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叙事门外的哭泣
《教育叙事——门外的哭泣》
初三 孙波
今年我有幸担任了初三班主任的工作,虽只工作了不到两年,可要说我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真是数不胜数。撷取其中的一个,谈谈我对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感受。
今年新接的班级里有一个叫李想的学生,他的入学成绩班级垫底,小男孩长的白白胖胖,眨巴着大眼睛,平日里总是喜欢大呼小叫,对班级事务却十分热心,与他相处时间一长,从他身上隐约感到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入学不多久,他便显现出与其他同学学习能力上的差距。第一次质检,他的古诗默写是最差的,作文中的错别字也是出奇的多,充分说明他基础的薄弱。班长也向我抱怨,李想上课总是爱说话,向他提意见他根本不听,依旧我行我素。经过我的观察,确实如此。因为怕李想打击报复,甚至到了班长敢怒不敢言的程度,班上几个调皮的男孩也因李想跃跃欲试,班风很可能因为李想而变坏。作为班主任,我把他找来,进行了我们之间的第一次的谈话。我们促膝而坐,我询问他入学以来的感受,以及他的学习生活,从他的言谈中,可以知道他学习基本没有什么目标,学习方法也没有规律可循,看来,对他的教育得从头开始了!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从人性的角度而言,我们的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是所谓“好学生”的成品。李想这一类的学生便是处于发展之中的,发展不太全面的孩子。我们教师对待学生,不仅要承认师生作为人的平等的地位,给学生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尊重,而且,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转变一个“差孩子”,所谓“山难移,性难改”,要求我们教师的决心和坚持足以擎天撼地、移山填海。
这次谈话不久,我便请来了李想的父母,对于李想这种类型的学生,必须要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开,形成合力,才会有效果。“有问题的学生必然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教育”,果真如此,李想的父母都是商人,平时疏于对李想的教育,虽然也一心希望李想可以在学业上有所进步,可教育方法不得当,学历有限,没办法辅导孩子,造成如今李想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
通过这次与李想父母的谈话,两位家长对我提出的要求欣然接受,表现出的积极配合的决心和诚意也让我感动。同时,我提出对于李想这种抵触情绪较大的学生,教育的方法应该是以情育人,点滴教育,因势利导,润“物”于无形,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
我在日常教育中,特别重视与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尤其是李想此类毛病较多的学生,不仅要纠正其错误的行为,更应该让其充分认识错误行为带来的危害,耐心的进行说教,让李想明白事理,严慈相济,恩威并施,使其心悦诚服的接受班主任老师的教育。真心的付出让李想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李想表现出乐于接近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不仅不再破坏班级纪律,反而积极维护班级纪律,大扫除的时候总是争着干活。班里的一群“小调皮”也在李想的影响下,全成了“乖小孩”。可这种转变仅限在班级表现上,到了学习上进步就不那么明显了。虽然也能看出他下了决心,可三分钟热度之后,懒惰思想和畏难情绪就占了上风。看来,以往的教育治其标并未治其本,要想标本兼治,还得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
机会终于来了。临近期末考试,学生们进入到了紧张的复习阶段。教室外是冰天雪地,教室内却热火朝天。几轮测试下来,李想的成绩很不理想,除基础薄弱外,原因很简单——不用功。我把他找来,刚谈几句,便发现他的裤兜里有震动声,依经验判断,李想又把手机带来了。我命令他掏出手机,他极不愿意,几个来回之后,手机放在了桌上,外带一只MP3。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搜出李想的手机了。前两次,我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教育一番后,都还给了他。可这次,在复习阶段,成绩又十分糟糕的情形下带手机,听MP3。李想自己也感到了事态的严重,估摸着手机这回是在劫难逃了,所以,也不再象前两次一样极力求饶,只是低着头,等待着我的一顿训斥。可我偏偏不那么做,我把手机放在李想的手中,李想把眼睛睁的大大的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不解,我却投之以最伤心的眼神,并把入学以来对他的种种的好,种种的苦心教育都一股脑的说给他听。李想的头越来越低,泪水也浸满了眼眶,“吧嗒吧嗒”的砸在地面上。最后,我假装宣布,我对李想彻底绝望,从此以后,我不再过问李想的事,不再投入毫无回报的爱心与精力。李想听了这话,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更是汹涌而出,我说:“手机给你了,你可以走了!”李想走到门口,又折了回来,哭着敲我办公室的门,那哭泣声响彻了办公楼。他抽噎着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狠了狠心,依旧没有给他开门。说实在话,我内心十分矛盾,门外寒风阵阵,楼道滴水成冰,把孩子冻坏怎么办,但我转念一想,“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现在正是李想痛定思痛,幡然悔悟的最佳时机。我隔门教育,让他充分认识到,只有脚踏实地,真心付出才能换来优异的成绩,告诫他正确面对自己的懒惰惧难思想,帮助他下定克服困难的决心。路上,我们俩边走边谈,我给他讲了我求学时克服困难的学习经历,师生之情在这冰天雪地的雪夜倍显温暖。李想激动的说,他现在才感受到,原来老师是这样的伟大,从今以后,他要痛改前非。听他这么说,我也是无比欣慰。这样一直把他送回家。事后,我给李想父亲通了电话,详细说了此事,李想父亲非常感动,说了许多感激的话。
此后,李想的进步非常明显,复习时也更加认真,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来找老师,我也成了他无话不谈的良师益友。李想父亲来找我,说李想在家学习主动性提高多了,总是学习到很晚才睡,说他已经下定决心,期末考出好成绩报答老师。
