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影评(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9:2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死亡诗社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死亡诗社影评》。

第一篇:死亡诗社影评

成为一个伟大的船长

——《死亡诗社》简单影评

22150929 倪阳

电影的一开始,基廷先生还没来到这个学校教书的时候,学校的学习氛围,我一看,这不和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差不多吗,首先是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要求学生回答的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然后是学生之间讨论的话题,大概意思居然是你参加今天晚上的读书小组吗,哦当然了,还和以前一样;据谣传,你暑假补课了,对是化学我爸爸认为我应该超前进度。看得我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这不就是我的高中生活回忆吗,原来大家的高中生活都差不多啊,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然后就想起了有些人传的谣言,什么美国的学校非常的轻松,起得晚放的早,学业非常轻松,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主活动社团活动之类的,这些话果然不能亲信啊,就像家长一直说的熬过高中这三年,到了大学就非常轻松了,但此刻我却仍然要写一篇超长的影评,要用这个字体写满整整三页纸,虽然我并不反感,而且老师给了我们半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这个非常主观并不刻板的作业,何乐而不为呢?

上面有些跑题了,为我们回到正经的影评,首先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精英教育和我们国家的重点高中其实差不多,学业繁重,看重学生的成绩,学生也是或为了自己或为了家长的期望在努力学习,为了将来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这些都非常相像,这种教育制度究竟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它有哪些优点和缺点?阳光下也会有阴影,黑夜的尽头是黎明,所有东西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也有着正与反的两面性,而我们也是这种制度的过来人,缺点我们可以说一大堆:1.磨灭学生的兴趣;2.只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3.因为竞争或者老师家长的期望,容易让学生压力过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压力过大选择跳楼自杀的新闻;4.让学生几乎没有课外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教出来的学生仿佛一个板子刻出来的复制人,学习机器;5.要求学生成为一个全能的天才而不是一个莫一方面出色的人才……诸如此类的缺点还能说一大堆,但是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为什么这样的制度能“冠冕堂皇”地存在,就是说明它并不是我们眼中的那样丑陋不堪,它是有价值的,首先,它与古代的科举制度在某一种意义上是非常相似的,一场考试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网上对科举制好处的评价是这样的,利在于: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而就此我们也能比较得出高考的好处,它给了普通人一个跳板,一个途径,一个实现梦想的途径,而且是公平的,大体上说是公平,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个别现象。并且高考没有把所有路都堵死,你即使高考失败了,你可以尝试其他成功的方法,毕竟人生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的,怎么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此一蹶不振呢,比如说我有一个初中很要好的同学,没考上高中,但现在已经自己开了一家店在经营了,都快要结婚了,而我却还在学校里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就非常尴尬了。

