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学基础题库之《选择》
226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目前仅限于: B A 岩石
B 地壳
C 内部圈层
D 地球
227 地震波当中的横波能够穿过的物质是: C A 气态物质
B 液态物质
C 固态物质
D 以上三种状态的物质
228 把地壳分为内壳与外壳的不连续面是: D A 莫霍面
B 莱曼面
C 雷波蒂面
D 康拉德面
229 岩石圈包括一下________圈层。ABD A 花岗岩层
B 玄武岩层
C 软流圈
D 橄榄岩层
230 地壳中含量最大的化学元素是_____。A A O
B Si
C Al
D Fe
231 地球内部的次一级不连续面是: BD A 莫霍面
B 康拉德面
C 古登堡面
D 雷波蒂面
232 _____形成地壳的主要构造特征。AC
A 地壳厚度差异
B 海洋与陆地同时存在 C 花岗岩层的不连续分布
D 化学元素含量不等
233()下列_____可能是石英的鉴定特征。ABCD A 白色
B 贝壳状断口
C 脂肪光泽
D 晶簇集合体
234()下列_____是矿物。AD A 煤炭
B 食盐
C 冰糖
D 水晶
235()在黑钨矿中,下列_____可以形成类质同象。AC A Fe
B W
C Mn
D Si
236()晶体习性为二向延伸的矿物,其集合体形态多是_____。B A 纤维状
B 片状
C 晶腺
D 土状
237()下列不属于摩氏硬度计矿物的是_____。C A 石英
B 滑石
C 橄榄石
D 磷灰石
238()具有最完全解理程度的矿物是_____。CD A 方解石
B 石英
C 云母
D 石膏 239()烟水晶所体现出的褐色是水晶的_____。D A 假色
B 自色
C 本色
D 他色
240()方解石可能具有一下_____光泽。B A 金属
B 珍珠
C 金刚
D 脂肪
241()下列_____是普通角闪石的特征。AC A 玻璃光泽
B 金刚光泽
C 长柱状晶粒
D 橄榄绿色
242()黄铁矿和黄铜矿外观很相似,但可以通过_____来区别它们。D A 颜色
B 比重
C 解理程度
D 硬度
243 〔 〕在河流中,机械沉积分异表现为:自上游向下游碎屑物排列依次为: C A 粘土、粉砂、砂、砾
B 粉砂、砂、粘土、砾
C 砾、砂、粉砂、粘土
D 粉砂、砂、砾、粘土
244 〔 〕灰白色的岩浆岩应是: D A 超基性岩
B 基性岩
C 中性岩
D 酸性岩
245 〔 〕下面具有气孔构造的岩石是: B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辉长岩
D 石灰岩
246 〔 〕下面属于变质岩构造的是: AC A 块状构造
B 流纹构造
C 千枚构造
D 碎屑构造
247 〔 〕下面具有气孔构造的岩石是: B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辉长岩
D 石灰岩
248 〔 〕在沉积岩中有,但在岩浆岩中绝对没有的矿物是()。B A 正长石
B 赤铁矿
C 红柱石
D 白云母
249 〔 〕火山属于()的一种类型。B A 沉积作用
B 岩浆活动
C 断裂变动
D 外力作用
250 〔 〕在沉积岩中有,但在岩浆岩中绝对没有的矿物是()。B A 正长石
B 赤铁矿
C 红柱石
D 白云母
251()酸性岩浆二氧化硅含量为______。A A >65%
B 52%-65% C 45%-52%
D <45% 252()岩浆岩中的主要氧化物中,_______是主导成分。B A 三氧化二铝
B 二氧化硅
C 氧化铁
D 氧化钙
253()酸性岩浆岩二氧化硅含量为______。A A >65%
B 52%-65% C 45%-52%
D <45% 254()岩浆岩的造岩矿物是_______。ACD A 石英
B 方解石
C 橄榄石
D 黑云母
255()下列矿物中,______是铁镁矿物。BD A 长石
B 角闪石
C 白云母
D 黑云母
256()下列矿物中,______是硅铝矿物。BC A 角闪石
B 石英
C 长石
D 辉石
257()在花岗岩中,下列_______是主要矿物。B A 角闪石
B 白云母
C 橄榄石
D 方解石
258()在岩浆岩造岩矿物中,与中性斜长石同时结晶的矿物是_____。C A 橄榄石
B 辉石
C 角闪石
D 白云母
259()某岩浆岩的矿物颗粒直径在2-4mm之间,那么,它的结构应该属于_____。B A 粗粒结构
B 中粒结构
C 细粒结构
D 斑状结构
260()某岩浆岩是由矿物颗粒构成的,其中有的矿物颗粒很大,围绕这大矿物颗粒的是比它小的多的小矿物颗粒,那么,这块岩浆岩标本的结构是______。D A 粗粒结构
B 细粒结构
C 斑状结构
D 似斑状结构
261()气孔构造可以出现在下列那种岩石中? D A 花岗岩
B 辉长岩
C 橄榄岩
D 安山岩
262()下列______不是岩基的特征。A A 露头浑圆
B 与围岩呈不整和接触关系
C 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岩石组成 D 出露面积一般大于100平方公里
263()下列关于岩株的不正确的说法是______。B A 一般由中性岩组成 B 与围岩成整合接触
C 出露形态浑圆
D 深成侵入岩
264()_______可以作为酸性岩浆岩的指示矿物。C A 橄榄石
B 钾长石
C 石英
D 白云母
265 岩浆岩中,基性、中性和酸性斜长石用肉眼不易确定,可以根据与之共生的________来判断。深色矿物
266 石英和橄榄石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指示矿物。酸性岩 基性岩
267 对于岩浆岩,在一般情况下,根据矿物的颜色就可以确定矿物的类型。岩石为深色,多为_______。岩石为浅色。多为_______。黑耀岩为黑色,它是________。基性岩 酸性岩 酸性岩
268()下列______是风化作用? AD A 冰劈作用
B 喀斯特作用
C 风蚀作用
D 根劈作用
269()沉积岩的层理构造是由于一下_______原因形成的。ACD A 地质构造运动性质的改变
B 定向压力
C 母岩的变化
D 季节变化和变化
270()沉积岩成岩作用的各种变化有:_______。ACD A 风化作用
B 胶结作用
C 重结晶作用
D 压固作用
271()赤铁矿呈现出的红色属于______。A A 原生色
B 继承色
C 自色
D 次生色
272()页岩的结构属于_______。
C A 碎屑结构
B 生物结构
C 泥质结构
D 化学结构
273()正常碎屑岩的分类是按_________进行分类。C A 碎屑物的来源
