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0诗词五首
30诗 词 五 首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把握作品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激发学生想象,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把握作品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 两课时 [活动准备](一)布置自学任务:
1、正确朗读诗词,借助资料或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的作者概况和写作背景。
(二)查找有关本课的音频、视频资料。
(三)整理归纳练习检测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的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艺术光芒能直抵我们读者心灵,感召我们的人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数量繁多、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歌更是我们今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我们就一起从这些诗歌中选取五首代表作来学习,共同感受古代诗歌非凡的魅力。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迢迢牵牛星》
(一)古诗导入
1、众所周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经典之作。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个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故事介绍: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觉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此事感动了玉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唐人《七夕》诗云: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着看。
2、千百年来,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很多文人墨客写下感怀之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最早传诵这一神话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看看这首诗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了解相关常识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第十首,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2、简介《古诗十九首》 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五言抒情诗。它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但是,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因此就被笼统地称为“古诗”,意思指它们是魏、晋以前的古人所作的诗。西晋以后很多文学大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的作品。也是在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作品总集《文选》,从这批“古诗”中选取了十九首。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检查
听读完课文,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将全诗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4)检查朗读
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检测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迢迢:遥远。皎皎:明亮。纤纤:形容手指细长。擢 :伸出。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几许:多少。
脉脉:含情凝视的样子。河汉:银河。札扎: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五)诗文分析
1、理清结构:
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几个层次,写了什么内容?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
即: 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分离的痛苦
2、分析形象: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织女形象,运用了什么方法?
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忧伤、思念丈夫的织女形象,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织女的动作、神态、心理等。并通过借景抒情,叠音词的运用突出织女形象。
具体分析如下: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诗的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写景句。“古诗十九首”擅长借景抒情,情寓景中,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绪,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中写的景,“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但为何织女反而感到“迢迢”呢?原因是“思情”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借景衬情,借景写情,景语即是情语,从而使诗具有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在爱情上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
3、体味情感:
这首诗的诗人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六)语言鉴赏
古诗文中,一些结构形式特殊的词,常能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比如叠音词,李清照曾在《声声慢》中写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的使用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她凄苦忧伤的心理。请找出本首诗中的叠音词,分析它们在表达上的效果。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
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加上句句押韵,增添了音乐美,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同时,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小结: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哀怨动人。
附译文参考:
(看着)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了下来。那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能有多远呢? 虽只隔着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流。
四、学习《渡荆门送别》
(一)古诗导入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奇绝丰富的想象,飘逸非凡的气度,历来为后人津津乐道。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他青年时期的一首代表作--《渡荆门送别》,再来领略他诗作的独特魅力。
(二)了解相关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检查
听读完课文,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将全诗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3)检查朗读
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字词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
楚国:这里指今湖南、湖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边的原野。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怜:爱。海楼:海市蜃楼。光折射产生的虚幻景象。
故乡水:指长江水。诗人早年住在长江上游四川。万里:喻行程之远。
(五)诗文分析
从题目“渡荆门送别”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那究竟是谁在送别谁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寻找答案。
1、这首诗的首联为我们交代了什么内容?
首联交代了诗人远渡的地点(荆门)和此行的目的(楚国)。即介绍了诗人离蜀到楚地漫游的行踪。
2、诗人一路行来,见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这些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看到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写他看到的长江远景。
还写了他看到的长江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前句是月夜俯视所见,后句是白天远望所见。
颔联和颈联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诗人沿途所见之景,颈联从月夜俯视之景写到白天远望之景。
3、诗人已被荆门外的美景陶醉,可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尾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他对故乡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尾联说故乡水有情,送我到楚地,实则抒发了他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六)语言鉴赏
古诗很讲究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恰当的修辞可以使诗歌语言精当,内容丰富,表达生动,耐人寻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首《渡荆门送别》突出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突出的修辞有:比喻、拟人。
颔联:荆门一边洞庭在望,整个江面至此益发宽阔、平静。夜间,一轮明月倒映水中,宛如天上飞来的皎洁明镜;白天,云雾蔚起,形成海市蜃楼那样的壮丽景致。诗人运用比喻,一“月”一“云”,分别概括出江上的夜与昼;一“天镜”一“海楼”,分别展现出夜与昼的两般景象,令人顿生无限美感。
尾联陡作转折:诗人的思绪从眼前之景一下跳到对故乡的思念,但不明说思念故乡,而出以“仍怜故乡水”,将诗人对故乡的爱恋、留恋、思念的万般感情囊括无遗。水本是无情之物,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却说它万里行来,为诗人“送行舟”,水送人,人怜水,情意殷殷,难分难舍之状如在目前。小结:
这首诗介绍作者离蜀到楚漫游的行踪,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景色,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修辞的使用使诗歌语言精当,内容丰富,表达生动,耐人寻味。
附译文参考:
(长江)远远地渡出荆门山,来跟着我游览楚国大地。
(白天眺望远处)起伏的山峦追随平坦的原野,渐渐消失尽尽,滚滚的长江奔赴无边的旷野,依旧滔滔不绝。
