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爷爷奶奶
我的爷爷奶奶
说起我的爷爷奶奶,心中由然地生起一种崇敬、一种爱戴、一种幸福,一种自豪。
爷爷今年83岁,奶奶77岁。结婚58年、即将迈入钻石婚纪念殿堂的二老,风风雨雨,相濡以沫,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人生旅途,二位老人的婚姻和生活之旅颇富传奇色彩。
解放前,因家里贫穷,小小年纪的爷爷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北京投靠亲友。凭着能吃苦、肯卖力,在北京站住了脚,并开了一家自行车修理铺。解放后,经人牵线搭桥,认识了地地道道北京人、在电车公司工作的奶奶。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两人准备结婚的时候,一场大难降临到奶奶头上:她得了当时人们谈虎色变的传染病—肺结核(俗称女儿痨)。一些好心人,都劝爷爷赶快离开奶奶。爷爷坚定地说:她得了病,现在正是需要人帮助的时候,我决不能在这个时候丢下她不管。经过爷爷两个月的精心照料,奶奶的病奇迹般的痊愈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看到上幼儿园的爸爸和大伯天天吃不饱饭、饿的面黄肌瘦,爷爷狠了狠心:回老家,家里再穷也饿不死人!看到爷爷铁了心要走,奶奶不顾亲友的劝说,毅然决然跟着爷爷回到了辛庄老家。
回到老家,经过爷爷、奶奶几年的打拼,家境刚刚有了起色,谁料又一场灾难降临到了爷爷身上:在给生产队抬石条时,爷爷的腰不慎被压坏,到济南、青岛等大医院治了好久也没治好,慢慢的下肢失去知觉,瘫在了炕上。这对我们这个家来说,简直就像塌了天一样。爷爷一病,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奶奶的肩上。一个北京的女人,既要干活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又要照顾瘫痪在床的爷爷,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街坊邻居看到奶奶日夜操劳,艰难地支撑着这个苦难的家,很多人对奶奶说:你跟着他回山东遭这个罪,何苦呢?快回北京算了。奶奶听后动情地说:我有苦有难的时候,他没有离开我,帮我捡回了这条命,现在他有苦有难,我能丢下他、丢下这个家一个人走吗?只要有这个家在,什么样的火焰山也能过去。就这样,奶奶一个人拼死拼活地操持着这个家,先后盖起两处房子,给大伯和爸爸找了工作、成了家。
奶奶从未放弃让爷爷重新站起来的希望。报纸上找,电视上看,四处打听土法偏方,每打听到一个偏方,就要让爷爷试一试,这些年,不知打听和试用了几百个偏方,也不知请了多少位名医专家到家里给爷爷看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奶奶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朴实的大爱感动了上帝。不知是哪个偏方、哪种药对了症,在炕上躺了近30年的爷爷不知从哪天起,腿有了知觉,一开始可以拄着双拐,后来拄着单拐,再后来扶着墙就可以到院子晒太阳,一年后,双腿功能完全恢复,60多岁的爷爷竟又骑上了自行车,这令街坊四邻及三里五村的人惊叹不已。几十年时光流逝,几十年日月荏苒,几十年岁月沧桑,几十年间,在我们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里,诞生了两个奇迹:一个是50年前奶奶在爷爷的呵护下与死神擦肩而过;另一个是40年后爷爷在奶奶的挚爱中重新站了起来。这就是爱的回报,这就是爱的力量,她能使希望变成现实,她能使沙漠变成绿洲,她能使死神望而却步。如今,因几十年的操劳,奶奶的背已经驼了,爷爷也早已满头白发,但他们精神矍铄,乐观向上,笑对夕阳。虽然两位老人现在生活安定、衣食无忧,但就是闲不住,总想帮助街坊邻居干点活、打个力所能及的零工,在他们看来,这样活得更充实、更快乐。
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和母亲一起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一家人围坐一起,其乐融融。我曾经开玩笑地问奶奶:你从北京回来吃这么多苦不后悔吗?奶奶笑着说:如果不回来,咱们这个家不就没有了吗?人活在世上,最大的幸福就是一家人健健康康、团团圆圆地永远在一起。这就是爷爷、奶奶的幸福观,朴实无华,情真意切。
愿爷爷、奶奶相携相伴、健康长寿,共享晚年之福,同度晚年之乐。
王
萍
第二篇:我的爷爷奶奶
我的爷爷奶奶
135班 钱光金
指导老师:沈娟
每当想起他们,我都觉得他们是可怜的人。因为他们老了,我觉得老了的人是可怜的。他们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就算是他们的子孙也很少在生活中关心他们的身体,注意他们的生活,只是平常见面时打个招呼而已。他们只是很简单的活着,偶尔想一些年轻时快乐的事,难忘的事……
在我的记忆里,有两个人我不会忘,我的爷爷奶奶。我不讨厌他们,真的,在我的记忆里他们是那么慈祥。好像天使,伸出一双白色的翅膀,微笑的注视着我,然后我会感觉好温暖。也许是因为从小失去父亲的原因,我对爷爷奶奶有种特殊的情感。他们不仅抚养我们兄妹成长,而且教我们为人处事,告诉我们要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爷爷奶奶就是这样坚强的过了一辈子,面对中年丧子之痛,他们没有过多的抱怨生活、命运对他们的不公,而是选择了坚强、乐观。在爷爷奶奶的抚养下我们兄妹俩健康快乐的成长,情感上没有丝毫的缺失。我们也继承了他们坚强、乐观的性格,从小到大,我一直没觉得自己与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之处。我深深地爱着爷爷奶奶!