B 碎屑物的成因
C 占总碎屑量50%以上的碎屑粒度
D 占总碎屑量50%以上的碎屑磨圆度
274()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有______。ACD A 温度
B 时间
C 压力
D 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275()在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A A 温度
B 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C 压力
D 不分主次
279 〔 〕可以反映褶曲程度的要素是_______。C A 高
B 核
C 转折端
D 枢纽
280 〔 〕走向与岩层一致的正断层,当它和岩层的产状关系是:倾向相_____,断层倾角_____岩层倾角时,可造成岩层缺失。C A 反、大
B 同、小
C 同、大
D 反、小 281 〔 〕下面可以造成地表岩层重复的走向断层是: BC A、与岩层倾向相反的正断层
B、与岩层倾向相反的逆断层
C、与岩层倾向相同但倾角大于岩层倾角的正断层
D、与岩层倾向相同但倾角大于岩层倾角的逆断层
282 〔 〕构造盆地的长宽比范围是: C A >10:1
B 10:1-3:1
C <3:1
D 1 283 〔)下面属于海侵层位特征的选项是: AD A 新岩层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
B 新岩层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
C 形成于地壳抬升时期
D 自上而下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
284 〔)下面属于海退层位特征的选项是: ABD A 形成退覆现象
B 新岩层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
C 形成于地壳下降时期
D 自上而下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
285()下列接触关心中______一定经历了地球的水平运动。B A 侵入接触
B 角度不整和接触
C平行不整和接触
D 整和接触
286()影响岩石变形的环境因素有______。ACD A 围压
B 环境
C 温度
D 应力状态
287()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的断
层是_______。A A 走向断层
B 倾向断层
C 斜向断层
D 顺层断层
288()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垂直的断层是_______。B A 走向断层
B 倾向断层
C 斜向断层
D 顺层断层
289()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是_______。C A 走向断层
B 倾向断层
C 斜向断层
D 顺层断层
290()断层走向与岩层平行的断层是_______。D A 走向断层
B 倾向断层
C 斜向断层
D 顺层断层
291()正断层,____________,断层发生后两盘上盘距离加大。形成于_____作用下。C A 上盘下降、下盘上升,张力
B 上盘下降、下盘上升,挤压力
C 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张力
D 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挤压力
292()逆断层,____________,断层发生后两盘上盘距离缩小。形成于_____作用下。D A 上盘下降、下盘上升,张力
B 上盘下降、下盘上升,挤压力
C 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张力
D 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挤压力
293()断层面小于45°的逆断层叫做________。B A 冲断层
B 逆掩断层
C 碾掩断层
D平移断层
294()野外不能说明断层存在的现象是_______。B A 镜面与擦痕
B 岩层裂隙
C 断层构造岩
D 拖曳褶曲
295 〔 〕红海属于______阶段的大洋。B A 胚胎期
B 幼年期
C 成年期
D、衰退期
296 〔 〕下列_______不是地槽褶皱变动的特征。D A 长条性
B 紧密性
C 定向性
D 非线性
297 〔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在_______上漂移。A A 软流圈
B 洋壳
C 硅铝层
D 水
298 〔 〕地槽升降运动具有_______等特点。B A 幅度大,速度慢,差异小
B 幅度大,速度快,差异显著
C 幅度小,速度快,差异小
D 幅度大,速度慢,差异显著
299 〔 〕下列_______是剪切型板块分界线。D A 大洋中脊
B 海沟
C 地缝合线
D 转换断层
300 〔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洋岩石圈的密度较低,漂浮在______上,随着环流的地幔物质向两侧漂移。C A 玄武岩层
B 硅铝层
C 软流圈
D 硅镁层
301()当地槽处于地壳强烈下降阶段时,会发生下列事件________。ACD A 地壳下降速度快
B 形成中央隆起
C 地槽内接受的沉积厚度很大
D 岩浆侵入、火山喷发
302()褶皱带形成于地槽_______阶段。D A 强烈下降阶段
B 局部回返阶段
C 封闭以后
D 回返后期
303()下列构造旋回时间排序第二的是_______。C A 新阿尔卑斯构造旋迴
B 旧阿尔卑斯构造旋迴
C 华里西(海西)构造旋迴
D 加里东构造旋迴
304()地向斜形成于地槽发展的_______阶段。A A 整体下降
B 局部回返
C 普遍回返
D 封闭
305()地槽中两个中央隆起之间的低洼地带叫做________。B A 山前凹陷
B 山间凹陷
C 前缘凹陷
D 边缘凹陷
306()大陆漂移学说认为______地球上所有大陆都连在一起,叫泛大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叫泛大洋。C A 寒武纪
B 志留纪
C 石炭纪
D 泥盆纪