(晚上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观天空)云气簇拥而至,就像海上结成了座座楼阁,美妙绝伦。
(我)依旧怜爱那江中的流水,这家乡的水啊,它陪伴(我)远行万里。
五、学习《春望》
(一)古诗导入
感受了诗仙李白飘逸不凡的气度,奇绝丰富的想象后,下面我们再来领略唐代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作的风采。
(二)了解相关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
2、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去投奔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可是却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里。《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是杜甫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破败景象、想望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练习
听读完课文,检查学生的听读效果。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将全诗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3)检查朗读
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字词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
国:国都,指当时的国都长安。草木深:草木丛生,一片荒芜。感时:感伤国事。时,时事,时局。烽火:战火。短::稀疏。不胜:禁不住。
(五)诗文分析
1、本文题为《春望》,在花香鸟语的春天,诗人望见了什么?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即首联是写望中所见。
2、诗人触景生情,生发出怎样的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 “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 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3、忧念国事的同时,诗人还有怎样迫切的希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个月来战乱不已,整个春季都在**之中。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远离自己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家书的可贵,就在于它是载着深情冒着烽火而来的,由此也触动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
诗人珍视“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他在长安常常盼望王师平定中原。如今春望之时,感时恨别,自然既盼家人也盼官军了。
4、尾联为我们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古时男子束发,用簪来束发连冠,杜甫写这首诗时是46岁。一般地说,还在壮年时期,不会白发。可是因为艰难愁苦的生活使诗人早衰,也可能是因了思念而使浓密的黑发变白了。白发本来就很短了,所以说“搔更短”,短到“浑欲不胜簪”的地步。“搔”首是愁苦难解时的动作,发短则是愁苦程度的标志。由此可见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想远方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这怎不叫人怆然泪下!尾联以诗人望后的情态作结,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
(七)语言鉴赏
请找出本诗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两句。从修辞、炼字等角度加以赏析,体会诗作语言的精妙。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答案举例:我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得妙,尤其是“深”含义更是丰富。
长安原是豪华繁盛之都,如今只见草木了。往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现在,王公大臣、贵妃宠姬的冶游欢乐不见了,连市井庶民、耕夫樵子的辛勤劳作也不见了,再没有那游人如蚁、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人声如沸、货物如流的闹市,只见细柳新蒲依然绿,昔日宫殿锁千门。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小结:这首诗既写春望之景,又抒春望之情,全诗语语沉痛,国破家亡之深忧巨痛,读来撼人心魄,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附译文参考: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战火连绵不断,一直到了眼下的三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住簪子了。
六、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古诗导入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有一类诗歌描写了塞外的奇异风光,抒发了守边将士的复杂感情,诗风奔放昂扬,这就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尤其在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期,涌现了大批的佳作。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盛唐时期的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去感受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了解相关常识
1、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他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长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
2、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岑参二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使封常清的判官。诗中的“武判官”是他的同僚,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全诗充满了奇情妙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检查
听读完课文,检查学生的听读效果。要求学生回答诗中红色字的读音。学生回答时,教师及时更正强调,并提醒学生将易错音在书上标注。(3)学生练读
要求学生放开声音将全诗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4)检查朗读
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字词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锦衾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的样子。
惨淡:昏暗无光。
冻不翻:是说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掣:牵引。
(五)诗文分析
1、理清结构
由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看,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白雪歌这部分咏雪,是写雪景,送武判官归京这部分则写送别。请据此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小结并板书:这首诗前10句写雪景,咏雪;后8句则写送别朋友归京。
2、感知内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请同学们先齐声把课文朗读一遍,然后思考:本诗前半部分写雪,突出了塞外雪景怎样的特点,后半部分写送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先独立思考2分钟,而后全班交流问题答案。
最后教师小结并板书:本诗描写了边塞奇丽、寒冷的雪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感情。全诗情景交融,意蕴无穷。
3、朗读体会
下面我们再来把全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共同感受边塞奇丽、寒冷的雪景,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感情。
学生齐诵全诗,体会惜别、惆怅的离情。
(六)语言鉴赏(1)自主探究
诗圣杜甫曾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子写诗时向往的一面旗帜。古人写诗尤为讲究锤炼字句,在关键处炼得好字,可使诗句含义丰富,令人刮目相看。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到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彰显了诗歌语言的神韵。下面我们也来感受一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出塞诗语言上的神韵。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两句诗,看哪些字或词用得妙,用着重号标出并思考妙在哪里? 示范:以陶渊明的《饮酒》为例
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两句,其中“见”字用得妙,它表明诗人是一抬头不经意地看见南山,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和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怀。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左右。(2)小组讨论
学生就近4人小组结合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赏析心得。(3)全班交流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随时点评补充。(4)归纳小结
经过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语言赏析的特点:这些妙字妙词生动形象、含义隽永,能传情达意。以后品析诗歌语言时就要注意从这几方面找到具有表现力的字或词,这样就可以更深地领略到诗歌语言上的魅力。
小结: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全诗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附译文参考 :
北风在地面打着卷儿,坚韧的白草都被吹折了,北方八月就漫天飞雪。就像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来,千万棵梨树开满了梨花。雪花透过帘子飘进来,沾湿了帐子,穿着狐皮袄也不暖和,盖着锦被还觉得被子薄。将军、都护(冻得手脚僵直)拉不开弓、穿不上甲。山谷的阴面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主人)在中军帐里为回京的客人摆酒饯行,(边镇少丝竹,只有)胡琴、琵琶和羌笛(伴奏)。傍晚的时候,雪花纷纷,落在军营门口,北风撕扯着冻硬了的红旗,可红旗怎么也飘不起来。在轮台东门送你上路,离开的时候大雪塞满了天山各处的道路。路随山转,很快就看不见你的身影了,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痕迹。
六、学习《西江月》
(一)古诗导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共同感受了《迢迢牵牛星》的含蓄委婉,《渡荆门送别》的飘逸不凡,《春望》的沉郁顿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奔放激昂,下面再来看看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了解相关常识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湖几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
(三)课文朗读(1)聆听范读