上星期周末回家吃饭时,看着爷爷夹菜的手似乎有些颤抖,我心理突然有种莫名的伤感,爷爷老了,奶奶也老了!爷爷与泥土打了40多年的交道,他赶着牛,在田里来来回回走了大半辈子,犁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田沟,也在爷爷的额头上犁下了那深深的皱纹,那几亩田里洒下了爷爷的滴滴汗水。这么多年来,奶奶辛劳的操持着家务,每天都要划算着怎样才能让我们家的生活维持下去。奶奶为此操碎了心,生活的艰辛加剧了奶奶的衰老。原本应该享受儿孙绕膝之乐的奶奶仍然劳作在田间。
爷爷奶奶您们辛苦了!爷爷奶奶您们老了!请您们坐下来歇歇脚吧,生活的重担由我来担当!从您们哪儿我已学会了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生活的重担交给我您们就放心吧!
第三篇:我的爷爷奶奶
我的爷爷奶奶
自小我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可以这么说,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而不是我的爸爸妈妈。因此,我和爷爷奶奶有着很深厚的情感。你看那一张陈旧的桌子放置在角落里,摆放着热水壶,茶壶和茶杯。经历着岁月的划痕,凹凸不平,裂缝中残留一些污渍,时光老了桌子,也老了我亲爱的爷爷奶奶。岁月在两位老人家脸上刻下了斑驳的痕迹,每当想起那苍苍的白发,那深深的皱纹,那粗糙的双手,我自是难以压抑住眼眶涌出的晶莹的泪珠。我怕,我怕有一天我的爷爷奶奶再也经不起时间的磨砺,经不起风云的变幻,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被微微细风吹灭,最后,化成一缕青烟,飘散。
虽然爷爷奶奶都已过七旬,幸好他们俩身体还算硬朗。特别是奶奶,一双粗糙的手,做起事来可利索着呢!起灶做饭,提水浇菜,养鸡养猫……奶奶一人包办,把里里外外搞的头头是道。可能是因为爷爷腿脚不方便的原因,奶奶从不让爷爷干重活。我记得有一次,爷爷拖着他那不灵活的双腿把打好的井水提进厨房的时候,奶奶刚好瞧见了,二话不说,她马上放下手头上簸箕,一边把水提进去,一边轻声埋怨我爷爷。事后,奶奶还唠叨了爷爷好几天。从此以后,爷爷也就不敢随便提重的东西了(特别是奶奶在场时)。爷爷和奶奶的感情自然是很好的。
我记得小时侯,我经常与爷爷奶奶玩耍,累了,就扑进奶奶的怀抱,听奶奶讲故事,慢慢地便进入了梦乡,那时的我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在我生病时,奶奶焦急地背着我去乡镇诊所挂号;跟奶奶一句一句地学说家乡童谣,再学说给爷爷听,逗得大家乐不可支;夜晚奶奶困倦了,我却缠着她讲她小时侯有趣的事情……。这些景象时常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却。
现在,我在离奶奶很远的城市生活,我已经很久没见到她了,前几天打电话,谈话里全是她担心、关爱我的话语。想到奶奶苍老的面孔,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邓燕玉
外国语学院 094班
第四篇:我的爷爷奶奶
我的爷爷、奶奶
曾经读过三毛的文章,朴实而不失真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也能让人感动得不忍释手。我的爷爷、奶奶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和千千万万老百姓一起走入了新社会,他们如此的普通,却时常让我感动。
我的奶奶