307()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陆的漂移是花岗岩质的大陆在______上进行的。A A 玄武岩质的基底
B 软流圈
C 水面
D 地幔
308()古地磁学是通过_______,来研究地史时期地磁极位置的科学。B A 古代地磁
B 岩石中的剩余磁性
C 洋地磁场
D 大陆磁场
309()对于海底扩张学说,海洋地质学的供需在于_________。ABCD A 发现了海岭
B 发现海沟
C 进行了海底年龄的测定
D 进行了海底沉积物的测定
310()下列板块中,全部是海洋的是________。D A 南极洲板
B 非洲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平洋板块
311()下列_______是剪切型板块分界线。D A 海岭
B 俯冲带
C 地缝合线
D 转换断层
312 〔 〕被子植物繁盛时期开始于_____。D
A DB Kz
C KD K2
313 〔 〕第一个世界世界范围的成煤期是____。C A ∈
B S
C C-P
D Mz
314 〔 〕晚古生代,欧洲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相撞,使_____地槽隆起。A 蒙古 D B 西欧
C 阿巴拉契亚
D 乌拉尔
315 〔 〕早古生代_____动物大发展,该时代出现了_____。C A 裸露、蓝绿藻
B 无脊椎、蕨类
C 无脊椎、半陆生蕨类
D 无脊椎、被子植物
316 〔 〕
8、印支运动发生在_____,燕山运动发生在_____。A A T、J–K
B Pz2、Mz
C T、R
D R、Q
317 〔 〕元古代是从_____生物到_____生物发展的阶段。D A 原始、高级
B 有壳、无壳
C 无壳、有壳
D 原核、真核
318 〔 〕被子植物出现在_______。C A 新生代
B EC K2 D K3
319 〔 〕早古生代______动物大发展,该时代出现了________。C A 裸露、蓝绿藻
B 无脊椎、蕨类
C 无脊椎、半陆生蕨类
D 无脊椎、被子植物
320 〔 〕被子植物出现在______。C A 新生代
B EC KD K3
321 〔 〕早古生代中国华北地区从____起开始整体上升,到____才开始下降。D A O1、OB O1、CC ∈
3、OD O3、C2
322()陆核出现在______。太古代
A 太古代
B 元古代
C 古生代
D 震旦纪
323()原地台是在_____经过______运动形成的。C A 元古代末 五台
B 元古代早期 吕梁
C 元古代末 五台和吕梁
D 元古代早期 五台和吕梁
324()震旦纪,地球上有___块大陆。D A 1 B 8 C 3 D 5 325()藻类繁盛于_______。B
A 元古代
B 震旦纪
C 早古生代
D 晚古生代
326()德氏虫可以作为______的标准化石。A A 早寒武世
B 中寒武世
C 晚寒武世
D 震旦纪
327()莱氏虫可以作为______的标准化石。B A 早寒武世
B 中寒武世
C 晚寒武世
D 震旦纪
328()蝙蝠虫可以作为______的标准化石。C A 早寒武世
B 中寒武世
C 晚寒武世
D 震旦纪
329()早古生代,腕足类的标准化石有_______等。D A 三叶虫
B 笔石
C 珊瑚
D 扬子贝
330()联合古大陆形成于_______。C A 元古代
B 早古生代
C 晚古生代
D 中生代
331()泥盆纪是_______时代。B A 藻类
B 裸蕨
C 蕨类
D 裸子植物 332()石炭-二叠纪又称_______时代。C A 藻类
B 裸蕨
C 蕨类
D 裸子植物
333()_____完成了无颌类向有颌类(鱼类)以及鱼类向两栖类的演化。C A 奥陶纪
B 志留纪
C 泥盆纪
D 石炭纪
334()华北地区(包括东北南部),______上升为陆地,直到_______或晚石炭世才再次沉降海侵。A A 晚奥陶世 中石炭世
B 中石炭世 晚二叠世
C 石炭纪 二叠纪 D 晚古生代 中生代
335()在晚古生代末,海西运动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成为陆地,只有_______等狭小地区处于海洋环境。D A 东南沿海、闽浙
B 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C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D 西藏、西南
336()燕山运动期间,环太平洋地槽的内侧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如北美的_____山脉、亚洲的西伯利亚东部山脉 D A 科第勒拉
B 阿巴拉契亚
C 洛基山
D 内华达
337()印支运动、燕山运动时期,_______开始解体,形成古地中海、古印度洋。C A 刚瓦那古陆
B 劳亚古陆
C 联合古陆
D 亚欧大陆
338()______出现了鸟类。C A 三叠纪
B 侏罗纪
C 白垩纪
D 二叠纪
339()中生代华南大部分时间都海侵,到____,又一次海侵,范围:云、贵、川、苏、赣、皖南,这是华南最后一次海侵。A A 三叠纪
B 侏罗纪
C 白垩纪
D 二叠纪
340()现在我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在_____运动后期基本形成。B A 海西
B 燕山
C 新阿尔卑斯
D 旧阿尔卑斯
341()新生代是被子植物的时代,被子植物开始出现于______。D A 新生代
B 早第三纪
C 晚第三纪
D 晚白垩世
342()喜马拉雅运动后,______,喜马拉雅地槽褶皱上升成山,青藏高原南部隆起。A A 早第三纪
B 晚第三纪
C 更新世
D 全新世
第二篇:比较政治学 题库之选择
比较政治学界部分学者认为,比较研究就其定性分析的大前提出发可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____。()
A、主观比较和客观比较B、同质比较和异质比较
C、定向比较和非定向比较D、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
我们通常把从经验研究出发,对不同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的某一侧面或某一部分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称为___________。()
A、集成比较B、综合比较
C、经验比较D、建立模式