学习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先听范读,听读中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语句的节奏停顿。
(2)听读检查
听读完课文,检查学生的听读效果。挑一名学生范读全诗,师生共评,看读音是否准确,语句的节奏停顿把握的是否得当。
(四)字词检测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要求其解释诗中重点词。别:另,另外。
听取:听到。
社林:土地神庙周围的树林。社,土地神庙。见:同:现。
(五)诗文分析
1、本词上片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花、蛙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的盛夏月夜图: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惊飞了另一枝头的喜鹊,微风吹来,惹得蝉儿在半夜里嘶鸣。在醉人的稻花香中,只听见一阵阵蛙鸣,好像在交谈着今年的丰收。
2、你如何理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3、下片又为我们描绘出怎样的情景?与上片的景色有何不同?
骤雨将至。乌云几乎布满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星而不写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的茅店在哪里呢?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真是情趣横生。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
4、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 忽见。”这句中看出: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竞找不到了。这是为什么呢?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扑面而来的稻花香,喧嚷的蛙鸣,使词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他醉心于丰收景象中而竟忘了 自己的位置,这反映了词人当时怡然自得、淡泊潇洒的心态。
(六)语言鉴赏
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这幅江南山村月夜图,尤其突出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这首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以上表现手法的?
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
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
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小结: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全词情景交融,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附译文参考:
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惊飞了另一枝头的喜鹊,微风吹来,惹得蝉儿在半夜里嘶鸣。在醉人的稻花香中,只听见一阵阵蛙鸣,好像在交谈着今年的丰收。
天边有几颗星星,山前下了几滴小雨。从前土地庙周围的树林边有一家茅草盖的旅店,啊,过了溪上的小桥,转个弯,它就忽然现出来了。
七、检测练习:
八、课堂总结
有人说我们悠久的文化是一条不息的河,两岸郁郁葱葱,花果飘香,那是我们精神永远的诱惑和永世的家园。课下,希望同学们去更多的诵读学习古代优秀诗歌,沐浴在文化的洗礼中,用心感受古代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独特韵味,更深刻的体会社会、人生、自然吧!
第二篇: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
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
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_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
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学习《饮酒》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学习《次北固山下》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
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 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
村生活是怎样的。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
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 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
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
料。
4.指导背诵。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
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 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
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
诗的基本知识。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2.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
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
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
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
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
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
花的妙笔表达出来。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
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五、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
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
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
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
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
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
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
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
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 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
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
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
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
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
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
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背诵全
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
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
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
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
的凄苦愁楚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 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25、诗词五首--饮酒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质疑释疑--感悟。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以下材料制作成课件:A.刘旦宅先生于1961年7月据陶潜《饮酒》(其五)诗意作的画。(见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第一册第104页的插图,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10月第1版。)B.陈老莲《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见于图文本《古诗三百首》第1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l版。)巴图文本《唐诗三自首》中《行路难》配图。(见该书1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D.图文本《唐诗三百首》第155页《临洞庭上张丞相》的配图。E.图文本《唐宋词三百首》第62页上《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配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录音机:有关五首诗词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初步接触五首诗词,并进行生字教学,重点教学《饮酒》。
一、导语设计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给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xuān)金樽(zūn)珍馐(xiū)刈(yī)麦箪(dān)食饷(xiǎng)田
秉(bǐng)穗嶂(zhàng)人不寐(mèi)燕(yān)然
补充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A或B,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参见骆玉明对《饮酒》诗的鉴赏之说)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明意并小结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默写《饮酒》。
2.预习并熟读课文中其余四首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3.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
一、其三)。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重点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两首唐诗以课外自读为主。
一、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仲淹的《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如伺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句是说:在燕然山上还未刻石记功,归家问题还无计可施。其实,这里的“计”应是“打算”
“做计划”的意思。是说:还不曾破敌为国立功,回家的问题还未考虑。这“归无计”应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如何理解?