说完了制度,我们就要说一下制度下的人了,让我们回到电影,首先我们说基廷先生,基廷先生是一位好老师,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我的感受犹如回到了上学的日子,惊讶的发现虽然相隔着一个大洋,但老师们的教育方式竟然是惊人的相似,甚至于那种照本宣科,悻悻作态的神态都如出一撤。可他们比我幸运的是,他们的船长出现了,从正门走了进来哼着《扬基进行曲》的口哨,把孩子从后门带了出去。就这样另一条道路被打开了。在一张已故校友的毕业照前基汀开始了他的第一课他让学生们明白了 carpe diem,及时行乐,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对这些懵懂的,被刻板的教条束缚的学生来说,就仿佛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弟子读着《圣经》的时候眼前突然云雾缭绕,他拨开云雾向前,来到了一片金光闪耀的地方,祥云瑞雾,佛祖高坐莲花台,细说佛法。天花乱坠中,众仙会意地拈花微笑。这样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大的,然后我想根据影片中的几个情节片段来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个片段,基廷先生鼓励陶德写诗的那部分,“陶德,我要你来示范原始的叫喊。”“……”“走吧,快点上来,你必须摆好叫喊的姿势。”“叫喊?”“不只是个叫喊,是原始的叫喊”“yamp”“老天,像个男人一样大叫”“yamp!”“好,瞧!你的内在还是有原始的成分。现在看上面的华特叔叔,他让你想到了什么?别思考,回答。”“一个疯子。”“哪种疯子,别想,直接回答。”“狂野的疯子。”“不,你能做的更好,释放你的心灵,用你的想象力。说出跃入脑中的第一个想法,即使胡言乱语也没关系,说吧”“令人齿冷的疯子。”“老天,孩子,你的内心毕竟还是有诗意,现在闭上眼睛,闭上。现在描述你看见的事物。”“我的眼睛闭着……”“对。”“这个影像在我身边飘动……”“令人齿冷的疯子?”“令人齿冷的疯子,他的目光冲击着我的心”“太好了!赋予他行动,让他做些事”“他的手伸出来压住我。”“对,很好很好。”“他在不断自言自语……”“他在说些什么?”“关于真理!,真理像使你脚发冷的毡子。”“别管他们,继续说那条毡子!告诉我那条毡子的事!”“你拉他,却永远不够长,你踢他,打他,却永远覆盖住任何人,由我们哭着进入此生,到我们垂死离开此世,它都只能覆盖住你的脸,任你悲叹,哭泣和尖叫!”这一长段的台词,真的十分精彩,所以即使抱着被老师误会凑字数的想法,我也要原文一字不差的打下来,这里基廷先生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与行动,一步一步的引导陶德,循循善诱,我只能想到这个成语来形容,当最后陶德说出那一长段诗一般的语言的时候,整个班级都沸腾了,也让我的心也跟着澎湃了起来,真的非常的精彩。我们分析一下基廷老师的行为,基廷老师知道陶德的性格有些内向,直接让他写诗不可取,于是便采用了这种方法,一步一步紧逼,逼迫陶德回答,但是却不是很难的问题,而是激发陶德的想象力,由华特的画像想象出了真理,甚至为这真理写下了一首诗,让陶德讲完之后仿佛蜕变了一般,这样的老师,不得不佩服,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得不佩服。第二个片段,是让学生们撕去了犹如圣经般的教科书上伊凡所写的前言,告诉他们诗歌是美丽的,浪漫的。这显然是对刻板的教条主义教育制度的直接抨击,还与后来校长教学时严格按照课本讲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孰好孰坏一眼便知,校长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让学生考试得到好的分数,但是却根本不是文学的教学,这根本没有让学生感受到一丝文学的气息,诗歌的气息,而基廷先生则是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不要盲信课本,要打破教条,学习不应该是死记硬背,他甚至上课还带学生们到室外进行教学,这的确是我理想中的老师。对,没错,我想成为的老师就是像基廷先生这样的,所谓的兴趣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纯粹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因为学生得到这些知识,却不懂这些知识的意义,也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就算考试能考个高分,那也毫无用处,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批评我国教育制度的时候会说,学校里的学的知识到了毕业以后一点用处都没有,像韩寒在《通稿2003》里写的:“我以前在报纸上发过一篇文章,说,数学学到初二就够了,引起了很多数学爱好者的愤怒,有写信的有打电话的,有直接写文章说我这个观点很偏激的。现在事情过去了那么长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经历,我重新安静下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果是我不得不向他们道歉。当初因为匆忙下笔也没有怎么考虑,导致这句话的确和我现在认识到的真实情况有偏差。我错了。因为数学学到初一就够了。”虽然这样的观点确实有些偏激,韩寒后来自己也承认了,但是却从莫种意义上说明了这个道理,毕竟说起来,在大学学了高等数学的我,在菜市场买菜的时候可能心算能力还不如没有上过学的卖菜的大妈。而基廷先生就不是这样的,他成功地培养了学生们的文学能力,激发了他们心中隐藏的或多或少的“诗意”,也让他们无意中发现了死亡诗社并继承了这个社团。