期末成绩出来,李想由原来的倒第一,一跃上升为中等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消极被动、懒散浮躁变为现在的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看来,对于李想的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由此,我总结出一条认识,班主任对于学困生的转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改变以往粗暴的教育方式转之以温情的教育,用极大的爱心和耐心,辅之以科学的心理引导去转化他们,还要注意与各科老师的密切协同,让他们先成人,后成材。学困生在转变的过程中有起有浮,有进步同样会有退步,我们教师不要因此而灰心丧气,失去信心。我想,走廊中的哭泣会铭刻在李想的脑海中,伴随他成长,这不会是李想的痛苦回忆,而应是他温暖的少年记忆,是他成长历程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可以转变更多类似李想这样的学生,让教育真正成为一座指引人生航路的宏伟的灯塔,指引更多的生命之舟驶向光明的前方。
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寄于学生的感情也似父母之情一样高如山,深似海。隔门相教,门内门外传达的是浓浓的师生之情;雪夜车送,车前车后流淌的是暖暖的育人之心。此外,身为班主任,我还认识到了转化学困生需要长期的跟踪教育,李想现在的转变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并且认识到转化学困生需要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协同配合,这都是我在工作中总结的教育经验。
第二篇:读《语文教育门外谈》有感.
读《语文教育门外谈》有感
看惯了严肃凝重的教育教学专著,钱理群先生著的《语文教育门外谈》犹如一丝清新的风,穿墙过隙,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意想不到的惊喜。钱理群先生本是一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但由于他在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和大中学生的交往中逐渐有了自己新的认识,引发了他研究中学语文教育的兴趣。真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一些独到见解被认可了,他的精彩言论被关注了。于是,在若干年后,他的文章论著终于集结成册了。
书之名曰“门外”,实则是记录了钱理群先生他对于语文教育和青少年素质培养、语文教育改革的专业级的论述。全书共六卷,卷一,“以‘立人’为中心”,是他作为一个思想者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些思考。卷二,“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卷三“我愿意倾听你的讲话”,多是应约而写的序言、书评、评语之类。卷四,是“‘网络评论’试验”。卷五,有关于“《新语文读本》等的编写”,是作者在实践工作中的理论思考与总结,是他自己早先的教育思想的深入与发展。而卷六,则是舒缓的“经历与怀想”,触手可及的是作者的人文理想与实践立场。
纵观全书,钱理群先生都强调一个语文的人文性,强调语文教育应当保证每一个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发展,这也是我感触颇深、深表赞同的一点。在他的“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中,就四个层次展开了思考: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育——母语教育。认为发展教育的两大驱动力,一是国家需要,二就是来自社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要求以“人的健全、和谐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开展全部教育活动。
钱理群先生也将审视的目光落在了语文的实际教育上。他认为,语文教育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素,即知识、能力、习惯。语文学习的知识内容不要过分强调系统性与学术性,明确以“语文的能力训练”为中心,语文知识的讲授要有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这些见解与我们现行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不约而同。另外,就语文学习的教材,值得一提的是,钱理群先生曾著有《重读经典》、《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这些书,反响甚大。他在本书中也提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所以,钱理群先生的入文精神和独到见解在此亦可见一斑。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钱理群先生表示要注重听、读、说、写四个方面。他认为,无论听或读,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依次培育学生的如下能力,即理解力、感悟力、审美力、归纳力以及将“他者”提供的信息化为“自己”的东西的过程。关于说和写的能力的训练,首先要培育的是一个态度,要使学生能真诚的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要培训多种能力,即感知力、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能力,与他人、外部世界交流的能力和判断力、发散性逆向思维的能力。除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钱理群先生还强调习惯的养成,教育要致力于将能力转化为习惯。总之,钱理群先生希望每一个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公民,都能形成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文明新人。