明确:
“人不寐”指“守边的将士睡不着”。
“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中的“将军白发”与“征夫泪”可理解为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由于长期守边,边疆生活又极其艰苦,敌人未破,军功未立,思乡思亲之情当然不能免去,将士们不免早生华发,也经常会流下思亲的热泪。但与前面那句“燕然未勒归无计”联系起来看,这并非是消沉之意、怨慨之泪,而是一种“忠孝不能两全”的悲壮之隋。
3.欣赏品味
品味名句: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对上述名句的欣赏品味见前面的“课文研讨”相关部分。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一句写得精练而有气势。读着此句,眼前出现一幅边塞画:在人烟稀少的边塞,有一座孤城,两边光秃秃的重峦叠嶂,上空飘浮着缕缕青烟,悲壮的号角声和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城门紧闭,一片荒凉。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是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化用“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句。它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以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相信困难终将过去,阴云当能消除,那种让你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机遇在等着你。读了令人荡气回肠,精神振奋。
4.课堂训练
(1)默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
(2)初步背诵《行路难》和《观刈麦》。
5.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分别介绍李白及其《行路难》和白居易及其《观刈麦》。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外,因课时关系将李白和白居易的两首诗作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尽管如此,我们已初步感悟到了唐诗的魅力和宋词的风采,我们若真的是个旅游团,可真应验了“不虚此行”这句话了。不过,我们的观赏绝不是到此为止,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要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欣赏品味。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再找这五位诗人的一些诗词来读读背背。
25、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皈??ヒ??蝠使空牮迅??合????獭ㄩ??提皇????????????炳ˉ??抡??嬲ㄨ仆谘敝熏八盈??虮ゾ鲰佼宀伟饕仆缣接鼯??提牯??????桨蝓??炮颤而??并还????牲睕龊传??馨???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弊肿疟实摹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第三篇: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总
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学习陶渊明 《饮酒》
1.作者简介,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态度 2.整体感知:
①反复朗读诗歌,明确:“ 庐 喧 篱” 的读音 ②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③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3.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探究一:梳理结构
第一层(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二层(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探究二:体会意境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
“心远地自偏”。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拥有平和的生活。正所谓心静,境自静。
(2)想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探究三:品味语言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不能体现诗人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
探究四:明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三、学习王湾 《次北固山下》
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3.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
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4)齐读。4.细读揣摩:
请用散文笔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5.思考讨论: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引导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工整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四、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 二 课 时
《登幽州台歌》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由燕昭王千金市骨在幽州台招纳贤才的故事,引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走近作家作品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洲射洪(今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诗人在军中因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受到降职处分。一次,他登上幽州台,放眼河山,忽发无穷感慨,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朗读诗歌
1.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 3.背诵 朗读要点: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品味赏析.这首诗歌的内容应该怎么去理解和翻译?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明确: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2.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3.诗的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写作特色
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慷慨悲凉。
五、背诵诗歌。
《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2)解题。
“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3.学生诵读,理解背诵这首诗。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
三、细读品味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一词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次句写城内的守军,“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战斗的紧张激烈。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的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面驰军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前四句写边关将士顽强守城的情景。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驰援部队悄然行军,登临易水,与敌军作战的场面。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豪情。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同时也反映出年轻的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明确: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五、教师小结
1.这首诗熔铸词采,驰骋想象。
2.富有浓艳色彩的词语的运用。
3.这首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其他边塞诗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第 三 课 时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新课
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以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二、走近作家作品
马致远(约1251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 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长久寄居他乡)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中的小令(58字以下)。这首曲的名字其实只有“秋思”两个字,而天净沙只是一个曲牌名。
三、整体感知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1.试读正音。
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2.听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再读理解。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________。
四、品读赏析(小组合作交流,老师适当点拨)
1.文中都有哪些意象描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 惜墨如金 ”,但是 凝练 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 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 暮色 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情,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思归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以景托情,融情于景,充分地道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五、总结归纳
1.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1)简约凝练:(2)动静结合:(3)情景交融:
2.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抒发了一位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六、拓展延伸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深秋晚景图。
七、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第四篇:诗词五首
九年级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课题: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两诗,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蓟”、“涕”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3.理解把握两首诗的思想主题。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班级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难点: 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过程: 个人预习:
1、作者简介:
2、朗读全词,然后解释粗体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xiānɡ)阳∕向洛(luò)阳(滁州:
西涧:
幽草: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涧》:
2、概括各诗的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
3、概括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涧》:
4、名句鉴赏:(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班级展示,老师点评: 探究及交流内容。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做题:
1、从字数格律看,本诗是一首 :
2、首联主要写的是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时 的情形。
3、颔联颈联写了全家人:、的情形。
4、尾联写出了诗人 的心境。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表达诗人欣喜、准备还乡的诗句是。
6、《滁州西涧》中写雨中的景色,有动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句子是。反思: 九年级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课题: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约客》《如梦令》《菩萨蛮》三首诗词,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3.理解把握三首诗词的思想主题。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班级展示。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 个人预习:
1、作者简介:
2、解释词语:
灯花: 行人: 可怜: 浓睡: 残酒: 绿肥红瘦: 雨疏风骤:
3、用现代汉语解释各首诗词: 《约客》
《如梦令》
《菩萨蛮》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概括各诗的内容
《约客》
《如梦令》
《菩萨蛮》
2、概括主题:
《约客》
《如梦令》
《菩萨蛮》
3、名句鉴赏: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班级展示,老师点评: 探究及交流内容。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①蓟.北()
②滁.州()
③涕.