韦伯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他不是用社会结构的概念建构自己的理论而是将分析的中心置于_____________之上。()
A、人类个体行动者B、社会主体人群
C、社会特殊群体D、人类整体
相对于多元主义范式而论,____________对现存社会及其政治秩序乃至国际体系持尖锐的批判姿态,对比较政治学既有理论的西方种族中心主义和西方发展经验的内涵持坚决的拒斥态度。()
A、自由主义范式B、激进主义范式
C、保守主义范式D、现实主义范式
下列不属于阿普特对于政治学研究所使用方法归纳的三大类别的是____________。()
A、规范方法B、结构方法
C、行为方法D、比较方法
比较政治研究中最具传统意义且至今仍最为常见的研究单位主要有三类,即国家、社会问题和__________。()
A、社会B、政府
C、民族D、公共政策
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诉诸个别事实进而得到有关个案的更加深刻的知识的认知过程,称之为_______,它是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
A、归纳推论B、比较推论
C、演绎推论D、综合推论
在各种变量中,依赖于其他变量,又不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被称作_________。()
A、自变量B、因变量
C、干预变量D、中间变量
关于“强权国家”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__________的《君主论》。()
A、亚里士多德B、马基雅维利
C、柏拉图D、阿尔蒙德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命题是由__________最早提出的。()
A、亚里士多德B、马基雅维利
C、柏拉图D、阿尔蒙德
比较政治研究的功能不包括___________。()
A、提供背景知识B、改善知识分类
C、提供研究捷径D、检测理论假说
“自然状态”这一概念是由________首创的。()
A、洛克B、马基雅维利
C、柏拉图D、伊斯顿
以下各个理论中,_____________是由理性选择理论大师布坎南最先提出的。()
A、交易成本理论B、产权理论
C、立宪理论D、公司理论
立宪理论最早是由__________提出的。()
A、洛克B、奥尔森
C、威廉姆森D、唐斯
以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合作问题,特别是国际合作的组织形式、规模和规范以及国际合作的结构功能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是___________。()
A、国际贸易理论B、国际合作机制理论
C、经济增长理论D、“古典主义”的国家理论
亨廷顿认为,可以从态度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检验民主的巩固程度。()
A、行为B、思维方式
C、意识形态D、群体心理
一个健全的_________既是民主转型的有利因素,也是民主巩固的有利条件。()
A、公民社会B、臣民社会
C、市民社会D、居民社会
在中国早在__________,其分类体系本身就表现了比较研究的特色。
A、《春秋》B、《左传》
C、《资治通鉴》D、《史记》、BCABD ACBBA CACBA CD
第三篇:地质学基础习题(定稿)
地质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岩石圈;
2、解理;
3、岩浆作用;
4、三角洲;
5、变质作用;
6、地层层序律;
7、地震烈度;
8、产状;
9、矿石品位;
10、地质环境;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2、下列矿物中无解理的是()
A.黄铁矿 B.辉石 C.闪锌矿 D.萤石
3、冰川对地面的破坏作用称为()
A.侵蚀作用;B.刨蚀作用;C.溶蚀作用;D.潜蚀作用
4、河水流过弯曲地段,其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进,这是由于()A.河流的下蚀作用及底流沉积所形成;
B.河流的沉积作用及河流袭夺所形成; C.河流的侧蚀作用及向源侵蚀所形成;
D.河流的侧蚀作用及底流沉积所形成
5、在下列各组岩石中,均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砾岩、页岩、泥岩、灰岩 B.砾岩、页岩、泥岩、板岩 C.板岩、千枚岩、片岩、页岩 D.砂岩、灰岩、页岩、板岩
6、下列各组岩石中均属区域变质岩的应是()
A.角岩、片岩、片麻岩 B.板岩、千枚岩、混合岩 C.片岩、板岩、千枚岩 D.角岩、矽卡岩、板岩
7、晚古生代最晚的一个纪是()
A.志留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三叠纪
8、群、组、段等单位是()
A.时间单位 B.生物地层单位 C.年代地层单位 D.岩石地层单位
9、确定背斜或向斜的主要依据是()
A.两翼地层的产状 B.核和翼部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C.地形的高低起伏 D.转折端的形态
10、潜水应属于()
A.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B.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的重力水;
C.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D.包气带中的重力水;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地壳中克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和。
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
3、在肉眼鉴定矿物时,主要是根据矿物的、和 三大方面的物理性质。
4、根据岩浆冷却凝固成岩的环境,将岩浆岩分为、和
三大类。
5、风化作用按其产生的原因与方式可分为、和。
6、海水运动的主要方式、和。
7、促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和。