我从小远离父母,奶奶就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奶奶有5个儿女,小时候的我就像个拖油瓶一样跟在奶奶身后,邻居们常常开玩笑,说我是奶奶的六丫头,我这个六丫头呀,可给奶奶添了不少麻烦。小时候不爱吃饭,个子也长得小小的,奶奶一边忙着家事,一边干着急。好不容易拖到了小学,可惜开窍得晚,一年级的课总也赶不上,害得老师以为我是弱智,爷爷也只好拉着老脸为我到学校求情。慢慢的我渐渐懂事了,从奶奶的忆当年中,我依稀地了解了奶奶的故事。
奶奶生于民国21年,也就是1922年,属狗的,就是爱操心。奶奶才10岁多时,奶奶的妈妈就过世了。那时的家庭,总是大人忙着干活,小孩们则是大的拖着小的。奶奶的姐姐是领来的,早早地嫁了人,奶奶成了家里的老大。奶奶的爸爸一早要出去帮你打磨子(就是以前磨面用的,估计现在不太看得到了),奶奶就带着弟弟、妹妹玩,有时还要兼顾着做饭。说是做饭,其实大多喝的稀粥,有时根本看不到几粒米,所以吃饭时常常用的是钵(那种比碗要大的容器)。那时的人都很穷,奶奶的爸爸虽是手艺人,但常常为收不到工钱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到了过年,别人付不出磨子的钱,只好用吃的或其它东西冲账,奶奶的爸爸只好无奈的收下了。
奶奶10多岁时,日本人侵略了中国,那时的农村家家挖了地洞,奶奶的爸爸出去干活,奶奶就带着弟弟、妹妹躲进了地洞,就这样躲过了日本的大扫荡。到了20岁,奶奶出嫁了,对方也是个贫穷的农民,就是后来的爷爷。据说爷爷是个不称职的农民,简单的来说就是不会种地(在农村不会种地就等于饿死)。还好爷爷跟人学了手艺——做箱子,这门手艺后来成了他在上海谋生的主要技能。
爷爷的小插曲
爷爷已经过世多年了,记忆中的他总是那么乐呵呵的,加上圆圆滚滚的肚子,爷爷总是自比弥勒佛,然而弥勒佛内心却不总是那么开心。
在上海讨生活总是艰难的,即使是现在的新上海人,也总是为了房子、票子的事情烦恼。解放前的上海更是乱得不成样子,地痞、混混到处都是,不找你麻烦已是谢天谢地了。然而爷爷的骨子里却有着一股韧劲,这韧劲至今还让我佩服不已。记得每次作文,我总会不经意的提及爷爷,有时更是让他成为了文章的主角。
《我的爷爷》
这篇作文还是小学里写的,那时的爷爷已经提早退休了,但为了家里的能多增加些收入,还是操起了修箱子的旧业。(奶奶因为没有工作,退休工资自然也是没有的,爷爷的退休工资那时也仅有200多元)。一直操劳的爷爷还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毛病,然而为了能多做一个箱子,常常还要走很远的路为顾客送箱子。爷爷总是说,“服务好顾客,才会有回头客”,这也许就是商家常说的“顾客至上”吧,看来爷爷不得不堪称为好商家。然而,徐家汇路到北新泾的路,即使是如今有了地铁,总还让人觉得太远,爷爷却凭着他那一股子韧劲往返于此间。一路上的艰辛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曾记得奶奶提及往事时,总是不忘夸耀爷爷,同时眼泪也止不住掉下来,“你爷爷呀,出门前为了他那关节炎,绷带是缠了一圈又一圈……”,听到这,我的眼前又会闪现爷爷每次回家,一圈一圈拆去绷带的情景。
《父辈》
父辈是我高考的作文题,拿到这题的时候,我脑海里闪现的还是爷爷,对我来说,爷爷是我的祖父,更是我的父亲。他这一辈子吃的苦常常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如果回到从前,我甚至不知道我能否支撑。如今常有些支教或志愿者的活动,然而即使再苦再累的地方,也未必能难过解放前后的那段日子。
《老烟枪的戒烟史》
自打我记事起,总能见着爷爷叼着烟斗,那时觉得叼着烟斗的爷爷很有范,在我记忆中,爷爷的第一张照片便是叼着烟斗修箱子的pose。自烟斗退出历史舞台后,“大前门”便是爷爷尝试的第一个品牌,可惜香烟总也替代不了昔日烟斗带给他的腾云驾雾之感,被烟瘾逼得无奈的爷爷居然创出了一种新的吸法——把香烟插在烟斗上吸,更有甚时居然把香烟里的烟丝抽出来吸,这种新吸法倒是让爷爷得瑟了好一阵。然而享受着“新烟斗”带来幸福的爷爷终于抵不住尼古丁造就的病魔,于是乎咳嗽、哮喘终于把他送进了医院。“戒烟”这可是医生下了死命令,让一个有几十年烟龄的老人戒烟那是何等的惨啊!不过为了自己的身体,为了六个孩子(五个孩子,外带一个我),爷爷也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压力上了。