钱理群先生的语文教育观念除了表达在他的理论论述上,同时也渗透在日常的生活点滴中。在本书的卷二部分,记录了他与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通信内容,特别是在他与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的信件中,让我触及到钱理群先生那一颗为了语文教育全身心投入的赤诚之心。他对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的殷殷鼓励与贴心关怀令人唏嘘,他对中学语文教育的丝丝关怀与深入思考令人感叹。用“相濡以沫”这个词来形容他与中学语文教师的情意是再贴切不过了。
总之,阅读此书,犹如让自己经历了一次身心的沐浴,给我的教育工作带来了诺大启发。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同时,我更敬佩钱理群先生渊博的文化内涵,敬仰钱理群先生真诚地为人处事,敬重钱理群先生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全书文字逢理论锋锐而新颖,逢感想优美而流畅,是为当今思想界、教育界一别开生面的作品。甚幸拜读!
第三篇:如何写教育叙事
如何写教育叙事
今年的教研成果评比又开始了,这些天我陆陆续续的收到了很多老师交来的教学叙事和教育叙事,一些老师写得不错,但有一些老师还是没有弄明白怎么是教育叙事,写来写去写成了论文的样子,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教育叙事怎么写: 什么是教育叙事
叙事研究是近几年颇受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研究方法之一,而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的叙事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叙事(包括教学叙事)可以理解为一种研究方式,也可以理解成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作为行动研究成果表述形式的教育叙事,既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呈现的研究成果。
叙事长期而又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特别是文化艺术作品(如小说、诗歌、绘画和影视)常以叙事形式呈现。它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它陈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简单地讲,叙事就是“讲故事”,讲述叙事者亲身经历的事件。
教育叙事尤其是教师所写的教育叙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的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这些“故事”样式的实践记录是具体的、情景性的,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教师的经验世界,是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
教师自己叙述教育教学故事,既不是为了检验某种已有的教育理论,也不是为了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更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因而教育叙事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像。它十分重视教师个人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第二,叙述的故事中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的亲身经历,不仅把教师自己置于事件的场景之中,而且注重对个人或学生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合理说明。
第三,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教育叙事术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非常重视教师的日常生活故事及故事的细节,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替代教育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情节,不以苍白的语言来描述概括的教育事实。这种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对教师来说有着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教育叙事的优点:
●易于理解
●接近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
●可帮助读者在多个侧面和维度上认识教育实践
●使读者有亲近感,具有人文气息,更能吸引读者
●能创造性地再现事件场景和过程
●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想像空间
教育叙事的局限性:
●一旦与传统的研究方式混淆,容易遗漏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信息
●收集的材料可能不太容易与故事的线索相吻合●读者容易忽略对故事叙述重点问题的把握
●难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局内人”感觉
●结果常常不清晰明确
教育叙事、案例稿写作稿要求
教育叙事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做什么。教育叙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让读者有心灵的触动。情感交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案例编写要按照题目、背景介绍、案例描述、案例反思、案例点评来写。其中题目要求体现反思主题,案例描述要写出课程片段,反思要求有问题思考和反思的分析,案例点评要分析通过案例得到的经验或者教训。案例可以是写教学的反思,也可以是教学中对教育的反思。
参考格式:
1、教育叙事
我和学生有个小秘密
XXXX学校 XXX
新接到2年级语文实验班数学,看到那些可爱小不点,我什么都不担心,就怕他们对数学没有兴趣,因为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实在浓厚,七、八岁能洋洋洒洒写出千字文章,爸爸妈妈惩罚孩子的办法是不让他看书,想来都有点害怕!