泪()④襄.阳()
⑤鹧鸪..()
⑥骤.()苏轼.()遥问天上宫阙.(),何事长.()向别时圆?在月光低照绮.(ch..á.nju...ā.n.()()有意,必定起舞弄.()人间清影。2.一词多义。
怜:①独怜幽草涧边生()②可怜无数山
()却:①却看妻子愁何在()②却道“海棠依旧”())户之间无眠,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①可怜无数山
古义:
今义:
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古义:
今义:
③青春作伴好还乡
古义:
今义:
4.填空。
(1)白日放歌须纵酒。
(2)春潮带雨晚来急。(3)黄梅时节家家雨。
(4)有约不来过夜半。(5)知否?知否?。
(6),毕竟东流去。
二、综合园地
5.下列古诗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B.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C.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D.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6.按要求填空。
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表达诗人欣喜、准备还乡的诗句是
。
②《滁州西涧》中写雨中的景色,有动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句子是。
③《约客》中刻画主人公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的句子是
。
④《如梦令》中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的句子是“?
?
”。
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写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句子是。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的句子是
。7.仿写。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
反思:
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收复)(在这里指眼泪)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还,再。)(随便)(快要)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我要)(开怀痛饮)(春天)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xiānɡ)阳∕向洛(luò)阳。(即刻)
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首联:我在剑门关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颔联: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颈联:在白天高声地歌唱,痛快的饮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尾联:立即动身,穿过那巴峡和巫峡,一路顺风,从襄阳直到洛阳。
五、概括各联内容
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颔联:写全家人高兴的情景颈联:写他将尽情地来欢庆这次胜利,并及早地回到家乡洛阳去尾联:用四个地名组成工巧的对句,规划出回乡时的具体路线,表现出诗人急于回乡过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朝诗人。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在唐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有作品集《韦苏州集》。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二、朗读诗歌(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
三、解词:
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五、探究讨论
1、从字数格律看,本诗是一首 :七言律诗
2、首联主要写的是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时 惊喜 的情形。
3、颔联颈联写了全家人: 欣喜若狂、准备还乡 的情形。
4、尾联写出了诗人 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抒情,表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安静。、(一)、了解作者
。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是南宋后期诗坛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为他们的籍贯都是浙江永嘉(今温州),且四人的字号都有一个“灵”字(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徐玑字灵渊,徐照字灵晖),四人的诗歌风格、生平际遇都有相似之处,因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名为“永嘉四灵”。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作家。有《清苑斋集》传世。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④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译文: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四、探究讨论
1、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什么季节(时令)、什么时间的什么景物?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春季:梅雨
时间:夜
单调、寂寞的氛围,2、诗的后两句中哪一句点题?哪个细节描写最为传神?这一细节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前一句点题。细节:闲敲棋。心情: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着急、生气、失落和无奈。
五、学习《如梦令》
(一)、了解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由于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她展转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悠闲风雅的生活和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写得清丽婉转。后期词多叹悲惨身世和抒发伤感悼亡之情,写得深沉哀婉。作品有《漱玉词》传世,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属前期词。
(二)、朗读诗歌(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解词:
①如梦令:词牌名。②雨疏风骤:雨点稀
疏,风声急骤。
③浓睡:沉睡。
④残酒:残余得酒意。
⑤卷帘人:这里指侍女。
⑥绿肥红瘦:绿叶多而红花少。
三、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四、探究讨论
1、“如梦令”是 词牌名。
2、“绿肥红瘦”中“绿”、“红”各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绿”指叶;“红”指花。用了借代、拟人的手法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态?(无忧无虑,闲适。)(4、这首词中心思想?
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世称“苏辛”,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1、主要经历
辛弃疾一生志在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不久又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2、文学贡献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
二.了解写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佑太后(高宗的伯母),隆佑太后由南昌仓猝南逃,先乘船至 9 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至造口,隆佑太后侥幸逃脱,但赣西一带的百姓却遭到金兵的屠杀劫掠,损失极其惨重。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路过造口,见景生情,想起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的事,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
书江西造口壁(书写)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里指逃避战乱的难民)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里借指宋的故都汴京)(可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ègū)。
四、词作赏析、探究讨论
1、郁孤台和造口并不在一个地方,作者为什么在造口,却突然写到郁孤台呢?