从此,残酷的戒烟生活开始了,为了能让爷爷顺利戒烟,奶奶时常让我在爷爷面前转悠,面对我这个监工爷爷是一忍再忍,终于第一次戒烟宣告失败。第二次是爷爷换盲肠炎,住院那可是要强迫戒烟的哦,记得那时医术不高,爷爷的盲肠炎让他受了不少罪,术后伤口感染了,据说要挖去感染物,重新缝合,不过烟倒是借这个机会戒了。
爷爷奶奶的故事
初到上海
大约40年代初期,爷爷、奶奶带着刚出生的大伯来到了上海,借了一处3平米的小房子暂时安了家。从那以后,爷爷就负责修箱子、送箱子,奶奶除了给爷爷打下手,还得兼顾着家事。据说大伯是极不容易领的,按老人的说法,那孩子是老祖宗从别人家手里抢来的。才几个月大的大伯,第一次看到3平米的小居,居然也学会了唉声叹气。为了这个孩子,奶奶还得每天起早烧香。就这么着,大伯总算吊着奶头长到了四岁。接着有了我爸爸,奶奶的小屋明显显得拥挤了,在爷爷的坚持下,最初的家换成了10多平米的大房子,据说是从当地的小喽啰手里买的。为了能有个实实在在的门面,爷爷打算将房子翻盖成两层楼。这期间,地头蛇可是找了他们不少麻烦,幸亏爷爷当时的一个老主顾---据说是巡捕房的小头,帮了不少忙。房子虽然盖起来了,但债也欠了一屁股,爷爷、奶奶凭着超人的毅力和恒心,硬是白天、晚上没命的干,总算在几年时间里还清了债。
49年中国解放了,所有的财产都收归国有了,个体私营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受到了不少限制,甚至是取缔。爷爷被安排到手表厂工作,每天骑车得2、3小时,工资也仅有30多元,可家里有5个小孩等着吃饭,奶奶只能边照顾家,边承担着修箱子的工作。那时,工商局是定期要来检查的,每个箱子都要量尺寸,核对发票,除了修修补补的活,奶奶是决计不能接私活的。为了生计,奶奶常常是等大家都睡了,才偷偷的做个把小箱子,一到白天还不得不藏起来。所以比起其他人家,奶奶家的几个孩子总能吃饱。据说姑姑那时还能花上2毛钱买上一袋甘蔗条吃呢。
小拖油瓶的诞生 不知是什么时候,中国兴起了支援内地、支援边疆的热潮。当时的热血青年,包括我爸爸,都起劲着报名支内。可惜到了内地,那份苦比想象的要难以忍受的多。20岁才出头的爸爸,就早早结了婚,慢慢的,我诞生了。才8个月,因为不知如何带,爸爸把我送到了奶奶家,从此奶奶家多了个小拖油瓶。小时的我又瘦又小,还特别不爱吃饭。为此奶奶可是费了不少心思,最后实在没辙了,干脆丢在一边,本想饿我几顿,自然会想着吃的。没想到,我的倔劲也真够厉害的,不吃就不吃,照样有力气玩。可我的玩劲也着实让奶奶受不了,玩起来高兴了,就不知不觉地在裤子上解决了,特别是晚上,据说我有一个极不好的习惯——爬床头,就是扒着床,不好好睡觉(据说还经常乐此不彼)。记得小时候,我还有个坏习惯,就是贪看电视,那时家里有电视是极稀奇的事情。于是乎条件好的邻居家买了台黑白的,而我便成了那里的常客,有时甚至是趴在邻家的地板上,一直看到睡着。
也不知怎么弄的,反正我这个小拖油瓶也在慢慢长大,除了个子小点,其他都不赖。不过长大的我可比小时候懂事多了,每天总能早早起来,帮奶奶生炉子,虽然有时也帮了些倒忙。记得那时的炉子称为灶,就是那种用泥制成的半个球形的胚子,再经过太阳的暴晒,干了之后便可以用了。生火的材料一般是刨花、树枝或是锯成段的木头。灶通常是用来做早饭的,速度比较快,但是燃料消耗的也比较多。平时用的更多的是煤饼炉,将灶里烧得火红的木炭夹入炉中,再放入些木块,等火烧旺了,便将煤饼放在上面,炉子便算生好了。就这样,灶、炉子伴着我这个小拖油瓶的长大逐渐成为了历史。