开学以后,最担心的事也就出现了,班上一部分孩子反映出对数学的“淡漠”,家长也和我交换意见,怎么才能让孩子对数学有兴趣呢?实在的,面对一群聪明的孩子,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数学呢?对我真是一个挑战!
我除了上课尽量使用电教手段,做一些动画,讲一些故事,“放宽”对他们的管教,让他们慢慢亲近我外,我与学生还有一个小秘密。
只要有家长与我交换意见,我就给他们讲:“学生对数学的没有兴趣,关键在于他们对数学的那份自信的丧失!我们要给予他们自信,他们才会喜欢数学!我打算把考题提前叫一些同学先做一遍”。有的家长问我这样好吗?我说:“其实,考试不是目的,目的是怎样让他们今后学得更好。”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要考试的题都会在考前3到5天发布到网上,然后一个一个单独对“需要自信”的学生说:“我们隔2天要考试,题老师已经发到网上,你去下来做吧!老师只对你一个人讲了,千万别给其他人说。”于是他们都回去认真的做了一次,还有家长帮忙,考试时他们再次轻松愉快的做了一次。评讲试卷时,我大大的表扬了一番突飞猛进的同学,那时我分明看到了他们开心的笑容!
有个学生在网上这样写到:“昨天,姜老师把试卷发下来了,我看了一下,等级是A+,错了两道小问题,分数就说明是95分—99分,我唉声叹气地说:要是得了A++就好了,分数是100,平时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成绩会越来越好。啊!这真是我最满意的数学试卷啊。”还有学生这样写:“今天是11月5日,星期三。上午,我们第一节是数学课,姜老师先问:你们是愿意上课还是愿意考试呀?有很多同学都说愿意考试,姜老师一听,就说:数学书放进书包里,把文具盒留在外面,我们一听,异口同声地说:耶!数学考试喽!一会儿,姜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我们就开始做题了,我做到最后一题的时候,我一看,哈哈!我全会做!我一定能得到100分!”
要知道他们都是数学有点“问题”的孩子,看到她们对数学自信的回归,我心里激动不已。就这样,班里几个上期数学不好的孩子,都“考”到了很好的成绩,上课他们特别的认真,作业虽不算很好,却能较好的掌握新内容。
真正的单元测查更令我高兴,上期班上补考也不及格的A同学也考了84分,他已经成为班上听课认真、积极举手的一员了,也成为了一名自信的孩子。不过我和他的秘密还要进行下去,直到他考得更好。
2、教学案例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XXXXX学校 XXX
背景介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描绘它。第一是我们学生的情感……”,因此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是我们所特别需要注意的。
案例描述:
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2个教学班我都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1、324+198 5968-3999 396+498 2、324+200 5968-4000 400+500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 “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使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网友讲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农贸市场去买菜,遇到当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发了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的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老师对待差生教学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胜了也不敢“声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差生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教师对自己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靠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
案例点评:
1、该课例思考的问题有前瞻性。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体现了当代教育对学生情感领域的重视性,本文体现了一线老师对本领域的深刻理解。
2、一个好的教学情景设计,应该在考虑教学的同时,更全面的考虑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
3、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回答简单问题,让他们重塑自信;同时我们要寻找“优生”的弱点,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第四篇:教育叙事
年轻真好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叫aa,是cc区第c中学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今天我叙事的题目是----年轻真好
24岁,风华正茂,年轻的我,带着梦想、带着憧憬、带着一份神圣,站在了三尺讲台上,站在了几十个孩子面前。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好老师,做个领导放心、家长信任、孩子爱戴的优秀教师。
