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学原理》课后作业 第二节 “美”是什么
2.1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单选题】李泽厚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问题。
A、方法论 B、本体论 C、知识论 D、认识论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单选题】“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这一观点来自()。
A、高尔泰 B、吕荧 C、宗白华 D、李泽厚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判断题】朱光潜认为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审美主体。()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判断题】美的社会性不在审美主体,而在自然物本身。()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判断题】朱光潜在美学大讨论中解决的理论问题是: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2.2 美的本质的定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单选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谁的观点?()
A、白居易 B、韩愈 C、柳宗元 D、王安石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单选题】西方美学家通常将“象”称为()。 A、物色 B、景色 C、形式 D、种类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单选题】李泽厚认为,所谓社会性,就是社会发展的()。
A、本质和规律 B、规律和理想 C、本质和理想 D、本质、规律和理想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判断题】“物”的世界就是“象”的世界。()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判断题】美带有历史性。()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2.3 审美意象与审美活动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单选题】审美活动的本质是()。
A、情景合一 B、情景分离 C、主客统一 D、主客分离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单选题】第一次正式提出“意象”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审美范畴的是()。
A、刘勰 B、严羽 C、庄子 D、王国维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单选题】用来形容宋元花鸟画不恰当的是()。
A、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B、空灵的精神表现 C、不写实
D、花鸟中能表现无限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判断题】表象就是物的形象。()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判断题】《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2.4 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世界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单选题】下列关于意象世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自我的无线超越 B、是对精神的超越 C、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单选题】下列关于“美”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以脱离人二存在 B、美具有一定的形状 C、美是纯粹的 D、不存在实体化的美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判断题】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赞成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判断题】中国美学认为,我们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判断题】《易经》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的生辰命运息息相关。()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第二篇:美是什么美学原理作业最新答案
美学原理“美是什么”作业答案
选择题
1.人间词话是谁的名著(A)A. 王国维 B. 梁启超 C. 叶朗 D. 朱光潜
1.西方美学家通常将“象“称为(C)A. 物色 B. 景色 C. 形式 D. 种类
2.美学研究的对象是(C)A. 美好事物 B. 积极事物 C. 审美活动 D. 美丽景色
3.4.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A)A. 美是什么 B. 美的本质 C. 美的思维模式 D. 美的存在
4.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认为美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的问题(C)A. 现象学 B. 心理学 C. 认识论 D. 唯物论 判断题
1.学习美学的重要性只是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否 2.高尔太承认美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对象
是 3.学习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为此对西方美学都要摒弃
否 4.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是
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是
第三篇:《美学原理》作业四
04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1.大众文化
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文化。2.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化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第二大类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演出业、娱乐业、游戏业、策划业、经纪业等等;第三大类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广告设计、形象设计、景观设计等等。广义的文化产业还包括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等等。
3.“生活艺术化”
“生活艺术化”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梭罗倡导的一种审美文化观点。梭罗认为,单纯的知识算不上智慧,知识与美结合才能形成智慧。美好的生活不是通过积累知识和占有财产而达到的,只有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美的敏锐感受才能达到。他提倡审美与生活的融合、艺术与生活的融合。4.美育
美育是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类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后现代文化的两大特征是“消解”和“复制”。答案要点:(1)对。(2分)(2)理由: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具有与过去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消解”和“复制”这两大特征。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衍生文化产品是审美文化现象之一种。答案要点:(1)对。(2分)(2)理由:审美生产是审美文化的一种,审美文化产品当中包括衍生文化产品。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答案要点:(1)对。(2分)(2)理由:孔子提倡诗教和乐教,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思想,认为“诗”能够使人受到感动,引发伦理情感;“礼”能够使这种伦理情感转化为行为准则,树立人的思想道德准则;“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成为一个不仅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而且真正懂得生活意义的、优秀的人人。这一观点充分强调了培养有教养的人,离不开美育。