乔迁新居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于老房子的改造尤为重视,特别是90年代开始,黄埔区、徐汇区成了改造的重点,作为主干道的徐家汇路更是不甘落后。于是乎,奶奶的家也成了拆迁大军中的一员。现在回头想来,拆迁其实有好处也有坏处,好的是,家家都有大房子住,有自己的卫生、自己的厨房,不用为倒马桶而起早,不用为做早饭而烦恼。坏处是,活动的空间虽然大了,邻里的关系却也淡了,一个楼里的,住了几年,也许还是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要不是那些本地人,婚事、丧事比较讲究,也许你永远不曾意识到那是你的邻居。现在都说要增进邻里关系,要建和谐小区,偶然间,楼里来了个自称是楼组长的,或是居民小组长的,却因不认识常常被误认为是小偷或什么的而拒之门外。也许只有这时我们才会想重温那段老房子的快乐时光。
记得老房子拆迁的最后一个月,邻居们都自发的聚集在门外唠唠嗑,“一定要记得我哦”,“搬了以后也要常来来噢” “你们家抱小孙子可别忘了请我哦”……那份依依不舍也许现在才会体会。记得那时,邻居的房子已经没了楼板,但从不忘常来看看那些还驻扎在根据地的钉子户,“喂,你家还没拆呀,要是拆了,最好也搬到我们那里去,环境还不错的,就是有点乡下气,要是你们不来呀,我都该寂寞死了。”记得走的最后一个星期,奶奶正好过生日,那是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个生日,奶奶特别珍惜,嚷着一定要和老房子单独照张像,爷爷更是拿起那早已不用的榔头摆好了造型。没了隔墙,老房子显得特别大,底楼居然能摆下两张八仙桌。生日庆典完了,孩子们也不忘和老房子最后亲密接触一回。二楼三楼的楼板被施工队敲了个洞,孩子们用晾衣绳玩起了滑梯,也许你很难想象那尽然是我们眼中的极限运动。
搬新家了,老人们要的是热闹,鞭炮自然是少不了的,据说还有辟邪的作用。新家比起老房子确实是大,奶奶也捞到了一间独立的卧室,那在鸽子棚时代是绝对想象不到的。第一天进新居,着实让她老人家激动了一番。接下来便是装修,装修通常是装潢公司的事,为了表达我们对新家的爱意,部分的活由家中的成员担当了,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自己的成果总是值得赞叹的。
新家中最值得自豪的是我们家的小院,足有40多平米,奶奶还是小院改造的总设计师呢!小院的一角盖了间小屋,小屋里装了个大大的水斗,后来奶奶常常将在水斗里洗衣服比作自我锻炼、永葆健康的秘方。小孩们则将小院作为玩耍聊天的好去处,周末,我们更是将小院装扮成了野外烧烤的宝地,两块门板制成了大大地餐桌,满桌的美味都是我们自我调配的,尝着喷香的烤味,我们似乎回到了老房子……
老房子里有个孩子们独有的空间,一块从二楼通向阳台的板虽然不足半平米,却常常被我们当成吃西餐的好去处,红烧素鸡是我们的牛排,两支筷子被我们当成了刀叉,笨拙的切割让我们体会了吃西餐的快乐。现在虽然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收入,也足能付得起西餐厅昂贵的餐费,然而儿时的快乐和童趣却早已不在。
小小拖油瓶
还记得小拖油瓶吗?对,那是我,那么小小拖油瓶自然不用猜了。4个月的产假休完了,按规定我也得回公司上班了,看着才丁点大的小孩,我总有不舍。“放心,孩子交给我。”奶奶依然承担起了照顾小小拖油瓶的责任。那时的奶奶80多了,但身体还是那么硬朗。早上喂完小小拖油瓶,便推着她出去溜达了,“这是我的重孙女哦。”奶奶逢人就炫耀,“哦呦,你老福气好的。”每次邻居的夸耀总能让她得意一番。记得小小拖油瓶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嘴里总是“奶,奶,奶”的发音,害得我嫉妒了好久。
好不容易,小小拖油瓶可以上托儿所了,奶奶还真是不舍,临走和她交代了半天,“要听妈妈话哦,经常到太奶奶这里来玩哦,太奶奶给你买好吃的哦”。于是乎,每个周末去看太奶奶成了她的必修课。