记得有老教师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孩子,要注重基础,打什么底就是什么底!哦!我想起小时候,老师有时候气急了,就会说—哼,就是不能给你们好颜色,给了笑脸就灿烂。。。我隐约觉得,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就得是行走一阵风,话语像雷轰,铁面无笑意,威严不可松。。。于是我开始回避着活泼开朗,板起面孔,紧缩眉头,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全都在我的监控之下,我的要求就是执行,稍有差错,便军法处置。一个学期下来,身心疲惫,个中滋味,无以描述。更为可悲的是,我当初的理想变得越加渺茫,原本想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可孩子们带着戒备、对我敬而远之;原本想立下规矩,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可他们明显不怎么买账;原以为威严就是敬业,付出就要有回报,孩子们应该学业进步、团结向上。。可惜啊!我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差在了哪里?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初一下学期,在领导的督促下,我开始拜师学艺。每天,我都会去bb老师那去听课,三年了,一直没有间断。一边听课,一边去感觉她怎样与孩子们沟通、交流,怎样处理孩子间的摩擦,怎样帮助孩子改变缺点,怎样鼓励孩子不断进步。。。看着bb老师一脸的慈爱,温声笑语,感受着她满满的爱心、耐心、诚心,我的脸开始发烫了。在她那里,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危言耸听,没有恐吓,没有霸气,时而是春风化雨,时而润物无声;偶尔严厉有加,孩子们也是心悦诚服,虚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我,深深的震撼了!是我的观念出了问题,是我的认识出了偏差。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顺应社会的变化而调整自己,把教育流于形式,公式化,要想做一位称职的教师,是不能的。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我开始改变自己。作为年轻教师,我应该有我自己的教学观念,因为我年轻,我应该把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贴得更近一些;因为我年轻,我应该让学生把我当成他们成长的朋友,愿意把他们的心事向我倾诉。我一改过去不苟言笑的习惯,早上微笑地走进教室,孩子们开始逐渐地对我有了笑容,慢慢地开始接纳我,我尝到了甜头,开始更多地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现在我终于成了班级里的大姐大,他们也开始对我有了信任,有了倾诉,我也更加能够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且理解他们的行为。
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发现班上有个学生一直表现得很不正常,孤僻,邋遢,双目无神,表情木讷,甚至上课都不听讲,经常走神。当我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一言不发,我觉得他一定是遇到什么问题。通过询问其他学生我知道了他父母离异,他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平时工作忙,根本没时间管他,他就像个流浪儿一样缺少温暖。对这种事情我就先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询问有什么措施,课间我找他聊天,一开始他不愿意与我多说,后来我就聊到了(我决心带给他温暖,家访去他家,和他交流,关心他的生活)于是我开始耐心地开导他,在平时和他多沟通,生活上遇到困难我尽力帮他解决,功课上我帮他辅导,现在他开始变得开朗许多,下课也会看到他脸上的笑容。
我喜欢与学生们相处,我是典型的80后,而我的学生都是00后。虽然只有十几岁的差距,但在兴趣爱好上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我喜欢看美国电影,听外国歌,在我的影响下,很多同学在课下有起色周末都会看一部美国的电影。渐渐地他们的发音也标准了很多,上课发言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对英语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我也鼓励他们多阅读英语报刊书籍。我相信有了兴趣后,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也大了很多。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去面对,因为我们会流泪,也会有心酸。但正因为我年轻,我才更有可能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因此年轻的我们要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找准自己的位置,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发挥自己的优势。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最后我想说“年轻真好”。
第五篇: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人生的生长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很希望我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乐园。所以任教以来,我不断更新尝试各种方法,力图完善课堂。
2009年学校尝试初中高中过渡教学,那么历史怎么过渡呢,我也想了很久,上网也查了一些资料,最后确定了三个课题:
(一)历史有什么用;
(二)几种有趣的历史记忆方法:
(三)生活的历史。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了几个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也调动学生讲,师生互动,想尽可能从一开始引发学生学习探知的兴趣,让他们盼着每节历史课,这也就是我过渡时期的教学任务。
2010年高二时期还开设了两门选修课,一门是高考范围内的选修三即《20世纪战争与和平》;另一门主要了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开设了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六在各学校开设在课程中比例很小,各种材料图片均不足,相对来说准备工作的难度就更大一些,我查询了很多资料,制备了完备了课件,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
2011年,繁重的高三教学开始了,高三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做为一位家长我也能体会各位学生家长的企盼之心,更是见证了大多数学生高一高二的不懈努力,所以我更要加倍用心。