(极表怀念旧京师及中原之意。旧京师即北宋京都汴梁。)
2、“中间多少行人泪!”本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既是感慨,又是控诉)
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如何理解“无数山”的含义?
(峰峦重重的自然障碍。暗示主和派在收复河山问题上形成的社会障碍。)
4、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5、“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词人以此鸟鸣声作结,反映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这两句集中抒发了词人爱国伤时之情。)
6、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郁孤台的下面有条清江水,江中注入多少远行人的眼泪?放眼朝西北望去就是长安,多么可爱的无数群山。青山遮拦不住,到底江水还是向东奔流而去!江上傍晚的景色愁杀了予,深山里听到欢叫的是鹧鸪。)
7、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和全词的思想感情 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下片:点出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是不可阻挡的,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思想感情: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
五、随堂练习、(一)、回答问题:
1.“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2.反复诵读《滁州西涧》,仔细体味该诗独有的意境,并体会其高妙之处。
本诗作者通过平常、平静之事,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对恬淡幽静意境的追求和向往。3.反复诵读《约客》,体会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
(三)、名句鉴赏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快、可爱。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描写春日深闺的情趣,但从文字里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寂寞,情思幽渺,感怀无限之情。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两句词,现今引用来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挡的。
(三)、反复诵读课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不同的心情,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杜甫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的喜悦心情,这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可看出,高兴得纵情饮酒放声歌唱,想象着在春天和家人一起回故乡。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则是辛弃疾在江西造口抚今追昔,想象着金人当年的残酷,表达了自己忠于南来坚决抗金的决心,这从“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句可以看出。
2.想象《滁州西涧》描绘的画面,并说说所配插图和你的想象是否一致。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很平常的景色: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鹤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这给我们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诗的寄寓是作者对那些无声息者抱有一丝同情,这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还似乎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这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却不动声色地蕴藉着自己的心迹。
3.《约客》和《如梦令》反映了诗人怎样不同的心境?
《约客》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如梦令》反映了诗人在少女时代对美好事物的关切,以及对闺中生活的怀念。
29.《诗词五首》
1.①jì②chú③tì④xiāng⑤zhè gū⑥zhòu shì què cháng qǐ 婵娟 nòng 2.怜:①爱 ②惋惜却:①还,再 ②表示转折的连词3.①古义:可惜 今义: 值得怜悯②古义:眼泪 今义: 鼻涕和眼泪③古义:美好的春光 今义:人生的青少年阶段4.(1)青春作伴好还乡(2)野渡无人舟自横(3)青草池塘处处蛙(4)闲散棋子落灯花(5)应是绿肥红瘦(6)青山遮不住5.B 应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6.①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③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④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⑤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7.答案示例: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 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 苏轼的华发张扬着少年意气 8.答案示例:辽远的天空一碧如洗,晚风轻轻地摇着家乡的红花绿草,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与她的孩子们低语。示例二:展现在眼前的是汪汪一碧的湖水,美丽的鱼儿快乐地游着。岸边的垂柳梳着秀发,不时低下头来欣赏自己的倩影。
第五篇:《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名师教案
(一)教学建议
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教学中,教师紧扣“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语文素养”这一教材编写理念,充分领悟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特点,努力实现教材教学价值的最大化。要按照教材“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从本课讲,使学生充分理解陶渊明天人合一、融入自然的淡泊宁静人生态度,充分感知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充分理解杜牧凭古吊今、怀才不遇的失意愤懑,特别是要深入体会李贺诗中视死如归、忠诚报国的英雄情怀及李清照非同凡响的雄才抱负与豪迈气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紧扣体载特点,注意依体教学。
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体裁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奏、押韵、对仗、平仄等所体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本课教学。
本单元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高雅志趣和和非凡品格,用心感受古人的胸襟与不凡追求。教学中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多读熟读,熟读精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联想,感受古人的志趣、品格与非凡追求,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从幼儿开始已接触学习古代诗歌,通过学习第12课“唐诗五首”,学生不仅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也初步了解了一些古代诗歌的文体知识,对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有浓厚兴趣,为教学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学情基础。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
/ 9
法。教学时要特别引起注意,这是依学定教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学情起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古体诗、近体诗、词的韵律特点。②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③背诵默写诗歌。3.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思想感情。4.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5.教法与学法 ⑪诵读法。
前人认为:“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宋代郑侠《教子孙读书》)通过诵读,能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等格律这美,能进入意境,口读其诗,耳闻其声,心沉其境,神得其神。教学本课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以达成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熟读精思,学生自能悟其境其情,事半功倍。
⑫启发式法。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也就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思路,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培养其学习思考能力。
⑬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中,创造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诗意,把握诗歌情感,精心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培养其善思会钻、深思善究的学习能力。
/ 9
(4)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目标引导――活动实践――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其中第二课时的《渔家傲》就留给学生按照前面的学习范例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其诗词学习能力。
6.教学时间 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自主欣赏诗词:《饮酒(五)》 《春望》 《赤壁》。第二课时,自主欣赏诗词:《雁门太守行》 《渔家傲》。第三课时,自由朗诵诗歌,举行诗歌朗朗比赛。7.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学习:《饮酒(其五)》 《春望》 《赤壁》。(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了解古体诗的有关常识,了解陶渊明、杜甫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B.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其韵律之美。C.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结庐在人境()②问君何能尔()③悠然见南山()④山气日夕佳()⑤飞鸟相与还()⑥国破山河在()⑦感时花溅泪()⑧恨别鸟惊心()⑨家书抵万金()⑩浑欲不胜簪()⑾折戟沉沙铁未销()⑿自将磨洗认前朝()⒀东风不与周郎便()[参考答案]①建造房舍 ②如此,这样 ③闲适淡泊的样子 ④山间云气,傍晚,⑤结伴 ⑥国都 ⑦流泪 ⑧心里害怕 ⑨值 相当 ⑩简直,受得住,经得住 ⑾折断的戟,销蚀 ⑿拿,取 ⒀方便
(2)任务一:自主欣赏。
教学方法一:引导学生你可以采用如下阅读策略: ①先独立阅读,不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感受。
②结合注释,联系课前预习及所给资料,再读诗歌,看看是否有了更多理解和感受。
③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
/ 9
◎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种感情基调是通过哪类词语表现出来的?