记得,那时爷爷还在,“小丫头”是爷爷对小小拖油瓶的爱称。“来,给太爷爷锤锤腿。”享受重孙女的小拳头是爷爷最大的乐事。可惜爷爷在“小丫头”四岁的时候就过世了,“小丫头”也只能从那个老少同乐的合影中依稀地找寻那段记忆。
女巫的预言
早先的部落就有巫师一职,除了承担祭祀、祈福的职责外也有诅咒或是为他人下盅的,后者常常被称为恶女巫。如今在少数民族的村落里这里巫师们仍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村中若是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吉利的事总在第一时刻想到求助巫师,这似乎看来过于迷信,然而其中也不伐神秘。
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巫师的话有时是极信的,我小时候就常常被外婆带去巫师那里,肚子疼了就喝上一碗用香灰泡过的茶,只消几分钟什么疼痛感都没有了。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农家的土方子实际上是带着些许疗效的,巫师或是多了些日常生活的经验,或只是误打误撞罢了。
闲话扯多了,还是来谈谈奶奶。爷爷过世后,奶奶总有些许伤悲,于是乎,就请上个巫师给爷爷“关房”。据说,“关房”的时候巫师能与其魂魄沟通,通过巫师我们能知道死去的人还有哪些未了之事,同时也能让死去之人安心投胎。关房那日,家人顺便让巫师给奶奶算了个命,(当然,奶奶并不在现场)算命的过程倒是亲眼见的。巫师先是闭上眼,然后开始“发功”,据说是要和鬼神沟通,约莫半小时到1小时的时间,巫师的额头便出现了豆大的汗珠,然后徐徐张开眼睛,为我们述说与鬼神沟通的结果。说是地藏王菩萨最近心情不好,不打算带奶奶走,就任其在人间受罪,等心情好了自会带她走,应该过不了90。也许对菩萨来说,死是最好的解脱,是人生最圆满的归宿,而活着则是一种磨难,只有经历了一次次劫,才能得到解脱。然而菩萨却不了解活着的快乐和幸福,为小辈操心总是难免的,然而看着小辈成长,享受承欢膝下的快乐是他能体会的么?也许神鬼并不懂得爱情和亲情,只懂得心是应该自由的,不用为自己操心也不用为他人烦心,不用遭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不会经历生离死别的痛苦,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就像月老会为别人牵线,却不知道线的两头为什么会在一起,只道是命中注定。牛头马面会牵走人的魂魄,却不顾及魂魄还有多少牵挂,只说是阳寿已尽。
然而,有些事或许是天命,有些事往往人定胜天。奶奶不仅过了90大寿,而且仍然健在,不知道是不是菩萨还在郁闷中……
90后的奶奶
虽然90多了,奶奶眼耳早已不如以前那么聪慧了,手脚也不如先前那样灵活了。但老太太却从不因循守旧,甚至对时尚还有一套自己的言论。我们还戏称她是“90后的老太太”。就拿出席大孙女的婚礼来说吧,早一个星期,奶奶就嚷嚷着要买新衣服。再店里更是一件件试得不亦乐乎,还不时和营业员讨论她的搭配经呢,“这两件搭好看,显得我年轻”,“哦哟,这件不行,把我的肚子显出来了”。“这件好,这件喜气”。“哦哟,奶奶同志,你也太臭美的吧”,在一旁看的我都忍不住开起玩笑了。记得一次,我看中一条羊绒裙,700多哦,商场进进出出好几回,都舍不得自己的钱包,还是“奶奶同志”有魄力,“拿去,有时你也该学着打扮打扮,”在奶奶的资助下,我总算捧得满意归了。最近买了新房,装修,奶奶成了装修设计的军师,可是帮我出了不少主意呀。看来不能小瞧老太太的实力呀。
不过到底还是老了,常说老小孩,奶奶也不时表现出小孩的黏性,“哦哟,这么早就走啦,今天就睡在这里吧,陪陪我”。也许这就是所有老人的愿望——希望孩子们长伴膝下。
小姨的出世
