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对五四运动的态度[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09:0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国对五四运动的态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国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第一篇:外国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外国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一、日美冲突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20世纪初期,针对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日美两国爆发了战略上的利益冲突。美国推出门户开放策略,日本提出大陆主义政策,这两种本质上截然不同的战略显示双方对远东国际格局存在不同的战略构想,战略利益有所重叠,日美为了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主导权,必然地会从一开始的合作关系逐步走向冲突和对抗。特别是日俄战争后,日本在远东地区崛起,成为打破远东局势平衡的威胁者,美国对日本的担忧和不安便逐日剧增,美国的远东政策也由扶植日本逐渐向遏制日本转变。

日俄战争前,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严重威胁到美国的门户开放策略,利用日本牵制俄国一直是美国远东战略的核心,而日俄战争后,日本在战争中得到胜利,之后又在中国东北实行门户封闭政策,严重危害到了美国利益,美日关系初显冲突。在与美国进行一次次的利益对抗时,日本充分暴露了企图摆脱美国的阴影、建立起一个亚洲帝国的强大野心,日美关系急剧恶化,之后更是将对方视作可能的假想敌国,一战后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开展了激烈的海军军备比赛。

日美关系对中国的局势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五四运动亦然。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中国代表提出的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要求被列强一一拒绝,最后还要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直接引发了中国爱国民众对日本的不满情绪,进而引发了五四运动。研究外国对五四运动的态度,主要是研究日美两国特别是直接卷入其中的日本的态度,不得不研究此时双方在华的战略利益冲突和双方关系。

二、日本的反应

保守的日本政府从一开始就对中国人由二十一条引发的反日情绪非常恼火,不断要求北京政府采取严厉措施镇压学生运动和抵制日货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的日本政界认为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是“自杀的废日倾向”,认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反政府政客的煽动”,是在“美英唆使下的排日暴动”,将参加运动的中国学生称为“学匪”。

大部分的日本报刊舆论都站在五四学生运动的对立面。日本国内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表面上客观,但言辞上已把运动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随着事件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渲染“排日”,将学生们描绘成一种激烈而癫狂的形象,并且用词激烈,如“暴行”、“暴动”,还使用如《广东学生的狂态》、《支那人的盲动》等富有煽动性的标题。之后更是将报道重点放在日本人在华遇害与中国学生的疯狂举动上,学生运动“猖獗”、“险恶”,将此时的上海渲染成一个四处是凄惨的光景,被狂热的学生们占领的天下,将五四运动升级为中国的排外运动,将学生们污蔑成“学生义和团”,企图引起西方人对运动的反感。

同时,日本在中国经营和控制的报刊开始宣称,学生运动是由美国人扶持的。同时,日本新闻界广泛报道,英美特务在煽动中国学生反日,“利用这场运动来扩大他们的市场”,甚至歪曲说“美国正在和布尔什维克结成联盟,以便把远东推进混乱的深渊”,号召日本制止这些活动。它们将五四运动归因于中国政治家们野心的冲突,归因于布尔什维克的宣传,按美国驻日大使罗兰·莫里斯的话来说,归因于“除日本侵略外的一切”。

5月19日,日本出版的《国民》毫无根据地指责美国为进行反日宣传的中国人提供了开会场所,美国公使团为运动捐助了500万日元,并有小册子在民间散布谣言称美国公使芮恩施挪用了联军战争工作团宣传活动的收入资助学生运动。对此,芮恩施断然否定,并在他的回忆录中指出:

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自由和新生而战。我本人也极感同情,但我还是避免与运动的直接接触,因为它纯粹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不少日本报纸却相当详细地报道了我是如何组织学生运动的。但正如人人都知道的,学生运动完全是自发的和不可遏止的,这些指责只能使人感到好笑。

正如芮恩施所言,这场浩瀚壮大的运动绝非几个外交人员所能煽动,日本媒体的指责毫无道理。由于日本与欧美的利益冲突日渐突出,日本政府一直企图将运动爆发的矛盾焦点转移到欧美方面,声称中国正在形成一种普遍的排外情绪,并恶意渲染五四活动,造成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恶感以及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顺服和支持。

