以“立办”(《国史补)。烹饪原料已是“水陆罗八珍”(白居 易:《清肥》),美馔佳肴不胜枚举,仅韦巨源一席“烧尾宴”就有名菜、美点 五十八款。“诗圣”曰:“三月三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紫驼之峰出 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杜甫《丽人行》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的宫廷膳食和餐具十分 精美。他还对一次家宴做了这样的高度赞美: “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兼求富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画家、诗 人王维绘制的著名《辋

川图》,被一位女僧人创制成花色冷拼,能够用腊肉、炖 肉、肉脯、肉茸、酱瓜、蔬菜等原料,用二十个盘子组合拼制出的精美的“辋川 小样 ”,在京城曾轰动一时。“诗仙”李白在《少年行》中又吟道:“清歌弦古 曲,美酒沽新丰。快意且为乐,列宴坐群公.”李白在《少年行》中又吟道:“新 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在宴会上不但有热菜、面点、丰盛,而且还有“冷饮”。例如,唐玄宗起凉 殿,拾遗陈知节上疏极谏,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赐“冰屑麻节饮”。《唐 六典》中还有“凡朝会宴飨,九品以上并供膳食。并注明夏月加冷淘粉粥”。当 时已经有了“槐叶冷淘”等冷食。此时的药膳、食养、食疗理论更加系统化,主 要著作有名医孙思貌的《千金食治》、三原县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等。晚唐 以后由于战争频繁,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渐次南移;元、明、清三代均定都北 京,陕西和西安的政治地位已不如过去。但作为一方重镇,豪绅富贵仍聚于此。三秦饮食文化也随之缓慢的发展着。

(四)近现代时期饮食文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三秦大地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饮食业也更加繁 荣。抗日战争时期,陕西饮食文化发展到第四个高峰。京、津、鲁、豫、晋、川、湘、粤、鄂、淮扬、苏锡以及西餐等菜系的餐馆纷纷进入西安、咸阳、宝鸡、汉 中等地。尤其是西安,仅大中型饭店、餐馆就达一百多家,使三秦菜肴得以注入 新鲜血液,继承和发扬周、秦、汉、唐的炒、炖、酿、烤、烩、蒸、煮、扒、塌、涮、煎、爆等烹饪技法,形成了技术全面、质感丰富、味型多、适应面广的独特 风格。二、三秦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一)关中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关中饮食文化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 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曾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此,全 国各地的山珍海味、农副特产作为贡品源源输入,历来饮食业发达,烹饪原料应 有尽有,山珍海味、禽畜水产无所不用;名厨云集,美食荟萃。关中菜肴制作擅 长炒、炖、煨、烩、炝、酿、蒸。关中饮食文化属于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 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有文化的最主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故 也有人称其为“泾渭文化”,是陕西饮食民俗文化的代表。群众最喜欢麦面、小 米,口味偏爱酸辣,旧事农家几乎家家都会做醋。对关中人来说,“一天不吃面

就像没吃饭”。女孩从小就学擀面。陕西不只有“面条像裤带”那种又长又宽的 面,也有“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挑在筷上面不断,吸溜吸溜一大 碗的”精细面。这种面条即使不调味,吃起来也是香的。关中面食不下几十种。小米米饭(稠粥)则是关中人冬天的美食,后来大多改为稠玉米糁了。日常饮食 以面食为主,往往面菜合一,肉、蛋为辅。关中由于历史也是回民聚集区,清真 饮食在民间影响甚大。关中饮食是陕西饮食的代表,在取料上以猪肉、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酥烂的特点,而取料单

一、滋味醇正有事陕菜的独特风格。注明的关中菜点有“葫芦鸡”、“鸡米海参”、“清汁蝴蝶鱼”、“温拌腰丝”、“桃仁口磨汆双脆”、“奶汤锅子鱼”、“烤羊腿”、“酿金钱发菜”、“肉夹 馍”、“米面皮”、“水煎包子”、“酥油饼”、“灌汤包子”、“大肉锅贴”、“泡馍、煮馍”系列小吃及宴席等。