三、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美育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案要点: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4分)第二,提高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过程中主体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鉴赏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4分)第三,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能力,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同样,人们感受美和鉴赏美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美和创造美。(4分)第四,塑造完美人格。塑造完美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说是美育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任务。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之所以特别重视美育,其主要原因就是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上具有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3分)2.美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要点: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与此同时,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渗透其中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家庭美育。家庭教育是美育的起点。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一个人最早接受美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作为美的摇篮,甚至当一个胎儿在母腹之中尚未出生时,就已经可以开始进行美育了。第二,学校美育。学校美育是美育的重点。学校是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环节,它对学生施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因此,比起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来,学校美育的时间更有保证、条件更加优越、美育更加系统、效果更加明显。第三,社会美育。社会美育是美育的大课堂。社会美育是指借助于社会上各种专门的美育设施和环境所施行的美育。比起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来,社会美育具有更加广阔的范围和鲜明的特点。第四,自然美育。自然美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美。自然美对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体验人生、激发情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第五,艺术美育。艺术美育是美育的核心与主要手段。艺术美育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艺术美育是美育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与途径。艺术美育之所以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由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每个要点3分)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35 分。)1.举例说明美育的特点
美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形象性。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点。美育是从观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让受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蕴。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首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性。(9分)第二,娱乐性。娱乐性是美育的鲜明特点。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强调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9分)第三,自由性。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一般来讲,智育、德育等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要采用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智育、德育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多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形式。而美育的特点,恰恰是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9分)第四,普遍性。美的普遍性,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育也就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尤其是现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美和美育在人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只是在学校的课堂或校园中进行,而是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完全可以说,美育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容美发、形象设计、服饰打扮、家居装饰等等,都离不开审美和美育。审美教育在现当代社会的生活化趋势,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美育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教育或人生教育。(8分)
第四篇:美学原理 《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她们都是聋哑人,是完整的缺陷,但正是这种缺陷却展现出了一种完整而绝世的美。她们处在一片无声的世界里,通过这优美的舞姿把她们内心深处对美丽的追求流露了出来,给人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缺陷里带着悲凉的美,纯朴、优雅的展现,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而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中,特异优美的“湘西世界”是作者用来表达“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和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乡土情趣。在《边城》、《萧萧》、《柏子》、《丈夫》等作品中,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用温润柔和的笔调,借诗词曲赋的意境,描绘出了的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同时也突出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看着贝尼尼的雕塑《圣特瑞莎的迷狂》,巴洛克艺术,欧洲的最后一种伟大风格,带着贵族式的忧郁与血液里的高贵气质,在三四百年间让人目眩神迷。它追求激情的表达、夸张的动感、力度和紧张性,光影的强烈对比,华丽的风格与鲜丽的颜色,个性的书写呼之欲出。而在华丽的表面之后则是深深的不安和挥之不去的忧郁情绪。还有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充满了人间的温柔的美,那是春天般清新的气息;《小王子》则用童话般纯洁的语言,引领人们回到内心的真纯。