开学以来我继续采用默写考点复习法,从二轮复习开始后,我着重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我用早午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讲题,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等。一开始,学生不适应,没人上来,就是有也非常紧张,几次之后就好了很多,无论程度好不好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在参加了哈尔滨高考分析会之后,我又得到了很多新的启发:如高考论证题怎么训练;材料解析题自么样分析;材料中的标点符号怎样加以分析使用等等。
2012年3月到6月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高三学生的最关健时期,我也几乎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学上,针对ABC三个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相应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措施,孔子也说了要“因材施教”。A班学生在那个时期着重在于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上网查找各种答题技巧,方法传授给学生,再每天一道论证题或是材料解析题的练。B班学生即重基础又得提能力所以一周一次论证一次材料题,每天还要督促他们背考点。C班学生相对来说基础差,所以重课本,天天看着他们看书,背考点。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走过了高三这段日子。
有这三年教学中我也得到了启示:学生对历史学习是有兴趣的,也是可以学好的,关键是在于教师的教学办法能否得当,能否可以激发他们的共鸣,教学言语一要学生能听懂;二是学生喜欢听。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言语就必需思索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所达到的程度――即所谓学情,叙述要浅显易懂,观念的论述要深入浅出,不能只思索教师自己对教材内容的了解。要想让学生喜欢听,就应在讲述时,用详细的史实来充实教学,经过生动、抽象的叙述和解说或活动,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的浓重兴味,这实际上就要请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上课预备。为了上一节学生听得懂的历史课,宁可让教师本人苦一点,累一点,把学生的学习担负转化为教师的教学义务,我觉得办法总比困难多。
2012年9月开始,我承担了一项新任务,即高一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是繁琐而细致的,可以说三年中牵扯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即使是这样我也从没有忽略过我的教学工作,2015年开学以来又进入了高三冲刺阶段,这界学生又有她们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掌握学生的成绩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课堂上让他们多练,多读,多提问以增强他们的历史感,提高历史的感悟能力。事实上他们正在提高。对中间层次的同学则先肯定他们的长处,关心他们的学习,再帮助他们分析考试的得与失。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则尽量巩固他们基础知识,同时尽可能在课内外抽出一定时间给他们查缺补漏。
二 关注学生心理动态 三三阶段复习法 第一阶段复习式的新教学,时间安排在3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与练习,其中《中国历史》既可按专题讲,也可突破教材的章节按时期讲。总之,不能遗漏重要的知识点,特别要注意《考试说明》中已明确了的那些知识点。对《世界历史》可用“滚雪球”式的方法讲述和复习,即一面讲新知识,一面复习、考查旧知识,加强对过去所学知识的巩固。除按此方式进行教学与复习外,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还应按单元进行“小综合”训练,力求“横中有纵”,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专题知识结构教学,时间安排在四月至五月中旬。在这一阶段中,专题复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达到“纵中有横”,实现“纵横交错,经纬沟通”。这时,教师可将前面所学知识列成专题进行讲述式复习,把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连缀成一条条有头有尾的知识链,进而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知识网。
在这里,历史专题的划分宜粗线条、粗框架,而不宜细碎、零散。如中国古代史一般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几条线索,中国现代史则可划分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各阶级的探索史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斗争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别史及国际关系史等几个专题即可。同时,在这一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教会学生运用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及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安排在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这一阶段的教学与复习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复习迎考的最佳心理状态。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模拟套题和思维性较强的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在这一阶段还要对学生加强培养对问题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
希望三阶段复习法能在今年高考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更希望今年高考能有个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