然后第三个要说的就是死亡诗社了,毕竟这部电影就叫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最初是基廷老师当学生时参与的,后来被几个基廷老师的学生继承了,也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们,卡麦隆,米克,尼尔,陶德……他们在深夜偷偷翻出学校,围坐在一个山洞里,一起朗读诗歌,一起创造,也会一起聊天抒发心中情怀,讲讲鬼故事活跃一下气氛,说真的,笔者真的很羡慕这样的生活,笔者在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正好在听班得瑞的childhood memory,不由得触景生情,潸然泪下,回忆起自己的高中生活,虽然没有电影里这些少年精彩,但也是充满了美好的回忆的,好了好了不多说了都是题外话。回到正经的影评,算了,回不去了,下一段吧。然后第四个片段是尼尔,尼尔的梦想是当一个演员,但是他的家境不好,父母全部的期望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希望他能当一个医生。尼尔瞒着父母偷偷地面试通过了一部话剧演员的面试,是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扮演里面的小妖精。但是这件事情却被尼尔的父亲知道了,到他宿舍痛骂了他一顿,叫他放弃。难过的尼尔找到了基廷老师诉苦,老师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且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传达给自己的父亲。后来,演出很成功,观众都被尼尔的表演折服了,但是他的父亲没有,他把尼尔拽回了家,又是一顿臭骂,要求他放弃当演员的无聊梦想。最后,尼尔选择了自杀。这里我们先撇开基廷老师,说一下尼尔的父母,这其实是我们国家很典型的那种望子成龙的父母,说难听点,把自己完不成的梦想强加在自己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其实,家庭教育的成功失败就决定了孩子的将来,尼尔的父母总认为自己的教育是正确的,都是为了尼尔好,为了他的将来能出人头地,却从来没有关心过尼尔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甚至在尼尔死后还不明白错出在自己身上,还要求学校负责,让基廷老师为尼尔的死负责,真的非常过分。然后基廷老师的做法就就完全不一样,他知道尼尔的梦想适当演员,不断地鼓励他,鼓励他演出,并且去为他加油助威,与此同时,他还鼓励尼尔和父亲改善关系,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传达给父亲,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这种教育方法却是非常成功的,这种理念,一方面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梦想并坚持不懈地追寻,另一方面也要让父母理解自己的梦想,给予鼓励和支持。其实这与我们现在的教师教育理念是相符的,但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也可以作为一个评判老师优秀与否的标准吧,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一定得是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的,然后也会鼓励学生坚持自我,而不迷失。

基廷先生,船长,最后不得不被强逼背负尼尔自杀的责任,失落地离开了学校,最后一幕,船长回教室收拾东西时,陶德,米克,还有其他人,站上桌子,大声呼喊着,“Oh captain!My captain!”,一声声的呐喊表达着他们对基廷先生的不舍与歉意。这一幕真的是非常令人感动的。本来内向的陶德不再胆怯,他勇敢地站了起来,带领着其他人一起为老师致敬。然后要说的是学校,最后的情节中,学校露出了真实的丑陋的一面,逃避责任,面对尼尔的死,把责任强加给基廷先生,其实大家都知道,错的人是谁,责任最大的人是谁,是基廷的父母,父母的强逼与谩骂让心如死灰的尼尔选择了自杀,但是校长却选择了如此,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国家,也一直在发生,学生发生意外,学校逃避责任,找替罪羊;学生食物中毒,学校就把责任推给外卖,然后假装就禁止学生点外卖吃,逼迫学生吃难以下咽的食堂大锅饭;诸如此类的事情层出不穷屡见不鲜,笔者才疏学浅,见识短浅,没法分析中这其中缘由,大抵就只能责怪一下中国的教育制度了吧。

总结一下,我从基廷老师身上看到的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条件吧。1.打破教条,把知识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他们理解接受,而非一位灌输;2.关心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孔子老先生前年的话放到此时仍是十分有道理。3.对学生要循循善诱,不能过于急切,要一步一步激发出学生的潜能与兴趣;4.课堂的情况,如何让课堂效率最高,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专注的听课,那就要讲的有趣,还是那句话兴趣教学是最有效的;5.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鼓励他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走自己选择的道路而不是别人强加的。

最后感谢一下老师给我们推荐的这些优秀的教育电影,比如说这部《死亡诗社》,确实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受益匪浅。

第二篇: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主持稿

同学们晚上好,我是本次图书馆观影活动的主持人,非常欢迎大家参加本次图书馆放映电影活动,本次电影的名字是《春风化雨》,又名《死亡诗社》。死亡诗社这个名字听起来是有些恐怖的,但是实际上它的确更加符合本片的内涵,一部非常有深意的、关于“诗”的校园影片。