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小姨可是小小拖油瓶的小姨哦,就是我爸的小女儿,居然比我那闺女还小2岁,虽然有些老来得女的兴奋,而且肩负的责任和压力着实让我这个已过60高龄的老爸发起了愁,于是乎,本该退休的年龄无奈地重新折腾起来,毕竟小女儿的成长和教育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好歹脑袋够聪明,一则又赶上了好形式,如今的小女儿也算上小小的富家千金了。不过,奶奶在其间绝对是功不可没呀,老太太90多了,原本应是怡享天年的,硬是为了这个小丫头重归故里,当然也是被儿子逼宫所致。可谁料就是这几年的操劳和不舒心却让奶奶半身入土了。
二老之争
许是奶奶太聪明了,在扬州的几年里,和外婆总是争执不断。外婆那可不是一般的木纳,简直可称上“呆”,奶奶最是见不得木纳的,半天打不出个闷屁的,这不,老太太对着另一个老太太指手画脚起来了,这画面,一边是叽里呱啦,一边是闷头闷脑的,做闺女的看着不乐意了,这不欺负她妈么,背后找儿子唠叨了,谁想这个儿子逗得,边上看热闹起来。估计是那呆呆地一方见没有帮忙的,忍不住落泪回嘴,这下可好,老太太骂得更得瑟了,“得,我说错你了么,叫大家伙评评理”,着老太太一咋呼,看热闹的倒是来了一大堆,顺便还把人报社记者给引来了。网络的力量那是叫个强大哦,当天又是文字又是视频的报导起来了。这做儿子兼女婿的还当个大笑话到处宣讲了,连着几天那简直成了周边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落叶归根
人说老了总还是要落叶归根的,近半年来,我不时地梦到爷爷和奶奶,梦中清晰地记得爷爷早是阴间的人,而奶奶则游离在阴阳两世,再加上奶奶一连几次的跌跤,终于架不住半瘫在床上了。奶奶是如此聪明而有自知之明的人哦,外人只道是老年痴呆了,可我却仍固执的觉得她是因对活着的无奈而假装糊涂了。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也不全是孝子的错,照顾病人终究是累的,何况一个几乎是瘫痪的老人,啰嗦几句,甚至是骂上几句总是免不了的。而且老太太却如何受得了这个气,即便不是她的过错,但这一生何尝想过有求于人,一般似寄人篱下的生活终不是她想的。偶尔回家,奶奶总是会和我唠叨,让我带她回上海和我生活,我何尝不想,但却苦于力不从心,加之第三代了,总不方便插手老人的事,终至老人绝望的再也不提了,看着她从假装糊涂到已然不知何时清醒的状态,我深深自责,这一辈子恐怕要成为我最大的心结了,老人家为我操持了一生,然而我却未能了其心愿,乃至最终连送别也没赶上。奶奶走的很安详,许是终于随了自己的心,不再求人了,也许对她来说是一种真正的解脱。葬礼那天我竟然也未曾落泪,只有在棺木推入火化的那一刻忍不住落泪了。也许身心的解脱是最好的归宿,奶奶走的几日我再也不曾梦到二老,不知在那世他们是否已经相遇。落叶归根,如今那皮囊早已化为尘土。。。
老人们走了,然而生活还在继续,这一生于他们是如此的朴实,但我可以自豪的说我的爷爷奶奶绝对是我生命中的尼采。
第五篇:我的爷爷奶奶(范文)
我的爷爷奶奶
我一直觉得两个人能从二十几岁一直过到八十几岁是一件非常奇妙并且伟大的事情,比如我的爷爷奶奶。
我爷爷奶奶二十岁结婚,今年两个老人已经八十岁了,在一起已经过了六十年。每次去看望两个老人,奶奶都要拉着我讲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虽然我已经听了好多遍,关于文革,关于三年饥荒,关于拉扯五个孩子的艰辛。奶奶属于话唠的老太太,经常下楼去超市买个菜,一遇见熟人就要讲好久好久,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听,反正自己愿意讲就是了。