8、与地质年代中的代、纪、世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为、和。
9、地层的接触关系一般有、和 三种。
10、断层按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可以分为、和
三种类型。
四、简答题(前两题每题6分,后两题每题9分,共30分)
1、列出岩浆岩的七种主要造岩矿物。
2、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概念及其对河流地质作用的控制作用。
3、简述确定不整合接触的主要标志及其形成时代。
4、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
第四篇:地质学基础 笔记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1
章大港 地质学基础
绪 论
一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地幔的上部-岩石圈-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主要是地球表面;地质学重点研究地下。2研究内容包括:
1)地球的物质组成、分布特征、形成过程及其演化过程 2)地球的内部结构 3)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4)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5)地质灾害 3 分支学科:
a矿物学、岩石学(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b构造地质学(地球结构、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形成发展变化规律)c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形成的历史演变规律)
d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各种矿产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调查勘探的理论和方法)
e地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及旅游地质学(防灾及保护和利用环境); 二 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特点:
a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周长4W公里,表面积5亿平方公里、化学成分及化学元素的特性、晶体结构、气体分子的特征)
b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各圈层相互影响和渗透、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大陆海洋丘陵等)
c 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6亿年、海陆形成、山脉形成缓慢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天气的变化、地震火山喷发等瞬间的)
d自然过程的复杂性及有序性(不可逆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具有内在规律是重要的研究任务)2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自然界是地质学的“天然实验室”,野外调查是地质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像野外的地质调查、水系与水文调查、自然地理调查、土壤调查、资源与环境调查等等;石油工业的区域地质调查…)
2)仪器观测(是获取研究对象定性和定量资料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得研究对象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参量的静态特征以及动态变化,为我们科学的分析和推理提供了依据)
3)大地测量(大地水准测量和大地三角测量,21世纪的海洋测深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激光测距、人造卫星定位技术,即GPS技术)
4)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航空照片、卫星影像等,来获得大区域的动态资料)5)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主要目的是在研究对象中提取所需要的各种样品和标本,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测试,以获取物质成分、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形成历史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的资料,并且来通
过我们设计的科学实验来分析和推断它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趋势等等)
6)历史比较法(地质学中的最基本方法。总体思路,即将今论古或称现实主义原则,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7)综合分析(自然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逆性决定了地球科学必须采取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自然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自然过程的多解性(不确定性),决定要了地质学要采用综合分析方法)
8)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不可缺的手段和方法,计算机向各个领域都有渗透;数据量大、模拟的演变过程太复杂、靠计算机模拟很快,结构只管。最早的应用领域:一是军事领域,二是地球物理学勘探领域)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程序 1)资料收集