“树林里有两条岔路,而我选比较人少走过的那条路,那里有天壤之别” 这是著名诗人劳勃佛洛斯的诗,用来代表这部影片再好不过了。

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之间究竟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学生们在无助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又是什么?《死亡诗社》为我们回答了这样一个命题。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当然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异口同声的说着校训,学校礼堂里庄严并且死气沉沉。。但是,接下来他们的船长出现了,从正门走了进来哼着《扬基进行曲》的口哨,把孩子从后门带了出去。就这样另一条道路被打开了。。(坚持自己是条被少数人选择的路,而选择这条路是要付出代价的。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

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高的学校对于大人来说,称得上是孩子的天堂。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里只能称之为地狱罢了。大人总是想把孩子们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给予他们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却从来不考虑孩子自己的意愿,用他们所选择的的方式让孩子们去适应于社会,这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呢?不错,这世界本就没有公平可言。可是,谁来为我们的激情负责?谁来为我们的青春买单?如果青春只有所谓的成绩好坏的话,那么只有激情、叛逆、个性、奋发存在的生命才成其为生命,校园才成其为校园!

我们不可否认,这个学校就好像是整个中国教育制度环境的缩影。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古板的教书先生,可以看到望子成龙几近病态的家长,可以看到桀骜不羁的学生,可以看到在中国几乎不存在的梦想引路人。我不会过度评论,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它是一种社会现状的体现。

现在的小学生的压力是我上学的时候难以想象的,姑且不说教育本身,现在教育在国内的初衷就已经扭曲。相信周围的你看过这部电影以后会像我一样被它感召,追求我们那不曾实现的梦。我见到的一些人,十几年的寒窗过后已经忘记了什么叫做思考,甚至是我们学习的本质。他们中的很多人被禁锢在了这个流水线一样的国度,我常常讲,一人一个活法,可你又可曾了解我的无奈。现实仍然是残酷的,多少聪明勤劳的炎黄子孙还在重复着这个“生产过程”,忘记思考。人是要活在虚无的梦想之上的,它给予我们力量,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没有梦想的人终会有梦想,但是请不要让我们的年轻一代不知道什么是梦想,这是最最可悲的。

现在,我们进了大学,成长本应该是充满快乐和幸福的,但现实的残酷总会无情的折断我们梦想高飞的翅膀。高墙围建的学校,没有体温的家庭温暖,折磨人的社会环境,一浪接一浪得将我们逼向痛苦的深渊,陪伴我们的只有黑暗的白昼,没有曙光的太阳,寒冷的空气,和压在身上的大山。

作为社会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机构,它的职能是教书育人,而不是模子造人。传统在学校的字典里永远是圣经般的不可侵犯,硬套的校训,死

板的形式。在掌控教鞭的老师那里没有比这些更让他们感到自豪,而他们奉承出的经典就是要努力制造出言听计从,本本分分,刻苦认真的“乖孩子“。不准,不准,不准——从不受到怀疑的教育准则,一个精良别致的框架,把学生们放到里面,排码的整整齐齐严丝合缝,老师们从中取悦的是舒服和欣慰,看到的是死水一样的平静,然后他们会“春风得意“的说:“还有比这样的学生更完美的嘛?“。

学生最好的朋友是谁,难道不是我们的老师吗? 可我们的老师中又有几个是在跟学生交朋友。点名查到,荒谬作业,照本宣科,作为一个老牌的教师这些优势教学方式是他们一贯秉承的指挥棒。站在讲台前的和坐在教室里的似乎是化不开的冤家,解决敌意的矛盾被当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事实真的是那么的难吗?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 他们不需要按部就班的照着书本讲内容,因为那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所要做的是教会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心灵感受学科中的奇妙,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推开心门走向多彩的未来。这些难吗?

浓烈的生命质感和灵魂光华,让《死亡诗社》在上映的当年荣获了奥斯卡、金球、英国学院、法国恺撒等多项大奖。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造成这个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中国的教育使得学生从小就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的权利,或者已经养成了大事都由老师或者家长做主的可悲习惯。而老师真正应该教授的,正是此道:培养一个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剧中的John keating叫学生们勇于尝试,勇于突破,有自己的想法,发展自己的爱好。这些正是学生所缺的,谁能说这是错误的人生观?难道平庸,人云亦云才是正确的?