(二)陕北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陕北饮食文化是包括榆林、延安、绥德、黄陵在内的饮食文化范围,是三秦 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东隔黄河和山西相望,西和甘肃、宁夏接壤,北 与内蒙古毗邻,南与关中链接,地域广阔,包括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属草原文 化过渡带,菜肴带有满蒙风味。烹饪原料以禽,畜为主,特别是羊馔,几乎家家 善烹,擅长炒、炖、烧、烤、炸、煮、烩,以鲜香、酥烂为特色。秦汉时期为陕 北的鼎盛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云:其地“西有关中之利,北有戎狄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直到隋唐,这里仍是一个发达的地区。而宋代以后,由于植被 破坏,气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干旱少雨,环境日益恶劣,陕北渐渐变为贫瘠 之地。旧时北部地区生活贫困,广大群众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日常饮食 以小米、糜谷、豆类为主,代表性的副食是红枣、白菜、南瓜、马铃薯。榆林城 民谣所说的“穿得漂,走得快,肚肚装的酸酸菜”就是一个形象的写照。陕北饮 食则以滚、烂著称。所谓“滚”,即热可炙口。取料多以肉为主,而以羊肉、猪 肉合烹为多。在烹饪方法上采取蒸、烩兼制,肉菜和烹,展现了半农半牧的乡俗 文化特色。粗粗细细的陕北民间饮食,其饮食文化自成体系,而且能够纯正地保 留下来,粗粮细做就是陕北饮食文化的主流之一。陕北饮食中就有用荞麦面做的 剁荞面、凉粉、煎饼,陕北的饮食基本上都是这样精雕细刻做出来的,像热腾腾 的油糕、黄灿灿的油馍馍等。它是以粗为基础,以细为结果,以杂为数量,以巧 为质量;多以营养为出发

点,以壮筋骨为落脚处,先天地吻合了现代营养学的观 点,后天地巧夺了现代饮食学的天工。人们返璞归真,专门追寻山野农村日常所 食,开发出一种叫作大烩菜“名吃”。洋芋切大块,猪肉大块切,捞一颗缸里发 酵的盐酸菜,大把捏碎;先炒然后烩再煮,就成“一锅烩”,这些菜以粗粝为美。陕北著名的菜点有“满汉宴席”、“全羊宴席”、“豆腐宴席”、“饺子宴席”、“金钱海参”、“八仙过海”、“虎头鸡”、“麻辣驴肉”、“手抓羊肉”、“全 羊背子”、“羊肉冻豆腐”、“糖醋鱼卷”、“鱼酿子”、“马蹄酥”、“肉菜 盒子”、“洋芋杈杈”、“陕北米酒”、“轩辕酒”等。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水产资源丰富,以鱼入馔越来越多。

(三)陕南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陕南饮食文化是包括汉中、商洛、安康在内的长江流域民俗风情,是三秦饮 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南与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省市接壤,汉江,丹 江,嘉陵江纵贯陕南,饮食文化受到川、鄂、豫的一定影响,但又有所不同。陕 南山地,亦称秦巴山地,属稻作文化过渡地带,具有鲜明的长江文化的特点:一 是爱吃米;二是爱吃酸;三是爱吃肉。越是山区,“爱吃酸”越甚。巴山人有“三 天不吃酸,腿杆打闪闪”的俗语。一年四季酸菜不离口。吃大肉是山区人的另一 种偏爱。群众有“三天不动荤,说话没精神”、“三天不喝油汤,心里燥得发慌” 的口头禅。初一、十五常常“打牙祭”,山里的腊肉、熏肉常年皆备。吃肉时,肉块要切得厚而大,大的肉片要担在碗边,这种“过桥肉”每块足有二两重。陕 南饮食以汉中为代表,菜味多辛辣,具有辣鲜的特点。汉中,自古为陕南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地理非常重要,属于亚热带气候,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基地,也是陕西省的二线蔬菜基地。数千年来,汉中菜肴、面点、小吃等,是由民间菜、王府菜、市肆菜、民族菜、引进菜所组成的。这里 不但是汉王刘邦开创大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曾经是三国时曹魏和蜀汉争夺的战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必经之地和后方;同时,还有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封地,如博 望侯张骞、龙庭侯蔡伦、定远侯班超、武侯诸葛亮和张良的隐居地。一六二七年,明朝在汉中城修建“瑞王府”,落成后,瑞王朱常浩携带家人、御厨前来居住,为显其权势,笼络人心,“常设厨膳,宴请汉中各界名流食之”。宴后还没人分 送一包宴席上的食品。御厨的烹饪技艺也随之传播。至今,汉中民间流行的“夹 包”就始于此。“夹包”食品,既有油炸