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尽可能详尽地收集各种数据,样品和其他资料(包括野外调查、仪器观测、已有的各种资料和成果等等。2)归纳、综合和推论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纳,综合,并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推论 3)推论的验证
通过生产实践活科学实验来证实或检验推论是否正确,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错误、提高认识、总结规律。
三 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与未来展望
地球科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古代地球科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阶段(17世纪以前)
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的创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7-19世纪)地球科学的革命与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至今)
现在地球科学正处在一个革故鼎新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地球科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成熟的发展新阶段。
四 本课程的性质、内容、重要性和学习方法(理解与记忆,看图作图、想象与推测、培养兴趣)性质:基础性
内容:地球概述、地质作用、矿物、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沉积相、地层、地质构造 重要性: 石油和天然气储存于深埋地下的岩石孔缝、裂缝之中,油气藏作为含有油气的地质体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各项工作都是在地质研究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十分重要。谁掌握地质知识越丰富,将来工作中就越有成效。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2 主要名词 概述 表面形态 高低不平65%陆地在北半球(陆半球)35% 南半球(水半球)2 物理性质 3 地球结构 4 地壳物质组成
1地球形状、大小(大地水准面)接近椭球体 形态特征 有一系列呈弧形或线状展布的山系 有众多湖泊和河流组成的水系 地表形态 山地 丘陵平原 高原 盆地 裂谷 海底表面形态 海洋 :洋 海 陆间海 陆缘海 洋(中)脊、洋隆 海岭 大洋盆地 海山 岛弧/海沟 大路边缘: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基
2物理性质 密度及变化 推测地内必有密度大的物质 压力及变化
地球重力 重力变化,重力异常,重力勘探
(我国重力分布 地球内部重力变化)由于地质构造,造成重力异常 大地地表形态
山地;海拔500 米以上 相对高差200米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先对高差200以下平原:面积广。坡度平坡脚不明显 高原;海拔600米以上
盆地; 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凹下且平
裂谷;路上宏伟的线状低洼谷,长几千公里,宽几十公里两侧或一侧为裂谷 海地表面形态
陆缘海受岛屿或半岛环抱 陆间海;位于两大陆之间的洋脊海岭 海底的山脉叫海岭贯穿洋盆呈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岭 其顶部中央有裂谷的称脊或洋中脊;顶部伍明显中央裂谷的称为洋隆.大洋盆地 地球表面最大洼地
海山
洋底孤立龙骑地形 h>1000m 多成圆锥形
岛弧与海沟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3 第三讲 地球的磁性
地磁场
地磁三要素 磁偏角 磁倾角 地磁场强度 地磁场变化(随时间的变化)短期变化 磁暴 长期变化 地磁异常:实际观测的地磁与地球正常场的差异 磁法勘探
古地磁:地质历史时期的磁场 4地电
与地内物质的磁导率和电导率有关
根据大地电磁场的分布及其频率的变化,可研究地球内部高导层的分布及深度 地电异常:指示矿体或地质构造的存在 5放射性
主要在地球表层
岩浆岩中
6地热 来源放射能
重力能 旋转能 太阳辐射能 地球从表到里 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地温梯度
地温级 热流 地热异常 地热 勘探
7地球的弹塑性:表现地震波 固体潮 地球形状,赤道突起
是地内物质能发生变形 运动和位移的重要原因
地震波传播特点是了解地内各圈层物质特性的主要线索和依据 地震波速大小与介质有关 体波(纵、横)面波 地震勘探 3 地球的结构
内圈 两个地震波速变化界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低速带(范围划定看不清)弹性、密度,压力等的变化
内部全层划分 地壳(结构)地幔(俩面之间)地核 范围,特点等 外圈 大气圈(结构)水圈(可循环,地质作用主要动力来源)生物圈
内圈结构 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地震波速度变化明显的深度,说明成分或物态上有变化 横波(s)纵波(p)有折射和反射 地壳:特点 4 岩石圈 软流圈 4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组成 分布特点
矿物 岩石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4 第二章 地质作用 作用 概念 类型 能量来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内能引起,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地壳 地震。外动力地质作用(外能引起,作用在地壳表层)风化 河流。类型:内、外