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是按照美的尺度来从事实践的。这个“美”就 是实践的审美状态。美是一个实践性的范畴,因此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大部分精力花在解决温饱上,所以“美”的含义即“羊大为美”。有关美学思想的内容也与农耕社会的理想和追求分不开。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物质得到了极大富足,那么,美的内涵就也应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追求物质美的同时,也需要追求精神之美。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在雪域里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是一种美;离家时母亲的期盼的目光,她对子女的牵挂和爱是一种美;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凌云大厦,那些在钢筋水泥架上,为生存抗争劳碌疲惫的身躯是一种美;以及那些用一颗炽热的心关注着这个社会的善良的人们,他们也用心的为这个世界创造着美。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生活则是一种经验。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了美的世界和缺乏了审美追求的人类,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当下是大众文化大肆张扬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如此大规模地制造时尚又追逐时尚,像今天的人这样喜新 2 又怀旧、争先(先锋性)又追后(后现代)。在大众文化流行的都市时空中审美化、艺术化的图像,以一种持续不断的衍生方式包围着人。“日常生活审美化”似乎成为一种现实。大众文化具有制造“幻象”的极强能力,置身“幻象”和各种审美化视像冲击中,现代人的生存似乎被泛滥的“物”和“形象”包围,各种各样的酒吧、咖啡馆、健身房、视像、广告、时装、商品包装、肥皂剧和流行歌曲及网络冲浪和游戏等不仅日益渗入、深入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一部分人塑造自身道德、价值观和认知行为准则的主要源泉。时装表演、选美比赛、广告策划、多媒体等融入了足够多的艺术成分和想像。抹平实在与幻象的差别。大众误把“幻象”当现实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化视像的俘虏,沉溺于审美幻象而放弃思考和抵制平面化价值的侵蚀。
于是,现代的人类,放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放弃了对真正艺术的审美追求,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们借助美的产业和时尚化的标准改变肤、指甲等,却并不关心灵魂的空虚。舒适美好的理想,应该为所有人分享,其重心也不应仅仅落在外在粉饰性的扮饰美上,而要与人性提升与祈向“境界”相关联。使美、美感作为公共精神资源高度充分社会化而涵摄所有人,以提升其日常生活,这才是理想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趋近的目标。我们坚信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需要栖息灵魂的精神高地,人在无根的技术时代漂泊太久就会“归家”——审美祈向的“境界”,而不是肉欲的贪欢和视像的更迭。
我想,我们对美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生活的真谛是美,美源于生活。从生活之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类的必需。审美的权力和需求是不分阶级、不分层次的。只有当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的心灵接触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才能够不断的在生活中发掘到那些信念的源泉,才能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美的力量,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而追求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进步。追求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幸福,最和谐的生活。
正如儒贝尔所言:“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
生活中从来都是不缺少美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的真挚心灵。
“走的太快,灵魂是会丢失的。”所以,慢慢走啊,欣赏吧。
关于“艺术元素”在美学概论中的表现
艺术无疑是一种美,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是由于这些美的元素所构成。
炊烟是可以倾听的、溪水是流动的温床、晚归的西风是漂泊的旅客、妩媚的细柳,是黄昏里翘首祈望的多情女子,散落的万缕相思……
艺术是意识在美学上的升华和对美这种形式的体现。而艺术元素的运用,则发掘和创造了这种美。-狭意上艺术可以分为十种,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游戏。通过对艺术元素的应用,展现他们绘声绘色的姿态,给人以视觉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憾。冲击着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思考。-而广意的艺术就指一切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
对艺术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是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它从精神方面剖析了人类对美的理解和再现。其次,我们又可以说他是一种活动过程,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自我创造,是对现实的模仿。再则还可以说是思维具体化的存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的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对审美感受和审美思想的传达。-
艺术和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艺术美学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艺术美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人们在生活的实践和不断总结中形成了一套认识美的理论,而这种理论通过两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不形成了现在比较完善的美学概论体系。补充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概括,协调了美在生活中的运用。而这些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表达!艺术是由美的元素构成的,而这些元素就象人的骨骼和灵魂一样,是艺术能否向人们传达美的精髓。多种艺术元素的运用使艺术品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朦胧的印象画派、简单的哥特式风格、充满人性化的拉斐尔教堂。无一不是把艺术元素运用到极致。-