虽然当时的中国人对列强怀有深深的怨愤,但这种情绪主要是针对国际强权政治而非一般外国人,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当中很多受到过日本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影响,并希望能从西方的思想中寻找中国的出路,因此尽管五四运动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的痕迹,但本质上却不是排外的运动,在相当的程度上还是一场西化的运动,日本政府的说法是对五四运动的一种歪曲。

但是,在日本还有另一种和保守派不同的看法,日本的自由主义者并不同意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和日本媒体的报道,他们的声音被淹没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吉野作造发表文章指出,五四运动不是哪国所煽动,是中国人纯然的自发行为,也不是单纯的排日,中国的反日情绪指向的是日本的官僚主义和军国主义,而非日本国民。在他写给北京大学的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还说过“侵略成性的日本不但受到贵国青年的反对,也受到我们的反对”。庆应大学的福田德三撰文反对日本“短视”的外交政策,批评它实际为“贪婪的资本主义的沙文主义”所引导。日本著名的综合性权威期刊《中央公论》也发表吉野作造的《不要谩骂北京学生团体的行为》,指责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建议停止向中国的亲日分子提供援助,避免加剧中国人民的不满情绪。

三、西方的态度

总体来说,大多数在华的西方消息灵通人士是同情学生的,并且就山东问题和反日运动来说是支持他们的目标的。当时在华的英美作者和作家,从惠特·宾那、约翰·杜威到伯特兰·罗素,在他们的一些文章中都对中国的知识运动表示了称赞,认为它象征着一个古老民族富于希望、脱离蒙昧的觉醒。近乎全部的驻华外交公使,包括上文提到的芮恩施和英国公使约翰·朱尔典和法国公使柏卜都持同情态度。

然而西方人对中国运动的同情是很不一致的。大多数人支持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但是西方作家和记者感兴趣的知识风潮却引起了西方商人和侨民的顾虑。在上海和其他城市的英法租界对五四运动的赞许态度在经过6月份的罢工罢市和日本政府的一番宣传后发生了改变。6月6日,公共租界当局发布布告,禁止公众在租界内散发传单、悬挂煽动性的旗帜和在街上集会,工部局决议武力镇压一切罢工、抵制日货、街头讲演和其他学生活动,并将上海学生联合会驱逐出租界。

这里要提起美国对五四运动的支持作用。虽然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总统纵容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压迫中国接受巴黎和约,美国驻华陆海军、在华的一些机构为维护殖民权益参与了对五四运动的镇压,但许多的美国在华机构及在华人士都表示反对巴黎和会的决定,芮恩施和杜威都对中国学生给予很高的评价和由衷同情。美国在华报刊对五四运动在总体上持鼓励态度,如《密勒氏评论报》认为五四运动不但“迫使三卖国贼辞职”,“给日本人上了严肃的一课”,表明了“中国人民的真正觉醒”,而“这正是希望之所在”。美国国内还活跃着对威尔逊巴黎和会外交政策的反对派,支持、同情中国的各界人士更是数不胜数,他们对巴黎和会的一系列决定持不同程度的保留,最终导致美国拒绝批准巴黎和会,并拒绝参加国联,增强了中国民众的斗争信心。

因此,当租界对五四运动的镇压得到一些外国商人和驻沪英国、法国、比利时领事馆的支持的同时,美国驻沪总领事表示了激烈反对。7月2日公共租界董事会拟议对印刷所和报纸颁发执照,取缔中国人民的爱国宣传,驻华美国商会,美国大学总会乃至全体侨民都群起抗议。美国使馆还曾派参赞要求中国政府恢复因为宣传救国而被封禁的北京《益世报》。

美国能够出现以上对五四运动有利的现象,最大原因还是在于美国要借五四运动削弱日本在华地位,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在华利益。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对日本一再让步,引起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中不少人、特别是其在华利益相关者的不满。美国有观察家指出,“国际间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微妙最重要莫如东亚问题,而东亚问题最关键莫如山东问题”。日本占领山东不仅会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更会使美国丧失多年来在中国的努力成果。