有人说我们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关心的只是一味地读好书、作个大人看来引以为豪的孩子,考出优异的成绩,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后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再在以后等我们有了孩子,也要这样循环往复地教导培养下一代,读好书、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个问题开始终日萦绕在我思绪中: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想从哲学问题去考虑这问题,那是学者的工作。对于普通的我来说,一直一直以来,我只是认为生活只是顺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着,就像小溪的清水至上而下流畅般自然,没有为什么是从高到低的疑问,也没有为什么要有小溪和溪水的问题。“就这样”便是我的答案!

看了《死亡诗社》后,我懂得了意义存在的价值。生活只是我们的一个舞台,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舞台上选择并出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内容:戏剧、诗歌、悲剧、话剧、哑剧、歌剧……,什么都可以,哪怕乱七八糟,浑浑噩噩都可以,但原则是:你自己选择的并乐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好像《麦田的守望者》中有这么一句:当年轻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光荣的死,当年长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卑贱的活。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守望者,守望我们的心智,我们的理想,以防它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坠落和被自己遗忘。在平庸的活着和无悔的死去这两者之间,我义无返顾地选择后者。因为“人因梦想而伟大”。

理论上说,教育是要把我们培育成改造世界的人,也就是Keating这样的人物。和老同学联系,他们不是问我在哪里高就,而问我在哪里改变这个世界(So, you are out there changing the world?)还有的同学说,等我长大了(毕业了的隐晦说法),我会像狂风暴雨一样,席卷某某领域(Once I grow up, I am going to take … by storm.)

有时候这是玩笑或自嘲,可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这种浪漫,没有这种冲劲,而只是想着如何去适应这个世界,那田鼠和蝼蚁一样的人生,是何等绝望?就如同这电影一开始说的,人到最后,其实会被黄土埋掉,成为虫子的食物,这白驹过隙的一生,怎么着都是一遭,现实的生活只是一种必需,然而从今天活到明天,只关注物质所需,没有一个精神的家园,我们就会和大部分人一样,排队站到灰色的大多数里面,“默默地过着绝望的生活”。如果你偶尔看到这句话,请你反省一下,你现在过的是这种生活吗?如果是,如果你有所不满,是否得像“船长”老师号召的那样,站到桌子上,换个角度去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世界或许和你平时看的不一样。

电影中的老师教授诗歌的时候,将现实主义的诗歌大部分跳过去不教,而侧重于浪漫派诗歌,如惠特曼那种气贯长虹的诗歌。对于除了荷尔蒙一无所有的高中生来说,其实这未尝有什么错误,因为你怎能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那么现实,连一点梦想都没有了呢?有这么一个突破口,有个死亡诗社这样的组织,宣泄一下,或许可以避开更多的问题。至于尼尔的自杀,其实是和老师的教学方法

和培育方法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有梦想的人,其实也可以不脱离现实。我对那老师跳过现实主义部分的做法也有异议,因为人是可以既现实也有梦想的。这种人才是高人,他有巨人般的身材,头在云端,脚踏大地。

当然,现实中的教育,尤其在工业化革命之后,往往是要把我们塑造成符合现实所用的人,学生不过是送进来,流水线加工后再送出去的产品。这样的教育不是要让我们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们习惯了被世界改造。已故笑星卡林说过一句话,说把人教聪明,不符合美国统治者的利益。在中国更是这样,把人教蠢,教到只会ABCD打勾选择,是符合当权者利益的。大部分时候,一个新人跑过来,满怀激情地要改变现状,最后往往会被同化掉,或者排挤走,因为大部分体系,都倾向于维持现状。人思想上排斥革新,就像其身体会排斥新药一样。对于大部分资质平平的人来说,那没有办法,只有缩到那灰色的大多数里,还落个平安。如果你够强大的话,你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如果你不够,那么世界一般来说会把你给改造过来。当然这未必是坏事。资质欠缺的人在这个世界里安分守己,是他也是他人的福气,因为平庸加激情只会等于折腾。唯有才能和激情加到一起的时候,才有产生积极改变的可能。

但凡有能力去改变的人,最好还是去试它一试。千万别以为循规蹈矩一点,“现实一点”,你就会承受地土,得到这个世界。改变是一种冒险,可是将你绑在火刑柱上烧死的时代过去了,如同Outlier一书所示的那样,而今真正改变世界的人,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处在常态分布内的灰色大多数,而是那一个个不愿意默默地、绝望地生活着,而纵身一跳,站到桌子上头,去另眼看世界的人。