爷爷小的时候上私塾,所以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因被人陷害,拉去被批斗,具体的我不清楚,反正也是经历了各种艰辛。爷爷年轻的时候在无锡上班,每个月坐火车回家把工资交给奶奶,也会给我们小孩带很多零食回家。我小时候爸妈在外面上班,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所以是我奶奶带我。每次爷爷带回家好多零食,我的那些表哥们每人分一点,剩下的全部都是我的。零食放在奶奶家客厅柜子最上面一层,要搬个小板凳站在桌子上才能够得到拿,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柜子深深的木头香味。那个时候我们家门口就能看得到火车,其实那条铁路只通装货的火车,但我每当看到火车经过,我都会兴奋地大声对着火车喊“爷爷!爷爷!”每天火车经过好多次,我也每次都不厌其烦的跑到院子里对着不远处的火车喊,特别开心。
爷爷不像奶奶那么爱讲话,但是特别和善。小学的时候考砸了就让爷爷冒充我爸给我试卷签字,虽然两种签字一点都不一样,但也从未被老师发现过。爷爷对奶奶特别好,一大早就起床烧早饭,端着脸盆给我奶奶在床上刷牙洗脸,连早饭都是送去床上给我奶奶吃。并不是因为我奶奶身体不好不能下床,二是因为她特别喜欢看戏剧,早上要坐在床上看戏剧频道,一看就是一上午。他们并不像大多数那代人的夫妻模式,从未在他们身上看到“男尊女卑”,爷爷对奶奶的非常疼爱照顾已经成为了他们婚姻的习惯。爷爷的爸爸是大厨,一直给国民党顾祝同烧饭,以至于内战国民党惨败的时候爷爷的爸爸随他们一起逃到了台湾,一去就是八年。所以爷爷可能也遗传了他爸爸的做饭天赋,烧饭也特别好吃,糖醋带鱼红烧肉都是拿手菜,到了中秋节还会做烧饼。小时候去隔壁小伙伴家完,爷爷站在院子门口喊我回家吃饭,我就闻着一路的饭香味跑到家,那大概是记忆里最温馨的时刻了。
六年级的时候爷爷在一个大雪天突然中风,身体半边没有知觉。中风后爷爷就坐轮椅了,每天推着轮椅慢慢锻炼走路,身体也渐渐好转,到现在爷爷已经中风快九年了,但精神依旧不错,就是不能走路了。那时有个跟他差不多时间中风的一个老头,因为从不肯锻炼,半年后就去世了。我妈妈说,我爷爷是为了我奶奶才这么顽强的锻炼,恢复身体。中风前爷爷照顾了奶奶大半辈子,现在轮到奶奶来照顾他了。春天和秋天,只要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奶奶每天早上推着爷爷去楼下小公园,奶奶去超市买菜,爷爷就在小公园活动器材那儿自己活动腿和手臂,等奶奶买完菜一起回家。小公园走到超市五分钟,而我奶奶每次就要去一个小时,因为路上总遇见熟人,奶奶一遇见熟人就打开话匣子,可以一直从买什么菜讲到闹饥荒的时候挖树根吃。
每次去爷爷家,奶奶都要跟我抱怨照顾爷爷多辛苦,说爷爷不讲理太难搞还挑食。每次奶奶在饭桌上讲这些的时候,爷爷总是以一种习以为常的眼光望着奶奶,听着她讲自己的坏话。有一次两个老人吵架,奶奶一气之下说第二天就把爷爷送去养老院,爷爷也赌气说谁不送谁就是王八蛋。到了第二天早上,奶奶说打电话给养老院叫他们过来接爷爷,爷爷这时就装傻,笑嘻嘻的说不记得昨天发生的事情了。他们俩现在已经八十岁了,却经常像小孩一样赌气,可爱且感动。
有段时间爷爷身体不好,脑子糊涂,不记得我们是谁,并总出现幻觉。一直说恨不得爷爷早点走的奶奶急死了,生怕爷爷会真的离开她。整晚也不睡觉,爷爷说糊话她就顺着爷爷说,爷爷坚持说国家领导来我们小区了,还要跟他喝下午茶。我奶奶就说好好好,等下领导就来了,就让爷爷去跟他喝茶了。挂完水后意识清楚了,爷爷说不记得自己说糊话的事情,奶奶就一口咬定爷爷是装的。总是会被他们之间这种小怄气给感动到,仿佛像两个老小孩。
爷爷现在已经起不了床,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了。奶奶每天扶着他上厕所,穿衣服,喂他吃饭,虽然嘴上抱怨着辛苦,却已习惯了无微不至地照顾爷爷。感觉生命始终是个循环的圆圈,人类刚出生都是最亲爱的人帮着穿衣喂食上厕所,到了老了,无时无刻不在身边的人也是自己生命中最亲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