即使美国总体上对五四运动是支持态度,但上海“三罢”直接触及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秩序,芮恩施告诫美国驻沪总领事对运动要持旁观态度时也强调了“除非遇有非法和过分的行动外”的限制条件,美国对民众斗争运动的支持是有限的。租界的镇压政策最后依然被推行,曾经支持过学生运动的《西林公报》也开始将之称为“骚乱”,指责学生们进入租界对居民实施暴行。1919年6月18日,在法租界刊印的《救国日报》由于鼓动抵制日货被永久封禁,主编被处以极刑。6月26日,法国驻沪总领事公布了限制一切出版发行的定章,规定出版物在发行前必须要将底稿一份送法巡捕房及法总领署,否则将随时被警方查封并严惩。此高压政策虽受到租界居民和大部分领事的强烈反对,之后仍在公共租界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被贯彻。

然而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开始更有效地组织起来,促进了租界内中国人争取公民权的斗争。由于西方对租界的管理没有很好地示范出民主,租界内工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及租界当局的狭隘政策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渐感失望,转为对苏俄政府的热情。

第二篇: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事件,该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第一,彻底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第二,是历史上一次真正的群众性运动;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了 “民主”和 “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文化。随后,还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 “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从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思想。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实现社会变革、追求现代化过程的艰难与曲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工人、农民被发动起来,卷起势不可挡的革命洪流,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其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在斗争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

自1919年起,五四中的新知识分子因其在思想意识、专业兴趣、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态度以及政治的实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了分化,关于这场运动的性质和成就等问题的争论迅速成为了焦点。其中有三种主流评价:

1.自由主义者或独立派: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是一场启蒙运动。可惜半路夭折了,因为救亡压倒了启蒙。林贤治在《五四已死》一文中描述:

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世纪”,表现出来了全面背叛民族传统文化的英雄主义行为。

2、是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濒临结束的信号,甚至无妨看作一场提前举行的悲壮葬礼。

2.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是中国的一场大灾难。他们认为,中国激进主义思潮的滥觞,在中国近代以来革命不断,罪恶丛生,道德的败坏,人性的泯灭,都以激进思潮借五四盛行,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3.共产党的解释,正统的观点:是由列宁引起的近代中国发生的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文化革命运动和爱国学生运动,主要意义就是开启了中国的新民族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的真正本质:“五四”实际上是一场思想和社会政治相结合的运动,它企图通

过中国的现代化来实现民族独立、个人解放和社会公正。从广义上讲,“五四”的本质是一场思想革命,因为它的基础是假定思想变革是实现这一现代化任务的前提,它所促成的主要是思想的觉醒和变革,又进而促进了各种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化。“五四”的重要目的是维护民族的生存与独立。

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批判封建纲常名教等旧思想、旧传统,但没有完全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的成就:

1、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尤其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代表;

2、促进并保持了社会的平衡;

3、促进了新兴的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4、导致教育开始普及,同时也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与壮大和舆论力量的进展;

5、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社会变革,例如经济结构和政治进程等方面。

“五四运动”的影响很广。它促进学生运动和劳工运动抬头、国民党改组,中国共产党及其它政治、社会集团诞生。反军阀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得到发展。新的白话文学从此建立,而群众的普及教育也因此大为推广。此外,该运动还加强了旧家庭制度的没落和女权运动的兴起。而“五四运动”的最大影响还是:儒教的无上权威和传统的伦理观念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而输入的西方思想则大受推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可见,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意义的重大。

第三篇: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事件,该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第一,彻底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第二,是历史上一次真正的群众性运动;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了 “民主”和 “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文化。随后,还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 “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从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思想。五四运动成为新思想与旧思想、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分水岭,是我国20世纪第一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开启了此后思想解放的先河,深深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后来所发生的第二、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以及从那时起我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可以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是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宽阔眼界和宏伟气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而且在斗争中表现出了伟大的战斗力量,起到主力军作用,直到斗争取得最后胜利。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革命中起到领导、指导、组织作用,很多知识分子后来都成为中共早期领导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和思想上作了双重准备。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实现社会变革、追求现代化过程的艰难与曲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工人、农民被发动起来,卷起势不可挡的革命洪流,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其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在斗争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

自1919年起,五四中的新知识分子因其在思想意识、专业兴趣、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态度以及政治的实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了分化,关于这场运动的性质和成就等问题的争论迅速成为了焦点。其中有三种主流评价:

(一)自由主义者或独立派: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是一场启蒙运动。可惜半路夭折了,因为救亡压倒了启蒙。林贤治在《五四已死》一文中描述:

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世纪”,表现出来了全面背叛民族传统文化的英雄主义行为。

2、是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濒临结束的信号,甚至无妨看作一场提前举行的悲壮葬礼。

(二)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是中国的一场大灾难。他们认为,中国激进主义思潮的滥觞,在中国近代以来革命不断,罪恶丛生,道德的败坏,人性的泯灭,都以激进思潮借五四盛行,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三)共产党的解释,正统的观点:是由列宁引起的近代中国发生的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文化革命运动和爱国学生运动,主要意义就是开启了中国的新民族主义革命。五四运动的真正本质:“五四”实际上是一场思想和社会政治相结合的运动,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来实现民族独立、个人解放和社会公正。从广义上讲,“五四”的本质是一场思想革命,因为它的基础是假定思想变革是实现这一现代化任务的前提,它所促成的主要是思想的觉醒和变革,又进而促进了各种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化。“五四”的重要目的是维护民族的生存与独立。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非理性“情绪的宣泄”。

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批判封建纲常名教等旧思想、旧传统,但没有完全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自发生之日起,人们就对它褒贬不一。直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九十几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情绪化”的产物

“五四”的成就:

1、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尤其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代表;

2、促进并保持了社会的平衡;

3、促进了新兴的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4、导致教育开始普及,同时也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与壮大和舆论力量的进展;

5、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社会变革,例如经济结构和政治进程等方面。

“五四运动”的影响很广。它促进学生运动和劳工运动抬头、国民党改组,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政治、社会集团诞生。反军阀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得到发展。新的白话文学从此建立,而群众的普及教育也因此大为推广。此外,该运动还加强了旧家庭制度的没落和女权运动的兴起。而“五四运动”的最大影响还是:儒教的无上权威和传统的伦理观念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而输入的西方思想则大受推崇。

“五四”在活动的广度和意义的深度两方面来说,依然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知识分子首次觉察到有彻底改革中国文明的必要。在这之前,中国文明从未如此严重地受到外来势力的全面挑战。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可见,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意义的重大。

第四篇:浅谈对五四运动的认识范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所在年级: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浅谈五四运动

内容提要: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五四运动绝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单靠少数先进分子的主观意愿和决心就能够发动起来的。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他是历史大趋势的产物,是中华民国爱国救亡怒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为中国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五四运动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新文化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甘忍受侵略压迫的顽强反抗精神和救亡图存的强烈爱国精神,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斗争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辟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首先,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在1914年到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这样,五四运动就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了骨干力量。

再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这个由几个西方列强把持的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会议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合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1919年5月4日,为反抗西方列强 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主权的践踏,数千名北京青年学生涌上街头,高喊“外争国 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由此掀起一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国性群众斗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崭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

合。

影响 首先,五运动促使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近代以来的一个长时间里,中国先进分子曾经虔诚而热烈地向西方学习,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给他们上了严峻的一课,使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的幻想急速破灭。这个经历,使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他们的目光开始从欧美转向俄国,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其次,五四运动促使中国先进分子考虑创建新的革命政党的问题。五四运动以前,在中国革命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国民党及其前身中国同盟会。在五四运动中,孙中山对学生斗争表示过同情和支持,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斗争,但他们并不是这场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蔡和森在1926年回顾当时情况时说,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过国民党,它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这个趋势很可以说明国民党“不能领导革命了,客观的革命势力发展已超过它的主观力量了”,“故此次运动中一般新领袖对于国民党均不满意”。成立新的革命政党来领导人民的斗争,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再次,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看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五四运动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自动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这样,五四运动就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了解到工人阶级的疾苦和他们的要求,把自己的立足点移到了他们的一边;一部分工人认识了本阶级的历史使命,具有了阶级的觉悟。在此基础上,中国产生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五四运动的最大成果和最大收获。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斗争就有获得胜利的最根本的保证了。

总结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猛烈地冲击和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许多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 真思考,逐步看到西方种种社会弊端,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一 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

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积极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这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抵御外侮、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03-105页