他们的名字叫异数。

第三篇:死亡诗社影评

姓名:何梦婷班级:1201班学号:12080120

死亡诗社影评——悠扬之歌 对于这部电影,着实让我欣喜的是一开始时风笛的出现,这件奇怪的乐器发出的奇特声响常会让我想起,它发出的声音存在于电影的开始与结束,而它声音的特质——悠扬与凝重,就恰好与这部电影贴近地融为一体。悠扬,大概是从Keating老师吹着口哨从教室前门进入又走出教室后门开始,或许更早点,当我们看到成片的黑鸟从秋日的草地飞起,掠过树梢,翅膀拍出湖上的波纹开始,悠扬就产生了,但这悠扬里到底已经显示了影片的凝重,因为成群的黑鸟忽然就遮去了整个画面中的蓝天。

像所有春风化雨题材的电影或电视一样,我们的学生若不是有着外在的桎梏就是有着心理上的羁绊,而我们的老师就会以一个引导和改变的角色出现。在《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用他五线谱上的音符温润了一个冰冷的喉咙,让学生们发出来自胸腔的天籁,而在《死亡诗社》里Keating老师,他选择了诗歌。

诗歌,从来就是灵魂上的事,与古老和传统无关,它是来自精神的,于是我们的Keating老师只能以一个反传统的面貌出现,他让学生们欢快地撕去教科书的导论,让学生站在桌子上以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引导学生用精神作诗,用运动作诗,用自由意志作诗。

第一节课他在校史纪念室的讲话,他给予学生carpe diem的精神,及时行乐,趁着年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Keating老师还没出现之前,学生们其实已经在反传统了,这可以从他们更改学校的四大信念看出,但他们仍是囿于父母的安排、兄长的阴影、爱情的困惑,但carpe diem的出现让他们在反传统反束缚的路上走得更远。carpe diem不是放纵,而是勇敢。他们开始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自以为做不到的事和不敢做的事,他们在深夜的山洞中从事着类似宗教狂热的活动——诵诗,没错,还有什么比这样的青春更悠扬的曲调。

遗憾的是,当悠扬渐行渐远,苦涩就出现了,来自校方、父母与情敌的力量显然比青春强大,他们是不会允许离经叛道出现的,于是冬天来到的时候他们的carpe diem也由苦涩转为凝重,在现实下,这份凝重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

尽管在尼尔自杀前导演已经做了足够多的铺垫,但他的死仍是显得突兀,他父亲的反应也看起来歇斯底里,站不住脚,这部分的剧情太过强硬,仿佛只是为了让情节得以继续,让传统显示出它的丑陋面目,让Keating老师最终离开他心爱的学校。

当他收拾东西离开,学生们站到桌子上表达对他的怀念时,他一定不会后悔,因为他授予学生的东西仍存在学生的心里,这样的心情或许《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看到满天的纸飞机时也体会到了。

第四篇: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影评

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着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让人回味无穷。

一生中我们不可缺少像基丁这样的老师,他是学生的伯乐,他努力的挖掘孩子们心中对自己梦想的渴望,让他们释放自我,努力做回自己,不被复杂腐朽的教育制度所捆绑,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怀揣着梦想,否则只能混入庸俗的人流中。

我们要为梦想而奋斗,而不是知难而退,文中的尼尔,托德,一个是完完全全听从父亲的话的人,他的思想和梦想总是被压得严严实实,让他没有一丝空间,最后在基丁的开导下,他实现了自己的,但下台后又面临了父亲的严肃的面孔。但他并不屈服,他用父亲的手枪结束了生命,捍卫了自己的梦想。托德一位内向的优秀生,他总是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从不多说话。但他的内心却如炽热的岩浆一样沸腾。他渴望自己能开朗优秀,最后基丁老师开导他实现了梦想。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充分表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思想的禁锢,对我们现在仍有许多启迪。

第五篇:死亡诗社影评

“哦,船长,我的船长”

——小谈《死亡诗社》

说实话,由于自己是理科生,思考问题比较理性的原因吧,一直对文艺片提不起什么什么兴趣来,尤其对教育题材更是敬而远之,之前唯一能打动我的教育题材文艺片就是那部经典的《放牛班的春天》。一直到我欣赏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突然发现教育题材的电影竟然可以如此的震撼人心。