内: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升降、水平)褶皱 扩张 变形。构造运动:现代、新、古 地震 类型 参数 地震带 3岩浆作用 概念 特点 成分
特点成分:硅酸盐为主,次为金属硫化物 氧化物 富含水蒸气二氧化碳 硫化氢等挥发组分 温度:无法直接测量 实验模拟测量 火山喷发:火山弹 火山灰 火山尘 类型:火山作用 侵入作用 岩床 岩盖 岩盆 岩基 岩株 岩墙 活火山分布(与地震带分布联系)火山的各个部分
岩浆起源 温度升高或压力下降---局部熔融 一元论 多元论 岩浆演化
分异作用(液态 结晶前发生,重下轻上;结晶 结晶过程中发生,重沉轻浮)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活动过程中,融化围岩改变自身成分 强弱取决于地质构造条件、岩体规模、热力条件、围岩性质等
第五篇:地质学基础课程
***地质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岩石圈
第一节 岩石圈的表面形态
二.洋底地形
(一)大陆边缘
大陆与大洋相连接的过渡地带,称大陆边缘。
1.大陆架(陆棚)是指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小于0.3°,平均深度小于130m。
2.大陆坡 大陆架外坡度明显变陡的斜坡地带,坡度平均约4°最陡可超过20°,下界平均水深约2000m,平均宽度30km,最宽可超过100km。大陆坡上常发育有海底峡谷(谷壁陡峭,剖面形态呈“v”字形)。
3.大陆基(大陆裙)是介于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缓坡地带,下界水深约4000m,宽度几百公里,坡度一般小于1°。(*在海沟发育的地区没有这一地形单元)
4.海沟和岛弧 大洋盆地边缘深度超过6000m的带状凹地,称为海沟。宽度仅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长度最大可达几千公里。
太平洋西北侧的海沟多呈弧形,沿其凸出的一侧排列着大小岛屿,称为岛弧(多为火山 岩)。
(二)洋盆
洋盆是指位于海沟与洋脊之间辽阔而平坦的洼地,一般深度4000-5000m。可进一步分为洋底丘陵、洋底平原、海山。
(三)洋脊 ` 贯穿于洋盆中央或一侧、延伸几万公里的洋底山脉,称洋脊。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一.岩石圈的化学成分
地壳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含量称克拉克值。(地壳的元素丰度)
1.元素在地壳、上地幔和地球中的分布相差十分悬殊,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元素合计占地壳总质量的99%。
2.Al、Na、K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最高,但在上地幔和地球中的丰度显著降低,而Fe、Mg的丰度却显著增高。
二.矿物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是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三.岩石
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按岩石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由岩石圈中、下部以及软流圈中的熔融岩浆上升到浅处或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在地下冷凝形成的称为侵入岩,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等。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主要有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组成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斜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橄榄石和云母。
沉积岩是在表生条件下由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后被埋藏在一定深度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等几大类。主要组成矿物有石英、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以及一些矿物或岩石的碎屑。含有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化石是沉积岩最突出的特点。
变质岩是由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受地质环境(温度、压力和高温热液等)变化而使原岩的结构与成分被改造而重新形成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区域变质岩。
第三节 岩石圈的构造
一.现代板块的划分
地震带是划分现代板块的首要标志。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环太平洋带
世界地震分布图(震源深度0~700公里,记录时限6年)
(据Physical Geology,2001版)
据此全球可划分为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世界板块划分(引自金性春,1984)
1-洋脊;2-转换断层;3-俯冲边界;4-碰撞边界
二.板块边界类型
1.分离型板块边界类型
洋脊轴两侧的板块作相背运动,板块被拉开,软流圈中的高温熔融岩浆顺裂隙上涌,凝结在滑移的板块后缘上,成为最新的洋底岩石圈。
2.汇聚型板块边界类型