◎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和停顿)来传达出这种感情基调?
◎这三首涉及哪些形象?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达成教学目标①②③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二:教师播放安史之乱、赤壁之战等电视连续剧视频截选,创设情景,激发期待。
教学方法三: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采用上述阅读策略。教学方法四: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回答上述问题。陶渊明《饮酒(其五)》 感情基调:自然清新,恬静淡泊。
表现词语:采菊、悠然、山气、佳、飞鸟、相与、还。
朗诵手段:平静舒缓,通过“无”“心远”“偏”“悠然”“佳”“相与还”等重读及适当停顿。
形象及特点:意象有“东篱”“菊”“南山”“山气”“飞鸟”,自然宁静,幽美动人,充满生气。诗人形象:悠闲恬淡,宁静超脱。
画面与主题:自然宁静、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表现诗人归隐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远离世俗官场的生活情趣。
情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生活情趣、对闲适恬淡生活的热爱之情。杜甫《春望》
感情基调:感时伤世,沉郁悲苦。
表现词语:国破、草木深、溅泪、惊心、烽火、家书、万金。
朗诵手段:悲苦沉郁,低沉深长。对“破”“在”“深”“溅泪”“惊心”“连”“抵”“短”“不胜”等重读。并在情感深长沉郁处注意停顿,如“烽火”“连”停顿,“白头掻更”连读,“短”重读深缓。
/ 9
形象及特点:“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簪”等春天、战乱、思乡、离乱、衰老等意象,悲凉伤乱。诗人形象:伤时感世,忧国忧民,悲苦憔悴。
画面与主题:悲凉沉郁,战乱离别。
主题:忧国忧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安定。
情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盼望和平安定的思想感情。《赤壁》
感情基调:深沉慨叹,情味悠长。
表现词语:折戟、未销、磨洗、认、不与、锁二乔。
朗诵手段:吊古伤今,感慨深长,情感深沉。对“折戟”“未销”“磨洗”“认”“不与”“锁二乔”要读得缓慢悠长,读出深邃的历史感、沧桑感和愤懑之情。要在情感深长沉郁深长处注意停顿,“折戟”“铁”“认”等处重读并停顿,“周郎便”“铜雀春深”可连读。
形象及特点:意象如折戟、沉沙、东风、铜雀台等。战争风云、历史沧桑、深沉悠长。人物形象:周瑜、二乔,周瑜得东风之便,功成名就。二乔关系孙吴主权,地位显赫。诗人:怀思古之情,伤怀才不遇,表达失望和不满。
画面与主题: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情感:抒发诗人关心国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④以上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如不能解决,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⑤在回答上述问题基础上,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写一段欣赏文字,与同学们分享。因为是自己独立阅读的成果,最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五:三首诗的阅读,可抽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引导学生点评,教师切忌深讲多讲,着重从阅读策略上加以指导。
教学方法六: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三首诗。达成目标③ 作业:思考探究一
探究思路:“望”是有意而为之,陶渊明有眺望之意,与“悠然”矛盾,诗人是不经意看见南山,说明他意在采菊,采菊时心境安宁闲适,无其他烦扰,故能安心专注地采菊,心在菊而非山。故境与意会。苏轼的说法有道理。
/ 9
第二课时
学习:《雁门太守行》 《渔家傲》(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了解李贺、李清照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B.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其韵律之美。C.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上燕脂凝夜紫()⑤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报君黄金台上意()⑧提携玉龙为君死()⑨星河欲转千帆舞()⑩殷勤问我归何处()⑾我报路长嗟日暮()⑿学诗谩有惊人句()⒀九万里风鹏正举()[参考答案]①摧毁 ②迎着,像金色的鱼鳞 ③军中号角 ④胭脂,色深红⑤逼近,到,临近⑥鼓声沉闷 ⑦信任,重用 ⑧宝剑 ⑨银河 ⑩情意恳切 ⑾回答;叹息,慨叹⑿同“漫”,空,徒然⒀高飞
(2)任务一:自主欣赏。
教学方法一:引导学生你可以采用如下阅读策略: ①先独立阅读,不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感受。
②结合注释,联系课前预习及所给资料,再读诗歌,看看是否有了更多理解和感受。
③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 ◎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种感情基调是通过哪类词语表现出来的?