第五篇:对五四运动的评述

对五四运动的评述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由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爱国主义运动。它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为导火索,激发起中国民众尤其是学生们高涨的爱国和反列强情绪,随之引起了一系列罢课罢工及其他连带事件,导致了一场社会骚动和思想革命。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黑暗,中国工人阶级不断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欧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二十一条”的签订。中国人一忍再忍,终于爆发了,学生和新知识分子领导人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运动,试图通过思想和社会革命建设一个新中国。

首先在5月4日当天,北京的大学生们罢课聚集到天安门和各国公使馆前进行游行示威,发表演说,提出“和会不得签字”和“惩办国贼”等要求。但是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在5月19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25 000名学生遂举行总罢课。他们还组织讲演团,到街头向群众作宣传,并发动抵制日货的运动,遭到反动当局对学生的爱国行动实行武力镇压甚至逮捕。

我认为,学生的斗争是英勇的,他们是人民群众中首先有觉悟的那部分,是五四运动的先锋队。但是,学生的力量毕竟有限,仅仅靠他们的力量是不足以与政府作斗争的。不过,学生的爱国运动也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可以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由于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因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于是在5月4日北京学生爱国示威之后,上海学生及各界人士即举行有20 000人参加的国民大会和示威游行以示声援。6月4日当“六三”大逮捕的消息传来上海学生更纷纷走上街头劝商人罢市,当时学生们并没有想到去动员工人,但工人却自动起来斗争了。在工人罢工的同时,商人也开始陆续罢市,学生则坚持并扩大罢课。上海的“三罢”实现了。之后,许多大中城市也开始效仿。斗争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扩展到了全国。

五四运动的开始,是学生英勇地参与革命运动。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有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是在上海“三罢”后,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了。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由学生逐渐转向工人。在这时,政府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不得不罢免曹、章、陆的职务。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这就是说,在学生运动遭到反动当局镇压的时候,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实在是一件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并且自近代以来,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北洋政府,它们从来都是轻视民意、一意孤行的。而这一次,不管反动当局如何不心甘情愿,他们还是不得不屈服于群众的压力,把他们千方百计想加以庇护的三个亲日派官僚免职了。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鲜见的事情,也是五四运

动取得的一个胜利,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而那些对工人商人做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学生们,发挥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于是,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民的斗争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转折点,以及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历史起点。针对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有好的思想领导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只有好的思想领导而没有群众基础,就会落得辛亥革命的下场,如果只有群众基础而没有好的思想领导,那么大家就只能是白白牺牲。因此二者缺一不可。还有就是民众思想的重要性,想要让民众跟你一起共事,要从思想上使他屈服,使用暴力或胁迫的手段是达不到目的的。这一点从学生对待民众,与政府对待学生的态度就能体会到。

五四运动距今已90多年了,但是我们仍然在纪念这个运动可见这个运动的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虽然时代变了,但是这个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所开创的革命传统,是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下载外国对五四运动的态度[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对五四运动的态度[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马克思的态度

    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奋斗几十年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在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总的要求应该是:必须把坚持与发展结合起来。不坚持马克思......

    对老师的态度(范文模版)

    对老师的态度 “尊师重教”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现如今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好像有所改变,下面是一个案例: 某高中生入学成绩不错,但在上学过程中很讨厌老师,认为老师婆婆......

    五四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集体备课时间:2013.11.11第三节地点:文综高效课堂研究室 参加人员:漆志明 刘友鹏易爱荣吴喜民李慧毕小双中心发言人:毕小双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

    五四运动

    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1949年后,中共阐述为:爱国,自救,科学,民主。一说: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

    五四运动

    红色记忆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

    五四运动

    思想汇报 五四运动 敬爱的党组织: 今年是五四运动92周年。92年岁月悠长,当年降生的婴孩如今若健在也已是耄耋老人,但五四精神从不曾老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鲜活。92年前的......

    五四运动

    2010级卫生监督班王凯莉学号:10050730109 弘扬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青年者,国家之魂”。 中国青年节,俗你“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民国8年(1919)“五•四”反帝反封建的伟大......

    五四运动

    五四征文大赛之五四精神系列观看《世纪百年---五四运动》观后感周年有感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过了90年的风雨征程。五四运动至今,一代代优秀青年为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