(1)俯冲边界 一侧板块向下俯冲并斜插入软流圈,另一板块则仰冲并叠覆其俯冲边缘之上。二者间在地貌上形成海沟、岛弧或大陆边缘山系。(例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印度板块之间)(2)碰撞边界 两板块相对运动,前缘有洋壳的边缘下插,造成二者的陆壳碰撞接触,形成地缝合线。(欧亚板块南缘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西段)
3.平错型板块边界类型 两板块相互平行边界滑错,不造成新的山脉和海沟,地质构造上表现为转换断层或大型走滑断层。
**思考题 简述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特征。
第四节 地质作用的概念
一.一般概念
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按地质动力来源分为作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是地热能、重力能和旋转能。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
1.地壳运动 主要是指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降与上隆;岩层的断裂和褶皱等。
2.地震作用 地震是岩石圈机械运动积累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引起的一种现象,是由地震波的传播引起的地面快速颤动的作用。
3.岩浆作用 是指软流圈和岩石圈中、下部内集聚的高温熔融物质,顺通道运移至浅部甚至涌出地面冷凝成岩石的过程。
4.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在新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也可有外来气液物质参与,使原岩在固态状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的改造过程。三.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太阳的辐射能。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气温变化、大气、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分解、破坏的过程。
2.剥蚀作用 是风、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质营力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破坏并脱离原地的作用过程。3.搬运作用
4.崩塌作用 指基岩块体和松散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崩落或烟斜坡下滑的过程。5.沉积作用 由于搬运动力和介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沉淀和堆积的过程。6.固结成岩作用 松散的沉积物被压实、固结而形成岩石的地质过程。四.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动力促使岩石圈在软流圈上滑移、升降、分裂和碰撞聚合,导致地震,岩浆上涌和喷发,形成岩浆岩,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造成海洋盆地和大陆高地以及区域性地面起伏等。而外动力则对地面的起伏加以改造,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面准平原化,同时造就表生矿物和沉积岩。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不停地作用,推动着岩石圈的演化和发展,使地表形态、矿物、岩石和矿床以及地质体的构造变形不断地变化和改造。
复习题与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岩石圈;2.地温梯度;3.重力异常;4.莫霍面;5.岩石圈;
6.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原则 二.选择题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2.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约位于地下的()
A.250km处 B.1000km处 C.2900km处 D.5125km处
3.地震波横波的地球内部不能被传播(或被吸收)的圈层是()
A.内核 B.外核 C.下地幔 D.软流圈 4.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A.大洋盆地 B.海沟 C.大洋中脊 D.岛弧
三、填空题
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和。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3.板块构造学说把板块边界分成、和 三类。4.地壳的下限是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是 ;
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5.表示地磁场强度的三个要素是、和。6.地壳中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和。
7.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 六大板块。
四、问答题
1.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
2.对比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分布、厚度和成分(结构)方面的差异。3.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外动力地质作用可分哪些类型? 4.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