我是一个热爱建筑的人,对建筑的风格及元素的应用也有所了解。建筑对艺术元素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建筑在不同地方,不同年代又有所区别。-中外古今,不同时代和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建筑对称协调的元素居多,典型的就有北京的故宫,苏州的留园。而故宫和留园本质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别。而这些差别也就体现在了元素运用上的差别。故宫的大红朱门,深强宽道,表现出了一种威严雄壮的气势美,它代表一种王权,一种至高无尚的皇威。给人一种厚重博大的感觉,让人不自觉的肃然起敬。而留园则是小家碧玉,闺中家人。与故宫的男子还气魄比起来,倒细腻许多,温柔许多……曲径通幽,正是苏园的特色。古园常以竹做点缀,脆青嫩绿,总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宛如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有些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达到出韵味、显灵气、现意蕴的 4 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中国建筑讲究棱角分明,这就与西方建筑的圆润曲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也就是说,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而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因此,可以认为,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实”上,而中国建筑的幻想性则主要体现在“空”上。
除了中西的风格不同外,中国建筑在古今方面也差别很大。
中国当代的建筑倾向于适用于舒适。提起建筑,让我们不得不联系到城市的概念,中国古代的城市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了解到,而中国当代的建筑更能反映人们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美学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筑房屋的商业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为现代建筑的表现又添了不少元素,而这些元素的应用,无疑是适应了现在的人们的要求的。
有美的地方就有艺术元素的应用,【蒙娜丽莎】传神的微笑,【大为】强健的硕美身躯,【巴黎圣母院】的典雅别致,【断臂维纳斯】的唯美感伤,【泉】的细腻,【母亲】的温柔,【马赛曲】的奔放,【拉斐尔教堂壁画】的人性美。【向日葵】的精神感动……艺术元素的应用让艺术家的思想淋漓尽致的展示在了欣赏着的面前。艺术形象唤起欣赏者相应的感觉经验、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并规定欣赏者的感觉、想象、体验、理解等认识活动的基本趋向和范围,进而向欣赏者展示出艺术形象所包含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使欣赏者受到教育。
生活中的美的元素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识和发现美的心灵。
第五篇:电大美学原理第1次作业
1.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2.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3.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4.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二.简答题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不对。(2分)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类型除了原始歌舞、原始神话之外,还有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等类型。(3分)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对。(2分)鲍姆嘉通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1750年出版了《美学》第一卷,阐述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同年,在他任教的大学开设了美学课程,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3分)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巫术说”是一种科学的审美发生学说。不对。(2分)巫术说认为,神话、歌舞等在内的原始人类文化现象都是巫术仪式或巫术习俗的组成部分,因而原始艺术最早是作为一种巫术手段,为保证原始人狩猎成功而举行的巫术仪式。我们认为,审美与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不十分正确,因为原始艺术虽然具有很强的巫术动机或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于巫术,使得巫术与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都有了密切的联系。
三、简答题
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①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5分)②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分)③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分)④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3分)2.探讨审美发生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要点:①考古学方法。即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对史前艺术遗迹进行分析研究,这种方法被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最重要的、使用最为广泛的途径。(5分)②对现代残存的原是部落考察法。即对现在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研究。(5分)③对儿童艺术心理学的探究。即通过对儿童艺术心理的研究,推测人类审美发生和艺术的起源。(5分)
四、论述题
1.试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1.审美发生其实也标志着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确立。作为审美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使得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从而有了主体和客体之分。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历史进程,主体(社会的人)和客体(自然界)之间,才逐渐形成了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等在内的各种现实关系,审美关系也是主客体价值关系中的一种。2.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审美意识;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对象,也不是自然存在的客观事物,而是在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与人为敌或与人无关的自然转变成的“人化的自然”。所谓“人的对象化”,则是指人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使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体现出来。因此说,审美客体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3.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是人类漫长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创造了人的对象世界,外部自然界被“人化”而成为审美客体;另一方面,实践又创造了对象的主体,主体的五官感觉也相应地被“人化”而产生审美感受。与此同时,也是实践使得主客体之间发生了关系,并进而形成了审美关系。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积淀在审美关系中,体现在客体便是审美价值的产生,体现在主体便是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形成。4.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不仅是客体的自然属性;审美价值不是主观的产物,但它又并不是与主体无关。审美价值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的统一。因此,我们说,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客观世界的美,都是人类漫长实践活动的产物。(每个要点5分,举例说明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