故事讲述了弗蒙特州韦尔顿学院的诗歌老师基丁,一改以往该校传统的教育方式,使一群新学生们耳目一新。基丁老师大胆挑战学院里狭隘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们如何冲破思想的禁锢,打破传统的枷锁,如何去把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学生们自发的组织起曾经的诗歌团体——死亡诗社,恢复了它的活动。在一个小山洞里,学生们开始朗诵诗歌,畅谈理想,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观念,慢慢成熟起来。就在这个时候,不幸也发生了。。学生尼尔不顾父亲反对,偷偷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演出虽然十分成功,但父亲强迫他转学,尼尔愤而自杀。为掩盖丑闻,校方把基丁老师当成替罪羊,基丁被迫辞职。在他离去之前,学生们用特殊的方式向基丁表示对他的热爱和“死亡诗社”的团结。

总的来说,影片开始并没有完全吸引我,只有影片开头,那面弗蒙特州韦尔顿学院那面绣着“传统”的大旗出现在开学典礼上,告诉了观众学校的教学特色,为整个影片做了最大的铺垫。直到在上第一节课,基丁老师让同学们撕掉了课本的序章,表明了基丁老师向传统教育方式的宣战,学生们在白天课堂上开始学会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夜晚里,他们走出束缚思想的学校,来的自己的死亡诗社里自由的朗读自己的诗歌,甚至是玩说唱。在黝黑的山洞里,几个不愿受传统束缚的学生们围坐在火光面前自由地朗诵诗歌,这样一幅画面实在感人。

基丁老师用他独特的教学方式感染者每一个学生,他像一个慈父一样和每一个学生谈话,帮他们打开心结,克服自己的缺点。在基丁老师的帮助下,原本木讷自卑的托德变得自信,敢于面对别人,而奥福斯特也顺利的追上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孩,尼尔更是冲破父亲的反对,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

然而,在弗蒙特州韦尔顿学院这样一个地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力量依然强大,尼尔的表演再精彩,也不能改变他的父亲给他设计的人生。就这样,自由教育和才传统教育的决战终于到来了,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压力下,尼尔不幸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以自杀的方式悄然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校方的压力下,基丁老师不得不辞职离开学校,来为这样一场悲剧负责。就在传统教育模式取得胜利,在课堂上重新被树立的时候,学生站在了自己的课桌上,向基丁老师高喊“哦,船长,我的船长”,影片也在此刻达到了高潮。或许传统教育还将继续统治课堂,但是基丁老师已将自由之花种在学生们的心头,也必将向船长一样引领他们前进!

下载死亡诗社影评(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死亡诗社影评(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 —让生命活的有意义 看完《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后,我被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髓,扬弃一切与......

    《死亡诗社》影评范文合集

    2012级广播电视编导一班 1224050102胡敬阁 不一样的故事,同样的感动 ——《死亡诗社》与《放牛班的春天》对比影评 很喜欢讲述师生情的电影和文章,每次看到这类电影和文章,总......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 在它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一部影片,影响我的一生。 青春,激情,理想,现实,光影交错中散射的气息竟然与我而今的心情如此的契合。那种迷惘,那种追寻,那种急切的想......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教育浪漫主义的悲壮 摘要:威尔顿预备学校新来的老师基廷鼓励学生们勇于尝试和突破,追求自由和梦想,但用严格的律条训导学生期望他们成为各高校最优秀的人才的学校......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摇曳在荆棘中的梦想 动物医学院动检10-2 刘田20101233 曾经看过一本书,名字很诗意,《再见萤火虫》。讲得是一个怀揣着梦想的小诗人,因父母反对他写诗而离家出走......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影评 美国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一个看中升学率的学校,电影的一开始就塑造了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让我感觉又回到高三那年,沉重、压抑扑面而来。在这个名校,大家的任务......

    《死亡诗社》影评3000字

    评电影《死亡诗社》 评电影《死亡诗社》我步入丛林 I went to the woods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我希望活的深刻 I wanted to live......

    《死亡诗社》英文影评

    Stand up, always keep smilingAfter I saw this movie –dead poets society, I was totally shocked ,the only words in my mind is that :‘stand up ,and always keep......