面食,也有干炸荤、素菜的冷盘,一般 是 4 个品种,较隆重的宴席,“夹包”多到 8 种。明末清初,经过多年战乱,川、陕两省赤地千里、人烟稀少,朝廷便从湖广等地将人民大量迁往川、陕、这就是 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湖、广、川大量移民来汉中后,他们的饮 食习惯、烹调技艺,使汉中菜点有增添了新的内容。经济繁荣昌盛和对外交往的 发展,更加丰富了汉中的饮食文化。总之,陕南饮食文化有六大特点:第一,历 史悠久,几乎与中华饮食文化同步;第二,历史上南北移民对陕南的开发和饮食 文化的影响;第三;南北交汇的特殊地域位置,使这里物种兼南北,饮食原料种 类繁多,水稻饮食文化与麦粟饮食文化在这里兼种并华;第四,秦巴山区种类丰 富的山珍野味的优势;第五,无污染的天然绿色健康食品;第六,这里是天然的 “药材宝库,有治病疗疾的众多药膳。这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与伦比的。从总体上看,陕西民间日常饮食虽有地区差异,但比较单一。常以主食为主,食菜合一,肉菜为辅。最能体现民间饮食习俗的还是节庆礼仪、婚礼喜庆宴席。这叫“穷过日子,富待客”、“宁穷一冬,不穷一年”。菜肴相对丰盛,而且不 论南、北、中,各地都有自己隆重的盛宴。

三、结语

透视三秦大地的饮食文化,它与其他地区的饮食传统一样,饮食文化不是孤 立的,其特点的形成、发展、演变,是与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物产等特点、生 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众多因素 的发展变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三秦饮食文化博大精 深、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在三秦民众的生活动占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深刻地影响了三秦文化的方方面面。三秦民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和遗迹。我们要继 承和发扬三秦优秀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三秦饮食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力推动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参考文献: [1]吴国栋.陕西烹饪大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2]董宪民.陕西导游新编[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3]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秦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M].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先秦、秦汉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王季生,刘志远.三秦文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8

下载三秦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秦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秦楷模体会

    学习“三秦楷模”心得体会 楷模是旗帜楷模是标杆楷模是引领我们瞄定时代精神的准星和航向。 学习楷模坚定信念,学习楷模,激发干劲,学习楷模,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

    学三秦楷模心得体会实用模版

    学“三秦楷模” 做合格党员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全面落实......

    三秦书月新闻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亮相“三秦书月”全民阅读晚会 又是一年书月时,春风续写三秦诗。昨晚,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省新闻出版局组织承办的“2011三秦书月......

    学习三秦楷模心得体会

    学习“三秦楷模”心得体会 李俊 据了解,刘永生是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乡村医生,从医41年以来,坚守在乡村卫生工作一线,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天职,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满腔热情地为......

    学习三秦楷模心得体会

    学习三秦楷模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庞玉芹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庞玉芹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自公司开展向庞玉芹同志学习的活动以来,我认真学习了这位女村官的先进事迹,点点滴滴无......

    学习三秦楷模心得体会

    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一年级 李海芳) 时代楷模,是一个充满阳光的称谓,是与“最美”连在一起的赞誉。从“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到“最美卫士”高铁成,还有去年广为传......

    青春雷锋耀三秦

    “青春雷锋耀三秦” ——致全省广大青少年“学雷锋 做好事”倡议书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为更好地引导全省青少年开展“学雷锋”常态化活动,团省委......

    三秦工程竣工监理工作总结

    工程竣工监理工作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富平三秦-王国百货工程经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顺利完工。在此我代表西安茂华监理三秦-王国监理部,将本工程监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