◎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和停顿)来传达出这种感情基调?
◎这两首诗词涉及哪些形象?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这两首诗词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9
达成教学目标①②③及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二:
1.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盛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浓厚兴趣。2.播放这两诗词的示范朗读视频或录音。3.引导学生模仿大会的形式朗诵这两首诗词。
教学方法三: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采用上述阅读策略。教学方法四: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回答上述问题。李贺《雁门太守行》
感情基调: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表现词语:黑云、压、摧、开、燕脂、紫、半卷、临、霜重鼓寒、提携。朗诵手段:朗读首联、颔联时,要低沉舒缓,读得苍凉悲壮,读出战事的惨烈悲壮。但“甲光”句要读得意气风发,读出守军岿然不动、军威严整、威武不屈的精、气、神。
朗读颈联及尾联时,要读得激昂慷慨,读出守军将士报效朝廷、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注意停顿连读及重音。节奏如“黑云/压城/城/欲摧”,重读“压”“摧”。
形象及特点:意象如“黑云”“城”“甲光”“日”“金鳞”“角声”“秋色”“燕脂”“红旗”“鼓”“霜”“黄金台”“玉龙”。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画面与主题:兵临城下,战事危急,战半惨烈,色彩沉重而斑斓,歌颂忠君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情感:抒发了诗人崇敬英雄、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④以上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如不能解决,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⑤在回答上述问题基础上,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写一段欣赏文字,与同学们分享。因为是自己独立阅读的成果,最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五:这两首诗词,要放手给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交流阅读心得,引导学生点评,教师切忌深讲多讲,着重从阅读策略上加以指导。
教学方法六: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词。达成目标③ 范仲淹 《渔家傲》
/ 9
教师引导学生,按前一诗的学习方法,从感情基调、表现词语、朗诵手段、形象及特点、画面与主题、情感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写在作业本上,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点评提升。
作业: ①思考探究二
要点示例:战场上,殷红的鲜血渗进泥土,泥土被染得红红的。夜色苍茫,白天那渗透了鲜血的边塞泥土,这时凝结成紫色一片,让人不难想象到白天战场的悲壮惨烈。
②思考探究三
要点示例:《赤壁》表现杜牧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满,诗人认为自己的才华与周瑜不相上下,只是没有周瑜机遇好,有“东风”眷顾。《渔家傲》写诗人不甘平庸、渴望如男子一样有一番不朽的建树,而不仅仅是只会写让人惊叹佩服的诗句而已。
③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词。
第三课时
任务二:自由朗诵。
(一)课内,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任务:
1.精选作品。课下查找资料,或请老师推荐,选择本课五位作者的其他诗词1-2首,进行拓展阅读,准备课上交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杜甫的《月夜》、李贺《李凭箜篌引》、杜牧《长安秋望》、李清照《武陵春》等。
2.将推荐的诗词在小组内交流,试着读一读,选出3-5首适合朗诵的作品,说明适合朗诵的理由。
3.小组内每人自选一首诗词,先进行朗诵准备,标出重音、停顿、节奏,注明语气、语调、语速等。
4.组内朗诵,互相评价、交流,然后再朗诵,看看评价交流后水平是否有提高。
5.通过朗诵,交流自己对朗诵及诗词的感受。作业:积累拓展四
/ 9
要点示例:思想感情上的,相同处思念妻子,渴望团聚,盼望安定。不同处,《春望》除挂念亲人,更心系国事、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月夜》更对亲人的思念,表现诗人挂念儿女、体贴妻子的思想感情,寄托希望,相聚望月,盼望和平。
写作手法上,相同处,借景抒怀,融情于景。不同处,《春望》借乐景写哀,突出心中的悲伤沉痛。《月夜》本是自己思念家人,反而设想妻子思念自己的情景,并从小儿女的角度,通过写小儿女的无知衬托自己思念妻子儿女的痛苦,构思新奇。
(二)课外,开展班级朗诵比赛。
1.做好赛前准备工作:⑪制作节目单; ⑫推举评委,制订评分规则;⑬推举主持人,准备简单的串词;⑭确定奖励方案,准备奖品。
2.现场朗诵比赛。朗诵者应注意语气、表情、动作等;评委应把握评分标准,做到客观公正;观众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适时给予掌声鼓励。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