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是9厘米的正方形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1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2、用一根36厘米的铁丝正好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如果把它的边长增加10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增加多少厘米?
4、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如果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5、用两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6、向阳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65米。小强围着操场跑了2圈,小强一共跑了多少米?
7、要给一幅长30厘米,宽26厘米的画做画框。画框的周长至少是多少厘米?
8、把一张长36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剪成两个最大的正方形,其中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9、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5米,宽35米,小华沿操场的边跑了两全圈,跑了多少米?
10、小明的爷爷的农场长50米,宽40米,这个农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11、一个正方形跑场,它的边长是100米,小刚绕它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
第二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教案
《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并且能总结出它们的简便计算公式;
2、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由来,并且能灵活运用在实际问题中;
3、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难点:理解长方形何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公式由来,并且能够根据特定的条件求出其中的数量。
三、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卡片,练习单,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卡片。你认识它们吗? 生:认识,它们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光知道它们的名字可不算真正的认识哦,你能说说它们具体有什么特点吗?(指名回答)生:长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四边相等。师:嗯,你回答得真好。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才算是真正认识。给你点赞!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长,谁能说说什么是周长? 生:周长就是边线一周的总长度。师:那你猜猜这节课我们会学什么?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师:没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请你们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在练习单上完成以下任务:(1)在练习单的相应位置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线;(2)用尺子量一量边线各边的长度,并且标注在边线旁边。
2、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个长方形卡片的边线,它由几条边组成的?分别是多长? 生:它由四条边组成,长度分别是5厘米、5厘米、3厘米、3厘米。
师:那你有什么办法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请你在练习单上完成长方形卡片的周长计算。(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计算。)(给学生大约3分钟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完成得怎么样啦?现在先前后桌同学讨论,交流一下你的结果和方法。看看谁的计算方法最好。(1分钟后指名同学分享做法,可上讲台投影展示)在学生作业展示的过程中进行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做法:3+5+3+5=16(厘米)
第二种做法:3×2+5×2=16(厘米)(或3+3+5++5=16(厘米))第三种做法:(3+5)×2=16(厘米)
其中第三种做法学生可能不易想到,可以借助课件动画进行演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先列式。你们知道这里的(3+5)是什么吗?对,是一组长+宽。那一组长+宽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看看,这个长方形的边线有几组长+宽?所以两组长+宽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同意吗?反过来,周长的一半就是一
列式板书 组(长+宽)的长度。指导同学用手比划,一边比划一边说。)
师:所以我们可以给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总结出一个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谁能说说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指名回答)
生:因为两组长+宽就是长方形的周长,2个长+宽,就是长+宽的2倍。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你说得真好,还有没有其他能像某某一样这样说吗? 生:…
3、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同学们,你们算算正方形卡片的周长是多少?想想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
(两分钟后指名同学展示作业情况)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你的做法的?
做法一:3+3+3+3=12(厘米)做法二:3×4=12(厘米)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算?哪种方法更简单?
生:第二种做法更简单,因为有4个3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
师:同学们,也就是说正方形的4个边长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那我们可以归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和学生一起总结)
4、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学习,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简便了吗?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知识巩固与应用
1、《想想做做》第一题: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
2、思考题:
(1)
1、小明用一根2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边长=周长÷4)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0米,长是3米。它的宽有多长?(一组(长+宽)的长度是周长的一半。)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你有什么收获要和大家分享的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卡片的周长:
正方形卡片的周长: 第一种做法:3+5+3+5=16(厘米)3×4=12(厘米)
第二种做法:3×2+5×2=16(厘米)
正方形的边线长由4条长度 第三种做法:(3+5)×2=16(厘米)
相等的边组成,所以它的周长 长方形的边线长由两组(长+宽)组成,是边长的4倍。所以它的周长是(长+宽)的2倍。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
盈江县民族小学三年级 段怀棉 杨林蕊 邢德晓
一、授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长方形周长计算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很直观和形象地描述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重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问题1:把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如果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此问题的设计是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2: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一根围成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另一根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分米?
此问题的设计是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今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信息技术使用条件
教师出示例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想法,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并没有急于对算法进行优化,而是引导他们理解不同的算法。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呢?那你也来说说你的想法吧!通过这样的提问,让每个学生在说与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并理解每一种算法(那你喜欢哪一种算法呢?并说说你的理由。其实,在学生说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对每一种算法进行优化了。当第三种方法被喜欢的理由让大家信服时,则已经达到算
·1· 法的优化了。这样设计,在没有揭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前提下,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使相关的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快乐、自主的氛围中,实现解决问题方法上的优化。
六、教学过程
1、基本流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周长的知识,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来举例说说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2、问题及例题 投影演示:
投影演示:
(6+4)×2=20(厘米)
(长+宽)×2
3、目标检测
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第1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⑵拿出你带来的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两人合作,想办法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4、小结
这三个同学的算法都能帮助老师把这个问题解决,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说说为什么。
第三种方法最好,只需要两步就可以解决问题。
5、配餐作业
⑴先量一量,再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⑵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2· ①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3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0米。()②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比正方形的周长长。()
③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厘米,已知它的宽是2厘米,那么它的长应是6厘米。⑶分小组合作完成:在课本上找几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七、课后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案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二、问题与例题 怎样求多边形的周长?
(让学生量出多边形每条边的长度,算出它的周长)
三、目标检测
1、填一填
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们都是()边形,每个角都是()角。
⑵通常把长方形的长边叫(),短边叫()。
⑶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条边的长度和是10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⑷平行四边形有()条边,()边相等。
2、计算
·3·
配餐作业:
⑴先量一量,再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⑵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①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3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0米。()②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比正方形的周长长。()
③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厘米,已知它的宽是2厘米,那么它的长应是6厘米。⑶分小组合作完成:在课本上找几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4·
第四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第85页例4。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 另一种是根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 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周长》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3.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五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练习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练习题
姓名:
一、填空。
1.长方形的长是7米,宽是3米,周长是()米。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它的周长是()米。
3.一个长方形,长9厘米,宽比长短2厘米,宽是()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分米,它的边长是()分米,也是()厘米。
5.一个长方形,宽3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6.一条绳子长8米,正好绕正方形桌面一周,这张桌子的周长是()
7.把一个长为9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分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小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厘米,周长是()厘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
二、应用题。
1.一块正方形的菜地长40米,宽15米,如果一条边靠墙,其它三边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2.一根铁丝长20米,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可以围成一个边长是几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一个宽4米的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多少米?
3.用4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3.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形状、大小也一定相同。
()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米,则它的边长是2分米。
()5.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
()
6.正方形的边长扩大3倍,周长也扩大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